关于近亲结婚的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引言同姓结婚,在我国历史上并不罕见,尤其在古代,同姓结婚的现象较为普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婚姻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同姓结婚在我国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中国法律的角度,对同姓结婚的法律规定进行解读与探讨。
二、同姓结婚的定义同姓结婚,是指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时,姓氏相同的婚姻。
在我国,姓氏相同并不一定意味着血缘关系相同,因此,同姓结婚并不等同于近亲结婚。
三、同姓结婚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是我国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法律,其中对同姓结婚并无明确规定。
然而,从《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同姓结婚在我国法律上的地位。
《婚姻法》第二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这说明,我国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婚姻自由,包括选择配偶的自由。
因此,同姓结婚并不违反《婚姻法》的规定。
《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男女双方应当遵循平等、自愿、文明、健康的原则,建立和发展夫妻关系。
”这表明,在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应当平等相待,尊重对方意愿,遵循文明、健康的婚姻原则。
因此,同姓结婚只要符合这些原则,法律上是允许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条例》《婚姻登记条例》是我国规范婚姻登记行为的重要行政法规,其中对同姓结婚也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从《婚姻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同姓结婚在婚姻登记过程中的要求。
《婚姻登记条例》第六条规定:“申请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应当提交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一)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二)本人近期免冠彩色照片;(三)本人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四)本人或者其所在单位出具的同意结婚证明。
”这些规定说明,同姓结婚在婚姻登记过程中,需要提供与普通婚姻登记相同的证明材料。
3.地方性法规部分地方性法规对同姓结婚有所规定。
例如,《浙江省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申请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其姓氏相同或者与一方父母姓氏相同的,应当提交与一方父母姓氏相同的证明材料。
不生育再婚是否构成“禁止三代内旁系血亲结婚”的例外?贺孟辉湖南理定明律师事务所一、案例1994年4月25日,原、被告系双方已生育子女,且被告(女方)已结扎后的舅表亲(三代内旁系血亲)再婚(原告、男、42岁;被告、女、31岁),婚姻登记机关凭被告已结扎证书向其颁发了结婚证,原、被告双方共同生活了十七年,2009年,被告发现原告在外有婚外情,双方乃发生争吵,后双方分居三个月,2010年2月27日,原告诉求宣告婚姻无效。
二、分歧法院审理后,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原、被告系婚姻法上的“禁止三代内旁系血亲结婚”情形,根据《婚姻法》第7条和第10条规定,属于禁止结婚和应该宣告无效的婚姻的情况,应该毫无疑义地宣告为婚姻无效;另一种意见认为,原、被告为不生育的三代内旁系血亲方面的再婚,因为再婚而婚姻登记机关没有阻止而允许了结婚,且婚姻已维系十七年,婚姻对社会没有造成不利影响,现原告存在过错,属《婚姻法》第32、46、49条规定的情形,可以对婚姻不认定其效力,判决双方不准离婚。
三、辨析以上案例事实,如何处理恰当?我们不妨从婚姻法学概念分析:首先,上述案例呈现两个事实,第一个事实:原、被告系三代内旁系血亲结婚;第二个事实:原、被告为不生育的再婚。
继而,我们从法理学分析这两个事实,第一个事实,禁止的三代内旁系血亲结婚;三代内旁系血亲结婚,被我国婚姻法所禁止,那么婚姻法为何对其禁止?婚姻法学是这样论述的:第一,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的健康,这是人类在繁衍中得出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科学的论证;第二,人类两性关系的发展证明,血缘过近的亲属间通婚,容易把双方生理上的缺陷遗传给后代,影响家庭幸福,危害民族健康;第三,限制一定范围内的近亲结婚也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
因此,近亲结婚一直为古今中外许多国家的法律所禁止。
那么三代内旁系血亲结婚,其情形就有哪些呢?包括三种情形,(1)兄弟姐妹,包括同胞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但不包括并无血缘关系或异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等。
《婚姻法》案例分析•相关推荐《婚姻法》案例分析一、婚姻法案例父母干涉儿女婚姻造成自杀案案例:宋某,男,23岁,内蒙古伊金霍旗人。
郭某,女,21岁,内蒙古伊金霍旗人。
宋、郭二人是同村近邻,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既是同乡,又是中小学同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人相爱,但郭某的父母嫌宋家贫穷,不答应此门婚事,并威迫说:“宋某,你要娶我女儿也可以,立即送一万元彩礼,人归你。
否则,我把她嫁给她姨表哥赵某。
”宋某家穷,别说一万,就是一千元,也拿不出来。
宋某与郭某两个人痛苦万分,想不出什么办法。
1984年春的一天,两个人一狠心,抱头痛哭到深夜,投井而亡,以死抗争。
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就是婚姻的当事人双方按照法律的规定,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任何人不得强制和干涉。
为了保障这一原则的实施。
婚姻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郭某的父母包办女儿的婚事,索取彩礼,逼迫女儿与恋人割断关系,终于造成了一对恋人自杀的惨剧。
郭某的父母的行为构成了干涉婚姻自由的违法行为。
另外,郭某和赵某是姨表兄,为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根据婚姻法第六条关于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规定。
郭某父母将其许配给赵某,也是违反我国婚姻法的,是错误的。
儿女干涉老人婚姻自由案案例:三台县某厂工人方某于1952年与赵某结婚,生育一儿二女,均已结婚另立门户。
1986年7月,赵某因病去世,方某一人独居。
平时儿女少有看望,垂暮之年,倍感孤独凄凉。
1987年12月经人介绍,方某与54岁的周某相识。
俩人都因丧偶感到孤独,想找个老伴,生活上有所照应。
方某的儿女知道后,极力反对,并说长道短。
在女儿的干涉下,方某不敢与周某在家见面,只能躲到公园里相对垂泪。
虽然经单位和邻居劝说,仍然多方阻止。
他们只好停止往来。
评析: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婚姻自由”原则,不仅是法律赋予青年人的权利,也是赋予老年人的权利。
第1篇一、我国近亲联姻的法律规定1. 《婚姻法》我国《婚姻法》第7条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这是我国对近亲联姻的法律规定。
直系血亲包括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旁系血亲包括兄弟姐妹、叔伯姑舅、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2. 《继承法》《继承法》第10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遗产继承权无效:(一)违反法律规定结婚的;(二)婚姻无效的;(三)因违法行为继承的。
”此规定对因近亲联姻导致的婚姻无效和继承权无效具有约束力。
3. 《收养法》《收养法》第9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收养关系无效:(一)违反法律规定结婚的;(二)婚姻无效的;(三)因违法行为收养的。
”此规定对因近亲联姻导致的婚姻无效和收养关系无效具有约束力。
二、禁止近亲联姻的原因1. 遗传疾病风险近亲结婚会增加后代患遗传疾病的风险。
因为近亲之间可能存在相同的遗传缺陷,导致后代遗传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据统计,近亲结婚所生的子女中,遗传疾病的发病率是非近亲结婚的数倍。
2. 心理素质问题近亲联姻可能导致后代心理素质低下。
由于近亲之间的基因相似度高,后代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如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等。
3. 社会道德观念近亲联姻违反了社会道德观念,不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在我国,近亲联姻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容易引发社会舆论的谴责。
三、近亲联姻的法律后果1. 婚姻无效根据《婚姻法》第7条的规定,近亲联姻的婚姻无效。
婚姻无效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婚姻无效。
2. 继承权无效根据《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因近亲联姻导致的婚姻无效,其继承权也无效。
继承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继承权。
3. 收养关系无效根据《收养法》第9条的规定,因近亲联姻导致的婚姻无效,其收养关系也无效。
收养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收养关系。
四、总结近亲联姻在我国是严格禁止的。
这一法律规定旨在保障后代的健康,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禁止近亲联姻具有多重原因,包括遗传疾病风险、心理素质问题和社会道德观念等。
第1篇导语:在现代社会,随着伦理观念的多元化,家庭关系也日益复杂。
今天,我们将探讨一个敏感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小叔子的精子。
本文将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可能引发的纠纷及其处理方式。
一、案例背景小明和小丽是一对夫妻,婚后一直未能生育。
在经过多次治疗无果后,小明向小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使用小叔子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
小丽虽然犹豫,但为了实现拥有孩子的愿望,最终同意了小明的提议。
然而,在使用小叔子的精子后,小丽并未怀孕。
此时,小丽开始对小明产生怀疑,认为小明的动机不纯,甚至怀疑小叔子的精子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小丽要求小明和小叔子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法律分析1. 精子捐赠的法律地位在我国,精子捐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
根据《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规定,精子库应当建立严格的伦理审查制度,确保捐赠者的身份和精子的质量。
然而,关于精子捐赠的法律地位,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2. 使用小叔子的精子是否合法从法律角度来看,使用小叔子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存在以下争议:(1)是否侵犯小叔子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在未经小叔子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其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可能侵犯其知情权和隐私权。
(2)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在我国,近亲结婚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使用小叔子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可能导致近亲结婚的现象,引发伦理争议。
(3)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如果小丽在使用小叔子的精子后怀孕,那么孩子出生后,可能面临身份认定、继承权等法律问题。
3. 法律责任针对上述争议,以下是对法律责任的分析:(1)如果小叔子同意捐赠精子,且双方签订了合法有效的协议,那么在使用小叔子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的过程中,不存在法律责任。
(2)如果小叔子不同意捐赠精子,或未签订协议,那么使用其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可能侵犯其知情权和隐私权,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如果在使用小叔子的精子后,孩子出生存在法律问题,如身份认定、继承权等,那么小明、小丽和小叔子可能需要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作 者
考试批次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完成时间
关于近亲结婚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
表哥小刚与表妹小华年龄相差无几,从小到大都是同学,总是形影不离。初中毕业后,两
人外出打工,为省房租合租一室,在互相照顾中感情迅速升温。2007年8月,两人回家向父母
提出结婚请求,受“舅表婚,亲上亲”传统观念的影响,双方父母均未反对。随后,两人到婚
姻登记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婚姻登记部门得知两人是表兄妹,遂以有碍后代健康为由拒绝办理
结婚证。“我们结婚不是为要孩子!”小华当即到医院做了绝育手术。2008年1月,两人再次到
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登记,但仍遭拒绝。小刚认为,婚姻登记部门不办理结婚登记,干涉了其婚
姻自由。请结合上述材料,撰文详细叙述:(1)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必备条件和禁止条
件分别是什么?(2)具体阐述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二、就以上案例被人做出如下分析
(一)结婚的条件
结婚的条件包括实质要件(含必备要件与禁止要件)和形式要件。
实质要件是指婚姻当事人本身的情况,以及一方与他方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包括必备要件和禁止要件。
1.必备要件
必备要件是结婚当事人必须具备、不可缺少的法定条件。我国《婚姻法》第5条规定:“结
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即必须是男
女双方共同的自愿,而不是一厢情愿;必须是当事人本人自愿,而不是必经父母或第三人的同
意;必须是当事人完全自愿,而不是附加条件的勉强同意;当事人必须具有结婚的行为能力和
无婚姻障碍。《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晚婚晚育应予鼓励。”法定婚龄只是男女双方结婚年龄的最低起点,是划分合法婚姻和无效婚姻
的年龄界限。法定婚龄既不是必须结婚的年龄,也不一定是结婚的最佳年龄,而是男女双方结
婚所必须达到的年龄,具有强制性(但基于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原因,民族自治地方可对其
作变通性的规定)。
2.禁止要件
禁止要件是结婚必须排除的条件或称婚姻的障碍。《(婚姻法》第7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
一的,禁止结婚:(1)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2)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本条第二款对禁止结婚的疾病统一采用概括性规定,更加科学和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当事人
如果违反了《婚姻法》关于禁止结婚的规定,结婚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应当宣告婚姻无效,收
回当事人的结婚证。
形式要件是指结婚的程序和方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婚姻法》第8条规定:“要求结婚
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
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因此,进行结婚登记是结
婚唯一的法定程序。当事人必须经过申请、审查、登记三个环节,取得结婚证书,才可确立夫
妻关系。至于是否举行结婚仪式或何时同居生活,均由当事人双方决定,它不影响双方婚姻的
法律效力。
(二)对我国禁婚亲的思考
1.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源于原始社会的婚姻禁忌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排除纵向的直系血亲的两性行为,以及横向的兄弟姐妹之
间的通婚行为,并渐上升为人类公认的伦理道德要求。“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逸,耻于禽
兽同也。”就是这一伦理观念的反映;后来,人类在历史进化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近亲结婚所导致
的优生障碍,所谓“男女同性,其生不藩”,进而又反过来强化了这种禁婚的伦理。
2.禁止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结婚,是各国立法的通例
我国《婚姻法》关于禁婚亲的立法是出于伦理与优生的双重考虑而作出的,对后者的需求
甚至重于前者。我国((婚姻法))第7条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对
禁婚的范围作了划定,不同的禁婚亲就包含了不同的立
法理由。
3.禁止直系血亲结婚
禁止直系血亲结婚最初源于生育所带来的亲属辈份的混乱,导致伦理秩序无法建
立。直系血亲无论为婚生还是非婚生当在禁婚之列。但拟制的直系血亲是否应当禁止通婚,
需费笔墨。拟制的直系血亲于我国而言乃因收养或生父母再婚而形成,前者如养父母子女,后
者如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从优生学上讲,如果当事人本身不存在血缘关系自无障碍可
言。但是,从伦理角度上讲,这种婚姻与自然血亲则并无不同,且人类历史上关于禁婚的伦理
先于优生的认识。不存在优生障碍也无法改变人类历史业已公认的禁婚伦理。因此,拟制的血
亲之间自应禁止结婚,以维护伦理秩序。
4.关于旁系血亲的禁婚范围
由于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不同,各国的限制范围不一。就我国而言,为三代以内的旁系,即
凡出于同一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旁系血亲,包括:(l)不同辈份的伯、叔、姑与侄、侄女;舅、
姨与外甥、外甥女。(2)同辈份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以及表兄弟姐妹。不同辈份的旁系血亲
其禁婚的理由,无论自然的还是拟制的与直系大体相同。、
至于表兄弟姐妹之间是否应当禁婚,有不同看法。我国历史上向有聚族而居,亲上加亲的
中表婚传统,伦理上不存在禁婚的理由。1950年《婚姻法》对中表婚的规定为“从习惯”,1980
年《婚姻法》出于优生的考虑禁止中表婚。我们认为,这种纯粹为禁止生育而禁止结婚的立法
思路忽视了婚姻功能的历史变迁。
(l)现代人的婚姻与小农经济时代的婚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更多的是爱情与性爱的需要,
而不再是人口生育的满足。爱情至上成为现代人婚姻的理想境界,而爱情是无法预先划定范围
的,它是男女两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升华,婚姻只不过是爱情成熟的结果。而现行《婚姻法》
关于禁止中表婚的规定,于男女双方而
言,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彼此是否可婚,然后才能考虑彼此是否应发生爱情。这里,爱情不
是婚姻的原因,相反,婚姻却成了爱情的向导。这种因果颠倒的逆规律的法律规定显然有违爱
情的真谛与婚姻的本质。
(2)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不乏许多青年男女,他们要爱情不要生育,孜孜以求两人世界,立
志终身不育。而且,由于收养制度的存在,人工生育技术的出现也为这样的婚姻提供了更为广
泛地生存空间。加之,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许多夫妇离婚后因已有子女,大都已无
生育的权利。此外,许多老年人婚姻,限于生理上的原因,本身已不再有生育的可能。这些中
表亲的结合,只婚不育,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任何危害。为禁止生育而禁止结婚的
法律规定于他们而言,只意味着残酷而无任何的实际意义。
(3)尽管现代人通婚的圈子越来越广,不必再像小农经济年代那样聚族而居,同姓不婚,亲
上加亲。但是,事情的另一面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口迁徙流动的频繁;离异再婚
现象的普遍;弃婴、遗孤和收养事实的存在以及人工生育技术的出现。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
在,即使是无意缔结中表婚的当事人有时也难以避免。
(4)从婚姻登记制度实施的情况来看,《婚姻法》对中表婚的禁止,事实也是无能为力的。
因为,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根本无法查明男女双方是否系中表亲。《婚姻法》禁止中表婚的规定在
程序上无法阻却,形如空文,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5)事实上,我国地方计划生育政策及法规都已出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草案也在审议
之中,禁止畸婴出生的制度正趋于不断完善。如当前普遍实施准生准孕制度、孕检孕保制度、
节育绝有制度以及正在尝试中的优生堕胎制度,对于防止畸婴的出生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
些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禁止中表亲的生育,而且还可以防止一切有不良遗传基因或疾病的人的
生育。可以这样说,随着我国人口法的确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制度的不断填密,中表亲的生育
问题完全可以从技术上控制,立法上根本没有必要舍本而求末,为禁止生育而禁止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