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然而,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农民生活、农业结构、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土地问题、农村治理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经济发展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等。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依赖农业经济,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对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引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兴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支持,为农民提供创业贷款、信用贷款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环境保护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非法垄断、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等。
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还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对策: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监管,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方式,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同时,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农民采取环保措施的行为给予奖励,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农民生活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生活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等。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农民在生活、出行、教育、医疗等方面受到了限制。
对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四、农业结构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农业占比过高、农业产业链缺乏完善等。
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对策: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从事高效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浅析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规划摘要:分析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针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适合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发展规划措施,以期为合理开发及利用现有的农村土地资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发展规划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37-021 前言我国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人们对以农村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是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消耗的不断增加,农村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已成为事实。
因此,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地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2.1 耕地资源减少,土地利用不够合理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用地规模不断增大,非农建设占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等原因致使耕地资源有所减少;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更加剧了耕地数量的不足且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形式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1)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模式不符合该地区的自然结构;(2)部分村庄的发展规划较滞后,对农户居住点的布局欠缺一定的合理性,从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被闲置,农村土地资源不能被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利用。
2.2 土地质量下降,资源利用可持续性低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土地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十分稀缺,需要科学的利用和有效地保护。
但是近些年,农村土地质量不断下降,主要是由于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时存在不合理之处:(1)在土地耕作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盐碱化,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2)人们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进行盲目开发和过度垦殖,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土地出现沙化和荒漠化现象;(3)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因缺乏防污治污的相关技术与措施,致使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大量排放,对土地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土地质量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土地荒废。
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新农村建设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渐实施,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带来了诸多机遇,有效改善了农村发展状况。
本文将从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详细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新农村建设机遇。
一、农村产业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内容,注重培育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
这为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提倡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消费。
这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活跃了农村经济循环,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
传统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相继涌现,这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同时,他们对于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管理要求也使得农村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大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二、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机遇。
首先,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和流转得以加快。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利用,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
而且,乡村土地资源流转还带动了农业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引进,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倡导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农村灌溉设施的改善和农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
三、农村环境保护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提倡绿色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鼓励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还关注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
通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建设等工作,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农村宅基地管理,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很多农民开始大量的构建新住房,但是对于原有的住房并不拆除,从而导致老宅闲置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了农村中大量土地资源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而浪费。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有效途径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economy,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farmers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many farmers began to build new house, but not removing the original housing, leading to the old one vacant, which caused a lot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rural areas can not get reasonable use.Key words: ruralarea; homestead management; land resources; intensive use; effective way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农民实用大量闲散的资金买房购地,在我国的当前农村地区大多是属于分散式的建房。
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把宅基地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即使有了新的住房,原有宅基地也不会拆除,但是也不会交由政府统一管理,这样就形成了大量闲置的住房和宅基地。
因此只有建立有效机制加大对宅基地的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才能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顺风顺水”。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紧缺,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最近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耕地总量减少了1亿多亩[1]。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我国乡村经济迅速发展。
“弃老房,划新宅,占耕地”的建房热潮席卷全国农村,既造成大量农田被占,耕地日益减少,又致使大量旧宅基地被废弃,造成土地资源浪费[2]。
同时,由于我国正值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城乡教育、科技等资源的分配不均,许多乡镇企业经营不科学、污染不处理、排放不节制,导致农村土地资源被污染。
因此,我国农村废弃地日益增大,农村可利用土地资源越来越拮据。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地矛盾将成为当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
如何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村庄整治,成为当今党中央开展农村发展工作的重点。
村庄整治实际上就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生活富裕,生产发展,乡村整洁文明,管理民主的方针,基于农村经济建设实际情况,在已有条件上,遵循农民意愿,进行资源的整合,建设新型的农村社区,实现节约集约土地,保护农村耕地[3],从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而如何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与利用模式,是开展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村庄整治工作的根基和重点。
棉布村隶属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社会人口超万,区域总面积20平方公里,2010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环境整治示范村”,在村庄环境整治和土地合理规划与利用方面,走在江苏村庄的前列。
其采取的环境整治措施对江苏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合理征地有偿搬迁要大规模整顿村庄风貌,必须由政府经过系统科学的规划,并对村庄中各类废弃地、劣质、杂乱的住宅地以及闲置或零散耕地等征收后进行集约化建设。
农民靠土地生活,土地的规划和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土地的征收方式关系着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农村建设重点解析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近年来的重要发展战略,在这个战略中,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来分析和解析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一、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
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质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业产出。
在土地整治中,可以采取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改革等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着重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
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农业现代化中,要注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育新品种、推广新农艺等方式,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民收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农民收入。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通过带动农民就业、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创业等方式来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农民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等措施,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五、农村教育培训农村教育培训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点。
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可以在农村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培训中心等教育设施,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六、农村卫生健康农村卫生健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加强农村卫生健康体系的建设。
可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七、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培养和传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
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部各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强农村用地规划和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各业用地的重要依据,是调控用地总量、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
要切实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合理安排城乡各项用地。
积极开展农村用地规划工作。
地方国土资源部门要先期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工作,争取主动,加强协调,确保村庄和集镇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在进一步摸清农村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
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各地要优先安排、保持同步。
已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要完善规划内容,抓好总结推广。
要依据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土地整理等专项规划。
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
在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新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安排的重点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要及时予以保障,进一步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论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摘要: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以及国土整治等方方面面,需要完备的政策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对策做支撑。
在新农村实际建设中,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十分的突出,建设用地多、农村耕地少、土地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建设;背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abstract: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lates to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rmers living in rural areas, and land improvement, which requires sound policies system and solutions supporting. in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s very prominent, with more land for construction, less for agriculture, and widespread land wasting phenomena, seriously restrict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rural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land resources; intensive; utilize
中图分类号:df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加快了步伐,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增
多。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稀缺,人均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
因此只有转变原有的土地利用观念,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型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表述
在我国比较盛行的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其基本的含义是指,给土地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
一般使用单位面积土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作为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的衡量标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主要侧重的是对土地资源利用潜能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基本原则,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和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但是由于受到土地利用报酬的递减规律的制约,造成了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也是十分有限的。
从理论上来看,在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后,经济上的报酬反而达到了递减点,经营者就不会在进行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对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就是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如果经济上的报酬没有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就是理论上的粗放式利用。
此外,建设用地由于其功能的多样性,土地利用价值或是效果很多的方面不能单纯使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即集约度很难简单的使用经济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评价,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内涵相对更加复杂。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基本原则
节约型原则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节约性原则就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的
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的保护,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经济效益的最高值。
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土地资源环境受到了外界的某种干扰时还能保持其生产能力,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资源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得不到保障。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客观上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土地资源的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制定对土地资源消耗和使用的最低标准。
高效性原则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必须遵循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是使土地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值。
对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土地利用的类型,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由于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土地资源较少,可谓“寸土寸金”,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较高。
农用土地仅次于城市用地,森林和放牧地最低;其次是土地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增高会吸引经营者投放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然后是人口的密度,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力和资金通常较多;最后是地价的影响,在高地价的地方会使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利用更加充分,提高集约度。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农村建设不止只有经济建设,还有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国土整治等方面,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在新农村建设的用地过程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问题和用地中出现的管理问题。
1、村庄布局凌乱,规模偏小
在我国农村采用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村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的问题一直存在,影响了村子的整体发展。
农民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居民点和责任田为一体的自然院落的形式进行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杂乱无章”的分布格局,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现象十分的突出。
2、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壳村”现象普遍
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问题是:前建设,后规划;模式在前,政策在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对旧村的改造不力,造成了“空壳村”的现象十分的普遍,有的地区对旧村的改造不注重,农民富裕后不拆旧房,盖新房。
导致在村庄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下来,未能及时的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外围不断的扩展,形成了外表光鲜亮丽,内部破旧不堪的“空壳村”,一户多宅,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3、城乡用地规模扩大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利用集约程度较低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外延扩展的速度较快,用地增长快
于人口的增长,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比较大。
在2001到2004年,城乡面积增加了125%,人口增长了81.2%,城乡用地规模单行系数为1.5,超过合理限度1.12;城乡人均用地为125.34平方米,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指标120平方米,存在着建筑密度偏小,建设容积率偏小、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明显偏小的现象。
4、园林、林地的减少,造成生产性农用地总量的减少
我国自2000年以来,园地和林地分别减少了1189公顷和468公顷,年均减少为280多公顷。
由于耕地和园地、林地之间具有利用上的可逆性,在近几年中有一定数量的林地转化为耕地,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耕地的数量没有减少,但是在实质上,生产性的农用地的总量在逐年的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在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策略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节约公共设施的用地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对小城镇和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村庄进行综合的开发。
集中配套建设,集中管理,防止分散性建设。
尤其是对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宅向住宅小区集中,商贸经营市场要和商贸区集中,此外要统一安排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办公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做到整齐划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的持
续集约利用的要求。
调整新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产品结构,大力的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单位土地面积内的经济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盐碱地,可以开发旅游业和养殖业;我国东北部和西部地区比较肥沃的土地要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对个别的海拔较低的山区发展林业和果树的栽培,对全国的每一类土地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发掘每类土地最高的利用价值。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效农业
发展高效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中集约利用土地对农业的新要求,所以要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利用科学技术创造效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此外还要鼓励创新,既要有技术创新又要有管理上的创新,提高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增加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水果的发展,大力的推进和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高的价值。
总结
我国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它的稀缺性。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土地的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胜.山东省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大地
出版社,2004年
[2]曹磊.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