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9.27 KB
- 文档页数:2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代意义 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ng New Socialistic Countryside at the Present Age
严小龙李铁明 YAN Xiao——long LI Tie——ming
内容摘要:建设新农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和谐转 型,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本文从这个层面对当前建设新农村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农村发展观和谐小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D61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52(06)02—081—02.5 Abstract:Building the new countryside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but also a political and social one.It CoI1cerns the coordinated devel— opment and harmonioustransitionofthewholeeconomic society,andthe realizationofourwell—offsceiety.Fromtheperspectivesofviewof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ng the nev ̄eourtryside is illustrated.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 View of development Harmony Well—off society China 作者简介:严小龙(1964一),男,李铁明(1971一),男,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社专业博士生。湖南长沙 41008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 史任务,其当代背景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步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 段;另一方面,我们党上世纪八十年代确立的,在新世纪中叶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目前已到了攻坚时期,突出的 特征,就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 很不平衡的小康”,其表现主要是城乡社会分化不断扩大的 趋势。因此,在目前这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中央新一代领导 集体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显得极为引人注目。这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新农村是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 途径 《共产党宣言》里有一段著名的话,那就是,“代替那存在 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 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而且,在1894年,应友人的请求,恩格斯还把这段话作为“用 简短的字句来表达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因 此,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发展和每一个人的普遍幸福,不仅是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基本原理,也是其根本的出发点和 最终归宿,同时也凸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由此来 看,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城乡差 别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在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普遍落后于 时代发展的状况中,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 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另一方 面,也是为了彰显以人为本理念,使这种信念在实践中能够 得到落实和具体化。其目的就是要使落后农村地区的发展 跟上时代潮流的步伐,让作为弱势群体的广大农民群众也过 上现代化的生活,使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可以获得 发展的机会和权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新农村,就成为 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 我国出现的城乡社会的不协调发展趋势制约了整个国 民经济的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也逐渐显现出 来。在这种形势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 村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成为保持城乡社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设新农村也是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主 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新农村 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持农村 地区的历史脉络,使农村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物界的演化 以及地域文脉的延伸和谐相处。这一点,体现了“人类的发 展不能削弱自然界多极性生存的权力”和“当代人的发展不 能削弱后代人发展的可能性”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目前建设新农村要解决的问题,就 是以农民为中心的“三农”综合发展问题。易言之,就是要通 过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的发展跟上现代化的步伐,.Nil,农民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与其他各主要社会集团在经济、政治和社 会地位上的差距。 ‘二、建设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 在要求 从民主法治看,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与现代民主 8】
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指明着力加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文化作用困境途径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
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
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1]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
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促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就成为一种阻碍。
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作者:覃彦儒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这一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具体体现在20XX年和20XX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
一、背景和意义—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方针政策?近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粮食生产滑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即解放以来直到上世纪末50多年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前(“生产队时期”),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方针政策而造成的。
也就是说,解放初期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主要来自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因此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50多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我国的工业和城市发展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力。
1、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全国20XX年为1312美元;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均已超过人均3000美元;广西870美元,来宾720美元,合山830美元,20XX年合山达到1104美元。
)2、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大大超过农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20XX年,我国农业增加值为20744亿元,占比重15.2%;工业增加值为72387亿元,占比重53%;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占比重31.8%(广西24:39:37,来宾38:37:25,合山15:56:29)。
3、中央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XX年为21707亿元,20XX年为26393亿元,20XX年已突破300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4000—5000亿元左右。
20XX年9月,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专题3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概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成熟的⼀个重要标志。
从⼗六⼤到三中、四中、,党中央进⼀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标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六⼤以来党中央全⾯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2005年9⽉,党的⾸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战略决策。
12⽉31⽇,中央⼀号⽂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意见》出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件。
要点阐释1.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城乡差距、全⾯建设⼩康的重⼤举措。
【考点拓展】党的强调:增加农民收⼊,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提⾼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改善农村教育、卫⽣、⽂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腿长、⼀条腿短”的问题。
2.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全⾯深化农村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撑。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计增加农民收⼊,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考点拓展】党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以下原则:⼀是规划先⾏、因地制宜。
⼆是突出重点、⽰范引路。
三是政府⽀持、农民建设。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五”时期要⾼举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旗帜,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针,按照“⽣产发展、⽣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形势与政策院系:文化艺术管理学院姓名:王乐学号:808420100* 1、联系实际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理解?我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
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
从实际来说,2006年1月1日国家财政开始实行免收农业税,延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皇粮国税”历史终结。
但虽然目前中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目前农村还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68元以下,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农村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各项内容紧密相联,要完整地予以把握。
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
只有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狠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才算抓住了根本。
2、联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39文|齐岩 栾春苹浅谈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和发展建议摘要: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公正的选择,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途径。
本文梳理了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并从动员群众参与、创新和丰富服务体系的内容、健全相关制度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一、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1)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十六大以来,围绕三农问题,每年都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那么无论是三农问题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其中都包含着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应该说,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意。
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没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农村社区的发展,反之,没有农村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也是不完整的。
所以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十八界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公正的选择。
城乡之间的差距是社会不公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中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是城乡差距的重要方面。
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城乡一体化化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是重要举措之一。
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推动教育、医疗、环境治理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进而实现改革成果全民共享。
3)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社区是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重要载体,农村的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治理在农村的探索和尝试。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一、农村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二、建设用地规定1、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可见,我国将集体建设用地分为乡镇企业用地、村民住宅用地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
2、只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才能入市,而不是所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经营性建设用地,是指以纯粹盈利为目的,进行相关建设的土地。
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包括“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由此可见,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只有乡镇企业用地才符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性质,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才能入市。
扩展资料:《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土地登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受当时条件限制,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整体滞后,有的地区登记发证率还很低,已颁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大部分只确权登记到行政村农民集体一级,没有确认到每一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这与中央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的任务十分紧迫繁重。
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到2012年底要把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同时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依法依规、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优先和全面覆盖原则,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推进;坚持将便民、利民、护民要求贯穿全过程,同时尽可能提高效率。
2篇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参考)2 篇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参考)篇一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根据《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必须把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促进产业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整洁村容村貌、打造文明乡风、完善社会保障、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农民素质、搞好民主管理、建设五好班子、实现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3.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以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以乡村规划建设为龙头,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科学规划,整合资,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力争把我区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乡村建设运动与新农村建设运动的比较0803404004 曹宇一、乡村建设运动概述(一)、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兴起背景既有其所针对的社会问题,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同时,它的发生又与知识界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和认识有密切的关联。
主要缘由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直接动因)是旧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以土地为生,但北伐战争胜利后,军阀混战,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掠夺有增无减,广大农村不断成为内战的战场和土匪侵扰的对象;又缝特大水难灾害,农村问题更为严重。
20 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不能温饱,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身体病弱,文化落后。
外部因素是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深度波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国,由于我国的进出口结构以出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进口工业成品为特点,本来就不堪一击的小农面临深渊。
帝国主义将经济危机转嫁到中国,倾销其洋货,争夺中国的城乡市场。
(二)、“复兴乡村”的不同主张持改良主义的知识精英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从建设乡村入手。
由乡村的建设已实现“民族再造”和“民族自救”;二是由发展都市来救济农村之路。
代表:社会学家吴景超;三是“接受全盘西化”。
走资本主义道路,代表:社会学家陈序经。
其中,我们想要讨论的是“乡村建设运动”。
主张从建设乡村入手的乡村建设派又分多种意见和实施方式:一是从教育农民入手。
平民教育派。
代表:晏阳初,河北定县实验。
以“除文盲,做新民”为目标,最终达到“农村建设”、“民族自救”。
另外陶行知。
二是从改良农业技术、提高农家收入入手。
经济建设派。
代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于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的主张与做法。
三是从组织乡村自治入手。
代表:乡建派,梁漱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
主张“乡治”。
村治派,王鸿一。
中华包派,米迪刚。
职业教育派,黄炎培。
教育改革派,陶行知。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长期以来, 农业、农村、 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 的关键
性问题, 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丰, 则基础牢;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 8 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 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
局,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 才能实现更 大范围、 更高水平的小
康。 为此, 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
勾画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新蓝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 广大农民
的温饱还难以保障, 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 建 设新农村就是要
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 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 文 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
个特殊的年代, “宁要社会主义草, 不要资本主义苗” ,农业生产发展 缓慢, 甚至停滞不前。改
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 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
楼下,电灯电话” ,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 这是在总结历
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 根 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
出来的。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又提出 “小康社会” 概念, 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
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中全会所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
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 农业现代
化举步维艰、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 制约农业和农 村发展的深层次
矛盾尚未消除,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农村经济社会 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
根本改变。 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 不解决,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 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
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 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 发展的支持力度。
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 发展, 不
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挑战和参与日
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 出路、通过创新促发
展, 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 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 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
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 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 实现共同 富裕。
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 金等要素大量向
城市集中, 耕地在过去 7 年中减少了 1 亿亩,人均下降到 1.2 亩 ,相当于世界 平均值的1/3,而
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2.57 : 1
扩大到3.23: 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 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 因此,
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 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 农村的
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解决
“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解决 "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 根本性问
题。 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 应与农村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村建 设成为经济繁
荣、 设施配套、 功能齐全、 环境优美、 生态良好、 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 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以发展为
重、 发展为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 农村城镇化和农 业现代化的步伐, 不
断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由局部小康到全面 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
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 " 三个文明 "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一个
系统工程, 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既包括物质文明 建设,也包括
政治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也要加强农村基层
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 措,是改变
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 "三农 "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进入 "十五 "发展期间以来, 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 进步
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 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
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阶
段。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我区积
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 组织实施了农网 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
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 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
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 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
技的投入, 中小学校舍建设、 远程教育网络建设、 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 点。与
此同时, 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 科技,农用新科
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