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英汉语言习惯的对比
- 格式:docx
- 大小:29.31 KB
- 文档页数:4
英汉语言的差异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二、英语句长复杂,汉语句短简练三、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四、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五、英语注重省略,汉语注重补充六、英语多抽象词,汉语多具体词七、英语多替换,汉语多重复八、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九、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十一、英语好静,汉语好动十二、英语重物,汉语重人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
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
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 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 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 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
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 2】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himto order without delay.【译文】 (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改进)(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督促他遵守规则。
【分析】该句是一个 when 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 "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 (如第一句译文)。
When 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 … 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 his 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 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 order 是名词,表示规“则” ,不能硬译为命“令”。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对比分析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语音、语法、语义还是语用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这些差异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多挑战,需要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注意到这些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语音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发音方式显然不同。
英语语音重音明显,音调跳跃大,说话方式较为生动,而汉语则是音调平稳,声调调值不强烈。
这使得在英语中,强调和重要的信息能够通过重音和语调来表达,而在汉语中往往需要通过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排列来表达。
在语音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应该是音调的问题,以免造成语义的混淆和误解。
在语法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很多不同。
英语突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强调语句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重视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英语倾向于使用简单句和并列句,汉语则有许多较为复杂的句式,例如长句和嵌套句。
此外,英文使用较为丰富的时态和语态,以表达不同时态和语态下的意思,汉语则采用了六个基本的时态和一个语态,语法相对较简单。
境外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被“主谓宾”和“时间状语位置在前”等语法要点所迷惑,在写作中常常出现字句不通或串行翻译等问题。
在语义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所指对象和词汇含义也有差异。
英语中有许多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使得词汇的选择更为灵活,而汉语中则以单音多义较为突出,同一字或短语有多种词义,含义较为丰富。
此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两个语言中词语的文化内涵也存在差异,需要特别注意译文的意义和意义的区别。
在语用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应用和使用场合也存在很多不同。
英语注重言辞优美、主题鲜明和说理严密,而汉语则更注重文章的整体效果和表达的情感色彩。
英语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反问等,表达言简意赅的文字效果,而汉语则通过语言的细节表现情感。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的正式与非正式、文学性与口语性等语用差异也需要特别注意到。
总之,中英两个语言存在各种差异,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注意到这些差异,尽可能避免在翻译、写作等方面产生误解和沟通障碍。
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被动与主动(⼀)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体的需要。
(⼆)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受到限制。
2、使⽤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被动式时,汉语可采⽤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5)“……加以/予以”式。
⼆、物称与⼈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常⽤⾮⼈称,主语汉语常⽤⼈称主语1、⽤抽象名词或⽆⽣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称代词“it”作主语。
代词“it”除了⽤来代替除⼈以外的⽣物或事物之外还⼴泛⽤作填补词expletive。
(⼆)英语常⽤被动式,采⽤物称表达法:汉语常⽤主动式,采⽤⼈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5、动词的弱化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7、动词连⽤是汉语的常态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成份9、汉语句⼦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是⼀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体中,使⽤被动句⼏乎成了⼀种表达习惯。
Baker 指出:“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主动句。
实用!学英语须知的10大英汉差异不少学英语的小伙伴总会苦恼于自己说出来的“中式英语”,有时还会陷入交谈的时候别人好像听不懂,或者产生误会的尴尬境地。
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除了要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之外,还要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脱离语言外壳,更接近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说人话”。
英汉的10大差异0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功不可没,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 )一书中,他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所谓形合,即表示句内种种逻辑关系,须用连接词,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缺少了此类连接词,或者逻辑标记,如:It is late, I must leave. - It is late之前,缺少了because,如此英语表达,native speakers一般不说。
所谓意合,顾名思义,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句子靠意思,就能“捏”在一起,为听者或读者所接受。
如上句的对应汉语说法:迟了,我得走了。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两句话英汉间的差异: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②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以上2句,讲究形合的英句中的but, who皆不可省略。
汉句则干净利落,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
02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应该成为句子的“重心”,但就“重心”位置而言,“英前汉后”。
汉英语言对比中的语法差异与翻译技巧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具有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和背景。
汉英语是世界上最常用的两种语言,而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差异也是翻译难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汉英语言对比中的语法差异和翻译技巧。
一、语法差异汉英语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这影响到汉英翻译的难度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汉英语言对比中的典型语法差异:1.主谓宾语结构中文主谓宾语结构简单明了,尤其是动宾结构,常用在汉语中,通常不需要加语法助词。
而英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顺序通常是固定的,而且英文中动词短语中的助动词、时间状语、动态状语等要素需要逐个译出,以保证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李先生喜欢喝茶。
”在英语中应该翻译为“Mr. Li likes drinking tea.”。
需要注意的是,英文中的like后要加ing形式的动词,表示喜欢做某事。
2.语序汉英语的语序也不同,汉语是主语+谓语+宾语,而英语是主语+宾语+谓语。
在翻译中,语序的问题经常导致误译和难以理解。
另外,英文中形容词和副词都放在名词和动词之前,而中文中则相反,所以容易产生疑惑。
例如:“他吃了三个苹果,很快乐。
”就需要翻译成“He ate three apples, and he was happy.”,这样就能正确表达原意。
3.动词时态中文语言中没有时态的概念,而英语语言中,时态是非常重要的。
汉语的时间和状态主要是通过时间状语和状态状语来表达。
但英语中时态有多种形式,例如现在式、过去式、完成时和将来时,每一种时态都有对应的翻译规则。
例如:“我明天去上海。
”应该翻译为“ I will go to Shanghai tomorrow.”,将 v + 了的结构译为将来时。
二、翻译技巧1.理解原意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翻译,首先要理解源文的原意,根据文本的语境、内容、结构和目的,选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2.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翻译中重要的英汉语言差异摘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原文含义是英汉翻译的前提与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分清翻译中的英汉语言差异,了解英语的表达模式,再根据中英语言差异进行转换,从而进行准确通顺的翻译。
本文通过对英汉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总结有利于在翻译中做到准确通顺的方法。
关键词:理解、差异、语言文化、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翻译翻译不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和语言结构向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和语言结构的简单转换,也不是在两种语言中寻找对等的词语和语句结构再将其串接成距的过程。
翻译是语意的翻译,不是语言形式的翻译。
是运用一种语言的适当方式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在两种语言中寻找含义相似的某些词语或结构。
所有结构的调整与词汇的修饰都是基于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之上的。
翻译必须跳出原文语言层面的束缚,必须着眼于传达原文的内容与含义。
这体现了翻译最基本的原则“信”,即是首先要做到忠实、准确、无误。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审美观及语言逻辑思维方式。
“由于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有别,各国的历史不完全相同,各国人民创作的物质文明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语言特征和表情达意的手法上也有区别,它们都是文化交流的障碍,有些障碍甚至不可逾越,这是造成翻译局限性的首要原因。
”1语言之间的比较是比较语言的共性,而语言之间的对比则是比较语言之间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篇章、语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英汉、汉英翻译过程中,只有先了解中英文化的不同,充分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分清不同的表达习惯,才能准确地领会原文的含义,从而灵活进行地翻译。
1.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是万物之灵,认为人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
其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理性和科学;重视个人的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斗争,崇尚民主法制意识、扩张征服意识和冒险精神等。
英汉语言对比一、英汉词汇对比第一节英汉词汇量对比汉字有多少呢?根据统计如下:商朝:甲骨文约为3500—4500字。
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收录9353字。
清朝:张玉书等《康熙字典》收录47035字。
当代:《中华大字典》收录48000字;《汉语大字典》收录56000字;《中华字海》收录861300字。
根据对文字资料的统计,从商代到现代,一般使用的汉字数量没有显著的变化,可能一直在五六千左右。
近年来制订的具有通用字表性质的汉字标准,基本上维持了这一数目。
如《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字6196个,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表》收字6763个。
根据近年来实际使用的情况,国家语委在1988年研制成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字7000个。
汉语新词语虽然也层出不穷,但极少有新字产生。
偶有新字产生,用偏旁部首加谐音字根一并便成了。
汉语的构词法,不像英语那样不断衍生.靠的是固有的汉字的灵活组构,因此汉字总量总能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之内。
随着时代的发展,常用汉字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一些老字不断被赋予新意,而更多的古字则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英语有多少呢?中型词典如《新英汉词典》收词万余条,《远东英汉大词典》16万余条,像《牛津词典》、《韦氏词典》等大型工具书,收词量一般不下数十万。
英语的总词汇量早就超过了百万大关。
第二节英文文字的效率对比英译汉和汉译英孰难孰易?汉字简捷还是英文简捷?我们从语音、书写形式、文字承载能力和构词四方面加以讨论。
语音的基本单位是音节。
中文(汉语)词汇是以单一双音节为主。
所有拼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等)的词汇是多音节的,但是它们中的常见字、常用字也同样是单一双音节,所以它们的效率也比较高,但是它们的音节由于含有辅音。
往往比汉语的音节长些。
在书写形式上汉语中的词并不像英语那样在句中分开书写,因而没有明显的书写形式或标志。
如:John saw Bill.这说明汉字节省空间单位。
其次,汉语中的某些语素可以互换位置而组成不同的词,如“算盘”与“盘算”、“平生”与“生平”、“计算”与“算计”等。
汉英翻译的理论基础—汉英语言对比3.汉英句法对比3.1.汉英思维方式比较:傅雷: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
汉语学家王力: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
……所以中国语法以达意为主。
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而中国人写文章却往往化整为零。
⏹西方人重形式论证,崇尚个体思维,重分析。
表现在语言中,重形合,不求全面、周到,但求结构上的严谨。
⏹汉民族重悟性,重整体、重综合。
在语言表达上重意合。
语言简约、模糊,语义较笼统、朦胧,形散而神聚。
汉语注重注重形象思维,惯于将事物具体话:四字格词语(成语):形象鲜明,形式对称,音韵和谐。
讲究结构的对仗和文采的华丽。
其词义往往虚实杂糅,甚至有繁复重叠之处。
(混水摸鱼,五光十色,画饼充饥,开门见山)3.2 英汉句法差异(语言结构)英语重形合(hypotaxis) ,形合是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一种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具体说来,英语的句子通常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借助诸如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之类的明示的连接手段,使句子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结构。
注重结构的完整,以形显义。
There are various categories of bag ladies: those who live on the streets, claiming they enjoy the freedom from constraints of society; those who became homeless because a relative died or because they c ouldn’t keep up rent payments, and they didn’t know where to go or how to apply for relief; and quasi bag ladies who have an anchor point --- a sister or brother whom they can visit once in a while to take a bath.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意合是指词语或句子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进行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是隐形的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以神统形。
(作业)英汉语言的特点比较及翻译英汉语言的特点比较及翻译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载体,但在此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的两大语言,各代表着东西方的两种文化。
由于两者之间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大相同。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当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在做英汉互译的练习时,尤其是在做长句的翻译时,由于缺乏对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足够的了解,经常会死译、硬译,不符合英汉本身的逻辑特点。
因此无论是在英语学习当中还是在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当中,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往往成为所有这些过程的“绊脚石” 。
假如不了解和熟悉这两者的差异,翻译的时候就会违背目的与的表达习惯,从而留下浓重的源语痕迹。
本文将通过对英汉这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选择对比分析以及不同的句法结构,来探索翻译的技巧。
一)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1)从构成形态上看,汉语每个词只由一语素构成,是由几个代表不同意思的字构成的词,而英语则是由单纯的字母构成一个词,每个词还可以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示意义或语法功能的变化。
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不定式、分词)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
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
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像英语可以通过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
但是,汉语词汇的表意能力和互相组合能力要比英语强,所以汉语主要靠词汇、词序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2)从词义上看,英语的词义比汉语更具灵活性,并对文章具有依赖性。
比如uncle 一词就可以指伯伯、叔叔、舅舅、表叔、姑父、姨夫。
这种一词多义的属性使得英语在翻译中就必须根据文章上下来进行选择。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词本无义,义随人生。
英汉语言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所以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而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要清楚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在翻译时可以根据这些特点,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翻译技巧,从而可以避免在汉英翻译时出现错误。
文章将从两个主要方面举例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对比分析;翻译;差异翻译能力是学生对外语语言和母语熟练程度及两者相互转换能力的综合体现,更是翻译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在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学会洞察其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而且有助于他们排除母语的干扰,提高翻译水平。
一、句子层面的对比分析( 1) 形合与意合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
英语句子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与此相对的,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靠上下文和事理顺序来间接显示。
在翻译英语长句时,必须先分析句子大概有几种意思,中间包含着怎样的关系,把每层意思按照意群分离出来,再按照中文的叙事逻辑,遵循中文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例如:例 1:Accomplishme nt is often deceptive because we don’t see the pain and perseverancethat produced it. So we may credit the achiever with brains,brawn or lucky break and let ourselves off the hook because we fall short in all three.译文:成就常常使人产生错觉,使人看不到成就的来之不易,和为之所付出的艰辛困苦,总以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人家身体棒、脑子灵、运气好,从而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说自己没有获得成功是因为自己不具备上述这三条。
翻译中英汉语言习惯的对比[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双语艺术。
翻译时,我们尽量传递对等的信息,以便使译入语和源语言的读者享受最为接近的语言。
[关键词]翻译文化习惯[作者简介]孟红(1968—),女,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3)03-0125-03一、单词、短语、句子、文章、修辞、语用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一)单词和短语1、单词在翻译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称代词在英语和汉语中出现的比率存在明显的不同,第三人称代词在英语中出现的比率要高于其在汉语中出现的比率;而第一人称单数及第二人称代词在英语中出现的比率较之在汉语中出现的比率要低。
2、短语在语言交流中,为使表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人们常常借助习语来达此目的。
中英文习语的不同表达方式主要缘自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们思考方式的不同。
因此,我们按照影响因素的不同将其归类如下: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英语习语多与海洋相关,这主要是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
而汉语习语往往与陆地相联,这也主要取决于其陆地文化。
在翻译习语时,我们要注重深层含义的表达。
例如:汉语习语英语习语牛饮Drink like a fish碰壁On the rock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是非之地Sea of troubles商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英语习语映射出英国商品经济及海洋经济的传统,而汉语习语则体现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色。
例如:汉语习语英语习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入不敷出Go bankrupt未雨绸缪Put money aside for a rainy day捡了芝麻,漏了西瓜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表达方式:英语习语的率直和实用主义风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希腊文化,而汉语习语的含蓄委婉则反映了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的核心。
例如:汉语习语英语习语投桃报李Scratch somebody’s back赔了夫人又折兵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天道酬勤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二)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的不同1、句子结构英语句子结构紧凑连贯,主句尤其如此,句子常由抽象名词、介词短语和从句所构成。
汉语句子结构简明轻快,动词可以连用。
当要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时,动词会帮助句子按照时间、地点或逻辑顺序将意思逐层展开、表达完整。
例如: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are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子,看起来长,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个简单句。
如果我们把它翻译成中文后紧接着又把目标语译成英文,结果常常是这样:Because there is a great distance and there are not enough transport facilities, the rural world is isolated. This isolation has become more serious because there are not enough information media.这句话虽无语法错误,但却结构松散,中心模糊,使读者难以捕捉到重点。
所以它并非最好的英语表达。
2、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我们力图避免重复,针对同一事物,我们尽可能采用不同的词汇加以描述。
有时当一个单词第二次、第三次出现时,我们就会用代词去替代它或者干脆将它省掉。
但汉语则不然,在汉语中如果采用类似方法难免会使读者感到非常困惑。
例如:The processes which seawater is made usable are of two general kinds. One involves taking the minerals out of the salt solution, the other involves taking fresh water out of the solution. 在这个句子中,seawater, the salt solution, the solution 是用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意思。
但当你把它译成中文时,你就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盐水”这一表达方式。
(三)修辞和语用的差异1、暗喻语言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暗喻即为其中之一。
在暗喻中,事物往往被赋予了引申义。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碗”就很具代表性。
“bowl” in Chineseiron bowl(铁饭碗)steady jobgold bowl(金饭碗)well paid jobSmash the bowl(砸饭碗)to lose one’s job然而在英语里,“bowl”并没有这种比喻义。
相对而言,“pot”(壶)在英语里比“碗”更加常用。
例如:“pot” in EnglishKeep the pot boilingKeep something moving at a fast pace or keep interest in somethingTake pot luckAccept whatever is available, especially food at a meal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The accuser having the same fault as the person he is accusing虽然这些日常用品常被当作暗喻的工具,它们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意义往往出入很大,这种情况被称作“文化信息隔阂”。
2、委婉语每个国家的文化模式都各具特色,中西方在历史、社会制度、价值观、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汉语和英语之间委婉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
英语中“die”这个词就常被委婉语所替代,如:pass away, pass out, full sleep, depart to god 等,其目的在于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以及对逝者亲属的同情。
汉语在这点上与英语不谋而合。
在汉语中人们也忌讳谈论“死亡”和“疾病”。
当有人说:“他不舒服,不能来上班了。
”人们多半是在用“不舒服”来替代“病”字。
3、交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西方人在谈话中常常保留很大的空间。
例如:中国人在询问对方姓名时常说:“你叫什么名字?”,而英国人则倾向于使用“May I know your name?”这样的表达方式来给对方留有可供选择的余地。
(四)文化研究在翻译过程中,人们常忽略彼此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而惯用自己本土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外来事物,因此,文化差异无形中构成了翻译中的一大障碍。
如:在一本介绍东方文化的书籍中出现这样的句子“willingness to drink poison in order to prove one’s innocence.”对此,外国人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愿服毒以示清白呢?理解这种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点的句子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一篇译文没有任何语法错误,因受语言习惯的影响,有时也是很难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
因此,语言学习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从实践中探索了解不同语言间存在的习惯差异,以便使自己的语言功底更加稳固扎实,语言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语言文字更加地道精炼。
主要参考文献:1.Zhao Shikai,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ersonal Pronouns:A Preliminary Pragmatic Analysi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Yuanyuan Zhou,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Metaphor[M[.US- China Foreign Language,ISSNl539—8080,USA.3.Lingyan Zhang,Huiie Li.A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Study o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M].US-China Foreign Language,1SSNl539—8080,USA.(责任编辑:张曦)Differen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TranslationMeng HongAbstract: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s a bilingual ar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When we do translation,we should try to convey the equivalence of the messages so that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can respond to the translation similarly as the source language readers to the original.Key words:translation;culture;hab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