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流行性出血热

第六章 流行性出血热

第六章 流行性出血热
第六章 流行性出血热

第六章流行性出血热

考点:三大主症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典型的临床特征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症,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病原学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RNA病毒。

目前至少有23个血清型:其中的Ⅰ型汉滩病毒、Ⅱ型汉城病毒在我国流行。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陷阱考点)

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在我国是黑线姬鼠(野鼠型)、褐家鼠(家鼠型)等。虽然患者早期的血、尿中携带病毒,但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因为人携带的病毒少。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即老鼠)。

2、传播途径

核心特点:具有多种传播方式

①接触传播:病毒经创口侵入人体;

②呼吸道传播:传染源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中的病毒吸附于尘埃上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③消化道传播:摄入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病毒可通过破损的口腔黏膜或胃肠黏膜侵入人体;

④螨媒传播:带病毒的革螨或恙螨通过吸血传播;

⑤垂直传播:鼠或人体内的病毒均可经胎盘传给胎鼠或胎儿。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多显性发病,隐性感染率较低。

青壮年发病率高。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4、流行特征

①地区性本病流行广泛,主要分布在欧亚两大洲,我国疫情最重,发病

人数占全球的90%。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流行于黑龙江下游两岸,以后逐渐向南、向西蔓延,近年来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野鼠型发病以秋冬季为多,高峰在11月份~次年1月份。家鼠型发病以春夏季为多,高峰在3~5月份。

③人群分布

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儿童极少见,男性多于女性,野外工作人员及农民发病率高。

三、发病机制

1.病毒的直接作用侵袭--小血管

侵袭全身的小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单核细胞,并在其中繁殖,造成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损伤,导致多器官损害。

2.免疫损伤作用

病毒释放的抗原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血管壁等处,在补体的参与下引起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炎症和损伤。

休克原因

病程的3~7日,由于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受损,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外渗使血容量下降引起的低血压休克,称原发性休克。

小细胞损害→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

出血的原因

①发热期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所致。

②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期,主要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凝血机制异常。

四、病理小血管损伤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变性、坏死。以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是心、肝、脑等脏器。

基础部分重点小结

1.病原学——病毒:汉坦病毒

2.传染源:啮齿类动物

陷阱: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不是人

是老鼠!

3.传播途径

具有多种传播方式

接触呼吸道消化道

螨媒垂直

4.发病机制及病理

小血管损伤→出血、休克、肾功能损伤

五、临床表现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五期经过

多尿期

恢复期

①典型患者:分为五期。

②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或不典型表现。

③重症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即发热期、少尿期一起出现等)

本病潜伏期4~46日,一般为7~14日。

1、发热期

核心知识:三痛;三红;出血;肾损。

①起病急,有恶寒、高热。发热时伴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以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要烟头)最为突出。消化道症状明显。部分重者可出现嗜睡、谵妄、烦躁不安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②三红:发热2~3日后出现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颜面、颈及上胸部皮肤明显充血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

③出血:软腭充血明显,出血点常见于两腋下、上胸部、颈及肩部,皮肤出血点常排列成条索状(鞭击样)或抓痕状,少数患者有鼻出血、咯血、便血或大片瘀斑。

④肾损: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和尿量减少,肾区有叩击痛。

2、低血压休克期

患者体温开始下降或热退后不久出现低血压,重者可发生休克。

热退病情反而加重----特征性改变

血压初降时,颜面潮红、四肢温暖、多汗、口渴、尿少,随之出现手足冰冷、口唇发绀、呼吸急促、脉搏细弱以致不能触及。

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现象更加明显。

血压进行性下降→脑灌流不足、皮肤血管灌流减少

3、少尿期

少尿期核心:肾功能损害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

肾功能损害:尿毒症毒素积蓄;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高血容量(四大高)

①尿毒症毒素积蓄: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顽固性呃逆,重者可致呕血、便血、尿血、头晕、嗜睡、甚至昏迷等。

②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而快,极度衰弱无力,重者出现库氏呼吸。

库氏呼吸=酸中毒

③电解质紊乱

高血钾:嗜睡、肌张力下降、反应迟钝、心律失常,心电图T波高大等。

④高血容量综合征——血压高、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

头痛、头昏、血压升高、脉压增大、颈静脉怒张、全身水肿、腹水,严重者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

4、多尿期

循环血量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改善,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导致尿量显著增多(24小时尿量大于3000ml)。

尿液大量排出,出现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乏力、腹

胀、心慌)。

低钾表现:动力下降+心律失常

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以下三期。

(1)移行期每日尿量由500ml增至2000ml,但血尿素氮和肌酐等浓度反而升高,症状加重,患者常因并发症死亡。

(2)多尿早期每日尿量超过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3)多尿后期每日尿量超过3000ml,可达4000~8000ml,甚至15000ml 以上,此期应积极补充水电解质,防止继发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入多尿期的标志是——24h尿量由500ml增至2000ml

5、恢复期

病程3~4周后,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精神、食欲逐渐好转,症状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一般完全恢复需1~3个月,重症患者可达数月。

六、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1.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

(2)白细胞分类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颗粒。第1~2

病日后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3)血小板第2病日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109/L左右,休克期与少尿期最低,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2.尿常规

(1)尿蛋白第2病日可出现,第4~6病日尿蛋白常达(+++)或(++++),如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则有助于诊断。

(2)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3.血液生化检查

(1)血尿素氮及肌酐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酐开始升高,多尿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早期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2)肝功能约50%的患者血清转氨酶升高,少数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

4.凝血功能检查

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及功能异常。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减少至50

×109/L以下。DIC的高凝期出现凝血时间缩短,消耗性低凝血期则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凝血酶时间延长。

5.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发病第2日即能检出特异性抗体IgM,为临床常用的早期诊断依据。IgG抗体1:40为阳性或1周后两次抗体滴度上升4倍或以上有诊断意义。

6.病原学检查

应用RT-PCR检测汉坦病毒RNA,敏感性高,有早期诊断价值。

七、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季节,在最长潜伏期内到过疫区,并接触过鼠类或其排泄物。

2.临床表现

起病急,有“三大主症”和五期经过者可临床诊断。病初的发热、中毒症状、“三痛症”、“三红症”、酒醉貌、皮肤黏膜出血及热退后症状加重和肾脏损害等表现,均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3.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升高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更有助于诊断。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可确定诊断。

八、治疗

治疗原则

关键是做到“三早一少”(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少搬动)及把好“四关”(休克、出血、肾衰竭和继发感染)。

(一)发热期治疗

1.抗病毒:发病3日内可给予利巴韦林,每日1g,静脉滴注,疗程3~5日,可抑制病毒。

2.减轻外渗:应早期卧床休息。为降低血管通透性,可给予芦丁、维生素

C、输注平衡盐液等。发热后期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外渗和组织水肿。

3.改善中毒症状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进一步丧失血容量;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呕吐频繁者给予甲氧

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

4.预防DIC 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液黏滞度。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主要是抗休克,稳定血压,防重要脏器衰竭。

1.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适量。

2.纠正酸中毒常用5%碳酸氢钠,可根据血气分析或CO2CP结果分次给予。

3.使用血管活性药

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山莨菪碱具有扩张微血管,解除血管痉挛作用。

4.应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减少外渗、改善微循环作用,还可减轻休克时器官实质细胞损害,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

5.强心

有心衰者可给予强心剂。

(三)少尿期治疗

治疗以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为主。

1.稳定机体内环境

(1)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减少蛋白分解,控制氮质血症给予高糖、高维生素和低蛋白饮食。不能进食者,每日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200~300g,并加入适量胰岛素。(3)维持酸碱平衡

2.促进利尿

少尿初期可应用20%甘露醇125ml静脉注射,以减轻肾间质水肿。常用利尿剂为呋塞米,从小量开始。

3.导泻和放血疗法

4.透析疗法

(四)多尿期治疗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治疗

应注意补充营养,适当休息,逐步恢复活动量。出院后仍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

九、预防

1.控制传染源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皮肤伤口应及时包扎,避免被鼠的排泄物污染;搞好环境卫生,避免鼠的排泄物污染环境;防螨灭螨。

3.保护易感人群不野外留宿或坐卧草丛,疫区作业穿五紧服,裸露部位涂防虫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以防螨类叮咬。接种灭活疫苗后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达90%左右。

尿毒症和流行性出血热试题

六月份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1、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指() A、腰痛、腹痛、头痛 B、头痛、胸痛、腰痛 C、腰痛、头痛、眼眶痛 D、眼眶痛、头痛、腹痛 2、下列哪项不能确诊流行性出血热: A.疑似病例+血清抗EHFIgM阳性 B.血清抗EHFIgG滴度为1:40及以上 C.恢复期抗EHFIgG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及以上 D.EHF病毒抗原阳性 3、流行性出血热可能的传播途径为: A.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垂直传播 B.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C.动物源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D.动物源性传播、垂直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4、尿毒症最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是()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5、尿毒症患者饮食治疗不正确的是() A.限制蛋白饮食 B.低热量摄入 C.低钠摄入 D.必需氨基酸疗法 6、下列哪种心血管症状在尿毒症患者中不常见() A.高血压 B.心力衰竭 C.动脉粥样硬化 D.心肌梗塞 二、填空题 1.流行性出血热的五大临床症状、、、 、。 2、_____________是尿毒症病人最合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简答题、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期? 2、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B 5、B 6、D 二、填空 1、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肾脏损害 2、肾移植 三、简答题 1、 肾功能不全代偿期:GFR50-80ml/min,尿素氮、肌酐正常,临床无肾功能不全症状; 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GFR50-20ml/min,血肌酐达178-445μmol/l,临床出现轻度消化道症状和贫血; 肾功能衰竭期:GFR20-10ml/min,血肌酐达445-707μmol/l,临床出现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病史摘要:患者,男,27岁,农民。因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血5天入院。20天前参加秋收(当地鼠害比较严重),5天前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尤以肾区疼痛为甚。血压97/60mmHg,体温38.8℃。面色潮红,呈醉酒貌。睑结膜及咽部、颊粘膜充血、水肿并点状出血。全身皮肤散在淤点、淤斑,肾区叩痛。 实验室检查:WBC 20X109/L,N:0.85,核左移,RBC 600X1012/L,Hb:7g/dl。尿蛋白:3+,RBC:10/HP,可见各种管型。 入院后抢救无效,终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尸检:全身皮肤及黏膜散在瘀点及瘀斑,睑结膜充血、出血,口鼻有血性分泌物。肺表面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点状出血,右心房出血,肾脏体积增大,苍白、水肿,并可见点状出血。镜检:脑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小灶状坏死。肺组织明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出血,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粉染液体。心肌细胞水肿并可见小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并出血。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间质极度水肿、充血并出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肾盂及肾盏可见大片出血。 分析: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尸体解剖资料,做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2、根据病理变化,解释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 3、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流行性出血热:休克、肾功能衰竭、出血、发热。依据:病史;发热、头痛、腰痛、口 鼻出血、全身酸痛;面色潮红,呈醉酒貌;多处出血(包括右心房出血);低血压;实验室检查,尸检结果所见。 2、全身性小血管损害→多处出血、发红;出血→休克→循环衰竭;肾充血出血→肾区痛、 肾功能障碍;肺充血出血→呼吸衰竭;心脏弥漫性出血→心功能不全;病毒侵入血流→发热。 3、全身性小血管损害。血管心脏、肾、垂体及其他脏器受累。 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典型表现是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 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九章流行性出血热 A1型题: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A.细菌 B.立克次体 C.病毒 D.螺旋体 E.支原体。 2.我国流行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A.家鼠 B.黑线姬鼠 C.棕背鼠 D.田鼠 E.红背鼠 3.肾综合征出血热基本病理改变是 A.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 B.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 C.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 D.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澜 E.全身性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4.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B.心肌损害 C.继发严重感染 D.腔道大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锐减5.肾综合征出血早期出血的原因主要为 A.尿毒症致凝血功能异常 B.类肝素物质增多 C.血管壁脆性增加及血小板减少 D.血管因子消耗缺乏 E.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6.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肾血管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B.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C.肾小管重吸收亢进 D.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坏死E.合并肾结石肾盂积水 7.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五期经过哪项是正确的A.发热期→低血压期→多尿期→少尿期→恢复期B.发热期多尿期→低血压期→少尿期→恢复期C.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D.发热期→中毒期低血压期→少尿期→恢复期E.发热期→出疹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8.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期血象变化哪项错误 A.白细胞总数增高 B.血小板减少 C.血红蛋白下降 D.中性粒细胞增多 E.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9.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后期发生的精神症状常常是因为A.颅内感染 B.低血钾 C.血浆外渗 D.抗病毒药物所致 E.电解质失衡综合征 10.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野生鼠类为其重要传染源 B.其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是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C.高血容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少尿期 A.血液透析疗法是解决尿毒症的好方法 B.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11.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确诊依据是 A.临床上表现有“三痛”“和三红” B.血象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C.尿中可见膜状物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考试题预测(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考试题预测(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指( )A 、头痛、全身痛和腰痛 B 、头痛、关节痛和腰痛 C 、头痛、腹痛和腰痛 D 、头痛、眼眶痛和腰痛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男,39岁,民工,于11月30日就诊,高热、头痛、腰痛、呕吐、腹泻4天,在当地医院注射安痛定并输液无好转,早晨突然昏倒在厕所,立即测血压为75/40mmHg ,急送上级医院。 下列导致患者休克的疾病中,哪种可能性小( )A .流行性乙型脑炎 B .流行性出血热 C .细菌性痢疾 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 .败血症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男性,20岁,农民,因高热伴头痛腰痛3天,无尿2天,于12月入院。查体:体温39.6℃,血压75/45mmHg ,神清,颈软,结膜充血,软腭散在针尖样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出血点。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16.2109/L,N0.80,L0.16,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血小板为7.3109/L。 本例病原治疗方法是( )A.禁用 B.早期用 C.中期用 D.晚期用 E.暂无病原治疗药物 本题答案: 4、填空题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上三大主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期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男,26岁,农民,急起畏寒、发热、全身酸痛5天,元月上旬入院,伴恶心、呕吐,近日解洗肉水样小便200ml,查体:体温39.6℃,眼睑浮肿,腋下可见搔痕样小出血点,双臀部见5cm×4.5cm大小瘀斑,血常lB.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 C.继发感染 D.肾囊肿 E.腔道出血 本题答案: 8、名词解释 移行期 本题答案: 9、填空题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处理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预防 __________。 本题答案: 10、问答题 女,32岁,农民,因急起发热伴腰痛4天于2004年11月18日急诊入院。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学习.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学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某女,47岁,发热、头痛7天,无尿1天入院,入院时神志清,结合膜充血、水肿,皮肤有瘀点、瘀斑,血压130/90mmHg ,血常规:WBC28.0×10/L,异型淋巴细胞20%,Hb110g/L ,PLT42×10/L。尿蛋白++,住院第2天突然出现失语,左侧肢体偏瘫,抽搐、昏迷,血压190/120mmHg ,左侧巴氏征阳性,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下列哪项诊断可能性大( )A .急性肾炎并发高血压脑病 B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脑水肿、脑疝形成 C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颅内出血 D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力衰竭 E .肾小球肾炎并急性肾衰和败血症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填空题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家鼠型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主要传染源是__________:姬鼠型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主要传染源是__________。 本题答案:汉城病毒;褐家鼠;汉滩病毒;黑线姬鼠 本题解析:汉城病毒;褐家鼠;汉滩病毒;黑线姬鼠 3、问答题 女,33岁,农民。于2005年12月10日就诊,发热、头痛、腰痛、腹泻6天,在当地卫生院注射柴胡,无好转,3天前突然昏倒于厕所,后经补液后恢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九章流行性出血热 A1型题: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A ?细菌 B. 立克次体 C. 病毒 D. 螺旋体 E. 支原体。 2. 我国流行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A .家鼠 B. 黑线姬鼠 C. 棕背鼠 D. 田鼠 E. 红背鼠 3. 肾综合征出血热基本病理改变是 A .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 B. 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 C. 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 D. 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澜 E. 全身性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4.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B. 心肌损害 C. 继发严重感染 D. 腔道大出血 E. 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锐减 5?肾综合征出血早期出血的原因主要为 A .尿毒症致凝血功能异常

B. 类肝素物质增多

C. 血管壁脆性增加及血小板减少 D ?血管因子消耗缺乏 E.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6. 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 .肾血管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B.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C. 肾小管重吸收亢进 D.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坏死 E. 合并肾结石肾盂积水 7.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五期经过哪项是正确的 A .发热期f低血压期f多尿期f少尿期f恢复期 B. 发热期多尿期f低血压期f少尿期f恢复期 C. 发热期f低血压期f少尿期f多尿期f恢复期 D. 发热期f中毒期低血压期f少尿期f恢复期 E. 发热期f出疹期f少尿期f多尿期f恢复期 8. 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期血象变化哪项错误 A .白细胞总数增高 B. 血小板减少 C. 血红蛋白下降 D. 中性粒细胞增多 E. 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9. 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后期发生的精神症状常常是因为A .颅内感染 B. 低血钾 C. 血浆外渗 D. 抗病毒药物所致 E. 电解质失衡综合征 10.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完整版)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 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SPA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

疫试验等。特异性IgM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 发热期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1000~2000ml静脉滴注。疗程3~4日。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激素具有抗炎和保护血管壁的作用,并能稳定溶酶体膜、降低体温中枢对内源性致热原的敏感性等。早期应用,对降热、减轻中毒症状、缩短病程均有一定效果。 用法: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用地塞米松等。疗程3~4日。 (四)免疫药物治疗用以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 1.环磷酰胺为免疫抑制剂,主要抑制体液免疫反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考试资料(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考试资料(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男性,20岁,农民,因高热伴头痛腰痛3天,无尿2天,于12月入院。查体:体温39.6℃,血压75/45mmHg ,神清,颈软,结膜充血,软腭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16.2109/L ,N0.80,L0.16,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血小板为7.3109/L 。 本例病原治疗方法是( )A .禁用 B .早期用 C .中期用 D .晚期用 E .暂无病原治疗药物 本题答案: 2、填空题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处理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预防__________。 本题答案: 3、多项选择题 下列疾病的休克不是由内毒素引起的有( )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休克型 B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C .革兰阴性败血症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D.流行性出血热 E.霍乱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病程第6天,每天尿量80ml,血压180/120mmHg,脉洪大,面部浮肿,体表静脉充盈,两肺底有散在湿啰音,该病人应采用下列何组最佳措施( )A.采用平衡盐液、降血压、利尿及导泻 B.采用小剂量肝素抗凝 C.纠正酸中毒,降压及利尿 D.严格控制输液量,高效利尿剂及透析疗法 E.采用高渗葡萄糖液降压及利尿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有关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血象变化,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白细胞总数减少 B.血小板增多 C.血红蛋白下降 D.中性粒细胞减少 E.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本题答案: 6、问答题 男,38岁,发热4天,无尿1天,于3月16日入院。患者于3月12日突起畏寒发热,体温38~39℃,伴头痛、全身不适,咽喉痛,经青霉素及退热药治疗,病情无好转,15日晨上厕所时昏倒,即送当地县医院,当时 BP60/40mmHg,WBC19.0109/L,N0.87,L0.13,拟诊为败血症,给予青霉素及卡那霉素并用升压药后血压回升,体温降至正常,但仍未解出小便,以感染性休克,急性肾衰转来我院治疗。 既往体健,当地有类似病患者。 查体:体温37.2℃,脉搏102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0/86mmHg,重病容,神志尚清,颈软,双结膜充血,胸前可见数个皮疹,压之不褪色,手臂及臀部注射处有多块成片瘀斑,双肺清晰,心率102次/分,律齐,腹部轻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一、案例介绍:患者李XX,男,63岁。患者于4月4号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咳嗽,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不适,在当地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好转不明显,且于4月7号出现大小便失禁,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门诊于4月8号以“发热待查”收入感染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起病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有失禁,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史:1995年患有败血症,有长期抽烟、饮酒史。体格检查:T37.8℃,P108次/分,R 21次/分,BP95/48mmHg ,神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啰音及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请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体格检查可见右侧颈部见一5×5cm2皮下血肿,面部皮肤及胸部皮肤潮红,眼睑充血,无尿。行机械通气,床边CVVH,升血压,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于4月13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阳性结果:淋巴细胞16.5%,异型淋巴细胞13.5% ,白细胞32.42* 10^9/L, 红细胞数 6.25*10^12/L, 血小板数 18.0 *10^9/L ,血红蛋白192.0g/L, 尿镜检细菌计数 36.30 /μL, 葡萄糖 +, 隐血 3+,胆红素阴性,尿蛋白2+,红细胞3178.1/μL,尿比重1.014。 二、诊断:出血热 三、诊断依据:1、根据病史:发热四天 2、血生化检查:异型淋巴细胞13.50% 四、入院后治疗: ①针对患者躁动焦虑的神经症状使用力月西+吗啡各2mg/h静脉; ②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改善呼吸功能; ③胃肠道保护:奥美拉唑40mg(Q12h),翰康6mg24h静脉泵入; ④病原体:病毒唑0.5q12h ⑤肺部感染:美罗培南0.5q12h ⑥血小板减少症:吉巨芬3mgiH ⑦增强抵抗力:迈普新1.6mgiHq12h ⑧肾衰竭:行床边CVVH 五、知识回顾: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1.发热期 (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达到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持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流行性出血热在国际上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死率约为3-12%。早在1930年,我国东北地区就有本病的记载,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但我国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年发病人数约为4~6万,占世界报道病例数的90%以上。 除流行性出血热外,人感染汉坦病毒后还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临床上以双侧肺弥漫性浸润、间质水肿、呼吸困难、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表现。人肺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主要流行于美洲大陆,至今还未发现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在我国流行。 出血热传播条件与传播途径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在我国进20年的出血热监测研究表明:在我国汉滩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是野栖的黑线姬鼠,汉城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是家栖为主的褐家鼠。其次,数量较多,带病毒率较高的还有以家栖为主的小家鼠、黄胸鼠和野栖的黄毛鼠、大仓鼠、黑线仓鼠等。此外,林区的大林姬鼠和实验用大白鼠也可成为EHF的传染源。在我国目前发现的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的73种脊椎动物中哺乳类61种、鸟类8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2种。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与尿中携带汉坦病毒,虽然有个别病例接触后感染本病,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另外,受汉坦病毒感染后的实验动物,特别是大白鼠也是一传染源,可感染饲养人员和直接接触的科研人员。 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等具有传播作用。 人群分布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普遍的易感性。由于接触机会不同,在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较多,男性约占2/3左右,16~60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数的90%。农民发病占90%。但在家鼠型疫区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另外,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强度上升明显,城市居民中的发病数升高。 出血热临床症状与诊断 潜伏期4-46日,一般7-14日,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重型患者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 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5期经过。前者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后者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不典型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重叠。患者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是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的特点,有助与诊断。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患者可达50-100×109/L。随后,淋巴细胞增多。发热后期和低血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并可见异型血小板。②尿常规检查:病程第2天可出现蛋白尿,第4-6病日尿蛋白常为+++-++++。尿沉滓中可发现融合细胞,此细胞中可检测到汉坦病毒抗原。尿镜检尚可发现管型和红细胞③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考试题及答案_0.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考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判断题 EHF 常见并发症有腔道出血、肺水肿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单项选择题 某女,47岁,发热、头痛7天,无尿1天入院,入院时神志清,结合膜充血、水肿,皮肤有瘀点、瘀斑,血压130/90mmHg ,血常规:WBC28.0×10/L,异型淋巴细胞20%,Hb110g/L ,PLT42×10/L。尿蛋白++,住院第2天突然出现失语,左侧肢体偏瘫,抽搐、昏迷,血压190/120mmHg ,左侧巴氏征阳性,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下列哪项诊断可能性大( )A .急性肾炎并发高血压脑病 B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脑 水肿、脑疝形成 C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颅内出血 D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力衰竭 E .肾小球肾炎并急性肾衰和败血症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单项选择题 男,39岁,民工,于11月30日就诊,高热、头痛、腰痛、呕吐、腹泻4天,在当地医院注射安痛定并输液无好转,早晨突然昏倒在厕所,立即测血压为75/40mmHg ,急送上级医院。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㈡填空题 1. EHFV基因L编码______, M编码_______,S编码________。 2. 我国EHF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I型汉滩病毒和Ⅱ型汉城病毒,分别由___鼠和___鼠传播。 3. EHF病程可分为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五期。 4. EHF少尿期的治疗原则为_________, ________, 导泻和放血疗法及_________。 ㈢选择题 1.A1型题 ⑴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蛋白中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是: A. 膜蛋白 B. 核衣壳蛋白 C. 多聚酶 D. 转录酶 E. 内切酶 ⑵ EHFV是一种: A. 单链DNA病毒 B. 双链DNA病毒 C. 负性单链RNA病毒 D. 正性单链RNA病毒 E. 双链RNA病毒 ⑶ EHF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 A. 呼吸道传播 B. 消化道传播 C. 输血传播 D. 母婴传播 E. 虫媒传播 ⑷ EHF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 全身小血管损伤 B.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C. 全身毛细血管病变 D. 全身感染而致的循环衰竭 E. 全身血容量降低 ⑸下列哪项不是EHF血常规改变的特点 A. WBC增高 B. 血小板降低 C.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 D. 异形淋巴细胞出现 E. 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⑹ EHF多尿移行期的临床特点是: A. 尿量开始增加,临床症状好转 B. 尿量开始增加, 尿素氮下降 C. 尿量未增加, 但症状好转 D. 尿量未增加, 但尿素氮下降 E. 尿量开始增加,症状进一步加重,尿素氮继续升高

⑺ EHF早期诊断的实验室特征有: A. 血WBC增加,中性粒细胞也增加 B. 血小板降低 C. 出现异形淋巴细胞 D. 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E. 以上均是 ⑻关于EHF的治疗,下列那项不正确: A. 发热早期可用Ribavirin抗病毒治疗 B. 低血压期首先应补充血容量 C. 少尿期的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 D. 多尿期时要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 E. 一旦发现EHF病人应尽快转上级医院治疗 ⑼ EHF病人透析治疗的反指征是: A. 少尿4天或无24小时以上 B. 明显的尿毒血症 C. 明显的高血钾 D. 高血容量综合症 E. 低血压难以纠正 ⑽ EHF的发病机理可能涉及到: A. 病毒直接作用 B. Ⅲ型变态反应 C. 早期还有I型变态反应参与 D. 各种细胞因子也起重要作用 E. 以上均是 2. A2型题 ⑴男性40岁,11月发病, 发热三天, 血压72/40mmHg, 血WBC 18×109,血小板56×109,尿蛋白(+++),该病人的诊断首先应考虑为: A.革兰氏阴性败血症 B. 急性肾小球肾炎 C.流行性出血热 D.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革兰氏阳性败血症 ⑵男性林业工人,一月起病,发热两天就诊,体查结合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水肿,胸壁皮肤可见条索状出血点。下列那项检查对病人的诊断帮助最小: A. 血常规 B. 尿常规 C. 出血热IgM型抗体检查 D. RT-PCR测EHFV RNA E. 胸部CT ⑶女性农民,发热4d,昨天尿量680mL,呈酒醉貌,注射部位可见片状淤斑,尿蛋白(++++),下列处理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冬春季多见。本病潜伏期4~46 天,一般为7~14 天,以2 周多见。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现今已知是一组RNA 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s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由于是在1976 年由韩国的李镐汪首先分离成功,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不过,在此之后人们还陆续发现两种病毒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它们分别是普乌马拉病毒(Puuma Virus)及汉城病毒(Seou Virus)。我国的宋干等人,1982 年在辽宁省出血热流行地区的21 例患者中,以及流行性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体内,也曾分离出本病的致病因子。现已基本明了,在我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主要是汉坦病毒,而西欧主要是普乌马拉病毒。 啮齿类动物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某些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在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其体内的病毒可随尿液、粪便、唾液及血液排出,当人从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或由皮肤黏膜破损处直接接触污染物后,即有可能被传染。此外,还有人认为,病毒可通过革螨或恙螨叮咬而经虫媒传播,不过目前对此还无统一的认识。但可以肯定,以人为传播源的人与人之间传染可以排除。 流行性出血热症状体征(流行性出血热症状是什么?):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以汉坦病毒和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者症状较重,而汉城病毒引起者次之,普马拉病毒引起者症状较轻。1.临床分期本病潜伏期4~46 天,一般为7~14 天,

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办法及注意事项

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办法及注意事项 寒冬季节,正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的季节,该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对我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一定威胁。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认识它。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国际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滩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人感染汉坦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7-14天,也偶见短至4天或长至2个月者。就诊早晚和治疗措施的不同,临床表现相差悬殊,典型临床表现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损害。患者起病急,早期有发冷,发热等症状,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可有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和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可出现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和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患者束臂试验阳性。典型病例病程经过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轻型或治疗合理而及时的患者,往往五期过程不明显,或出现越期现象;重症患者则病情重,来势凶猛,病期可相互重叠,预后差。 三、中国有多少种老鼠携带汉坦病毒可引起流行性出血热? 在我国,流行的致病性汉坦病毒主要为黑线姬鼠所携带的汉滩型病毒和褐家鼠所携带的首尔型病毒。除了这两种老鼠之外,几乎所有常见的老鼠均曾检出过汉坦病毒,但并不是所有的鼠都携带汉坦病毒,鼠带毒率可低至近乎“0”,也高达20%以上(每百只老鼠约有20只携带有汉坦病毒)。此外,还在多种鼠和蝙蝠中发现其他型汉坦病毒,但尚未发现可以导致人类疾病。 四、汉坦病毒抵抗力强吗? 汉坦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汉坦病毒科正汉坦病毒属,是一种球形、有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分三个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低,加热及常用含氯消毒剂等可灭活病毒,可用于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 五、中国哪些地区有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最高年报告发病数曾超过10万例,近年来,疫情显著下降,但仍存在周期性波动。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病例分布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除青海外,其它省份均有病例报告,东北三省、山东、陕西、河北、湖北等省发病较高。宿主动物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每个省、地、县、乡/镇,甚至每个村寨的人群发病的分布不均衡,而宿主动物地区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典型表现有起病急,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为有效控制出血热的暴发流行或突发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中心成立出血热疫情处置领导小组,中心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防疫科科长、消杀科科长、检验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健康教育科科长、应急办主任、药械科科长。主要职责是:按照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要求,组织、指挥中心有关人员参加出血热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完善本中心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开展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组织应急演练;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 成立应急处置机动队,分管副主任任队长。成员包括防疫科、消杀科、检验科、健康教育科、办公室、应急办、药械科专业技术人员。各科室职责是:

防疫科:负责出血热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处理方案;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撰写处置报告。 消杀科:进行鼠密度和种类调查,确定主要传播媒介;指导开展灭鼠及环境整治工作;对灭鼠效果进行评价。 检验科:负责采样检验。 健康教育科: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办公室:负责应急车辆安排、通信联络等后勤保障工作。 应急办:协助带队领导及有关科室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药械科:负责应急物资的供应。 以上科室人员不足时,中心主任可从其它科室抽调人员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二、启动确认 本方案在出血热暴发流行时或市卫生行政部门认为应启动时,经中心主任批准,启动本方案。 三、暴发疫情调查与处置 (一)暴发疫情的调查 1.通知方式 (1)中心任何人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向中心主任汇报,经中心主任批准,启动处置方案,中心办公室安排车辆并以电话形式通知疫情处理、消杀、检验及其它相关人员。 (2)疫情处理、消杀、检验及其它相关人员应确保24小时电话畅通,并在接到通知后迅速到达集合场地。必要时请求潍坊市疾控中心派技术人员参与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 (3)疫情处理、消杀、检验及其它相关人员应携带个人防护用品、消毒、检验等物品。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九章流行性出血热A1型题: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A.细菌 B.立克次体 C.病毒 D.螺旋体 E.支原体。 2.我国流行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A.家鼠 B.黑线姬鼠 C.棕背鼠 D.田鼠 E.红背鼠 3.肾综合征出血热基本病理改变是 A.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

B.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 C.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 D.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澜 E.全身性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4.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B.心肌损害 C.继发严重感染 D.腔道大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锐减 5.肾综合征出血早期出血的原因主要为 A.尿毒症致凝血功能异常 B.类肝素物质增多 C.血管壁脆性增加及血小板减少 D.血管因子消耗缺乏 E.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6.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肾血管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B.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C.肾小管重吸收亢进 D.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坏死 E.合并肾结石肾盂积水 7.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五期经过哪项是正确的A.发热期→低血压期→多尿期→少尿期→恢复期B.发热期多尿期→低血压期→少尿期→恢复期C.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D.发热期→中毒期低血压期→少尿期→恢复期E.发热期→出疹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8.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期血象变化哪项错误A.白细胞总数增高 B.血小板减少 C.血红蛋白下降

D.中性粒细胞增多 E.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9.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后期发生的精神症状常常是因为A.颅内感染 B.低血钾 C.血浆外渗 D.抗病毒药物所致 E.电解质失衡综合征 10.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野生鼠类为其重要传染源 B.其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是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C.高血容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少尿期 A.血液透析疗法是解决尿毒症的好方法 B.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11.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确诊依据是 A.临床上表现有“三痛”“和三红”

流行性出血热题库1-2-10

流行性出血热题库1- 2-10

问题: [单选]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出现的“三痛”是指(). A.头痛、胸痛、腹痛 B.头痛、腹痛、关节痛 C.头痛、胸痛、腰痛 D.头痛、腰痛、眼眶痛 E.头痛、腰痛、背痛

问题: [单选]流行性出血热常规检查,下列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是()。 A.白细胞计数增加 B.中性粒细胞增加 C.病程的第4~5天后淋巴细胞增多 D.血小板减少 E.幼稚细胞

问题: [单选]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病死率关键在于() A."三早一就"原则的落实 B.防治休克和出血 C.人工肾透析 D.防治DIC E.防治并发症 (在线小游戏 https://www.doczj.com/doc/e44715211.html,/)

问题: [单选]男,35岁,发热、头痛、腰痛4天。体温38~39℃。村卫生所给予复方APC退热。近2天体温正常,但症状却加重。尿量减少,体检发现:眼睑水肿,球结膜水肿伴充血和出血,软腭见针尖样出血点。腋下皮肤见针头帽大小瘀点。肾区叩痛阳性,可能的临床诊断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急性肾盂肾炎 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普通感冒 E.流行性出血热

问题: [单选]男,40岁,发热3d,伴腹痛、腹泻、大便4次/日,1天来头晕、乏力就诊。体检: T36℃,BP50/30mmHg,神清,眼睑水肿,面部潮红,腋下有出血点。化验:血WBC3.8×109/L,尿蛋白(+++),WBC1~4/HP,管型2~3/HP。为明确诊断最重要的检测是()。 A.血培养 B.肥达反应 C.肾综合征特异性抗体 D.肾综合征特异性抗原 E.外斐反应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传染源为是小型啮齿动物鼠类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在第1~2病日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由于血浆外渗,导致血液浓缩,所以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升高,可达150g/L和5.0×1012/L以上。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109/L左右,并可见异型血小板。尿常规可见第2病日即可出现,第4~6病日尿蛋白常达最高受损值。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对诊断很有帮助。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酸酐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本病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诊断依据:在发病季节,于发病前两个月内曾到过疫区,或有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重者似酒醉貌。眼结合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集簇状),并可伴有眼结合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肾区有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可见大量尿蛋白,肾脏及肝脏功能受损,血小板急剧下降。确诊依据:经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血清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4倍增高者(间隔一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