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霉菌毒素中毒的危害与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90.44 KB
- 文档页数:2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32 ·2021.160 引言猪黄曲霉毒素中毒主要是因为猪群采食霉变的饲料后引发的一种中毒症状。
患病猪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时间长短主要与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密切相关,毒素含量越高,发病过程越短,造成的症状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黄曲霉毒素中毒会引起猪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造成猪群抗病能力低下,疫苗免疫接种失败,大量猪群处于免疫空白期,很容易给多种病原侵染提供条件,表现出混合感染、并发感染,使得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
在今后生猪养殖发展中,要求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养殖经验总结,充分认识到黄曲霉毒素中毒造成的危害性,提前采取措施防控,保证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1 疾病危害猪黄曲霉毒素中毒可以威胁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且不同年龄的猪受到毒素危害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
黄曲霉毒素危害繁殖母猪后,会损害母猪生殖系统,造成卵巢出现畸形病变,引发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炎,影响母猪正常发情,空怀母猪的发情周期极大延长,或不能正常发情,多次配种不能正常受胎,降低整个猪群的繁殖性能。
妊娠阶段母猪受到黄曲霉毒素危害后,会表现为生产能力下降,经常出现流产现象,产下死胎。
仔猪对黄曲霉毒素十分敏感,一旦超过猪群的抵抗能力和承受能力后,最后表现出严重的发病症状,年龄越小的猪受到黄曲霉毒素危害后,表现的症状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即便是能恢复正常,也会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显著下降,严重影响生猪健康生长,不能发挥猪群的生产性能。
2 临床表现根据猪所处的年龄和生长阶段不同,黄曲霉毒素中毒后,所表现的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临床上主要划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
大多数年龄较小的患病猪或青年猪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或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超标后,都会出现急性发病经过,潜伏期通常在7~14 d ,个别最急性的患病病例短时间内会死亡,或在出现临床症状2~3 d 后死亡。
猪场霉菌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策略近几年来,根据一些霉菌毒素检测报告可以看出,霉菌毒素现在单一出现的眼下很少,通常是两种或三种以上的或者霉菌毒素共同出现。
几种霉菌毒素之间叠加和协同作用大大降低了窒息症出现的霉菌毒素阈值和动物的耐受水平,其对动物生长性能造成的影响远远单个每一个大于霉菌毒素本身影响的总和。
霉菌毒素的控制与消除对霉菌毒素的控制首先应该在饲料原料质量开始。
而原料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控制原料的含水量,一般要求玉米、稻谷、高粱等含水量不超过14%;大豆及其饼粕、麦类等含水量不超过13%。
存贮环境要处于通风干燥的通风口环境,同时在存贮过程中使用优质防霉剂,预防原料或罐头饲料霉变。
饲料防霉剂种类很多,目前经常使用的是丙酸及其盐类、山梨醇等。
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剂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霉菌毒素分子,阻止肠道对霉菌毒素的吸收。
这些吸附剂有小的颗粒和足够大点的表面积,但其吸附霉菌毒素是有受到限制的。
并且这类吸附剂能否有效阻止肠道对大肠杆菌的吸收和是否会结合食物营养成分都是需要需要考虑的。
1.硅铝酸盐类。
此种吸附剂吸附剂主要是黏土类吸附剂,常见的聚四氟乙烯有蒙脱石、沸石、高岭土等。
黏土类吸附剂极物质本身四面体层间多空结构与表面形成的离子利用性,吸附同样具有离子极性真菌的霉菌毒素。
在这些黏土类多元醇中,目前仍然使用最所用广泛的吸附剂是蒙脱石。
蒙脱石选择性吸附高极性霉菌毒素,其对仓储霉菌产生的毒素吸附力比较高,而对田间霉菌产生的低极性霉菌毒素吸附力则有很大限制。
2.酵母细胞壁提取物。
酵母细胞壁提取物是酵母细胞壁经酶解破裂提取精油出来的富含β-葡聚糖和甘露寡糖的产物。
葡聚糖和甘露寡糖等与有机类的霉菌毒素亲和力高。
葡聚糖可通过分子的范德华力吸附或直接结合霉菌毒素,但不会影响到饲料中的其他糖类。
同时,一些研究发现,甘露寡糖对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等的融合率分别为82.5%、51.6%和26.49%。
瘤果寡糖可以刺激猪体的免疫细胞,提高机体因细菌霉菌毒素中毒而损伤的免疫力。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防治措施霉菌毒素被称为中国猪群健康的“第一杀手”,又被称为饲料中的“隐形杀手”,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症则被称为“底色病”,霉菌毒素对养殖业的危害可见一斑。
然而危害虽大,损失虽重,霉菌毒素却未能引起相关人士的足够重视。
又到了霉菌最易滋生的季节,笔者对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做了些整理,希望通过此文再次给养殖业敲响霉菌毒素的警钟。
1.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其污染现状霉菌毒素是由真菌(霉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
主要的产毒素霉菌为曲霉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霉菌又可分为田间霉菌和贮藏霉菌。
已知的霉菌毒素有数百种,多数没有得到充分研究。
主要的致病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AF),玉米赤霉烯酮(ZON),赭曲霉毒素(OTA),呕吐霉素(DON),T-2毒素,烟曲霉毒素(FUM)。
它们在动物体内可产生多种生理作用,如肝毒、肾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类似雌激素效应,等等。
有害霉菌来源主要有饲料、垫料和环境。
饲料从生长、收割、运输、加工、包装、贮存,直至进入食槽都可能使霉菌不断生长,尤其是当湿度饲料含水量合适的条件下。
因此霉菌毒素污染一般具有群发性和无传染性,地域性和季节性。
霉菌毒素中毒症状则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多数情况下属于慢性霉菌毒素污染,症状轻微出现较慢且不典型, 而且引起的损害具有多样性,中毒症状也复杂多样。
同一霉菌毒素对于不同动物造成的危害也不一样。
例如,猪对DON非常敏感(1ppm),但是18ppm的DON并不影响来航鸡的增重。
蛋鸡对DON的耐受程度更高。
而且污染浓度不高时,检测也有难度。
霉菌毒素看不见摸不着,无嗅无味。
即使那些看上去的“好”粮食,也可能存在霉菌毒素污染。
FAO国际粮农组织报道:世界谷物中25%遭到霉菌毒素污染。
09年的一个调查对国内244份饲料样品共进行了2023项次检测,完全没有检测出霉菌毒素的样品仅16份,占样品总数的6.6%,只检测到1种霉菌毒素的样品数35份,占样品总数14.3%,检测到2种或2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数193份,占79.1%,同时检测到含4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数135份,占样品总数的55.3%。
猪霉玉米中毒症状与防治1发病症状猪吃了霉玉米后5~15d出现症状,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但仔猪中毒后多呈急性经过,可在数天内死亡。
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乃至废绝,口渴喜饮,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四肢无力,走路蹒跚,粪便先干后稀,重者混有血丝,甚至血痢,尿浑浊、色黄,后期出现间歇性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多因衰竭而死亡。
部分病例肛门或阴门水肿。
剖检变化主要在肝脏,肝肿大、色黄、变性坏死、质脆;病程长者肝间质增生,质地变硬,肝表面有灰黄色坏死灶。
胆囊肿大,胆汁少而浓。
腹腔有少量黄色或黄红色腹水,胃底弥漫性出血或溃疡,肠道有出血性炎症。
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或水肿。
肾脏肿胀、苍白或呈淡黄色,肾小管上皮脱落等。
2诊断霉玉米中毒主要是黄曲霉毒素造成。
首先应调查饲料,观察饲料种类、储存情况等,并结合病史、发病情况、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调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应结合实验室检验。
3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解毒剂,临诊仅限于对症处理并加强肝脏解毒机能。
可投服一些保肝、强心、解毒药物,如维生素E、高糖等。
心衰时用强心剂,如安钠咖注射液等。
发现猪中毒应立即停喂发霉玉米。
中毒后用高锰酸钾洗胃,内服吸附剂,然后投缓泻剂。
4预防4.1防止玉米霉变。
玉米收获季节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收割,不过早,也不过迟。
收获后玉米应尽快晾干或烘干,无条件的,可使用一些防霉剂,如丙酸制剂等。
4.2饲料库要干燥,并且通风要好。
玉米储存过程中定期检查料库的温度和湿度。
料库温度不应超过24℃,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防止玉米发热潮湿。
4.3玉米中添加霉吸附剂。
吸附剂主要成分是酿酒酵母细胞壁的活性提取物,它可广谱吸附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一旦被吸附则很难摆脱。
霉可吸的添加量为0.5~2kg/t饲料。
4.4可用30%的小麦代替玉米,另外小麦中可添加小麦型酶制剂。
4.5已霉变者应及时挑出,以防止霉菌扩散。
4.6轻度发霉的玉米可先粉碎用清水或0.9%的石灰水浸泡24~48h,然后反复换水浸泡,直到浸泡水无色,之后再与预混料混合使用;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B,增强肝脏解毒机能;在配制全价日粮时减少玉米的用量,添加1%~5%的植物脂肪或固体磷脂以补充能量,减少中毒机会。
猪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防治霉菌毒素是真菌在各种不同的有机基质上生长后所产生的具有毒性的二次代谢产物,对动物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种无声杀手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世界上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
冬末春初季节,时风时雨,如果不注意饲料安全,很容易发生动物的霉菌毒素中毒。
一、猪霉菌毒素的中毒症状猪霉菌毒素中毒临床症状随饲料中毒素的种类、剂量、饲喂时间、毒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猪的品种、年龄、体质、饲料营养水平而不同。
通常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往往表现为生殖周期紊乱,采食量减少,生长缓慢,免疫抑制等。
现将八种主要霉菌毒素中毒症状分述如下。
1、黄曲霉毒素。
可分为B1、B2、G1、G2、M1、M2等多种,其中B1毒性最强。
对肝、肾、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可致癌,并引起免疫抑制、凝血障碍、降低甚至丧失食欲、尿似浓茶、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下降、急性中毒引起全身黄疸、妊娠母猪流产、产死仔、死亡等。
2、曲霉毒素和桔霉素。
可造成肾营养不良及肾小球肾炎,肾苍白,质硬(橡皮肾)。
烦渴、尿频、腹泻、厌食、脱水、生长受阻、增重下降,免疫抑制等。
3、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
有类似雌激素作用,引起生长期小母猪发情,外阴红肿,早熟性乳房发育;公猪包被积尿,偶尔可导致直肠脱垂;初生仔猪外阴红肿,八字脚;未孕母猪和后备母猪黄体滞留,不发情,屡配不孕,假孕,妊娠母猪出现早期胚胎死亡。
4、T-2毒素。
采食量减少,呕吐,拒食,免疫抑制,皮肤发炎。
5、呕吐毒素(催吐素DON)。
采食量降低25%-50%,毒素含量超过10mg/kg时完全拒食或呕吐。
6、麦角毒素。
采食减少,增重下降,末梢干性坏疽,初产母猪无乳,仔猪初生重下降。
7、烟曲霉毒素(伏马菌素-Fum on is in s)。
诱发肝癌,急性间质性肺水肿。
二、防制方法 1、把好饲料关。
加强防霉意识。
在购买饲料原料,贮存和运输饲料时就应考虑预防霉菌毒素的问题,而不是等到动物生产性能降低后再来考虑预防,把霉菌毒素的危害水平控制在最低。
猪霉菌毒素中毒症状与治疗方法霉菌毒素中毒是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喂猪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神经症状为特征,各种猪都可发生,仔猪及妊娠母猪较敏感。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霉菌毒素中毒症状与治疗方法。
1、猪霉菌毒素中毒症状
(1)中毒后病猪拒食和呕吐。
急性者外阴和阴道炎症状,如阴户红肿,阴门外翻,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的黏液混有血、量多,乳腺增大等发情表现。
严重病例可出现阴道和子宫外翻,甚至直肠和阴道脱出。
(2)哺乳母猪少乳或无乳。
妊娠母猪早产,流产,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
亚急性中毒表现为母猪性周期延长,产仔减少,产体弱的仔猪,流产,死胎和不育,能够存活的公猪出现睾丸萎缩、乳腺增大等雌性化现象。
2、猪霉菌毒素中毒治疗方法
发现本病后应立即停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用新鲜、含维生素丰富的饲料。
猪霉菌毒素中毒无特效解毒疗法,一般采取排除毒物,解毒保肝,止血,强心等措施。
应用维生素c葡萄糖、抗生素、维生素b、硫酸钠等药物,禁用磺胺类药物。
3、猪霉菌毒素中毒剖检变化
肾脏中度肿大、黑红色,质地脆弱,轻压即破裂,切面结构模糊,实质极易刮下,切面全呈黑红色。
肝脏中度肿大,切面呈士黄色,不见肝小叶结构,质脆,实质易刮下。
胆囊中度肿大,胆汁浓稠,未见出血。
脾呈黑红色,约肿大一倍,但质地正常,切面上脾小体可认。
膀胱黏膜轻度充血,有两处绿豆大出血点。
未见肠出血与淋巴结病变。
4、猪霉菌毒素中毒诊断依据
有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黄痘、贫血、神经症状(肝源性腩病)、肝肿大、变性。
浅述猪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及防治方法防治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的重要意义在于霉菌的广泛存在,从谷物的收获、贮藏、运输以及加工调制等诸多环节,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成品遭到霉菌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在世界谷物中25%遭到霉菌毒素污染。
几乎100%的猪场所投喂的均是遭到霉菌毒素污染了的饲料,只是症状轻微或虽然出现了症状,但却被猪场错综复杂的疾病所掩盖,而只有当中毒症状比较严重,出现了死猪的时候,才备受关注。
临床数据表明,饲料中任何剂量的霉菌毒素,均会对生猪机体造成伤害(即使剂量小至十亿分之一也是如此)。
轻微、慢性的霉菌毒素中毒,虽然没有出现易于觉察的临床症状,不会造成生猪死亡的直接损失,但由此对各生产(长)阶段猪群生产性能的慢性危害(如种猪繁殖障碍、商品猪生长迟缓、免疫抑制、诱发疫病等)。
因此,根据猪场的管理者们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霉菌毒素中毒的防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1、黄曲霉毒素养猪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毒素,耐酸,耐高温,耐低温,遇酸毒性恢复。
(我国规定畜禽饲料不超过10ppb,原料中不超过50ppb)最强的免疫抑制毒素,当猪采食受其污染的饲料后,首先免疫系统受到干扰,对疫病的易感性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差;是凝血因子抑制剂,表现为伤口处长时间流血不止以及浆膜下层淤斑出血,小肠和结肠出血等;侵害肝脏,致使肝功能下降,肝脏肿大,胆汁分泌减少,导致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利用率下降10%以上;黄曲霉毒素还可以促进猪肠道内病源微生物大肠杆菌的增殖,导致动物发病。
2、玉米赤霉烯酮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粱等谷物作物中,是一种生长在玉米、高粱和小麦上具有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欧洲规定后备母猪和仔猪料中不超过50ppb,育肥猪饲料不得超过250ppb)。
雌激素作用亢进,发情不规则或不发情,后备母猪假发情、未配前流脓,母猪阴唇、子宫扩大,受胎率降低、阴道炎、流产、死胎,产下死仔外翻腿、阴唇红肿,脱肛、子宫脱出,公猪精液品质下降。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养猪技术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菌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是一种剧毒物和强致癌物质,为迄今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是由于采食被黄曲霉等特定真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而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中毒病。
主要破坏肝脏、血管和中枢神经,病畜表现全身出血、消化障碍和神经症状等。
各种动物均可发生,人也可发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结构与特点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衍生物,都具有1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和1个糖酸呋喃结构。
饲料、食品或者培养基中通常含有6种结构相似的黄曲霉素,根据紫外光下薄层层析板上所呈现的荧光颜色,分别命名为Bl、B2、B2a、Gl、G2以及G2a等。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非常强的毒素,其中毒性最大的是Bl,毒性达到砒霜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
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耐热性,通常在超过280℃的高温下才会发生裂解,在煮沸条件下通常无法破坏其结构。
另外,该毒素在低于4O℃的低温条件下也无法被破坏。
该毒素在强氧化剂或者强碱作用下容易被破坏,且能够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但不溶于水、乙烷、乙醚、乙油醚。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主要来自于污染的玉米、麦类、豆类、秸秆以及花生等。
由于霉菌能够产生毒素,从而导致大多数谷物及其副产品发生霉变。
当猪食入这种发生霉变的饲料就容易发生黄曲霉中毒。
2、临床症状黄曲霉毒素是一类肝毒物质,凶此猪中毒后主要损伤肝脏,同时还会破坏血管通透性、损伤中枢神经等,从而使其在临床表现出黄疸、水肿、出血以及神经症状。
对于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由于个体耐受性、营养状况以及摄取毒素量等有所不同,会导致中毒轻重程度以及临床症状也存在明显差异。
急性中毒的病猪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但体温基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