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场怀孕母猪霉菌毒素中毒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一起猪赤霉菌素中毒的诊治报告2003年11月,信阳市某养猪场,由于饲喂霉变玉米,导致300多头猪陆续发病,共死亡两头。
其中断奶仔猪180多头,保育猪140多头,后备母猪36头。
先用磺胺嘧啶治疗,后来用土霉素治疗均无效果。
经诊断为赤霉菌毒素中毒,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病猪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正常或略微升高,部分猪皮肤广泛性潮红,少数猪腹泻。
小母猪症状比较典型,乳腺增生,阴门肿胀、潮红、明显突出,严重者阴唇张开,阴道黏膜肿胀,流出混有血液的分泌物。
但小母猪均无发情表现。
去势公猪包皮水肿,乳腺肥大,有两头直肠脱出,肠黏膜严重水肿、出血。
经产母猪、怀孕母猪和种公猪无明显症状,这可能与喂霉变饲料的时间短及猪只抵抗力强有关。
2病理变化对两头病死小母猪剖检,阴道黏膜充血、肿胀,有黏液性渗出物,子宫颈壁和子宫肌层水肿,卵巢发育不全。
其他无肉眼可见病变。
3诊断3.1感官检查玉米有霉变气味,部分籽实颜色变成褐色。
3.2培养玉米取样于95%酒精浸泡两分钟,接种于察氏平板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浆脂,在霉菌培养箱中,25℃培养48~72小时,两种培养基上菌丝体均生长茂盛。
挑取培养物涂片,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镜检,可见有明显的菌丝、孢子。
菌丝有隔,大分生孢子近镰刀形,顶端逐渐变细,有3~6个隔,小分生孢子呈卵圆形、纺缍形,少数有1~3个隔,小分生孢子数量比大分生孢子多。
3.3动物试验健康家兔腹侧剪毛,直径约6cm,在不损伤皮肤情况下,用棉球蘸取纯培养物乙醚浸出浓缩液,在剪毛处涂抹数遍,第5天皮肤出现增厚、红肿,两天后逐渐坏死,结痂。
综合以上结果,诊断为猪赤霉菌毒素中毒。
4治疗。
首先停喂霉玉米,改用优质玉米,让猪只自由饮用糖盐水,同时增喂青绿多汁饲料,严重病猪用10%葡萄糖注射液200~500ml,维生素C10~20ml,维生素B1,5~10ml,一次混合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5天。
采用上述措施,10天病情得到控制,两周后痊愈。
收稿日期:2020-11-25第一作者:段秀乾(1986-),男,汉族,在职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畜牧业标准化场及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霉菌毒素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或次生代谢产物,可通过动物日粮的食入,引起动物出现多种中毒症状甚至死亡[1]。
霉菌毒素可以在农作物的存储、加工、利用等各个环节中出现,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2]。
然而由于科技水平发展的限制,霉菌毒素的检测技术直到近代才得到完善。
一直以来,人们对霉菌毒素的污染现状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其在人类健康和动物生产中的危害也被忽视。
尤其是养殖户对动物日粮中霉菌毒素污染的状况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猪场的实际生产管理中,如果管理不当,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原料等动物日粮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养猪户的养殖生产带来很大的困扰[3]。
新疆养殖户的养殖观念及条件虽然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对发达地区还是比较落后,很多养猪户因种种因素限制,在对日粮的选择问题上存在很多误区,导致所管理的猪群频频受到霉菌毒素袭扰,损失惨重。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实验指出日粮中常见的几种霉菌毒素对养殖生产的危害,以期对广大的养猪户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促使养猪户能够尽快走出日粮的选择误区,掌握科学、有效的控制霉菌毒素的方法。
1试验场发病情况石河子某区域1户规模母猪场及2户育肥场,母猪场客户存栏经产母猪450头、哺乳仔猪876头、保育仔猪1467头。
猪群出现13头母猪死亡,死亡率2.9%,25头母猪流产占比5.6%;哺乳仔猪死亡53头,占比6.1%;保育仔猪死亡102头,占比7%。
两户育肥客户共计存栏2360头,猪群出现25头血痢,占比1.1%;53头猪呈现脱肛,占比2.2%;16头猪出现呕吐,占比0.7%,总体发病率4%。
见表1和表2。
表1母猪场发病情况项目母猪哺乳仔猪保育仔猪合计存栏(头)45087614672793死亡(头)1353102168死亡率(%)2.96.17.06.0流产(头)25流产率(%)5.6摘要:霉菌毒素可以导致母猪流产、发烧不食、繁殖系统障碍、仔猪呕吐、脱肛、血痢、料肉比增高,对养猪场造成极大损失,并容易与其它常见疾病产生混淆,不易针对性锁定原因解决。
80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8年35卷第11期猪场兽医VETERINARY一例母猪及仔猪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的诊治王晓舟1,李克鑫2,李克钦3,牛绪东1,张元瑞1,刘建柱1*(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德信生物科技集团,山东 惠民251700;3.济南鑫宝星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22)摘 要:黄曲霉菌是一种自然环境中常见的霉菌,而黄曲霉毒素就是黄曲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其具有高致病性。
其中黄曲霉毒素B 1被认为是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天然毒素,同时也是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最常见的一种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可导致动物肝功能下降,并使动物的免疫力、生育率和饲料利用率降低,还可诱发贫血,严重者可致死。
黄曲霉毒素对农作物的污染给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和畜牧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018年4月通过对山东省聊城市某养猪户的一头病死仔猪进行剖检,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并对病猪食用的饲料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来诊治该病。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母猪;仔猪;慢性中毒*通讯作者 刘建柱(1973—),男,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临床诊疗的研究,E-mail:**************.cn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简称AF)是具有高致癌性的高毒性毒素,也是一些粮食和饲料中普遍存在的由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
目前得到的黄曲霉毒素主要分为AFB 和AFG 两大类,污染饲料与食品的为AFB 1、AFB 2、AFG 1、AFG 2,这4种就是通常所指的黄曲霉毒素[1]。
在各种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FB 1。
饲料被黄曲霉菌污染后会导致饲料的营养价值严重下降,而且用这些带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饲喂畜禽,这些毒性产物还会导致畜禽的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2]。
1 猪群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该养猪户共有9头经产母猪,共产下101头仔猪,其中共存活68头,死亡33头,死亡率32.7%。
哺乳仔猪霉菌毒素中毒及其处理近年来霉菌毒素已成为诱发动物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对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有关霉菌毒素对生猪影响的报道多见于保育猪、生长肥育猪和种猪,导致哺乳仔猪发病和死亡的报道很少,笔者就哺乳仔猪因饲料霉菌毒素中毒及其处理情况报道如下,以期能为广大的养猪生产者提供一定帮助。
1、病史经过及临床症状2010年2-3月份,某猪场共有25只妊娠母猪产仔,其中产活仔141头,木乃伊50头,死胎22头。
85%左右的初生小猪在出生时或出生后2-4d陆续出现腹式呼吸,体温为39-40C,有的伴随腹泻,哺乳仔猪陆续出现死亡。
针对这一情况,该场将病猪分成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处理组、统治(主要成分为小诺霉素与硫酸庆大霉素)处理组、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处理组,各治疗3d,大约有30%左右的哺乳仔猪腹式呼吸症状减轻,但停药后2-3d又出现腹式呼吸。
后经不同兽医分别将该病诊断为蓝耳病、伪狂犬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经相应方法处理后哺乳仔猪腹式呼吸症状和死亡现象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先后有24头哺乳仔猪死亡,死亡率为17%。
在处理哺乳仔猪腹式呼吸过程中,一开始没有注意观察哺乳仔猪的外阴变化,后来发现初生仔猪和其他哺乳仔猪外阴有红肿现象,另外,哺乳期母猪发情比例达35%。
除5头保育猪(共16头)有腹式呼吸外,其他各阶段猪无腹式呼吸现象,且无发病和死亡现象,但有3头后备猪出现过呕吐。
2、病理变化先后对1头发病活猪和24头病死猪进行解剖,共同症状如下:血液凝固不良,心包和腹腔积水,有的猪肺脏水肿且其心尖叶胰变,切开肺脏后有血水流出,肝脏肿大变硬且切开后有血水流出,多数病死猪的胃黏膜出血,脾脏肿大呈紫黑色,肠系膜出血。
3、诊治措施3.1饲料检查该场所用哺乳母猪料和哺乳仔猪开食料均为外购的颗粒料,对所用饲料抽样后进行检查,饲料无霉变味道;将颗粒饲料碾成粉末后放在瓷盘内,摊成薄层,放在暗室内用波长为365nm的紫外线,可见有黄绿色和蓝紫色荧光,这说明饲料中含黄曲霉毒素。
怀孕母猪霉菌毒素中毒案例,你的养猪场碰过吗?2012年11月,某800多头种猪养殖公司出现怀孕母猪急性死亡的现象,当月共死亡37头母猪。
经调查,最终确诊为由霉菌毒素中毒引起的以多杀性巴氏杆菌为主要病因的急性死亡。
基本情况该养殖公司于2006年成立,存栏800多头母猪,公司的生产由正副两位场长负责,正场长主要负责人事和采购(兽药和配合饲料的各种原材料),副场长主要负责日常生产和疾病防控。
场长自诉:进入11月份以来,待产母猪怀孕至1个~2个月时,母猪出现燥热,食欲突然减退或废绝,部分出现流产,猪体发红,体温升高至41℃~42℃,呼吸急促,病程短,出现症状后1天~2天死亡,死亡后鼻孔中有淤血流出,部分不出现流产,临床症状相似。
诊断经过起初怀疑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引起的母猪流产,抽取20份血液样本送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兽医实验室检测,分别检测高致病性蓝耳、猪瘟、伪狂犬和圆环病毒四种抗体。
检测结果显示,四种抗体均参差不齐,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抗体合格率60%,猪瘟病毒抗体合格率80%,伪狂犬病毒抗体合格率75%,圆环病毒抗体合格率90%。
在此种情况下,公司兽医技术人员建议,对怀孕1个月内的母猪进行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加强免疫,2头份每头;怀孕1个月以上母猪饲料添加泰乐菌素和复合多维,治疗效果不明显,仍出现死亡。
剖检症状剖检急性死亡的怀孕母猪,见胎儿充血出血明显;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切面呈大理石样,胸膜上有纤维素性附着物,胸腔和心包积液,支气管、气管内含有多量泡沫黏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红色;喉头有大量黏液,未见溃疡;回盲口未见扣状肿;肝脏泛黄,脾脏肿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切面呈黑色;子宫内形成恶瘤,个别胎儿已开始腐烂,有恶臭。
初步诊断: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死亡,抗体均一度差,结合免疫器官的病理变化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霉菌毒素引起的慢性中毒,破坏母猪的免疫系统。
治疗方案饲料中加大脱霉剂用量,一吨母猪料添加1公斤清开灵颗粒,饮水中添加猪用维多利,对出现临床症状的母猪,一边使用赛福肌肉注射、另一边肌肉注射20ml恒维康。
摘 要:霉玉米中毒对养猪业危害严重,长期使用霉玉米喂猪,会引起蓄积中毒导致猪只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与病毒或细菌性疾病发生混合感染,致使病情复杂,造成诊治困难,带来重大损失。
本文介绍了一起妊娠母猪霉玉米中毒与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综合诊治过程。
关键词:妊娠母猪;霉玉米;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综合防治用霉变的玉米饲喂母猪,极易导致霉菌毒素蓄积体内从而引发中毒,猪体中毒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或与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现将我们收治的一起妊娠母猪霉玉米中毒与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2017年下旬山东省莱西市某养猪场,饲养妊娠母猪37头。
于9月23日早上有3头母猪出现呕吐,采食量下降或不食,体温稍高(39.6~39.9℃),2头出现腹泻,粪便灰黄色,精神不振,喜欢趴在地第2d有5头母猪脊背皮肤上出现许多小扁平状圆形红色的隆起,一天后隆起变大、中央发黑,并有液体渗出;母猪快速消瘦,发病第4d有2头母猪发生流产,不久死亡1头。
畜主当时怀疑为附红细胞体感染,曾用土霉素类和磺胺药物治疗3d没有明显效果。
后前来我站求治,经诊断为霉玉米中毒与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3d后疫情明显好转,没有再出现新的病例,5d后猪群基本恢复正常。
从9月23日开始发病至10月5日,共有9头妊娠母猪发病,发率达24.3%,死亡1头,死亡率达11.1%,治愈8头,治愈率88.9%。
2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卧地不愿起来活动,体温稍微升高(40~40.3℃)。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表现精神沉郁,常嗜睡不起,采食量明显降低甚至不食,多数母猪早上有呕吐现象;发病初期粪便干燥,并带有黏液,以后粪便变得稀薄,其中夹有少量血液;大部分患猪阴户肿胀,阴道黏膜充血、发红,个别母猪出现阴道脱出,尿液混浊、色泽深黄;眼结膜潮红,有泪斑;继而患猪的背部和躯干两侧的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突出呈紫红色的黄豆大小的丘疹,其中央逐渐破溃,并渗出透明样液体,以后破溃处融合成斑块和条带状,最后形成黑色痂皮。
猪霉菌毒素中毒病例报告李继珍;郑买全;张文【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2页(P168-168,171)【作者】李继珍;郑买全;张文【作者单位】云南省石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石屏 662200;云南省石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石屏 662200;云南省石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石屏662200【正文语种】中文农户在养殖业生产中对霉菌毒素中毒一直不太关注。
但在畜禽饲养生产中,由于谷物和饲料贮存、运输不当,往往会产生多种霉菌,动物采食后可出现死亡、免疫力下降,生长停滞等中毒症状,给养殖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猪霉菌饲料中毒就是猪只采食了发霉的饲料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主要临诊特征为急性胃肠炎和神经症状,各种猪都可发生,仔猪及妊娠母猪较敏感。
笔者从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防制措施等方面作介绍,为同行及养猪户提供参考。
1 发病情况2010年11月下旬,石屏县异龙镇一农户饲养的120~210日龄生猪先后出现严重腹泻、颤抖、神经症状、喘气、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症候。
为此,笔者于2011年11月23日进行了现场调查诊断。
调查发现,该养猪户自2010年6月初,先后从县内购入2月龄商品仔猪26头进行饲养,其间分别进行了猪瘟、蓝耳病、W病疫苗注射。
于2010年11月8日,新进了一批外观质量尚好的玉米面,在饲喂过程中未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进行脱毒处理,于2010年11月21日,开始出现以下症状:大部分猪只出现明显的食欲下降和便秘,个别出现便血,尿呈深褐色,皮肤发黄和发白。
有18头种猪食欲废绝,四肢无力;发病后畜主自行用“氟苯尼考”注射液、地塞米松等药肌注,氟哌酸饮水,用药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依然未能控制住病情,造成了12头猪死亡,发病率死亡占存栏的46%。
2 临床症状开始有部分猪出现食欲不振、厌食或不食。
病症多发生在采食量大的生猪,病猪体温基本正常,有少量猪体温在39℃~40.5℃之间,患猪被毛粗乱,精神沉郁,先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带血,尿液颜色加深,甚至呈浓茶色(血红蛋白尿),有的呕吐、流涎,母猪外阴部红肿,公猪包皮发炎,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
养殖与饲料2017年第7期摘要猪霉变饲料中毒就是猪因采食发霉饲料而引起的中毒性症状的疾病,该病春夏季多发,病情也较为严重。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神经性症状,仔猪和妊娠母猪更为敏感,病程较短且死亡率较高。
笔者以1例母猪霉变饲料中毒为例,对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母猪;霉变饲料;诊治1例母猪霉变饲料中毒的诊治高倩玉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农村经济局,辽宁鞍山114041收稿日期:2017-03-29高倩玉,女,1991年生,助理兽医师。
猪采食霉变饲料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引发中毒性疾病,多发于春季或夏季,且病情较重,其他季节也偶有发生。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神经性症状,各种猪均有发生,但以妊振母猪和仔猪更为敏感。
霉变饲料不仅营养价值大大下降,还会影响畜禽生长发育和机体健康,使仔猪出现急性中枢神经中毒症状,数天内死亡;育肥猪采食量下降,腹痛下痢或便血;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危害畜禽健康从而危害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情况接到鞍山市千山区甘泉镇养殖户反映后,笔者与同事赶往现场查看病猪情况,经询问饲养员和现场查看后,发现该病母猪饲喂可疑饲料后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出现腹泻、腹胀症状,精神沉郁不振。
同时,伴有黏膜苍白,喜卧,四肢无力,站立、行走困难现象。
2解剖变化解剖病死母猪,可见其全身淋巴结水肿变大;肝脏肿大,且呈淡黄色;胃黏膜弥漫性出血,肠道出血,肠系膜水肿,心内膜及心外膜均有出血。
3诊断通过向饲养员了解饲喂情况,并现场检查料槽内剩余饲料性状,判断饲料已发生严重霉变。
结合临床症状和解剖变化,初步诊断为饲喂霉变饲料而引起的中毒。
4防控措施1)防止饲料霉变。
袋装饲料封口需严密,防止潮湿空气进入包装袋。
饲料储存条件要合理,仓库干燥、阴凉,避免阳光直射,通风条件良好,垛底宜放置垫板,定期对料库进行消毒处理。
料槽远离饮水器,防止饲料受潮霉变,定期清理槽内剩余饲料,防止猪采食发霉饲料。
2014-07-28pig333pig333 世界猪业之窗猪场概述问题在几个场同时出现,涉及总共15000头母猪。
该公司在欧洲南部有几个种猪场,用于生产仔猪和保育,每个场大约有1500-2000头母猪。
保育完成后小猪被送往分布在不同地点的800-3000头规模的育肥场进行育肥。
猪场的健康状况一般,主要的一些猪传染病(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均为阳性。
母猪免疫接种大肠杆菌、猪丹毒、猪细小病毒和蓝耳病疫苗。
在保育舍中,仔猪接种猪圆环病毒疫苗。
抗生素不作常规添加。
母猪料和育肥猪料在两个不同的饲料厂加工。
既往病史和症状2012年,猪场受胎率出现了问题,当时兽医所做的病历显示,猪的繁殖性能起伏非常大,即使对于一个感染了PRRS的场也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
并且出现很多临床症状无法归因到具体的某一个管理、营养或者疾病因素。
并且,有的仔猪和育肥猪的耳尖和尾尖部位出现坏死,腹泻频发,特别是大体重和大日龄的猪,脱肛,生产性能下降,治疗支出增高。
图1:仔猪耳尖和体侧皮肤出现组织坏死(典型葡萄球菌感染)图2:耳尖组织严重坏死仔猪并引起二次感染为了对症状进行确认,我们选择对相隔较远的几个场进行研究。
几个猪场无论是管理还是卫生都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在访问猪场过程中看到的症状比较多变且散发。
∙产仔率波动(表1是其中一个猪场的实际数据);∙有些月份出现流产高峰,有些持续很长时间;∙妊娠母猪没有食欲,采食量不规律的下降,母猪在产后前几周有泌乳障碍;∙新生仔猪乳头和外阴变红;∙断奶仔猪耳尖组织坏死;∙仔猪身上不同部位皮肤溃疡;∙腹泻反复和结膜炎;∙日增重不规律。
从表面上看,猪群繁殖表现不错:产仔率89.3%;死胎率8.28%;年断奶仔猪28.1头(9个月的数据)。
推测诊断我们观察到病症是循环反复发生,病因并不容易断定,对于所面对的整个临床感染景象(母猪的生产性能下降、仔猪腹泻、育肥猪脱肛、日增重降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细菌或病毒感染跃入我们的脑海。
一例猪场霉菌中毒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体会作者:姚金水于宪沧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4年第10期2014年7月18日接到鹤岗市东山区某猪场发病的报告,经诊治是由于猪场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导致母猪腹泻流产,初生仔猪腹泻、虚弱、免疫力低下,加之注射器械针头不消毒交叉循环使用导致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仔猪死亡,猪场损失严重。
将诊疗过程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1 发病经过据调查,发病猪场一共饲养能繁母猪80余头,育肥猪500余头,2014年6月25日开始陆续发病。
表现为母猪腹泻、个别流产;出生仔猪衰弱无力、腹泻、站立困难。
经过本场兽医与兽医诊所诊断怀疑为伪狂犬病毒感染,但经过治疗无明显效果。
陆续淘汰能繁母猪30余头,初生仔猪30余窝陆续死亡。
经过了解得到信息,由于今年生猪价格过低,猪场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猪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春时采购了一批低价玉米,有发霉变质现象。
本计划此批玉米主要用于饲喂育肥生猪的,但是由于猪场管理松散、猪场兽医以及饲养人员流动等原因,妊娠母猪也饲喂3个月有余的变质玉米,并且饲养人员在平时免疫治疗注射时也从来不注重兽医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注射器具各舍通用,一根针头打到报废为止。
猪场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健全,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
2 临床表现经临床观察猪场圈舍环境卫生一般、生猪普遍有灰色腹泻,被毛粗乱,毛根部有出血点、斑或者类似跳蚤粪便样沉积物,大小如芝麻粒。
大多数能繁母猪眼角有大量泪斑以及黑褐色结痂,第三眼睑有肿胀充血。
个别育肥母猪阴户肿胀,类似发情变现,但无发情周期的变化。
初生仔猪普遍虚弱无力,排灰色,白色、褐色稀便,皮肤苍白,弹性降低。
脖颈处肿胀,肿胀边缘有淡黄绿色晕圈。
3 剖检变化经剖检多只死亡仔猪普遍存在以下共性:胃肠空虚,胃内有少量凝乳块,胃壁微度水肿,肠黏膜轻度充血。
肝脏形态正常,色淡、局部有黄染,有死亡瘀斑。
胆囊萎缩、胆汁浓稠。
其他胸腹腔器官无明显可见异常。
剖开颈部肿胀部位,可见皮下大面积水肿,严重的局部组织肌肉坏死,水肿液略浑浊,有淡黄色、淡红色、淡黄绿色不等。
China Swine Industry2018年第8期收稿日期:2018-06-28湖南省洞口县首例陈化粮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症诊治报告唐永勇(湖南省洞口县文昌街道动物防疫站,湖南邵阳422300)摘要:2018年5月在湖南省洞口县竹市镇兴发猪场发生陈化粮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症,全场猪只100%中毒,猪群减食,粪便干结,无死亡。
抽测饲料样品黄曲霉素含量为55.3μg/kg ,超出国家标准0.843倍。
采取轻泻、冲洗直肠、保肝护肝、解毒的对症治疗,虽然治愈率100%,但仍有39.7%猪只掉膘。
然后,对91.3吨陈化粮饲料用山苍子油脱霉除毒并饲养1298头猪试验,猪群生活状况正常,没有霉菌毒素中毒症状。
关键词:陈化粮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症;山苍子油;脱霉除毒中图分类号:S816.4;S85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4645(2018)08-0043-03中国的陈化粮每年处理量都在万吨以上,仅2018年4月就处理了3万吨陈化粮玉米。
陈化粮有60%用于酿酒、40%用于饲料。
3年以上的陈化粮玉米除营养成分下降外,还会有霉菌毒素超标,因而陈化粮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病例屡见不鲜。
猪霉菌毒素中毒在湖南省洞口县早有发生,如2001年10月中旬洞口县畜禽良种场发生饲料玉米严重霉变,造成9头母猪中毒,导致母猪不同程度流产,哺乳仔猪严重缺乳。
本文介绍了湖南省洞口县首例陈化粮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病例的具体处理方法以及陈化粮的脱毒处理法,以期为后期陈化粮用作饲料原料的处理提供参考。
1湖南省洞口县首例陈化粮猪饲料霉菌毒素中毒情况2018年5月12日,湖南省洞口县竹市镇兴发猪场向县畜牧水产局饲料管理办公室报告,称猪场饲养生猪发生中毒现象,要求对所有饲料进行检测。
洞口县饲料办、竹市镇动物防疫站和笔者(笔者正好在竹市镇动物防疫站出差)共6人到猪场诊断。
了解到该猪场自5月5日开始使用该批饲料喂猪,猪采食饲料后3天出现减食和腹泻症状,第5天严重减食(减食一半以上)。
种猪场怀孕母猪霉菌毒素中毒案例
2012年11月,某800多头种猪养殖公司出现怀孕母猪急性死亡的现象,当月共死亡37头母猪。
经调查,最终确诊为由霉菌毒素中毒引起的以多杀性巴氏杆菌为主要病因的急性死亡。
基本情况
该养殖公司于2006年成立,存栏800多头母猪,公司的生产由正副两位场长负责,正场长主要负责人事和采购(兽药和配合饲料的各种原材料),副场长主要负责日常生产和疾病防控。
场长自诉:进入11月份以来,待产母猪怀孕至1个~2个月时,母猪出现燥热,食欲突然减退或废绝,部分出现流产,猪体发红,体温升高至41℃~42℃,呼吸急促,病程短,出现症状后1天~2天死亡,死亡后鼻孔中有淤血流出,部分不出现流产,临床症状相似。
诊断经过
起初怀疑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引起的母猪流产,抽取20份血液样本送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兽医实验室检测,分别检测高致病性蓝耳、猪瘟、伪狂犬和圆环病毒四种抗体。
检测结果显示,四种抗体均参差不齐,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抗体合格率60%,猪瘟病毒抗体合格率80%,伪狂犬病毒抗体合格率75%,圆环病毒抗体合格率90%。
在此种情况下,公司兽医技术人员建议,对怀孕1个月内的母猪进行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加强免疫,2头份每头;怀孕1个月以上母猪饲料添加泰乐菌素和复合多维,治疗效果不明显,仍出现死亡。
剖检症状
剖检急性死亡的怀孕母猪,见胎儿充血出血明显;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切面呈大理石样,胸膜上有纤维素性附着物,胸腔和心包积液,支气管、气管内含有多量泡沫黏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红色;喉头有大量黏液,未见溃疡;回盲口未见扣状肿;肝脏泛黄,脾脏肿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切面呈黑色;子宫内形成恶瘤,个别胎儿已开始腐烂,有恶臭。
初步诊断: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死亡,抗体均一度差,结合免疫器官的病理变化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霉菌毒素引起的慢性中毒,破坏母猪的免疫系统。
治疗方案
饲料中加大脱霉剂用量,一吨母猪料添加1公斤清开灵颗粒,饮水中添加猪用维多利,对出现临床症状的母猪,一边使用赛福肌肉注射、另一边肌肉注射20ml恒维康。
用此方案治疗3天后,母猪死亡率基本控制,出现临床症状的母猪症状缓和,采食量逐渐恢复。
建议
确保母猪饲料质量,控制霉变;怀孕母猪不间断添加清开灵颗粒,做好清热排毒工作;怀孕中后期添加猪用维多利;出现临床症状尽早使用赛福进行控制治疗;调整好猪群状态后针对高致病性蓝耳病和猪瘟进行一次加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