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第四章 社会文化

(整)第四章 社会文化

(整)第四章 社会文化
(整)第四章 社会文化

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答:文化与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主要体现在: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又必然促进文明的进步。他们的区别主要是:第一,文化现象是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时才出现的,可以说文明是较高阶段的文化。第二,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代表进步,不代表落后与反动,而文化有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进步文化与反动文化之分。

2、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答:(1)象征性,文化的象征性是指一切具体的文化现象都只不过是一定文化类型的反映或象征;文化是构成社会的软件系统,它对于人类的特殊意义必须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反映出来,因此,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只是对于人类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文化的反映或象征。(2)复合型,文化的复合性是指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以系列具体内在的联系的文化现象的组合,它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第一,围绕着某一社会活动,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现象。第二,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总是要和别的文化现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

(3)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民族、社会集团、社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4)共享性,文化的共享性是指文化具有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乃至全人类所共享的特性;文化的共享性可以导出文化具有渗透性和扩散性,传递性和继承性、习得性等。文化的共享不会导致原有文化资源的减少。

3、可以从哪些角度对文化的构成作出分析?

答:(一)根据文化所包括的内容的性质可分为(1)外层。即物质层,是经过人类作用的第二自然物,是在自然物上打下的人类意志和活动的印记,它所反映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技术水平。(2)中间层,即心物结合层,是指人类的精神产品,是人类精神产品的非物质形式的对象化,他们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3)里层,即心理层,包括人的价值观、心理状态、道德情操、民族精神等等,是文化研究关注的最主要内容。

(二)根据文化所包括的内容的复杂程度和范围大小,可以将文化分为如下三层结构:(1)文化特质,是指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小单元,文化差异是通过文化特质体现出来的。(2)文化结丛。是指若干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群,它也是研究文化特质的一个单位,往往文化特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3)文化模式(09名词),是指互有关联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它构成了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特定的生活方式或制度的基础。

(三)根据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三类。主文化又叫主流文化,是在一个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亚文化又叫副文化,是在一个文化系统中处在次要位置上的文化,一般指的是某一地区性色彩或某一群体性色彩的文化。反文化是指一种否定和排斥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主流文化的文化,反文化并不一定是否定的文化,凡是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不管是主文化还是反文化都应当得到肯定,反之则应予以否定。

4、文化的社会功能(07已考)

答:文化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类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文化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2)文化影响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运转形式。

(3)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4)文化影响人类自身的素质。

5、文化具有哪些运行规律?(02考)

答:文化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具有它自己独特的动态进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一、文化的积累与传递,是纵向上的运动形式,是文化系统运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文化运行的一条基本规律,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所积累起来的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吸引原有文化的积极成果,同时总结新的认识和新的实践经验,创造新的文化成果,然后再把这些成果传递下去。文化的积累与传递具有两重性,历史继承性和选择性。

二,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是文化在横向上的运动形式,是在一种文化与外部文化的接触中产生并实现的,国家间民族间的交往是必然的,因此其间的文化渗透也有其必然性。并且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具有合理性。

三、此外,还有文化融合、文化冲突、文化同化等具体的运行形式。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在接触和相互接受影响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在相互传播和渗透的过程中,往往不会是对它文化的全盘接受或全部否定,大多是部分地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成为自己文化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融合过程中有一种“同化”现象,文化中的同化现象一般并不是指整个民族的被同化,而是指某一个体或群体从一种文化融进另一种文化之中的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

文化冲突(05已考)是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影响过程中,原有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所发生的矛盾与对抗。文化冲突的结果大体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导致对外来文化的彻底拒绝,二是导致“适应”,文化冲突的最激烈形式是战争。

6、文化开放机制有何特点?

答:(1)促使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文化接触。

(2)加强本文化系统的文化选择功能。

(3)健全和完善本文化系统的重组机制,即将外来文化中的积极成果有机地纳入本民族文化中去,使本民族文化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7、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主要是在儒家思想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具体地说,就是儒家的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中心的教化体系。80年代中期以来,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一些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礼”或“礼治”。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如

(1)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与西方所强调的独立个性的人文主义不同,它强调的是社会的人格,它的主题是伦理道德;中国人文思想是在最富于人情的关系中,巧妙地取消了人的独立性,把人变为道德工具。

(2)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价值判断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凡符合道德原则的就是好的,西方民族的价值判断是与真连在一起的,只有符合真的原则才是好的。

(3)也有些学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特点的是道家学说。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一,现代化的进程有赖于传统文化的变革。文化现象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发展决定的,但是社会文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也会有力地反作用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市场

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旧观念和旧习惯的重重阻力,我们应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勇于改革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这样才能反过来有力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第二,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不能与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对立。文化具有继承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都不可能中断自己文化发展的历史。我国传统文化是千百年历史的积淀,在人们头脑中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任何脱离中国现实状况企图过激地改革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做法对于我们现代化进程只会是有害无益的。

第三,我国现代化一定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少人会犯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错误,我国的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是一种自我的升华,是充满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新文化。

文化(07简答):对于文化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虽然有很多定义但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两大类。广义的理解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实文化主要研究人们的价值观念、知识、信仰、道德、规范、习俗等精神领域内的东西。代表性的定义是英国爱德华泰勒“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在我国一般将文化与经济、政治并用,实际上把文化主要界定为“精神文化”。文化特质,是指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小单元,文化差异是通过文化特质体现出来的。文化结丛,是指若干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群,它也是研究文化特质的一个单位,往往文化特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化模式(09名词),是指互有关联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它构成了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特定的生活方式或制度的基础。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在接触和相互接受影响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在相互传播和渗透的过程中,往往不会是对它文化的全盘接受或全部否定,大多是部分地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成为自己文化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融合过程中有一种“同化”现象,文化中的同化现象一般并不是指整个民族的被同化,而是指某一个体或群体从一种文化融进另一种文化之中的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

文化冲突(05已考),是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影响过程中,原有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所发生的矛盾与对抗。文化冲突的结果大体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导致对外来文化的彻底拒绝,二是导致“适应”,文化冲突的最激烈形式是战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 (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 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

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该模型因为忽视了社会行动主体,特别是制约社会行动的价值和权力因素,而受到一些批评。实际上,该模型对于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形成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视,需要引起注意。 3.试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 答:根据人们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可区分出两种范式的价值观,即“人类例外范式”(HEP)和“新生态范式”(NEP)。 (1)两种范式的观点对比 “人类例外范式”的观点“新生态范式”的观点 ①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文化; ②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①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 ②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中的复杂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概念题 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 答:“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文化震惊[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征? 答:(1)文化的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后天习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语言、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4.1复习笔记 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1.文化的含义 (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 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 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任何文化

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即为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文化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文化的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4)文化具有全括性 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同时,文化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即它体现在所有的社会行动或现象之中;具体即可以将狭义文化看做各种具体行动或现象。 (5)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每一种文化在生态环境、生计策略、观念、语言、艺术、习俗和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填空题 亚文化可以分为、、等类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案】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二、选择题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此点突出表明文化的下述哪种特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B.复合性 C.象征性 D.传递性 E.变迁性 【答案】C 三、概念题 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中财2008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人大2006年研;吉林大学2003年研) 答: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堕距”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4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课后重点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成果。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其特点是人类后天习得,并为人类所共有。 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补充]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般了解) 文化比文明的产生要早,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 文明只反映人类所创造的具有进步和积极意义的成果。文化包揽一切。 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进步表现,具有积极的行为意义。 [补充]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主文化,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主文化,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占次要地位,与现有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有着背离和否定作用。 主文化与亚文化区分不绝对,发展过程中,两者可相互转化。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也应该认真研究与对待亚文化。 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 3、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 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全括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不同要素构成,按照一定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变迁性。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4、文化构成: (1)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物质文化(2)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

社会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社会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三,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调一致。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服务 答: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主要通过其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为社会服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答:(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一)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县城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觉、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长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饿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度正确的饿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同时又要注意吸取,借鉴外国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既要注意防止一切照搬,又注意避免一切拒斥。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答:社会运行条件是为实现社会良性运行而注意创造的内外主要条件: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 答:(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的类型也存在差别,主要包括: 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a.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b.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a.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b.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c.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a.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b.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a.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包括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 b.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 答:文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超个人性又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文化力量与社会发展

文化力量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17:34 来源:《求是》期号:2005.9作者:顾伯平 经济文化一体化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正日益凸显文化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和文化的巨大力量,牢固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础。 一、文化力量作为精神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社会的整体力量无一不是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作为物质力量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的,而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力量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之中,一起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 文化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都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显示,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力量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的建立的先导或前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无形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为旗帜、为灯塔,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激励人们努力寻求和开辟实现新制度、新体制的办法和途径,进而建立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并逐步将新的制度、新的体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制度化、规范化。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于封建制度在华夏大地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及其随后的新教改革运动之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的推行,新文化运动之于我们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力量的强大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制度战胜一种旧的制度、一种新的体制代替一种旧的体制,文化力量都起到了内燃机的作用。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本章要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最为整体的、系统的特征,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具有超生理性、超个人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传递性与变迁性等特征。 ·文化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之分。文化包括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个基本构成要素。从文化分层角度,可将文化分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四个层次。 ·在对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 ·在比较不同文化时,“文化震惊”和“边际文化”是两个重要社会学分析视角。 ·文化具有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和教育与教化功能。 【关键概念】 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文化堕距象征符号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震惊边际文化文化涵化 文化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在理解人类社会的时候,人们曾经尝试着用各种不同特征定义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群体的差异性,其实,人类社会最为整体的、系统的特征就是文化现象。虽然其他动物也会有群居的“社会”现象,但是,其他动物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自然的、生理的、本能的现象,而只有人类社会创造、传递和演习着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使用“人类社会文化”概念,简称“文化”。文化联系着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最重要维度之一,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英文为“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指“耕耘”、“耕作”,其最初含义与农业文明有直接的联系。 对于文化的定义,学界有久远的历史,要解释清楚文化的含义,就不能不回顾一下学术文献中的文化定义。文艺复兴时代,也是西方文化的繁荣期,人们将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等活动都归入了文化范畴,认为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德国学者普芬多夫(S.Pufendorf)曾这样定义文化概念: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与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不过,也有些学者认为,文化不包括物质因素,只包括精神因素。持此种文化观的,最著名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Edward B.Tylor)。泰勒给文化下了个定义,后来为人们所广泛引用。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泰勒认为,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为人类社会所共同享有。 文化现象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诸多学者都试图阐释文化的基本含义,关于文化的定义也数不胜数。人类学家克罗伯(A.I.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曾专门撰写了《关于文化的概念与定义之述评》一文,文中述及的文化定义有160种之多。不过,文化的定义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看,还是大致分为前面已经介绍的两大类。一类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另一类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认为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章节题库-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一、填空题 亚文化可以分为、、等类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案】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二、选择题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此点突出表明文化的下述哪种特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B.复合性 C.象征性 D.传递性 E.变迁性 【答案】C 三、概念题 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中财2008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人大2006年研;吉林大学2003年研) 答: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堕距”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

社会学原理“星你”为例从影视文化看社会运行

关于韩剧“星星的你”影视文化现象的思考 ——文化与社会运行摘要:一部韩国电视剧在中国掀起热潮,这一社会现象也作为一种外来的影视文化给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影响。文化相对主义是对待外来文化所应当有的态度,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得我们要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发挥文化团结社会,规范体系和国家制度塑造社会的重要功能。 关键字:星星的你中国社会消费传统文化变迁与传承 1、“星星的你”社会现象掀起的热潮 2014年初,一部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迅速火及中国,这股韩流以强大的势头在国内占据了年轻人中千万粉丝。“星你”、“炸鸡与啤酒”、“都教授”这些词语成为网络热门词汇。与此同时,男女主角国名女神全智贤以及萌神教授金秀贤,在中国掀起了不小的“韩剧热”。数据显示,这部首轮播出的连续剧在中国应发热潮,在中国一食品网站“爱奇艺”上,点击量超过三亿五千万次,在新浪微博电视剧话题排名居于前四,在豆瓣等影视分享网站上也占据首榜。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深入,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领域的社会文化形态与随之深入国人的视野,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星星的你”这一韩流是一种社会现象,对韩流的追逐已不仅仅局限在青年人的范围里,它更大程度上地影响了更大年龄段的阶层。 “韩流”作为社会上流行的文化,是众多文化元素中的一种,但如果社会上只流行一种文化,那也是有问题的。 2、韩流给中国社会运行带来的影响 韩流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在拉动中国消费方面,据新华网报道,对于电视剧中女主角穿戴的同款服装首饰,发现商机的联系厂家制作并且在淘宝网热销。在亚马逊书城上,有关改剧情的书籍《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出现脱销局面,该书中文版出版方新蕾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月《来自星星的你》热播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4.1 复习笔记 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1.文化的含义 (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 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 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任何文化

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即为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文化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文化的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4)文化具有全括性 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同时,文化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即它体现在所有的社会行动或现象之中;具体即可以将狭义文化看做各种具体行动或现象。 (5)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每一种文化在生态环境、生计策略、观念、语言、艺术、习俗和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