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97.15 KB
- 文档页数:1
玉米粗缩病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2008年大丰市玉米粗缩病大发生,为全面指导防治工作,总结其重发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指导苏北沿海地区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重发原因;综合防治;江苏大丰;2008年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引起的玉米病毒病,苗期受害,5~6叶即可显症,主要症状表现为玉米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病株生长迟缓、矮化。
至九至十叶期矮化更明显,上部节间缩短、粗肿,外形似“万年青”,多数不能抽穗结实,抽雄后雄穗轴明显短缩,雄花不良,果穗小,玉米饱粒少,甚至没有饱粒。
玉米粗缩病是大丰市玉米生产上威胁最大的毁灭性病毒性病害,一旦发生,无药可治,严重减产。
大丰市玉米粗缩病自1994年在大丰市大面积发病以来,已成为阻碍玉米生产的严重障碍,危害势头上升很猛,许多农户对病因不了解,误认为是种子原因。
2008年玉米粗缩病4月下旬始见病株,比常年早25d,全市玉米种植面积1.6万公顷,发病面积达6 000hm2,严重发生面积2 333.3hm2,是大丰市历史上发病最重的一年,部分田块因发病重而毁苗重种。
1重发原因1.1灰飞虱发生期早、发生量特大是2008年玉米粗缩病重发的首要原因1.1.1气候异常,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较常年早。
3月10~18日平均温度10.5℃,其中3月11、12、15日出现21℃以上高温,刺激了灰飞虱越冬代幼虫的羽化,3月20日灰飞虱全市普查,成虫占68.2%,较常年早23d,越冬代灰飞虱迁移扩散,为害玉米,4月下旬查见粗缩病发病,早于常年。
1.1.21代灰飞虱发生基数特大,导致粗缩病发生严重。
5月27日灯下虫量10 960头,是2007年同期的42倍;5月29日全市普查,水稻秧池灰飞虱虫量318万头/hm2,是3d前的8.2倍;6月1日大中调查玉米,百株虫量平均4 649.58头,大量的1代成虫迁移高峰与迟播玉米敏感叶龄期高度吻合,导致迟播玉米粗缩病发病严重。
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与防治要点 李东甲岳雨诗乔 玉米粗缩病,俗称“小矮子玉米”、“小老爷玉米”。是玉 米极易感染的病毒危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玉 米产量。粗缩病的主要特征:玉米苗期感染此病后,叶片浓 绿,根系少,植株矮化,不往高长;成株期感染此病,上部节 间缩短,雄穗花轴缩短,果穗短小,结果少,此病害从玉米苗 期到抽穗期间均可感染此病,发病后极难根治,早期预防是 根本出路。粗缩病毒不能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只能由灰飞 虱传播病毒。 一、症状 多出现在六至七叶期,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 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并在叶背、叶 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出现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后变黑褐 色用手触摸时有粗糙不平的感觉。发病后的玉米植株生长 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一般病株高度只有健株 的1/3~1/2。叶片密集.顶端簇生.叶片厚硬僵直脓绿。根系 少而短,不足健株的1,2。很容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一般能 结果穗,但果穗小,花丝不发达,结实率很低,雄穗轴短,常半 包在喇叭口内不能全部抽出。重病株雌穗、雄穗不能抽出, 个别雄穗虽可抽出.但分枝极少,常提前枯死。 二、防治技术 1、加强监测和预报。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 草与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 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 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 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进行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2、化学防治 结合地下害虫防治,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 硫磷颗粒剂45~75 kg/hm2撒施于播种沟里。然后播种,可预 防灰飞虱传毒危害。禾本科杂草和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寄 主,/J、麦成熟前后及时清除田边沟边杂草,麦收后及时灭茬, 消灭传毒昆虫,减少初始毒源。玉米出苗后,发现病株,及时 拔除,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在小麦返青后,用25% ̄b虱灵 750 g/am2喷雾。喷药时,麦田周围的杂草上也要进行喷施, 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必要时,可用20%克芜踪水剂或45% 农达水剂8 250 mL/hm 。对水450 kg。针对田边地头进行喷 雾,杀死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 三、综合防治 I、播期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农大108可抗玉米大斑病、 粗缩病和黑粉病,中抗小斑病.郑单958抗玉米大斑病、小斑 病和黑粉病。(2)播种时。种子要用冷水浸泡12~24h或50 ̄C 温水浸泡6~8h,浸泡过的种子摊开阴干然后用种衣剂或药 剂拌种。可防治玉米病虫害。(3)减少迟播春玉米和早播夏 玉米的播种面积。推迟夏玉米播期。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粗缩 病的发病率。 2、苗期防治 根据当地玉米生育进程及玉米病虫发生规律,春玉米 应在4月30日以前播种,夏玉米应在6月10日以后播种, 以避开玉米九叶期麦灰飞虱危害传毒,从根本上解决玉米 粗缩病问题。苗期要重点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创造 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外部环境.及时拔 除粗缩病病株,减少毒源。 3、灌浆期防治 田间初见玉米锈病病叶时。用20%三唑酮乳油900mL/ hmz,或12.5%烯唑醇f禾果利)450 600g/hm 对水喷雾防治, 视病情酌情补治。玉米螟虫穗率达10%或花丝有虫50头/ 百穗时,先剪去穗顶花丝,再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750~900mL/hm2对水喷玉米穗顶。当玉米蚜虫株率达300/0 40%,出现“起油株”隘露1时,选用对蚜虫高效、对天敌杀伤小的 药剂防治,如2 6抗蚜・nCA ̄,啉450--,600g/hm2,或10%P1 ̄虫啉(蚜 虱净)45O ̄600 g m 或抗蚜威150 mz对水喷雾。 4、拔节期防治 防治对象为褐斑病、纹枯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 螟等。玉米褐斑病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威70%甲基托布津1.05kg,'hm2,或12.5%禾果利粉 剂450g/hm2对水450kg喷雾。如结合玉米大斑病、小斑病 的防治。可用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喷雾。有弯孢菌叶时 可加5%退菌特,掌握每隔7d用药1次'连续用2-3次。玉 米纹枯病田间发病初期。用井冈霉素水剂或可溶性粉剂 1 12.5g,Ilm2对水喷施玉米基部,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 次间隔7d左右。在春玉米田1代玉米螟产卵盛期和夏玉米 田2代玉米螟产卵盛期.用Bt可湿性粉剂4.5kg/hm2,按药、 水、干细沙比例为0.4:1.0:10.0配制成颗粒剂丢心或与其他 药剂混配喷雾。 (作者单位:154004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农业局)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者:余复海陈襄礼董国靖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摘要]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是由灰飞虱刺吸玉米叶片后传播引起。
夏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程度与播种时的气象条件、播期、播种质量关系很大。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需农业防治、化学防治、耕作制度改革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防”重于“治”。
一是选好玉米品种。
二是做好环境治理。
三是选择适宜播期。
四是足墒下种。
五是做好药剂喷洒。
六是搞好药剂拌种。
七是适期播种。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发生;防治柘城县是农业大县,全县常年种植粮食作物170万亩以上,其中夏玉米种植面积在80万亩左右。
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苗期发病危害最重,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生产实际,浅谈一下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一、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危害玉米粗缩病又叫黑条矮缩病、万年青、生姜玉米。
玉米苗期感病后,叶色浓绿,根系少,苗期生长缓慢,类似生姜叶片,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粗壮,病株不抽穗或不孕,果穗短小、结实少或不结实。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是由灰飞虱刺吸玉米叶片后传播引起。
病害的发生程度与玉米苗期灰飞虱的发生量呈正相关,灰飞虱越冬基数大、田间杂草多、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病害发生重;春播玉米、大蒜茬玉米、油菜茬玉米因其面积小受到灰飞虱的集中危害,病害发生重;管理粗放、防治灰飞虱不及时病害发生重;玉米品种间抗病能力有差异,同一品种不同年份、同一年份不同播期以及不同管理方式感病程度不同。
夏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程度与播种时的气象条件、播期、播种质量关系很大。
2010年柘城县夏玉米播种时土壤墒情充足,播种质量高,于6月14~18日集中播种,大面积玉米集中播种同期出苗,粗缩病发生很轻,仅有个别地块轻度发生。
2011年夏玉米播种时,我省大部分地区高温干旱,绝大部分为抗旱播种,播期不集中,播种质量差,播种早的地块苗期受到灰飞虱的集中危害,粗缩病发生重。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摘要阐述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分析其发病原因,提出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以指导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症状;原因;防治玉米粗缩病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病毒病害,一旦发生就很难治愈,单株产量损失达70%~100%,可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控制其蔓延。
现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1 发病症状玉米苗期受该病危害最重,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
一般五至六叶期开始发病,有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出现在玉米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而后逐渐蔓延。
叶背主脉有粗糙感,上具蜡泪状长短不等的突起,病株叶色浓绿,叶片宽短僵直,心叶不易抽出而变小,卷成筒状,叶片密集丛生,对生。
病株节间缩短,生长迟缓、严重矮化,不足健株的1/2,易拔出。
苗期病株根茎交接处变褐色,木质化;根少而短,丛生根,易分叉。
病株轻者虽抽雄,但无花粉,分枝极少,花丝极少,果穗畸型,植株严重矮化,病株多提早枯死或无收。
2 致病因素2.1 病原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是玉米粗缩病毒(MRDV),属于植物呼肠弧病毒组,是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
直径60~70 nm,存在于感病植株叶片的凸起部分细胞中。
2.2 传播方式主要靠灰飞虱传播,灰飞虱一旦得毒,终生带毒,蜕皮后病毒仍在其体内繁殖,属持久性传毒。
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冬小麦是该病毒越冬场所之一。
套种田、早播田及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
自然界灰飞虱带毒率5%~8%,春季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越冬寄主上取食得毒,并陆续从小麦向玉米上迁移。
一只带毒的灰飞虱可以连续使3~5株玉米受害,玉米植株染病后要经过15~25 d的潜伏期才能显示症状。
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十叶期抗性增强。
玉米出苗期至五叶期如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期相遇易发病。
3 发病条件3.1 气候条件暖冬造成灰飞虱越冬基数高,为毒源的积累创造了条件。
春夏干旱、高温的气候也是该病发生与流行的有利条件。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阐述了玉米粗缩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分析了粗缩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157-01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种植区流行的重要病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品种的更换及种植制度的变革,使我国玉米产区的粗缩病危害逐年加重。
据调查,山东省发病较重的地块一般发病率为20%~30%,个别地块可达70%~80%,严重的地块甚至绝收,对山东省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该省玉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发病症状玉米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病株节间粗短,生长迟缓、矮化,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故该病又叫“君子兰苗”。
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开始显症,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虚线褪绿条点(脉明),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叶鞘及苞叶的主脉上具有粗细不一、长短不等的白色蜡泪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脉突);病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
九至十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1/2,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
果穗畸型,花丝少,多不结实。
病株根少而短,长度不足健株的1/2,易拔出。
根易分叉,丛生状。
根茎交界处变褐色,木质化。
2 发病规律玉米粗缩病是由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
mrdv属于植物呼肠弧病毒组,是一种具有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该病毒通过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
病毒可在冬小麦中越冬,也可在大麦、看麦娘、狗尾草、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及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增殖和越冬。
灰飞虱一旦得毒,终生带毒,蜕皮后病毒仍在其体内繁殖。
被灰飞虱为害过的麦田及杂草是该病毒的有效毒源。
灰飞虱成虫和若虫主要在麦田、绿肥田及田埂地边杂草的根际越冬,随后部分转移到水稻上繁殖,但在玉米上不能繁殖。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 )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
1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及危害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
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
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
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
九至十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1/2,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
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1]。
2003年以来,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上升之势,给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的玉米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2005年蒜茬玉米大发生时,一般病田病株率达55.6%,平均减产48.2%,严重的减产80%以上,汴塘镇每年玉米种植面积在0.33万hm 2以上,其中蒜茬玉米面积在1000hm 2左右,2006年不少蒜茬玉米田块几乎绝产,据农技中心调查,病株株高只有1.2m 左右,产量一般在100kg 左右。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发生的病害,灰飞虱在当地1年有2次迁飞过程,一次是每年麦收前后由麦田向玉米田和稻田转移,一次是秋季由玉米田、稻田向三麦、杂草上转移。
造成玉米发病的主要是1代成虫,因为灰飞虱不能将玉米粗缩病毒通过卵传递到下1代,所以避开灰飞虱的传毒高峰就成为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途径[2]。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的当年1代带毒率显著相关。
据统计,2003年1代灰飞虱的带毒率为8.2%,2004年1代灰飞虱的带毒率为12.6%,2005年1代灰飞虱的带毒率为14.8%,2006年1代灰飞虱的带毒率为15.2%,2007年1代灰飞虱的带毒率为14.3%,2008年1代灰飞虱的带毒率为10.6%,当地蒜茬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程度随之变化。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摘要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发病条件,并提出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发生条件;综合防治玉米粗缩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玉米病毒,主要是以灰飞虱带毒传播引起。
玉米粗缩病病原菌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简称RBSDV),也可称为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简称MRDV),该病毒主要通过灰飞虱带毒传播,可侵染包括玉米、大麦、小麦、水稻在内的禾本科作物,显著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一般发病年份可造成减产2%~5%,严重发病年份可减产30%以上甚至绝产。
因此,了解其发生症状、发病规律等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树立“绿色植保,公众植保”的理念,防止该病的传播蔓延,把该病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是玉米产业能够持续发展,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稳产、高产的保证。
1 发病症状该病主要表现在植株地上部分。
出苗后染病,会导致心叶的扭曲生长,叶片短厚、硬脆,密集丛生,有蜡泪状白条突起在叶背的叶脉上,死苗、弱苗现象明显,有的地块需毁田重种;三至五叶期染病,会导致叶片宽厚、浓绿,节间明显缩短,植株矮化显著,影响结实;五至七叶期染病,会导致植株抽穗困难,无花粉,有的虽然能抽穗,但果穗及籽粒畸形、瘦小,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
2 发生规律玉米粗缩病主要发生在玉米营养生长期,成株期显示比较明显。
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由于有冬小麦、玉米、水稻、杂草等多种禾本植物存在,也给灰飞虱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的寄主链,且病毒在灰飞虱越冬代3~4龄若虫体内越冬,翌年4—8月气候条件适宜时,灰飞虱产卵盛发迁移带毒侵染,一个生长季节可多次循环侵染。
因此,玉米粗缩病是以灰飞虱带毒传播为主要途径[1]。
根据田间调查,保山市隆阳区玉米粗缩病始发期为5月下旬至6月,2011年调查了52个点,面积169 hm2,发病株率达到3.2%,较严重的地块发病株率达到20.0%。
Z i x u n t a i一、玉米褐斑病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且主要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病,。
但在一些感病品种上,褐斑病发生严重,常导致玉米生长前期快速干枯,引起产量损失。
现对玉米褐斑病的发生特点进行描述,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对该病大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发生原因(1)由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导致玉米连年重茬连作;同时,玉米秸秆还田面积越来越大,导致病原菌在田间逐年积累。
而且用秸秆沤肥后未经高温充分腐熟,施入田间后,也造成田间病源菌的增加,给该病的流行提供了必要的菌原条件。
(2)市场上销售的玉米品种中包括了未通过审定的品种和虽然通过审定但种植范围不包括宝鸡市春播的品种,玉米种子市场形成了多、乱、杂的现象。
生产上种植了比较多的感病品种,给该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的寄主条件。
(3)一般不施基肥或施用量较小,同时玉米苗期追肥量过小或过晚,导致玉米5~8片叶时,土壤肥力不足,田间出现脱肥现象,营养不良,叶片发黄,抗病性降低,是引起玉米褐斑病大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4)在玉米的生长季节(6—9月),即玉米出苗后,降水频繁并出现高温、高湿、寡照天气,长时间降雨,田间大面积积水,易诱发此病。
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生产上应以种植抗(耐)病性强的品种为主,田间病害发生较重时,切忌秸秆还田或用病残体沤肥,对病残体要进行深埋处理。
用病残体沤制的有机肥,要经过高温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
同时,重病田可以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逐年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
不要随意加大栽培密度,以提高田间通透性。
种植玉米前,应尽可能地多施有机肥,以培肥地力。
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
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
在玉米4~5片叶时,及时追施苗肥,施氮、磷、钾复合肥150~ 225kg/hm2,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
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
植物保护学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19期收稿日期2014-08-14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
在整个玉米生长期内均可感染发病,但苗期为害最重。
一旦发生了就很难治愈,特别是在部分晚播春玉米和早播夏玉米田发病较重。
现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危害症状玉米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间均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开始显症,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斑点,以后逐渐扩及整个叶片,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1-3]。
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粗糙感。
9~10叶,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根系不发达易拔出,根茎交界处变褐色、木质化。
病株高度不到健株1/2。
轻病株一般能抽出雄穗,但穗轴短,有的则夹在喇叭口处,部分雄花发育不良,散粉少。
雌穗短小,花丝少,结实少。
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能抽出也无花粉,无雌穗,提前枯死,或抽出畸形小穗,无粒或极少,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
2发病规律玉米粗缩病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灰飞虱一旦得毒,则终生带毒。
灰飞虱喜温暖潮湿环境,适生温度为23~25℃,发育适温为15~28℃,20℃以上的高温可存活37d 。
潜伏期10~20d 。
夏季30℃以上高温不利于其发育繁殖[1-2]。
粗缩病毒可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等植物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增殖和越冬。
灰飞虱秋季从越夏寄主上迁移到麦田,将病毒传给小麦,病毒随之也在虫体、麦苗下和地边杂草下越冬。
第2年春季,带毒的灰飞虱陆续向玉米上迁移,在玉米田吸食传毒,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高峰后15~20d 内玉米粗缩病发生高峰期,此时恰好是该病毒的潜育期。
灰飞虱在玉米上不能完成生活史,玉米仅是灰飞虱的桥梁寄主,灰飞虱在玉米上短暂生活后又迁至杂草和禾本科作物上越夏。
秋季小麦出苗后灰飞虱转迁到麦田,形成周年侵染循环。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二)摘要阐述了玉米粗缩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玉米粗缩病毒病综合治理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防治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该病近几年在山东省局部的发生呈加重趋势,特别是在套作玉米较集中的鲁西南地区已造成几十万亩夏玉米绝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是夏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
1 发病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
在玉米5~6片叶时即可显症,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发病初期有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出现在玉米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逐渐蔓延至整个叶片。
病叶宽短僵直,叶色黑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
叶鞘、苞叶及叶背的叶脉有明显的粗糙感,上具蜡白色条状突起,粗细不一。
九至十叶期,病株出现更为明显的矮化现象,顶部叶片簇生,上部节间短缩粗肿,病株多数不能抽穗结实,高度不到健株的1/2,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没有花粉,分枝极少,花丝极少,果穗畸型,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1]。
2 发病条件该病发生的3个必要条件是毒源、介体、玉米感病品种。
品种是否感病与种植品种自身的抗病性有关,也与生长期间环境条件、自身发育阶段有关。
介体的生长繁育、群体数量与气候因素、寄主植物的关系密切。
当毒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并有足够的介体和感病品种,就有可能造成该病发生流行[2]。
2.1 玉米品种抗病性目前,生产中种植的抗病品种很少,高抗品种更少,大部分品种中感或高感病毒病。
因此,一旦传毒介体增多,该病就会发生。
2.2 玉米栽培模式不同生育期的玉米感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感病越晚,病情越轻。
玉米出苗至七叶期是对该病的敏感生育期。
麦套玉米多在5月下旬播种,小麦、玉米共生期较长,其敏感生育期恰逢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飞盛期即传毒高峰期,有利于该病发生。
山东省春玉米发病轻于夏玉米,一般麦套玉米、夏玉米早播的发生重,晚播的发生轻;而春玉米、麦套玉米发生重,夏直播玉米发生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