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及危害•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技术•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实践•玉米粗缩病防治的未来发展•关于玉米粗缩病的思考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及危害症状识别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和植株。
症状表现为病株叶片浓绿、短粗、肥厚,叶片表面产生明显的粗糙条纹,植株矮化,生长缓慢。
在病情严重时,病株可能不结穗或结出的玉米棒极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危害与影响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灰飞虱,因此该病的发病区域多集中在灰飞虱数量较多的地区。
高温干旱或阴雨寡照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玉米粗缩病可导致玉米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发生规律与原因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技术农业防治030201种子处理喷药防治药剂防治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生物防治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实践预防措施种植抗病品种尽量避免玉米在幼苗期与灰飞虱等害虫的高发期相遇,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调整播种时间加强田间管理化学治疗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化学药剂对玉米粗缩病进行防治。
但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以避免对玉米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农业防治在发病初期,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调整播种时间等农业措施来减轻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治疗措施防治经验分享经验总结对于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应采取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在预防方面,合理选择抗病品种、调整播种时间和加强田间管理是有效的措施;在治疗方面,应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同时,加强监测和预警也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重要手段。
交流学习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可以交流学习防治玉米粗缩病的经验和技术,共同提高防治效果。
此外,政府和农业部门也可以提供培训和支持,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玉米粗缩病等农业病虫害。
玉米粗缩病防治的未来发展研究进展抗病育种研究生物防治研究病原鉴定与基因组学研究高效施药技术改进现有的施药技术,提高防治效率,减少药剂的使用量和浪费。
玉米粗缩病防治小诀窍玉米粗缩病,老百姓俗称矮棒子,近几年在北方地区发生趋于严重,成为老百姓比较关心的玉米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
分析原因主要与近几年老百姓的农业操作水平提高,大面积的机械收割,麦茬麦糠没有及时处理,麦茬高,麦糠遍地为灰飞虱提供了活动场所,而玉米粗缩病主要靠灰飞虱带毒传播。
灰飞虱取食带毒玉米植株后其体内就带毒,其在取食其他健康植株后,健康植株即被传染;所以近几年灰飞虱的发生在部分地区趋于偏重,导致病毒病的发生加重。
玉米粗缩病的主要症状:病株严重矮化,仅为健株高的l/2—1/3,叶色深绿,宽短质硬,呈对生状,叶背面侧脉上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
玉米苗期是玉米粗缩病的敏感期。
玉米5叶期前易感病,l0叶期抗性增强。
其防治方法是在玉米播种前后和苗期对玉米田及四周杂草喷 2.5%神捕乳油500倍液对玉米田整体进行喷雾,包括玉米行间麦糠和玉米植株整体喷雾。
也可在玉米苗后早期使用玉米苗后除草剂时配合我公司 2.5%神捕或玉虫搭档对玉米行间进行喷雾杀死麦糠麦茬中的灰飞虱。
即通过杀死灰飞虱防治玉米病毒病。
及时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玉米茎基腐病又称茎腐病或青枯病,近几年部分地区危害严重,成为玉米上的重要病害问题。
一般套种玉米和夏播玉米的发病率高,重者甚至绝收。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
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
病土、病残体是茎基腐病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发病程度决定于玉米该生育阶段的雨量和温度。
如连续降雨量50毫米以上,雨日多,降雨前后的温差4~8℃,尤其大雨过后太阳曝晒,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发病重。
发病时,根部毛根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放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根变空心,根皮层易剥离,病株易拔起;茎基部1~2节初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节间变褐色,髓部收缩。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如何玉米粗缩病防治方法玉米粗缩病以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发病危害严重。
玉米染病后,有的不能抽穗,有的虽能抽穗,但粒少粒小。
下面谈谈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以及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1、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玉米粗缩病病原是玉米粗缩病毒,由灰飞虱和明飞虱传染。
粗缩病毒的寄主有50多种,全是禾本科作物以及禾本科杂草,如玉米、高粱、水稻、小麦、金狗尾草、画眉草、马唐等。
这给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玉米粗缩病毒在冬小麦、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和带毒飞虱介体中越冬。
河南、山东等省,第二年五月下旬飞虱从麦田、杂草中向玉米田迁移,将粗缩病毒传染给玉米,开始发病,后来可以多次再侵染,发病越来越重。
玉米收获后,飞虱又将病毒转移到小麦、杂草上越冬,有的在带毒飞虱介体中越冬。
2、玉米粗缩病的症状表现玉米感染粗缩病毒后,叶片浓绿,叶背面大叶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白色突起;茎秆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株高不及正常株高的一半。
重病植株的雄穗抽不出或无花粉,雌穗小而畸形,不能结粒或结粒很少,病株根系少而短。
病轻植株虽能抽穗,但花粉步,雌穗短小。
玉米5叶期以前最易感病,感病越早,发病越重,为害越重,后期感病,症状较轻。
如果玉米在5叶期以前正遇飞虱多,又为迁飞高峰期,则发病严重;玉米管理粗放土壤脊薄、干旱、杂草多,发病重。
3、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1)调整播种期。
要使玉米5叶期前避开当地第一代灰飞虱迁飞活动期,以减少玉米苗期感病。
(2)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彻底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减少中间或越冬寄主。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3)治虫防病。
玉米播种前清除田间地头杂草以减少灰飞虱。
玉米苗期每亩用50%乙酰甲胺磷乳剂1000倍液100飞虱。
玉米苗期每亩用50%乙酰甲胺磷乳剂1000倍液100千克喷洒;或用50%-六0五乳剂l千克加水2千克,拌细土50千克,每亩撤药土6.5千克。
麦田套种玉米,套种前喷药杀死飞虱,避免往玉米上迁飞。
23蜗牛的细胞膜导致细胞液外渗,蜗牛会因为身体迅速脱水而死亡。
③每亩用80%四聚乙醛30~60克兑水喷雾。
在蜗牛严重发生的玉米地块,隔10~15天再进行第二次防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蜗牛的危害。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病害。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玉米病害呈现逐年加重的态势,严重影响玉米生产。
为及时做好玉米病害防治,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种植效益,现将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
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靠灰飞虱传播。
各个玉米品种均有可能发生,只是品种之间的抗性不同,不同品种有轻微的抗病性差异。
一般来说,玉米品种父母本亲和性强,幼苗期生长旺盛的品种抗性会强一些。
1.危害特征主要以苗期侵染发病最为常见。
幼苗5~6叶时就可出现明显症状,初期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叶片上出现透明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纹,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叶背面侧脉上出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
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条斑。
病株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质硬,心叶变小,不能完全展开,严重矮化,仅为健株的1/3。
整株玉米上细下粗,尖头,根系不发达易拔出。
后期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
重病株多提早枯死,形不成有效的籽粒产量。
2.防治方法①错期播种。
防治玉米粗缩病最常见和有效的方法是错开灰飞虱的暴发盛期播种。
对鲁东南黄淮海夏玉米直播区,收获小麦后,对小麦田晾茬一周以上,让灰飞虱飞走跑净,清除田间、地边的麦秸和杂草,最大可能的减少毒源。
一般建议6月15~20日再播种。
②合理选用抗病品种。
优先选用苗期生长快,幼苗粗壮、浓绿的抗粗缩病品种。
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24虫啉、呋虫胺等烟碱化合物和精甲霜灵、咯菌腈的复配种衣剂拌种。
选择种衣剂时,应选择成膜剂好的种衣剂,以防影响播种质量。
④苗期催苗。
玉米苗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水,加强幼苗期田间管理,缩短对粗缩病敏感的玉米苗期时间,减轻粗缩病的发病,降低发病率。
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是两种不同的病害,其主要区别在于病状和病原体不同。
以下是二者的区别及防治措施:
病状不同:玉米矮花叶病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矮小、叶绿素减退、叶片弯曲等症状,玉米粗缩病则表现为玉米植株畸形、株高矮、叶片缩短等症状。
病原体不同:玉米矮花叶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病害,而玉米粗缩病则是由植物毒素引起的病害。
防治措施不同:对于玉米矮花叶病,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种植抗病性强的良种、适时喷洒药剂等措施进行防治;对于玉米粗缩病,则需要选择耐病的玉米良种,通过轮作和间作措施降低病害发生的机率。
此外,应注意适时进行病株的清除,避免病害传播。
共同点:两种病害都需要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株、合理使用药剂等措施进行防治。
综上所述,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在病状和病原体方面有所不同,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但都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选择适宜的玉米良种,适时清除病株,以及合理使用药剂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也称为玉米“侏儒症”,是由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
染病症状是:植株扭曲生长,有的植株发生矮化、节间缩短,呈丛生型,叶色浑绿,叶片厚短而宽,硬而脆,密集丛生。
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条纹突起,用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矮化严重,一般是在四至五叶片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绝产,七叶片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结实,但发育不良,减产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的致命病害。
一、灰飞虱的生活只有了解了灰飞虱的习性,才有可能在预防玉米粗缩病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灰飞虱,属于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分布区域,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
由于寄主是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所以对农业危害很大。
灰飞虱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4-5代。
华北地区越冬若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迁向草坪产卵繁殖,第1代若虫于5月中旬至6月大量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中旬羽化,第2代若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孵化,并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代于7月至8月上、中旬羽化,第4代若虫在8月中旬至11月孵化,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羽化,有部分则以3、4龄若虫进入越冬状态,第5代若虫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孵化,并进入越冬期,全年以9月初的第4代若虫密度最大,大部分地区多以第3、4龄和少量第5龄若虫在田边、沟边杂草中越冬。
灰飞虱属于温带地区的害虫,耐低温能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较差,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8℃左右,冬季低温对其越冬若虫影响不大,在东北地区亦能安全越冬,不会大量死亡,在-3℃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才产生麻痹冻倒现象,但除部分致死外,其余仍能复苏。
当气温超过2℃无风天晴时,又能爬至寄主茎叶部取食并继续发育,在田间喜通透性良好的环境,栖息于植物植株的部位较高,并常向田边移动集中,因此,田边虫量多,成虫翅型变化较稳定,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雄虫除越冬外,其余各代几乎均为长翅型成虫。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条件玉米粗缩病的症状与防治-种植技术玉米粗缩病是是玉米极易感染的病毒危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玉米产量。
粗缩病的主要特征:玉米苗期感染此病后,叶片浓绿,根系少,植株矮化,不往高长;成株期感染此病,上部节间缩短,雄穗花轴缩短,果穗短小,结果少,此病害从玉米苗期到抽穗期间均可感染此病,发病后极难根治,早期预防是根本出路。
粗缩病毒不能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只能由灰飞虱传播病毒。
如果冬季气温高,早春温度回升早,便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
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之一。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条件玉米粗缩病的症状与防治。
一、症状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具有毁灭性的病毒病害。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
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
病株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
病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节间缩短,叶色浓绿,整株或顶部簇生,多数不能抽穗结实,发病晚的植株也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少畸形。
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
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
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
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二、形态特征病毒粒体为球状。
钝化温度为80℃。
20℃可存活37天。
病毒借昆虫传播,主要传毒昆虫为灰飞虱,属持久性传毒。
潜育期15~20天。
还可侵染小麦(引起兰矮病)、燕麦、谷子、高粱、稗草等。
三、发病条件1、毒源量。
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
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
2.、玉米播种期。
早春播种(4月上、中旬)和麦茬玉米(6月中旬后播种)发病田少,且发病轻;5月中旬前后播种发病重。
主要原因是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灰飞虱第一代成虫传毒盛期。
此时,田间嫩绿植物少,可造成灰飞虱集中危害。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玉米粗缩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
为了防治玉米粗缩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粗缩病的最基本措施。
在选种时,应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的品种。
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和种植时间,避免在高温多雨的季节种植。
二、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预防玉米粗缩病的重要环节。
在种植过程中,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排水良好,避免积水和湿度过高。
同时,要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减少病菌的传播。
三、施用化肥和有机肥适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可以提高玉米的免疫力,增强其抗病能力。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状况和玉米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避免过量施肥和不均衡施肥。
四、喷洒药剂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可以喷洒一些药剂,如杀菌剂、生物制剂等,来预防和治疗玉米粗缩病。
喷洒药剂时,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五、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可以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拮抗菌等,来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生物防治的优点是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
综上所述,预防和治疗玉米粗缩病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喷洒药剂和采用生物防治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玉米粗缩病,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浅议玉米粗缩病及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一、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
玉米粗缩病早于1954年在甘肃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东部各省均有所发生,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因此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许多地块绝产绝收,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短缺,危害相当严重。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大面积发生以来,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的生产安全。
因此,对玉米粗缩病进行正确识别,并及时控制十分必要。
1、玉米粗缩病田间发生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
玉米出苗后即可感病,5~6叶开始表现症状,但新生叶片即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开始时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呈细线条状;叶背面主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根和茎部的维管束肿大,根系不发达,易拔出。
整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短,有的叶片僵直,宽而肥厚,重病株严重矮化,高度仅为正常植株的1/2,多不能抽穗,发病晚或病轻的仅在雌穗以上叶片浓绿,顶部节间缩短,基本不能抽雄穗,即使抽出也无花粉,抽穗的雌穗基本上不能结实。
2、发病规律(1)发生传播特点玉米粗缩病由植物呼肠病毒属的玉米粗缩病毒引起。
玉米粗缩病毒寄主范围广泛,除玉米外,还可侵染57种禾本科植物,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
该病毒主要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
当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即带毒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
在玉米生长后期,病毒再由灰飞虱携带向高粱、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传播,秋后再传向小麦或直接在杂草上越冬,构成发病循环。
粗缩病的发生发展与灰飞虱在田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当田间小麦近于成熟时,第1代灰飞虱带毒传向玉米,因此播种期越早,发病越重,一般春玉米发病重于夏玉米。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危害传播的一种病毒病。
它的主要症状特点是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宽短而厚,病苗浓绿,并且发病越早,对玉米产量影响越大,一般减产20mdash;30%,严重时减产50%以上,甚至有绝产的现象。
为了有效的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和危害,应从玉米播种开始,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1、选择适宜的品种,推迟播种期:从调整玉米播种期入手,选择生育期短的品种,适当推迟玉米的播期,尽量推迟到6月上旬播种。
也可以采取直播的方式,使玉米的幼苗期避开灰飞虱的发生危害高峰期。
2、搞好药剂拌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用40%的种衣剂拌种按种子量的0.2%拌种,可有效的预防粗缩病的发生。
3、加强药剂喷雾:玉米出苗后,3mdash;5叶期开始,结合防治玉米苗期蚜虫、蓟马等害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1500倍喷雾,并加入病毒灵、毒克等病毒抑制剂,抑制粗缩病的发生危害,10mdash;15天喷*,连喷2mdash;3次。
4、及时拔除病株,减少病源: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病株带到田外集中消毁。
1。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又称玉米丛矮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性病害,此病害仅通过传播媒介灰飞虱进行持久性传播。
近几年,兰考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率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兰考县玉米种植的一种常见病害,对玉米产量的提高造成了较大的限制。
一、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与玉米旋心虫为害症状或缺锌症状相似,诊断时应特别注意辨别,其主要不同之处是被旋心虫为害后的玉米植株在根须茎基处留下有褐色虫蛀孔或裂痕。
而玉米粗缩病的发病高峰期为3~5叶期,在玉米的秆壁如有一层粘粘的小虫即是前期发病症状,病苗心叶的底部及叶脉的两侧出现透明的比原叶颜色浅的虚线条点,逐渐增多,蔓延至整个叶面。
而此时叶心不能正常展开,叶片发厚变宽,叶色黑绿,叶背部长出形状不一的蜡瘤状突出物,摸上去粗糙发硬。
此后,玉米病株出现结节缩短,生长缓慢,顶端叶片打圈式丛生状。
至喇叭口期,病株矮化现象严重,穗部以上结节变粗变短,叶片向上逐渐变小,最顶部小叶簇生状,病株根系及高度均不及正常植株的50%。
病株大多不能抽雄授粉结实,少数病害较轻的也会因为顶部雄穗退化,造成雌穗畸形,严重影响产量。
二、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病毒仅通过灰飞虱进行持久性传播,在北方玉米种植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杂草及灰飞虱体内越冬。
只要是被灰飞虱为害
过的麦田及麦田旁丛生的杂草,都是该病毒的有效毒源。
第2年,由灰飞虱将病毒传染到玉米苗或高粱、谷子、杂草上。
每年6月份,玉米生长至3~5叶的感病期,正赶上灰飞虱越冬成虫和1代幼虫的高发期,玉米植株本身汁液发甜,是灰飞虱喜食的主要作物之一,吸引大量灰飞虱从各种杂草上向玉米苗株上转移。
因此,造成春玉米田及播期早的麦套玉米田发病重,而直播夏玉米田及播种晚的麦套玉米田发病轻。
另外,疏于田间管理,杂草多,灰飞虱多,土壤中有机肥偏少,水肥不足,也会造成玉米植株免疫力低下,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一旦发病无法治愈,会造成玉米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所以此病一般采用以“预防为主,辅助治疗”的方法。
(一)药剂拌种
1、在前茬小麦播种时可用40%甲基异柳磷按种子质量的0.2%或5%蚜虱净按种子质量的2%进行拌种,以减少越冬虫源。
2、玉米播种时可用70%吡虫啉拌种剂80g拌种20kg;48%啶虫脒悬浮种衣剂40mL对水100~150mL拌种15kg。
(二)调整播期
改套播为直播,使玉米的幼苗发病高峰期与灰飞虱的迁飞高峰期避开。
在适宜播期内,应尽量晚播,即在小麦收获后直接播种玉米的种植方式。
此外,春玉米及播期早的麦播玉米、蒜茬玉米种植面积较小,灰飞虱为害较集中,也是造成灰飞虱危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
而夏玉米及播期晚的麦播玉米、蒜茬玉米由于种植面积较大,灰飞虱为害
较分散,故而危害较轻。
(三)拔除病株
玉米得病后,形不成产量,只会成为病源且会与健株争水争肥,应及时拔掉病株。
拔掉病株时应注意分清“好手”“坏手”,即拔掉病株时用拔过病株的那只手一鼓作气,一次性拔除所有病株(拔过病株的手不能接触健株,避免病毒交叉传染),将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另外,田间及周边的杂草也应及时清理干净,减少病源。
四、防治灰飞虱
(一)小麦收获前,采用兼治小麦苗蚜、穗蚜及灰飞虱的药剂进行防治,以减少虫源
可采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5mL、48%毒死蜱60~80mL、4.5%高效氯氰菊酯30mL,每667m2对水30~40kg 进行喷雾。
(二)小麦收获后,玉米出苗前可进行虫草双治
每667m2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10g或30%乙酰甲胺磷50mL 等杀虫剂,加入玉米封闭除草剂对水30kg均匀喷雾,可以达到既除草又能杀死隐藏在麦秸内的灰飞虱等害虫的效果。
(三)玉米生长到3~5叶期,进入灰飞虱高发期,应及时喷药防治
可用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8~10g/667m2对水5 000~8 000倍液喷雾;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10g加5%百菌清100g/667m2,对水3 000倍液喷雾;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mL对水15kg喷雾。
喷药时应注意做到喷雾均匀无漏喷,有条件的应连同相邻田块及周边杂草一
同喷药,防治效果更佳。
每隔7~10d防治1次,连防2~3次,防治效果在90%以上。
(四)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茬种植
培肥水土,增施有机肥及锌、铁等微肥,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搞好氮、磷、钾肥的施肥比例调整,增加玉米植株抗病免疫能力,促进玉米大苗壮苗的形成。
这样,既缩短玉米苗期的生长时间,又减少玉米苗期感染病毒的机会,还能有效降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对个别发病重的玉米地块,可利用灰飞虱在双子叶作物上不能生存的特点,在连年种植玉米的田块轮作倒茬种植大豆、棉花等,能有效阻断灰飞虱繁殖的保护性作物,切断虫源,较好地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