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23蜗牛的细胞膜导致细胞液外渗,蜗牛会因为身体迅速脱水而死亡。
③每亩用80%四聚乙醛30~60克兑水喷雾。
在蜗牛严重发生的玉米地块,隔10~15天再进行第二次防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蜗牛的危害。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病害。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玉米病害呈现逐年加重的态势,严重影响玉米生产。
为及时做好玉米病害防治,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种植效益,现将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
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靠灰飞虱传播。
各个玉米品种均有可能发生,只是品种之间的抗性不同,不同品种有轻微的抗病性差异。
一般来说,玉米品种父母本亲和性强,幼苗期生长旺盛的品种抗性会强一些。
1.危害特征主要以苗期侵染发病最为常见。
幼苗5~6叶时就可出现明显症状,初期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叶片上出现透明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纹,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叶背面侧脉上出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
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条斑。
病株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质硬,心叶变小,不能完全展开,严重矮化,仅为健株的1/3。
整株玉米上细下粗,尖头,根系不发达易拔出。
后期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
重病株多提早枯死,形不成有效的籽粒产量。
2.防治方法①错期播种。
防治玉米粗缩病最常见和有效的方法是错开灰飞虱的暴发盛期播种。
对鲁东南黄淮海夏玉米直播区,收获小麦后,对小麦田晾茬一周以上,让灰飞虱飞走跑净,清除田间、地边的麦秸和杂草,最大可能的减少毒源。
一般建议6月15~20日再播种。
②合理选用抗病品种。
优先选用苗期生长快,幼苗粗壮、浓绿的抗粗缩病品种。
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24虫啉、呋虫胺等烟碱化合物和精甲霜灵、咯菌腈的复配种衣剂拌种。
选择种衣剂时,应选择成膜剂好的种衣剂,以防影响播种质量。
④苗期催苗。
玉米苗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水,加强幼苗期田间管理,缩短对粗缩病敏感的玉米苗期时间,减轻粗缩病的发病,降低发病率。
怎样防治和治疗玉米粗缩病日期:汇报人:contents•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和危害•玉米粗缩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目录•玉米粗缩病的预防措施•玉米粗缩病的治疗措施•玉米粗缩病的防治策略和展望01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和危害CHAPTER植株矮化病株的叶片变得宽短,叶厚而脆,并且叶背的叶脉上出现明显的白道。
叶片扭曲生长受阻产量损失品质下降传染性强03020102玉米粗缩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CHAPTER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干旱少雨、高温等环境条件有利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和传播。
病毒传播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病毒通过昆虫(如飞虱)传播,在玉米植株间互相感染。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玉米粗缩病的病因昆虫传播接触传播田间管理玉米粗缩病的传播途径CHAPTER玉米粗缩病的预防措施03在购买玉米种子时,应选择经过审定并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同时,要注意种子的质量和纯度,确保种子无病虫害、无杂质。
选种抗病品种详细描述总结词总结词详细描述调整播种时间总结词及时消灭传播病害的害虫,切断传播途径。
详细描述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等害虫传播。
在发病高峰期,要加强对灰飞虱等害虫的防治工作,及时喷洒杀虫剂,减少病害的传播机会。
同时,要定期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枯叶,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场所。
灭虫防病CHAPTER玉米粗缩病的治疗措施04预防药剂治疗药剂药剂治疗合理种植轮作倒茬肥水管理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防治传毒昆虫传毒昆虫玉米粗缩病主要由飞虱、蚜虫等传毒昆虫传播。
防治方法在传毒昆虫活跃的时期,及时喷洒杀虫剂进行防治,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05玉米粗缩病的防治策略和展望CHAPTER防治策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03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01加强监测和预警02研发新药剂和防治技术展望未来THANKS 感谢观看。
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
一、症状玉米粗缩病病株矮化,仅为健株高的l/2—1/3,叶色深绿,宽短质硬,呈对生状,叶片粗糙明显。
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条斑。
病株根系不发达易拔出。
二、病原 Maize rough dwarf virus简称MRDV,称玉米粗缩病毒,属病毒。
病毒存在于感病植株叶片的凸起部分中。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靠灰飞虱(Delphacodes striatella)传毒。
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开春迁入玉米田。
此外冬小麦也是该病毒越冬场所之一。
春季灰飞虱把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小麦上,然后再传到玉米上。
玉米5叶期前易感病,l0叶期抗性增强。
玉米出苗至5叶期是灰飞虱的高发期易发病。
套种田、早播田及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
玉米苗期是玉米粗缩病的敏感期。
灰飞虱主要在麦田、绿肥田和杂草根际越冬,春季在大、小麦、杂草上,随后部分转移到水稻上繁殖,在玉米上不能繁殖。
冬、春气候温暖干燥,夏季少雨有利灰飞虱发生。
套种、插花种植玉米的比例普遍增加,再加上毒源量大,粗缩病还有蔓延上升的可能。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1)病源量。
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
在生产中,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
前茬为小麦,且丛矮病发生重的地块发病重。
2)播期。
据多年调查统计:春播田重于麦套田,麦套田重于麦后直播田。
这是由于春播玉米一般在5月上旬,麦田套种玉米多在5月下旬播种,在玉米苗期恰逢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盛期,即传毒高峰期。
3)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制地区,小麦、玉米共生期逐渐延长,这种栽培制度,极有利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4)气候因素。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明显。
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的年份,越冬寄主毒源多,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虫量大,有利粗缩病发生。
五、发病诱因1、冬、春气候温暖干燥,夏季少雨有利灰飞虱大发生。
06年是暖冬少雨气候,而且07年春季遭遇大干旱,至使虫害大发生。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条件玉米粗缩病的症状与防治-种植技术玉米粗缩病是是玉米极易感染的病毒危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玉米产量。
粗缩病的主要特征:玉米苗期感染此病后,叶片浓绿,根系少,植株矮化,不往高长;成株期感染此病,上部节间缩短,雄穗花轴缩短,果穗短小,结果少,此病害从玉米苗期到抽穗期间均可感染此病,发病后极难根治,早期预防是根本出路。
粗缩病毒不能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只能由灰飞虱传播病毒。
如果冬季气温高,早春温度回升早,便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
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之一。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条件玉米粗缩病的症状与防治。
一、症状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具有毁灭性的病毒病害。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
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
病株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
病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节间缩短,叶色浓绿,整株或顶部簇生,多数不能抽穗结实,发病晚的植株也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少畸形。
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
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
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
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二、形态特征病毒粒体为球状。
钝化温度为80℃。
20℃可存活37天。
病毒借昆虫传播,主要传毒昆虫为灰飞虱,属持久性传毒。
潜育期15~20天。
还可侵染小麦(引起兰矮病)、燕麦、谷子、高粱、稗草等。
三、发病条件1、毒源量。
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
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
2.、玉米播种期。
早春播种(4月上、中旬)和麦茬玉米(6月中旬后播种)发病田少,且发病轻;5月中旬前后播种发病重。
主要原因是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灰飞虱第一代成虫传毒盛期。
此时,田间嫩绿植物少,可造成灰飞虱集中危害。
玉米粗缩病用什么药,附症状1、播种前,使用种衣剂进行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2%。
播种后,使用40%乙莠水胶悬剂、50%杜阿合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2、玉米5叶期时,使用50%久效磷或50%甲胺磷5000-55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5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2-3次,同时喷洒40%病毒A500倍液或5.5%植病灵800倍液。
一、玉米粗缩病用什么药1、化学防治(1)在播种之前,使用种衣剂进行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2%。
播种后,使用40%乙莠水胶悬剂、50%杜阿合剂等芽前土壤处理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2)玉米5叶期时,每亩地使用50g的25%扑虱灵兑水稀释喷雾,或者是使用50%久效磷5000-5500倍液或50%甲胺磷5000-55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5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2-3次,同时喷洒40%病毒A500倍液或5.5%植病灵800倍液来防治病毒病。
(4)在灰飞虱传毒危害期间,尤其是玉米7叶期前,每亩地使用20g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者是30-45ml的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兑水30kg稀释喷雾,每隔6-7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2-3次。
2、农业防治(1)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比如鲁单053、鲁原单14、鲁单50等。
(2)根据粗缩病的发病规律,调整播种时间,尽量避开灰飞虱盛发期。
(3)及时将田间杂草清理掉,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
(4)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二、玉米粗缩病症状1、幼苗受害症状幼苗较为矮小,叶片颜色为深绿色,根系较少,节间粗短,心叶无法正常展开,簇生,类似生姜叶片。
2、成株受害症状植株矮化,粗壮,下部膨大,节间缩短,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触感粗糙不平。
9-10叶期时,植株矮化更加严重,高度甚至不及正常植株的一半,个别植株虽然能够抽出雄穗,但是分枝极少;雌穗短,花丝较少,严重时无法结实。
少数结棒的穗上仅仅只有几十粒玉米,并且玉米发育不健全,参差不齐。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玉米粗缩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
为了防治玉米粗缩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粗缩病的最基本措施。
在选种时,应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的品种。
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和种植时间,避免在高温多雨的季节种植。
二、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预防玉米粗缩病的重要环节。
在种植过程中,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排水良好,避免积水和湿度过高。
同时,要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减少病菌的传播。
三、施用化肥和有机肥适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可以提高玉米的免疫力,增强其抗病能力。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状况和玉米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避免过量施肥和不均衡施肥。
四、喷洒药剂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可以喷洒一些药剂,如杀菌剂、生物制剂等,来预防和治疗玉米粗缩病。
喷洒药剂时,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五、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可以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拮抗菌等,来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生物防治的优点是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
综上所述,预防和治疗玉米粗缩病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喷洒药剂和采用生物防治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玉米粗缩病,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浅议玉米粗缩病及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一、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
玉米粗缩病早于1954年在甘肃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东部各省均有所发生,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因此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许多地块绝产绝收,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短缺,危害相当严重。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大面积发生以来,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的生产安全。
因此,对玉米粗缩病进行正确识别,并及时控制十分必要。
1、玉米粗缩病田间发生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
玉米出苗后即可感病,5~6叶开始表现症状,但新生叶片即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开始时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呈细线条状;叶背面主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根和茎部的维管束肿大,根系不发达,易拔出。
整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短,有的叶片僵直,宽而肥厚,重病株严重矮化,高度仅为正常植株的1/2,多不能抽穗,发病晚或病轻的仅在雌穗以上叶片浓绿,顶部节间缩短,基本不能抽雄穗,即使抽出也无花粉,抽穗的雌穗基本上不能结实。
2、发病规律(1)发生传播特点玉米粗缩病由植物呼肠病毒属的玉米粗缩病毒引起。
玉米粗缩病毒寄主范围广泛,除玉米外,还可侵染57种禾本科植物,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
该病毒主要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
当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即带毒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
在玉米生长后期,病毒再由灰飞虱携带向高粱、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传播,秋后再传向小麦或直接在杂草上越冬,构成发病循环。
粗缩病的发生发展与灰飞虱在田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当田间小麦近于成熟时,第1代灰飞虱带毒传向玉米,因此播种期越早,发病越重,一般春玉米发病重于夏玉米。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危害传播的一种病毒病。
它的主要症状特点是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宽短而厚,病苗浓绿,并且发病越早,对玉米产量影响越大,一般减产20mdash;30%,严重时减产50%以上,甚至有绝产的现象。
为了有效的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和危害,应从玉米播种开始,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1、选择适宜的品种,推迟播种期:从调整玉米播种期入手,选择生育期短的品种,适当推迟玉米的播期,尽量推迟到6月上旬播种。
也可以采取直播的方式,使玉米的幼苗期避开灰飞虱的发生危害高峰期。
2、搞好药剂拌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用40%的种衣剂拌种按种子量的0.2%拌种,可有效的预防粗缩病的发生。
3、加强药剂喷雾:玉米出苗后,3mdash;5叶期开始,结合防治玉米苗期蚜虫、蓟马等害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1500倍喷雾,并加入病毒灵、毒克等病毒抑制剂,抑制粗缩病的发生危害,10mdash;15天喷*,连喷2mdash;3次。
4、及时拔除病株,减少病源: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病株带到田外集中消毁。
1。
论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方法以及管理措施都出现了显著的改观。
与此同时,受到玉米栽培杂交技术的优化和推广,连坐玉米种植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为玉米种植产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也使得玉米粗缩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发生面积扩大和数量逐渐增多,给玉米种植带来严重的影响,在有些地区甚至是造成了一半以上的减产问题。
本文从玉米粗缩病概念入手,结合其产生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预防措施。
关键词:玉米种植;粗缩病;坐坡;万年青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飞虱传播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
这种病害一旦发生,极容易产生感染性粗缩病,且极难根治。
在目前的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工作中,主要是以管理为手段,增强植株的生长优势,从而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同时在工作中采取病虫治疗法,切断传播源,从而防止植株被感染。
一、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种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虫害,被人们广泛的城市为坐坡玉米或者是万年青。
是由于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病毒变,从而造成玉米的大面积感染问题,其在过去一旦出现极容易产生严重的玉米产量缩水、甚至是绝收,可谓是一种毁灭性的的玉米病害。
近年来,随着玉米连种面积的不断增加,这种玉米病害一旦出现,极容易造成大面积玉米受到影响,给农民带来极大的影响。
为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加强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极为关键,已成为保证玉米产量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方法。
玉米粗缩病主要指的是玉米发生病毒变之后的一种病症,是由飞虱传播而引起的一种病害。
这种问题的出现常常会使得玉米植株变矮、叶子颜色变得浓绿,并且在生长的时候还容易出现节间缩短,最终导致玉米无法产生抽穗和结实。
基于这种问题,玉米粗缩病的出现可谓是一种极为罕见且后果严重的一种病害形式,在过去的玉米种植中,由于这种病害的出现而造成玉米绝收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在春季玉米种植中,由于夏天和秋天的天气炎热,本身就是飞虱和病毒传播高峰期,这也使得这一季度玉米粗缩病发生率较高。
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病毒病害,玉米一旦感染粗缩病毒很难根治。
防治上应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采取治虫控病,切断毒源传播,防止植株被感染。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目前威胁我市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
2004年以来,玉米粗缩病连年偏重发生,发病田块一般病株率5%~15%,其中半夏玉米(大蒜茬、大麦茬玉米)田大发生,病株率一般30%~60%,3成以上半夏玉米需毁田重新种植,对我市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1发生规律及特点
玉米粗缩病毒在大麦、小麦和看麦娘、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越冬,而灰飞虱主要在麦苗、杂草等根际越冬,第2年出土后,粗缩病毒随灰飞虱一起辗转传播危害。
灰飞虱在带毒寄主上吸毒3h以上即可获毒,病毒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经10d以上循回期即可传毒,病害潜伏期一般15~20d,若气温高则潜伏期缩短。
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十叶期后抗病性增强。
玉米出苗至五叶期若与灰飞虱转移迁飞高峰期相遇,发病就重。
由于我市半夏玉米5月中旬播种,易感病的苗期正好遇上灰飞虱大量自水稻秧田向外迁移高峰期,灰飞虱大量转移至玉米苗上为害,造成玉米苗染病严重。
2危害特征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玉米苗4叶前易感病,5~6叶时显现病症,发病开始时在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小点增多,逐渐在叶片背面沿叶脉形成蜡泪状突起(脉突)。
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
病苗生长迟缓,植株严重矮化,心叶不能正常展开。
至9~10叶植株矮化明显,基部茎节常膨大,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为正常玉米株高的1/3~2/3,根系少而短。
感病植株多数雌穗不能结实,雄穗不能抽出,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少,无花粉。
果穗畸形,花丝少,多不结实。
3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3.1气候
近几年秋冬季高温气候对灰飞虱发生有利。
秋季气温偏高,灰飞虱为害时间增长,致使越冬寄主毒源增加;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夏季连阴多雨,利于灰飞虱越夏和田间毒源的积累。
3.2品种
玉米品种对粗缩病抗耐性差异较大。
在我市目前种植品种中,如郑单958等感病相对较重,农大198、鲁单981、登海11号、苏玉9号等感病相对较轻。
3.3播期
玉米易感病时期与灰飞虱迁入盛期相吻合,是玉米粗缩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半夏玉米和麦田套种玉米与灰飞虱1代成、若虫盛发期相遇,毒源大量传播,造成半夏、麦套玉米发病重,而麦收后灭茬直播发病较轻。
3.4毒源
灰飞虱寄主广泛,在多数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寄生。
玉米田边杂草是灰飞虱和粗缩病毒越冬、越夏的寄生场所,由于沟、渠、路边等公共地带杂草丛生严重,也成为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
3.5虫源
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
近几年1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特别是麦田1代灰飞虱残留虫量高,对当年灰飞虱发生量影响较大。
高峰时玉米田150~225万头/hm2。
经连续4年带毒率测定,带毒率20%~28%。
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是玉米粗缩病重发生关键因素。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1)适当调整播期。
尽量不种半夏玉米,或适当晚播,避开玉米感病的敏感期与灰飞虱高峰期相遇,有效减轻该病的发生。
尽量缩短小麦和玉米的共生期,麦收后灭茬直播,避开5月下旬至6月上旬1代灰飞虱成、若虫盛发传毒期。
(2)选用中、早熟耐病品种,耐病性相对较强品种有:农大108、鲁单981等。
(3)加强田间管理,彻底清除玉米田间及田边杂草,不给灰飞虱提供越冬越夏场所。
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4.2化学防治
(1)推广使用包衣种子。
种衣剂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屏障,不但能防治地下害虫,预防病害,而且药剂随种子出土传至地上苗,还可兼治灰飞虱、蚜虫等地上害虫,减轻灰飞虱在玉米苗期发生和传毒,药剂有效期一般35d左右。
(2)药剂防治。
重点是防治田间的传毒昆虫灰飞虱,保护玉米苗期不受灰飞虱取食、传毒。
第1次用药在玉米二至三叶期,用10%吡虫啉类300g/hm2或25%扑虱灵类药剂300g/hm2加菌克毒克或植病灵再加生长调节剂,对水600 kg/hm2喷雾防治。
若田间虫口发生量大,应在1周后进行第2次防治,以加强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