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117
【执医必考】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新增《中医经典》条文背诵合集➢黄帝内经一、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2.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3.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4.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四、素问·经脉别论1.“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和“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观点。
2.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五、素问·太阴阳明论1.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指的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有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药。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日久不愈,或误治失治,或因虚致实,邪气内陷阳明,形成阳明病。
阳明病有胃家实和胃阴虚之别。
胃家实需攻下,胃阴虚需养阴益胃。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不解,内传少阳,或少阳病邪热偏盛,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是外感病的极期阶段,邪气亢盛,正气耗伤,易出现实证、热证。
治疗阳明病宜清泄阳明,荡涤肠胃。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中期阶段,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显不足。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的疾病。
治疗太阴病宜温中健脾,化湿和胃。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是心肾阳虚,虚寒内生的疾病。
治疗少阴病宜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病是外感病的后期阶段,正气衰弱,阴阳失调。
治疗厥阴病宜调理阴阳,扶正驱邪。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病是一种急性吐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剧烈吐泻,腹痛胀满,迅速脱水等。
治疗霍乱病宜理气和中,止呕止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在伤寒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或产生其他并发症的疾病。
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宜益气养阴,调补脾胃。
伤寒论教材(条文)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从,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三辨病之阴阳属性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四辨病传变与否(1)、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2)、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3)、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4)、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5)、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2)(6)、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7)、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8)(9)、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第二节太阳病本症一中风表虚症(一)桂枝汤证(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5)、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2)(6)、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4)(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经典选读》教学大纲适用于中医专业三年制60学时一、课程地位和任务《中医经典选读》是既有基础理论性质,又具实践技能特征的一门课程。
中医的四大经典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之作,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源泉所在。
其所创立和阐发的医学理论、医学思想、医学模式、诊疗方法及处方用药,对后世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学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历来被作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
《中医经典选读》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阐明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阐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及常用方剂的运用能力,为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二、课程简述课程目标: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依据中医学专业“为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中医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使本专业学生掌握中医经典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经典中的辨证论治方法;具有初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辨证方法,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具有初步阅读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多媒体、ppt课件、录像、图表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的实践课,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会更加注重病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熟练掌握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要求及时数分配《内经》绪论(1)教学内容《内经》的成书年代与沿革。
了解《内经》的基本内容。
(2)教学要求掌握并利用有关的工具书和注释类文献进一步学习《内经》。
(3)重点和难点重点:《内经》的基本内容与体例。
第一章阴阳五行(1)教学内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具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理论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传变治疗原则等理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