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伤寒论-阳明病--概说热证
- 格式:ppt
- 大小:9.08 MB
- 文档页数:52
阳明病概说成因 1阳明经脉直接感邪,“正阳阳明” 阳明经脉直接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但是阳明是主里的,也就是说阳明的阳气,它的作用部位是在人体的内部,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它这个病程持续时间很短,因为阳明的阳气,它不走表,它走里2太阳之邪不解,邪传阳明,或者是太阳误治,邪传阳明,太阳病应当发汗,结果误用了下法、吐法,或者火疗,导致津液耗伤,邪气就势入里化热、成燥而传阳明,太阳阳明3少阳病误治,导致了邪传阳明,少阳病误治以后伤了津液,然后少阳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少阳阳明4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当太阴病阳气恢复,就可以出现阴病出阳,脏邪还腑病变部位1经络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经2脏腑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大肠腑。
小肠腑的病变也包括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的范围之内阳明的生理1足阳明的经脉我们把握这个要点,行于头、面、胸、腹,它也是从头至足,足经影响范围广。
2足阳明胃经络脾属胃,脾和胃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沟通了脾和胃的表里关系,所以在经络循行上,我们应当知道它络脾属胃3 足阳明胃经的经别上通于心,阳明里热内盛,阳明实热内盛的时候,可以出现谵语,出现烦躁,出现心中懊憹。
4胃的功能主要是受纳、腐熟水谷。
肠道的作用主要是传输、排泄糟粕。
受纳、腐熟水谷,传输、排泄糟粕,这就是整个胃肠的功能,特点,以降为顺,阳明的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都是以通为用。
脾和胃相表里,都属于中州。
纳化相依。
...................................................燥湿相济,这里所说的燥是生理的,是说胃是靠它的阳热之气来腐熟水谷,这叫胃主燥;脾是靠它所吸收、所输布的津液来滋润胃肠的,脾靠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来滋润全身,来滋润胃肠,这叫脾主湿,所以这里的燥和湿不是病理的,而是指的一种生理功能气血化生之源,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所以阳明病如果治疗不得当,过度地泻下,就会导致脾阳损伤。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嗯嗯,今天是三阳病最后一篇,阳明病篇,不知道你看完了三阳病之后,有什么收获没,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写留言,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回顾: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
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
热实邪盛在胃肠。
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
正阳阳明乃自发。
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一条分别甚清,以胃家实属正阳阳明,且与脾约大便难鼎立而言,可知胃家实不仅指腑有燥屎便坚一点明矣。
自发势炽病鸱张。
凡阳明病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瞭。
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
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此系阳明自发证候。
玩其中“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而发者,引此二条,以明所谓正阳阳明自发之症,亦有先见太阳病者,勿误会见过太阳病便是太阳阳明也。
须知所指太阳阳明者,其范围甚狭,仅指因发汗利小便而致胃中干燥,大便难属脾约者一证耳。
若概以先见太阳症续见阳明症者,统属之太阳阳明,如舒驰远、喻嘉言所云则谬矣。
少阳阳明亦如此,观其原文甚明显也。
太少余波成内实。
发汗若下津液亡。
胃中干燥大便秘。
燥实无邪脾约当。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脾约一症,但不更衣,余无所苦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干燥大便难是也。
二者名虽异而实相同,盖同是因发汗利小便而亡津液,以致胃中燥实,大便艰约也。
原文又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此条即太阳阳明脾约之注脚,以此条与上述少阳阳明条合参,更为名异实同之证据,无论由太阳或由少阳而来,其为亡津液、胃燥便艰内实则一也。
伤寒论纲要~阳明篇第三章阳明篇第一节概说一、性质:阳明病性质为里实热证,阳明病是外感病发热过程中最高阶段,其邪正相争最剧烈,邪热最盛,阳气亢旺,“阳胜则热”又因阳明主里,故为里实热证。
二、病机:阳明病主要是“胃家实”,“胃”是指肠胃而言,如经文“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及“以有燥屎在胃中。
”又如灵枢篇“小肠大肠皆属于胃”都说明是手足阳明,即全部胃肠在内。
“实”是邪盛之意,即是“邪气盛则实,”并不专指有形的实滞在内而言,凡外感病邪传入手足阳明肠胃二经,此时阳气旺盛,“阳胜则热,”又“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 (素问六微旨大论)因此容易化热化燥,成为邪热亢盛的实证、热证。
三、主证主脉:(一)主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这是表邪已解,里热旺盛而成为表里俱热的现象,身热汗自出为里热太甚,迫使津液外出,不恶寒反恶热,无太阳表邪,而是阳明里热旺盛。
(二)主脉:为脉大,因正气盛,邪气实阳气最旺,故脉象呈现大而有力。
以上主证主脉为阳明病典型征证候,又因病程和病理机制的不同,阳明病又有经证,府证之分。
成因和来路:由太阳之邪传里而成1太阳病发汗不彻,邪热内传,如“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185)。
2.太阳病治疗不当或误用下法,如“太阳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因属阳明”(181条)。
以上二者为太阳阳明。
(二)由少阳经传来:邪在少阳应用和解方法,而误用汗法或下法,损伤了津液,以致大便秘等,如“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265)此为少阳阳明。
(三)阳明本经自病,如素为阳盛体质,里有热或宿食,邪热与宿垢相结,热胜化燥,互结在肠中,以致大便不通等,成为里、实、热证,此为正阳阳明。
(四)由三阴经传来,当病后正气恢复,能战胜病邪,而由阴证转为阳证,因肠胃阳气恢复,寒湿化为燥热,转为阳明病。
五、治疗原则:阳明病有经府之分,而它的治疗也有清、下两大法,主要是根据内经上“热者寒之”,“留者攻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而来。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