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3Ξ

宋明佳张庚淼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

明确的界定;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产

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的应用方法及特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662X(200302-0060-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受到了政界、学术界的瞩目。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国家(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层次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果。但是,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情况看,还缺乏比较系统的能全面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本文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对已有的不同层次的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分析,提出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11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与内涵界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 MD 在对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定义国际竞争力为“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并且形成了基于国家或地区层次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从1989年开始,WEF和I MD合作,每年出版《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该报告用300多项定量与定性指标对OEC D24个国家与10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分析。1995年后,由于WEF和I MD在研

究方法上的分歧而开始各自每年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I MD公布《世界竞争力年鉴》,WEF公布《全球竞争力报告》。在两家出版的研究报告中,I MD使用两类指标,其中179个是硬指标,来自各国或其他国际性组织的统计数据,另外111个指标是调查数据,也就是所谓软指标,它是根据I MD关于竞争力的年度调查统计而来。WEF

同样也使用两类指标。硬指标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机构,软指标则从调查中收集统计。1998年开始, WEF又对一些指标进行了调整,如引入微观竞争力指标,并在2000年报告中将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分为经济成长竞争力和当前竞争力,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力比重,引入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技术能力与创业难易程度的“经济创造力指标”。WEF和I MD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和范围如表1所

示。

Ξ本文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批准号:N o.01B J Y100〗

表1WEF 和I MD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异同主要指标

评价范围总指标数I MD 11国内经济21国际化31政府41金融

51企业管理71科学技术81国民素质

47个国家和地区290个WEF 11开放程度21制度31政府41金融

51基础设施61管理能力71科学技术81劳动力59个国家或地区314个

虽然两个机构所作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其评价范围都是基于国家或地区整体层次上,因此也引起了其他学者对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当前,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及度量,除I MD 和WEF 的定义外还有3种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①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的良好的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够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①。

②企业主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②。

③产品的买主或服务的主顾在选择来自某一国家产品或服务(而不是其他国家产品和服务时所做的集体决策③。

综合分析上述3种定义,可知国际竞争力包括商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行业竞争力这3个层次。商品竞争力是一种现实能力,它可以通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表示。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潜在能力,也可以采用某类指标近似表示,但它属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层次。因而可以将商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统称为狭义的国际竞争力。

行业竞争力是广义的竞争力。它包括商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行业管理、协调、引导等能力,因而它又可称为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述3层次的竞争力彼此之间不是独立的。一个行业的竞争能力更主要地是通过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群体去建立,通过这些企业群体最终实现商品竞争力。但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又不是现实的商品竞争力的大小所能完全包括的,它还应包括未来竞争力的强弱。换言之,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后劲,也应是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范围。行业的竞争能力也是如此,它既由商品竞争力、企业竞争能力体现,又有自身内容,如高水平的行业管理协调和引导能力可以使企业竞争能力出现乘数效应。由此可见,产业竞争力作为一个中观层次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可以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竞争力内涵。

从以上对竞争力的不同表述及评价指标来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涉及区域或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学概念,并包含着“比较优势”的概念。

(2产业竞争力不是指单个企业的竞争力。产业内部企业的相互关系,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状况,以及国内相应经济形势和背景等,都将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和作用。

(3从最终角度而言,产业竞争力体现在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这里至少包含着两层意思:首先,国际市场份额是衡量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其次,无论是企业还是产业,竞争的核心是它为国际市场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①②③孙学玉中国产业组织国际竞争力问题探讨[J ]财经研究,2000(1

高世楫,陈立,许钢2000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J ]战略与管理2001(2

盛世豪产业竞争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21国内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WEF 和I MD 给出了大量的评价指标,但其指标有的是从国家这一宏观范围进行评价,有的是从企业或产品微观层次上进行评价。但是,这些评价涉及的指标太多,较难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准确应用,也较难准确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因此,一些学者又从其他角度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我国学者樊纲指出:”竞争力的概念最终可以理解为’成本’的概念”①。看上去

竞争力是一个以成本就能够反映出来的比较单一的概念。然而从理论上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某产业生产、组织、营销能力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的集中体现,因此要以可获得的、可比的实际资料把产业竞争力显示出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国学者狄昂照等②采用欧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指标分析方法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和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比较;金碚等③从国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以及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分析入手,建立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框架。他们认为,尽管国际竞争可以表现在产品(包括服务,主要是工业品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和国家(地区之间,但其最基础的层面仍是工业经济竞争。而工业经济竞争最终表现为工业品的国际竞争。金碚等从工业品国际竞争力角度探讨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方法,其提出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实现指标、因素指标等对于研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也有学者④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应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因此,国际竞争力的公式可表示为: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国际化国际竞争力。

此外,我国一些学者在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指标体系⑤、地区科技竞争力⑥、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⑦、产业科技竞争力⑧、区域竞争力、产业组织竞争力⑨等方面对于国际竞争力研究进行了有益的

探索。高世楫等λυ则在W EF 和IMD 框架下从国家层面分析评价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常用的测度方法是由巴拉萨λ?首先提出来,在80年代以来得到广泛运

用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 A 指标。即国家i 在商品j 的贸易上的

显示性比较优势可以用商品j 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商品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如果Xij 是国家i 在商品j 上的出口额,

∑Xij 是国家i 的总出口,而∑∑Xij 所表示的分别是相应的世界贸易额,则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是:Rij =(Xij/∑Xij /(∑Xij/∑∑Xij

简单地讲,若RC Aij <1,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C Aij >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则比较优势越大。

λυλ?Balassa ,B.,”Exports and Economic G rowth :Further Evidenc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78,5,pp.181-189

穆荣平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初步研究[J ]科研管理,2000(1柳卸林,赵捷从技术贸易看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J ]中国科技论坛,1999(4武春友,南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系统研究中国软科学[J ],1999(11游光荣,狄承锋我国科技竞争力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1(1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周星,付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 ]科研管理2000(3金碚论工业品国际竞争力[J ]中国工业经济,1996(4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 ]经济研究,1996(11狄昂照等国际竞争力[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樊纲论竞争力[J ]管理世界,1998(3。

在很多研究中,净出口指数和要素密集度指数将被作为辅助指标来采用①。净出口指数是国家i中某商品j的出口与进口之差额占该商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即可由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NXij=(Xij-Mij/(Xij+Mij

这里的X与M分别表示该国的出口和进口额。这个指数的值介于-1和1之间。若NXij=-1,则说明该国在商品j上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若NXij=1,则说明该国在商品j上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同时还须计算劳动密集度指数,以期能够确定显示性比较优势与要素比例是否相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相关的。商品j的要素密集度指数的定义是:

Lj=(Vj/Nj/(Vt/Nt

其中Vj和Vt分别表示产业j和整个制造业的附加价值,Nj和Nt则分别表示产业j和整个制造业中的劳动投入量。若该指数取值为1100,则说明该产业的劳动密集度处于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若该指数取值低于或高于1100,则说明该产业的劳动密集度低于或高于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31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方法

根据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理论与方法,本着系统性、客观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本文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四个方面分析区域内各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建立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图1。

图1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竞争实力代表了该产业在现阶段的产业竞争力,是某时间剖面的显示性指标集;竞争潜力代

①Balassa,B.,”Exports,P olicy Choices,Economic G rowth in Developing

C ountries after the1973oil Shock.”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5,18,pp.23-35

表了该阶段产业内部影响未来竞争力的隐性指标集;竞争环境代表的是现阶段产业外部影响未来竞争力的隐性指标集;竞争态势代表了上述显示性、隐性指标集相关指标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竞争实力指标集中,劳动生产率、产业总产值占世界比重、产业装备水平反映了产业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效率与能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总利润占世界比重、出口销售率、重点产品价格水平代表了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产业关键技术水平、年开发新技术数、技术转让金额反映了产业技术竞争能力;新产品产值率、产业出口额中高技术产品比重、专利数反映了产业创新状况。

在竞争潜力指标集中,总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投资/销售额、产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指标反映了生产竞争潜力;产值利润率、重点产品市场规模、一般贸易出口/产业出口总额、产品价格指数反映了市场竞争潜力;技术引进费/销售额、技术改造费/销售额反映了技术竞争潜力;R&D人员比例、R&D经费/销售额、教育培训费、销售额、专利指数显示了产业内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

竞争环境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区域整体经济状况、人力资本状况、经济开放状况、区域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对于该产业发展的影响。

竞争态势是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随时间变化的函数。通过观察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实力的显示性指标和反映产业国际竞争潜力以及环境的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与措施。

鉴于以上各因素指标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遵循下列原则选择、确定因素指标集合。

(1满足需要原则。即所选择的各类指标在内容上能够满足国际竞争力分析的需要。

(2完整性原则。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反映评价内容和性质的各方面各类指标都完整,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参与比较的国家(地区的各类各项指标都完整,不存在漏项或缺项现象。

(3标准性(权威性原则。即按统一标准设置或选择指标,要在同一时间内选用来源于同一权威统计资料或评价机构的指标,保证每个指标都是公认的权威数据。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为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确定了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至此,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似乎变得简单易行了。然而,我们仔细观察各层次指标,特别是因素指标不难发现,许多指标(即使是同类指标之间存在着不可比性。虽然所有的指标都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我们无法直接综合这些指标而求得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如果我们找不到变不可比指标为可比指标的方法,那么,即使我们拥有可行的综合工具也无法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比较,而只能进行单因素或单项竞争力分析,最终也只能得出一个非常模糊的评价结论。这一问题如何解决?本文采取新成本综合比较分析的方法:根据主成分分析法选择、确定各指标,然后可根据层次分析法或特尔菲法等确定指标的权重。图1中的标准值是指以某一产业的实际值为参照系,以利于无量纲化。该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结合,软硬结合,其中有些指标,如产业装备水平,产业关键技术水平,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力度等属于软指标,需结合专家意见进行半定量化处理,如可在专家意见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在1~5范围内赋值。为进行综合评价,需将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并定义ICI为国际产业竞争力指数,然后根据公式:

ICI=6∞i=1W iσio(x

σ

(x

i

采用线性加权之和法进行综合评价,其中ICI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得分,W i

为第i条评价指标的权重,且有W i≥0,∑W i=1,m=21,σio(X为x区域第i指标实际值,σi(x为标准值。如σi(x代表理论上的标准值,那么由此测算出的ICI就是“绝

对指数”;如果σi(x代表某个比较对象的相应值(如以东亚各国数据为标准值进行国际比较,那么由此测度出的就是“相对指数”。

利用数学方法首先把原始因素指标“软化”为具有统一单位P的标准化因素指标,然后加上综

经济学研究合标准化因素指标构建出成本指标集合 ,最后综合各指标计算出

国际竞争力指数。本文中所设计的这套指标是在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建立起来的 , 主要是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四个方面分析区域内各产业的竞争力水

平 , 建立了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评价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 侧重于反

映一国产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 , 对单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该指标体系既可以从该产业整体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 又可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竞争态势等 4 方面单独进行评价 ,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 可适应不同的评价需要 ; ( 2 利用该指标体系可以进行同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纵向比较和不同区域间 ( 包括跨国区域之间具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横向

比较 ( 国内区域间比较可将某些世界性指标改为全国性指标 , 以增加可操作性 , 还可通过将各产业的得分加权相加 ( 根据产业的重要度和规模等赋以不同权重

进行区域或国家整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 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由于该

指标体系所需要的大部分相关资料 , 目前国内还难以获得 , 因此在运用该指标体系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时 , 可能会遇到较大的困难。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 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与国际接轨程度的

提高 , 各类资料的统计和归集将更加全面和规范 , 这套指标体系将会表现出较

高的实用价值。这套指标体系既注重分析国内产业现状及发展潜力 , 同时也注

意从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评价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 因而能反映出一国产业竞争力所处的国际地位及其所存在的不足 , 有利于各国明确各自须努力的方

向。作者单位 : 宋明佳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张庚淼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 : 心远?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41 本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价值? 6 5 ? https://www.doczj.com/doc/e214371146.html,

国际间产业竞争力研究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国际间产业竞争力研究课程名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系: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金融与证券 一、国际间产业竞争力概述 (一)国际间产业竞争 1、产业竞争的基本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 产业竞争力理论(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产业竞争力理论也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这是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要问的不再是为什么某个国家有竞争力,而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进而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1)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某种产业所拥有的国际竞争力直接表现为其产品的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各国产业或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又取决于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如常常采用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贸易开放的环境下,当某类产品生产成本、运输和保险费用以及销售成本之和地域国外产品的售价时,就可能成为出口品。因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由国际贸易的流动直观地反映出来,并能由后者得到间接地衡量。(2)竞争优势原理。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二、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分析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20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曹云峰 (一)产业发展总体实力稳步提升 我国产业的产出实力竞争力总体上居于前列,且近五年表现相对稳定。其中工业产出实力表现最为突出,2003年居46个IMD可比国家的首位;服务业紧随其后,在2002和2003年超越日本,挤入三甲;农业产出实力相对落后,但除2000年外,其他年份也均挤入前10位。我国产业的出口实力竞争力相对滞后于产出水平,但总体上也表现出稳健的上升态势。工业出口实力竞争力在三次产业中位居榜首,五年内持续攀升,由1999年的第9位跃居2003年的第5位;农业出口实力在五年间也有不俗表现,由1999年的第11位,经过3年的蓄势盘整,2002年跃居第7位,2003年继续前进位列第6位;服务业在5年内也有大幅攀升,由1999年的第15位跃居2003年的第10位,但5年间服务业的出口实力与其产出实力反差较大,1999年出口实力列第15位,与产出实力的第4位形成鲜明对比,到2003年出口实力尽管提高到第10位,与其产出第3位的反差依旧突出。 (二)产业增长人均实力依旧落后 无论是从产出角度还是从出口角度,我国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在46个IMD可比国家中的排名均处于落后地位,且这种落后状况在1999~2003年5年间并无明显改善。到2003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出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仅为榜首国家的4.18%、3.71%和0.91%,出口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为榜首国家的0.37%、0.79%和0.08%。就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提升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制造业竞争力表现活跃

产业竞争力-波特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2011-06-28 08:13:48| 分类:产业研究| 标签:企业家|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 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2000年改名为当前竞争力指数)。各国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还有: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和大宇经济研究所,日本的经济新闻研究中心等。其他有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是荷兰格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 “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简称ICOP)研究组所提出的“生产 法”(Approach of Origin)。 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教授也对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一个明显的状况是,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期观点并不统一,在评价方法的采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还有一些争论和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各研究者对于包括研究对象在内的基本元素并没有清晰界定。比如,包括上面提到的各项研究,虽然都是针对国际竞争力的,但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是研究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有的是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还有的是研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上,对国际竞争力不同主体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确实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对相同主体的评价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一个典型例证是,对同一主体即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在数度联合工作后也自1998年起分道扬镳。原因是前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后者更加重视国家向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环境的能力。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调研报告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e214371146.html,)/公文写作/调研报告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盐城顺应经济发展形势、重构经济发展格局、奋力进位争先的必然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我展观为指导,坚持快增快转相结合,通过抓项目推进、抓新特产业、抓招商引资、抓三服务、抓千百十工程等一系列举措,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运行平稳、增长较快、转型提速、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一、我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亮点 1、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2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17.3%;开票销售2771亿元,增长8.9%。增加值、开票销售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增幅排名为近十年新高。工业投资在登上千亿台阶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37.4亿

元,同比增长20.6%。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4%,居全省第一。20**年,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六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在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2、重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区域经济引领拉动作用明显。 全市重点培育的30户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773.21亿元,占全市的27.9%,同比增长9.53%,较定报企业面上高出4.93个百分点,增长面为66.67%,高出全市面上25.27个百分点。其中,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全年共生产汽车48.86万台,销售48.06万台,实现开票销售458.48亿元,同比增长9.87%,高出全市面上1个百分点;响水德龙镍业20**年新增开票销售21.26亿元,占全县新增开票销售的51.7%;大丰博汇集团和北大荒油脂两家企业新 增开票销售15.2亿元,占该市增量的30%以上。 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4家,列苏北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个,省著名商标151个,省名牌产品130个。东方一号创意产业园被省认定为苏北唯一一家工业设计示范园,中恒宠物被认定为省工业设计中心。25户企业获批20**年度首批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全省第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和指标体系

产业竞争力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编辑]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 [编辑] 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 [编辑] 竞争优势原理 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们认为,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原文出处】经济管理·新管理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24 【原刊页号】4~11 【分类号】F8 【分类名】世界经济导刊 【复印期号】200402 【标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 【作者】陈立敏/谭立文 【作者简介】陈立敏谭立文武汉大学商学院,武汉市,430072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 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 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 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摘要题】理论研究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 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 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 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 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 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 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 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 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附件2: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某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竞争力比较中被广泛的采用。用公式表示为: MSij = Xij/Xwj 式中:MSij——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二、贸易专业化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贸易专业化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表明该国是某类产品的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用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种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专业化指数的基本公式:出口(X)-进口(M)/出口(X)+进口(M)。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表示某一年度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当TSC=1时,表示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完

全出口专业化,即净出口;TSC=-1时,表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完全进口专业化,即净进口。 当用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其公式变为:(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用来表现一国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程度。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 Xwj——表示世界上第j种产品的出口总额 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如果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小,比较劣势越明显。

最新养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养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充分利用饲草种植面积广、特别是旱作农业缓解饲草压力地有利条件,把养牛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科学喂养技术,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共发展养殖示范户900户,养牛5头以上地30户,占养牛总户数地3%;存栏2500头。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 (二)龙头企业取得一定发展。长期以来,全乡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前桃村回乡创业能人靳浩林紧紧抓住全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地历史机遇,在县、乡政府地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地帮助指导下,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2009年4月投产运营,总投资100万元,占地面积11亩,总体建成饲养存栏肉牛100头,年育肥出栏肉牛300头地肉牛养殖基地。现已建成暖棚式牛舍5栋850平方米,青贮窖1个960立方米,饲料专用棚1座14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120头,采取调供优良基础母牛与育肥出栏相结合地方式,已出售肉牛470头,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 (三)小区养殖模式取得突破。养殖小区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地主要载体和必然趋势。2009年建成车李村养殖小区1座,计划2011年建成杨岔村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地建成,既有效解决了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畜舍面积小地问题,又有利于饲养户互相借鉴饲养方式、方便防疫灭病、利于进入市场,对全乡肉牛产业发展模式起到典型引路地作用。 (四)肉牛品种不断优化。先后引进优良基础母牛300 多头,加强了基础母牛群建设,目前优良基础母牛存栏占肉牛存栏地26%。建成了黄牛冻配改良点1个,引进南德温、西门达尔、皮尔蒙特等优良肉牛品种细管冻精,开展了肉牛冻配改良,肉牛良种化程度达到45%,品种结构明显改善。

调研报告:加快推进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成为国家竞争的前沿、产业竞争力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源泉。在我国目前主要应用于政务建设和产业发展领域,可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效率和助推产业发展。近期我们对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对产业发展现状和不足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借鉴杭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对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三园”格局初具规模,实力位居全国第二方阵。全省积极抢占大数据发展先机,早在2012年就着手发展大数据,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沣西新城为基地,高新区、国际港务区、杨凌示范区三园区并举的产业格局。沣西新城吸引了一些国家部委大数据中心入住,是国家卫计委全国人口信息处理与备份中心、国家地理测绘局数据中心等十大部委数据灾备中心,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数据中心,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大数据产业聚集区。高新区依托软件园企业,发展成为全省大数据研发应用的产业集聚区。杨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农业数据中心,是国内唯一由区域政府承建的面向全国的农业云。国际港务区以服务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大的国际中转枢纽港和商贸物流集散地,在物流大数据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根据数据资源占有、产业带动、人才聚集、政策和环境支持来划分,发展比较成熟的属第一方阵,有北京、上海、浙江、贵州、广东,全省处在第二方阵。2016年,全省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885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0位,大数据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

政务数据建设全面启动,智慧咸阳全国示范领先。全省政务数据建设全面启动,各部门各地市因起步时间、资金人才投入等不同,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2008年启动了省级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已有53个省级部门,470个市级部门和2500个县级部门接入信用平台。省级22个厅级政务云建设也在紧密锣鼓地进行中,一些已经形成了共享。依托智慧城市的市级政务数据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咸阳市政务数据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智慧咸阳成为陕西大数据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来自全国136个城市约1.5万人来参观学习,被写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教材,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10名。宝鸡、渭南等市政务建设也比较成熟,位居全省前列。延安市被列为陕西省首个政务云网络安全提升工程试点示范城市,其他地市、(区)县的政务云建设全面启动。总的来看,省、市、(区))县三级政务数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大数据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围绕金融、交通、电力、生物、先进制造等行业,全省发展了一批大数据企业,有西部资信、美林数据、识代运筹、未来国际、天互数据、九州通、交大长天等。一些企业在数据应用、数据分析等方面在全国领先,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具有爆发增长的潜质。如:西安盈谷科技有限公司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出的智慧医疗,技术水平国内第一,接入国内医疗机构近5000家。西安艾润物联网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智慧停车4.0系统,西安作为结算中心,业务辐射至北京、上海等十余省市,目前国内尚未有企业能与其抗衡,去年收费营业额达5亿元,3-5年时间营业额有望达到50亿元。美林数据荣登2016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其在大数据算法及产品研发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已经成功应用到制造、电力、金融等领域。 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省政府审议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通过了《陕西省政务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与青海毗邻,北依巴丹吉林沙漠和XX区毗邻。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130万人,耕地380万亩,园地41万亩,林地560万亩,草地3034万亩。滋润张掖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干流全长928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地处黑河中游的XX市集中了全流域95 %的耕地、91 %的人口,黑河水造就了金张掖的辉煌。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5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XX市沙漠化土地面积10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2%,其中流动沙丘222万亩,半固定沙丘202万亩,固定沙丘71万亩,戈壁503 万亩,风蚀残丘53万亩,潜在沙丘31万亩。XX市60个乡镇中有43个乡镇、50多万农民分布在沙漠沿线。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XX市上下按照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以构建生态经济大市为统领,把防沙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南保青龙涵水源,中护湿地建绿洲,北锁黄龙固风沙,大力发展沙产业,沙产业开发成果丰硕。 一、成果及特点

(一)坚持规划先行,稳步发展沙产业。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XX市沙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把发展沙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80年代以来,市上领导先后带领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分赴内蒙、宁夏和武威等周边地区,学习借鉴沙产业开发的先进经验,广开视野,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XX区石岗墩、民乐六坝、山丹清泉和东乐、临泽新华和板桥、高台骆驼城、肃南许三湾为代表的14个沙产业开发典型。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XX区石岗墩滩,目前有年金龙、甘霖、飞龙等10多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了集高效节水示范、生态防护林建设、优质牧草种植、苗木繁育、综合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XX县骆驼城是新开发的移民乡,过去这里大部分是沙漠戈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进行了移民和农业综合开发,全部村民都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1984年建乡,全乡农户来自5省8区26县市,辖13个村80个合作社3561户,12432人,可用耕地面积5.8万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8.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45元。特色产业有玉米制种、油料、苹果、葡萄、梨、加工番茄、辣椒干以及孜然、柴胡、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肃XX县明花乡许三湾,上世纪80年代末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后,肃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明花区许三湾荒漠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90年正式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开发。20多年来,来自肃XX县南部干旱山区

大数据行业研究报告

TMFOX VENTURE PARTNERS 大数据行业研究报告大数据行业的创新方向和投资重点 项目融资辅导营 2014/1/24

报告用途 本研究报告为商弈投资的被投资客户、项目融资辅导营被孵化的客户提供行业分析并帮助他们进行产品创新。同时为商弈投资(TMFOX VENTURE PARTNERS)合作的投资机构、科研机构和政府机构提供行业研究和投资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报告收集大量可靠的具权威性的资料及数据,仔细分析对比得出相关结论,并通过对项目融资辅导营企业进行调研,进一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且与本行业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 版权声明 本研究报告是基于我们认为可靠且已公开的信息,我们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不保证文中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版权仅为商弈投资(TMFOX VENTURE PARTNERS)所有,未经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 欢迎使用二维码扫描并关注项目融资辅导营,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给你带来更多相关信息

目录 一、洞察 (1) 二、大数据概览 (2) 2.1 源与流 (2) 2.2 大数据产业结构 (3) 三、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4) 3.1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 3.2行业发展趋势 (5) 四、典型企业介绍 (6) 4.1上市公司 (6) 4.2项目融资辅导营平台企业 (7) 五、展望 (8) 关于商弈投资 (i) 关于项目融资辅导营 ................................................................................................................ i i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已成为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日益成为影响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主导因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占12. 7%,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0%的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8%的比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垂直分工中,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自主机制和内在关联性形成的,而是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区、高新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的企业空间。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化发展趋势更为突出,集中体现在国家及地方政府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本文将利用实证分析、结构形式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认识,对我国浙江省高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得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虽然我国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突出,但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中依然存在着问题,包括组织模式、产业创新和升级不足,存在发展偏好等不足,以得出结论即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需寻求有效的途径来提升竞争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给出几条建议,使得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驰行。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IMD_WEF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_以中国为例_肖红叶(已读)

第23卷第1期Vol .23 No .1 统计与信息论坛 Statistics &Information Fo rum 2008年1月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12-30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化研究》(2006ZD80)作者简介:肖红叶(1949-),男,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统计分析; 郑华章(1963-),女,四川万源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竞争力理论与应用研究。 【统计理论与方法】 IM D -WEF 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 ———以中国为例 肖红叶,郑华章 (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 摘要:从IM D 和WEF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出发,基于两机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评价结果数据的比较研究,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I M D 和W EF 对竞争力概念的不同认识,是产生差异的理论背景;其相应的竞争力模型、指标体系、综合信息处理方法设计,是评价结果产生差异的决定因素;就中国而言,决定差异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与GDP 相关的指标、对外收入指标及就业人口规模等指标数据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评价差异;IM D ;WEF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08)01-0005-06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u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简称IMD )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 rum ,简称WEF )是目前 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最著名的两家机构。近两年,两家机构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排名出现分化,特别是2006年,IM D 评价中国大陆竞争力有明显提升,在61个经济体中位居第19位,而WEF 的排名显示中国大陆竞争力在继续下降,在125个经济体中仅排在第54位。由此引发了国内各界对两种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有效性的质疑,并对中国竞争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而感到困惑。本文通过对IMD 和WEF 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正确理解国外对中国竞争力水平的评价信息,以及如何开展中国竞争力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一、评价差异的统计描述 图1、图2展示了近六年IM D 和WEF 对中国 大陆竞争力排名情况,其中图1是当年公布的排名,图2则是为保持可比性,将同年份,同时参加两家机构评价的经济体重新编序的排名。由于2003年 WEF 竞争力核算方法有较大变动,更早时期的排名不具 可比性。2002 年WEF 的排名是WEF 按照2003年方法修订的结果。 图1 中国大陆竞争力图 图2 可比参评体下的中国大陆竞争力图显然,IMD 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评价始终高于WEF ,即便剔除了经济体不可比因素,也是如此。在2002~2005年期间,两家机构对中国的评价差异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20xx)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县核桃产业现状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

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 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 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 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20xx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 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xx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 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 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 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 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20xx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 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20xx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关于《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云南花卉产业逐渐成为云南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愈显重要。本文结合云南花卉产业及国际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在分析云南省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虽然近些年云南花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阻止了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方法 一、引言 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的农村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花卉产业可谓真正的富民产业。 近些年来,中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相比传统的花卉生产大国,中国花卉产业具有着后发优势,生产规模不断扩

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在世界花卉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地,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之速度令人瞩目,已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云南花卉的出口贸易量和出口贸易额在近几年都快速增加。但目前云南省花卉产业仍然属于粗放型生产方式,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生产规模小,社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物流成本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花卉品种不多而导致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等等,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阐述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 分析法全面分析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找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提升云南花卉产业竞争优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花卉产业的异军突起吸引了很多学者的眼球,对于花卉产业的研究也日趋增多。针对“云花”走出国门,部分学者研究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出口情况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程士国(2008)以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云花”对外出口所面临的生产规模小,物流成本高,对新品种保护认识不足,出口渠道混乱四大问题,提出要大力发展花卉合作社,引导鼓励合作社与大企业联合,加强物流体系建设,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促进现代花卉产业发展的措施。同时该学者认为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管理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研究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能通过研究客观评价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和趋势,为提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也正是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回顾,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按照竞争主体和层次的不同,国际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对一个国家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决定其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根本,能够反映一国或区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技术和经济交流、贸易、投资和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定义国际竞争力时应定位于产业层次。①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争议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还处在不断争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1.世界经济论坛(WEF)。世界经济论坛在1997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②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人均实际收入方面达到持续高增长的能力,就像以不变价来测定人均GDP一样”。可见,WEF的定义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等软性条件。 2.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IMD)。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1997年在《国际竞争力年鉴》③中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其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以创造附加价值,或者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内部型经济和发展国际型经济,以创造并提高附加价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这一概念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多财富为目标,具有宏观性,强调国家通过协调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全球经济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这四对关系来实现其国际竞争力。 3.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产业竞争力问题,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所反映出来的竞争能力,它是与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或产业利润率一致的。 4.王丽萍等(2006)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在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一国产业通过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创新,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他国竞争对手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并能持续获得较高效益的一种综合能力。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他们普遍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但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理解。可见,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尚未建立起一个被不同学者广泛接受的定义。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产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需强调的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不等于产业内所有企业竞争力的合力,这不仅因为企业之间存在的有序或无序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到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因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反映了除企业竞争力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产业特性,如企业结构、企业集中度、产业政策等,这些因素本身就影响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它们同企业之间存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样会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总是附属在一定的产业内,企业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安玉荣1,张之梅2 (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300;2.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北京100125)【摘要】文章较全面的回顾了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并进行了评述,主要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并说明了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回顾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评述了已有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及具体评价方法,旨在为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2)01-0189-04 【收稿日期】2010-12-14 ①苏涛:《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内涵初探》,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第6期,第15-17页。 ②WEF(1997),Global Compitiveness Report1997,World Economic Forum,Geneva,Switzerland. ③IMD(1997),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7,Institute for M anagement Development,Lausanne,Switzerland. 【作者简介】安玉荣(1976-),男,山东胶南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等院校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张之梅(1980-),女,山东沂水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技术人员,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