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各市地名来历

甘肃省各市地名来历

甘肃省各市地名来历
甘肃省各市地名来历

甘肃省各市,县名的来历

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现为甘肃省省会。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榆中:县名。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嘉峪关

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金昌:金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金昌一名,因金川河从境内流经,取金字,因金昌系从永昌县析置,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永昌县。1981年由永昌县析置金昌市。金昌盛产镍,其储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同类矿床中,居世界第二位,因有镍都之称。

永昌:县名。永昌之名始于元朝,取“永远昌盛”之意。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赐名永昌府,明置永昌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永昌卫为永昌县,沿袭至今。

白银:白银位于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北部。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在这里建厂采矿冶炼金、银。又因所采之矿多为白银,故也称“白银厂”,白银由此得名。

景泰:景泰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据说以明代宗年号景泰命名。又曰建县之时,以县境由原靖远县北区、原红水县两地组成,用靖字代靖远区,用永泰的泰字代红水县地,先拟为靖泰,后取靖字谐音恰为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景泰.

会宁:会宁位于甘肃省东部。该地原来先后称西宁县、会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会宁附近发生一次毁灭性的地震,当时人们都在窑洞里熟睡(当地以窑洞为主要住房),躲避不及,伤亡很重。当地地方官把严重灾情报告给皇帝,皇帝除照例拨款拨粮予以救济外,还“诏改会州为会宁州”,取会州安宁之意。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会宁县。会宁名由此得名。

靖远:靖远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靖远地名取边远之地已安定之意。靖远历史悠久,自秦、汉至宋,先后有祖厉、鹑阴、会宁、乌兰、敷文、保川之称。明置靖虏卫,清改靖远县。沿用至今。

武威:武威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上游。武威在西汉初为匈妈所占据,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服河西,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后来把这块地方取名武威,并设武威郡,以显示西汉王朝的军威和武功到达河西而得名。西汉时称姑臧,东汉时改称武威。明代改凉州卫,清代改武威县。1985年改为武威市。

民勤:县名。古称宣威县、武安县。1928年以此地“人勇知义,俗朴风醇,男耕女织”易名民勤,沿用至今。

古浪:县名。因境内有古浪河而得名。明筑古浪城,设古浪守御千户所。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古浪所为古浪县,县名沿用至今。

天祝:县名。以取县内佛教寺院“天堂寺”和“祝贡寺”的第一个字而得名。因县境内藏族人口较多,1955年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县。

天水:天水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中游和嘉陵江上游,地当陕、甘、川三省之要冲。天水地名的由来,据《水经注》载:邽(今天水)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天水郡。《秦州志》记载: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相传,汉武帝时期,在今天水市西南,有一日,突然地显红光,雷电交加,天摇地动,山崩地裂。地面裂开一道大缝,天水注入其间,遂成一湖。自此有湖水与天河相通之说,当地民众称为天水井。后来,汉武帝在湖帝建起城池,命名天水。天水县之名始于五代。

清水:县名。清水县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据史料记载,“其板(指清水县所处古陇板,俗称关山),上有清水,四注而下”,下有县,因此得名。

秦安:县名。秦安在西周时,为秦亭的一部分。金正隆二年(1157年)始置秦安县。秦安之名,意取“期盼古代秦亭之地安宁的愿望”。

甘谷:县名。甘谷古称冀城,县名历代多变更。据传甘谷县名,因宋代名将杨文广曾在县城北的城子村筑筚篱城抵抗西夏,取名甘谷城,遂有甘谷之名。

武山:县名。武山原名宁远县,1914年改名武山县。因县城南有武

城山而得名。

张家川:县名。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曾在此地筑漳川城,后“漳川”传为“张川”而得名。由于张家川多为回民,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掖:张掖地名源自“伸张国掖,以通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张掖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张掖本来是匈奴觻得王的地盘,故被称为觻得,汉朝改其名为张掖,意思是伸张中国的臂掖,“以威羌狄”。炖煌之取义大盛,并非实指其时郡治之城市规模的大盛,而是用以象征汉朝的文明道德犹如日月之光辉一样大盛。故其首字应以从火的炖或焞为正,无火字旁的敦为俗写假借。两郡的命名显示了汉武帝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雄才大略。

民乐:县名。原名东乐。1932年迁县址于洪水城,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改东乐县为民乐县。

临泽:县名。西汉时置昭武县。西晋时以县境地貌多沼泽,改昭武

县为临泽县。后来县名多次变更,1929年复称临泽县至今。

高台:县名。高台名始于明初设置的高台站,因城西有高高的古台基而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置高台县,县名沿用至今。

山丹:县名。原名删丹,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删丹县。三国时曹魏因此县南、北、东三面环山,改名山丹县,沿袭至今。

肃南:县名。因地处古肃州(今酒泉)以南而得名。因县境内裕固族人口较多,1955年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平凉:平凉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公元358年,秦符坚欲讨前凉,于高平镇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

泾川:县名。西汉时期,曾在泾河川道设安定县。北魏太武帝初置泾州。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为泾川县,始用泾川县名,因地处泾河川道而得名。

灵台:县名。始建于隋、唐时期。因相传周文王伐灭密须国,密民感念文王功德,遂于今中台镇筑灵台,灵台县由此得名,相沿至今。

崇信:县名。崇信在唐代为“京师西北八镇“之一,后置崇信军,始有崇信地名。北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始置崇信县,县名沿用至今。

华亭:县名。北魏晋泰二年(532年)设华亭镇,以境内皇甫山麓有华尖山亭而得名。隋大业元年(605年)始置华亭县,县因镇而名。

庄浪:县名。因境内有庄浪河而得名。元朝初年置庄浪路。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庄浪县。

静宁:县名。以“平静安宁“之意取名。元、明、清代为静宁州,1913年改为静宁县至今。

酒泉:在酒泉城东一公里处,是一座清宣统辛亥3月立的大碑,碑面刻有西汉酒泉胜迹”6个刚劲的大字。石碑后有一清泉,名曰酒泉”,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据传,

汉将霍去病在江江河西击败了匈奴,捷报传到长安,汉武帝赏赐御酒一坛。霍去病为让将士们共尝美酒,下令将御酒倒入金泉之中,让3军畅饮。从此,金泉泉水便带有浓重的酒香,故名酒泉”。还有学者认为,酒泉郡名,系以泉命名,具体说是因武帝初东方朔所著《神异经》记载西北荒中有一其味如酒的酒泉而得名。

玉门:

市名。玉门之名,据史书记载:“汉置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名玉门。玉门县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后置玉门郡。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复设玉门县。1955年成立玉门市。

敦煌:市名。公元前111年,西汉设立敦煌郡,取“盛大辉煌”之意,始有敦煌之名。后各代又称“沙州”。1760年复设敦煌县。1987年改为敦煌市。

金塔:县名。昔名王子庄,因北凉王长子牧楗曾在此地建立牧庄而得名。1913年以县城东南的“金塔寺”取名金塔县至今。

瓜州:县名。清代始设安西府,取“国家统一,西方安定”之意。后改为安西直隶州。1913年改称安西县。2006年更名瓜州县,取古称瓜州得名。

肃北:县名。肃北之名,源于1938年在古肃州(酒泉)之北设立的“肃北设治局”。因境内蒙古族人口较多,1956年成立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阿克塞:县名。以县城西部的阿克塞沟而得名,哈语为“纯洁”的意思。因1934年至1939年新疆东、北部的哈萨克族牧民东迁此地,1954年成立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因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自汉代以来即取名为“敦煌”。

庆阳:庆阳位于陇东山区,地处泾河上游,黄土高原中部。一说因此面靠山,在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而得名庆阳。一说庆阳在远古时为不窟城,夏王二十二年,不窟的孙子公刘迁居陕西旬邑,后代为祭祖下榻方便,在庆阳该地修了庆阳行宫,而取名庆阳。庆阳古称义渠、郁郅、弘化、顺化、安化,宋改庆州为庆阳府。1914年废府存县,改安化县为庆阳县。庆阳县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为历代军事重镇,古人因势筑城,其形似凤,故又名凤凰城。

庆城:县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析置弘化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弘化县为安化县,宋、元、明代属庆阳府。1913年安

化县改名庆阳县,以庆阳府得名。2002年庆阳地区撤地设市时改庆阳县为庆城县,以县政府驻地庆城镇得名。

环县:县名。古称环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环州为环县至今。环县地名的由来,据当地志书记载:因“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而得名。

华池:县名。以境内二将川河古名华池水而得名。南北朝时,西魏始置华池县。以后历代华池县名多次兴废。1934年秋重新成立华池县。

合水: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合水县。因当时境内建水与北岔水汇合后称合水,合水县由此得名。

正宁:县名。原名罗川县,唐天宝元年(752年)在罗川东20里处获玉真人像27尊,更名为真宁县。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祯)之讳,改名正宁县至今。

宁县:县名。古称宁州。西魏时,取抚宁戎狄之意,州以宁名。1913年改宁州为宁县。宁县以古宁州而得名。

镇原:县名。镇原之名始于元朝。因唐代此地称原州,宋、金时曾设镇戎军(州),故元代合并镇戎、原州时称为镇原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镇原州为镇原县,沿袭至今。

定西: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地名由来,宋时称兰州附近的西头城(今榆中三角城)为定西城,含安定西边之意,其后西头城改为通远军,遂将定西之名移到努札堡,改名为定西城,这就是定西名称的最早来源。金皇统三年(1143年)始设定西县。定西盛产胡麻,历年播种胡麻15万亩左右,所产油品营养丰富,色味俱佳。定西有扁豆之

乡之称,每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左右,其种子营养价值高,具有清热解署之效,并向外出口。洋芋为定西特产,味美质优,近几年远销上海、广州等地。定西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遗存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衡器等屡有发现,故有古迹之乡之美称。

通渭:县名。通渭县名始于宋朝。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曾于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沟)筑通渭堡,10年后置通渭县。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临洮:县名。古称狄道,因此地为狄人(古代少数民族)行经之道,故名“狄道”。1929年改狄道县为临洮县,以其地临洮河而得名。

漳县:县名。古称鄣县。明因“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富国”而改名漳县,相沿至今。

岷县:县名。古称岷州。,因境内有岷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后,改岷州为岷县。岷县盛产当归等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

渭源:县名。以地处渭水源头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分陇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阳县为渭源县。据《水经·渭水注》载:“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谓水出焉”,故名渭源。

陇西:县名。因位于陇山之西头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设陇西郡。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置陇西县,县名沿用至今。

陇南(武都):武都区。周秦为白马氐羌地。秦置武都道,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武都郡。“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

池大泽,故称武都。故址在今西和县洛峪乡。东汉武都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永嘉之乱后为杨氏所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武都郡于石门县。石门以地有天然石门坎而名。同年又置武(阶)郡,郡治地以拾级而上得名。后魏置盘堤县,“以盘堤山得名”(《旧唐书·陇右道·武州》)西魏大统元年(535)置武州,因远离天池大泽省“都”,以扬武为州名。唐景福元年(892)更武州曰阶州,治兰皋镇(在康县境)。阶州之名据乾隆《阶州志》云:“因旧城地处陡峻,由城门而上如升阶然。”金元仍之。明洪武四年(1371)降州为县。“五年(1372)建千户所城于万寿山东,即今治。”(同治《武阶备志》)洪武十年(1377)复为州。1913年改阶州为武都县。县名始于郡名,沿称至二十一世纪。2005年,陇南撤地设市,武都县改设为武都区至今。

成县:县名。古称成州。明朝初年降州为县,因古成州而得名,相沿至今。

康县:县名。原名永康县,建于1929年,取“永宁康泰”之意。后去“永”字而改名康县。

文县:县名。古称文州。文县地名沿用“文州”而来。自南北朝时氐人在此创建“阴平国”割据政权后,百余年来武力相争,战乱不息。北周明帝时平定战乱,决意偃武修文,实行“文治”,故置州时封名为“文”,到明洪武四年降州建县,始称文县,沿用至今。

徽县:县名。古称徽州。因境内山川秀美,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驿而得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始有徽县之称。

礼县:县名。源于地名“李店”。唐、宋时期,礼县东北部属长道县,县治在李店。元置李店元帅府。后因“李”字凡俗,借文雅的同音“礼”字代替,直到明成化九年(1473年)置县时,才正式定名“礼县”。

西和:县名。源于州名。南宋改古岷州为西和州。明初降州为县,西和县名沿用至今。

两当:县名。因境内有两当河而得名。两当县始建于北魏时期(439年),沿袭至今。

宕昌:县名。南北朝时期,羌人曾在今宕昌县境建立“宕昌国”,宕昌为羌族部落首领之名。北周天和元年(566年)灭宕昌国后,遂设宕昌总管府。从此,宕昌之名延续至今。

临夏:临夏也称之谓河州(大夏河边的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被誉为“大禹治水的源头”。秦汉王朝时就在此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河州、导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镇,茶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镇”之称。

康乐:县名。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始置康乐塞,取“康泰安乐”之意。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 道窒亍R院蟾鞔 ㄖ坪偷孛 妇 涓 ?940年复设康乐县至今。

永靖:县名。古称“西羌之地”,1929年始置永靖县,取“永远安定”之意。

广河:县名。原名广通县,因境内有广通河流过而得名。后因广通地名与云南省广通县重名,1957年改名广河县。

和政:县名。明代初设和政驿,取“人和政通”之意,始有和政之名。清顺治初(1644年)改设和政驿站。1929年始置和政县。

东乡族自治县:县名。1955年5月成立东乡族自治县。因此地为东乡族之发祥地,县境内以东乡族人口为主体,故以东乡族名为自治县名。

积石山:县名。因境内有积石山而得名。北宋设积石军,金置积石州,均取积石山名。又因境内居保安、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1980

年6月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甘南:

合作:市名。合作原名“黑措”,系藏语,意为羚羊。原为合作乡。195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由拉卜楞迁此,改为合作镇。1996年设合作市。

陕西省市县乡镇明细(2017版)

陕西省 1个副省级市、9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78个县、26个市辖区。 西安市(11个市辖区、2个县。) 阎良区(2个镇) 武屯镇关山镇 长安区(2个镇、8个乡) 王曲镇鸣犊镇高桥乡灵沼乡五星乡五台乡王莽乡杨庄乡炮里乡魏寨乡高陵区(3个镇) 通远镇、耿镇、张卜镇 蓝田县(辖18个镇) 蓝关镇洩湖镇华胥镇前卫镇汤峪镇焦岱镇玉山镇三里镇普化镇葛牌镇辋川镇蓝桥镇灞源镇孟村镇小寨镇三官庙镇九间房镇厚镇镇 周至县(辖19个镇) 哑柏镇终南镇楼观镇尚村镇马召镇广济镇集贤镇厚畛子镇四屯镇翠峰镇竹峪镇青化镇富仁镇司竹镇九峰镇陈河镇骆峪镇板房子镇王家河镇 铜川市(辖3区1县,22个镇、1个乡) 耀州区(8个镇) 瑶曲镇庙湾镇关庄镇董家河镇孙塬镇小丘镇照金镇石柱镇 王益区(1个镇) 黄堡镇 印台区(7个镇)

城关街道三里洞街道王石凹街道印台镇陈炉镇红土镇广阳镇阿庄镇高楼河镇金锁关镇 宜君县(辖6个镇、1个乡) 五里镇尧生镇太安镇棋盘镇彭镇哭泉镇云梦乡 宝鸡市(辖3个市辖区、9个县。) 渭滨区(5个镇) 马营镇石鼓镇神农镇高家镇八鱼镇 金台区(4个镇) 陈仓镇蟠龙镇金河镇硖石镇 陈仓区(辖15个镇) 阳平镇、周原镇、慕仪镇、贾村镇、县功镇、新街镇、坪头镇、香泉镇、赤沙镇、拓石镇、凤阁岭镇、天王镇、磻溪镇、钓渭镇、千河镇 凤翔县(辖12个镇) 城关镇、虢王镇、彪角镇、横水镇、田家庄镇、糜杆桥镇、姚家沟镇、范家寨镇、柳林镇、长青镇、陈村镇、南指挥镇 岐山县(辖9个镇) 益店镇蒲村镇青化镇枣林镇雍川镇凤鸣镇蔡家坡镇京当镇故郡镇 扶风县(辖7个镇) 法门镇、绛帐镇、天度镇、杏林镇、召公镇、段家镇、午井镇 眉县(辖8个镇) 横渠镇、槐芽镇、汤峪镇、金渠镇、营头镇、齐镇镇、常兴镇

揭秘《平凡的世界》在陕西各地中的现实原型

揭秘《平凡的世界》在陕西各地中的现实原型 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当下正在全国各大卫视热播,该剧也是在路遥的家乡陕西榆林拍摄而成,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起去探访《平凡的世界》小说地名、人物原型、拍摄取景地,看看电视剧是如何还原陕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一起来追忆那个纯真朴实的美好年代吧! 《平凡的世界》中的现实地名和原型1双水村双河村,路遥故居位于此!原西县:今延安市延川县,路遥先生7岁以后开始生活的地方。【也是习总书记插队7年的地方,谓之知青第一县,路遥先生妻子林达便是当时的北京知青】 路遥墓地:路遥先生葬于他的母校延安大学后山。 原西县立中学孙少平的母校:今延安市延川县中学。 原东县:今延安市延长县。书中描述“黄原市富裕县,以石油著称”,延长县有1905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中国四大油企——延长石油所在地。 黄原市:今延安市,路遥先生母校延安大学所在地,党中央毛主席生活战斗过13年的地方。 古塔山:今延安市宝塔山,延安的象征性地标。 梧桐山:今延安市清凉山,与宝塔山对峙,陈毅元帅有诗“万众瞩目清凉山”。

麻雀山:今延安市凤凰山,毛主席在这里写下《论持久战》。山水桥:今延安市宝塔桥,桥下便是书中的“黄原河”,此桥由周总理支持修建。 东关:今延安市东关广场,一直是揽工者待聘聚集地。 南关:今延安市南桥。 铜城:今陕西省铜川市陈家山煤矿,少平挖煤的地方,陈家山医院也是路遥先生的创作场所之一。 南部水灾城市:今陕西省汉中市,晓霞洪水殉职的地方。 黄原宾馆:今延安宾馆,现正拆迁重建,少平18元一晚住的地方,5星级,接待过诸多中外元首。 北方工业大学:今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科国内领先。 田福军:原型为某落马白姓高官,祖籍陕北。 省委书记:原型为马文瑞。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陕西省委原第一书记,人大主任。 《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取景地1取景地一:高家堡古镇——原西县高家堡古镇是《平凡的世界》的主要拍摄场地,再现了剧中的原西县,也让这座古镇的风貌第一次走进全国观众的视线。高家堡古镇具有北方古城建筑风格,曾成功入围2013年陕西最美小镇网上评选,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现在略显冷清的小镇。高家堡古镇是陕北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是一处具有浓厚人文积淀的文化古镇,也是一处很好的旅游文

河南部分地名的由来

河南部分地名的由来 河南省的县名由来久远,自春秋战国至今各代都有产生和演变。市名多由县名而来,是封建帝制灭亡后的近几十年间才兴起的。县市名称的命名与变更,常常受到各个时代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河南现有127 个县市,从名称产生的先后顺序看:春秋战国4个、秦汉38个、三国至南北朝5

个、隋唐五代25个、宋金元12个、明清11个、民国16个、新中国16个。 可以看出,河南县市名称的形成有3个高峰时期,一是封建社会初期的秦汉时期,二是隋唐盛世,三是封建社会消亡后的近现代。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无不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本文仅就河南县市名称的命名及其由来、含义作以下探讨。 一、与水有关的命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县市有27个。命名的规律如下: 1.因治所与河湖等水体的相对位置,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为阳”得名的县市有: 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之北。 宜阳,在宜水之北。濮阳,在濮水之北。 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 汝阳,在北汝河之北。 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之北。 泌阳,在泌水(今泌阳河)之北。

汤阴县,得名于县城在汤水之南,“水南名内黄县。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但名称仍保留至今。 比如,沁阳,得名于原县治(今武陟县沁阳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 荥阳,在秦代置县时,以县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在荥泽之北而得名,北魏县治徙大栅城(今市区老城),荥泽已不存在,荥阳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于河流发源地或滨临河川命名。 济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以地处济水(今济河)之源命名。 栾川县,北宋置,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后“鸾”演为“栾”。 伊川县,因县境地处伊河川地,故名 。洛宁县,隋称永宁县,1914年以地临洛水(今洛河)改称洛宁。 临颍县,西汉因地临颍河设县取名。淮滨县,1952年得名于地处淮河之滨。 3.因河流流经县境命名。 如:浚县境内有浚水(卫河、淇水合流曰浚水) ,淇县境内有淇水(今淇河), 范县境内古有范水, 睢县境内有睢水,

陕西地名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陕西: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其中,区为宝塔区。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榆林于1988年撤县改市。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 宝鸡: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宝鸡市管辖的区有3个,即金台、渭滨和陈仓。其中,金台区得名与区内著名道观金台观有关。此观系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的修道之处。宝鸡市管辖的县有9个,分别是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南: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唐时仍沿用此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的由来 1、天桥 2、大栅栏 3、东四、西四 4、大北窑 5、亮马河 6、呼家楼 7、黄庄 8、保福寺 9、五棵松10、公主坟11、六里桥12、八里庄13、王府井14、象来街(长椿街)15、护国寺16、八王坟17、五大镇石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19、八达岭20、神路街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23、北京胡同名24、北京动物地名25、以“营”为名的地名26、铁狮子坟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28、明光村29、索家坟30、西土城路31、蓟门32、积水潭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33、冰窖口胡同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35、杏坛路36、小西门37、北京地名中的“居”38、北京地名中的“店”39、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40、《论语》与北京地名41、北京地名的数字掌故42、北京街巷名称的由来43、北京的蔬菜地名44、京城地名的民俗情结45、北京地名中的“龙”46、被皇帝篡改過的北京地名47、北京城周边的“窑” 北京的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天桥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

陕西省所辖市县乡镇

(29)陕西省 西安市(辖9个市辖区、4个县。共87个街道、42个镇、47个乡) 未央区(辖10个街道) 张家堡街道三桥街道辛家庙街道徐家湾街道大明宫街道谭家街道草滩街道六村堡街道未央宫街道汉城街道 莲湖区(辖9个街道) 青年路街道北院门街道北关街道红庙坡街道环城西路街道西关街道土门街道桃园路街道枣园街道 新城区(辖9个街道) 西一路街道长乐中路街道中山门街道韩森寨街道解放门街道自强路街道太华路街道长乐西路街道胡家庙街道 碑林区(辖8个街道) 南院门街道柏树林街道长乐坊街道东关南街街道太乙路街道文艺路街道长安路街道张家村街道 灞桥区(辖9个街道) 纺织城街道十里铺街道红旗街道席王街道洪庆街道狄寨街道灞桥街道新筑街道新合街道 雁塔区(辖8个街道) 小寨路街道大雁塔街道长延堡街道电子城街道等驾坡街道鱼化寨街道丈八沟街道曲江街道 阎良区(辖5个街道、2个镇) 凤凰路街道新华路街道振兴街道新兴街道北屯街道武屯镇关山镇 临潼区(辖14个街道、4个镇、5个乡) 骊山街道秦陵街道新丰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零口街道相桥街道雨金街道马额街道西泉街道 栎阳街道新市街道徐杨街道交口镇北田镇油槐镇何寨镇铁炉乡穆寨乡小金乡任留乡土桥乡 长安区(辖15个街道、2个镇、8个乡) 韦曲街道郭杜街道滦镇街道引镇街道王寺街道马王街道太乙宫街道东大街道子午街道斗门街道细柳街道 杜曲街道大兆街道兴隆街道黄良街道王曲镇鸣犊镇高桥乡灵沼乡五星乡五台乡王莽乡杨庄乡炮里乡魏寨乡 蓝田县(辖10个镇、12个乡) 蓝关镇泄湖镇华胥镇前卫镇汤峪镇焦岱镇玉山镇三里镇普化镇葛牌镇辋川乡 蓝桥乡玉川乡灞源乡孟村乡安村乡史家寨乡小寨乡三官庙乡金山乡九间房乡厚镇乡 周至县(辖9个镇、13个乡) 二曲镇哑柏镇终南镇马召镇集贤镇楼观镇尚村镇广济镇厚畛子镇四屯乡侯家村乡 竹峪乡青化乡翠峰乡九峰乡富仁乡司竹乡辛家寨乡骆峪乡陈河乡板房子乡王家河乡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秦:陕西省的简称,因陕西在战国时期为秦国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灭亡后,项羽把泰国之地分封给三个降将。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都废丘(今兴平市内);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都栋阳(今临潼北);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市东北)。故陕西又称“三秦”。 ★关中:因位居众关之中而得名。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西安:元代时称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是“西安”这一名称首次在历史上的出现。 ★临潼:因县城东有临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华阴:因在华山的北面,山北为阴,故名。

★韩城:是东周春秋时韩国故地。因市西有韩原,周代为韩侯国,有古韩城,故名。 ★咸阳:据《元和郡县志》解释;山南曰阳,水北也称阳,而咸阳正是地处九骢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泾阳:因位于泾水之北,水北为阳,故为泾阳. ★兴平:西周时称犬丘,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这里驻扎了兴平军,因以县名。 ★礼泉:秦为谷口邑,汉为谷口县。据《太平寰宇记》载;在今县东三十里处,汉宣帝时建置了一座宫殿,在宫殿旁边有一股泉水涌出,其味如醴,因此称醴泉宫。隋时又因宫名县。解放后,因醴字生僻,改名礼泉。 ★乾县:据《雍大记》解释,乾州因其地位于长安西北隅,西北为乾,故名乾州。即今乾县的来历。彬县:古为豳地,取名于“公刘居豳”。豳为山名。唐代因豳、幽二字易混,改豳为邠。解放后,国务院又改邠为彬,遂为彬县。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南宋时,淮北属金。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 ●徐州 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 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 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 铜山 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 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 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陕西各地地名

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其中,区为宝塔区。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榆林于1988年撤县改市。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

陕西县名的来历

陕西县名的来历 蓝田县,秦献公6年(公元前379年)设蓝田县,因县东南有蓝天山而得名,因产美玉,上等玉为球,次等玉为蓝,“玉种蓝田”之说。 临潼县,西周时为骊戎部落所在地,秦时为骊邑,汉设新丰县,唐改朝应县,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改称临潼县,因县东有潼水,县西有临水,故称临潼县。 高陵县,春秋时,因县东有高陵邑,秦孝公设高陵县,又因县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 延川县,西魏时期设广安县于文安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延川县,因境内延川水(清涧河)而得名。 陇县,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设陇州,因境内有陇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后废州留县。 凤翔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首都,雍地所在地,汉时设雍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年)设凤翔郡,金代设凤翔县。 麟游县,隋文帝仁寿年间这里发现过白色麒麟,后修仁寿宫,。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始设麟游县。 岐山县,因为是周朝的发祥地,县境内有岐山,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始设岐山县。 扶风县,汉代在长安设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三辅管理关中地区,当时的右扶风管理咸阳以西21县,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后改扶风郡,唐贞观八年,(公元543年)始设扶风县。 凤县,秦为古道县,北魏为梁泉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改为凤县,因境内有凤凰山、凤凰岭而得名。 安塞县,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此筑安塞堡,取“安定边疆”之意,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设安塞县。

兴平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始设兴平军,后改兴平县,再未变过。 乾县,秦时为好峙县,因唐高宗的坟墓乾陵在县境内,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分好峙、礼泉置奉天县,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升为乾州,因乾州在长安西北,八卦中为乾卦方向,故叫乾县。公元1913年降州为乾县。 永寿县,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公元548年)设广寿县,因广寿原得名。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为永寿县。 长武县,汉代属浅水县地,隋朝在这里筑武城,唐朝设长武镇,取“长用武”之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置长武县。 淳化县,秦朝为云阳县,县北有甘泉宫是秦、汉时著名的离宫,秦始皇筑直道就是由甘泉宫向北沿子午岭直到九原(包头),宋朝淳化四年(公元994年)在梨园镇设县,以年号为县名。 泾阳县,秦朝为池阳县,前秦二年在池阳县东南置泾阳县,因在泾水之阳而得名。 三原县,因县境内有酆原、孟侯原、白鹿原而得名,前秦二年(公元352年)设三原护军,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设三原县沿袭至今。 武功县,秦朝在眉县境内,因武功山、武功水(石头河)得名,武功县为周邰邑,秦朝为邰县,东汉时迁武功县到邰县,仍为武功县。 清涧县,北宋时在县境内挖井一百五十丈见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1041年)为该地起名清涧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设清涧县。另一说是因清涧河而得名。 白水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1年)设立白水县,因白水河而得名沿用至今。 蒲城县,秦朝为重泉县,后魏改为南白水县,北魏太和23年(公元504年)改名蒲城县,因县境内有蒲池而得名。 韩城县,是春秋时的韩国故地,县西有韩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89年)始置韩城县,五代改为韩原县,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复名韩城县,沿用至今。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续接上集】25、以“营”为名的地名北京以“营”为名的地方有很多。最资深的“营”,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亲征高丽班师后,安置归顺唐朝的高丽将士及家属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辽、金时代,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押运粮食的都是军人,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在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南岸。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如今在圆明园西侧有个“骚子营”,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称帝这年,大将军徐达拿下元大都,派副将军常遇春镇守通州,留下了“常营”,在今通州区西邻的管庄北部。常遇春是回族,常营至今还有不少回民。一四○六年,明永乐皇帝发兵征伐安南国(即古代越南),搜罗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参加营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营居住,即今大栅栏地区的“大安澜营胡同”。其中有个安南人阮安,在正统年间还任过续建北京城的指挥官。明朝末年,四川女将秦良玉,曾两次入驻京城,防范八旗军的攻掠。四川兵的驻地叫“四川营”,今菜市口东有“四川营胡同”。如今在雍和宫西边,有个“五道营胡同”,明朝是“武德卫营”驻军之地,后转音讹变为

“五道营”。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营”字地名更多。一六四四年,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城,于六月十五日下达“清城令”,将内城汉人全部驱赶至外城及郊外,将内城(除皇城范围)划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号称“京旗”。清初的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射箭为主,因此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雍正八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京旗五匠的构成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铁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铜匠二十三名(雍正时的编制。“匠”指师傅,徒弟、助手人数在外)。现存的工匠营地名列举数例:东直门内海运仓有北弓匠营胡同,阜成门内福绥境有东、西弓匠胡同;福绥境有鞍匠胡同;蒲黄榆一带有东铁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附近有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东城区炮局胡同(清初的造炮厂)附近以前有铜厂胡同。至于城外留下的营的地名就更多了,例如:东营房胡同,在工体西里;西养马营胡同,在金融街以北;南营房胡同,在日坛公园以北;北营房中街,在阜成门外华联商厦以西;来广营乡,成了北京最大的居住小区———望京;勇士营,在朝来农艺园以北,是“九门提督”下属的五营之一;火器营,在海淀区蓝靛厂北路,是火枪手驻地;船营,在昆明湖南岸,是“昆明湖八旗水师”驻地。因水师教官是福建来的,旧时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所以附近还

家乡地名的由来

家乡地名的由来 楚汉战争时期,家乡产生的地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围绕赵将司马昂所产生的地名。二是围绕汉高祖刘邦西征时汉军的驻扎地所产生的地名。下面谈谈司马昂被封为殷王时所产生的地名。 殷王司马昂出生在孝敬镇孝敬村,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十三世祖,是项羽分封的18个分封王之一(即殷王)。他被封为殷王后所设的王都在距离我出生的东王贺村东邻1000米的内都村。 司马昂出生在孝敬村的一个破庙里,当年他的母亲讨饭到这里,在破庙的舞楼下生了他。生他的时候是冬天,好心人在破庙门前放了半包(袋)面,才没把他母子二人饿死。靠讨饭,他的母亲把他拉扯大,他后来参加了赵国的军队。楚汉战争时为夺得河内的政权,司马昂立下了很大功劳,正像《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那样:“赵将司马昂定河内数有功,故立昂为殷王,王河内。” 在孝敬村的四个十字街口,都有四个石羊,群众称为“石狮”,传说为司马昂诞生的信物。这四个石狮一个被埋在一个十字街口的电线杆旁。另一个在张村。孝敬村与张村相连,张村有个年轻人叫牛虎,他将石羊掂回家一只,练武功用了,现在还在张村。另外两只在大岩村。与牛虎同时,孝敬村有个年轻人叫王楞,也是力大无穷。有一年,大岩村人不知为何要和孝敬村人打架,于是,王楞两手提了两只石狮到了大岩村。大岩村的年轻人看孝敬村有能人,便再也不敢提打架的事了。这两只石羊现在还放在大岩村。 有11个村名、地名的来历与司马昂有关,其中孝敬镇7个、金

城乡2 个,其他乡镇2个。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司马昂高尚品质产生的地名,有两个:孝敬村、扒庄村。因司马昂对母亲至孝,他在赵国当兵以及被封为殷王后,仍不忘母亲的生育养育之恩,母亲去世葬于孝敬后,他利用战斗间隙常回家祭祀母亲,每次回去.便在距孝敬村东5里远的扒庄下马,跪在地上叩三个头(一说一步一叩头).步行到母亲的陵寝处祭奠。为了张扬司马昂的美德,人们便将生养司马昂的村庄更名为孝敬村,将他每次开始叩头的地方命名为爬庄,后人因爬字不雅,又将爬庄改为扒庄。二是由司马昂王河内产生的地名,共7处。据孝敬镇内都村村志记载,司马昂王河内后,在内都建立了王都。司马昂所建的内都城,周长九里十三步,至上世纪50年代初仍保持完好。到了1958年,县里组织修沁河堤,便将南城墙作为堤基,拆去东、西、北三面城墙,将土运到了沁河堤上。60年代在我幼年的时候,还经常在西城墙上玩耍,逮蚂蚱、捉知了。目前,唯存西城墙30米左右,被焦作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司马昂被封为殷王后,许多官员前来朝贺。朝贺官员的下榻的驻地形成了两个村庄,叫东王贺、西王贺。王都的粮仓建在王都的东边,后来形成了两个村庄,叫东粮食、西粮食。后人因这两个名称太土气,便更名为西良仕、东良仕。 《晋书〃宣帝纪》载:“宣皇帝讳懿宇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此官克年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昂为赵将,与诸侯伐

灵宝一个有趣的地名来历

灵宝一个有趣的地名来历 传远古时代,这里曾被唤作“桃林”。那时候有个巨人名叫夸父,平时他双耳总是挂着两条长蛇,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桃木拐杖。一天,他忽然异想天开,要与太阳赛跑。从日出开始,他翻山越岭,跨河涉泽,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夸父一见太阳落山,便奋力猛追,但还没到太阳身边,就被炽热的火光烤得口干舌燥,痛苦难忍。只好回转身跑到黄河、渭河去喝水,虽然河水都被喝干了,但还是不能解渴,最后渴死在秦岭脚下,他的桃木拐杖也变成了蜿蜒几十公里的大桃林。 每当春天桃花盛开,这里蝶飞蜂舞,景色宜人,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桃林”。 相传开元末年(公元741年),一日早朝时,唐玄宗刚刚坐定,陈王府的参军田同秀上前启奏:“启禀陛下,微臣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桃林县(今灵宝市)函谷关丹凤门上紫气萦绕,玄元皇帝(老子)飘然其中,臣正要上前叩拜,只听他老人家说:‘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说完就不见了,臣不解其意,奏请陛下圣裁。”玄宗听后大喜,立即派人到函谷关寻找灵符。果然不错,在函谷关原关令尹喜故宅西边挖出了一道“灵符”——一个桃木制成的木片,上面用朱砂写着“十十十木”四个字,众人皆不解其意,只好将“灵符”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呈送玄宗御览。玄宗拿着“灵符”,左看右看,怎么都看不明白,众臣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后来还是擅长趋炎附势的田同秀试探着说:“微臣的看法不知对否,不敢妄言。”“爱卿发现‘灵符’有功,但讲无妨。”“臣看这几个字合起来好象是古书中的‘桑’字。三个十字,外加一个木字,将木拆开则为一个十字,一个八字,合起来是四十八。”这样一说,群臣都有所悟。“四十八,四十八,玄元皇帝保佑吾皇四十八年盛世。”一位大臣竟然高兴的大叫起来。大家也都随声附和,说这是玄元皇帝显灵,送来“灵符”,可喜可贺。唐玄宗自然也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老子对他的恩赐,于是就把年号由“开元”改为“天宝”。并将发现“灵符”的桃林县改为灵宝县。

南京的一些地名的由来.

南京的一些地名的由来 乌衣巷 南京巷名最老的可能算乌衣巷了。乌衣巷的名称由来甚早,相传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当年东吴孙权在南京建都,军营就驻扎在乌衣巷一带。东吴士兵穿黑色军服,此地遂被后人称为乌衣巷。 琵琶巷 与乌衣巷相比,离之不远的琵琶巷名称的来历要浪漫许多。旧时琵琶巷路中间有一水沟,上覆青石,石质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雨天行人着木屐踏走其上,叮咚作响,如奏琵琶,就有了琵琶巷的美称。如今青石小巷变成柏油路,琵琶声已成绝响。 紫竹林 新模范马路上的紫竹林也因历史的改变而面目全非。明朝崇祯年间,这一带植有大片竹林,以紫竹为盛。有位高僧云游至此,但见竹影婆娑,景色秀丽,就在此处定居下来,创建禅寺,取名“紫竹林”。紫竹林禅寺到明清时已成金陵名刹。后来寺庙荒废,地名却留用了下来。 南京的街道名称与佛教相关的很多,除紫竹林外,还有新街口的大香炉。元朝时此处有一龙翔寺,寺前有一铁鼎,终年香火不断。南京人就把铁鼎所在的街道称为大香炉。 明瓦廊 与大香炉相邻有一街巷叫做明瓦廊。明瓦,即是一种瓦片,用蛎蚌的壳磨制而成,薄而透光,可覆于屋顶,或嵌入窗棂。明朝时新街口已是商业繁华之地,此处以销售明瓦而出名。久而久之,原来的地名就没人记得了。 三山街 明清南京商业繁华之地至少有两处,一处在明瓦廊一带,另一处在以三山街为中心的城南一片。三山街的名称可远溯至六朝时期。南京城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并列,世人称之为三山矶。此矶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下游“三矶”。南齐诗人谢眺晚登三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建康城东南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触景生情,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三山街名称即由此而来。 七家湾 南京城中有象三山街这样充满诗意的街道,也有象七家湾那样有着凄惨故事的巷陌。传说明初某年新春灯节,朱元璋微服游览,见一户人家门口悬一西瓜灯,灯上绘一大足妇人,并有一行字:“淮西娘子好大脚”。朱元璋认为这是在讽刺马皇后大脚,下令把此处七户人家全部抄斩。当地百姓怜其无辜,就把此地改为七家湾。 龙潘路 龙蟠里、虎踞关史称金陵地形如“龙蟠虎踞”。据传三国孙权时,诸葛亮出使东吴途经此地,曾登上石头山(今清凉山), 多彩夏季,快乐出游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乐途驴友五一出游特辑聚焦国内知名企业驻马观察南京的地理形势,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述。所以这两地就借诸葛亮的“龙蟠”、“虎踞”命名。 长干里 古代,人们送友人出南京,便以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情谊。因此,长干里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代表着极美的意象。李白著名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造就了“青梅竹马”的典故,被传为美谈。同时,长干里还是南京最早的佛教中心,是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的所在地。 百猫坊(柳叶街)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忌惮富豪俞通海(因谐音“鱼通海成龙”),便依刘伯温的风水之计,在俞通海生辰时赠其牌坊,上面雕着百猫图案,以显示猫吃“鱼”的王气。朱元璋还在街上遍植柳树,意指柳树串鱼、晒鱼干,以挫俞锐气,后来此街就名为“柳叶街”。 邀笛步

陕西省各县市经纬度

地名经度纬度卫星经度方位俯仰极化 西安108.95 34.27 138 135.39 39.56 35.47 长安108.97 34.18 138 135.35 39.64 35.55 铜川109.11 35.09 138 136.17 39.01 34.52 耀县108.98 34.91 138 135.89 39.07 34.80 宝鸡107.15 34.38 138 133.39 38.30 36.85 凤翔107.39 34.53 138 133.77 38.34 36.50 千阳107.13 34.65 138 133.57 38.08 36.59 陇县106.86 34.91 138 133.45 37.70 36.54 麟游107.8 34.69 138 134.36 38.49 36.01 岐山107.63 34.46 138 134.00 38.55 36.38 浮风107.87 34.38 138 134.21 38.77 36.27 武功108.22 34.28 138 134.55 39.08 36.08 眉县107.76 34.29 138 134.02 38.77 36.45 太白107.3 34.09 138 133.35 38.62 37.03 凤县106.51 33.93 138 132.34 38.21 37.83 榆林109.77 38.3 138 139.10 36.78 30.92 神木110.51 38.83 138 140.31 36.75 29.83 府谷111.07 39.05 138 141.12 36.87 29.17 佳县110.48 38.04 138 139.79 37.40 30.56 米脂110.23 37.78 138 139.32 37.48 31.01 吴堡110.73 37.49 138 139.74 38.00 30.85 绥德110.24 37.49 138 139.15 37.73 31.27 清涧110.15 37.11 138 138.79 37.99 31.69 子洲110.05 37.45 138 138.89 37.65 31.46 横山109.32 37.97 138 138.36 36.80 31.59 靖边108.79 37.61 138 137.51 36.78 32.35 定边107.59 37.6 138 136.11 36.08 33.32 延安109.47 36.6 138 137.64 38.01 32.75 安寨109.34 36.88 138 137.67 37.70 32.59 子长109.65 37.16 138 138.23 37.66 32.07 延川110.18 36.87 138 138.67 38.21 31.89 延长110.02 36.59 138 138.29 38.34 32.29 宜川110.15 36.04 138 138.08 38.87 32.70 黄龙109.86 35.6 138 137.42 39.06 33.38 洛川109.42 35.76 138 137.01 38.66 33.60 宜君109.11 35.43 138 136.41 38.74 34.18 黄陵109.27 35.6 138 136.72 38.70 33.88 富县109.37 36 138 137.12 38.44 33.40 甘泉109.37 36.29 138 137.31 38.20 33.13 志丹108.78 36.84 138 136.99 37.40 33.09 吴旗108.22 36.93 138 136.40 36.99 33.46 咸阳108.72 34.36 138 135.19 39.34 35.58 礼泉108.43 34.5 138 134.95 39.04 35.68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各个省(直辖市)名称和别称的由来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读来使人对祖国的秀丽山川倍感亲切。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当时的“北平”为“北京”,意与南京相对之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地名的由来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 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 《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 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合肥”地名的沿革 秦置合肥县,属九江郡。曾为扬州治。 西晋属淮南郡。东晋改汝阴县。隋初复改 合肥县,为庐州治所。宋为庐州,元为庐 州路,明为庐州府治。清为江南省庐州府治,1912年废合肥县,分置肥东、肥西县。1988年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2002年3月,合肥市区划调整,大致以南淝河、板桥河、老环城路、金寨路为界,将原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郊区分别调整更名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至今,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合肥地理位置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淝河之水穿流而过。 济、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合肥历史地位 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在国内稳定时期,合肥是千樯鳞次,商贾Array辐凑的商业都会。而一旦战争兴起,国内 动乱,合肥又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沧海的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北票是由于煤矿开发而得名。清光绪年间,有人发现了小扎兰营子、兴隆沟、木多土鄂赖(北票工农村)、大梁岗子(现和尚沟煤矿工井),等处地下含煤,由当时的土默特旗长棍布扎布向热河都统廷杰报奏此事,都统遂于光绪三十三年(一九0七年)发下龙票四张(即窑照),许可开采,因四地皆在朝阳北,故称“北四票”,简称北票。 北票乡、镇地名的由来 2011-02-11 20:10 五间房:初有武、贾二姓居住称‘武贾房’,后谐音为五间房。 土城子:以土垣遗趾而得名[辽代设弘理县城于此,城长、宽各一华里,城墙为土制] 三宝:一个名叫‘三宝’的蒙古人居此,是扎兰官衔,原叫三宝扎兰营子,后来分 为‘三宝’和‘扎兰’两个屯子。 姜家窝铺:以姜姓圈有篱笆杖子而得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