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166.18 KB
- 文档页数:2
浅较鲁迅和韦努蒂异化翻译观归化/异化这一术语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
施莱尔马赫基于德国的阐释学之上,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前一种方法即是“异化”,后一种即“归化”。
异化的翻译,目的是尽量保留源出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通过异化的译文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异国的先进文化和异国语言的特点,以丰富本民族语言的表达法,补充本民族文化之不足。
鲁迅和韦努蒂是中西方译界提倡异化翻译观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对他们的异化翻译观作个梳理比较。
一、鲁迅“宁信而不顺”的异化翻译观鲁迅是中国异化翻译观的先驱。
他的异化观本质上是语言上的异化,“宁信而不顺”是其集中的体现。
在鲁迅翻译活动的初期可以看出其翻译思想还深受晚清译风的影响,没有异化的影子。
晚清时期,统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策略的提出,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翻译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知识。
林纾虽然不懂外文,但与人合作共翻译了外国文学作品180多种。
他文笔优美、流畅,落笔如飞。
而且他翻译中的随意删增与改写也成为当时翻译的潮流。
鲁迅早期对林纾的翻译非常着迷,一有林纾的译本,鲁迅必将其买下。
但后来在翻译了《域外小说集》后鲁迅的翻译思想有了转变。
他说,“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
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想加以纠正,才干起来的”。
实际上,就林纾的译文而言, 他用文言文进行翻译,但严格地看,他的译文又并不是纯粹的“古文”,而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
”显然因为汉语表达方式的不够用,林纾“译文里有相当的‘欧化’成分。
好些字法、句法简直不像不懂外文的古文家的‘笔达’,倒很像懂得外文而不甚通中文的人的狠翻猛译”。
因此林纾的翻译已开始有“异化”的痕迹。
“翻译暴力”从何而来韦努蒂理论术语violence探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翻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种“翻译暴力”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原文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被扭曲、误解或丢失。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本文将以韦努蒂的理论术语“violence”为切入点,对“翻译暴力”的来源进行探究。
韦努蒂是一位在翻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他提出的“violence”理论术语为我们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暴力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韦努蒂看来,“violence”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暴力,更是一种文化、语言和认知上的暴力。
这种暴力可能来自于翻译者的主观解读、语言转换的困难、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首先介绍韦努蒂的“violence”理论,阐述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究“翻译暴力”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和影响。
本文将对如何减少“翻译暴力”、提高翻译质量提出建议和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韦努蒂的翻译理论概述韦努蒂,作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的知名学者,其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翻译过程中文化身份的保持与抵抗外来文化的同化。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权力斗争的场域。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韦努蒂引入了“violence”(暴力)这一术语,用以描述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和权力失衡。
在韦努蒂看来,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忽视了翻译活动的政治性和文化性,而只是将其视为简单的语言转换。
然而,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由于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译者往往需要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选择和取舍,这种选择本身就蕴含着权力的运作。
韦努蒂将这种由于权力差异导致的翻译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称为“翻译暴力”。
为了抵抗这种“翻译暴力”,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的策略。
他认为,异化翻译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使译文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视角,从而打破单一文化的垄断地位。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劳伦斯·韦努蒂与异化翻译山东科技大学/张帆【摘要】本文研究翻译研究派的集大成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Lawrence Venuti,1953-)的翻译思想。
通过介绍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来昭示一种能够负载和交汇异质文化的翻译文本, 彰显翻译活动的主体。
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使翻译活动的意义得以重新解释。
这不仅赋予西方译学研究以后现代的品性, 也值得中国译学反思。
【关键词】归化 异化 译者隐身 抵抗翻译一、引言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53-)是当今美国翻译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是当今美国译学界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在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这条线索就是:韦努蒂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韦努蒂高举异化翻译大旗,以此将译者从隐身的后台推向显身的前台,将翻译研究从学术界的边缘推向中心。
韦努蒂的翻译研究涉及语言文化、社会、伦理,他也以此成就了翻译研究派集大成者的辉煌地位。
二、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在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这条线索就是:韦努蒂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5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提出来的。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归化”和“异化”的概念。
1.“归化”和“异化”。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认为这种翻译类似于施莱艾尔马赫所反对的翻译方法:“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与施莱艾尔马赫有所不同的是,韦努蒂的归化翻译还包括译入语文化对文本的选择,即有意挑选那些能够采用归化翻译方法的外国文本,以便于将之同化到译入语主流文化当中。
解构主义视角下论异化与归化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解构主义在翻译研究领域快速发展,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韦努蒂批判英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主张异化翻译这一解构策略。
从解构主义视角下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翻译策略上采取异化促进了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解构主义;韦努蒂;异化;归化传统翻译理论中从语言层面,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因此,人们给翻译设定了许多标准,国内的如严复的“信达雅”说、钱钟书的“化境”说、傅雷的“神似”说、刘重德的“信达切”说等,不一而足。
国外的如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论、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论等,所有这些都是从充分再现原作的交际效果而着眼的,并没有把原作的本身民族思维方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考虑进去。
因此,传统翻译理论“重内容轻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重译语轻原语”的倾向。
随着解构主义在翻译研究的出现,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日趋受到重视,“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
(尤金·奈达, 1998.107)异化和归化作为处理文化差异的两个重要翻译策略,再次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解构主义的兴起发展及特征1.解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西方翻译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思想,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即认为语言的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和动力,并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的描述。
(张永喜,2006.6)伴随翻译理论的发展,结构主义的弊端也日益彰显,随之就出现了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structuralism)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是源于法国的一种反传统思潮。
劳伦斯·韦努蒂与异化翻译作者:张帆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研究翻译研究派的集大成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Lawrence Venuti,1953-)的翻译思想。
通过介绍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来昭示一种能够负载和交汇异质文化的翻译文本,彰显翻译活动的主体。
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使翻译活动的意义得以重新解释。
这不仅赋予西方译学研究以后现代的品性,也值得中国译学反思。
【关键词】归化异化译者隐身抵抗翻译一、引言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53-)是当今美国翻译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是当今美国译学界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在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这条线索就是:韦努蒂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韦努蒂高举异化翻译大旗,以此将译者从隐身的后台推向显身的前台,将翻译研究从学术界的边缘推向中心。
韦努蒂的翻译研究涉及语言文化、社会、伦理,他也以此成就了翻译研究派集大成者的辉煌地位。
二、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在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这条线索就是:韦努蒂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5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提出来的。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归化”和“异化”的概念。
1.“归化”和“异化”。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认为这种翻译类似于施莱艾尔马赫所反对的翻译方法:“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对西方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的再思考马会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提要:本文在阐明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所主张的异化翻译理论的实质的基础上,以实例说明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没有考虑到文学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的需求。
其次,异化翻译能否改变英美国家的翻译状况值得怀疑。
第三,“流畅”的归化翻译具有普遍性,并不仅仅是强势国家的主流翻译方法。
本文最后指出了异化翻译的理论基础及其可能的负面影响。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real nature of Lawrence Venuti’s t heory of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limitations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1) Venuti’s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ignores the purpos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he receptors of the target language;(2) It is questionable whether the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can change the translation situations of Anglo-America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3)Fluent domesticating strategy is dominant in translation practices regardless of the power differential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oncerned. 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Venuti’s theory and its possible negative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studies.Key words: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1.引言中国翻译界在2002至2003年曾一度对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探讨非常感兴趣。
XINWEN AIHAOZHE2011·4(下半月)韦努蒂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产生背景及核心观点简介在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以前,中外关乎翻译策略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而展开,其中尤以“直译”与“意译”的旷日之争最为典型。
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权威、《圣经》英文版译者奈达针对“直译”与“意译”你来我往的较量,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这一“归化”式翻译策略,将文化要素纳入翻译研究的考量范围。
在奈达看来,翻译应该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文化背景,所谓“归化”,就是力求用译语文化规约下最自然的语言将源语文本转换成译语文本。
“归化”与“意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归化”强调尽量用具有译语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最自然的语言)反映源语文本中文化成分的意义,属翻译策略,而“意译”聚焦于忠实通顺地复制源语文本的内容,是实现“归化”的具体方法。
由于奈达在国际译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归化”翻译论长期以来被奉为至理名言,成为主导西方乃至世界范围翻译活动的风向标。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韦努蒂针对“归化”极端化现状,敏锐地指出“通顺的翻译”策略一直在西方占主导地位,其根本原因是要以西方的意识形态为标准,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观来塑造外国文本,抹杀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这是典型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剥夺。
1995年,韦努蒂的代表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系统阐述了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在韦努蒂看来,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中的能指来替代源语文本中的能指的过程,通俗地说,翻译就是用目的语对应言语表达源语文本意义的行为。
由于意义是一种多元的、不定的关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统一的整体,所以翻译不能用数学概念那种意义对等或一对一的对应来衡量。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与异化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两种翻译策略。
在翻译研究领域首先将这两个词语作为术语使用的是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归化是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少译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语言特色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虽由韦努蒂所提出,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两种翻译途径,即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归化翻译指的是一种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即采用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使译文流畅、通顺,以更适合目的语的读者。
奈达是归化翻译的倡导者,他重视翻译的交际功能。
他提倡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如语义对等,语言对等,和文体对等等,他认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即努力做到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味,使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得以存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而不惜采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
韦努蒂是美国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积极创导者,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以解构主义思想来反对译文通顺烦人翻译策略。
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要“求同”,而是要“存异”。
二、两译文的比较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红楼梦》两个完整的英译本,二者都是公认的成功之作,且各有特色。
下面将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从语言转化,诗词的翻译,以及文化输出等方面对两译文进行比较。
韦努蒂的策略是以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言语风格,刻意保留语言的文化色彩为前提的,这种翻译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有时会破坏目的语的语法规范和文化规范,最终会破坏译文的可读性。
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翻译观是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的。
他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使译者的工作在翻译过程中得以显现,并使人们重新关注译者的境况。
他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停留语言文字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而考虑到了文化的因素,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这有利于反对种族中心主义和文一是皮姆(Pym)认为,虽然在英美国家出版的书籍中,由其它语种翻译过来的译作只占很小的比例,但由于出版书籍总量庞大,因此事实上译本的数量也是相当多的。
二是在由其它语种翻译成英语的时候,也并非一直采用归化译法,有时也会采用并不流畅的译入语表达方式。
三是归化译法并非只出现在以英美国家语言为目的语的翻译中,在以其它国家语言为目的语,如巴西、西班牙、法国等的翻译中,也运用了归化策略,这样的情况就不能说成是文化霸权了。
所以说虽然该观点有着积极地意义,但不能盲目跟随。
后殖民语境下的异化策略是以西方强势文化为讨论背景的,以弱势文化文本译入强势文化为讨论对象,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一种抵抗。
如果反过来,以弱势文化为讨论背景,这种大肆宣扬异化的做法有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后果。
从强势文化到弱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归化翻译有时却能对强势文化霸权形成一种抵抗,而异化翻译却有可能颠覆目的语的文化规范,使目的语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文化“他者”意识,加快了文化殖民的进程。
另外,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翻译策略积极的一面。
在他看来,“归化法”往往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强势文化在将弱势文化的文本翻译过来时采用的翻译策略。
强势文化常常自恃高人一等,面对异质文化时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对异域的语言文化不屑一顾、一味排斥,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地借鉴和吸收了。
也谈“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在翻译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在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翻译研究,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和拓展。
“归化”(Domestication)一词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1995年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
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以减少译文的异质性,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倾向于使用目标语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一种与归化相对的翻译策略,它强调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展现源语的异质性。
异化翻译倾向于保留源语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展现源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源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自韦努蒂提出这两个概念以来,“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对于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然而,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它们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和工具,对于实现翻译的目的和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即探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两种主要的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
这两种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中。
归化策略倾向于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源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深入探讨这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归化和异化如何在不同的翻译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读者的接受度。
论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李圣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教学法)摘要: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翻译目的等。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只要都符合忠实性的三要素,那么它们都是忠实的翻译。
Brief:It’s not reasonable to judge the Foreignizing Method and the Domesticating Method by generalization; each method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Many factors play roles in choosing between those 2 methods, such as politics, custom,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purpose etc.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each of them could be regarded as loyal translation if it goes under the 3 elements of Loyalty Principle.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自奈达把文化概念引入翻译中以来,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就如何处理语言外因素提出各种疑问。
和原来翻译界争执不休的“直译”和“意译”不同,他们更关注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得失,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种语言的不同不只是语言文字、遣词造句等语言形式的不同,她们蕴含的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也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传递出来。
在翻译中,对于如何处理原文特有的文化信息,翻译家们持两种意见:有些翻译家建议删除原文特有的、译文读者不熟悉的那些文化差异,或者将这些差异转化为译文读者熟悉、和原文对等的译入语中的文化现象;另一些翻译家提倡保留原文语言和非语言的特性,以便译文读者能欣赏原文的异域美,拓展知识。
从权力话语看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理论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权力的表达和文化认同的塑造。
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存在着翻译暴力的现象,即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权力不平等和文化差异译者往往会对源语文化进行扭曲、删减或改写,从而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解。
翻译具有暴力性,无法避免[1](P.119),对跨文化理解和沟通造成深远影响。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强势文化往往通过翻译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进而实现文化霸权。
原文与译文的权力关系尤为复杂,原作者通过原文传达特定的观点,译者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重构,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原作的理解和诠释受到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和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翻译建立了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的桥梁,异化翻译在抵抗文化霸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内涵[2](P.120)。
本文旨在探讨福柯和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关联性,从中发现翻译暴力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暴力如何对跨文化理解和沟通造成影响,找到正确处理翻译暴力的方法与路径,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深化与发展。
一、权力话语与文化翻译的关系(一)权力话语理论概述权力话语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中提出的,它主要阐释了权力、知识、话语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3](P.144)。
福柯认为,话语不仅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权力的表现和争夺对象。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是一种对话语对象进行“赋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建构力量[4](P.3)。
话语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是制度化和塑造的主体,它主导了人在社会与文本认知中的真理认知,进而塑造了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通过界定特定历史时期的知识形态,话语反映了权力对知识生产的深远影响[5](P.115)。
因此,话语也被视为探讨权力、知识与语言间关系的独特视角。
从韦努蒂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看商标翻译龙源期刊⽹ /doc/35496113.html从韦努蒂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看商标翻译作者:陈宣荣来源:《成都理⼯⼤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4期摘要:韦努蒂的“异化”和“归化”理论是处理⽂化信息的主要翻译策略,“异化”有益于彰显源语⾔⽂化特⾊,但容易引起⽂化冲突。
商标蕴含着丰富的⽂化,不同情况下,应针对性地运⽤归化和异化策略,采⽤不同的翻译⽅法,避免造成⽂化冲突,同时兼顾到商标所蕴含的源⽂化特⾊和⽬标消费者的兴趣,从⽽达到推⼴产品的⽬的。
关键词:异化;归化;商标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献标志码:A ⽂章编号:(2012)长期以来,翻译界对韦努蒂提出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作了⼤量探索和研究[1-3]。
学者们认为,“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化信息的两种重要策略,“异化”策略可以突显源⽂化特⾊、利于推销源语⾔⽂化,⽽“归化”策略则不利于源语⾔⽂化的推⼴。
但事实并⾮如此。
商标的⽂化特⾊鲜明。
在商标翻译中,⼈们⾮常注重翻译技巧的运⽤,或注意到“异化”与“归化”策略的运⽤,但把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简单地加以等同。
事实上,“异化”策略不只对应直译这⼀种⽅法,“归化”策略也不只对应意译这⼀种⽅法。
针对⽬前国内外“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研究的不⾜,本⽂以商标翻译为例,将“异化”、“归化”翻译理论与各种翻译技巧相结合,通过深⼊分析韦努蒂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厘清和改变⼈们对该理论的固有观念,从⽽对韦努蒂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建⽴⼀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好地促进翻译实践。
⼀、韦努蒂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受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启发,美籍意⼤利著名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处理翻译中存在的⽂化现象时,意识到不同⽂化间存在因碰撞⽽产⽣的霸权与反霸权之争,因此他在构建⽂化翻译策略时,从反对殖民主义的⽴场出发,在《译者的隐⾝:⼀部翻译史》⼀书中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两种关于⽂化的翻译策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