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技术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摘要: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总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23.34万平方公里。
石漠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如强烈的岩溶化过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因素;植被生长环境,又有人为原因,过度樵采;不和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放牧等。
主要防治措施有:(1)提高认识,加强调研。
(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3)科学论证,深入分析。
(4)制定规划,开展专项治理。
(5)强化科技,提高治理成效。
(6)石漠化治理和群众利益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7)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关键词:岩溶区;石漠化;岩溶化;综合治理0引言我国西南岩溶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脆弱环境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把石漠化治理提到了国家目标的高度”。
在新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更是将石漠化地区的“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作为西南地区的工作方针,推进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整治工程。
然而,对石漠化的确切含义、特点和成因都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石漠化形成究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石漠化究竟有那些危害?至今人们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这对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非常不利,本文拟以对石漠化的定义、分布及其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入手进行初步的探讨,已加大人们对石漠化的认识,指导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1石漠化的概念石漠化[1](Rockydesertification)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或称“石化”、“石山化”、“岩漠化”。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石漠化治理中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下面给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措施,可提高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尤其要注重引进适宜的树种,并注重营造树木生长的适宜环境,以保证植树造林能够成活并继续生长。
2. 坚持水土保持。
采取降水保持、护坡固土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的增长。
同时,在项目实施中,要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进行评估,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人为破坏和污染。
3. 加强人工改良。
采取加减肥、耕作、播种等措施,增加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肥力和水分,提高植物抗旱能力,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
4. 推广科学技术。
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利用氢氧钙水泥固土、采用流速控制网等,对石漠化区域实施科学治理,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5. 开展科普宣传。
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人们自觉地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中来,共同促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事业的发展。
总之,治理石漠化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人工改良、科技推广、科普宣传等多种手段,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让我们到更加美好的未来。
永顺岩溶区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永顺岩溶区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为了科学制定永顺岩溶区石漠化工程综合治理方案,在对永顺县石漠化调查的基础上,对永顺岩溶区石漠化的成因与发育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表土层的大量流失、植被覆盖率低、特殊地貌及陡坡、持续降雨、暴雨和不合理的开发种植是导致石漠化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改梯、坡面水系和沟道治理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生态措施相结合的对策为永顺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策略.
作者:彭英钦张金贵童方平杨红作者单位:彭英钦,张金贵(永顺县林业局,湖南,吉首,416700)
童方平,杨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刊名:湖南林业科技英文刊名: HUNAN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009 36(3) 分类号: S15 关键词:岩溶区石漠化成因发育特征综合治理永顺县。
石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成因: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2、治理措施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扩展资料:分布特征:一、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二、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
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三、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
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四、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
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治理及造林技术措施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原因,使得土地表面裸露、破碎并且缺乏植被覆盖的现象。
石漠化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石漠化治理及造林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实施至关重要。
一、石漠化治理技术措施1. 土壤保持措施土壤保持是石漠化治理的首要任务。
通过防风固沙、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等手段,来减缓和阻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质量。
防风固沙措施可以通过植物提供的阻力来减少风蚀,例如在易风化土壤上种植柽柳、胡杨等植物。
保水保肥措施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保持土壤湿润等方式来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
改良土壤措施包括添加石灰、石膏等物质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和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 水资源利用措施水是生态系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在石漠化治理中,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筑坝拦河、修建水库等手段来调节和蓄存水资源,减少水的流失和浪费。
此外,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漏井等水资源利用技术来充分利用降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 植被恢复措施植被恢复是石漠化治理的核心举措。
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可以改变地表裸露情况,提高土壤质量,并且促进水分入渗和循环。
常用的植被恢复措施包括人工造林、草场建设等。
在选择树种时,要考虑其对风沙固定、抗旱性和抗盐碱能力等因素。
同时,合理进行林带布局,进行退化林木的更新,以保证植被的健康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造林技术措施1. 林木选择在石漠化治理中,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树种非常重要。
常见的适合石漠化地区的树种有沙柳、柽柳和胡杨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抗盐碱和抗风沙能力,是石漠化治理中首选的造林树种。
2. 植树造林技术在石漠化地区的植树造林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提高造林效果。
首先,要进行石头清除和地表整平,为树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其次,进行合理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石漠化现象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石漠化地区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区域,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
本文就石漠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最后针对石漠化的地质特性运用植树造林技术,以期能够改善。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策;造林技术引言喀斯特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壤生产力急剧下降,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一些石山区域,石漠化问题十分突出,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石漠化的概念事实上,石漠化简称就是石质荒漠化土地,在亚热带湿润地区石漠化即指的是喀斯特极其发育的一种自然环境下,植被和土壤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受到严重的侵蚀与破坏,致使基岩大面积出现的裸露,地表出现一种的土地退化现象类似荒漠化景观。
石漠化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在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见,石漠化是政治、自然、文化、生物、经济等各种相互作用的复杂因素而形成的结果。
致使地区出现石漠化有很多原因,但是石山岩溶地区主要的原因是自身恶劣的自然条件,然后便是人类大范围活动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成比例。
二、土地石漠化的原因石漠化的原因很多,有当地地质、气候的因素,也有人为破坏的因素,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气候条件不利于水土保持石漠化地区一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季低温干燥,春季略暖旱频,夏季闷热多雨,秋季昼夜温差大;雨季热量丰富,降水量充沛,经常导致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旱季缺雨促进了山石的风化,也加速了石漠化的进程。
农田石漠化的防治与修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其中之一就是农田石漠化问题。
农田石漠化指的是农田土壤表面被砾石覆盖,无法正常耕种的情况。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田石漠化的防治与修复。
一、农田石漠化的原因农田石漠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土流失:过度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表层被冲刷走,暴露出石块。
2.过度开垦:过度开垦农田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易于发生石漠化。
3.不合理的农业种植方式: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易于产生石漠化。
4.自然因素: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农田石漠化的发生。
二、农田石漠化的危害农田石漠化对农田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田减产:土壤表层被石块覆盖,导致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农田产量下降。
2.土壤质量下降:石块的存在使土壤质地变差,水分滞留能力下降,导致土壤的肥力减弱。
3.水资源浪费:石块的存在导致水分无法充分渗透,只能形成积水,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4.环境破坏:农田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三、农田石漠化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和修复农田石漠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的耕种方式:注意合理的轮作轮休,减少耕地运作对土壤的破坏。
2.植被恢复:通过合理的植被种植,可以增加土壤覆盖,减少水和风的冲刷。
3.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梯田、地头地脚、植被带等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耕地质量。
4.科学施肥: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菌肥等科学施肥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风蚀能力。
5.合理水资源利用:科学灌溉,合理利用水源,减少农田水资源的浪费。
四、农田石漠化的修复除了采取上述的防治措施外,农田石漠化的修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改良: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等,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
2.石块清除:对农田石漠化地区的石块进行清除,恢复土壤表面的平整度。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由于地球气候变化和不良人类活动而造成的石质地表覆盖物稀疏及其生物生产力丧失的过程。
为了防止石漠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植树造林。
通过多年的实践,这是治理石漠化最有效的方法。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保护土壤,维护周边环境的平衡。
2.防风治沙措施。
治沙措施包括绿化荒漠、固沙造地、防风保护林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防止风沙侵蚀和石漠化的加剧。
3.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包括建设防火林带、修建沟渠、建立小型水库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水土和植被,从而减缓石漠化的过程。
4.生态灌溉。
通过科学的灌溉方式,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最大限度地减轻土地荒漠化的风险。
总之,治理石漠化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石漠化治理措施石漠化的概念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岩石覆盖的地表,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石漠化地区常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具有严重影响。
为了治理石漠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是必要的。
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分类石漠化治理措施可以分为机械治理、物理治理、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等几个方面。
1. 机械治理机械治理主要包括控制水土流失和保护土壤的措施。
例如,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沟壑区域进行沟道整治,修筑护岸、石条沟和段石沟等,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在裸露岩石表面覆盖生物肥料、塑料防雨布等,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2. 物理治理物理治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改变石漠化地区的地表条件。
比如,在裸露的岩石上进行水化作用,增加土壤颗粒间的附着力,提高土壤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喷洒石灰水或石膏浆液等,改变土壤的酸碱性,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
3.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指通过添加改良剂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的一种措施。
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包括有机肥料、磷肥、增效菌等。
在石漠化地区,施用这些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为植被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4.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内容,通过种植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
选择适应性强、抗旱能力高的植物进行种植,如草本植物、乔木等。
同时,采用措施保护已有的植被,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实施步骤1. 调查评估在实施石漠化治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了解石漠化的程度和原因。
通过采集样本、测量土壤、植被和水源等数据,确定治理的重点区域和适用的治理措施。
2. 制定治理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的结果,制定石漠化治理的具体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和技术,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
3. 实施治理措施按照制定的方案和计划,逐步进行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实施。
根据不同措施的特点,确定合适的实施方法和施工技术。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石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使得土地表面裸露的岩石增多,植被减少或消失,并伴随着水土流失、河流水位下降等问题。
为了治理石漠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石漠化的治理措施:首先,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适当的植物配置,可以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防止土壤暴露,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
选择适合生长在石漠化地区的植物,如沙冬青、沙柳等,并采用合理的植被配置方式,例如三七植株配置、梯田种植等,增加植被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有效防止土壤流失。
此外,还可以进行土地改良,通过添加有机肥料、施加石灰等措施,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保水能力,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其次,水土保持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手段。
建设人工林、草地和人工湿地等,是有效保持水土的措施。
人工林可以通过搭建防护林带、植树造林的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流失和风蚀。
草地可以采用种苗播种和草皮铺设等方式,增加土地的绿化程度,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人工湿地可以建设水生植物和湿地生物群落,提高地下水位,增加表土湿度,改善土壤环境,并净化水质,促进生态平衡。
第三,土地治理有助于减缓石漠化的发生。
在石漠化地区,可以开展地质工程治理,如处理断崖、山体岩石等,加固地表结构,防止土壤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修建水利设施,如水渠、水坝等,引导水流,防止水流冲刷土壤和房屋,并利用农田排水和水源管理,提高灌溉利用率,减少用水浪费,从而减轻土地的退化压力。
最后,生态修复是治理石漠化的长期任务。
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等手段,重建、修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石漠化地区,可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如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时,可以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加强科研合作,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防治与沙地生态修复石漠化是指由于地质、气候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即原本具有植被覆盖的土地逐渐转变为荒漠或沙漠。
这种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石漠化问题,石漠化防治与沙地生态修复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
石漠化防治包括土地治理、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方面。
首先,土地治理是石漠化防治的基础工作。
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抗风蚀能力,可以防止土壤侵蚀和沙尘暴的产生。
其次,水土保持是石漠化防治的关键措施。
建设护坡、防沙林带、梯田等水土保持设施,有效减少水流和风力对土壤的冲击,降低土地退化的程度。
此外,植被恢复也是石漠化防治的重要环节。
通过引进适宜的植物物种,扩大绿化覆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水分的保持,减轻土地退化的趋势。
沙地生态修复则更为注重恢复沙漠和荒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
在沙地生态修复中,应结合沙地的特点和植物的生态习性,采用适合当地地区的生态修复措施。
例如,在沙地的修复中,可以选择一些耐旱耐寒的植物品种,如沙拐枣、羽扇豆等,进行植被覆盖和生态恢复。
同时,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技术也是沙地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可以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和养分,提高其生长能力和存活率,促进沙地的生态系统恢复。
然而,要实现石漠化防治与沙地生态修复,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对石漠化防治和沙地生态修复的投入,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到石漠化防治和沙地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石漠化防治和沙地生态修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个人应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生活中的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小事开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积极参与到石漠化防治和沙地生态修复的行动中。
总之,石漠化防治与沙地生态修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土地治理、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措施,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015年5月《现代园艺》放在“生态环境”专栏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闵永萍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云南昆明650200摘要: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大约占全省岩溶面积的28%左右,大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左右,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对云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土地石漠化的现状作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土地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
并依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成因机理及现状,提出了一些防治土地石漠化的防范对策。
将生态建设和开发相互结合,实施能源建设、植被恢复、生态移民等多种方式,分不同区域进行土地石漠化综合防治。
关键词: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机理;防治对策;现状成因石漠化主要是指岩溶 (又称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的现象及过程,是目前云南省岩溶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因素下,由于岩溶作用以及人类一些陡坡垦荒等破坏活动,间接导致某些岩溶地段的地表基岩裸露、土层严重流失,地表缺土缺水少林草,以及土地出现类似荒漠化的现象,生产力严重下降。
它是一个具有能量、特殊物质、结构及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环境容量低、生态敏感度高、稳定性差及抗干扰能力差,一旦森林植被受到破坏,极易造成基岩裸露、水土流失、频繁旱涝灾害等。
一、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成因(一)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近几年以来,云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呈现持续扩张的趋势,并从非石漠化逐渐向石漠化,从轻度石漠化逐渐向中度甚至重度石漠化的方向转变,石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整个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严峻。
据有关部门统计,云南省存在岩溶土地的地区共有115个县(市、区),近二十几年来,云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增加了3798.3km2,石漠化面积发展速度很快,其中,石漠化土地约占全省岩溶面积的28%左右。
云南是我国岩溶分布区域最为广泛以及石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由于石漠化地区表土薄,土壤流失很严重,甚至有些地方已出现全部裸露的现象,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从而造成云南省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低下,并严重威胁到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建设以及生态平衡。
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摘要: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一些石山区域,石漠化问题十分突出,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漠化现象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和国家高度重视,成为我们不得不正视和需要解决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即将深入对石漠化问题的研究,为石漠化的科学治理提出了以下几种治理对策。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造林技术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指的是在热带、亚热带以及岩溶发育过盛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导致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衰退,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石漠化不仅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于使当地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危及到人的生命,因此加快石漠化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石漠化治理是生态治理的一大顽疾,需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一、石漠化问题的成因分析近年来,为了追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此情况下,石漠化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石漠化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能任其发展。
实则不然,石漠化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特别是当前经济高度发展,这类因素也日益增多。
实质上,造成石漠化问题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两种。
一类是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以下就这两种因素展开详尽论述。
自然因素。
石漠化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是导致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即自然因素是导致石漠化现象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在我国云南地区,很多都是岩溶地貌,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往往很容易出现石漠化现象,这类地区往往含有十分丰富的碳酸盐岩,它们容易淋溶,形成土壤的速度较慢,为石漠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加上岩溶地貌所在的地区,山高坡陡,温度适宜,降雨充沛且集中,为石漠化现象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溶蚀条件,这是石漠化现象的主要成因。
云贵高原石漠化的治理措施1. 引言云贵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等问题,导致了云贵高原的石漠化现象严重。
为了保护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云贵高原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2. 防止进一步石漠化的措施2.1 生态修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将农用地、草地、林地等恢复为自然植被覆盖。
•进行植被种植,引进适应高寒、干旱环境的植物,增加植被覆盖率。
•进行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护坡、引水槽、防风林等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2.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施耕地轮作制度,避免连续种植同一作物造成的土壤退化。
•推广精细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地面积占用。
•支持发展畜牧业,规范放牧行为,避免过度放牧引发植被破坏。
3. 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措施3.1 积极进行植被恢复•引进抗旱植物,如沙柳、五加科植物等,增加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
•配置人工降雨设备,提供充足的水源,促进植物生长。
•开展种苗培育和抚育技术研究,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和覆盖率。
3.2 控制土壤侵蚀•构建防风林,保护土壤表面,减少风蚀和水蚀。
•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梯田、水渠、地漏等设施,减少土壤流失。
•开展植被覆盖的保水保肥技术研究,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3 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展水土保持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支持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增加石漠化地区的经济收入,减少对土地的压力。
4. 石漠化治理的成果与展望经过多年的治理,云贵高原石漠化的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理。
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持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下一步,需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石漠化治理项目的投入,并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治理效果。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石漠化的合力。
贵州省石漠化成因与治理综述作者:刘伟但新球刘世好等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5期摘要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综述前人研究,总结出贵州省石漠化成因、治理措施、治理模式以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贵州;石漠化;成因;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736-04Abstract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region of Karst landform in the world,also is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of the largest,most complete,worst and most harmful in China.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evious research,summed up the causes,treatment measures,the governance mode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Key words Guizhou; Rocky desertification; Causes; Treatment measures石漠化是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西南部的一种典型的土地退化问题,缩减着人们的生存空间,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同时也成为制约和束缚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它也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
贵州地处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处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强烈的高原山区,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石漠化与固沙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沙漠之一,位于亚洲中部的中亚地区。
这片沙漠地区的特点是干燥、缺水和缺乏植被覆盖,因此易受侵蚀和沙漠化的影响。
其中,石漠化是该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石漠化现象以及固沙治理的重要性。
石漠化是指土地表面的砂质土壤遭受风和水的侵蚀,形成裸露岩石和石质土壤,严重影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石漠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和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引起的。
气候干旱和强风将土壤表面的细沙吹走,暴露出下面的砾石层,造成土地的不可逆转的损失。
此外,过度放牧、煤矿开采和无序采伐树木等人类活动也进一步加剧了石漠化的程度。
石漠化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区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石漠化导致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降水渗透能力降低,土地变得干燥,这使得植物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和生长,进而破坏生态平衡。
其次,由于石漠化的加重,土地失去了保持水源和固定水土的功能,导致水资源的匮乏和干旱问题的加剧。
再者,石漠化还会使沙尘暴频发,对人类居住区带来严重的危害。
沙尘暴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严重。
固沙治理是处理石漠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固沙治理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种常见的固沙治理方法是进行人工抚育和植被恢复。
这包括植树造林、草种播种和人工灌溉等措施,以增加植被覆盖和改善土壤质量。
例如,在中国新疆地区,政府积极推动河谷绿化和沙漠边缘的防护林建设,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合理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对固沙治理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人工干预之外,科学研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家们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物等要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石漠化的机理和演变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固沙治理措施。
此外,科学研究还可以为石漠化问题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
浅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出现了土地石漠化问题。
土地荒漠化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加强对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而在这一过程中,林业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本文从石漠化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入手,分析了石漠化治理的对策,重点探究了造林技术应用于石漠化治理中的要点,以期提高我国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水平。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对策;造林技术;措施引言:石漠化作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态退化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石漠化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干旱缺水等,还会森林覆盖率,从而引发自然灾害。
而造林技术作为保护和恢复林地生产力、维持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但由于石漠化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得其造林难度较大,并且成本较高。
因此,对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的运用措施进行探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石漠化概述1.1概念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使地表岩石裸露面积扩大,并造成地面坡度变缓、土壤理化性质变差、植物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地质地貌景观变化过程。
石漠化不是一种地理现象,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问题,它可以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目前,我国石漠化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西南山区及西北部干旱区,包括贵州西部、甘肃中部、青海南部等省区。
1.2石漠化的成因分析一是自然因素。
石漠化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是导致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这些地区大部分地形起伏较大,而且具有一定厚度的岩石覆盖层;另外还有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的特点。
小议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技术措施
摘要:土地石漠化是面临的最大生态问题,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已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索治理模式,总结治理经验。
因我国石漠化研究时间较短,防治技术目前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笔者针对试点阶段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措施;方法;探讨
前言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程度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1 石漠化概况及成因
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盖度低,生态功能退化,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调蓄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首要生态问题,也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三农”问题突出和地区贫困的根源。
而且岩溶地区处于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源头和中上游,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尽快遏制和扭转石漠化扩展态势,改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石漠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石漠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人为干扰是必要条件,土地石漠化成因复杂,因素众多,人类影响因素越来越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导因素。
人口过快增长是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负荷重,压大力,据调查,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因人口增加的成因主要模式:人口增加—过度开垦—土地退化—石漠化扩展—经济贫困。
破坏植被对土地掠夺式的经营造成石漠化加剧,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等经营方式使水土流失严惩造成土地石漠化。
土地资源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种植业面积广、比重大,其次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大量农村的劳动力依附在贫脊的土地上,缺乏能替代传统种植业的新型产业支柱。
传统的养殖方式导致石漠化逐步加剧。
过度放牧是加剧土地石漠化又一因素,由于传统的散养牲畜,特别是农户养殖的黑山羊,对喀斯特地形中多年生长的石生灌丛植被危害最大,一旦破坏,植
被恢复难度大,仅存的一点土壤会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流失,造成土地石漠化。
2 综合治理总体思路
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先导,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试点促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整合项目区现有生态工程资金;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结合、讲求实效的方针,以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恢复为核心,辅以工程配套措施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生态产业发展,把石漠化综合治理同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示范与试点的关系,突出以点带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岩溶地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村容整洁、经济富裕”的新农村,为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2.1 立体空间治理
山上石漠化土地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等措施,增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山脚及平缓地带石漠化实施坡改梯或营造生态经济林、修建生物篱,配套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发展林下林草,发展高效农业或林业;农村产业发展以营造林基地建设为基础,结合岩溶地区实际,发展以林药、林果、用材林、原料林、蚕桑、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型产业,培育岩溶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
2.2 工程类别治理
(1)对石漠化土地通过采取植被管护、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与种草、严重陡坡耕地及石旮旯地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以及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物措施,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与建设,提高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强岩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强化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坡度平缓的石漠化地带发展经果林、中药材林、原料林、用材林等生态型经济林,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结合国家土地治理工程,把以石漠化坡耕地或石旮旯地水土综合整治与建设基本农田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加大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及生物篱等建设力度,蓄水保土,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和扭转石漠化区域缺土少水、土地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保障岩溶地区群众的民生问题。
(3)开展人工种草与草地改良,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加快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的品种改良,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增强岩溶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
(4)结合项目区现有国债沼气池建设项目,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适
度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农村生活能源建设,减少林草植被破坏。
(5)针对石漠化严重、局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在保障移民群众的土地与经济来源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移民,减轻石漠化土地的生态压力,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6)加强科技与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岩溶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引导劳务输出,拓宽岩溶地区群众的就业渠道和生存发展空间;同时扶持、引导石漠化地区发展高效林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畜牧业加工等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多元经济增长点,促进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石漠化治理的典范,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提供成熟的经验与模式。
3 治理技术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各行业和各级政府与项目区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实施综合治理,防治技术涉及多方面的建设内容,其治理对象、目的与要求各异。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石漠化防治过程中,广大科研人员对石漠化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试验,探索、总结出了各种符合实际、各具特色、效果明显的石漠化防治实用技术,但缺乏有效的总结、归纳与推广应用。
在充分吸纳现有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明确石漠化防治技术措施的适用类型与地类,提出治理措施的主要建设内容与要求,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阶段提供指导与参考。
4 结束语
岩溶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但因现阶段石漠化仍以轻、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区域,水热条件良好,生物种质资源丰富,石漠化土地实施综合治理的自然条件具备。
因而,在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综合治理总体思路,以岩溶地区林草植被恢复为中心,结合岩溶地区“新农村”建设,辅以基本农田建设、生活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等,合理落实与配置治理技术措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必定能够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和谐、稳定和繁荣的岩溶”新农村”,为我国石漠化的全面治理树立典范,积累治理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Z].2006.
[2]喻甦,吴协保.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3]吴协保.我国石漠化区域划分及造林树种选择探讨.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