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汇报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8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引言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地理特点是山多、地质复杂。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人类活动,加上天然条件的限制,导致贵州的石漠化问题严重。
石漠化是指由于土地退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石质地表的覆盖,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为了解决贵州石漠化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支持相关的治理工作。
政府鼓励农民进行石漠化治理,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补贴。
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石漠化治理工作,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贵州政府通过在受石漠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植树造林和草场恢复,来提高土地的覆被率和保护性绿地面积。
植被恢复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文环境,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保护水源、减少土壤侵蚀等。
水土保持工程贵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程来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蔓延。
这些工程包括修建防护林带、建设护坡和隔离区、修建沟渠等。
这些工程可以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减轻石漠化的程度。
教育和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石漠化治理意识和技能,贵州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农民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习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石漠化治理,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这些教育和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科研和技术创新贵州还积极推进科研和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开展石漠化治理相关的研究,并通过实践将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地推动了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增效和提质。
合作与交流贵州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治理石漠化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贵州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石漠化治理的最新进展,学习先进的治理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当地的实际工作中。
结论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教育和培训、科研和技术创新以及合作与交流等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贵州取得了石漠化治理方面的显著成效。
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在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各级政府和相关
部门的不懈努力,大量的荒山得到了有效整治,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
下面就来总结一下这些宝贵的经验。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的重要性。
荒山整治不仅仅是为
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将荒山整治工作纳入全局,统筹规划,形成合力。
其次,我们要注重科学规划。
在整治工作中,我们要根据荒山的特点和周边环境,科学制定整治方案,确保整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生态保护,尊重自然规律,避免人为破坏。
再次,我们要加强监督和评估。
整治工作完成后,我们要加强对整治效果的监
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措施,确保整治工作的长效性和稳定性。
最后,我们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整治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社会
活动。
我们要加强对整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整治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之,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整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我们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贵州石漠化的原因及措施贵州是中国山地较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近年来,由于不当的人文活动,贵州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威胁着贵州的生态环境安全。
这种情况的出现早已引起了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围绕贵州石漠化的原因及措施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是生物土壤受损导致的石漠化。
随着农业粮食生产的发展,贵州山区的民众广泛采用砍伐山林、放牧、放火等活动,以及开垦山坡地等扩大耕作面积,使当地植物群落枯竭,原来充沛的土壤因受损而大量流失,最终山区逐渐变成石漠。
二是植被受损造成的石漠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山区的人口增加了,家庭为满足日常需要,采伐林木,使森林覆盖率降低,叠加上自然因素如阳光、风雨、地形条件和植物种类等,都影响着植被恢复,从而易使地表大量消失,山区植被减少,从而加剧了石漠化现象。
三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石漠化。
受全球变暖和干旱影响,贵州到处存在着旱涝气候,尤其是山地区域更甚,农民采用不当的生产方式,加剧了气候变化引发的植物退化和沙化现象,进而加剧了石漠化现象。
针对贵州石漠化,政府、专家学者和当地农民应该采取一系列行动来改善这一状况,以保证生态环境安全。
首先,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减轻贵州山地人口负荷,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石漠化程度。
其次,对于贵州的森林,及时采取有效的综合管护措施,积极开展森林造林活动,尽可能恢复和改善流失的土壤和植被,增加植物的群落多样性,以促进山区环境的恢复。
此外,贵州应开展公益植树活动,鼓励居民种植多种树木,以增加植被密度,抵御石漠化。
同时,贵州应鼓励农民采用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更多地采用放牧、轮作、抗旱耕作等措施,减少开垦新山林、采伐、放火等不良活动,以维护山地植被,减缓石漠化程度。
总之,贵州石漠化问题日趋严峻,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应团结协作,共同落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改善贵州山区的环境,提升当地的生态建设水平,保障贵州的生态环境安全。
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一: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汇报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报告(20XX年4月28日在市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安顺市人民政府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安顺市石漠化治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安顺市石漠化现状安顺市国土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其中岩溶露出面积662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1.52%。
在岩溶面积中,石漠化面积为296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04%,石漠化程度在省内仅次于六盘水市,居全省第二。
表1-1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石漠化现状情况单位:平方公里二、石漠化治理三年规划情况根据省发改委、林业厅、农业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局对我市6个试点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XX-20XX 年)的批复》,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三年共集中治理小流域45条,治理石漠化面积406.38平方公里。
占全市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的13.68%,涉及6个区县、39个乡镇,项目区总人口50.39万人。
总投资2097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8000万元,地方投资2972万元。
表1-2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区基本情况三、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情况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我市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6个县被纳入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范围,并于20XX年启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20XX年2月,我市按照《安顺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内容,已全面完成了20XX年、20XX年度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内容。
1、20XX年度项目实施情况20XX年度全市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2612万元,试点县区已全部完成投资2612万元,共治理石漠化治理面积61.33平方公里;完成封山育林育草3474.23公顷;人工造林1977.17公顷;人工种草264.26公顷;改良草地172.17公顷;棚圈建设5161平方米;坡改梯56.74公顷;蓄水池293个;沉沙池277口;田间生产便道9.97公里;机耕道19.34公里;灌溉渠8.36公里;排涝渠17.97公里;谷坊7座;拦沙坝2座。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在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受降水量减少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结皮破坏,草地和水源散失,最终导致土地沙漠化的过程。
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之一,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面我们就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进行探讨。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石漠化综合治理,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要加大对水源、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力度,开展水土保持和草原恢复工程,加强生态补水,增加植被覆盖率,修复沙化土地,恢复地表植被,控制沙漠化扩展。
二、加强科技支撑和技术创新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依靠科技支撑和技术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治理领域的科技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要鼓励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及时发现石漠化治理效果,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参与,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众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认识和支持,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沙漠化地区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关注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国际交流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国际交流,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统筹和管理。
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技术,借鉴国外的相关政策和做法,努力提升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水平和效果。
五、加强监管和问责制度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加强监管和建立问责制度,确保治理工作的效果。
政府应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治理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2月19日在安顺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安顺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周建琨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五年来,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克服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百年不遇的冰冻雪凝灾害和特大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胜利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29.12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86亿元,年均增长12.6%;人均生产总值由5156元提高到12190元,年均增长14.1%。
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2006年的18.38亿元、9.73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60.8亿元、24.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20.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67.82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58亿元,年均增长30.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33.98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83.4亿元,年均增长19.7%。
——三次产业稳步发展。
预计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20.3:39.8:39. 9调整为2011年的15.0:38.1:46.9。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蔬菜、茶叶、中药材、水果、烤烟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46.1%。
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柳江集团、雨润黄瀑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92家。
石漠化治理总结引言石漠化是指石质地壤面严重暴露,土壤质地强硬且缺乏养分,植被稀疏甚至丧失的一种土地退化形式。
石漠化的广泛存在给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并对治理效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估。
本文将就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方法和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一、石漠化治理的目标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是恢复土壤的肥力和保持水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植被的恢复和植被种类的多样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治理措施:1.土地复垦:通过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使石漠化土地转变为农业或林业生产用地,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2.植被恢复:通过引种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的植物,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防止水土流失。
3.水资源利用:合理规划和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合理安排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水量。
二、石漠化治理的方法为了实现石漠化的治理目标,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水土保持:在石漠化地区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包括修筑沟渠、建设防护林带、植被覆盖和黄土地生态修复等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2.植被恢复:选择适应性强的经济作物和植被,在石漠化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工作。
同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植物的生长状况。
3.土地改良:通过改良石漠化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常用的土地改良措施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土壤覆盖、石膏施用等。
三、石漠化治理的效果经过一系列的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实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1.土壤改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石膏等土地改良措施,石漠化土地的肥力得到提升,土壤质地得到改善,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扎牢。
2.植被恢复:经过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工作,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得到显著提高。
大量的抗旱植物和经济作物得到推广种植,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和经济价值。
安顺市土地类型演替典型范例——安顺市石漠化产生的原因及治理作者:李先珞摘要:安顺市是贵州省境内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地区。
结合贵州省岩溶生态环境分析表明:安顺市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地质背景是地壳的持续隆升运动和沿断裂破碎带的深切作用,使地形高差对比越来越不平衡,碳酸盐岩广布为石漠化的广泛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给土壤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独特的气候条件是石漠化发育的主要外营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安顺市恶性土地结构演替,加快了石漠化的进程。
关键词:土地演替石漠化原因治理土地石漠化是土地类型演替的恶性结果。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L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types is the succession of malignant result. Formation of the main caus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severe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adictory of person become a series of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human factors form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of land, the excessive QiaoCai accounted for 31.4%, accounted for 21.2%, unreasonable farming reclamation accounted for 15.1%, formed by deforestation accounts for 13.4%, overgrazing of accounted for 8.2%. Disorderly mining and disordered construction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expansion of desertification, accounting for 10.7% of the human factors form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1.土地类型演替与石漠化土地演替结构是指土地类型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规律。
安顺市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浅谈第一篇:安顺市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浅谈安顺市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浅谈摘要:石漠化作为荒漠化的形式之一,对侵蚀土地,造成土地的退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的作用。
石漠化也已然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重大障碍了,一方面,石漠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造成石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
本文以安顺市为例,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石漠化的的相关知识。
首先,本文以比较专业的术语来简单阐述了什么是石漠化;其次,本文陈述了安顺市石漠化的成因和现状分析;然后,本文论述了石漠化的危害;然后;再后,本文有为治理石漠化谏言献策,提出了治理石漠化的对策;最后,本文给予治理石漠化的前景相对正确的展望。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治理对策;安顺市1引言据国土资源局统计,截至2009年初,我国的耕地面积仅为18.25亿亩,而我国的耕地鸿线为18亿亩,到目前为止,仅有0.25亿亩耕地可供于我们未来发展的其他用地使用。
土地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已使得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捉襟见肘了。
在学术界,土地沙漠化已引起了相关的学者和专家的注意了。
但作为荒漠化形式之一的石漠化,却没有能够引起相关学者和专家的足够重视,鉴于国内外学者专家在这方面也较少涉足,偶尔发现几篇相关文章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大学生或研究生的论文研究。
特此,本文在在这一角度来创作希望能为以后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能够为研究石漠化领域的人们提供一点有利的作用或意义。
石漠化作为荒漠化的形式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或作用。
我国的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南部地区的广西、广东和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8省市自治区。
而贵州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该区的面积达5.5×105平方千米,是最易石漠化地区,同时,贵州也是石漠化面积最大、石漠化等级最齐、石漠化程度最深、石漠化危害最重的省份[1]。
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在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的成果和经验教训。
首先,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积极开展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固沙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石漠化荒山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整治工作中,一些地方存在投入不足、政策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整治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了一些问题地区整治后再次出现石漠化的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的投入,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最后,我们需要总结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机制。
在整治工作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整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总之,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我们才能够取得石漠化荒山整治工作的最终胜利,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1. 引言1.1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土地沙漠化和退化的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是当前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之一。
石漠化综合治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石漠化土地的出现会导致水土流失、植被丧失、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进而影响气候变化、减少水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综合治理,可以逐步修复土地,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石漠化综合治理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石漠化土地大多位于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通过治理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旅游业等,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综合治理的成功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一严峻挑战。
1.2 石漠化问题的现状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地裸露、植被丧失、水土流失等问题。
目前,我国石漠化问题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约有40%的土地面积受到石漠化的影响,其中北方地区尤为突出。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石漠化造成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土地裸露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植被丧失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土地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石漠化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土地退化造成了农作物减产、草场荒芜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活质量。
石漠化对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土地的裸露导致了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加剧了河流的污染,对大气环境和水资源保护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石漠化问题的现状十分严重,亟待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来解决。
加强监测与评估,实施生态恢复项目,发展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经济产业等措施势在必行。
2. 正文2.1 加强监测与评估,提前预警加强监测与评估,提前预警是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乡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情况汇报XX县发展和改革局:XX乡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市发改局、县发改局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实体工程已全面完工,现将实施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XX乡位于XX县西北部,乡政府距县城43公里,属山石岩溶地区,全乡境内山脉众多,且东高西低,山地、丘陵、盆地、河流相隔分布,国土总面积512平方公里,可耕土地60156亩。
辖13个村民委员会,49000人。
全乡大部分土壤属酸性红壤土,砂壤和少部分羊肝土,受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加之基岩裸露多,森林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低,山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
XX乡X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XX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试点工程,工程区为XX塘小流域、黑滩河小流域,具体在XX乡赤章、块所、XX3个村委会实施。
XX乡岩溶分布广泛,岩溶面积达404.48平方公里,占全乡国土总面积的79%。
本期治理岩溶面积51.71平方公里,占全乡面积得10.1%。
本项目由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利水保设施建设三项工程组成。
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800万元,其中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工程投入资金468.42万元,草食畜牧发展投入资金46.16万元,水利水保设施建设投入资金285.42万元。
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工程人工造林573.33公顷。
其中:防护林433.33公顷、经济林金银花140公顷;封山育林面积507.33公顷,其中:补植补造面积146.5公顷。
人工种草134.67公顷,改良草地272公顷。
草食畜牧业发展工程1.棚圈2028平方米;2.青贮窖1350立方米;3.购置饲草机4台。
水利水保设施建设1.引水渠整治4.8公里;2.新建排灌渠3.022公里。
二、工作措施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中,XX乡按照市政府和县政府的要求,根据市县发展改革局的安排,结合乡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重点做到“五个加强”。
加强领导。
XX县专门成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发展改革局牵头,林业局、水务局、农业局、审计局、纪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在XX乡成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由XX乡乡长任指挥长。
安顺土地整改情况汇报
近年来,安顺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整改工作,不断加大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就安顺市土地整改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安顺市土地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明确了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和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土地资源被浪费、滥用的情况,以及存在的违法违规占用土地的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
其次,我们加大了土地整治力度,对存在问题的土地进行了清理和整治。
我们
依法依规对违法违规占用土地进行了取缔,恢复了土地原貌。
同时,对于被浪费、滥用的土地资源,我们进行了合理利用,推动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土地整改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我们建立了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土地整改工作的督导,确保整改工作的全面推进。
同时,我们对整改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和考核,对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土地整改工作。
最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土地整改工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改工作
机制,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安顺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土地保障。
总之,安顺市土地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保持工作的韧劲和韧性,坚决打好土地整改攻坚战,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希望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朋友们能够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为安顺
市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汇报篇一: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汇报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报告(20XX年4月28日在市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安顺市人民政府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安顺市石漠化治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安顺市石漠化现状安顺市国土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其中岩溶露出面积662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1.52%。
在岩溶面积中,石漠化面积为296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04%,石漠化程度在省内仅次于六盘水市,居全省第二。
表1-1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石漠化现状情况单位:平方公里二、石漠化治理三年规划情况根据省发改委、林业厅、农业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局对我市6个试点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XX-20XX 年)的批复》,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三年共集中治理小流域45条,治理石漠化面积406.38平方公里。
占全市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的13.68%,涉及6个区县、39个乡镇,项目区总人口50.39万人。
总投资2097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8000万元,地方投资2972万元。
表1-2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区基本情况三、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情况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我市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6个县被纳入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范围,并于20XX年启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20XX年2月,我市按照《安顺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内容,已全面完成了20XX年、20XX年度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内容。
1、20XX年度项目实施情况20XX年度全市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2612万元,试点县区已全部完成投资2612万元,共治理石漠化治理面积61.33平方公里;完成封山育林育草3474.23公顷;人工造林1977.17公顷;人工种草264.26公顷;改良草地172.17公顷;棚圈建设5161平方米;坡改梯56.74公顷;蓄水池293个;沉沙池277口;田间生产便道9.97公里;机耕道19.34公里;灌溉渠8.36公里;排涝渠17.97公里;谷坊7座;拦沙坝2座。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当的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表土壤风蚀、水蚀和水盐化,导致土地逐渐变为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
石漠化的形成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综合治理和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对石漠化的综合治理1. 多措并举,综合治理要想有效地治理石漠化,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治理措施。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和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其次要进行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护坡、植树造林等工程,减缓风蚀和水蚀速度。
另外要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地下水位,减轻土地水盐化程度。
2. 政策法规,加强管理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石漠化治理的责任部门和具体措施。
并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植被、水资源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同时要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科技创新,提高治理效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石漠化地区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效率。
同时要鼓励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进行石漠化治理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二、对策及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要加强对石漠化问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石漠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中来。
2.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石漠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地方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要加强与周边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石漠化问题。
可以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促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经验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3. 加强产业扶持,促进经济发展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业等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可有效减缓石漠化的发展速度。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支持当地农民和企业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项目,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报告(2011年4月28日在市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安顺市人民政府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安顺市石漠化治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安顺市石漠化现状安顺市国土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其中岩溶露出面积662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1.52%。
在岩溶面积中,石漠化面积为296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04%,石漠化程度在省内仅次于六盘水市,居全省第二。
表1-1 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石漠化现状情况单位:平方公里二、石漠化治理三年规划情况根据省发改委、林业厅、农业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局对我市6个试点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年)的批复》,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三年共集中治理小流域45条,治理石漠化面积406.38平方公里。
占全市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的13.68%,涉及6个区县、39个乡镇,项目区总人口50.39万人。
总投资2097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8000万元,地方投资2972万元。
表1-2 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区基本情况三、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情况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我市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6个县被纳入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范围,并于2008年启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2011年2月,我市按照《安顺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内容,已全面完成了2008年、2009年度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内容。
1、2008年度项目实施情况2008年度全市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2612万元,试点县区已全部完成投资2612万元,共治理石漠化治理面积61.33平方公里;完成封山育林育草3474.23公顷;人工造林1977.17公顷;人工种草264.26公顷;改良草地172.17公顷;棚圈建设5161平方米;坡改梯56.74公顷;蓄水池293个;沉沙池277口;田间生产便道9.97公里;机耕道19.34公里;灌溉渠8.36公里;排涝渠17.97公里;谷坊7座;拦沙坝2座。
2008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已经通过县级自查及市级验收。
2、2009年度项目实施情况2009年度全市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5538万元,试点县区已全部完成投资5538万元,共治理石漠化治理面积61.33平方公里;计划完成封山育林育草6237.08公顷;人工造林3816.71公顷;人工种草883.92公顷;改良草地34公顷;棚圈建设17840平方米;青贮窖4390立方米;坡改梯274公顷;蓄水池213个;沉沙池169口;田间生产便道12.23公里;机耕道59.46公里;灌溉渠53.25公里;排涝渠19.11公里;谷坊10座;山塘整治2座。
2009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县区正在组织自查验收。
3、2010年度项目实施情况2010年度全市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6600万元。
计划治理石漠化治理面积129.01平方公里;计划完成封山育林育草6601.18公顷;人工造林4734.65公顷;人工种草914.2公顷;改良草地642.58公顷;棚圈建设27311平方米;青贮窖11300立方米;坡改梯226.46公顷;蓄水池302个;沉沙池301口;田间生产便道7.53公里;机耕道44.11公里;灌溉渠24.53公里;排涝渠12.66公里;谷坊6座;山塘整治1座。
目前已完成人工造林225公顷;封山育林940公顷;青贮窖建设300立方米;坡改梯60亩;机耕道3.75公里;灌溉渠0.2公里;蓄水池8个;沉沙池8口。
2011年上半年可完成其余项目建设内容。
四、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通过三年来试点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各试点县共完成新造林面积5793公顷、封育补植9936公顷,工程区可提高森林覆盖率近12个百分点;改良草地和人工种草1355公顷,增加植被覆盖率近8个百分点。
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50平方公里,修建和治理坡改梯1.5万亩,可恢复和保护项目区基本农田,有效减少耕地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植树造林、种草养畜起到了固土保水的作用。
二是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发展了各类经果林、用材林,使项目区受益农民年平均增长500-600元;结合标准化圈舍改造和以黑麦草、紫花苜蓿、牛鞭草为主进行草场改良,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00万元。
三是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机耕道、三小水利工程的修建,在项目区提供近1500个就业机会,为项目区群众提供近300万元劳务收入同时可解决全市3000多人饮水困难问题。
同时解决当了地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主要做法1、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市、县区分别成立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发改、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畜牧、国土、环保、交通、建设、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发改委,负责全市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日常工作。
各县区分别成立了由县(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县(区)长任副组长,发改、林业、水利、农业、畜牧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区发改局,县区发改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从林业、水利、农业、畜牧等部门抽调人员到办公室工作,专门负责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促,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加强项目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严守财经纪律,严格资金用途管理,严禁截留和挪用,确保资金安全。
县区石漠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项目实施单位均设立专户,县区财政将资金划拨到县区石漠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专户,项目实施单位向县区石漠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项目资金,县区石漠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项目单位实施的工程进度分期拨付,统一实行报账制。
同时县区石漠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随时会同县区财政、审计、监察、会计核算中心等部门对资金加强检查,发现问题,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及时整改,确保资金安全。
在档案管理上,按照项目档案归档及时,档案管理规范和上级相关要求,相关信息及资料由县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收集管理,做到了专人专管,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室,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在项目实施上,严格实行监理制,由监理单位对县区石漠化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理,在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资金拨付,施工管理上全面负责,对项目的有效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积极整合资源截止目前,普定县共整合资金434万元配套石漠化试点工程建设。
其中:2008年号云河小流域试点工程实施中整合南京大学科技项目资金20万元,2009年试点工程实施中整合中科院地化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王世杰研究员的科技项目资金40万元,2010年试点工程实施中整合中科院地化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王世杰研究员的科技项目资金110万元,以工代赈项目资金70万。
关岭县整合水利部门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珠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农业部门实施的沼气池工程,林业部门实施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和国土部门实施的土地整治工程等项目,共计整合项目资金约3758万元。
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提高工程科技含量,通过项目整合和资金整合,明确各相关资金的重点投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主导产业或重点建设项目打造石漠化资金整合平台,形成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分散的、单一工程措施的治理向集中连片的、多工程措施集成配置的系统化治理转变,形成由点及面的、由分散向系统治理的过渡。
六、存在问题1、项目资金安排未充分考虑各项目县和项目区石漠化程度不同的实际情况,导致部分项目实施难度大。
2、由于设计阶段的工作做得不细致、不够扎实,导致石漠化部分工程实施效果不好,效益不佳。
比如树种选择没有根据项目区气候、土壤等条件进行优化选择,使2008年石漠化工程中的部分经济林图斑实施效果较差。
部分工程项目实地踏勘不够,导致工程建设规模、概算与实际有较大出入,被迫进行设计变更,致使工程延误。
部分监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到达各县区,导致部分县区各部门衔接不力。
3、由于2009年7--8月份我市遭受持续干旱,导致2008年度项目区内经济林与人工种草成活率低,从而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4、各级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工程建设效果。
2008年的项目虽已验收但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投入不足,属低水平建设。
另外,有的流域治理措施分散,不集中连片,形不成规模,效果不明显。
5、该工程无专门的工作经费,中央资金必须全部用于项目建设,地方配套难度大,县级配套资金落实难度更大,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均通过日常工作经费来推进,项目推进不够理想。
七、下步工作打算1、石漠化的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且治理难度大,加之我市石漠化试点地区边远,交通不便,导致工程建设成本高,建议除积极争取国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外,还应将石漠化地方配套资金列入市、县两级年度预算,以保证工程正常开展。
2、我市石漠化地区处于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上游,生态地位极为重要。
有效遏制石漠化,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是构筑两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根基,我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对两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效益,建议积极呼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治理区多出力、受益区多出钱,促进石漠化治理区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3、把石漠化治理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针对石漠化地区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和群众贫困的特点,把石漠化治理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市场优势和生产潜力的特色产业,如特色林果药茶、生态畜牧、旅游等产业,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链,增加群众收入,从而实现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区域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目标。
4、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
薪柴是我市许多农村的主要生活能源之一,由于过去长期过度采伐森林,导致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因此,石漠化治理工作中,要加大秸秆汽化、沼气、小水电等建设力度,加快节煤灶、节柴灶改造进度,妥善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保护现有林草植被免遭破坏,确保生态建设和生态自我修复的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