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书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书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书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书

目录

1基本情况 (1)

1.1遵义县石漠化概况 (1)

1.2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2008-2010)实施方案概况 (1)

1.2.1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 (1)

1.2.2实施方案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2)

1.2.3实施方案的建设规模和布局 (2)

1.2.4实施方案的工程建设情况和进度安排 (4)

2 2010年项目区基本情况 (7)

2.1项目区概况 (7)

2.1.1社会经济概况 (7)

2.1.2土地利用现状 (7)

2.1.3石漠化现状 (7)

2.2小流域概况 (8)

2.2.1自然条件和资源 (8)

2.2.2社会经济情况 (11)

2.2.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评价 (12)

2.2.4石漠化现状、成因及主导因子 (15)

3工程设计依据及原则 (18)

3.1设计依据 (18)

3.1.1法律法规 (18)

3.2.2规程规范 (19)

3.2.3相关文件与技术资料 (20)

3.3工程设计原则 (21)

4工程建设任务及建设内容 (23)

4.1 2010年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及规模 (23)

4.1.1 2010年全县石漠化治理项目区的建设目标及任务 (23)

4.1.2 2010年石漠化专项资金安排的建设内容和规模 (23)

4.3 石漠化治理对策及模式 (24)

4.3.1治理对策 (25)

4.3.2治理模式 (26)

4.4工程总体布局及建设内容 (28)

4.4.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8)

4.4.2治理措施总体布局 (31)

4.4.3建设内容 (32)

5工程设计 (33)

5.1森林植被保护与建设工程 (33)

5.1.1经果林营造工程 (33)

5.1.2生态林营造工程 (40)

5.1.3封山育林 (44)

5.2草食畜牧业发展 (46)

5.2.1人工种草 (46)

5.2.2棚圈建设 (49)

5.2.3青贮窖 (50)

5.3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50)

5.3.1道路工程 (51)

5.3.2小型蓄排工程 (52)

5.4科技支撑 (60)

5.4.1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6)

5.4.2技术培训体系与计划 (66)

5.4.3科技推广方案及内容 (67)

5.4.4配套技术研究方案 (68)

5.4.5监测体系 (69)

6项目组织、质量与进度管理 (71)

6.1施工组织管理 (71)

6.1.1施工组织机构及职责 (71)

6.1.2制度建设 (71)

6.1.3资金管理 (73)

6.1.4项目建设 (73)

6.2招投标方案设计 (74)

6.2.1招标的范围 (74)

6.2.2标段划分 (74)

6.2.3招标方式 (75)

6.2.4招标应具备的条件 (75)

6.2.5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要求 (75)

6.2.6招标组织 (75)

6.3施工质量控制 (75)

6.4实施进度设计 (76)

7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78)

7.1投资概算编制 (78)

7.1.1投资概算编制原则 (78)

7.1.2投资概算的编制依据 (78)

7.1.3价格水平年 (79)

7.1.4投资概算单价编制 (79)

7.1.5项目投资 (83)

7.2资金筹措 (85)

8效益评价 (89)

8.1生态效益 (89)

8.1.1蓄水保土效益 (89)

8.1.2改善环境效益 (90)

8.2经济效益 (91)

8.3社会效益 (93)

9保障措施 (94)

9.1政策措施 (94)

9.2法律保障 (94)

9.3组织保障 (94)

9.4科技保障 (95)

9.5管理措施 (95)

9.6制度保障 (95)

9.7资金管理 (96)

9.8建后管理 (96)

附件:

1、遵义县2010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投资概算书;附表:

1、遵义县2010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小斑调查数据表;

附图

1、遵义县浒洋水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2、遵义县泸江水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3、遵义县浒洋水小流域石漠化现状分布图;

4、遵义县泸江水小流域石漠化现状分布图;

5、遵义县浒洋水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布置图;

6、遵义县泸江水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布置图;

7、蓄水池、沉沙池设计图;

8、道路设计图;

9、沟渠、涵管设计图;

10、猪舍、牛舍、青贮窖设计图;

11、植物措施设计图;

12、封育碑设计图。

1 基本情况

1.1遵义县石漠化概况

遵义县地处贵州省北部,东接湄潭、瓮安县,南邻息烽、开阳县,西连仁怀、金沙县,北界桐梓县、绥阳县、红花岗区、汇川区。位于东经106°17′22″至107°25′25″,北纬27°13′15″至28°03′03″之间。全县东西长112.5km,南北宽89.3km,全县国土总面积409266hm2。

根据《遵义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遵义县喀斯特出露面积356236hm2,占国土总面积的87.04%,其中:石漠化土地74467hm2,占该县土地面积的18.20%;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61479hm2,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39.46%;非石漠化面积为120290hm2,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29.39%。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土地47997hm2,占全县石漠化土地的64.45%;中度石漠化土地25473hm2,占全县石漠化土地的34,21%;强度石漠化土地997 hm2,占全县石漠化土地的1.34%。

1.2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2008-2010)实施方案概况1.

2.1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指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恢复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前提,以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石漠化现状为依据,以小流域为基本防治单位,以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漠化、实现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为根本,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石漠化土地退耕还林、国土整治及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预防为主、系统防治、综合防治,突出项目的

综合防治功能,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大力恢复林草植被,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漠化,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努力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岩溶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生态安全保障。1.2.2实施方案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1)建设目标

①石漠化治理目标

在保障基本农田建设的前提下,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4722.64hm2,治理程度达到99.56%。

②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等措施促进生态修复,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14.26%。

③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进行辅助,减少水土流失,并利用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措施,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缺水和农村燃料问题,减少项目区承载压力,从而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促进农民脱贫致富,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2)建设任务

从2008年开始,在四年内,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4722.64hm2,完成投资3313.1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0万元,地方配套313.12万元。

1.2.3实施方案的建设规模和布局

《实施方案》规划建设5条小流域,流域总面积16518.99hm2,石漠化总面积为4743.57hm2,总涉及9个乡镇。其中,计划在枫香镇实施下坝水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流域面积1645.91hm2;在乐

山镇、溪镇实施浒洋水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流域面积3670.63hm2;在石板镇、南白镇实施乐意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流域面积1750.90hm2;在苟江镇、三岔镇实施毛盖山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流域面积4470.22hm2;在尚嵇镇、新民镇实施泸江水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流域面积4981.33hm2。

(1)建设规模

根据项目区现状、发展需要以及遵义县石漠化治理实情,《实施方案》设计的工程建设总规模为:

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4722.64hm2,完成投资3313.1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0万元,地方配套313.12万元。封山育林2066.88 hm2,人工造林2355.02hm2,建设草地937.03hm2,修建生产路54.84km,修建机耕道16.96km,修建沟渠82.09km,修建蓄水池、沉沙池各188口,棚圈建设6950m2,修建青贮窖4000m3,坡改梯63hm2,维修泵站2座。

(2)建设布局

根据各小流域的特点,《实施方案》在5条小流域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布局,并分别对5条小流域进行了科学设计:

①下坝水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536.4hm2,完成投资31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90万元,地方配424.56hm2。封山育林346.13hm2,人工造林171.96hm2,建设草地424.56hm2,修建机耕道2.3km,修建沟渠1.86km,棚圈建设2200m2,修建青贮窖1300m3。

②浒洋水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11542.74hm2,完成投资883.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3万元,地方配套80.3万元。封山育林689.62 hm2,人工造林673.48hm2,建设草地204.61hm2,修建生产路13.24km,修建机耕道7.9km,修建沟渠12.36km,修建蓄水池、沉沙池各60口,棚圈建设2600m2,修建青贮窖1600m3。

③乐意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460.373hm2,完成投资392.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57万元,地方配套35.7万元。封山育林100.6 hm2,人工造林271.93hm2,建设草地279.94hm2,修建生产路3.6km,修建机耕道1.0km,修建沟渠8.37km,棚圈建设1500m2,修建青贮窖700m3。

④毛盖山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1233.86hm2,完成投资1003.1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00万元,地方配套103.12万元。封山育林475.86 hm2,人工造林758hm2,修建生产路17km,修建机耕道5km,修建沟渠23km,修建蓄水池、沉沙池各60口,坡改梯63hm2,维修泵站1座。

⑤泸江水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962.24hm2,完成投资71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50万元,地方配套65万元。封山育林454.67 hm2,人工造林479.65hm2,草地建设27.92hm2,修建生产路21km,修建机耕道0.76km,修建沟渠36.5km,修建蓄水池、沉沙池各68口,棚圈建设650m2,修建青贮窖400m3,维修提灌站1座。

1.2.4实施方案的工程建设情况和进度安排

按照《实施方案》分步实施、分年投资建设的规划,遵义县发改局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编制了该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告书并予以实施,该项目目前的建设情况及以后的工程进度安排如下:(1)2008年工程建设情况

2008年,配合另外9个石漠化治理项目,遵义县选择毛盖山小流域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流域面积4470.22hm2;工程防治总规模为748hm2,其中治理石漠化土地536.4hm2;工程总投资453.1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00万元,地方自筹53.12万元。

该次治理仅是毛盖山小流域石漠化土地的部分治理,其建设任务全部集中在苟江镇范围内实施,主要建设内容有:坡改梯63hm2,投资118.9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8.91万元;修建沟渠6km,投资31.7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1.76万元;修建耕作便道3km,投资6.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15万元;修建机耕道1.5 km,投资19.9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93万元;修建沉沙池、蓄水池各60口,投资56.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6.55万元;维修抽水站1个,投资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万元。人工造林227 hm2,投资147.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4.17万元;封山育林458 hm2,投资38.5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8.53万元。

(2)2009年工程建设情况

2009年实施下坝水小流域、乐意小流域、浒洋水小流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其中浒洋水小流域为部分治理。工程防治总规模为1985.49hm2,工程总投资88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0万元,地方自筹80万元(含群众投劳折资)。

主要建设内容:修建沟渠14.79km,投资134.69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修建机耕道 4.8km,投资44.89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15.38万元。人工造林470.49 hm2,投资235.84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封山育林643.83 hm2,投资61.05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草食畜牧业修建栅圈5500平方米,投资11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8万元,地方自筹12万元;建设青贮窖3000立方米,投资30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人工种草671.17 hm2,投资151.02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改良草地200hm2,投资18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

(3)2010年工程建设计划

2010年,计划在过去两年的治理基础上实施浒洋水、泸江水小流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共治理石漠化土地1951.8hm2,完成投资

11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0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为:封山育林946.15 hm2,人工造林1005.65hm2,草地建设65.86hm2,修建生产路12.32km,修建机耕道7.16km,修建沟渠8.40km,修建蓄水池、沉沙池各92口,棚圈建设1450m2,修建青贮窖1000m3。

(4)2011年工程建设计划

2011年,计划实施泸江水、毛盖山小流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共治理石漠化土地635.5hm2,完成投资88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0万元,地方配套8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为:封山育林18.9hm2,人工造林850.81hm2,修建生产路31.92km,修建机耕道3.5km,修建沟渠52.91km,修建蓄水池、沉沙池各36口。

2 2010年项目区基本情况

2.1项目区概况

2.1.1社会经济概况

根据省发改委石漠化治理“集中成片、规模治理”的要求,选定浒洋水小流域和泸江水小流域为遵义县2010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区。该项目区国土总面积为8651.95hm2,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504.98hm2,共涉及乐山镇的新土、浒洋水、新华3个行政村,鸭溪镇仁河、河庄、白腊坎、底坝、堰坝、同心6个行政村及雷泉社区,尚稽镇清水、保星、建设、泸江4个村及1个龙泉社区,新民镇朝阳、岩门、中心3个村及惠民、新民2个居,共计4个镇16个行政村2个居2个社区。

项目区内常住人口为27802人,其中农业人口26535人。总户数7656户,劳动力人口17382人,人口密度321人/km2。2009年项目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3466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78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4元,人均耕地2.3亩。

2.1.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8651.96hm2,耕地面积为4215.18hm2,其中:水田面积为1522.15hm2,梯坪地面积为253.52hm2,坡耕地面积为2439.51hm2,灌木林面积为1676.32hm2,疏幼林地面积为286.05hm2,乔木林地面积为1671.99hm2,荒山荒坡面积为79.18hm2,经果林面积为9.67hm2,天然草地为35.64hm2,非生产用地为601.66hm2,水域面积为76.27hm2。

2.1.3石漠化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8651.96hm2,其中:无石漠化面积3148.62hm2,潜在石漠化面积2939.62hm2,非喀斯特区面积

79.32hm2,石漠化面积2484.4hm2。石漠化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1479.15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17.10%;中度石漠化面积822.88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9.51%;强度石漠化面积182.37hm2,占项目区面积的2.11%。

2.2小流域概况

浒洋水小流域和泸江水小流域均为《实施方案》中规划建设的小流域。其中浒洋水小流域位于遵义县西部浒洋水水库汇水区内,浒洋水水库属小Ⅰ型水库,该水库主要负责鸭溪、乐山大部分农田灌溉及鸭溪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生态位置十分重要。该流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对区域内的生态建设及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浒洋水小流域作为遵义县2009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已治理部分面积,治理区域为鸭溪镇,治理石漠化面积为390.57hm2,主要建设内容为修建引水渠4.56km,修建机耕道4km,人行便道1.5km,人工造林26.8hm2,封山育林197.1hm2,修建栅圈1800m2,建设青贮窖1000m3,人工种草166.67hm2。本项目将在2009年浒洋水小流域石漠化治理的基础上,加大治理力度,使流域内的石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泸江水小流域位于遵义县东南部岩底河支流,区域石漠化分布相对集中,生态环境脆弱,该流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对流域内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发展亦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2.2.1自然条件和资源

(1)地理位置

浒洋水小流域位于遵义县西部,地处浒洋水水库汇水区域,主要涉及乐山及鸭溪两镇,距遵义县县城约15km,距遵义市约33km。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06°35′28″~106°39′42″;北纬27°31′54″~

27°40′44″。流域内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有多条乡村道路直通流域境内,交通方便。

泸江水小流域位于遵义县的东南部,主要涉及尚稽镇和新民镇,距遵义县县城约37km,距遵义市约55km。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4′09″~106°56′24″;北纬27°18′33″~27°28′00″。流域内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有多条乡村道路直通流域境内,交通方便。

(2)地质地貌

①、地质

两条小流域均位于云贵高原,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岗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

②、地貌

浒洋水小流域地处黔中丘原与黔北山原的过度地带,地貌为大娄山以南岩溶山原丘陵和槽谷地貌,流域内总体地势为中间低两边高,呈自北向南走低,流域最高海拔为+1850m,最低海拔为+760m,相对海拔高差为1010m,其中:最高点位于流域中部的山峰,最低点位于浒洋水与扁岩河交汇处,流域内沟壑纵横,沟壑密度为0.54km/km2。

泸江水小流域地貌类型主要为缓丘谷地以及部分垅岗槽谷,地势起伏较小。流域最高海拔为+1400m,最低海拔为+970m,相对高差为320m。其中:最高点位于流域北部的山峰,最低点位于西北部的平坝马江水。

(3)土壤

两条小流域内的土壤类别均以黄壤、石灰土和水稻土为主,零星分布有砂页岩风化成的沙质土壤。坡耕地土层瘠薄,保水保肥性差,农作物产量较低,pH值平均在6.0~7.5之间。

黄壤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在风化作用和生物活动过程中,土壤原生矿物受到破坏,富铝化作用表现强烈,发育层次明显,全剖面成酸性,pH值6.0~7.0之间,有机质含量丰富。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pH值6.0~7.0之间,有机质含量丰富。

石灰土是石灰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碳酸岩类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粘质。土壤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高,土体与基岩面过渡清晰。弱碱性,有机质含量5~7%,pH值7.5左右。

(4)植被

浒洋水小流域内植被类型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资源较为丰富。从植被群落及分布来看,流域内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为次生植物所替代。阔叶类有青冈栎、枫香等;针叶类有杉木、马尾松、滇柏等;经济林有杨梅、核桃、茶叶等;灌木类有杜鹃、刺梨、腊梅等。小流域的森林覆盖率约为42.74%。

泸江水小流域内植被类型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资源也较为丰富。流域内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为次生植物所替代。阔叶类有青冈栎、漆树、山樱桃、枫香等;针叶类有杉木、马尾松、滇柏等;经济林有茶叶、桃、李、杨41.47%。

(5)气象、水文

①气象特征

两条小流域气候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适合作物生长。根据遵义县1989~2009的气象资料,两条小流域范围内多年平均气温15℃,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00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1150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左右,全年无霜期250~280天。7月份最热,最高气温35.1℃,1月份最低,最低气温零下7℃,≥10℃有效积温4650℃。流域内冬季、秋末、春初,受西伯利亚南

下冷空气影响,风向多为偏北风,因地貌复杂多变,地面风主要是东北风,从春末至夏季,西太平洋暖湿气流北向西伸,南下冷空气变暖减弱,主要风向为偏南风或东南风。主要有春旱、夏旱、秋风、倒春寒、霜冻、雨淞(凌冻)、绵雨、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

②河流水文

两条小流域均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其中浒洋水小流域有浒洋水河流过,属偏岩河支流,发源于新土乡龙石田。流域内的浒洋水水库属小I型水库,坝址上游河长10.5km,集雨面积30km2,基流0.3m3/s,最枯流量0.156m3/s,多年平均径流量1425万m3;泸江水小流域属于遵义县东南部岩底河支流。两条小流域内1小时最大点雨量为42mm,10年一遇1小时最大降雨量67.2mm;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mm。

2.2.2社会经济情况

(1)人口与劳动力

浒洋水小流域涉及乐山镇新土、浒洋水、新华3个村及鸭溪镇仁河、河庄、白腊坎、底坝、堰坝、同心6个村及雷泉社区,共计2个镇9个村1个社区,常住人口为13483人,其中农业人口13314人。总户数3794户,劳动力人口8290人,人口密度367人/km2。

泸江水小流域涉及尚稽镇清水、保星、建设、泸江4个村及1个龙泉社区,新民镇朝阳、岩门、中心3个村及惠民、新民2个居,共计2个镇7个行政村2个居1个社区。常住人口为14319人,其中农业人口13221人。总户数3862户,劳动力人口9092人,人口密度327人/km2。

(2)产业结构

浒洋水小流域区域内2009年生产总值为6978万元。主要为第

一产业产值5630万元,其中农业3205万元,畜牧业1600万元。人均GDP56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7元,人均耕地1.8亩。流域内牲畜数量7614头,其中羊676头,大牲畜6938头,牲畜出栏率44%。农村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煤占48%、沼气30%、电6%、薪材10%。

泸江水小流域区域内2009年生产总值为6488万元。全为第一产业,其中农业4636万元,林业44万元,畜牧业1798万元。人均GDP46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2元,人均耕地2.8hm2。流域内牲畜数量3495头,其中羊55头,大牲畜3440头,牲畜出栏率46%。农村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煤占50%、沼气13%、电6%、薪材27%、其他4%。

2.2.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评价

(1)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设计要求,通过采用1/10000地形图,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标准对浒洋水小流域和泸江水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勾绘、量算。其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如下:

①浒洋水小流域:土地总面积3670.63hm2,耕地面积为1645.8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4.84%,其中:水田面积为485.9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24%;梯坪地面积为54.4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8%;坡耕地面积为1105.4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12%;灌木林面积为540.9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74%;疏幼林地面积为188.5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4%;乔木林地面积为839.1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86%;荒山荒坡面积为71.1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94%;经果林面积为9.6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26%;天然草地为35.64hm2,占土地面积的0.97%;非生产用地为286.92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82%;水域面积为52.7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4%。

2

②泸江水小流域:总面积4981.33hm2,耕地面积为2569.3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58%,其中:水田面积为1036.1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80%;梯坪地面积为199.1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00%;坡耕地面积为1334.0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78%;灌木林面积为1135.3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79%;疏幼林地面积为97.5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96%;乔木林地面积为832.8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72%;荒山荒坡面积为8.0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16%;非生产用地为314.7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32%;水域面积为23.5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7%。

2

(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农地占用比例过高,经果林十分稀少,基本上还没有脱离广种薄收的模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土面广量大。

②坡耕地所占比例较大,部分坡度较陡因开荒种地的地块,随着土壤的流失演变为石漠化土地,其耕作难度大,产量低而不稳。

③大部分山坡、山顶由于土层浅薄和植被破坏,逐渐演变为分布着藤刺灌丛的灌木林、石砾质荒山和次生退化的草坡,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虽可治理,但任务艰巨,治理难度大。

(3)土地资源评价

根据调查范围内的各类土地的地貌与地面完整程度、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侵蚀、土壤质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砾石含量、pH值、以及有无灌溉条件等指标进行评价。将各类土地分为六个等级评价;其对农、林、牧各业的适宜性一般高等级的土地为宜农地,其次为果园和经济林地,再次为牧草地和水土保持林地;

等级低的一般不宜作农地,可依次作为经济林或人工草地和人工林地;最低的等级一般为难利用地,需改造后再利用。

2

2.2.4石漠化现状、成因及主导因子

(1)石漠化现状

根据石漠化治理设计报告的编写要求,采用1/10000地形图,按照石漠化强度分级标准对石漠化现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勾绘,并用SBT软件成图。

①浒洋水小流域总面积3670.63hm2,其中:无石漠化面积1048.69hm2,潜在石漠化面积1024.75hm2,非喀斯特区面积79.32hm2,石漠化面积1517.87hm2。石漠化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989.65hm2,占流域总面积的26.96%;中度石漠化面积396.18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10.79%;强度石漠化面积132.04hm2,占流域面积的3.60%。详见表2-4。

②泸江水小流域总面积4981.33hm2,其中:无石漠化面积2099.93hm2,潜在石漠化面积1914.87hm2,石漠化面积966.53hm2。石漠化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489.5hm2,占流域总面积的9.83%;中度石漠化面积426.70hm2,占流域总面积的8.57%;强度石漠化面积50.33hm2,占流域面积的1.01%。详见表2-4。

(2)石漠化成因及主导因子

石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项目区的实际调查情况,对其成因分析如下:

①自然因素

a、项目区地质构造复杂,因风化、水蚀、沉积等自然力长期的蚀刻作用,岩溶地貌与侵蚀地貌交错分布。由于岩溶发育强烈,加快了母岩的溶蚀速度,降低了碳酸盐岩的造土能力。同时,强烈的岩溶化过程,使地下溶洞、溶管、岩溶裂隙得以发育,形成“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连通构造,不利于表层水土的保持,进而加速了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 1.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这在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表现由为突出。其后果就是土地的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剧,而这又将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2.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3. 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 4. 喀斯特石漠化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的治理的难度加大。 5. 喀斯特石漠化将破坏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自然景观,或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致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 喀斯特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喀斯特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恶性互动。如何对喀斯特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机理与机制进行详细和综合的研究,并进一步找出控制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可行的方法,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总结

西秀区2009年石漠综合试点工程 鲤鱼冲小流域治理措施七眼桥段建设项目 实 施 总 结

西秀区七眼桥镇人民政府 2011年4月08日 目录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二、计划任务 三、实施情况 四、投资情况 五、项目工程完成情况 六、竣工自查情况 七、申请验收报告 八、图片资料 附: 1、区政府实施意见 2、资金管理办法 3、项目批复文件 4、项目资金文件 5、乡领导小组文件 6、项目中标通知书 7、项目移交书 8、封山育林项目资料

9、机耕道项目资料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鲤鱼冲小流域地处西秀区东南侧宁谷镇境内,据中心城区4公里左右,流域涉及宁谷镇的大寨、七眼桥镇虾蚆村和东关办事处的;罗仙村。涉及土地面积779.48公顷。流域总人口2321人,劳动力人数1477人,人均耕地0.11公顷,基本上为坡砂耕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 鲤鱼冲流域土地面积779.48公顷,其中有农用地746.32公顷,裸岩石砾面积29.37公顷。项目区土地的综合质量,从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因素等多方面来看,在项目区内坡度小于5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机械化操作,由于单一的农业生产,人为对土地的不良索取,再加上水旱等自然灾害,造成土地水土流失连年加剧,石漠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强,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经济的发展。 项目涉及的七眼桥镇虾蚆村辖4个自然村,位于西秀区七眼桥镇,距七眼桥镇政府所在地约十公里,全村共有住户251户,人口1259人,耕地面积1050亩,其中水田850亩,旱地200亩。农

户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收入。生态环境薄弱。2008年末人均纯收入1300元。 二、项目计划任务 项目计划投资45.22万元,其中: (一)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项目,投资15.23万元。 封山育林107.16公顷(人促58.483公顷),建护林碑牌2座,规格为:2.5米×4米;项目总投资15.23万元,国家投资15.23万元。 (二)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项目,投资21.59万元。 1、田间生产道路建设:新修鲤鱼冲4#机耕道0.9公里;项目总投资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9万元,地方自筹0.1万元。 2、引水渠:(1)新修鲤鱼冲3#引水渠0.1公里;(2)新修鲤鱼冲4#引水渠1.1公里;(3)新修鲤鱼冲5#引水渠0.8公里;项目总投资21.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29万元,地方自筹0.3万元。 (三)项目其它费用:3.4万元。 三、项目实施情况 七眼桥镇鲤鱼冲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按资金建设管理要求的四制原则,于2009年12月3日开标确定中标单位后,项目于2010年1月开始实施,历经半年的实施后,到目前为止项目已全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_任海

第25卷 第3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25,N o .3   2005年9月 TRO P I CA L G E OG RAPHY Sep .,2005   收稿日期:2005-02-22;修订日期:2005-03-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00025);中科院项目(STZ -01-3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03031,021627)资助 作者简介:任海(1970-),男,湖北黄石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E -m ail )renh ai @s ci b .ac .cn 。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任 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摘 要: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 、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适应性恢复;适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X 171.4;P9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5)03-0195-06 我国分布有裸露、覆盖、埋藏等3类喀斯特,面积 约344.3×106k m 2 ,其中裸露型喀斯特面积90.7×104 k m 2 ,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三 省区裸露喀斯特分布面积328.4×104km 2 ,占三省总 面积的40.7%[1-4] 。根据《中国岩溶研究》,按地质年代、分布地域和主要地貌景观特征,可将我国石漠化土地划分为扬子准地台元古代至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华南褶皱系晚古代及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滇西褶皱系古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等3个岩溶 区,13个亚区[4,5]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 最终形成石漠化的面积达46.3×104k m 2 ,短期内有 潜在石漠化严重的趋势的土地达87.6×104km 2 。全国石漠化区域共涉及429个县,总人口约1.3亿[1-3]。石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喀斯特是一种易受干扰而遭破坏的脆弱生态环境,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灵敏,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较大,被学术界定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同时喀斯特也面临着贫困与环 境恶化的双重难题[6-8]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根据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特点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 漠化等概念,随后袁道先、屠玉麟、王世杰等分别探讨 了石漠化的定义[9-11] ,概括如下: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恢复研究与示范。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进展,为下一阶段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适应性恢复与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喀斯特研究概况 国际上早期的喀斯特研究以欧洲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喀斯特的地质成因、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发育过程作了地理、地质综合研究。随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喀斯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喀斯特洞穴和喀斯特发育理论等做了大量研究[6,12-14] 。自1973年Leg rand 在Sc i e nce 上发表 了文章[15] 后,喀斯特区地面塌陷、森林退化、旱涝灾害、原生环境中的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受到重视。在此期间,国际上对马来半岛、美国卡罗来纳、新西兰和南非喀斯特地区以及德国的So l n hofen 石灰岩地区也已开展了一些石灰岩植物区系的形成及其生 理生态研究工作[16,17]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有关 DOI 牶牨牥牣牨牫牪牳牬牤j 牣cn ki 牣rd dl 牣牥牥牥牰牭牱

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2-2014)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2012-2014年) 项目组织单位:****县人民政府 项目主管单位:(牵头部门) 项目编制单位: 二〇一年月

引言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更是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大纲”),建设内容包括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人工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基本农田建设和配套水利水保设施建设等。同年,国家启动了100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石漠化治理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3年来,各地在石漠化防治技术与工程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根据石漠化综合治理第二次省部联席会议精神,从2011年开始,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扶持的试点县改为综合治理重点县,规模由“十一五”期间的100个县扩大到200个县,逐步将451个县全部覆盖。为统一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建设内容与深度等要求,规范实施方案编制程序、方法和主要成果,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进程,我们以规划大纲为基础,结合各地的实施方案编制成果,在广泛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此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第一章总论 内封 注明实施方案编制主持单位的资质证书及主要参加部门及人员情况。 资质证书至少具有国家发改委或省级发改部门颁发的乙级以上的工程咨询证书与农业行业的调查证书。 一、项目背景 简要阐述岩溶地区、所在省(市区)、县(区)的石漠化土地现状、发展趋势与主要危害及成因,介绍本县石漠化防治工作情况及主要成绩与经验,介绍本次石漠化实施方案编制的前期准备、编制过程、成果特色等情况。 二、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 说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项目实施主体单位等组织机构与队伍。 三、编制目的 说明本次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四、编制依据 分4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 (三)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 (四)工程县的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6-2015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

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0.3~0.6,有的甚至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198 HUANJINGYUFAZHAN ▲ 姜维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本文重点对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地下水流失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和研究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5-0198-01DOI:10.16647/https://www.doczj.com/doc/5b4936879.html,15-1369/X.2019.05.116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Jiang Wei (Bose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Baise Guangxi 533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mechanism of surface groundwater loss in karst landforms, and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relevant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Karst;Rocky desertification;Soil erosio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Benefit monitoring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原理分析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分成两个过程,一个是地表土壤侵蚀的过程,一个是地下土壤侵蚀的过程,土壤的侵蚀过程相对较为复杂,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降雨侵蚀的过程,在此条件下,土壤和降雨相互作用,由于降雨逐步增加地表的流水量,地下的渗水率逐步增加,某些土壤被冲击到凹地以及溶槽的地方,由于溶洞和裂隙向地下迁徙。第二个过程是地表水土流失的过程,由于强降雨的出现土壤颗粒和地表数流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导致地表上的物质被向其他地方冲蚀和搬运,随之带走了一些土壤的养分,导致石漠化区域的土壤更为不稳定而且更加的贫瘠。第三个阶段为地表地下水土流失阶段,通过降雨侵蚀之后,岩面和土壤会出现光滑的岩层面,导致土壤的亲和力进一步下降,土壤由于地表水土进一步损失, 某些土壤向溶洞以及地下裂隙、天坑等处向地下不断流失,形成地表地下流失的整个过程。第四个阶段为地下暗河侵蚀阶段,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往往会出现很多地下暗河,由于土壤从溶洞裂隙处向地下暗河渗入,这样在地下流水的条件下会形成堆积和迁移,导致地表当中的养分以及土壤资源逐步损失。 图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过程示意 2?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 2.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积极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如何对石漠化地区进行治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部门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全方位的覆盖如何进行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文件和资料,让广大群众更好的参与其中,逐步提高认识,加强转变,积极参与,形成较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推动治理石漠化的进程,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是对石漠化治理进行落实的基本保障,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壤较为贫瘠稀薄,一些植被稀疏而小,如果被破坏很难进一步恢复,而这些区域往往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砍伐矮小的植被作为薪柴。所以需要进一步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改善,重视人工造林、草地改良、封山育林等相关工作,这些都需要引导和发动群众进行,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支持,所以,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2?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发展方向 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情况相结合,统筹规划,防止出现盲目治理等情况。在规划的前期,一定要做好实地调查工作,对石漠化分布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比例、类型等情况进行了解,对石漠化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依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从长远角度出发,设定开发治理的目标,并且编制相应的操作方法,依照操作方案合理的进行操作。2.3?整合项目,拓宽资金渠道 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优化产业是非常关键的,在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一定要与生态产业相结合,进一步对石漠化治理的成果进行巩固和保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一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业,保证经济效益,另外需要与石漠化治理的情况相结合,加强农业与工业、旅游业的结合,进一步整合农林产业结构,与当地的地质环境、气象条件、气候特点相结合,种植适宜的农业产品,精选农作物品种,发展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作,并且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活动,选择适宜的林木进行种植,保证当地的水土。2.4?加大考核和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治理成效 (下转第200页)

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汇报

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报告 (2011年4月28日在市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 安顺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安顺市石漠化治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安顺市石漠化现状 安顺市国土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其中岩溶露出面积662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1.52%。在岩溶面积中,石漠化面积为296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04%,石漠化程度在省内仅次于六盘水市,居全省第二。 表1-1 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石漠化现状情况 单位:平方公里

二、石漠化治理三年规划情况 根据省发改委、林业厅、农业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局对我市6个试点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年)的批复》,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三年共集中治理小流域45条,治理石漠化面积406.38平方公里。占全市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的13.68%,涉及6个区县、39个乡镇,项目区总人口50.39万人。总投资2097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8000万元,地方投资2972万元。 表1-2 安顺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区基本情况 三、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情况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我市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6个县被纳入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范围,并于2008年启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11年2月,我市按照《安顺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内容,已全面完成了2008年、2009年度的

石漠化综合治理内容。 1、2008年度项目实施情况 2008年度全市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2612万元,试点县区已全部完成投资2612万元,共治理石漠化治理面积61.33平方公里;完成封山育林育草3474.23公顷;人工造林1977.17公顷;人工种草264.26公顷;改良草地172.17公顷;棚圈建设5161平方米;坡改梯56.74公顷;蓄水池293个;沉沙池277口;田间生产便道9.97公里;机耕道19.34公里;灌溉渠8.36公里;排涝渠17.97公里;谷坊7座;拦沙坝2座。2008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已经通过县级自查及市级验收。 2、2009年度项目实施情况 2009年度全市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5538万元,试点县区已全部完成投资5538万元,共治理石漠化治理面积61.33平方公里;计划完成封山育林育草6237.08公顷;人工造林3816.71公顷;人工种草883.92公顷;改良草地34公顷;棚圈建设17840平方米;青贮窖4390立方米;坡改梯274公顷;蓄水池213个;沉沙池169口;田间生产便道12.23公里;机耕道59.46公里;灌溉渠53.25公里;排涝渠19.11公里;谷坊10座;山塘整治2座。2009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已全部完成,县区正在组织自查验收。 3、2010年度项目实施情况 2010年度全市6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6600万元。计划治理石漠化治理面积129.01平方公里;计划完成封山育林育草6601.18公顷;人工造林4734.65公顷;人工种草914.2公顷;改良草地642.58公顷;棚圈建设27311平方米;青贮窖11300立方米;

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巫溪县2016 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利部分) 组 织 设 计 巫溪县金晟建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一七年二月

目录 1 行业技术标准 (1) 2 工程综合说明 (1) 3 对本工程重点、难点及特点的分析 (3) 4 施工总体布置 (4) 5 现场施工管理 (7) 6 施工总进度计划 (10) 7 施工工艺和方法 (11) 8 土石方开挖 (12) 9 砌石、砖工程 (12) 10 砼工程 (13) 11 水泥砂浆勾缝及抹面工程 (14) 12 施工劳动力计划、施工设备的投入 (14) 13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5) 14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8) 15 施工期间环境保护措施 (19) 16 施工设备及工期保证措施 (21) 1 行业技术标准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规程》DL/T5109--1999 (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3)《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 (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6)《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 (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 (8)《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1--92 (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99 (10)《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 (11)《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 引用标准说明:在合同履行期间,上述标准及规范如有新颁布和修改的,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认为必要时可以向我方发出变更通知予以调整。 2 工程综合说明 2.1 项目背景 巫溪县2016 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根据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16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渝发投〔2016〕503 号)和巫溪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转下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16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巫溪发改委〔2016〕413 号)文件精神,由巫溪县林业局和水务局协同实施2016 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其中水务局负责水利部分的建设。项目选择巫溪县宁厂镇作为建设地点,规划治理岩溶面积31 平方公里。 工程区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宁厂镇,项目区毗邻公路,交通便利,但项目区地势陡峭,作业环境艰苦,作业难度较大。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书

目录 1基本情况 (1) 1.1遵义县石漠化概况 (1) 1.2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2008-2010)实施方案概况 (1) 1.2.1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 (1) 1.2.2实施方案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2) 1.2.3实施方案的建设规模和布局 (2) 1.2.4实施方案的工程建设情况和进度安排 (4) 2 2010年项目区基本情况 (7) 2.1项目区概况 (7) 2.1.1社会经济概况 (7) 2.1.2土地利用现状 (7) 2.1.3石漠化现状 (7) 2.2小流域概况 (8) 2.2.1自然条件和资源 (8) 2.2.2社会经济情况 (11) 2.2.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评价 (12) 2.2.4石漠化现状、成因及主导因子 (15) 3工程设计依据及原则 (18) 3.1设计依据 (18) 3.1.1法律法规 (18) 3.2.2规程规范 (19) 3.2.3相关文件与技术资料 (20) 3.3工程设计原则 (21) 4工程建设任务及建设内容 (23) 4.1 2010年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及规模 (23) 4.1.1 2010年全县石漠化治理项目区的建设目标及任务 (23) 4.1.2 2010年石漠化专项资金安排的建设内容和规模 (23) 4.3 石漠化治理对策及模式 (24) 4.3.1治理对策 (25) 4.3.2治理模式 (26)

4.4工程总体布局及建设内容 (28) 4.4.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8) 4.4.2治理措施总体布局 (31) 4.4.3建设内容 (32) 5工程设计 (33) 5.1森林植被保护与建设工程 (33) 5.1.1经果林营造工程 (33) 5.1.2生态林营造工程 (40) 5.1.3封山育林 (44) 5.2草食畜牧业发展 (46) 5.2.1人工种草 (46) 5.2.2棚圈建设 (49) 5.2.3青贮窖 (50) 5.3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50) 5.3.1道路工程 (51) 5.3.2小型蓄排工程 (52) 5.4科技支撑 (60) 5.4.1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6) 5.4.2技术培训体系与计划 (66) 5.4.3科技推广方案及内容 (67) 5.4.4配套技术研究方案 (68) 5.4.5监测体系 (69) 6项目组织、质量与进度管理 (71) 6.1施工组织管理 (71) 6.1.1施工组织机构及职责 (71) 6.1.2制度建设 (71) 6.1.3资金管理 (73) 6.1.4项目建设 (73) 6.2招投标方案设计 (74) 6.2.1招标的范围 (74) 6.2.2标段划分 (74)

石漠化治理技术

石漠化防治新技术 一、生态治理技术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 温远光陈放吴庆标刘京涛中国一欧盟荒漠化综合治理研讨会论文集202~209 生态治理技术是利用生态自然力进行石漠化生态和植被恢复的技术。对于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处在不同石漠化阶段的草坡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难以人工造林的陡坡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封山育林和辅助技术措施,减轻或解除生态胁迫因子,使现有植被朝顶极群落演替。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采用大面积人工造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人工造林难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形成的林分结构简单,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群落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自然恢复的天然林相比。研究表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实行生态治理(全面封育)后,从退耕的石漠化土地到形成草本群落,大约需要3—5年时间,从草本群落到灌木群落需要5一10年,从灌木群落到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30—40年,形成接近顶极的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100年时间。利用生态自然力恢复岩溶植被虽然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投资少、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例如,1993年广西实施岩溶山区封山育林工程,封育面积236万hm2,涉及35个石山面积占全县面积30%以的重点石山县,至1998年底,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5%提高到8.19%。在长期执行封育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现存的岩溶山地常绿季节雨林面积达77.1km2,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6.37%,成为广西森林覆盖率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因此,生态治理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延长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态链、经济链,实现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广西的“恭城模式”,即“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链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岩溶山区薪柴和能源压力,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二、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的生物技术,通过人工途径恢复和重建岩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措施。 在石漠化的生物治理中,形成了多种生物治理模式。按用途来分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按生长型划分有乔林型、灌木型、草本型和藤本型;按结构划分有林果药结合模式、用材薪柴饲料多用途林模式、乔灌草结合模式、经药藤蔓植物治理模式、林粮间作模式等;按照工程的性质分有采矿地复垦恢复模式、退耕还林还竹还草模式、种质资源保存模式等;按更新方式来分有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等等。这些模式在石漠化治理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是典型的岩溶山区,由于耕地极少,人均不到0.5亩。石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人类长期干扰后,绝大多数演变成全裸的光头山。石漠化加剧了石山区的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耕地丧失,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饱尝生态破坏的恶果之后,从1982年开始,村民在石漠化的土地上造林,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共种植任豆林6667hm:。任豆具有很强的恢复与重建功能,在石漠化的退耕地上造林,3—5年即可郁闭成林,使光头山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已经断流的泉水重新复流,人畜饮水有了保障,旱地变成了水田(图5)。生态重建给石山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恢复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信心。人工治理石漠的积极性高涨,从1995—1998年,广西百色市完成岩溶山地造林2.1万hm2,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造林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蔡道雄卢立华广西林业2001.5 11~12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由于中国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广,气候条件和生物组成的变化较大,可用于石漠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2015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工作方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12—2015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坚持“积极治理,科学利用,治用结合”的方针,遵循自然规律,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生态状况,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控制人为因素可能导致新增的石漠化现象,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逐步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生态功能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态、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具体目标。 2012年争取将我区55个县(市、区)纳入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范围,治理岩溶面积1600平方公里。争取到2015年基本覆盖我区有石漠化治理任务的县(市、区)。 二、实施范围

治理范围包括河池市、百色市、桂林市、崇左市、南宁市、来宾市、柳州市、贺州市、贵港市等9个市75个县(市、区)。2011年我区有35个县(市、区)列入全国2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范围,2012年我区将争取新增20个县(市、区)左右,到2015年基本覆盖我区规划内有治理任务的县(市、区),获得国家石漠化治理专项资金的支持。 三、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2012-2015年,项目总投资17.6亿元,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5亿元,占85%;地方配套2.6亿元,占15%。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方配套资金由自治区负责;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方配套资金由自治区和市县各分担50%。 (二)效益分析。 一是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石山区森林植被将得到有效恢复,治理区域将提高森林覆盖率6%以上,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治理区域的石漠化得到遏制,生态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二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坡改梯、培肥沃土工程,改变地面形态和土壤结构,减少坡耕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排灌沟渠、蓄水池、拦河坝、农田防护堤、田间生产道路等工程,保护农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保证粮食增产增收。各地还将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相结合,积极发展竹子、苏木、核桃、板栗、柿子、山楂、金银花等当地特色产业,既增加植被,又增加农民收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构。自治区已成立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自治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建立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自治区财政、农业、水利、林业、水产畜牧等部门相互配合、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组织、协调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各相关市、县(市、区)应成立跨部门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负责,财政、农业、水利、林业、水产畜牧等部门配合,

高考地理专练 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专练喀斯特地貌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响钙华的沉积与溶解。 (2)说明横断山区形成钙华景观形成的原因。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试分析原因 (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而华南地区地壳比较稳定,由于流水溶蚀常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治理

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治理 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是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之一。石漠化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可以说,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给人们带来了压力,也迫在眉睫。生态治理就是一种主要方式。就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及其治理现状作了浅谈,并提出来一些相应措施。 标签: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治理 1关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及其成因 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包括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这四大脆弱带是限制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石漠化,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沙砾堆积,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它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也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顶极形态。 石漠化的成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石山岩溶地区恶劣条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人类活动又超出了允许的范围所导致的。可以说,石漠化现象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综合来看,石漠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是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的意义 我国石漠化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在湘西、鄂西、粤北、川南、重庆也有分布。近年来,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 石漠化的大面积存在,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因遭受干早、洪涝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一百多亿元。例如喀斯特发育典型的贵州地区由于地处两江(长江、珠江)源头的分水岭地带,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好石漠化问题,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不仅关系到贵州石漠化地区的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两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发展。 第二,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我国的石漠化地区分布集中,这些地区岩溶地貌极为发育,生态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影响,森林植被受到破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严重,岩石裸露。

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模板

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1、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立地类型是小地形、土壤( 土层厚薄) 、水文条件、小气候和植被等各种构成要素, 即立地因子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它反映了坡向、坡位、土层分布、土层厚度等方面的变化。 该区类型的分布格局具有一定规律, 即从洼地到峰丛顶部, 立地类型的分布格局呈”耕地-林地-荒地”或者是”耕地-荒地”过渡, 立地条件则有较好到一般再到较差和极差。 Ⅰ1主要位于平洼地和山脚地带, 土层连续而深厚, 立地条件最好; Ⅰ2为坡度较缓的坡地, 主要分布在山脚至山坡中下部, 土层连续, 但土层厚度较小而裸岩率较大, 立地条件次之; Ⅰ3为陡坡耕地, 主要分布在山坡的中上部, 坡度大, 多为石穴土, 土层浅薄且土被不连续, 在耕地中立地条件最差。 Ⅱ1郁闭度较大, 但由于面积有限, 密度较小且没有形成乔、灌、草等层次结构, 生态调节作用不明显;

Ⅱ2密度低, 郁闭度小, 生态调节作用微乎其微。 Ⅲ以荒山坡地为主, 同时也包括一些弃耕地, 其现存植被全部为低矮灌草丛: Ⅲ1以藤刺灌丛为主, 高度在1m以上, 分布较为均匀, 灌草植物生长较好, 有一定的自然恢复能力; Ⅲ2以草丛为主, 高度不足1m, 灌草植物生长一般, 自然恢复能力较差; Ⅲ3植被稀疏, 自然恢复能力最差。 在广西石漠山区, 小气候环境因子如光照、气温和湿度等除受外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外, 还与该植被生态系统或具体地段的群落结构、群落高度和群落盖度等因素紧密相关。生境异质性是广西石漠化山区植被恢复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主导性因子, 如果脱离了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具体要素, 一味强调森林的恢复而在不宜人工干预的地段实施人工造林, 即便选择适生优良的乡土树种, 也可能造成脆弱生境的严重或者再次破坏, 因而必须在小尺度上采取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一般而言, 石漠化山地上部与阳坡光照较强, 空气及土壤较为干燥, 土层浅薄, 需要选择耐旱性较强、喜光的阳生性树种; 而山地下部和阴坡光照较弱, 空气和土壤较为湿润, 能够选择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格的乡土树种混交建立先锋性群落。在土壤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低的荒山缓坡或退耕地, 采取直播灌草和定植乔木幼树的方式构建乔灌木群落; 而植被覆盖较多、群落高度较大和乔木幼

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设计方案

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3) 1.1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3) 1.2石漠化现状、原因及危害 (5) 第二章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 2.1岩溶地区生态建设现状 (8) 2.2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10) 2.3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可行性 (11) 第三章编制依据、原则与目标 (12) 3.1指导思想 (12) 3.2编制依据 (13) 3.3编制原则 (14) 3.4建设思路 (15) 3.5建设范围 (17) 3.6建设目标 (18) 第四章规划建设内容 (19) 4.1林业治理措施 (19) 4.2水利设施建设 (27) 4.3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29) 4.4扶贫项目建设 (34) 第五章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4) 5.1封山育林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4) 5.2人工造林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5) 5.3四旁绿化珍贵树种需要量 (36) 5.4水利工程建设材料及人工 (36) 第六章投资概算 (37)

6.1概算依据 (37) 6.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8) 6.3投资概算 (40) 6.4资金筹措 (42) 第七章效益评价 (43) 7.1生态效益 (43) 7.2社会效益 (44) 7.3经济效益 (45) 第八章工程管理和保障措施 (46) 8.1管理机构 (46) 8.2项目管理 (46) 8.3计划管理 (47) 8.4资金管理 (47) 8.5信息管理 (48) 8.6保障措施 (48) 某市石漠化综合治理造林小班设计卡片 (50)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1.1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1.1 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某市地处广东省最北端,位于东经112°31′~113°34′和北纬24°37′~25°31′之间,韶关市西北部,东邻仁化县,南连曲江和乳源县,西部和北部与湖南省接壤,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区白石、庆云、云岩三镇地处某市西北部。 (2)地形地貌 全市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盆地等地形,由九条山脉和某盆地、坪石谷地构成。南岭山脉从东南至西北纵贯全市,形成东北~中部~西南一线高耸、西北和东南倾斜的地势。西部以喀斯特山地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典型,石山密集,基座相连,呈现为峰丛。境内主峰老蓬顶海拔1737米,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56座。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区的白石、庆云、云岩三镇地处坪石谷地的周边,属山地地貌。 (3)河流水系 境内武江是北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全长260千米,在某境内长110千米,年平均流量97M3/秒,主要支流有:宜章河、白沙河、田头水、九峰水、大源水、西坑水、廊田河、南溪水、辽思河、嘉昌水、张溪水、王坪水等。除宜章河、白沙河、南溪水等少数支流发源于湖南省外,其他支流均发源于本市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 (4)气候 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