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的诊治难点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4.02 MB
- 文档页数:56
髋臼骨折32例手术治疗体会髋臼骨折是老年人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由于髋臼部位生理构造特殊,加之年龄因素,常常导致手术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等问题。
本文总结了32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体会,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手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对于老年患者,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状态,以及骨密度、营养状况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2、手术准备:术前需准备好骨科手术器械、血液制品等。
对于老年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如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术后早期积极康复等。
二、手术治疗1、手术方式选择:对于髋臼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骨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骨钉内固定、钢板内固定、全髋关节置换等。
2、手术操作技巧:手术操作技巧对手术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手术切口的位置、大小,避免对骨折部位造成进一步损伤。
同时,在选择内固定器材时,应根据患者骨质情况、骨折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3、手术并发症:手术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
对于老年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应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三、术后护理1、饮食护理:术后应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加强营养补充,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康复。
2、康复护理:术后应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
对于老年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避免过度训练。
3、药物治疗:术后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药物治疗,如镇痛、抗感染、抗凝等。
四、随访及疗效评估1、随访时间:术后应定期进行随访,包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
对于老年患者,应加强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2、疗效评估:术后应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疗效评估。
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影响疗效。
总之,髋臼骨折是老年人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手术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等问题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手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体会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内固定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作为一位医生,我在多次手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中,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
病例描述这里我们以一位60岁的病人为例,他是一名市场营销经理,平时喜欢打高尔夫球和业余篮球。
这个病人在高尔夫球场摔了一跤,导致双侧髋臼骨折。
我们经过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后,确定他需要手术治疗,并采用手术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准备工作在手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前,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术前评估,包括全面的身体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骨折类型和位置,确定手术方案。
其次是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禁食、准备手术器械和麻醉药物等。
手术步骤手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麻醉首先进行麻醉,常用的麻醉方法包括全麻和腰麻,选择哪种麻醉方法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确定。
切口切口的位置和大小应根据骨折类型和位置而确定,目的是为了让手术器械能够顺利进入到骨折部位。
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复杂髋臼骨折的内固定一般包括钢板和螺钉。
钢板可以根据骨折部位和形态而选择合适的规格和形状,钢板和螺钉一般都是通过切口插入到骨头内部,将骨折部位复位后,使用螺钉将骨头固定,钢板位于骨头的外部,起到支撑骨骼的作用。
术毕处理手术完成后,对伤口进行清创处理和缝合,然后加压包扎,以减轻术后疼痛和出血。
术后处理术后处理是手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术后的第一天,病人需要留在医院接受观察和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伤口会逐渐愈合,疼痛也会逐渐减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术后的病人需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避免太多的负重和过度活动。
后续随访手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病人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以确保手术恢复的顺利进行,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随访中,需要观察病人的伤口愈合情况、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和疼痛的改善情况等。
骨科医生必知:髋臼骨折的前世今生!!髋臼骨折是创伤骨科外科医生治疗的最复杂的损伤之一。
发病率为3例/10万/年,因此即使在病源很丰富的欧洲创伤中心,髋臼骨折的病例也相对较少,很难获得足够的经验。
髋臼骨折手术有很多挑战。
骨折的三维形态复杂,手术入路的选择并不总是简单明了。
手术入路要求很高,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需要达到解剖复位(这是获得良好长期预后的最关键因素),也是相当困难。
本文就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的发展和现状作一综述。
历史概述【致伤机制】最早也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唯一的关于髋臼骨折的描述来自于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的《Iliad》。
《Iliad》中对髋臼损伤的诗意描述既优美又准确,每个髋臼外科医生都应该读读:“就在Diomedes用手举起一块巨石的时候,这是一个巨大的壮举——两个人都无法举起它,现在的人已经很虚弱了,但是他能轻松地把它举得很高,扔出去,击中了Aeneas的大腿,髋骨在骨盆的转折处,他们称之为杯子的关节——它打碎了关节窝,折断了两个肌腱,锯齿状的岩石把皮肤撕成了碎片。
这位伟大的战士跪倒在地,用一只强壮的前臂支撑着自己,世界在他眼前一片漆黑”。
除了诗情画意之外,还有一些惊人的事实:致伤机制完全相同。
也就是说,2800年后,Pearson在一项实验研究中描述了对大转子的直接打击,而且对疼痛的描述惊人真实。
荷马之后的四个世纪,Hippocrates将髋臼周围的损伤描述为“髋臼脱位”,因为仅凭临床检查无法区分髋臼骨折和髋臼脱位。
髋臼骨折一直被认为是髋关节脱位,直到19世纪。
在X射线被发现之前,1818年,Astley Cooper爵士对髋臼骨折进行了第一次详细的描述。
这一诊断是通过尸检做出的。
Cooper描述了伴有中心脱位的骨折。
Schroeder在一篇系统的文章中分析了49例伴中心脱位的骨折。
他说,这些都是高能量造成的严重伤害,死亡率约为30%。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治疗的选择是保守疗法。
【从保守到手术治疗】Urist报告了军事人员髋关节骨折脱位治疗后的结果。
髋臼骨折的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对髋臼骨折的诊断、分类及治疗的特点。
方法:通过34例髋臼骨折临床回顾性总结,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顸后。
结果:20例非手术治疗,主采用双向骨牵引,复位满意率70%;14例采用手术內固定,复位满意率92%。
结论:处理髋臼骨折应早期手术治疗,尽可能地使骨折移位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手术內固定是临床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髋臼;骨折;诊断;治疗髋臼骨折是骨盆骨折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属关节内骨折,其移位方式多样,治疗难度大,常合并有股骨头脱位和其他严重合并症的复杂性骨折,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的增加而有所增多,但人们对现实生活质量要求提高,多倾向于手术内固定[1-5],基本达到接近解剖复位。
我院骨科自1996年以来共收治髋臼骨折34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4例,其中男30例,女4例;年龄20-71岁,平均36岁。
骨折原因:车祸伤25例,高处坠落伤5例,房屋倒塌压伤2例,其他伤2例。
骨折发生于左髋25例,右髋8例,双髋1例。
合并脑外伤5例,四肢脊柱骨折3例,股骨头脱位4例,创伤性休克3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
1.2 骨折分类:按Letoumei分类[1],本组后壁骨折6例,后柱骨折2例,前柱骨折8例,横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3例,横形伴后壁骨折6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
1.3 治疗方法:本组10例选择非手术保守治疗,主采用双向骨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
双向骨牵引往往由于髋臼粉碎性骨折,股骨头插入髋臼内,甚至突出髋臼;一般在股骨大转子间用一枚松质骨螺钉钻人用根略粗铅丝绕紧,然后在股骨髁上作骨牵引,双向牵引重量按患者年龄、体重计算,主要达到牵引目的,在牵引1-3天内拍床边x光片检查,以了解股骨头牵出及复位情况,同时调整牵引重量,如股骨头已复位满意,持续牵引6-8周,如患者高龄伴体质差可适当延长牵引时间,对股骨大转子间牵引在4周后拔掉。
同时鼓励患者适当髋关节功能锻炼,三月后似骨折愈合情况来决定开始扶拐负重行走活动。
右侧髋臼、坐骨支骨折,没有做手术
髋臼和坐骨支骨折是严重的骨折类型,如果没有进行手术治疗,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首先,让我们从解剖结构的角度
来看。
髋臼是髋关节的一部分,由骨盆骨头的前下方构成,它的主
要作用是提供支持和稳定性。
坐骨支则是髋臼的一部分,它连接到
坐骨上,也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髋臼和坐骨支的骨折会影响
到人体行走、站立和坐姿的正常功能。
没有进行手术治疗可能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骨
折的愈合问题,髋臼和坐骨支的骨折通常需要外科手术来重新定位
骨折端并固定,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如果没有手术干预,骨折可能
会愈合不良,导致髋关节的稳定性受损,进而影响行走和运动功能。
其次是关节功能的影响。
髋臼和坐骨支的骨折如果没有得到适
当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关节面的不规则愈合,增加髋关节退行性变
化的风险,最终影响髋关节的正常功能。
另外,还有并发症的风险。
未经手术治疗的髋臼和坐骨支骨折
可能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因为患者可能需要长时
间卧床休息,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形成血栓。
总的来说,没有进行手术治疗的髋臼和坐骨支骨折可能会导致骨折愈合不良、关节功能受损以及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因此,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髋关节功能。
同时,术后的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髋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髋臼骨折观察指标?
答:髋臼骨折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症状:观察患者是否有髋关节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的表现,如下肢畸形、弹性固定、患肢缩短等。
同时,注意患者是否有并发股骨头脱位的情况。
2.体格检查:在体格检查时,注意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是否有压痛,以及髋关节外展、内旋等动作是否引起疼痛或活动受限。
此外,进行4字试验以评估髋关节功能,阳性反应可能提示股骨头坏死。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髋臼骨折的重要手段,通过拍摄前后位片、髂骨斜位片和闭孔斜位片,可以确定骨折类型和测量髋臼顶的形态特点。
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局部微小损伤、骨折粉碎程度以及未发现的髋关节脱位和骶髂关节损伤。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用于评估软组织和神经损伤。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或感染等情况,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降低可能提示并发休克,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并发感染。
综上所述,髋臼骨折的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这些指标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复杂性髋臼骨折46例临床诊治分析【摘要】髋臼骨折后导致的关节面不平整将导致载荷传导紊乱,应力分布异常,进而造成关节软骨的退变以致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因此对髋臼骨折的治疗,应该同其他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一样,尽可能做到解剖复位。
手术时间髋臼骨折一般不行急诊手术,以伤后3-7d手术为最佳,因为此时病人的病情已稳定,骨盆内损伤的创面出血已停止,手术时出血少。
此外可利用此段时间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了解骨折移位程度,改善患者全身情况。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髋臼骨折;切开复位;联合入路【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06—02髋臼骨折后导致的关节面不平整将导致载荷传导紊乱,应力分布异常,进而造成关节软骨的退变以致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因此对髋臼骨折的治疗,应该同其他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一样,尽可能做到解剖复位。
近年随着诊断水平提高,以及对保守治疗的诸多并发症的认识,越来越多学者均主张早期手术内固定。
我院近年来对46例髋臼骨折病例,进行前后联合切口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3年4月间我院骨科病房收治的46例髋臼骨折病例资料,男39例,女7例,年龄21-43岁,其中高处坠落18例,车祸28例,所有脱位均行急诊复位,并给予胫骨结节牵引。
并且符合下列手术指正:骨折移位>3mm;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关节内有游离骨块;ct片示后壁骨折缺损>40%;移位骨折累及臼项;无骨质疏松症。
2 手术治疗:切口选择经前路髂腹股沟入路和后路kocherlangenbeck(kl)联合切口,按一定顺序将骨折复位后用3.5 mm骨盆重建接骨板前后双柱予以固定,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见骨折复位固定好后结束手术,术中可以根据手术需要随时改变患者的体位,以便显露和复位,同侧下肢消毒后,从足至膝部用无菌单包裹,允许下肢自由活动。
西医综合知识考点:髋臼骨折手术重点回顾关于髋臼骨折手术,延迟 1 天,解剖复位概率就会减小 12%。
这个必须重视。
有移位的髋臼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为开放复位内固定,其目的是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
同时,手术复位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因此,外科医生在进行髋臼骨折的手术时,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并进行坚强内固定。
患者年龄、骨折分型等因素均可能会影响髋臼骨折复位质量,而这些因素均在外科医生控制范围之外。
而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可由外科医生决定。
为了验证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否会对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产生影响,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骨科的 Steven 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证明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越短,患者髋臼解剖复位的概率越高,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 JOT 上。
该研究纳入了 2001 年 9 月至 2014 年 2 月之间就诊于某一级创伤中心,并通过开放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的 650 例髋臼骨折患者。
所有的患者均由同一名外科医生进行手术。
根据患者术后骨盆正位、双斜位片及术中透视评估复位质量。
髋臼承重的臼顶区移位≤ 1 mm 为解剖复位,2~3 mm 为满意复位,>3 mm 为不满意复位。
对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伤情特点、治疗方案等进行统计,并分析这些因素对髋臼复位质量的影响。
使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对非参数数据进行检验,使用卡方检验对率进行比较,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与复位质量的关系。
结果显示:纳入本研究的 650 例患者中,464 例为男性,186 例为女性,平均年龄 44 岁(11~96 岁),平均 BMI 指数为28.9(16.7~64.6)。
最常见的受伤原因为车祸(439 例,67%),其次为为高处坠落(97 例,15%)。
根据 Judet-Letournel 分型,36%(234 例)为简单骨折,64%(416 例)为复杂骨折。
45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体会髋臼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常常伴有和骨盆的其他骨折相关的困难。
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康复是恢复活动功能的重要因素,也是整个治疗过程的重头戏。
笔者在医院担任骨科医生多年,于此总结了45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前期准备所有病例均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类型、分离度、稳定性及其他关键信息。
需要特别注重的是术前漫长而耐心的沟通,告知患者关于骨折及治疗方案的信息,消除患者对治疗的焦虑和不安。
同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基础状况和手术风险,以免发生手术并发症。
二、手术技术手术采用经过充分评估后最佳的麻醉方式,然后固定和稳定骨折。
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也非常重要。
手术技术的保守和稳定,使骨折因为碎片移位而导致进一步损伤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在必要时,使用钢板、螺钉等金属内固定材料来增强稳定性,但也要充分考虑在折叠上增加的可能并发症。
三、术后处理手术后的充分康复,也是治疗成功的最后一环。
在术后当天,病人必须在专用的高密度单元里安心休息和监测。
二天后开始床上训练,以达到提高肌肉活力和预防跌倒损伤的目的,逐渐适应站立和行走的过程,直到恢复稳定行走。
如果需要,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以加快恢复和防止未来可能的损伤事件。
四、注意事项手术治疗后,骨折区域很容易发生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病人应该遵循医生的指示和康复计划,注意卫生、营养,避免任何可能影响恢复的活动。
医生需要定期检查,发现并治疗任何可能影响恢复的并发症。
定期随访和康复计划的执行,对恢复和预防未来损伤都至关重要。
五、总结综上所述,髋臼骨折是骨科医生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有效的处理和稳定的手术方法是恢复患者活动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和风险,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在术后,康复计划和持续的医疗监测至关重要,以预防长期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