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2.chán chú()()

3.xié()带4.潮xī()

5.领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六、阅读

(一)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泛大陆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

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二)大陆漂移

人类在古代就(甲)“地可动山可摇”。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乙)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丙)了海底扩张说。(丁)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懂得提出出现参照

B.发现创立形成参照

C.发现提出形成结合

D.懂得创立出现结合

2.“板块构造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4.本文拟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记出来。

(三)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地核():

蜕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一、1.臀2.蟾蜍3.携4.汐5.域6.衍7.硅8.斥

二、1.B 2.D

三、1.fèng;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2.zhě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3.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4.ji é;灾难;灾祸。

四、1.作比较2.举例子3.打比方4.分类别

五、1.√2.√3.×4.√

六、(一)1.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4.逻辑顺序5.泛大陆时期6.(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二)1.C 2.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3.D 4.第一层:从开头到“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第二层:从“这种假说认为”到“或兼而有之”。第三层:从“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到结束。(三)1.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hé,地球的中心部分。tuì,发生质变。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3.“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4.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5.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6.D7.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 第一单元 1.文言文两则 我会画1 zhuó 2 yú 3 cāng 我会选1 C B A C C C D 我知道1 C 2 B 精彩回读 (一)1.专心致志鸿鹄 2. 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3.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4.《学弈》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二)1.到热水 2.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凉的.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3. 车盖盘盂 4.B 跟进阅读1.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求我干某些事.我也不愿意强迫别人干什么事。” 2.孔子说:“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出命令.大家也会照着你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是发出了命令.大家也不会听你的。” 3.一只蚌刚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伸出嘴想吃蚌肉.蚌

合上壳夹住了鹬。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说;“你的嘴今天不出来.明天不出来.就会有死鹬。”渔翁看见了.把它们全捉走了。成语: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2.匆匆 我会画 kōng jǐn báo fù zhuǎn j ì 我会写挪用蒸发茫然赤裸裸 我会选 1.B 2.A 3.C 精彩回读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是他们自己逃走了 3.对时间的流逝感到迷茫.无奈.怅然若失。 跟进阅读 1.shùn jiè zhì 2.即逝奔流且过流传辉煌时间光阴爱护 3.孔子 4.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5.时间能给人带来智慧与力量;时间是有限的.稍纵即逝;时间用金钱买不到.用地位留不住。 3.桃花心木 我会写秧苗枯萎勃勃生机锻炼 我会填特别高大高尚百年幼小巨大我会查田 7 fān 2 蕃茄牙 8 yǎ 3 雅致 精彩回读 1.苦口婆心干枯依靠磨练 2.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后练习题答案 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后练习题答案篇一:北京的春节 1、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 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 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3、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 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清闲自在。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 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 炉的年饭。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除夕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训练卷 第一课藤野先生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芦huì___________ nì______名托cí______ 绯.红________ 不逊.________ 诘.责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①除下帽来,油光可鉴.____________。 ②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 ..了____________。 ③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 ..颇为熟悉的了。____________ ④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____________ ⑤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部时事的片子。____________ ⑥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揣摩所填词语的意味。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____________,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____________极了。 ②大概是____________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③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____________似的喝采…… 4.“每当想偷懒时,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假设藤野先生说出抑扬顿挫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试写一下(30字左右)。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5.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6.“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样”指代___________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7.“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8.“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9.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二)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六年级下册配套练习册部分参考答案 1 文言文两则 我会选1 C B A C C C D 我知道1 C 2 B 精彩回读(一)1.专心致志鸿鹄 2. 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3.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4.《学弈》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二)1.到热水 2.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凉的,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3. 车盖盘盂4.B 跟进阅读1.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求我干某些事,我也不愿意强迫别人干什么事。”2.孔子说:“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出命令,大家也会照着你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是发出了命令,大家也不会听你的。”3.一只蚌刚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伸出嘴想吃蚌肉,蚌合上壳夹住了鹬。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说;“你的嘴今天不出来,明天不出来,就会有死鹬。”渔翁看见了,把它们全捉走了。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2 匆匆 我会写挪用蒸发茫然赤裸裸 我会选 1.B 2.A 3.C 精彩回读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是他们自己逃走了 3.对时间的流逝感到迷茫、无奈、怅然若失。 跟进阅读 2.即逝奔流且过流传辉煌时间光阴爱护 3.孔子 4.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5.时间能给人带来智慧与力量;时间是有限的,稍纵即逝;时间用金钱买不到,用地位留不住。 3桃花心木 我会写秧苗枯萎勃勃生机锻炼 我会填特别高大高尚百年幼小巨大 我会查田 7 fan 2 蕃茄牙 8 ya 3 雅致 精彩回读 1.苦口婆心干枯依靠磨练 2.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3.因为种树人尽量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让树木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以便深深的扎跟,茁壮成长。 4.树人只有经得起生活的磨练和考验的人,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跟进阅读 2.轻视,看不起。牢牢记住。 4.(1)可以看出野百合要开花的信念是多么坚定。(2)说明野百合从想开花到真正开花经历了许多磨难,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4顶碗少年 我会填县现羡线优/幽悠忧优恭攻功躬 我知道 1.座无虚席 2.惊心动魄 跟进阅读 2.客户精神版面坚定十足积极 3.因为克拉坚信自己能够说服那些客户,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加上他的坚持不懈,所以,他成功了。 4.有困难不要害怕,把它当成考验去克服。 5.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 5 手指 我会找机灵姿势坚硬伟大简单强大 精彩回读 1.处于尊贵的地位,过着富裕的生活。2.因为……所以…… 跟进阅读 1.注目危坐凛凛盘拢 3.它特殊而引人注目 4.使紧张的演剧变成了和乐的闲谈,使主客关系亲密起来,交情深入了一步。 5.(1)一堆牛粪装(2)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 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设想】 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学法就是“熟读法”。 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此言也正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文尤其重视诵读,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是更好地品味古诗文的必要环节。 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这就是文学理论所谓的“外部研究”。这种“外部研究”既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因此,学习古诗文可用“综合学习法”。 古诗文流传于世,自有其可称处,其中有的既是名篇,亦复有佳句,即如晚清王国维所谓“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篇有句”者。而且许多名句因寓意深刻、形象生

动而流传千古,脍炙人口。这样,“语言积累法”也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必要方法。 教学角度:写读训练 主要教学步骤: .教师出示一朵花,学生看花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全班交流,探讨“观花”之异趣,感受心理对创作的影响。 .品读范文之悲景,模仿其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品读范文之乐景,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分组交流,全班点评。 .创新思维写作训练: ①以乐景写哀情。 ②以哀景写乐事。 老师举例说明,学生自由创作。 .依据课文主题,学生自创逆境警句。 《醉翁亭记》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朗读训练 主要教学步骤: .学生自读,辨音正义。 .分句群朗读,理解内容。

专题五部编六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一)边城(节选) 沈从文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xīng xìng)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dào dǎo)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huáhuà)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分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好(hǎo hào)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1.用“\”画去文中多音字不恰当的读音。 2.把双重否定句“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改写成肯定句。 3.“鼓声如雷鸣”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系.百索子()②门楣.()③红苋.菜() ④络.子()⑤腌.()⑥车胤.() 2.解释词语。 ①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 ②与有荣焉:____________ ③囊萤映雪:____________ ④肃然起敬: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①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________改________ ②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③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④城皇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江苏高邮人。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流露出____________。 5.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①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 ②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③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④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6.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 《雪》教学设计 雪 鲁迅 [课件1:题目] 学习目标:[课件2] 1、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及文章的内涵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南方雪景与北方雪景中蕴含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2、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课件3—课件4]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是“大风吹雪盈空际”的景象,作者由此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 江南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多美好的、温暖的回忆。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总让人难以忘怀。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环境很严酷。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固然让人眷恋,但作为战士,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雪》这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再次感受其思想的深邃性) 二、课文分析 (一)、检查预习字词情况[课件5]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磬口粘连朔方 (二)、听课文朗读,整体感受课文。[课件6]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课件7——课件9] (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北方雪景图。) (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谈谈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 (三)、阅读分析(1-3小节)(小组合作探讨)[课件10——课件11] 1、课文第1小节至第3小节,描写了江南柔雪,也描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出声读读,仔细品品,然后和同学探讨一下:这幅雪景图有何特点?是怎样描写的? (江南雪景图: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后第3题: 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答: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答: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③孰为汝多知乎?答: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匆匆》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课后第2题:“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答: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桃花心木》 这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课后第2题: ①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答:“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生活中的“不确定”.比如生病.父母下岗.遇到自然灾难等。 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不定期.不定量地给树浇水.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所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6.《北京的春节》 本人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通过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答: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同步练习 1.北京的春节 一、看拼音,写词语。 gēng xīn biān pào là yuè tōng xiāo jiān duàn guāng jǐng ( ) ()()()()( ) rán fàng zhǎn lǎn jié rán bù tóng zhāng dēng jié cǎi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醋()燃()饺()拌() 腊()然()较()伴() 宵()摊()筝()眨() 销()滩()挣()泛()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能重复。 ()腊八粥()新衣()庙会()毛驴 ()醋大蒜()年画()爆竹()灯笼 四、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1.元宵节除夕重阳节清明节春节元旦中秋节 2.旬年时月周日季 3.自然资源木材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今天是元宵节,()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孩子们要放鞭炮,()要过春节了。 3.()除夕之夜要守岁,()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4.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5.北京()是城市,()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过得分外热闹。 二、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zhēnɡ zhènɡ)月十五,处处张灯结(jiē jié)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pù pū)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zhuàn chuán)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 2.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各形各色(ABAC) 3.找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 4.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是“又一个高潮”? 6. 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多,多,为的是突出 2 腊八粥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説《》《》、散文集《》等。 2.给多音字注音。 (1)蕃蕃咽()喉肿痛,什么食物都难以下咽( )。 (2)球场遇到劲()敌,反倒使他干劲( )更足了。 (3)他圈( )十亩地作为牧场,准备用来圈()养牛群。 (4)塞()外并不闭塞()。 3.看拼音写汉字。 (1)我最喜欢吃糖炒lì( )子。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1课:《学弈》译文 弈秋,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过,想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人。是他没前一个人聪明吗?回答:不是的。 《两小儿辩日》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课: 一、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捉住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唯有时光不再来,一去无回。“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恋。第二段,写作者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第三段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他反躬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思索的结果是明确的,他不甘心虚度此生:“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要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结尾一句,照应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二、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例如,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时间能“跨”能“飞”,这是用了拟人手法。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这是用了比喻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增添了时光飞逝的感觉。文中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简朴、轻灵,使读者读起来的时候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有清秀之气,越读越爱读。 3课: 1、朗读课文,说说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树苗种下来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种树人这样做,是在超前意识树苗适应环境,自我生长的能力,让树苗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以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能够顽强地生存。 2、(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答:不确定:生活中一些不可预知的坎坷,磨难,挫折等。在上学时,可能成绩会下降,所

六年级下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同步练习) 教科版 2.苦练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在括号中填写正确的汉字 迟huǎn ( ) chóng( )高疲bèi( ) hàn()接心cháng( ) diāo( )刻 答案:缓崇惫焊肠雕 2.辨字组词。 猝()祟()垫() 粹()崇()势() 答案:猝死作祟垫子 纯粹崇拜势力 解析:注意“猝”和“粹”的区分,“崇”“祟”字形十分相近,注意不要混淆。 3.辨析下列词语,填到正确的位置。 径直径自 (1).她()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抓在手中,从容地向外走去。 (2).他谁也没有理,拿起铁锹径自出了家门。 委屈委曲 (3).面对现实,很多时候力不从心,只能()求全。 (4).被同学误解,她哭得很()。 答案:(1).径直(2).径自 (3).委曲(4).委曲 解析:径直:①一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中途不停止。②表示直接做某事,不周折,不考虑其他情况。 径自:不打招呼,直接行动。 委屈:①受到不公平、不应有的待遇而难过。②使人受到委屈。 委曲:一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如委婉、委曲婉转、情意委曲;二指事情的经过,底细,如告知委曲;三指屈身折节,如委曲从俗。

4.给画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负: A担负 B遭受 C背 D违反 (1).在这次作战中,他身负重伤。() (2).我们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 (3).既然你是孩子的父亲,就应为孩子的成长负责任。() 答案:(1).B (2).D (3).A 解析:(1).身负重伤,表示身体遭受了伤害,因此为遭受之意。 (2).忘恩负义,意思是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因此“负” 为违反之意。 (3).负责任,表示做份内的使或者是为错误承担后果,因此对孩子负责任应该为担负之意。 二、课内阅读练习 一个,两个,她又负了好几个球。她感到满肚子委屈,站起来,看也不看教练,拿起衣 服又径直向门口走去。她实在忍受不了了,世界上哪有这么狠心的教练呀!如果说,真有铁石心肠的话,那他的心比铁石还硬。想着想着,眼泪涌出了眼眶,洒落在光洁的酱黄色的硬木地板上。 “走也可以。可是,加练是你自己要求的。”身后又传来袁伟民那不紧不慢、不软不硬 的声音。 她依然往前走着。不过,一步比一步迟缓。快走到门口时,她站住了。她那被极度疲惫 和委屈情绪弄昏了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理智回到了她的心中。她像一截木头被钉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袁伟民也站在原地没有动,目光盯着这位任性的姑娘,他像一尊石雕似的,手里还抓着一个球,一副随时准备砸出去的样子。 招娣迈动脚步了。不过,她不是往前去,而是来了个向后转,步子那么猛,动作那么冲。加练,又继续下去。 不知是喘息了一会儿,还是来了一股倔劲儿,招娣练得完全忘了自己。 袁伟民见她那么奋不顾身地扑救来球,就笑着说:“招娣,可以减掉几个!” 招娣用泪眼瞪了瞪他,发狠地说:“不要你慈悲!” 袁伟民的话,其实也是一种激将法,因为他深知招娣的性格。 她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垫起了第十五个球。 1.第二次要放弃的时候陈招娣显得有些坚决,可后来为什么又回来了? 2.教练为什么在原地没有动,像石雕一般随时准备出球? 3.故事结尾加练用了激将法,因为他深知招娣的性格。那么他所了解的是怎样的性格? 答案:1. 她被疲惫和委屈冲昏了头脑,理智思考后的她意识到运动员一定要坚持,不 能轻易放弃。 2. 因为他了解陈招娣不会轻易放弃,一定还会转身回来继续加练,教练对陈招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 8.匆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名师来指导〕首先认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做到正确流利 地朗读课文,然后多读几遍,融入自己的情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这篇抒情散文语言清秀隽永,篇幅短小精悍,是积累语言的良好素材。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全文。另外,还应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以便条理清晰地进行背诵课文。 2.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答案大家找〕(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一连串的发问,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又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三个问句是点睛之笔,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虚度年华的强烈感情。文中一连串的问句像一条线, 在全文中巧妙地起到了牵引情感的作用,层层紧扣,深化了主题。 3.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 〔答案大家找〕 (1)作者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非常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仿写示例: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学习的时候,日子从书本里流逝;发呆的时候,日子从那美丽的风景中飘过;骑车的时候,日子从耳边呼呼的风声中过去。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题(人教版)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nuo yi zhēng rong kū wěi zhuān xīn zhi zhi ( ) ( ) ( ) ( ) duan lian yōu yǎ fǔ he yǔ zhong xīn chang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挪( ) 蒸( ) 秧( ) 萎( ) 娜( ) 丞( ) 映( ) 委( ) 番( ) 锻( ) 雅( ) 勃( ) 翻( ) 缎( ) 难( ) 脖( ) 三、选择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画“radic;”:(6分) 教诲(huǐ hui) 附和 (he he) 薄弱(bo bao) 喧哗(hua hua) 刹那间(cha sha) 旋转(zhuan zhuǎn) 四、选词填空。(5分) 玩赏欣赏观赏 1、春节期间,爸爸带我到中山公园( )了在这里举行的全市花卉展览。 2、叔叔送给我一张巴西国家队对中国国家队的足球

赛票,使我有幸坐在工人体育场的看台上( )到一场高水平的精彩球赛,真是太开心了。 3、我正在( )一部会自动转向的玩具小汽车,妈妈叫我都没有听见。 陈列罗列 1、光( )事实是不行的,必须加以研究分析。 2、博物馆里( )着许多出土文物。 五、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radic;”,错误的画“times;”:(8分)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离开”的意思。( ) 2、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的词语是“意味深长”。( ) 3、“弈”用音序查字法,应查“y”,读音为“ yi ”,是“下棋”的意思。( ) 4、《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青玄的散文,文章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 六、按要求,理解句子。(6分)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2、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从中你感受了什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 识 积 累 字音字形 遗骸.(hái ) 褶.皱(zh ě) 劫难.(nàn ) 彗. 星(huì) 陨.石(y ǔn ) 追溯.(sù) 鸟臀.(tún ) 天衣无缝. (fèng ) 形近字 tún )臀部 sù)追溯 róng )溶解 y ǔn )陨石 diàn )殿堂 shuò)朔方 róng )熔化 损(s ǔn )损坏 词语释义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天仙的衣服没有缝隙。多比喻诗文无补缀痕迹,浑然一体。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遗骸:古代留下的人或动物的骨头(多指尸骨)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指海潮。 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内容主旨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论据,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某个星体撞击地球造成的。 重点难点 1.“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

1北京的春节 1、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3、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清闲自在。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

同的另一种感受。《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 课外拓展: 与“春节”有关的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小练笔: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写你眼中的元宵节元宵节的晚上,彩灯无数,有的像燃放的彩球,有的像展翅的蝴蝶,有的像翩翩少女…… 2腊八粥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6个生字,正确读写6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 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 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 私奉献的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 及参考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品词析句祖国就在心中。 1.根据拼音填字词。 爸爸是个诗人,这次他去luò yáng( ) 采风了,参观了牡丹园,还访问了花农伯伯。了解到当地的人们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不再犹豫páng huáng (),手里捧着金fàn w?n ( )就该抓住发展的机遇,把花卉事业做大做强!爸爸高兴地和我说这次真是"踏花归来马蹄香,不日看遍故都花!" 2.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请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死去元知万事空。() (2)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3)却看妻子愁何在。() (4)老张的妻子年迈多病。() (5)青春作伴好还乡。() (6)你要趁着大好青春多学知识。() 3.朱自清在文中感慨时光的流逝。我们该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下面是一些惜时的名言,请你补充,再写出一句与之相关的名言。 少年易学老难成,。 勿谓寸阴短,。 ,白了头,空悲切! ,不弃功于寸阴。 ,。 4.《匆匆》中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辨得清吗?请判断下面的语句用了那种修辞。自己选择一句进行仿写。 (1)蜜蜂在花丛中跳起欢快的舞蹈,呼朋引伴,好不热闹。() (2)那种亡国的伤痛似千斤巨石压的他终日难以喘息。() (3)诗歌的魅力在于唤醒你内心的激情,散文的精彩在于呼应你心灵的回声,小说的神韵在于延伸你生活的憧憬,短信的妙趣在于提醒你:有人牵挂是一种幸福。() (4)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热的人都躲到大树下。() (5)祖国啊!母亲!我该如何报答您!() 二、回顾课文倾听诗人爱国心声 1.玲玲在学习《示儿》一诗后,问:既然诗人已知"万事空"就是把世间万事看开了,该与他没关系了。可为什么还要"但悲"呢?你来帮她回答吧! 2.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描写家人喜悦之情的诗句 是, 。 这首诗中杜甫高兴的主要原因是() A.从此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B.可以一家人会故乡了。

第六单元基础练习题 一、选择题(40分,每题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2分) A.水尤清冽.(lia) 往来翕.忽(xī) 觥.筹交错(gōng) 脱笼之鹄.(hú) B.为坻.为屿(chí) 悄怆.幽邃(cuàng) 淫雨霏霏 ..(fēi) 曝.沙之鸟(pù) C.怡.然不动(yí) 浩浩汤汤 ..(tāng) 林壑.尤美(ha) 呷.浪之鳞(xiā) D.俶.尔远逝(chù) 薄暮冥冥 ..(míng) 飞沙走砾.(lì) 瀚.海阑干(hán)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走送之.②心乐之. B、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其境过清 D、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泉香而.酒洌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玉盘珍羞直万钱 B、百废具兴 C、偕数友出东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石潭记》选择题阅读(一)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开辟;影布.石上:散布 B.心乐.之:高兴;鱼可百许.头:大约 C.水尤.清冽:特别;皆若.空游:好像 D.明灭 ..可见:或现或隐;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在那里居住。 C.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6.下面四个“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B卷石底以.出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以.中有足乐者 7.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两句,明写鱼,暗写水的清,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C.本文抒发了柳宗元寄情山水的心境,表现了他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D.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是先乐而后悲。 8.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B.本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C.文中描写小石潭主要扣住“石”字来写,侧面写出了石头的各种姿态。 D作者描写小石潭,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 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第①段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多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B.本文第②段作者采用“定点特写”的描写方法,对鱼儿的描写,极具美感,并使读者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C.本文第③段作者成功使用比喻手法来形容溪流的形状和小溪两岸的景物,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D.本文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借景抒发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感。 《岳阳楼记》选择题阅读(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在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0.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状:胜景,好景色。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前人之述备矣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13.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14.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本文的作者范仲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选择题阅读(二) 1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