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绿素荧光成像在植物生长环境胁迫中的应用

叶绿素荧光成像在植物生长环境胁迫中的应用

叶绿素荧光成像在植物生长环境胁迫中的应用
叶绿素荧光成像在植物生长环境胁迫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LSNZD201704);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70540797);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170520078)第一作者:董贞芬(1984-),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生物信息与智能检测与控制研究,E-mail :dongzhf07@https://www.doczj.com/doc/e014423438.html,

通信作者:纪建伟(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生物信息智能检测与控制研究,E-mail :jianweiji7879@https://www.doczj.com/doc/e014423438.html, 叶绿素荧光成像在植物生长环境胁迫中的应用

董贞芬1,2,门宇恒2,邹秋滢1,李征明1,刘珍珍1,纪建伟1

(1.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沈阳110161;2.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沈阳110167)

摘要:叶绿素荧光成像是一种可以快速、无损评估植物光合作用的技术,已逐渐在植物环境胁迫研究中得到应用。为明确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植物生长环境胁迫中目前的研究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首先对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基础荧光参数和荧光成像方式进行了介绍,然后针对目前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植物生长环境胁迫中的应用从温度、光照、水分、营养和盐胁迫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综述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受温度胁迫后叶绿素平均浓度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Y(II)和NPQ 敏感性高,F440/F690和F440/F740比值下降;紫外线辐射造成的损害主要取决于物种或栽培品种,荧光比率F730/F683和参数NPQ 可以用于评估植物所受轻度胁迫;植物中水份与碳水化合物、F440/F690和F440/F740、Rfd、及PSII 光合能力有关,荧光成像可以筛选植物中的抗性基因型;叶绿素浓度与胁迫时间呈负相关性,F440/F690和F440/F740值可以用于识别N 胁迫的高低,ΦPSII 可以作为早期检测Fe 胁迫的荧光参数,且提取荧光图像上的特征参数可用于建立胁迫的预测建模;盐抑制荧光参数Fv /Fm 、ΦPSII,外源腐胺可缓解盐胁迫诱导的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当Y (NO)显著提升时已发生严重胁迫损伤。最后进一步分析了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环境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叶绿素;荧光成像;环境胁迫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00(2019)02-0250-07Application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maging in Plant Growth Environment Stress

DONG Zhen-fen 1,2,MEN Yu-heng 2,ZOU Qiu-ying 1,LI Zheng-ming 1,LIU Zhen-zhen 1,JI Jian-wei 1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China 2.Xinglin Colleg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167,China)

Abstrac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maging is a technique that can evaluate plant photosynthesis rapidly and non-destructively.It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in plant environmental stress studies.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urrent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maging technology in plant growth environment stress,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basic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and fluorescence imaging methods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maging technology.Then,the application of curr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maging technology in plant growth environmental stress was reviewed including temperature,light,water,nutrition and salt stress.This review shows that:1)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chlorophyll decreased after temperature stress,the sensitivity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Y (II)and NPQ was high,and the ratio of F440/F690and F440/F740decreased;2)The damage caused by ultraviolet radiati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species or cultivar,and the fluorescence ratio F730/F683and the parameter NPQ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mild stress in plants;3)The water content in plants is related to the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carbohydrates,F440/F690and F440/F740,Rfd,and PSII.In addition,fluorescence imaging can screen the resistance genotype in plants;4)The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tress time.The F440/F690and F440/F740values 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level of N stress,ΦII can be used as the fluorescence parameter for early detection of Fe stress,and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extracted from the fluorescence image can be used for establish predictive modeling of stress;5)Salt stress inhibits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Fv/Fm ,ΦPSII,while exogenous putrescine can alleviate the adverse effects for photosynthesis induced by salt stress -.Severe stress damage has occurred when Y (NO)is significantly elevated.Finally,further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currently existing problems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maging technology,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for plant growth.Key words :chlorophyll;fluorescence imaging;environmental stress

董贞芬,门宇恒,邹秋滢,等.叶绿素荧光成像在植物生长环境胁迫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50(2):250-256.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50穴2雪:250-256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e014423438.html,

DOI:10.3969/j.issn.1000-1700.2019.02.018

叶绿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实验日期 同组姓名

摘要:为探究植物叶绿素理化性质,根据不同的叶绿体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和吸附剂上的吸附性差异,本实验在提取菠菜叶片叶绿体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后,利用纸层析法将不同的色素分离的方法,对植物叶绿素的理化性质进行观察与检验。 一、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1、提取: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a与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这两类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常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2、分离: 当溶剂沿支持物不断向前推进时,由于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因此它们移动速率不同。对叶绿体色素进行层析可将不同色素分离。 3、理化性质的观察: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酯,在碱作用下,发生皂化反应;在弱酸作用下,叶绿素中镁可被氢原子取代而成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叶绿素具有荧光,故从与入射光相垂直的方向观察叶绿素溶液呈血红色。叶绿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受强光氧化,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后,破坏更快。 分子吸收光能后,从基态转变到激发态。叶绿素分子有两种单线激发态,对应两个主要的光吸收区。 分子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不超过数纳秒(10-9秒) 由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衰变(Decay)。 叶绿素a:C 55H 72 O 5 N 4 Mg,MW=893.4891 叶绿素b:C 55H 70 O 6 N 4 Mg,MW=907.4727 胡萝卜素:C 40H 56 , MW= 536.8726 叶黄素:C 40H 56 O 2 , MW=568.8714 实验目的: 以植物叶片组织为材料,提取叶绿体色素;以纸层析法分离其成分;鉴定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菠菜 2、实验用具:天平、研钵、三角漏斗、滤纸、层析缸、毛细管、分光镜、量筒、烧杯、试 管等 3、实验试剂:丙酮、碳酸钙、层析液(石油醚:丙酮=25:3),20%KOH-甲醇、乙醚、1%HCl、 醋酸铜 三、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新鲜菠菜叶片2克,擦干,去中脉,剪碎放入研钵; (2)加入少许石英砂和CaCO 3 ,再加入无水丙酮10ml,研磨成匀浆,再加丙酮15ml; (3)用漏斗滤去残渣,得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置于暗处). 2、纸层析分离叶绿体色素 (1)层析样纸制备,将优质滤纸剪成3cm×9cm的长条,将一端剪成中央留约1cm×0.5cm的

Fluorcam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FluorCam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Multi-color FluorCam) 自上世纪90s年代PSI公司首席科学家Nedbal教授与公司总裁Trtilek博士等首次将PAM脉冲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与CCD技术结合在一起,成功研制生产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Nedbal等,2000)以来,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先后有封闭式、开放式(包括标准版和大型版)、便携式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及显微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大型叶绿素荧光成像平台(包括移动式、样带式、XYZ三维扫描式等)等,近些年还进一步发展了PlantScreen植物表型成像分析平台(Phenotyping)(有传送带版、XYZ三维扫描版及野外版等)及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 Multi-color FluorCam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包括多激发光-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和UV 紫外光激发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 1.多激发光-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通过光学滤波器技术,仅使特定波长的光(激发光) 到达样品以激发荧光,同时仅使特定波长的激发荧光到达检测器。不同的荧光发色团(如叶绿素或GFP绿色荧光蛋白等)对不同波长的激发光“敏感”并吸收后激发出不同波长的荧光,根据此原理可以选配2个或2个以上的激发光源、绿波轮及相应滤波器,对不同波长荧光(多光谱荧光)进行成像分析。如FluorCam便携式GFP/Chl.荧光成像仪及FluorCam封闭式GFP/Chl.荧光成像系统具备红光和兰光及相应滤波器,可以对GFP和叶绿素荧光成像分析;FluorCam开放式多光谱荧光成像系统可以进一步选配不同颜色的激发光,如除红光、蓝光外,还可选配绿色光源及相应滤波器,以对YFP进行荧光成像分析等; 2.UV紫外光激发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长波段UV紫外光(320nm-400nm)对植物叶片 激发,可以产生具有4个特征 性波峰的荧光光谱,4个波峰 的波长为兰光440nm(F440)、 绿光520nm(F520)、红光690nm (F690)和远红外740nm (F740),其中F440和F520 统称为BGF,由表皮及叶肉细 胞壁和叶脉发出,F690和F740 为叶绿素荧光Chl-F。紫外光 激发多光谱荧光(UV-MCF)可 以用来灵敏、特异性地评估植 物生理状态包括受胁迫状态, 包括干旱、病虫害、环境污染、 氮胁迫等 本文就FluorCam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产品及最新应用案例做一简单介绍,其中FluorCam便携式GFP/Chl荧光成像仪(Handy GFPCam)和FluorCam封闭式GFP/Chl荧光成像系统(Closed GFPCam)已有较为详细的资料介绍,在此不再专门介绍。

植物生长物质习题答案

第六章植物生长物质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长物质:是一些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2. 植物激素: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起显着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3.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4.极性运输: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5.激素受体:是能与激素特异结合,并引起特殊生理效应的物质。 6.燕麦试法:是用琼胶收集燕麦胚芽鞘尖端的物质进行生长素含量的生物测定方法。具体作法是将几个切下的胚芽鞘尖放在琼胶块上,然后将琼胶切成许多小块,入在黑暗中生长的胚芽鞘茎的一侧,胚芽鞘则会受琼胶中所含的生长素的影响而发生弯曲。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与燕麦去尖胚芽鞘的弯曲度成正比。 7.燕麦单位:使燕麦胚芽鞘弯曲10o C(22-23 o C和92%的相对湿度下)2立方毫琼脂小块中的生长素含量。 8.三重反应:乙烯可抑制黄化豌豆幼苗上胚轴的伸长生长;促进其加粗生长;地上部分失去负向地性生长(偏上生长)。 9.靶细胞:与激素结合并呈现激素效应部位的细胞。大麦糊粉层细胞就是GA 作用的靶细胞。 10.生长抑制剂:这类物质主要作用于顶端分生组织区,干扰顶端细胞分裂,引起茎伸长的停顿和顶端优势破坏。其作用不能被赤霉素所恢复。 11.生长延缓剂:抑制节间伸长而不破坏顶芽的化合物。其作用可被GA所恢复。

12.钙调素(又称钙调节蛋白):是广泛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的一类钙依赖牲的具有调节细胞内多种重要酶活性和细胞功能的小分子量的耐热的球状蛋白(简称CaM)。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1.ABA--脱落酸2.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3.AOA--氨基氧乙酸4.AVG--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5.B9----二甲基氨基琥珀酰胺酸 6.6-BA----6-苄基腺嘌呤或6-苄基氨基嘌呤7.BR----油菜素内酯8.cAMP----环腺苷酸9.CaM----钙调素10.CCC----氯化氯代胆碱(矮壮素)11.CTK-细胞分裂素12.CEPA--2-氯乙基膦酸(乙烯利)13.2,4-D----2,4-二氯苯氧乙酸14.Eth----乙烯15.GA3----赤霉酸16.MACC----1-丙二酰基ACC 17.MJ--茉莉酸甲酯18.NAA--萘乙酸19.PA----多胺20.ZT--玉米素21.SAM--硫腺苷蛋氨酸22.2,4,5-T--2,4,5-三氯苯氧乙酸23.TIBA--2,3,5-三碘苯甲酸24.PP333--氯丁唑(多效唑)25.MH----马来酰肼(青鲜素) 三、填空题 1.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2.达尔文温特 3.吲哚乙酸苯乙酸4-氯-3-吲哚乙酸 4.光氧化和酶氧化 5.色氨酸甲瓦龙酸(甲羟戊酸)甲瓦龙酸和蛋氨酸(甲硫氨酸) 6.芽根 7.韧皮部木质部 8.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生长素和乙烯赤霉素乙烯赤霉素乙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9.嘌呤

植物叶绿素测定方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一、原理 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 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1)分光光度计;2)电子顶载天平(感量0.01g);3)研钵;4)棕色容量瓶; 5)小漏斗;6)定量滤纸;7)吸水纸; 8)擦境纸;9)滴管。 (三)试剂:1)95%乙醇(或80%丙酮)(v丙酮:v乙醇=2:1的95%水溶液);2)石英砂;3)碳酸钙粉。暗中2h,0.5g,25ml 三、实验步骤 1)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混匀。 2)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 0.2g ,共3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 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3~5m 3)取滤纸1张,置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中,过滤到25ml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4)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最后用乙醇定容至25ml,摇匀。 5)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3nm 和645nm下测定吸光度。在波长663nm、645nm下或652nm测定吸光度。 四、实验结果计算 叶绿素a的含量 = 12.7 ? OD 663 – 2.69 ? OD 645 叶绿素a的含量 = 22.9 ? OD 645 – 4.86 ? OD 663 叶绿素a、b的总含量 = 8.02 ? OD 663 + 20.20 ? OD 645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意义

第一节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意义 韩志国,吕中贤(泽泉开放实验室,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333) 叶绿素荧光技术作为光合作用的经典测量方法,已经成为藻类生理生态研究领域功能最强大、使用最 广泛的技术之一。由于常温常压下叶绿素荧光主要来源于光系统II 的叶绿素a ,而光系统II 处于整个光合 作用过程的最上游,因此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内的多数光合过程的变化都会反馈给光系统II ,进而引起 叶绿素a 荧光的变化,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都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与其它测量 方法相比,叶绿素荧光技术还具有不需破碎细胞、简便、快捷、可靠等特性,因此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 1 叶绿素荧光的来源 藻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既可以直接捕获光能,也可以间接获取其它捕光色素(如类胡萝卜素)传递来 的能量。叶绿素分子得到能量后,会从基态(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高能态)。根据吸收的能量多少, 叶绿素分子可以跃迁到不同能级的激发态。若叶绿素分子吸收蓝光,则跃迁到较高激发态;若叶绿素分析 吸收红光,则跃迁到最低激发态。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会在几百飞秒(fs ,1 fs=10-15 s )内通过振动弛豫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图1)。而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稳定 存在几纳秒(ns ,1 ns=10-9 s )。 波长吸收荧光红 B 蓝 荧光 热耗散 最低激发态较高激发态基态吸收蓝光吸收红光能量A 图1 叶绿素吸收光能后能级变化(A )和对应的吸收光谱(B )(引自韩博平 et al., 2003) 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图2)释放能量回到基态(韩博平 et al., 2003; Schreiber, 2004):1)将能量在一系列叶绿素分子之间传递,最后传递给反应中心叶绿素a ,用于进行光化 学反应;2)以热的形式将能量耗散掉,即非辐射能量耗散(热耗散);3)放出荧光。这三个途径相互竞 争、此消彼长,往往是具有最大速率的途径处于支配地位。一般而言,叶绿素荧光发生在纳秒级,而光化 学反应发射在皮秒级(ps ,1 ps=10-12 s ),因此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室温下),捕光色素吸收的能量主要用 于进行光化学反应,荧光只占约3%~5%(Krause and Weis, 1991; 林世青 et al., 1992)。 在活体细胞内,由于激发能从叶绿素b 到叶绿素a 的传递几乎达到100%的效率,因此基本检测不到 叶绿素b 荧光。在常温常压下,光系统I 的叶绿素a 发出的荧光很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对光系统I 叶 绿素a 荧光的研究要在77 K 的低温下进行。因此,当我们谈到活体叶绿素荧光时,其实指的是来自光系 统II 的叶绿素a 发出的荧光。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案例分析]生物教学: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 教学活动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活动准备:开放生物实验室,并准备学生活动所需的各类仪器装置;实验所需各种生物、各类污染物等主要由学生自己采集、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该主题的教学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 教师提出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 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如让学生走访区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站,随同专业人员采集黄浦江水样、测定水样,调查学校周围环境的空气、水质和绿化现状等。 (3) 学生经过对周边环境的各类污染因素与常见生物的关系的调查和分析后,组成若干课题研究小组(每组3-5人),各自选定实验研究项目。 (4) 各小组相互评议实验研究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确定实验研究项目。 (5) 各小组设计具体的实验研究方案。实验方案中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研究题目;②研究目的;③实验原理;④所需材料(应具有可行性);⑤具体实验步骤;⑥预期结果。 (6) 师生分别作实验准备。 (7) 在课堂内,各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小组成员之间应相互协作,相互切磋,共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8) 各组间相互交流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相互进行评议和质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各组在听取评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或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9) 学生写出实验研究报告,提出自己对实验研究结果的见解。 在“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案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分为形成概念和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开展探究活动、总结发现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教师就“环境污染对生物产生的影响”这一现象要求学生进行多种体验,通过调查活动学生形成一系列概念和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阶段开始划分学习小组并进行小组讨论,以选定各自的实验研究项目,制定实验研究计划。第三阶段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开展探究活动,教师给予学生适度的辅导。探究的最后阶段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来进行总结活动,教师明确提出了实验报告的格式和要求等,并预先制定了相应的量规用于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和探究过程。 1.研究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研意识;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3.参加活动对象:高-年级部分学生(由学生自由报名)。 4,活动的准备: 开放生物实验室,并准备学生活动所需的各类仪器装置。实验所需各种生物、各类污染物等主要由学生自己采集、准备。 5.活动过程: (1)教师就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概述进行科学实验与研究的基本方法。 (2)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如让学生走访区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站,随同1案例来源:上海故业中学费循蛟老师https://www.doczj.com/doc/e014423438.html,/3_anli/3_jijin/jijin_008.htm

植物生产与环境练习题(全册)

植物生产与环境练习题(全册) 一、选择题 1、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高粱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2、水稻由南向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 3、一般把花芽分化的过程称为() A、生长 B、发育 C、营养生长 D、都不是 4、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 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5、给植物的( )以足够的低温,就能通过春化阶段。 A、卷须 B、茎尖 C、叶片 D、花 二、填空题 1、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再生作用等。 3、植物的成花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成花诱导、()和( )的形成。 4、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 一是短日照植物,二是( )植物,三是( )植物。 5、通常将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 )。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休眠称为强迫休眠。植物本身原因引起的休眠称为( ),也称真正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 2、发育 3、生长相关性 四、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有何区别? 2、何为植物的极性? 3、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答案 一、填空题 1、B 2、A 3、B 4、A 5、B 二、填空题 1、发育 2、昼夜周期、季节周期 3、花芽分化、花器官形成 4、长日照、日中性 5、生理休眠、生理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恶化,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2、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 3、植物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四、问答题(要点) 1、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必然结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极性现象是指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 3、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动物对植物生长既有利又有害,有些动物对植物生长具有破坏作用,如践踏、吃食、为害植物等,造成植物减产甚至绝收;而有些动物对植物生长具有益处,可消灭害虫、松动土壤等促进植物生长。微生物可通过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影响土壤养分转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生物固氮、降解毒性等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植物另一方面杂草影响农作物、果树、蔬菜、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一方面是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业要素的本体;作物、果树、蔬菜、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 模拟训练二 一、选择题

叶绿素的药理功能及特性

叶绿素的药理功能及特性 ■叶绿素的药理功能 叶绿素是植物中含的绿色色素,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能源,从水和空气中CO2合成糖等有机物。叶绿素结构类似动物血液中的红色素,为维持生命不可缺的重要物质。 叶绿素存在许多类似体,高等绿色植物和绿藻等含叶绿素a和b,褐藻、硅藻等含叶绿素a。为提高稳定性,食品和医药品中用叶绿素诱导体为多。 叶绿素有多种药理效果引起食品界的注目。铜叶绿素、铜叶绿素钠、铁叶绿素钠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被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口香糖、蔬菜等加工品的着色。日本研究表明,叶绿素的诱导体可作胃肠药、口臭防止药、洗口液等成分。 具体说,叶绿素有下列重要药理功能: 创伤治愈作用 叶绿素能促进切伤、火伤、溃疡等伤口的肉芽新生、加快治愈作用。对创伤、溃疡局部涂布能使创伤面干燥,加快肉芽及上皮细胞的产生,明显促进创伤治愈。 脱臭作用。叶绿素能除去饮食、香烟及新陈代谢产生的口臭、脚臭、腋下恶臭、饮酒后酒气臭。铜叶绿酸钠有显著抑制口臭的挥发性硫化物的效果。 抗过敏作用。铜叶绿酸钠对治疗顽固性慢性荨麻疹、顽固性慢性湿疹、支气管哮喘及冻疮均有明显效果。叶绿素的抗过敏作用强。 抗溃疡作用。据国外对鼠试验,对幽门结扎溃疡的鼠同时投服叶绿酸作制酸剂和抗胆碱药有明显抗溃疡效果。 肠蠕动功能亢进作用。叶绿素能使肠道蠕动轻度亢进,解消便秘。 抗变异原性。叶绿酸、叶绿素能和发癌物质Trp-p-2的活性体形成复合体,使其不活化,还能抑制黄曲霉素、苯并芘等变异原物质。 制癌作用。叶绿酸钠能使肝癌细胞的增殖消失。叶绿素提取物有抗肿瘤功能及大大提高肿瘤的光导疗法效果。 降血清胆固醇作用。叶绿素的分解物脱镁叶绿素及叶绿酸均有降低胆固醇效果。 叶绿素来自天然植物,安全性高,作为绿色的叶绿素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在食品中作健康与功能食品添加剂。 ■叶绿素的制造及性质 叶绿素制造,以小球藻等为原料,用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得到叶绿素a、b的混合物。但这种天然的叶绿素受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和热分解、易褪色。对酸非常不稳定,其中金属镁容易脱离生成脱镁叶绿素,呈褐色。 将叶绿素中的镁用铜、铁等置换,能使稳定化。以酯结合的叶绿醇用碱加水分解得到叶绿酸,叶绿酸的钠或钾盐溶于水。市售的叶绿素,是将叶绿素的镁置换为铜的铜叶绿素,铜叶绿素被钠、铁置换成水溶性的铁叶绿酸钠。 叶绿素为黑绿~浓绿色的油或膏状,易溶于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和油脂类,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因此因乳化剂呈分散性制剂。铜叶绿素外观、溶解性和叶绿素相同,色调呈强绿色。 铜叶绿素酸钠及铁叶绿酸钠是青黑色~暗绿色的粉末。易溶于水或稀酒精溶液中,不溶于油脂类中,但在酸性溶液中钠游离而使不溶于水,在钙镁离子等存在下,生成不溶性的盐,因此用水须非常注意。

植物生长与环境复习题

植物生长与环境复习题 (土壤部分)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活性酸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盐基饱和度,团粒结构,腐殖质,肥料,拮抗作用,协助作用,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碱解氮,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晶格固定,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肥料利用率,生理酸性肥料,水溶性磷肥,磷的退化作用,堆肥,基肥,追肥,种肥。 二、填空 1.世界各国对土壤质地进行分类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大多国家将土壤质地分为()、()、()三种类型。 2.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和()两个转化过程,其中()是释放养分的过程,()是保蓄养分的过程。 3.根据土壤孔隙中水吸力的大小及土壤水分有效性将土壤孔隙分为()、()和()三种类型。 4.土壤中最好的结构体是(),所谓改善土壤结构性,就是要增加土壤中()的含量。 5.按照土壤吸收性能所发生的方式不同可将土壤的吸收性能划分为()、()、()、()和()五种类型。 6.土壤酸度有()和()二种类型。 7.土壤质地层次性一般包括()、()和()等几种类型。 8.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和()等五大类群。 9.土壤肥力四大因素是指()、()、()和()。

10.团粒结构具有多级孔隙,在团粒内部是()孔隙,团粒之间是()孔隙,两种孔隙配合适当,而且()也较高,使土壤具有良好的()。 11.土壤胶体通常以带()电荷为主,因而可吸附()离子。 12.影响交换性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主要是()及其()。 13.在十六种必需营养元素中,被称为肥料三要素的是()、()、()。 14.土壤养分一般以()、()和()三种方式向根表土壤迁移,一般认为,在长距离内,()是补充根表土壤养分的主要形式,而在短距离内,以()补充根表土壤养分更为重要。 15.目前人们通常认为离子以三种方式通过原生质膜,即()、()和()。 16.()和()是植物营养的两个关键时期,也是施肥的两个关键时期。 17.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氮素在土壤中容易通过()、()和()三条非生产性途径损失。 18.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磷在土壤中易被()。 19.氮素在土壤中有多种存在形式,通常把()、()、()和()四种形态的氮统称为水解氮或碱解氮,表示土壤中的有效态氮素。 20.石灰性土壤中无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是()。 21.养分归还学说是德国化学家()于1840年提出的。 22.石灰性土壤中,过磷酸钙中的磷与()作用,生成()和(),最后大部分形成稳定的(); 23.草木灰中钾的主要存在形态是(),其次是(),()最少。 24.钾肥一般要求深施覆土,是因为深层土壤湿度变化小,()固定作用较弱,有利于提高钾肥肥效。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word (1)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张涛 20135937 摘要:近年来SO2污染比较严重,它对植物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植物既受到SO2污染的影响,又对SO2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修复能力。本文总结了关于SO2单一污染物对植物生理生化的直接影响以及其适应机制,并提出对这方面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二氧化硫;植物;抗氧化酶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所以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以SO 2 污染为主。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使煤炭以及石油的消耗量达到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剧了SO 2的排放污染。SO 2 是我国当前最主要 的大气污染物,在个别地区污染相当严重。SO 2 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叶片细 胞后快速溶于细胞中,在细胞内释放出H+、HSO 3-和SO 3 2-等,从而对细 胞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也可与其它大气污染物进行化学反应,生成各种硫酸盐,这些成分随雨水共同降落成为“酸雨”,能够导致土壤和水系的酸化,干扰植物的代谢,对生态系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从而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关 于SO 2 污染环境对植物生理生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 注,并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近年来,在SO 2 的植物伤害症状、伤害机理、对生理生化指标、植物组织结构影响等方面取的研究得了许多进展。 1.二氧化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李利红,仪慧兰[1]等采用室内培养及密闭箱静态熏气方法,研究了不同浓 度SO 2暴露对拟南芥叶片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SO 2 暴露对拟南芥成熟 叶片的伤害主要是叶面伤害斑的出现和叶片枯死,伤

害程度与暴露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暴露于低浓度SO 2 时叶面无伤害斑,随 时间推移有少数叶片边缘卷曲,但在停止暴露后恢复正常;中浓度时暴露的植株叶片出现大小不等的透明斑,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伤害症状发展为坏死斑, 暴露于高浓度SO 2 的植株,叶片很快出现不规则形的黄色坏死斑,坏 死斑的面积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扩大,之后叶片大量枯死。但在脱离高浓度S O 2 后伤害性斑点不再增加,并能继续生长发育。 SO 2暴露对拟南芥植株的生长发育具有双向作用,较低浓度SO 2 暴露 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SO 2 暴露会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使株高、单株叶片数和单叶面积呈浓度依赖性减少。 2二氧化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2.1二氧化硫对植物气孔的影响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间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气体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入叶组织,因此气孔在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吉喜 [2]通过试验表明:通常情况下 SO2 促使植物气孔关闭,但也有某些植物经S O 2熏气后气孔关闭。气孔对SO 2 浓度的反应通常是SO 2 浓度越大,气孔 反应越快。 2.2二氧化硫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细胞膜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调节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流的屏障作用,当植物处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时,刺激首先作用于细胞膜。大量观察研 究表明,细胞膜也是SO 2作用的最初部位,在植物接触高浓度SO 2 后,膜 首先受到损伤,继而膜透性发生改变。植物膜透性对SO 2 的反应差异通常与 植物的抗性有关,抗SO 2强的植物,细胞膜对SO 2 的反应不敏感,反之则很

植物生产与环境练习题(一)

农林果蔬类专业知识综合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作物的根系属于须根系的是() A. 花生 B.棉花 C. 玉米 D. 大豆 2.下列选项中,属于大蒜茎变态的是() A.块茎 B. 根状茎 C.球茎 D. 小鳞茎 3.所有高等植物的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A. 大液泡 B. 中心体 C. 细胞壁 D. 叶绿体 4.植物细胞中,被喻为“养料加工厂”的细胞器是() A. 叶绿体 B. 内质网 C.线粒体 D. 高尔基体 5.叶在茎上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方式称为叶序,小麦的叶序是() A. 对生叶序 B. 簇生叶序 C. 轮生叶序 D. 互生叶序 6.下列作物中,二氧化碳同化途径为C4途径的是() A. 小麦 B. 玉米 C. 棉花 D.大豆 7.可以延缓植物叶片衰老、延长蔬菜贮藏期的植物激素是() A. 细胞分裂素 B. 脱落酸 C. 生长素 D. 乙烯 8.植物感受光周期的是() A.根 B.茎 C.叶 D.花 9.正常条件下,在长日照植物光照期给予短时的黑暗处理,对开花而影响是() A.正常开花 B.延迟开花 C.提前开花 D.不开花 10.连阴天时,温度适当降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增强光合作用 B.增强呼吸作用 C.降低呼吸作用 D.降低蒸腾作用 1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珠被发育成() A.子叶 B.种皮 C.胚乳 D.果皮 12.无花果的花序类型为() A.隐头花序 B.总状花序 C.圆锥花序 D.伞房花序 13.植物体内有机物质代谢的枢纽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14.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质地 B.土壤湿度 C.土壤颜色 15.下列植物中,可以作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的是() A.柽柳 B.碱蓬 C.茶树 D.盐蒿 16.农业生产中,通过种植绿肥植物、施用菌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利用的土壤特性是()A.物理吸收 B.化学吸收 C.离子交换吸收 D.生物吸收 17.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土深度一般为() A.10cm B.15cm C.20cm D.25cm 18.根瘤菌肥的主要施用方法是() A.撒施 B.随水浇施 C.根外追肥 D.拌种 19.容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的土壤水分类型是() A.吸湿水 B.膜状水 C.重力水 D.毛管上升水 20.土壤中硝态氮被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称为() A.氨化作用 B.硝化作用 C.反硝化作用 D.氨的挥发作用 21.下列营养元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的营养元素组合是() A.磷和钾 B.钙和镁 C.氮和氯 D.磷和氯 22.某土壤的土壤密度为1.325/cm3,土粒密度为2.65g/cm3,该土壤的孔隙度为() A.35% B.45% C.50% D.60% 23.下列有机肥料中,属于“冷性”肥料的是() A.牛粪 B.羊粪 C.猪粪 D.鸡粪 二简答题 1.植物薄壁组织广泛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以水稻为例说明各种薄壁组织的功能。 2.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营养元素之一,作物缺氮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黄化。请说明氮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3.目前农业生产中光能利用率较低,仅有0.5%-1%,制约了作物产量的提高。请制定农业生产中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 三、计算题 某大田栽培作物,从出苗到开花需要一定的有效积温,其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该作物在日平均气温23℃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需要44天。今年该作物4月22日播种,5月1日出苗。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5月份日平均气温为22℃,6月份日平均气温30℃,请计算该作物开花的日期。 四、案例分析题 小刘种植的番茄进入结果盛期。追肥时,肥料的施用量过大,且集中施于根系附近,施肥后番茄植株出现萎蔫现象,甚至个别植株开始死亡。请运用水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理论分析出现上述萎蔫和死亡现象的原因。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的比较

一、实验课题名称: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的比较 二、选题背景或文献综述: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四版)、《植物生理学》(第六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阴生植物也称“阴性植物”,是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但并不是阴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越弱越好,而是必须达到阴生植物的补偿点,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阳生植物也称“阳性植物”,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发育健壮,在阴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称阳性植物,这类植物要求全日照,并且在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区别:关于光的饱和点和补偿点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速率,在其它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提高而加快,当光照强度高到一定数值后,光照强度再提高而光合速率不再加快,这种现象叫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光饱和现象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在光饱和点以下,随着光照强度减弱,光合速率减慢,当减弱到一定光照强度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处于动态平衡,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此时植物制造有机物量和消耗有机物量相等,不同类型植物的光饱和点和

补偿点是不同的,阳性植物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一般都高于阴性植物。 结构和特性的区别:阴生植物的叶片的疏导组织比阳生植物稀疏,以叶绿体来说,阳生植物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多的多,叶绿素含量也高,阴生植物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的吸收光线,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小,能够强烈的利用蓝紫光,阳性植物叶片小而厚,表面具蜡质或绒毛,叶脉密,单位面积内气孔多,叶绿素含量高,体内含盐分多,渗透压高,可以抗高温干旱,阳生植物的气孔一般在叶片下表皮分布的数量多于上表皮,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晒而减少水分散失,阳生植物的呼吸速率高于阴生植物。 区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主要是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阴生植物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之所以能适应不同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征和形态特征不同有关,以光饱和点来说,阳生植物的光饱合点是全光照(即全部太阳光照)的100%,而阴生植物是全光照的10%~50%。因为阴生植物叶片的输导组织比阳生植物的稀疏,当光照强度增大时,水分对叶片的供给不足,阴生植物便不再增加光合速率,以叶绿体来说,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前者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多,叶绿素含量较高,能在较低光照强度下充分地吸收光线。此外,由于叶绿素b含量相对较多,易于吸收遮阴处的光(如

植物表型组学研究技术(一)FluorCam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

植物表型组学研究技术(一) ——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

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 Rousseau等(High throughput quantitative phenotyping of plant resistance using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mage analysis.Plant Methods, 2013, 9:17),利用FluorCam开放式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作为高通量表型分析平台,采用图像阈值分割等分析方法,对植物病原体感染进行了定量分析检测,根据Fv/Fm将感染分为不同阶段/等级,特别是可以将用其它方法难以分辨出来的感染前期加以分辨,并对5个品种的菜豆对普通细菌性疫病的抗性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 PSI公司首席科学家Nedbal教授与公司总裁Trtilek博士等首次将PAM叶绿素荧光技术(Pulse Amplitude Modulated technique—— 脉冲调制技术)与CCD技术结合在一起,于1996 年在世界上成功研制生产出FluorCam叶绿素荧 光成像系统(Heck等,1999;Nedbal等,2000; Govindjee and Nedbal, 2000)。FluorCam叶 绿素荧光成像技术成为上世纪90年代叶绿素荧 光技术的重要突破,使科学家对光合作用与叶 绿素荧光的研究一下子进入二维世界和显微世 界,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理生态、植物胁迫与抗 性监测、作物育种、植物表型分析等。不同于 其它成像分析技术,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 只对叶绿素荧光波段敏感,可以有效避免环境 光的干扰,特异性、高灵敏度反映植物生理生 态状况。 主要功能特点如下: 1)高灵敏度CCD,时间分辨率可达50帧/秒,有效抓取叶绿素荧光瞬变;可选配高分 辨率CCD,分辨率1392x1040像素,用于气孔功能成像分析、稳态荧光如GFP荧光测量等

抗生素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植物修复的研究与展望

抗生素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植物修复的研究与展望 作者:黄盼盼, 周启星, 董璐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天津,300071 刊名: 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0(11) 参考文献(19条) 1.INGERSIEVH TORANGL;LOCKM L;et a1Primary blodegradation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s in aerobic and anaerobic surface water simulation systems 2001 2.Diaz2Cruz M S;Larcelo 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analysis of veterinary and human drugs in soils,sediments and sludge 2003(06) 3.王丽平;章明奎;郑顺安土壤中恩诺沙星的吸附-解吸特性和生物学效应[期刊论文]-土壤通报 2008(02) 4.Angel J.Baguer;John Jensen;Paul Henning Krogh Effects of the antibiotics ox tetracyeline and tyrosine on soil fauna 2000 5.李兆君;姚志鹏;张杰;梁永超兽用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毒理学报 2008(01) 6.Cerd Hamscher;Sake Sczesny;Heinrich Hoper;Heinz Nau Determination of Persistent Tetracycline Residues in Soll Fertilired with Liquid Manur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e prays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2002 7.S.Thiele-Bruhn;M-0,Aust effects of pig slurry on the sorption of Sulfonamide Antibiotics in soil 2004 8.曹卫东;王旭;刘传平;封朝晖,刘红芳,李芳柏当前部分有机肥料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问题[期刊论文]-土壤肥料2006(02) 9.王丽平;章明奎土霉素污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07) 10.刁晓平;孙英健;孙振钧;沈建忠安普霉对对不同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影响[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2004(04) 11.孔维栋;朱永官抗生素类兽药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毒理学报2007(01) 12.周启星;宋玉芳植物修复的技术内涵及展望[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1(03) 13.安凤春;莫汉宏;郑明辉;张兵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期刊论文]-环境化学 2003(01) 14.王校常;施卫明;曹志洪重金属的植物修复-绿色清洁的污染治理技术[期刊论文]-核农学摄 2000(05) 15.牛建平;吴泽辉;石起增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9(04) 16.章明奎;王丽平;郑顺安两种外源抗生素在农业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特性[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02) 17.Boxall A B A;Blaekwell P;Cavallo R;et a1The sorption and transport of a sulphonamide antibiotic in soil systems 2002 18.李彦文;莫测辉;赵娜菜地土壤中磺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特征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 2009(06) 19.王丽平典型外源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转归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和机理研究 2008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e014423438.html,/Periodical_kjxx201011297.aspx

2020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_植物与环境 测试题(附答案)(1)

新苏教版科学三下第二单元测试题空白版和答案版 一、填空题 1、热带沿海地区全年高温,有些地方常受_____影响。 2、热带草原一年中_____和_____分明的。 3、______的土层很薄,气温很低,经常被积雪覆盖。 4、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_______有着密切联系。 5、沙漠中的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等。 6、仙人掌的茎具有_____功能。 7、______和______都具有庞大的发达根系。 8、沙漠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发达的______、多肉的______、退化的______。 9、水生植物都有_____、_____和_____等器官。 10、你知道的水生植物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1、水葫芦鼓鼓的叶柄里有_____。 12、红树能在_____茁壮生长。 13、青苔的表面可以直接吸收______和______。 14、青苔的地下根状物是_____,起固定作用。 15、卷柏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干旱的______中。 16、卷柏有着一种特殊的本领——_______极强。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水瓶树因其树干酷似水瓶的得名。() 2、仙人柱为适应沙漠生活没长叶子。() 3、雪松耐旱抗低温,可以生活在高山地区。() 4、椰子树生长在海边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5、冬天,杨树的叶子全部落光。() 6、大叶黄杨叶子终年不落。() 7、芦荟和石莲花也可以生活在沙漠中。() 8、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中都贮藏大量的水分。() 9、沙漠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 10、仙人掌茎叶外生腊质,也能减少水分蒸发。() 11、仙人掌的叶子长着许多刺。() 12、沙漠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13、水生植物不一定把根完全扎在土壤里。() 14、水葫芦的叶柄里有气囊。() 15、莲的地下茎里有很多孔眼。()

实验一 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 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1)分光光度计;2)电子天平;3)研钵;4)棕色容量瓶;5)小漏斗;6)定量滤纸;7)吸水纸;8)滴管。 (三)试剂:1)95%乙醇(或80%丙酮)(v丙酮:v乙醇=2:1的95%水溶液);2)石英砂;3)碳酸钙粉。 三、实验步骤 1)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混匀。 2)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0.2g ,共3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 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3~5mi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