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谈 博 物 馆 陈 列 照 明 设 计 的 合 理 运 用
- 格式:pdf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8
□于沁博物馆临时陈列布展的实践探讨摘要:基于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太原市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太原市博物馆办展,举办了“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
本文以其中展览之一的“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为例对展览进行总结和探究,包括设计到布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博物馆老照片陈列设计形式设计太原市博物馆是太原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440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52740平方米,平台建筑面积11660平方米。
本次展览以“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为主题。
共设七大展区:《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凝华焕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笔走龙蛇———傅山及明末清初名家行草书特展》《日丽紫禁———明清官式建筑展》《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御瓷撷英———明代御窑瓷器展》《数字故宫———万象紫禁》。
此次展览综合运用实物、文字、图片、雕塑和现代信息技术,生动、立体、多方位地展示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太原市博物馆于2018年10月1日开放运行,自开馆以来,以其独特的陈列方式,简洁大气的陈展空间,舒适宜人的参观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成为了太原市又一处旅游热点(图一)。
为了追求展览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以及展览设计与制作的艺术性,太原市博物馆实行展项责任制。
我有幸成为了“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的展项负责人,通过全程参与,更加全面了解一个展览从开始筹备到完美的展出所要做的准备工作和付出的努力。
一、布展内容设计19世纪40年代,随着摄影术的传入,使昔日的皇家禁地第一次以影像方式进入人们视线。
摄于清末民初的老照片,忠实地记录了皇家建筑的恢宏与高敞,也承载着一个历史时代的记忆与沧桑。
20世纪初,人物影像作为老照片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上至达官显要,下至普罗众生,不仅体现出百年前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百态,而且透过他们的衣着、神态、人物关系及拍摄场景,亦可再现晚清至近代社会的生活原貌、政治活动及历史事件等。
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博物馆这个社会组织和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有共性的一面,如都具有合法性、自主性、自律性和服务性,同时博物馆和其他社会组织也有不同的一面,即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多元性。
人类面对的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创造的博物馆也是摇曳多姿、各种各样的。
那么,博物馆都有什么样的功能?我们如何最有效地发挥博物馆功能?我这里谈谈一点看法。
第一、对概念的辨析近代博物馆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刚刚为国人所知道的时候,人们把博物馆的作用看作是能博采广收、综汇万物,“纵令百姓男女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见识”。
张謇则把创办博物馆的初衷归结为“设为庠序学校以为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20世纪30年代,陈端志认为博物馆有三大效能:一是社会教育,使民众的知识扩大,趣味向上;二是博物馆对于学校学生教育有辅助功效;三是博物馆对于学术研究也有积极作用。
20世纪40年代则有曾昭燏的四大功用说和杨钟键的三大功能说。
曾在德国留学的曾昭燏,在《博物馆》一书中对博物馆的作用作了专门的论述,认为博物馆的功用最大者有四:一是保存有价值的物品,使其历久不坏,以供今人和后人之用;二是辅助科研工作;三是实施实物教育;四是实施精神教育。
前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杨钟键在《记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一文中提出,博物馆之所以为博物馆,是因为其有研究、教育与保管三大功能。
随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西方有关博物馆功能的论述较多地被介绍,有些研究者对博物馆功能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与表述。
有的认为调查研究(Inve stiga tion)、教育(I nstru ction)、激励(Inspi rator)较好地概括了博物馆的功能;有的推祟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教育民众(Edu cate)、供给娱乐(Ente rtain)和充实人生(Enr ich),即所谓“三E”原则;有的认为保存、研究和陶冶文明才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有的把博物馆的功能概括为收藏、保存、研究、解释和展览五种功能;有的则认为把五种功能并合成保藏、研究和传播更合乎博物馆的实际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重视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此,相关工作者应创新博物馆陈设设计理念,体现以观赏者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更好地吸引、服务民众,促进人们走近历史文化、感受文化滋养。
因此,在引入创新应用、促进服务升级的过程中,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人员应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转变工作视角,提高陈列设计水平,使观赏者感受特色文化传承、历史的发展脉搏,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可以说,新时期不仅为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指明了新方向,而且对工作人员的设计理念、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精神文明、历史文化载体,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区域发展历史,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因此,单一、刻板的陈列设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博物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人员只有着眼综合化视角、重视观赏者的参观体验、促进工作创新,才能发挥自身工作价值,引导民众升级自身的认知体系、促进其审美提升。
一、创新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遵循原则(一)彰显藏品主导地位创新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应体现藏品的主导地位。
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人员应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呈现优质的展览效果,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同质化问题,形成自身的特色。
此外,博物馆陈列设计应具有良好的层次性,避免主次不分、盲目标新立异,影响参观体验,以便于为博物馆的稳健发展夯实基础。
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人员只有紧紧把握博物馆的特点,结合区域本土文化、历史发展等,对陈列设计理念进行优化,才能彰显文化内涵,使展示水平提高至新高度。
(二)重视馆际合作交流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人员应不断学习。
在促进陈列设计理念的创新过程中,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人员既要重视与受众的交流,收集有效的意见、建议,又要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以便对有益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实现对传统陈列设计理念的创新,有针对性地解决设计问题。
同时,这也将显著提升陈列设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使其主动进行多渠道学习。
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灯光照明技术的科学运用赵大志(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陶瓷博物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东 佛山 528000)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追求也从未止步。
随着博物馆逐渐面向越来越多的大众开放,博物馆中的各种陈列以及灯光设计也开始逐渐得到了相关管理与设计人员的重视。
而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灯光的节能性与创新性,还要进一步考虑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与灯光的科学运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科学运用灯光照明技术的方法加以分析。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灯光照明技术灯光照明技术的应用无论对于博物馆中的环境照明还是对馆藏文物艺术文化的进一步体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集中体现艺术文化的博物馆中,更应该着重运用科学的方案对相关的照明体统加以设计,使灯光照明技术可以在满足博物馆灯光照明原则的同时体现其应用价值与作用。
一、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灯光照明现状我国已知的博物馆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伴随着社会文明发展日益进步,广大人民对艺术文化的追求也受到越来越大的鼓舞,在这样的现状下,对博物馆中的照明系统设计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对于博物馆的灯光设计来说,不仅需要从最开始的自然光照明为主,还要进一步考虑到时间和天气的影响,从而过渡到人工照明的方式。
而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普通的光照已经不再能满足博物馆发展中对文物艺术性的展示,因而在后续的照明系统发展中,也开始出现了专门的照明设计单位,对博物馆的灯光设计进行专业分析。
自1987年中国照明学会正式成立后,对我国的照明技术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合现阶段照明设计的发展来看,目前仍在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照明理念,中外博物馆在关于灯光照明的技术方面仍有密切的合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灯光照明也必然会从最初的单一照明向着科学设计、艺术设计的方向不断进步。
二、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科学运用灯光照明技术的作用(一)科学运用灯光照明技术可以对展品起到保护作用在博物馆中将展品展示给大众观看和欣赏不仅是为了向参观者展示艺术品与文物,更是为了在适宜的环境中进一步保护文物与艺术品,因此,在博物馆的整体陈列展示中,相应的文物与艺术展品才是设计的主体。
博物馆陈列中灯光的运用分析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中对陈列展品的保护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灯光是影响陈列品展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不仅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而且也对陈列的展览品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空间,更好地保护并凸显陈列展品品,就要合理的调配和使用灯光,让灯光既为陈列品服务,又对陈列品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灯光;文物引言博物馆是保护和展览珍贵资料、文物、模型或者是复制品的场所,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学术研究价值。
博物馆中的展览品众多,种类多样,不同的材质和展览的位置对灯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灯光的设计和应用既要让观赏者清楚的看到展览品上的细节,为观赏者提供一个舒适的观赏空间,又要满足对展览品保护的要求,避免灯光与展览品发生光化学反应,损害展览品。
对于博物馆陈列的产品中,其在灯光的运用上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 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博物馆中陈列的物品有着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上万年的历史,所以比较脆弱,极易被破坏,尤其是部分产品对光较为敏感,例如丝织品,光辐射将会对其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因此,博物馆在灯光设计上要将保护文物放在首要位置上,主要是任何一个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承载太多的文化,并且难以复制,其损坏将会给国家财产和历史文化资料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在灯光的运用上,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种是最简单且直接的方式,就是减少原物的展出时间,每天或者每周定时开放,固定开放时间,或者是仿制展览品,用高仿产品来代替原件产品来展览;第二种是设置感应灯光,既展品在无观赏者时为昏暗的灯光,而观赏者靠近之后,并且随着观赏的时间而逐渐变亮,让观赏者看清展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部位,当观赏者离开之后,灯光有逐渐变暗。
感应灯光在多个领域已经使用,但是在博物馆中尚未普及,主要是此种技术无法把控灯光的亮度,影响观赏者的既视感,同时灯光不断地调整地进行明亮调整,增加了灯具的损耗度,进而加剧了博物馆的运营成本。
【博物馆学】Museology0 引言历史类博物馆在文物的年代及历史内涵方面较其他类型的博物馆更具文化深度。
针对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及展览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将成为观众与博物馆文物和展品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历史重现的重要通道。
在数字化技术获得普及应用的当今时代,深刻地还原文物所隐含的文化价值及内涵无疑是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重要目的之一。
如何通过展览的形式让文物或者文化作为主角,面向参观者讲述那段时期的历史典故和人文故事,将成为历史类博物馆展览形式的主要发展方向。
基于此,结合文物现有的展出形式进行创新,让历史文物不只以静态的形式被观众参观,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文化的承载者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到那一段精彩而又厚重的文物历史。
1 树立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的主旨思想现阶段的博物馆已不局限于传统历史文化遗存及各种形式文物的展览陈列,而是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展览内容及形式上更加追求新颖和多元化。
一般来说,每座博物馆都应保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它可以和展览形式、文物特点、展品类型等诸多特征建立联系。
在涉及文物部分的陈列设计及展示方式时,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和方案执行。
在陈列设计中,先是要根据文物的类型及特点确定展出主题,并按照对应的历史时期或文化的变革进程安排组织文物参展。
博物馆主题展览的核心在于将所有陈列文物的文化本质与珍贵历史价值进行对应与统一,在此基础上提炼陈列文物的文化精髓。
在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层面进一步深入挖掘。
历史类博物馆中举办展览取得的实际效果和观众反馈直接取决于展品的陈列方式以及文物内涵上的统一性,在历史文化价值与展览主题思想的协调性等方面都需要重点关注。
当前我国历史类博物馆常用的陈列展览形式主要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四类。
1.1 将历史进程作为主线大多数文物都有着其对应的明确的历史时期,以历史进程及发展阶段作为脉络,捋清展览的主线是最为简单易行的方式之一。
博物馆陈列设计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对博物馆陈列所作的定性叙述是:“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
”“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了博物馆藏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王宏钧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书对陈列的论述是:“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
”第一节陈列和陈列设计的概念陈列是指“展品群体”的展示,这个展品群体是按一定的主题思想、主题结构,经过科学的、艺术的、技术的手段组合而成的,表现特定的陈列内容,具备了传播信息、普及文化教育和审美观赏的功能,能直接为社会提供文化教育、文化交流和文化休闲服务的展示实体”是“一种以物质形态表现的知识传播系统”,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共同协作的终极产品。
陈列设计是陈列工作的主体。
陈列设计一词在博物馆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陈列设计概括了陈列的总体设计、内容设计和形式没计;狭义的陈列设计只是指陈列的形式没计,即陈列的艺术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陈列艺术设计的定义确定为“依据陈列主题要求。
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井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地组合陈列品的工作。
”第二节陈列设计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三位一体”式陈列博物馆的萌生源于收藏活动,从中世纪到欧洲文艺复兴,直至近代博物馆产生的初期,收集与保藏一直是占博物馆功能之首位的。
l7世纪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博物馆又滋生了一种新的功能,这就是从事学术研究。
这种活动是在库房中进行的,没有展示计划,无从产生“陈列”和陈列设计的概念。
博物馆肩负起教育义务,形成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化博物馆的不断发展,陈列展示照明设计日益完善。笔者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展品艺术氛围的营造;二、避免或减少光学辐射对文物类展品损害的问题;三、眩光、阴影等不良因素对展品展示效果影响的消除问题,并根据山西博物院的具体情况举出实例进行分析。【关键词】照度色温光学辐射眩光
照明设计是博物馆展览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它可以调整展览环境并能控制展品的展示效果,从而影响观众对它们的感受。照明设计是展览形式设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不是在展柜已经安排好、展品已经最后确定后再加上去的东西,而是伴随整个展览的形式、设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照明设计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它涉及了光学知识、物理学、几何学、美术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同时也要对技术设备和文物保护等知识有相当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突出展品、营造展览氛围、体现展示效果。笔者作为一个陈列展示照明的初学者,就现有水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浅陋之处尚请方家指正。就个人观点照明设计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展品艺术氛围的营造;二、避免或减少光学辐射对文物类展品损害的问题;三、眩光、阴影等不良因素对展品展示效果影响的消除问题。
一展品艺术氛围的营造(一)根据展品的特性决定适宜的照度、色温博物馆照明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是照度,在博物馆各展厅展出的展品类别各不相同,不同类别的展品因其材质、色彩等不同,其感光度也不相同,同时也基于对文物的保护,国家文物
浅谈博物馆陈列照明设计的合理运用申小丽
274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标准编号为GB/T23863-2009),规范中制定了博物馆展品相应的照度,同时还规定了展厅展览时和非展览时全部光照的年总曝光量(表一),来控制展品受光时间,减少光辐射对文物的损害。
在博物馆照明设计中,光源的色温和显色性的选择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国际博物馆协会要求照度值应与色温相匹配,照度较高时选用高色温光源,照度较低时宜选用低色温光源。同时色温的选择也要满足观众的视觉生理需要,对不同材质展品应有不同的色温,一般对光辐射敏感展品为主的展厅一般使用色温小于3000k的光源,对光辐射不太敏感展品为主的展厅一般倾向于5000k光源,同时也要保持同一环境下色温的整体性。照明一定要能够很好地再现展品的颜色,不同的显色性是指它们的相关色温差异,显色性因同时考虑滤去紫外线和红外线后所显示的物体真实色彩,要极力避免物体在光照下产生色彩畸变。物体在不同光源条件下,其显示的色彩与日光照射下是有区别的,一般可以用光源的显色指数来评价。光源的显色质量是由光谱分布决定的,如果光谱分布倾向于暖色,那么物体的红色或黄色所占比例会多一些。通常对辨色要求高的场所,应采用一般显色指数不低于90的光源作照明光源;对辨色性要求不高的场所,可采用一般显色指数不低于80的光源作照明光源。以山西博物院为例,书画展厅对照度和显色性要求都比较高,一般照度控制在50lx以下,显色性一般都控制在90以上。一些精美的彩瓷器物和一些彩陶器物对显色性的要求较高,为使观众更清楚地看清器物的艳丽色彩,一般都采用显色性较高的灯具还原器物原本的真实的色彩。但显色性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会分散注意力,只有协调的显色性才可以加强展品的展示效果。(二)照明方式的选择要突出展品的艺术性博物馆照明方式多样化,单纯的一般照明没有主次明暗之分,照明效果不理想,因而常
展品类别照度标准值(lx)年曝光量(lx)对光特别敏感的展品:丝、棉麻等纺织品、织绣品、中国画、书法、拓片、手稿、文献、书籍、邮票、图片、壁纸等各种纸制物品,壁画、彩塑彩绘陶俑、含有机材质底层的彩绘陶器、彩色皮革、动植物标本等
≤5050000
对光敏感的展品:漆器、藤器、木器、竹器、角制品、象牙制品、骨制品、油画、蛋清画、不染色皮革等。≤150480000
对光不敏感的展品如:青铜器、铜器、铁器、金银器、各类兵器、各种古钱币等金属制品、石器、碑刻、砚台、各种化石、印章等石制器物,陶器、瓷器、琉璃器等陶瓷器,珠宝、翠钻等宝石玉器,有色玻璃制品、搪瓷、珐琅等。
≤300不限制
浅谈博物馆陈列照明设计的合理运用展品照明标准值表一
275图一柜内展品照明示意图作为展示空间的基础照明,而一些展品展陈方式设计不同,展陈照明的手法也多样,所以博物馆照明设计中通常采用一般照明、局部重点照明、背景照明、局部重点照明与一般照明相结合的照明手法,同时兼顾布展、夜间和应急照明模式。博物馆的展品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平面类展品(书法、绘画、照片、剪纸等)和立体类展品(雕刻造像、青铜器具、金银器具、陶瓷器具等)。根据展品类别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照明方式,照明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正确的显色性、为整个展品提供均匀的照度、防止眩光等,还要考虑展品的美感和艺术性。1.平面类展品的展示一般一件平面类展品中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不应小于0.75,对于特别大尺寸的展品中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不应小于0.3。如果展品上的照度分布不均匀,甚至出现令人不舒服的光斑,会影响观众的参观情绪。以山西博物院“明清晋商”展厅为例,一些墙面上悬挂的展板上出现了照度之比过大,画面出现光斑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有些是灯具角度小照射不全;有些是灯具与展板位置不合适使入射角和画面角度小于20度,使画面上一些凹凸部分出现阴影;还有就是灯具为了防止眩光安装的栏栅格的投影。解决这一现象可根据不同的成因分别进行处理。对于大型平面展品进行照明时,不仅要注意调整好画面的位置、高度和画面与地面的垂直倾斜角,还要注意灯具的选择。对于高度在1.4米以下的展品,画面的中心可离地面1.6米,对于更大的展品,下端应离地面0.9米,这是下限。对于展品与地面的倾斜度(t/l),小型的展品可在15度~30度,大型展品可在15度以下。观赏展品的视距离可在展品边长长度的1.5倍的位置,眼睛的高度一般在1.5米左右。考虑展品的正反射为了扩散光线而计算时应有10度的余量。因光线入射角接近于平行时画面的凹凸便显现,而画框的阴影亦落到画面上,所以光源设置的位置应避免在入射角和画面成20度的范围以内。同时采用定向区域照明的形式,把光集中到展品上,再根据展品的大小可以选择使用宽光束的灯具或能够提供大面积照明的灯具(通常所说的洗墙灯),为保证灯的照明范围适当,通常利用滑轨来调节光源的位置和角度(图一)。对于放入展柜展出的平面展品,照明因光线向上、向下、向侧反射,照度与展厅照度之比要
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2011年)276图二平面展品照明示意图图三佛像照明示意图
达到2∶1到3∶1左右时才能突出主体展品。展柜内的光源发出的直射光不要投射到观众的眼帘,要注意到照明灯具的配置和遮光板的设置,调整好光源和展品的相互关系。此外,还可把垂直的玻璃面做成向下倾斜15度~30度,使反射的映象从正面离开(图二)。也可采用曲面玻璃使反射像完全消失的方法来防止反射像的影响。还有一些在展柜内展出的展板或绘画是悬挂在柜内的,而柜内进深小灯具则是垂直照射于地面。现在一些博物馆的展柜就是如此,这就使得灯具对展品的照射不够充分,影响展品的照度。若要进行调整,在无法改变柜内进深的情况下,可对灯具的照射角度进行调整,把柜顶布光区改为45度的斜面,使光线尽可能多地照射到展品上。一些特殊的平面展品如剪纸、皮影等展品在照明方式上我们可以选择灯箱照明或采用背光的投射方式来展示,这便于勾勒展品轮廓,利于再现展品的真实面貌。2.立体类展品的展示立体类展品进行展示时,除一般照明外,还应有突出表现展品的形状、纹理、色调、质感等特征的优美照明。立体展品可以利用光的方向性产生一定的阴影,当阴影比例合适时,就能产生较好的立体效果。阴影的正确比例是通过定向照明结合一般漫射照明的合适比例产生的,一般可以以大面积的漫射光作为基础照明,而以展品侧前方的定向聚光灯作重点照明,并使重点照明的照度大于一般照明的照度。例如雕像类展品,可以通过表情和姿态来表现其性格,阴影是表现效果的主要因素,阴影强烈给人以强烈之感,阴影柔软则有缓和之感。现在有一些博物馆中一些佛像的照明不够理想,主要问题是定向主光源的照射角度不理想,基本是从佛像正前方小于20度角的位置照射到佛像上的,造成了佛像的脸部、颈部产生大面积不良阴影,大大减弱了佛像的美感和立体感,从而降低了对佛像性格的营造。
浅谈博物馆陈列照明设计的合理运用277为了使佛像有适当的立体感,一般情况下,用聚集光束的点光源来对佛像进行强化照明,最好采用射灯、聚光灯等较强的照明灯具,从佛像的侧前方40度~60度位置,设置定向性光源作为主要照明,照度为一般照度的3倍~5倍(图三),这样对雕塑类展品的照明是比较理想的。对于青铜像及其他暗色的对象则为5倍~10倍时,展品的立体感会比较好。对于一些上部比下部大的展品,因从上方和侧前方进行照明时会在器物底部形成阴影,为了消除阴影可采取底部进行补光的照明方式。除雕像以外的展品,如金属、玻璃等素材制成的展品,或大型展品,可根据其素材、形状构成的情况,采用对展品的周围、上部、下部、正上部、内部等特殊的照射角度来展示效果。恰到好处地控制侧光的角度,对观赏效果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图案精细,光线的照射角度应该越低。比如一件砖雕、陶模、范类展品要展现它表面精美的纹饰,用光时光线应从侧面45度角左右照射展品,就能勾勒出展品表面凹凸的轮廓,使它显得生动。对于钱币、玉牌类的展品,光线的照射角度应更低些,这样在最细微之处也留下阴影,使其轮廓和纹理甚至质地都能清晰地表现出来。所以,对于立体类展品,可以选用宽光束和窄光束的射灯的组合或者是天花漫射光和射灯的组合。在选择光源时要对它的扩散角度、光强、光束的宽窄有一定的了解。光束的尺寸往往决定了光束在投射展品时的覆盖面,同样光源与展品之间的距离也是重要因素。多数光源的光束是成锥角的,在主光束以外通常有溢漏光。不同光束的溢漏光量也是不同的,由照度所决定,照度越大溢漏光越多,最终影响展品照明的对比度。在展厅中为了加强展品在空间中的影响力,展品的重点照明要大于展厅的基础照明,但也不宜过大。展品对于背景的照度对比至少为2∶1时才容易显示出展品。此外各展厅之间的照度相差也不宜过大,各展厅根据不同要求照度允许有所变化,各展厅照度的变化往往会使整个陈列气氛有所起伏,可以调节观众心理,增加观众的参观兴趣。但人的眼睛对光照变化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因而,展厅之间明暗变化不宜太大,应控制在10∶1之内,以免出现视觉疲劳。
二避免或减少光学辐射对文物类展品损害的问题(一)减少光学辐射对展品的损害博物馆多数藏品都非常脆弱,一些对光敏感的展品一旦受到光辐射的侵害,对其就是灾难性的损害。光辐射的损害主要是化学反应和热效损坏,一般光线对展品的损害程度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光线的光谱组成、照度和照射时间。光谱中短波对有机展品有很大的破坏性,所以尽量减少光谱中的短波成分,尤其是光谱短波中紫外光对物质有很大的破坏性,能够使有机展品发生光化学反应,使展品表面出现褪色和脆化等不可逆的现象。光的热效损坏与化学作用反应不同,光线入射到展品上,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