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集中度的演进与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288.31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的金融体系也成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近年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业务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可避免,为此中国金融体系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角度探讨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一、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银行业是民营企业的相对少的一部分,大多数银行都处于国有化的状态。
但这种状况随着改革不断发展而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政策和金融改革的政策也日益明显,这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化经营模式的推行。
通过推进市场化经营,银行业将向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转化,促进其市场化运作。
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银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2.多元化业务的发展。
通过多元化业务的发展,银行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并增加其营收来源。
多元化的业务模式也为银行业的经营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
3.加强风险管理。
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可以确保银行业在不良资产和贷款方面得到充分掌握。
同时,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也可以提高银行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保险市场也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
但即使是如此,中国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与技术创新。
保险业需要不断推行信息化与技术创新,提高其效率和质量。
例如,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打造互联网保险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2.加强风险管理。
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需要得到加强,确保保险公司在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方面得到充分掌握。
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也有利于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率,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3.多元化业务的发展。
保险公司需要发展更多元化的业务模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2007-5-11内容摘要:近几年民众对我国银行业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无论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认为我国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大多与银行业高垄断的市场结构密切相关,对此也颇有微词。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是市场结构分析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行业集中度的测量指标;然后从资产、负债、信贷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指出我国银行业整体来看寡头垄断特征明显,但动态来看市场集中度在逐年降低;最后指出,尽管在进入壁垒的我国银行业存在高市场垄断与低利润的不一致性,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信贷定价的基本模式及新进展;然后以天津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为例,介绍我国信贷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八次会议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城市商业银行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只要达到相关监管指标即可跨区域发展;监管部门将进一步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同质同类监管。
2006 年 4 月,银监会下发《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依据该规定,只要符合相应标准,银监会鼓励各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和自愿的原则下,以联合、重组为前提,在充分整合金融资源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这意味着,全国114 家城市商业银行成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梦想正在接近实现,是我国银行业放松管制、增强竞争的又一重要信号。
在过去 20 多年里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数目不断增长 , 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
股份制商业和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成为银行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外资银行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中国。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银行的市场结构过于集中,寡头垄断下银行业的低效率一直为众多学者所诟病。
一、市场集中度的主要计量方法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根据市场竞争和垄断的程度不同,市场结构被粗略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类。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刘 伟 黄桂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00871) 内容提要:本文对运用SCP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及其从行业结构的角度揭示中国银行业主要问题的思路及提炼出的政策含义提出了批评,认为在现代技术不断改变着银行运作机制、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的行业结构进一步向集中化发展、各个银行在努力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保持一定程度的集中率是符合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
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问题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单一,而不是行业集中的问题。
从行业结构的角度为突破口的改革将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的振荡。
正是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与市场份额集中于带病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侧重点就不能从行业结构的调整为起点,而是相反,要充分利用进入WT O 后的有限的过渡期,在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发生显著萎缩之前,坚决地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努力避免潜在金融风险的总爆发。
关键词:银行 SCP 范式 行业结构 产权结构一、导 论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范围内银行间的并购风潮使得银行业的行业结构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的金融机构数目显著下降,银行业的集中度上升;另一方面体现在单个银行的规模显著扩张。
面对现实经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新变化,经济理论尤其是产业组织理论必须提供理论层面的解释。
对于中国的经济理论学者来说,这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需要提炼出鲜明政策含义的课题,因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正处在关键阶段。
近年来,部分学者从行业结构的角度对中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论或实证层面的研究。
例如,于良春等运用哈佛学派的SCP 范式即“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对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银行业存在高度集中和国有银行垄断低效率问题,因而放松行业进入管制是解决问题的条件(于良春、鞠源,1999;焦瑾璞,2001)。
问题是:第一,认为国有银行是垄断者,并且赢利能力却显著低于非垄断者的股份制银行,这里似乎存在一个基本的逻辑矛盾,即SCP 范式的基本推论是行业的一定程度集中率导致拥有势力的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实施策略性行为,在实现垄断利润的同时降低了全行业的整体绩效和社会福利,而不是指垄断导致垄断者的低效率,否则的话企业为什么有动力追求市场势力呢?第二,SCP 框架是否具有一般性的解释意义?由此揭示出的问题是否属于中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易纲与赵先信的分析虽然没有使用SCP 框架,但分析的内容属于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结构问题,他们对国际银行业的行业集中趋势提出了批评,认为银行规模与银行的效率并不正相关,中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包括行业结构问题,因而主张尽快放松行业准入制度(易纲、赵先信,2001)。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一、引言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市场结构概述1. 市场结构类型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主要呈现垄断竞争的特点。
虽然存在多家银行,但大型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寡头市场结构。
2. 市场份额分布大型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市场中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等。
这些银行在市场中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和资金实力,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3. 市场准入壁垒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壁垒较高,主要体现在资本要求、监管要求和技术要求等方面。
这些壁垒限制了新进入者的进入,使得市场竞争相对较为有限。
三、市场特点分析1. 垄断竞争特征由于大型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竞争程度较低。
这导致了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相对同质性,客户选择余地较小。
2. 利润来源多样化大型银行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利润来源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它们还开展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金融业务,提高了利润水平。
3. 金融科技驱动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兴业务在银行业中得到快速发展。
大型银行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四、市场发展趋势展望1.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银行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创新发展,推动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2. 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将继续推动银行业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将改变银行的经营模式,提高效率和风控能力。
3. 风险管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业未来的关键任务。
五、结论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垄断竞争的特点,大型银行占据主导地位。
市场特点包括垄断竞争特征、利润来源多样化和金融科技驱动。
未来,政策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和风险管理将是银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六、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J]. 经济学报, 2018, 36(2): 100-120.[2] 王五, 赵六. 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与创新研究[J]. 金融研究, 2019, 45(3): 50-65.以上是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分析。
我国银行业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首先,高度集中的银行业可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在我国,大型银行由于拥有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能够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而且,大型银行更容易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的授信和融资支持。
这有利于提高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高度集中的银行业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增长。
在金融市场集中度较高的情况下,大型银行更容易掌握金融市场的信息,并能够更好地对市场情况做出预测和判断,从而更好地进行金融风险管理。
此外,大型银行一般拥有更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更高的信誉度,能够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冲击,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各类企业和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能够为其提供更稳定的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再次,高度集中的银行业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
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银行为了提高市场地位和竞争力,会加大金融创新和技术升级的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我国银行业集中度较高的情况下,大型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将促使银行降低费用,提高效率,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有助于促进各类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最后,高度集中的银行业也会带来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过高的集中度可能导致资金的过度集中和资源的过度配置,从而导致金融风险的积聚。
此外,高度集中的银行业也可能限制了银行业的竞争,影响了中小型银行等非大型银行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银行业集中度的同时,加强对金融监管的力度,确保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稳定发展。
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分析与优化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将从市场类型、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监管等方面,探讨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
一、市场类型中国金融市场主要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基金业四个市场。
银行业是中国金融市场最大、最成熟的市场,以储蓄存款、贷款和信用卡等为主要业务。
证券业是中国金融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之一,包括股票、债券、期货等多种市场。
保险业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其业务范围包括寿险、产险、健康险等多个领域。
基金业则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市场,主要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二、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主要分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四类。
其中,银行是最为常见的金融机构,其数量远超其他三种类型的金融机构。
证券公司则是一种提供证券交易咨询、证券发行和交易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的机构。
保险公司则主要提供各种保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
基金管理公司则是主要负责基金的管理和投资。
三、金融产品中国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产品种类繁多。
在银行业中,最常见的金融产品包括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理财产品和贷款。
证券交易中,股票、债券和期货是最常见的金融产品。
保险业则提供了各种保险产品,包括寿险、产险、健康险等。
基金业则主要提供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产品。
四、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关键,它对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分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三个。
此外,还有财政部、银保监会等其他部门也在金融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逐渐完善的监管制度下,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发生着良性的变化。
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和市场开放度的提升,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五、优化建议为了进一步优化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调控,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制度,避免出现不合理竞争行为。
中国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变革金融行业是国家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中国金融行业发展不仅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深受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政策调整及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当前中国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金融机构变革等角度探讨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一、竞争格局分析1、从发展阶段看当前中国金融行业已步入成熟期。
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一定规模的金融综合体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集中度还不高。
仅以2016年为例,中国银行业集中度为39%,远低于发达国家。
而除银行业外,包括证券、基金和保险等金融服务领域,同样存在着竞争格局不够理想的问题。
2、从市场份额看中国金融市场集中度较低,并不能说明它处于一种不公正的、竞争不充分的市场状态。
相反,这恰恰表明中国金融行业市场份额有待扩大。
以银行业为例,大型商业银行前五家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0%,但银行资产规模与GDP比值只有270%,远低于韩国、美国500%以上的水平。
二、金融机构变革分析不断变革是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各类金融机构避免静态状态,不断试图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
1、银行业的变革中国银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低效率和高成本。
2017年,央行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7)》指出,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下降,盈利能力仍然低下,成本效率依旧不高。
为应对这种变革,一些商业银行采用“分行共享”与“大数据”等方法,加强内部合作,提高服务效率。
此外,中国银行业亦面临着来自互联网金融、支付等新业务的威胁。
这使得传统银行逐渐注重网络化转型,加大对“互联网+”的投入力度。
2、证券业的变革当前证券市场日益成熟,中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也对证券市场变革提出更高要求。
为此,中国证券业正在持续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制度体系、市场规则、运行机制等。
其中,发行上市制度改革是我国证券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但现代中国银行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8年的上海。
以下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发展历程。
1848年,随着上海第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HSBC)在上海开业,现代中国银行业开始崭露头角。
之后,其他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地设立了分行,推动了中国银行业的初步发展。
1928年,随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成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新的发展阶段。
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银行,并开始对银行业进行整顿和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国银行法》,确立了中国银行业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新中国政府采取了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机构收归国有的措施,统一了银行业的管理,并开始实行国家计划经济。
各个银行的资金和资源都被纳入国家整体规划中,以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银行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银行业也随之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1980年代,中国设立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使银行业实现了市场化和竞争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银行业在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国银行业深度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国际金融网络,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
同时,中国银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蓬勃发展,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加强监管,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对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的支持,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
总结而言,中国银行业经历了灿烂的古代发展和现代化的演进,从一个初创行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业之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有效性分析 作者:王喆 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有效性,分别对中国银行业的产业格局演进及现状、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全面的、多角度的实证分析,进而剖析了银行业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分析上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初步探讨了发展民营银行是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民营银行
一、我国银行业格局的演进
二十多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阶段式向前推进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计划金融的“大一统”垄断模式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垄断,再到当前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
第一阶段:1984—1994年的专业化改革阶段,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从“大一统”垄断模式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垄断。
1984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改革前30年几经撤消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正式恢复。1979年,改革前划归财政部管理,主要办理财政拨款和拨款监督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正式恢复。198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中国工商银行这四家银行成为国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则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自此,中国形成了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
第二阶段:1994-2003年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阶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程度不断下降,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
1994年,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至此,四家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产,逐步建立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资本金;将13939亿元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取消贷款规模。特别是2003年,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增强国内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国有银行注资以及鼓励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修订银行法等等。在这十年期间,国家允许成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份额不断下降,其它股份制银行不断发展壮大。
浅析我国银行业改革引言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银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本文旨在对我国银行业改革进行浅析,探讨改革的目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效。
改革目的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增强银行业的竞争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具体而言,改革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性。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推动银行业改革,打破垄断局面,增强银行的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力。
2.完善银行监管体系。
建立完善的银行监管制度,强化对银行的监管,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3.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通过改革,推动银行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户。
4.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改革过程我国银行业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1990年代初期的市场化试点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银行业改革进入试点阶段。
通过试点探索,建立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机构,并引入了国外银行的股权投资,推动了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2. 1990年代中期的国有银行改革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推行了国有银行改革,实行了公司制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开展了股份制改革。
这一阶段,我国国有银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完善。
3. 2000年代的金融机构重组21世纪初,我国银行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重点推进行业内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革。
通过银行之间的资产互换和整合,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经营能力。
4. 2010年代以来的金融开放和创新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继续推进金融开放和创新,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金融科技应用水平,推动银行业改革朝着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中国银行业论文: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中文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由之前人民银行“大一统”的完全垄断格局逐步演变为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等多元化银行机构共同竞争的新格局。
同时,中国银行业在经营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银行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
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国银行业发展进程,然后使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Panzar-Rosse模型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了计量分析。
本文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使用1999-2009年国内14家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检验。
考虑到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金融界便逐步对外开放,特别是2003年起中国的国有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因此本文以2003年分界点,将1999-2009年分成两个时间段,即1999-2003年和2004年-2009年两个阶段分析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
通过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银行业目前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中,并且竞争程度随着银行业开放程度的加深有增强的趋势。
结合Panzar-Rosse模型测算出的H统计量。
针对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虽有提高但是行业整体的竞争程度仍不足的现状,本文针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主要是银行业开放程度有限、进入壁垒过高、银行监管失效、创新能力不足和收入模式有限四个原因对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状态影响显著。
随后,本文就我国银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来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从加大银行业开放程度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加强银行监管、提高金融创新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四个方面提高银行业的竞争水平,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英文摘要】The banking industry of China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lin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ining ,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has developed form“one-bank”market system to a diversified market system , which is composed by the central bank、the political banks、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foreign banks .At the same time , the banking industry of China has made a great performance in managing , it has expanded its proportion a lot . In the beginning , the paper makes a line of banking industry in China ,then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 the paper utilize the Panzar-Rosse model to estimate the market structure during 1999-2009 . In this part, the paper choose 14 national banks as the sample. To further study , we divided the whole period into two timeperiods ,1999-2003and 2004-2009,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China’s accession into the WTO, and the impact on the opening of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belong to th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structure, meanwhile thecompetition degree has strengthened gradually with the accession to the WTO.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e also could find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banks are getting better than before, with the help of Panzar-Rosse model, we find out the causes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performance . We takeper-capital cost rates、cost rates and capital cost rates into account ,to find a way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anking industry . Finally, in the 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industry, we propose four related solutions: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markets to enhance the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ommercial banks, 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lower the barriers as well as wilder the opening degree of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 Panzar-Rosse模型【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英文关键词】Banking Industry of China Market Structure Panzar-Rosse Model【目录】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中文摘要4-5英文摘要5一、引言7-14(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7-8(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13(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3-14二、Panzar-Rosse 模型14-18(一)模型提出的背景14(二)模型的建立14-16(三)模型的选定16-18三、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类型及其判断18-24(一)Panzar-Rosse 模型的变量18-19(二)本文的模型和数据19-20(三)实证检验及结果20-24四、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形成原因24-27(一)中国银行业开放程度有限,进入壁垒过高24-25(二)银行监管失效25(三)业务范围限制和业务创新能力问题25-26(四)银行收入模式有限26-27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27-30(一)研究结论27(二)政策建议27-30参考文献30-32后记32。
我国银行业SCP范式分析与改革建议摘要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范式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式。
本文用此经典范式来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得出了不同于单纯从金融学与产业经济学研究银行的若干结论,并分析这些状况的原因,最后给出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改革建议1 市场结构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是一个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市场进退障碍、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短期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例等,其中,前三项是影响市场结构或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最基本因素。
1.1 集中度分析市场集中度包括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这里采用卖方集中度。
它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或所占的销售份额。
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规模垄断。
衡量集中度有多种方法,这里我们采用市场集中率指数CRn来衡量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见附表)。
其中,前四家最大企业,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所占比率CR4=53.3%。
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很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市场垄断地位。
1.2 产品差别化分析产品差别化是指在同类产品的生产中,不同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差异。
企业制造差别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购买者对该企业产品的特殊偏好,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因此对企业来说,产品差别化是一种经营手段,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
一般来讲,产品差别化程度越高,利润水平也应该越高。
我国银行业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对贷款等资产的收益依赖性较大,创新产品较少。
虽然各个银行在产品、服务上仍有一定的差别,如银行的信誉问题,银行客户的偏好,营业网点的数目和分布范围等。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一、引言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包括市场竞争程度、市场份额分布、市场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内容。
二、市场竞争程度分析1. 市场结构类型根据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我国银行业市场可分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寡头竞争市场和彻底竞争市场。
2. 市场集中度通过计算市场集中度指标,如CR3、CR5等,可以评估市场竞争程度。
以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计算其市场集中度指标,并与其他类型银行进行比较。
3. 市场份额分布分析各银行机构的市场份额分布情况,包括国有银行、股分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银行的市场份额,评估市场竞争程度。
三、市场进入壁垒分析1. 政策限制分析我国银行业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准入政策,包括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限制、准入条件等。
2. 资本要求研究我国银行业对新进入者的资本要求,包括注册资本、准备金要求等。
比较不同类型银行的资本要求,评估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
3. 技术壁垒分析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技术要求,包括信息技术应用、风控系统建设等。
研究技术壁垒对新进入者的影响。
四、市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1. 竞争对产品创新的影响分析市场竞争程度对银行业产品创新的影响,包括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创新程度等。
2. 竞争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市场竞争对银行业服务质量的影响,包括客户满意度、服务效率等指标。
3. 竞争对利率水平的影响分析市场竞争程度对银行业利率水平的影响,包括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等。
五、市场结构调整的建议根据市场结构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加强监管、优化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创新等。
六、结论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七、参考文献列出本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包括相关的学术论文、政策文件等。
以上是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分析,包括市场竞争程度、市场份额分布、市场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内容。
第35卷第4期 2012年8月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V01.35 NO.4
Aug.2012
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集中度的演进与改革 易棉阳,汤智勇 (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 要:改革开放以前,政府为最大限度集中社会剩余资金支援工业化建设,建立一个高度垄断 的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推动下,一个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 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逐步形成,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集中度逐 年降低。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发生新变化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进不能再遵循原来 的路径,政府应积极引导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向“国进民进”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结构;产业组织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75(2012)04。0010—04
一、
市场结构集中度测度方法
市场结构集中度是衡量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的常 用指标,它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高低。市场结构集 中度的测度方法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类指 标。绝对集中度是指某一百分比的市场占有率之内 的最大规模的企业数目,计算公式如下:
CR =∑ i/ i=l 其中,11,为银行数;X 表示居于金融市场第,
位银行的存款、贷款、资产等指标数值;X表示金 融市场中所有银行的存款、贷款、资产等指标数 值;CR 表示最大的12家银行集中度,通常取最大 的4或8家银行,其取值范围为0与1之间,数值 越大表示市场越集中。按绝对集中度划分的市场结 构,能直观地看出产业垄断和竞争程度的总体水 平,但不能确切地反映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垄断竞争 程度。如CR 值相同,若居于首位企业的市场集 中度高于居第二位企业的集中度,则首位企业寡占 程度高,会导致首位企业的主导型市场行为;若居 前三位企业各自的集中度基本相同,而之下企业的 集中度较低,则居前三位企业的寡占程度高,会导 致其企业集团控制性市场行为;若前八位企业各自 的集中度差别不大,相互间竞争就较强。可见,将 CR 值相同划归同一类型的市场结构,就难以区分 上述三种事实上垄断竞争程度不同的情况。相对集 中度指标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相对集中度一般采用
赫希曼一赫佛因德指数(Hirschman—Herfindahl Index,HHI),计算公式如下:
Hm: (X /X、2 ‘ I 其中,11,为银行数;X 表示,银行的规模;X
表示银行业总规模;HHI的值居于1/n与11,之间, 值越大则表示银行业越集中。 为便于量化分析市场结构,产业经济学家们提 出了以产业卖方集中度为主要依据对产业垄断程 度、竞争程度进行分类的市场结构实践分类法,其 中,贝恩的指标体系比较适合于分析中国金融市场 结构。贝恩(1981)依据产业内前四位和前八位 企业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不同垄断竞争产业的市场 结构作了如下分类: 表1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资料来源:J・S・贝恩:《产业组织》,丸普1981年版,第 141~148页。
二、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集中度的演进 逻辑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中国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推行这个发
收稿日期:2012一O5—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贷助推农村水利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为例”(11YJC790246)。
作者简介:易棉阳(1977一),男,湖南涟源人,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 易棉阳等: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集中度的演进与改革 展战略的最大难题是资金稀缺。在外资奇缺和国民 绝对贫困的环境下,政府必须最大限度集中社会剩 余资金,达到此目的的基础是建立一个高度垄断的 金融组织体系以实现对资金的统存统贷。在1979 年银行体制改革前的近30年里,中国人民银行独 统天下,银行业市场结构表现为完全垄断型。1978 年之后,中国逐步放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 展战略,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鼓励发展不同产权 形式经济,与之相适应,中国开始改革银行业市场 结构,1979年一l984年期间,先后从中国人民银 行中分设出了中、农、工、建四大国有专业银行, 四大专业银行的设立,打破了中国银行业完全垄断 的格局,但由于在产权形式上都属于国有,且各自 拥有专业经营领域,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竞争,此 时的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还是一种高度垄断型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资金和外汇双缺口的背景下, 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结构有利于高效率地动员社会 闲散资金并配置到社会急需的领域,推动了支柱产 业的成长与强大,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其弊端也是 很明显的:银行效率与效益低下、不良资产急剧膨 胀、抵御风险能力弱。出于上述考虑,国家一方面 把政策性业务从国有银行中剥离出来,成立国家开 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三家 政策性银行,把国有专业银行改制为真正的国有商 业银行;另一方面,批准成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 行和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从1995年前后起,中 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中的竞争性因素明显增强。2001 年12月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 速度加快,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后,一批 农村合作银行产生。至2010年,中国形成了由中 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大政 策性银行、20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多家城市 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40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 组成的银行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竞争因素得到 了进一步的强化。 按CR 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我国银行业自 1995年起的资产、存款、贷款的CR (即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指标。表2揭示,从1995年至2010 年,中国银行业资产集中度的变化最明显,经历了 由寡占I型向寡占Ⅳ型转变的过程,竞争性越来越 强。按赫希曼一赫佛因德指数计算方法,1995年 一2010年中国银行业的HHI值如表3所示。
表2 1995年一2010年中国银行业资产、存款、贷款市场集中度(CR )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5年)计算整理。 参照Gold—berg and Rai(1996)的研究结论, 中国银行业现阶段的HHI值表明中国银行业仍属 于高集中市场…,不过,自银行业开放以来,市 场集中度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按最近几年 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形式判断,银行业已 经从高集中度的银行市场转变为低集中度的银行市 场,银行市场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改革路向 按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进逻辑,“国退民 进”(即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股份制银 行和外资银行蚕食)是大势所趋。本文提出的问 题是: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这种演 进逻辑合不合理? 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先看看发达国家银行 业市场结构近年来的演进情况和未来趋势。发达国 家银行业的集中度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美国在 1980年代初期的银行数目约15 000家,在1990年 代的银行业并购风潮中,银行数目锐减,至1999 年减少到8 698家,2002年拥有1亿美元及以上资 产的银行仅3 547家,前10家大银行持有资产比重 由1990年的25.6%上升至1999年的44.8%。表4 显示,近年来美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提高。 ・12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第35卷第3期 注:引自黄隽:《美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载《国际金融研究》,2010(7)。 英国、日本等国,规模最大的前10家银行拥 有90%以上的总资产。加拿大1991年初前8家银 行持有90%以上的银行资产,丹麦规模最大的邓 一丹史克银行和统一银行占有了国内市场60%的 业务量。德国前4家银行占贷款总量的33%,存 款总量的50%。[2 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 家银行业市场结构演变的总趋势是集中度不断提 高,促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金融行业的混业 经营客观上要求银行业通过兼并形成全能的巨型 “金融百货公司”。由于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发展的 未来趋势,银行业未来集中的趋势是必然要发生 的。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演进趋势与世界银行 业似乎背道而驰。 新古典产业组织理论从效率分析的角度出发, 得出了竞争性市场要优于垄断性市场的结论。但这 个结论是否适合于银行业呢?Dell'Ariccia的研究表 明,在一个集中度低的银行市场结构中,大量金融 机构的存在,会导致有贷款意愿的企业之间缺乏竞 争,而众多银行在贷款竞争中,贷款质量难免下 降。这是因为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银行筛选企业 的可能性会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筛选的过程要耗费 大量时间,企业会在此期间失去获利的机会;或者 是由于企业并不愿意暴露项目的真实信贷价格,所 导致的被观察企业不情愿被筛选。在银行竞争的格 局下,银行有可能会迁就不愿被筛选的意愿,使低 品质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提高。[3 2 Franklin Allen 和Douglas Gale也认为,由众多的小规模银行组成 的产业组织结构可能带来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因 为,银行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生存空间的竞 争,即市场份额的竞争。他们的模型证明,按传统 的完全竞争理论假设条件,由于完全竞争性市场不 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随着新银行的不断进入,银 行的规模越来越小,小规模的银行为了获得未来的 生存空间,使得每一家银行有一种冒险的激励,也 就是以高储蓄利率来兜揽存款、超额放贷。同时也 证明,在完全竞争状态中的零利润条件下,小规模 银行存在追求正利润的冒险经营动力,而由规模相 对较大的银行组成的相对集中的银行业,由于各银 行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反而不敢轻易冒险。ce— tolli和Peretto(2000)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最有 效的银行市场既不是垄断的市场也并非完全垄断的 市场。 在混业经营大势所趋和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背 景下,保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垄断地位,不 仅是提高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所必需的,而且是 保护中国民族金融所必需的。但白2000年以来, 中国银行业“国退民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 2000年一2010年十年间,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 下降了近26个百分点,若听任市场机制,再过5 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恐怕不足30%。很 明显,在世界银行巨头急剧扩张市场份额的背景 下,目前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进逻辑不符合世 界金融发展潮流,参照国外经验,笔者认为中国 CR 值应该稳定在40%左右。当然,保持国有商 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并不表明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垄断 格局,因此不能遵循“国进民退”的逻辑,而应 该开辟一条“国进民进”的新路径。中国银行业 完全可以选择在总资产膨胀过程中既保持国有银行 的垄断地位又充分发展中小银行以增强银行业内竞 争格局发展模式,即在银行业规模的新增量中,一 半的份额由国有银行垄断,另一半份额则鼓励竞 争。近几年,银行业跨国并购热潮再次席卷全球, 仅2006年上半年银行业并购案涉及资金就达1.93 亿元,银行业的跨国并购造就了如花旗集团、三菱 金融集团、渣打集团、汇丰集团等银行航母。与国 外银行频频进行“世纪大并购”相比,国内银行 在海外并购则显得无所作为,仅工行和建行于 2002年、2004年、2006年在香港进行5次小规模 的并购活动,国内并购也仅局限有温州等极少数地 方商业银行之间进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 国成为外资银行在亚太地区的仅次于日本和澳大利 亚第三大并购市场,中国的股份制银行的地方商业 银行由于股本总额较小、股权分散和大股东地位弱 小而成为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在中国实行银行业 并购的突破口,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主办的《金融并 购报告》称“中国金融业开始掀起了外资参股中小 商业银行的热浪,地方性商业银行成为外资银行抢 滩的焦点”。自2005年国有银行改制上市之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