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近代法律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梁启超法家思想的近代初探一梁启超法家思想概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古学复兴思潮,诸子学、陆王心学、佛学等传统文化开始兴盛起来。
梁启超与近代古学思潮的复兴关系极为密切,他对诸子学如儒道墨法都曾进行过研究,但各个时期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以辛亥革命作为分界线。
之前,他主要研究阐述了墨、法两家;之后,不再重视法家思想,在继续研究墨家的同时,转而重视儒家、道家。
由原来的墨法并重转变为儒、老、墨并重。
梁启超是第一批系统研究法家及其历史影响的著名学者之一,虽然他对于法家思想的认识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有零散之感,且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显得较为精糙,但对于法家学说的观点、见解仍较为精辟。
本文就其法家主要观点及贡献作一简要论述。
《中国六政治家》由梁启超等人合编,包括管子、商君、诸葛亮、李卫公、王荆公、张居正,这些人几乎全属于法家或后期实行法治的代表人物。
其中《管子传》、《王荆公》为梁启超所著,附录附有其著作《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
在这些著作中,梁启超通过总结法家的传统思想,提倡实行法治主义,且对管子、王安石评价极高,为王安石平雪昭冤,改变以往形象,肯定其改革。
梁启超说“其以伟大之政治家而兼为伟大之政治学者,求诸吾国,得两人焉:于后则有王荆公,于前则有管子。
此我国足以自豪于世界者也!而政治学者管子,其博大非荆公所能及;政治家之管子,其成功亦非荆公所能及。
故管子倜乎远矣!”①。
梁指出,“吾今故据《管子》以传管子,以今日之人之眼光观察管子。
以世界人之眼光观察管子。
爱国之士。
或有取焉”②。
终归一点,梁启超著述目的是为当时现实社会、政治改革服务的。
在《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梁启超“命法家为新学派,命法家以前诸家为旧学派”③。
他重点阐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通过儒墨法三家比较得出结论认为:法制是由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提出“我国言法制所由起,大率谓应于社会之需要而不容已,此儒墨法三家之所同也,今刺取其学说而比较之”④。
孙中山先生的法律与人权观念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和国父,他对中国的法律和人权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法律的地位和人权的尊重是建设一个民主、自由、法治的国家的重要基石。
一、法律的地位与作用从孙中山先生的观点来看,法律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保障和约束,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孙中山先生提出要“创立立宪国家和法治政府”,并倡导“以宪法为基础,法律为核心,官员为执行者,民众为监察者”的治国理念。
他坚信,法律的权威和实施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的必要手段。
二、人权观念的根基孙中山先生对人权的看法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启发。
他主张尊重和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经济等方面的自由。
他认为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孙中山先生的人权观念强调个体的尊严和平等,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包容的社会体制。
三、法律保障人权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法律制度必须用来保障人权。
他主张通过法律来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益,限制政府的权力。
他坚持建立一个公正的司法体系,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
他认为人民应当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并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孙中山先生强调法律的严明和公正,作为社会规范来维护人权。
四、法治与民主的结合孙中山先生看重法治与民主的结合。
他认为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法律的普遍和公正是民主社会的保障。
他主张通过建立权力制衡和公正竞选制度,实现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权力的合理行使。
孙中山先生强调法治与民主的相互支持与促进,认为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民主才能真正实现。
总结:孙中山先生的法律与人权观念体现了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伟大贡献。
他强调法律的地位与作用,以法治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权益。
他坚持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包容的社会体制。
他提出法律保障人权的重要性,并主张法治与民主的结合。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法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法学的奠基人之一。
梁启超对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启超早年接受传统教育,但他对中国的落后和腐败深感不满,并决心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他在求学期间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法学思想,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到日本留学,学习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并希望能够将其运用到中国社会中。
梁启超回国后,开始致力于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
他在北京大学创办了法商学堂,并担任教授。
在这里,他教授了西方的法学知识,并开设了多门法学课程。
他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法律制度的运作,并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梁启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法律制度方面。
他重视法学的实践性,主张法学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他提倡以理法相结合的方法,既要研究法律的理论,也要关注法律的实践应用。
他还强调法学教育的培养人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梁启超在法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他研究了西方法律制度的起源和演变,介绍了西方的法律思想和理论,为中国引进西方法律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还研究了中国的古代法律制度,并试图将其与西方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影响。
梁启超对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所做出的贡献包括:第一,他引进了西方的法学思想和理论,使中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
第二,他在中国建立了法学教育和研究的机构,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法学人才。
他研究了中国的古代法律制度,并为中国现代法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和理论基础。
梁启超的工作使得中国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得以起步,并为中国的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对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起到了推动和引领的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19世纪后期中国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主张变法维新的一个进步派别的法律思想。
为了改变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拯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变法图强 , 批判封建生产方式与封建专制制度 , 提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与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改革纲领, 并且相应地提出了具有较明显的资产阶级色彩的法律主张, 希望通过争取清王朝某些上层统治者的支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用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代替封建法律制度。
他们还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及分权论来论证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优越性与采用西法的必要性。
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戊戌变法, 是近代中国历史具有变革性意义的政治运动之一。
而作为政治改革的基础和延伸,在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的法制同样出现了进步生机,甚至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法制变革“推动了法制现代化思想启蒙的发展” 。
在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一报刊、学会和学堂为阵地, 广泛宣传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的政治、法律思想。
他们的法律思想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抨击“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在戊戌变法的过程中, 资产阶级改良派全力抨击“三纲五常” 的封建思想。
由于“三纲五常” 的传统思维主张通过上定名分来教化天下, 因此传统的封建立法同样强调了服从的绝对性而忽视了法律本身应有的平等、独立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属性, 从而导致中国封建立法体系中“人治”的概念突出。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反复强调“天赋人权”的思想主张,并将其灌输给广大中国人民,以实现法律思想在人民心中一个颠覆性的转变。
2、变法维新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等人都具有进化论的观点,并以之论证变法的必然性。
谭嗣同根据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 提出世界“变化” 、“日新”的观念。
中国法制史笔记(精)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一)第一讲中国历代立法制度一、中国法制的起源二、中国法制的类型中国法制史的发展,经历了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
每一时期,出现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不同类型的法制。
三、中国历代法制的思想法制思想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法制,也就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立法和司法,所以应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夏、商、西周的法制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命神权的思想。
夏朝,“奉天罚罪”,商朝,除此还有“君权神授”,在西周,出现新的天命观,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同时还加上了宗法思想“亲亲、尊尊”。
(二)春秋春秋时期是过渡时期,这时期的法制思想特点用夫子的话来讲,就是“礼崩乐坏”,从礼制思想向法制思想过渡。
(三)战国及其战国以后的秦朝这个时期的法制思想主要是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人,主要观点为“重刑轻罪”,“刑无等级”,“事断于法”,等等。
这一时期,列国争雄,由于法家思想是积极进取的思想,讲耕战,依法治国,刑无等级,所以被采用。
(四)西汉及以后(重点)1.西汉初期不再采用法家的法制思想,改用黄老思想(黄帝,老聃),也就是道家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
这时期的法制思想为“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
因为用法家思想取天下,是可以的,而无法用以守天下。
而且,经过秦末战乱,土地荒芜,百姓不堪重负,所以要用黄老思想安定百姓,巩固统治。
这一时期,经历了高祖,文帝,惠帝,景帝几代帝王。
2.西汉中期汉武帝当政的时候,汉武帝希望建立大一统的局面,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时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孟之儒。
按照宋朝的儒生的观点,称此为杂儒。
这时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家的德、礼、教和法家的政、刑、罚等思想,还搀杂了阴阳家等其他的思想。
所以这时的法制思想可以概括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这一思想对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乃至近代社会影响深远。
近代西方刑法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刑法的影响摘要:近代西方出现的全面、激烈、持久的刑法学派之争,推动了西方各国刑法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
自1842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刑法思潮开始传入我国,成为晚清以至民国时期刑事立法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也推动了我国刑法的近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在彻底否定旧法的同时,对西方历史上的刑法学理论也全盘予以否定,从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对中国刑法的直接影响被切断。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刑法学说再次传入中国,并全面冲击和推动着中国当代刑法的发展。
特别是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充分借鉴、吸收了西方刑事古典学派和近代学派的合理内核。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西方刑法思潮对我国当代刑法及刑法学将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西方刑法思想;古典学派;近代学派;当代中国刑法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是近代西方社会历史进程中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是一个革命性的时代,这种时代特征反映到刑法学上表现为各种刑法思潮风起云涌,出现了全面、激烈、持久的学派之争。
这种论争是近代西方刑法建立和发展的动力,推动了近代西方各国刑法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自1842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欧风美雨不断传人,逐渐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与此同时近代西方刑法思潮传入我国,成为晚清以至民国时期刑事立法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也推动了我国刑法的近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在彻底否定旧法的同时,对西方历史上的刑法学理论也全盘予以否定,从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对中国刑法的直接影响被切断。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刑法学说再次传人中国,并全面冲击和推动着中国当代刑法的发展。
如何评价近代西方刑法思潮,其学派之争对我国当代刑法有何影响,如何借鉴吸收西方刑法思想以“洋为中用”,就成为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对近代西方刑法学派之争的介绍人手,探讨近代西方刑法思潮对我国当代刑法及刑法学的影响。
一、近代西方刑法学派的观点及其评述近代西方刑法学派主要是指大陆法系的古典学派(又称为“旧派”)与近代学派(又称为“新派”)。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编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一、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阶级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主要是神权思想和宗法思想,他们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二者的支配;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形成于夏,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二、殷商奴隶主阶级的“天命”、“天罚”思想有很大发展,当时的宗教迷信中出现了一个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帝”或“上帝”。
奴隶主还进一步把上帝说成是商王的祖先,商王受上帝之命来到人间统治一切,死后还要回到帝身边去。
所以,人们既要服从上帝,当然也要服从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商王的统治三、以德配天是周公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所提出的思想命题。
“德”指道德、德行,“天”即天命。
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四、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和意义:1、变化: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周公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
为此提出了“以德配天”说;2、意义:一方面为了求得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开始重视民心向背第二章维护守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一、“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
嫡长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二、西周统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实行的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
“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则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三、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所谓“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
试论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 【摘要】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经历了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时期、礼法之争、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变革。在近代中国经济变动、政治变革、外部冲击、内部变迁、学习西方、反思传统的多维作用下,形成了近代法律思想不同于古代和西方的特定内容。 【关键字】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特点 一、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在深重的社会危机的刺激下,封建统治营垒中分
化出一批有识之士,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开始朦胧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并对传统的法制和法思想进行了批判,对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代表人物: 1,龚自珍 (1792--1841) “更法改图” 2,魏 源 (1794--1847) “因势变法” 3.梁廷枏 (1796- 1861 ) 4.徐继畲(1795— 1873) 2.地主阶级改革派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1)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和清王朝的法律制度,揭露了清朝的司法黑暗. (2)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变法主张的理论基础
龚自珍: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 魏源: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3)主张变法改革 龚自珍:“更法改图”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赞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 (4)主张士人参政议政 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魏源:民主议政,广开言路--显示出中国近代早期民主思想的特色。 广收人才,"治法在人"
(5)主张严禁鸦片,抗击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6)拘守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很大局限性;法律思想没有越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范围;没有提出顺应时代要求的改革措施;变法改革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改变制度,而是让清王朝重现昔日盛景。 (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农民的法律思想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
反侵略的高潮. 1.代表人物: 1,洪秀全 2,洪仁玕 2.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这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太平天国初期立法的指导原则.它以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为核心,设计了一套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结构.它不仅对土地制度作了具体规定,而且也规定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它的核心是通过土地的均分,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贫苦农民强烈得到土地的愿望,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只能是小生产者的空想,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玕为了挽救危局而著的纲领性文件.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建立集权,分治与议政相结合的体制,改革封建专制独裁的弊端.在经济方面提出发展私有制,鼓励兴办近代工业等,以解放生产力.在文教方面提出鼓励现代文明事业,主张开办学校,医院,慈善事业,废除封建陋习等.《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结晶,反映了民主与科学的因素,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3.法律思想的特点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其法律思想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封建性的一面. (1)农民阶级的平等,平均观念和比较鲜明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思想.但同时又夹杂浓厚的皇权主义,宗教迷信色彩."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皇权思想,等级特权观念严重严刑峻法,轻罪重刑 拜上帝教 (2)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和向西方学习的倾向. (三)洋务运动--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一部分带有买办性质的当权派,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人们称这些当权派为洋务派.他们都是代表着封建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1.代表人物 中央:奕诉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2.法律思想的特点 (1)"自强求富"的主张 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本质在于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而不是抵抗外国侵略. 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西方技艺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同时他们的封建买办性反过来又压抑和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2)维护纲常名教 曾国藩:“三纲五常”是“地维能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 张之洞“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以纲常名教为本,在中国原有的封建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以应世变,适应镇压农民革命和办洋务的需要,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四)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民族资本主
义进一步发展,但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戊戌变法”运动(百日维新)抵制侵略,变法维新,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1.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2.(1)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 人物简介:(1858年―1927年),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后期变为保皇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著述非常丰富,反映其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戍奏稿》等。 "公羊三世说"与变法思想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局限性: 社会的发展要按照三世的先后顺序进行,"循序而行",不可逾越.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要发展近代工业,"以工立国" 文化教育上,废科举八股考试制,按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兴办各类学校,广议西书,出国留学. 政治上:要求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行三权分立之制. 法制上:改革旧法,采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2)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是: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重视改旧法,建立新的法制以保障君主立宪政体。 (3)梁启超的变法图存思想 梁启超(公元1873年---公元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出身于地主家庭.资产阶级著名的改良主义政治家,宣传家和学者。著述极丰,有《饮冰室合集》行世.其中《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立宪法议》、《变法通议》等等都涉及或专门谈论法律问题,集中反映了他的法律思想。 (一)法律起源论 (二)变法是"救亡图存" 必由之路 (三)"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三权分立说 (四)法治,人治并用,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主张 最后,他阐述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道德具有社会制裁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 2,"法不能独立",两者要"相须为用,莫可偏废". 谭嗣同的法律思想é"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特点:¨1,变法维新 2,实行君主立宪 变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就成为改良派变法维新的根本目标. 3,重法治,行新法
(五)礼法之争--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礼教派与法理派斗争 清末礼法两派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礼法之争。由于社会性质改变,旧的法律已不能适用新的社会关系,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清政府统治危机,而且掌握国家统治实权的慈禧太后集团,为渡过权力危机,挽救王朝命运,重拾变法旗号,从而开启了晚清十年之久的变法修律。 1.礼法之争的导火线是1910年,《大清新刑律》这是一部全新的法律,抛弃了中国旧有的
纲常名教,采用了许多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还采用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刑法体系.触发了“礼教派”和“法理派”之间的激烈论争。 2.礼教派:张之洞,劳乃宣。
简单模仿西方法律,不符合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原则,不符合中国国情。 “无夫奸”“子孙违反教令” 3,法理派:沈家本
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刑事制裁与社会危害性方面驳斥,属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4,争论焦点 --如何对待西方法律原则与中国传统法律原则. 5,两派分歧的根本原因 立法的宗旨不同,即是采取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 6,争论结果
法理派失败,新律后增加《附则》五条,加入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 7,争论意义
中国法律从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发生的一场不可避免的争论.对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开始觉醒.中华法系也因欧洲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介入开始瓦解. (六)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西方的法律思想逐步被先进的中国人接受,中国本土的近代资产阶级法律思想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 1.人物简介: 孙中山(公元1866年---公元1925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著述丰富,有《孙中山全集》行世,其中《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篇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律思想.孙中山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并明确提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主张,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争取法治和争取民主的斗争结合起来。经过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之后,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宣告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的诞生,确认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由于历史的局限,孙中山把主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但他还是能及时地在实际斗争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步,他对法治必须与民主相结合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1,民族主义--首要问题 旧:"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新: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核心 旧:"反对帝制,建立民国",实质是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主权在民,直接民权.--五权宪法 3,民生主义--最富特色 "土地"与"资本"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二)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学说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它希望通过"五权宪法"保证人民主权和直接民权. 1,"五权宪法"的内容. "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治权"相对于"政权"称作"能",故又称"权能分治".人民的"政权":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权. 政府实施"治权":采用五权分立体制,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与此相应,中央政府实行五院制,分别是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考试院,监察院. 2,"五权宪法"的由来. 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演变为帝国主义,"三权分立"的虚伪性暴露无遗.孙中山指出它的缺点: 一是代议制度变成了"议会专制",没有"直接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