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结果:X线检查显示这些患者均有胸椎、腰椎骨质疏松表现;采用尼尔雌醇、甲羟孕酮、补钙等治疗有效率为100%,服药期间无1例骨折现象发生。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用雌孕激素结合补钙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疗效良好,但应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服用。

[关键词]围绝经期;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尼尔雌醇

骨质疏松症为处于围绝经期妇女的常见病。在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减退,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对成骨细胞的刺激减弱,使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平衡失调,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质逐渐丢失,骨密度减少,造成骨质疏松。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发病率也大大高于男性的6倍,所以骨折的发病率也大大高于同龄男性,这直接影响了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故补充雌激素对于治疗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意义重大。雌激素水平高时,表现为抗雌激素作用,所以只能补充小剂量的雌激素,避免过多的雌激素对细胞的破坏。为避免以往围绝经期妇女长期应用雌激素引起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子宫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需间断加用孕激素。同时积极进行适度的运动,并每日添加适量维生素E及钙尔奇D。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有典型围绝经期症状的门诊患者42例,年龄45~55岁,平均49.5岁,其中45~50岁22例,51~55岁20例。临床表现:潮热出汗20例,失眠16例,烦躁13例,抑郁6例,性交困难10例,关节疼痛14例,泌尿症状12例,乏力10例。42例均无子宫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肝、肾等疾病。

1.2 骨质疏松X线征象:X线检查显示这些患者均有胸椎、腰椎骨质疏松表现,继发第一腰椎或第二腰椎压缩性骨折者6例,伴有髋骨、坐骨、耻骨或趾、掌骨骨质疏松18例。妇科检查:4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阴及阴道萎缩表现。

1.3 治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采用尼尔雌醇等治疗:尼尔雌醇2mg,每月1次;第3个月加用甲羟孕酮,每日10mg,连服5d;并每日添加适量维生素E及钙尔奇D,同时积极进行适度的运动。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来说,症状在数周后即可改善。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2020版)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2020版)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妇产科专家委员会及围绝经期骨质疏松防控培训部基于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近年国际最新相关指南,结合妇产科诊疗具体情况,制定中国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首个专家共识。 围绝经期开始就要采取措施维持骨健康,包括采用健康生活方式、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同时可以采用绝经激素治疗(HT),也可采用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1、健康生活方式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应该注意均衡营养、规律运动等。 健康饮食 每天每顿饭都有水果和蔬菜、全麦纤维,每周2次食用鱼,低脂摄入(推荐橄榄油),控糖(≤50g/d)、少油(25~30g/d)、限制盐的摄入(≤6g/d)、戒烟、限酒,每天饮酒量不超过20g。 适当控制体重

体重减轻5%~10%就足以改善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许多异常。BMI 18.5~23.9kg/m2为正常,体重过高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低体重增加骨质疏松症风险。 提倡规律的负重运动和肌肉强化运动,规律的锻炼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总死亡率。最佳的锻炼方式是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强度的锻炼,每周2次额外的抗阻力训练可能会有更多的获益,其中推荐有氧运动的强度时,应考虑到年龄较大者有氧呼吸的舒适度。 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①补钙 单纯补钙可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50岁以上和绝经后女性钙的推荐摄入量为1000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000mg/d。 建议首先通过膳食补充,如果不能从膳食中获得足够的钙,如乳糖不耐受或缺乏高钙食物,建议通过钙补充剂达到推荐的每日摄入量,建议等量的钙以少量多次的方式摄入。 从饮食和钙补充剂中摄入的钙应控制在2000~2500mg/d,建议有肾结石病史者应该评估肾结石的原因,减轻体重,多饮水增加尿量,控制钠盐摄入,增加膳食钙摄入。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转载) (一) 目前国内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成药 1、健肾地黄丸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山药、泽泻、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沙苑子、菟丝子等。 【用法与用量】水蜜丸,每6粒重1克。口服,每服60粒(10克),每日3次,空腹淡盐水送服。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腰膝酸软、乏力倦怠、眩晕、耳鸣为主者。 2、归肾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当归、菟丝子、杜仲、茯苓等。 【用法与用量】水密丸,每丸重9克。口服,成人每服1丸(9克),每日3次,空腹淡盐水送下。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眩晕、腰膝酸痛、耳鸣、夜尿清长、便溏为主者。 3、苁蓉健肾丸

【药物组成】肉苁蓉、锁阳、莲须、熟地黄、茯苓、菟丝子、首乌、淫羊藿、白术、枣仁、羊睾丸、羊鞭、猪脊髓等。 【用法与用量】水丸,20粒重1克。口服,每次3~9克,每日2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功能与主治】补肾壮阳,健骨强筋。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腰痛腰酸,以酸软为主,腿腰膝无力,畏寒肢冷为主者。4、鱼鳔补肾丸 【药物组成】鱼鳔胶、肉苁蓉、当归、茯苓、潼蒺藜、枸杞、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淮牛膝、莲须、杜仲、补骨脂、肉桂、附片等。 【用法与用量】大蜜丸,每丸10克,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2~3次。 【功能与主治】温补下元,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以腰痛绵绵,酸软无力,形寒畏冷,脉沉细而迟为主者。 5、复方补骨脂冲剂 【药物组成】补骨脂、锁阳、续断、狗脊、赤芍、黄精等。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OP和继发性OP,原发性OP 除特发性外,分为I型和II型,I型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型,主要原因为雌性激素缺乏;II 型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为低转换型,由于年龄的老化。 1.原发性特发性: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指主要由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常于绝经后5~l0年发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特征是全身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以至骨脆性增高,易于骨折,使妇女的残废率和死亡率增加,其治疗机理主要在于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提高绝经后妇女体内性激素水平,抑制骨吸收,并通过对机体的全身性、多环节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 型):老年人肾脏虚衰,三焦气化不利;或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虚无力行血;或脾虚湿盛;或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寒凝筋脉等均可导致瘀血痰浊痹阻筋脉,致筋骨失养;同时,痰瘀还可导致肾虚的产生及进一步衰竭,从而诱发或加重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产生。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以补肾(温补肾阳,填补肾精)为主,并在补肾的基础上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采取健脾益气、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温化寒湿等法。 2.继发性继发性OP是继发于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或继发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肾小管性酸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妊娠哺乳 .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 .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 .肝脏病 .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 .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 .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肌萎汐伤后肌萎缩)等.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Mast-Cell病等 .其他原因吸烟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骨的生长期:受精至20~25岁 平衡期:20~25稳定期,35~40岁骨吸收与骨生成平衡 骨衰老下降期:35岁以后开始衰老,骨量下降。妇女绝经后(50岁以后),10年内,每年以1.5~2%丢失。 骨质疏松难以控制的因素: ①绝经;②性别;③年龄;④种族;⑤体型瘦小(57kg 以下,危险性更大);⑥种族史。 骨质疏松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①日照不足;②长期低钙饮食;③不良的生活习性;④运动量少;⑤药物;⑥疾病。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大小: 激素>糖尿病>外来激素>抗癫痫药>泻药>低钙饮食

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据调查,近年来,我国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有资料统计,对此,重庆同康骨科医院专家表示:这不仅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关,更重要的是人们缺乏骨质疏松的预防常识。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是缺钙;其雌激素可以保持骨中钙的含量,保持骨的坚硬度。缺乏运动者容易得骨质疏松症。运动会刺激骨的代谢,增加骨量,并能减少脱钙。骨质疏松症还可能会遗传。曾有人研究过,有骨质疏松妇女的女儿也容易得骨质疏松症。同卵双胞胎骨量很接近,而异卵双胞胎骨含量差异较大,说明骨质疏松有遗传性。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尿病等症的妇女也容易得骨质疏松症。 (1)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属于碱性食物,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健康人每天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摄入比例应遵守1:4的比例。 (2)控制吸烟量:吸烟会影响骨峰的形成 ,过量饮酒不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 ,喝浓咖啡能增加尿钙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 ,摄取过多的盐以及蛋白质过量亦会增加钙流失。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形成上述不良习惯。 (3)适当运动。运动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进行户外运动以及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 ,都有利于钙的吸收。因此,适当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亦是有益处的。 (4)防止缺钙。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5)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6)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适当的调节心情和自身压力可以保持弱碱性体质,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预防重于治疗,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是简单易行十分有效的措施,妇女可根据自己爱好、兴趣及客观条件选择一项体育活动,持之以恒。

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膳食营养概述

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膳食营养概述 发表时间:2015-08-21T15:32:01.79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期作者:葛秀杰 [导读] 延吉市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133000 最具代表性的变化便是女性体内雌激素急剧下降而引起的骨质疏松症,除需进行必要的医疗外,调理好膳食与营养,做好未病先防则是十分重要的。 延吉市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133000 【摘要】围绝经期是每位女性都要面对的生理问题,是女性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老年衰萎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代表女性生理特征的月经开始紊乱,逐渐停止,妇女生理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具代表性的变化便是女性体内雌激素急剧下降而引起的骨质疏松症,除需进行必要的医疗外,调理好膳食与营养,做好未病先防则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饮食;营养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PMS)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1]。相关研究指出,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都会面临骨质疏松的问题,其中6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相应症状,尤其是50岁以上女性[2]。但具有自我保健意识,特别是掌握围绝经期膳食营养的女性,其患骨质疏松症的几率明显下降[3]。因此,本文就与围绝经期女性相关的骨质疏松症的膳食营养措施进行总结,为社区的健康促进提供基础资料。 1 骨质疏松症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以腰背疼痛、全身关节肿痛、甚至抽搐、驼背、身高缩短、牙齿松脱和非外伤性骨折等为表现的综合征。谈到骨质疏松症,首先要了解骨密度的概念。骨密度是单位面积骨骼的重量,是衡量骨骼中含多少钙等矿物质成份的标准。以成人(20~44岁)的平均骨密度为100%来说,70%~80%为骨量减少,少于70%为骨质疏松。患骨质疏松症的人全身骨骼含量减少,骨质稀疏变脆,似马尾松的叶子,稀疏透明,容易折断。即使跌倒时手轻微扶触及,手骨所受到的撞击,或打喷嚏时所受到的轻微震动,都有可能引起骨折。而骨折又将引起一系列问题,如疼痛、残障,甚至痴呆等[4]。 2 女性围绝经期与骨质疏松症 女性年轻时,破坏骨骼的破骨细胞和骨骼再生的骨芽细胞能够保持平衡。但进入围绝经期后,抑制破骨细胞、稳定骨骼中钙物质和促进钙吸收作用的雌性激素急剧减少,破骨细胞得不到控制,新生骨骼无法及时形成,骨骼密度降低,从而引起骨质疏松症[2]。 3 骨质疏松症的膳食管理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膳食中应有足够的钙物质和植物性雌激素,必要时可以补充营养价值高,促进骨质再生的健康食品等,并减少不良的饮食习惯,是控制骨量减少的有效方法。 3.1 钙的吸入与补充 钙是构成人体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缺钙引起的骨质疏松是围绝经期女性常面临的问题,其发病率为同龄男性的6倍。促进钙吸收的因素包括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K、蛋白质、乳糖、某些氨基酸,以及钙与磷、锰、铁、锌等元素的适当比例等。如补钙过度,便会妨碍锰的吸收,而如果人体缺乏锰元素,就不能充分利用钙元素,不能有效促进骨质合成,从而易造成或加重骨质疏松症。国际上也规定钙磷比例以2:1为膳食标准[6]。因此补钙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营养成分的平衡,否则会适得其反,引起其他的营养素缺乏,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老年人钙的RNI为800~1000mg/日。应以食物钙为主,牛奶及奶制品是最好的来源,如每日饮用200~400毫升的牛奶或酸奶(可补充200~400毫克的钙)[5]。其次为各种主食(特别是发面食品)、大豆及豆制品、肉类、深绿色或红黄色叶菜、水果、菌藻类、植物油、虾皮和茶、矿泉水等。 抑制钙吸收的因素包括谷物中的植酸、某些蔬菜中的草酸、过多的膳食纤维、碱性磷酸盐、脂肪等。所以要少食或忌食含粗纤维过多的粗粮、奶油、黄油、肥肉、肥鸭、含草酸多的素菜、动物油脂、酒、咖啡、含咖啡因或含磷高的饮料等。 骨质疏松症重在合理膳食早预防。医学研究显示,女性及早补钙可以使绝经后骨骼中钙丢失速度减慢30%~50%[6]。人所需要的营养都是通过饮食获取的。如果认为需要补充才能够获得足够的钙,那首先需要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后再决定。因为如果围绝经期女性每天的补钙量超过2克,就会增加罹患肾脏疾病的几率[7]。所以补钙是个比较复杂的营养补充问题,不能过度,只能合理补充。 3.2 植物雌激素的食用 女性体内缺乏雌激素与其罹患骨质疏松症有直接关系,而通过饮食补充雌激素是最安全的[7]。植物雌激素是植物中存在的非甾体雌激素类物质,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作用相似但不相同,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样活性作用。雌激素活性作用可改善和预防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等症状,抗雌激素活性作用可降低子宫内膜癌及乳癌危险性,对雌激素相关性疾病起保护作用[8]。植物雌激素含量较高的食物有以下几种:①大豆异黄酮:是由天然大豆中提取的植物有效成分,属于植物雌激素。其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显效剂量是126mg/d,每天补充84mg大豆异黄酮即可显著减缓绝经后妇女的骨质流失。其机制与增加膳食钙吸收,减少尿钙排出,维持钙平衡,减少骨质吸收及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有效地调节围绝经期女性体内雌激素的水平,从而缓解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所以,更年期女性在日常可多食用些大豆及大豆制品[9];②红薯:台湾的科研人员发现,有规律地食用红薯能提升女性雌激素的水平。因此,作为一种既便宜又好吃的营养食品,红薯应该成为围绝经期女性饮食中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坚持每天食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10];③人参:现代医学认为,人参富含植物性雌激素可以协助减轻围绝经期的症状。但需根据不同情况做不同选择。如气虚选白参;阳虚用红参;兼有阴液亏虚选西洋参。可泡酒、煮粥、煎汤等,每次用量3~15克,也可日1~3克,以开水泡之代茶饮,然后将参一同吃下[8];④当归:因当归有优质的植物雌激素,并能滋阴补血,被誉为女性人参。当归通常每天4~5克,或遵医嘱,孕妇忌用。可蒸鸡、泡酒、煮粥等[8]。 3.3 营养保健食品的补充 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通常仅仅补钙是不够的。因为钙制剂进入人体后其吸收率一般不超过40%。对原来基础钙摄入量较低的人来讲,即使大量增加钙的摄人量,也阻止不了其骨矿的丢失。因此,必要时可以补充营养价值高,促进骨质再生的健康食品。例如以下几种:①蜂蜜:女性服蜂蜜不仅能补钙,还能补肾,增强肾脏对维生素D的转化,促进钙的吸收。蜂蜜中磷含量较高,可以补充体内磷的不足,调节体内的钙、磷比例。蜂蜜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和锰,并能促进人体雌激素的分泌,因此蜂蜜中的钙可直接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docx

精品文档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转载 ) (一 ) 目前国内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成药 1、健肾地黄丸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山药、泽泻、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沙苑子、菟 丝子等。 【用法与用量】水蜜丸,每 6 粒重 1 克。口服,每服60 粒( 10 克),每日 3 次,空腹淡盐水送服。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腰膝酸软、 乏力倦怠、眩晕、耳鸣为主者。 2、归肾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当归、菟丝子、杜仲、茯苓等。 【用法与用量】水密丸,每丸重9 克。口服,成人每服 1 丸( 9 克),每日 3 次,空腹淡盐水送下。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眩晕、腰膝 酸痛、耳鸣、夜尿清长、便溏为主者。 3、苁蓉健肾丸 【药物组成】肉苁蓉、锁阳、莲须、熟地黄、茯苓、菟丝子、首乌、淫羊藿、白术、枣仁、 羊睾丸、羊鞭、猪脊髓等。 【用法与用量】水丸,20 粒重 1 克。口服,每次 3 ~ 9 克,每日 2 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能与主治】补肾壮阳,健骨强筋。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腰痛腰 酸,以酸软为主,腿腰膝无力,畏寒肢冷为主者。 4、鱼鳔补肾丸 【药物组成】鱼鳔胶、肉苁蓉、当归、茯苓、潼蒺藜、枸杞、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淮 牛膝、莲须、杜仲、补骨脂、肉桂、附片等。 【用法与用量】大蜜丸,每丸10 克,口服,每次服 1 丸,每日2~ 3 次。 【功能与主治】温补下元,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以腰痛 绵绵,酸软无力,形寒畏冷,脉沉细而迟为主者。 5、复方补骨脂冲剂 【药物组成】补骨脂、锁阳、续断、狗脊、赤芍、黄精等。 【用法与用量】冲剂,每袋重20 克,口服,每次服20 克( 1 袋),每日 3 次,空腹淡盐水送下。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知识现状调查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知识现状调查 发表时间:2013-10-30T11:12:53.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宋杨[导读]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退化性全身性骨骼疾病,因而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终身危险性大约是40%,相当于心血管病的危险性,高于乳癌。 宋杨 (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1130) 【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027-02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的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的认知程度。方法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普遍的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低。结论要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的认知程度必须要加强对其的健康教育,使其得到所必须的健康知识,从而达到预防和延缓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围绝经期妇女调查 OP知识问卷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退化性全身性骨骼疾病,因而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终身危险性大约是40%,相当于心血管病的危险性,高于乳癌。“围绝经期”,是指从月经周期出现明显改变至绝经一年这段时期,包括临床特征,内分泌及生理学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也就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出现到绝经后1年,一般发生在45~52岁。因为其特殊的生理原因成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而很多研究已证实OP除了与遗传、性别和年龄有关外,还与生活方式有关,说明OP是可以从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预防和延缓它的发生的。而OP知识是人们采取健康行为的基础,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知识的调查来决定我们以后的健康教育以及干预措施的方向。 1 材料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2010年7月至8月在成都市温江区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三查”的妇女及本人周边的妇女,共计85人,入选年龄45岁~52岁,依据围绝经期妇女一般发生年龄选入,知情同意者。回收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2 研究方法 1.2.1 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指该次调查的妇女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不要求真实姓名,仅为一代称)、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月收入共6个条目。②该次调查的问卷采用的是Kim等研制的OP知识问卷(OKT),问卷总分范围是0~26分,得分越高说明答卷人对OP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 1.2.2调查员的培训采用的是本人及计划生育服务站三查老师为调查员,主要针对问题题目的解释以及调查对象不能笔答的情况下,帮助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内容的问题方式进行统一培训,以调查员明确了解问卷结构以及协助调查对象熟练完成问卷为培训完成。 1.2.3资料的收集 OP知识问卷由调查员调查,问卷当场收回。 1.2.4资料的处理通过专人对回收的OP知识问卷进行计分,问卷总分范围是0~26分。以26分为一独立分数段,0-25分每5分为一分数段,划分为6个分数段,以各个人群在各分数段的人数占该人群总数的比作为该人群在这个分数段的百分率,此百分率代表各层次的正确率,以此表示结果。 2 结果 2.1 85份OP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1。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精)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YYXH/T50-135— 2008》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复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络脉不通,筋骨失养,导致“骨痹”“骨痿”的发生。基本病机是由于本虚, 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 1.1. 腰背酸痛初期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 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 1. 2. 驼背身材缩短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的特点之 1.3.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后果 (二证候诊断 1、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寒冷及阴雨天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 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3、脾气虚弱证:腰背酸痛,肢体倦怠无力,消瘦,少气懒言,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4.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痛,膝软无力,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5. 肾阳虚衰证:腰背冷痛,酸软无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小便频多,或大便久泻不止,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 6. 肾精不足证: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软无力,动作迟缓,早衰,发脱齿摇耳鸣健忘,男子精少,女子经闭,舌淡红,脉细弱。 7、气血两虚证:腰脊酸痛,肢体麻木软弱,患部肿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三、治疗方案 辩证选择汤药或中成药 1、阳虚湿阻证 治法:散寒祛湿,温通经络 方药:肾着汤加减 干姜 6甘草 6茯苓 12牛膝 15苍术 12仙灵脾 15加减偏寒加附子 6, 偏湿加薏米 12,防己 9 中成药:健步壮骨丸,口服,一次 9克,日 2次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疼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 9羌活 12香附 9川芎 15桃仁 9没药 9牛膝 12地龙 6甘草 6 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

女性更年期后骨质疏松有哪些表现

骨质疏松症由多种因素所致,它的基本病理机理是骨代谢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联出现缺陷,导致人体内的钙磷代谢不平衡,使骨密度逐渐减少而引起的临床症状。现在人因为过多的美白、久坐,活动较少、饮食习惯都会造成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吃什么好? 女性更年期后骨质疏松有哪些表现 1、身高下降 由于人体脊柱对身体起着支撑作用,骨质疏松会造成脊椎压缩变形、前倾、背曲加剧,易导致椎体变形和身高缩短。这种现象常常被老年人忽视,以为是人到老年的自然现象。 2、指甲变软 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质会流失,所以会引起指甲变软。 3、体重下降 大约有7%体重下降的女性在5年内会出现骨质疏松,而骨质的丢失会增加骨折的风险。 4、牙齿松动 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骼的状态也开始走下坡路,骨密度越来越低,导致牙槽骨不坚固,牙槽骨骨质疏松就很有可能发生。 5、走路不稳

骨质疏松后,骨骼承重能力下降,肌肉能力随之下降,其平衡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走路不稳,容易摔倒。由于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有的已经发生了骨折,但未感到明显疼痛,不及时就诊,容易耽误治疗。因此,老人只要跌倒就要及时就诊。 6、皮肤变薄 当皮肤较之正常皮肤变薄时,也提示着骨质疏松。这是因为身体内的钙质参加全身所有组织器官细胞代谢,同时也具有营养皮肤及治疗皮肤病的作用,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同时也会伤及皮肤。 7、骨骼疼痛 以腰背痛为主,并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时疼痛减轻,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会使疼痛加剧,并有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疼痛加重的现象。 8、活动能力减退 发现关节活动发僵,伸展身体时出现不适,感到容易疲劳,双下肢发沉、动作缓慢。 骨质疏松吃什么好 1. 三文鱼 三文鱼和其他多脂鱼可以为身体提供大量有益于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常规

骨质疏松症护理常规 [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护理问题] 1、躯体活动障碍:与骨骼变化引起活动范围受限有关。 2、保持健康无效:与日常体力活动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饮食中钙、蛋白质、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骨折。 5、疼痛:与骨质疏松有关。 6、有受伤的危险:与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有关。 [观察要点]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间隔时间等等。 2、观察有无身长缩短、驼背。 3、了解患者有无呼吸功能下降。老年人多数有没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交朋友,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以开导,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失衡状态,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适当娱乐、听音乐、冥想,使情绪放松以减轻疼痛。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症状,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等人群,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3、饮食护理:钙有广泛的食物来源,通过膳食来源达到最佳钙摄入是最优先的方法。在饮食上要注意合理配餐,烹调时间不宜过长。 4、运动指导: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依个体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能等特点及运动史选择适当的方式、时间、强度等。 5、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严密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必须详细告诉患者,如使用激素时要注意乳腺癌、中风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预防。 6、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做到营养搭配合理;避免酗酒、嗜烟、饮过量的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户外活动,适当日晒。 [健康教育] 1、注意营养:注意增加营养,重视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D)和钙、磷的补充,改善膳食结构,多摄入富含钙质的食物,如可多食牛乳、骨头汤、豆制品、水果及新鲜蔬菜等。 2、戒烟戒酒:酒精中毒可致骨质疏松,吸烟过多能增加血液酸度,使骨质溶解。 3、重视运动:经常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散步、走路、太极拳、健身操、小跑步、轻跳步或原地轻跳以及游泳等,但不宜剧烈运动。应自幼养成每日适度运动的良好习惯,并长期坚持。 4、多接受日光浴:多到户外活动,进行适量日光浴,以增加维生素D的生成。并注意防寒保暖。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 功能科冯薇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本病常见于老年人,但各年龄时期均可发病。骨质疏松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系指不伴引起本病的其他疾患;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是由于各种全身性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骨组织量减少。此外,按发生部位亦可分为局限性或泛发性骨质疏松。 症状 无并发症的骨质疏松症本身,并无疼痛等症状,也无畸形等体征。早期发现本病依靠骨密度检查。椎体X线平片异常迟于骨密度提示,但是早于症状体征的提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椎体压缩骨折,也可因咳嗽、打喷嚏、轻微外伤等诱发椎体骨折。新鲜椎体骨折的数周内,出现局部疼痛,体征出现叩击痛。多个椎体压缩者,出现驼背(罗锅),身高变矮。非椎体骨折时,疼痛和畸形表现更加严重。 用药治疗 1.应尽早着手治疗理由是完全和部分消失的骨单位(皮质骨的直径0.2mm的柱形骨单位和骨小梁)不能再生,但是变细的骨单位,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原状。因此,逆转已经消失的骨单位(形成骨质疏松症)是不可能的,而早期干预能够预防大多数人的骨质疏松症。女性的围绝经期(45岁)就应该开始治疗。男性往往可以迟10年。 2.不应该忽略存在特定病因的治疗,尤其不应该忽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叠存在。 3.缓解疼痛的治疗措施应合理选择椎体压缩骨折的急性期,缓解疼痛的方法有:止痛药、肌肉松弛剂、热疗、按摩和休息。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畸形所致痛苦,可以经特殊设计的体育治疗而得到缓解,某些病人可以穿戴保护性胸衣或背部支架。锻炼腹肌和背肌的运动对于多数病人有益。 止痛药有引起老年人胃出血的可能。因此,尽可能选择吲哚美辛(消炎痛)栓剂(肛门塞入)和双氯芬酸乳胶剂(外搽)。 4.应重视基础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如运动、饮牛奶、晒太阳,小心预防跌倒。 5.钙剂、维生素D和骨吸收抑制药等3大类药,已经被FDA批准后全世界广泛应用。对于比较严重的病例,不应该忽略这3种药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诊断与保健治疗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诊断与保健治疗 妇女的生育能力与性活动从正常的时期,逐渐减少到完全停止而进入老年期,这一过程称之为更年期,其突出的标志是绝经。这一过程可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又称围绝经期。绝经前期是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的时期,一般从40岁开始,历时6~8年;绝经期是指闭经达1年以上,最后一次月经期即定为绝经期;绝经后期是指月经停止后至卵巢内分泌功能完全消失,约持续6~8年。围绝经年龄段妇女约占总人口的10%,即我国约1.3亿以上。围绝经期妇女可出现许多并发症,其中骨质疏松是重要的改变,50岁以上的中国妇女中1/3患有骨质疏松,并且其发生是个逐渐过渡的过程,有隐匿性,髋骨和脊柱骨折的发病率高,将增加病残率,其死亡率也特别高[1],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1 骨质疏松的诊断 1.1 诊断方法骨密度测定(BMD)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BMD值可反映70%骨强度。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强度的定义:骨强度由骨密度及骨质量决定,并共同决定骨骼的坚实程度。骨密度测定的方法,双能量X线(DEXA)是国际上公认的检查方法。 1.2 诊断标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香港国际骨质疏松会议及1998年瑞士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基于DEXA的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 2.5个标准差之间的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大于、等于2.5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时为严重骨质疏松(Guidelines for preclinical evaluation andClinical trials in osteoporosis, 1998, Geneva).目前也用T-Score(T值)表示,即T值≥-1.0为正常,-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 另外,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指标有: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3及1,25-双羟维生素D3。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尿钙/肌酐比值、I 型胶原C端肽、尿吡啶啉(pyr)脱氧吡啶啉(d_pry)、尿I型胶原C端肽(u_CTX)和N端肽(U-NTX)。 2 骨质疏松的预防保健 围绝经期妇女,随着雌激素分泌的减少,骨丢失增加,同时成骨细胞功能减弱,骨质吸收加速,导致出现骨质疏松症,尤其在支持重力的脊柱、髋骨、四肢骨最为明显。据统计,60岁以上妇女与同龄男子发生骨折之比为10:1,而一旦发生骨折,表明骨质疏松已较严重,丢失的骨质很难再回复。从更年期妇女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来看, 应在40岁前开始进行保健。骨质疏松的防治原则是增加BMD,降低骨转换率。初级预防的对象是从未发生过脆性骨折,但存在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或骨密度测定-2.5<T≤-1.0者,预防的目的是防止发生骨折,有过一次骨折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要增加数倍。

(完整版)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二炮总医院内分泌科李全民 写在课前的话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疾病。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易发生骨折,危害较大。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一旦患病有必要进行规范化治疗。本课介绍的重点内容是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通过学习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危害及诊断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 WHO定义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NIH认为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骨骼疾病。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来体现。由于这种疾病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易发生骨折,所以其危害比较大。 (二)骨质疏松的危害及规范治疗必要性 骨质疏松的第一个特点是发病率高,有资料统计60岁以上骨质发生率是女性56%,男性29%;大于65岁的骨质疏松患者,70%的骨折可以归因于骨质疏松。第二个特点是致残率高, 1/4的人需要家庭护理,长期卧床带来褥疮、肺炎、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等。第三个特点是死亡率比较高,髋部骨折两年内的死亡率是25%。所以骨质疏松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危害较大,有必要进行规范化治疗。 (三)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思路

骨质疏松临床诊疗的思路是早期要看有无危险因素,有无临床表现,据此进一步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诊断以后制定治疗方案或治疗原则。同时要进行早期的识别和筛查,然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最后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预防骨折初次和再次发生。很多骨质疏松没有症状,有一部分人有疼痛感觉,所以最常见的两个治疗目标第一个是针对疼痛,消除疼痛,第二个是最终目标治疗骨折。对于低骨密度,没有骨折的病人干预的目的是要预防和减少发生第一次骨折。如果病人已经发生了一次骨折,治疗目的要预防发生第二次骨折,所以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预防骨折的初次发生和再次发生。 二、抗骨质疏松的规范治疗 (一)抗骨质疏松需治疗的人群

骨质疏松疾病的中医治疗

骨质疏松疾病 1.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有什么不同? 中医治疗疾病与西医治疗疾病的显著不同是,中医比较强调对患者机体的整体治疗,认为只有通过辨证施治,调节患者全身机体阴阳平衡,才能达到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亦是如此,中医学理论认为,无论是妇女绝经后引起的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其本质都是因为人体的衰老而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所致。所以其治疗主要着重于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阴阳归于平衡。它与西医那种“对症治疗”的治疗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2.中医对:骨质疏松症是如何进行辨证论治的? :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中“虚劳”、“骨痹”、“骨痿”的范畴,根据中医学理论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通常可分为以下四型。 (1)肝肾阴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膝疼痛、眩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El干咽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上宜补肾益阴,强身壮骨,方药以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2)肾阳虚衰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冷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神疲倦怠、小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上

宜温肾健脾,强壮筋骨,方药以右归丸或肾气丸加减。(3)血虚水泛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酸痛、四肢关节肿胀、麻木、乏力、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治疗上宜养血利水,方药以当归芍药散加减。 (4)气虚血瘀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酸痛或胸肋四肢关节刺痛、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暗、脉沉涩。治疗上宜益气养血,方药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3.目前有哪些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 : 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中药主要有:人参、淫羊藿、骨碎补、川续断、熟地黄、牛膝、丹参、玄参、当归、麦冬、肉桂、杜仲、黄芪、防风、茯苓、甘草、葛根、芍药、萆薛、补骨脂、菟丝子、白术、山茱萸、甘菊花、肉苁蓉、五味子、红曲、枸杞子、蛇床子、金毛狗脊、桑寄生、阿胶、鹿茸、鹿角胶、木豆叶、自然铜等。虽然中药的不良作用比西药少,但并不是说没有,建议找专业中医医师辨证论治,指导用药。 4.有哪些比较有名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方药? 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名的方药有很多,但治疗上应该辨证施治,选用不同的方药,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个。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问题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问题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问题 摘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引起疼痛、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合并症,增加妇女患病率及死亡率,需积极预防及治疗。预防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骨峰值及减少骨丢失率;治疗则应继续采用减少骨丢失的措施,还需药物治疗增加骨量,防止再次发生骨折。骨吸收抑制剂可预防骨丢失,骨量增加较少;骨形成刺激剂增加骨量较多,但应用经验有待积累。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刺激剂 课前问答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还 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A、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B、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A、以欧洲国家居首位 B、以亚洲国家占首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由绝经引起,一般发生于绝经后5-10 年之间,是最多见的一种骨质疏松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症称为增龄性骨质疏松症,或退行性骨质疏松症;而由各种疾病、或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称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增龄性骨质疏松症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区别,以

便正确地采用防治措施。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后果及防治意义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不良后果是骨痛、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合并症。西方妇女在50岁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终生危险性大约为40%,相当于心血管病的危险性,高于乳癌(1),我国北京城区50岁以上女性髋部骨折发生率为88/10万(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今后50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人数将继续增多,其中的一半发生在亚洲,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防治目的是减轻痛苦,预防发生骨折,从而提高老年妇女生活质量,减少妇女死亡率。 骨质疏松症脊柱骨折进程(40岁、50岁、60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方法一.提高骨峰值 骨峰值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最高骨量,一般于25-35岁之间达到,骨峰值高者,经历增龄及绝经的影响后骨量仍能保持在骨折阈值之上,而骨峰值低者则相反,易发生骨质疏松症。遗传因素决定骨峰值的70%左右,不能改变;而后天的营养(合理饮食)及生活方式(运动、忌不良习惯)可影响骨峰值的20-30%,可以人为改变。二.减少骨丢失率生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由于缺少活动和锻炼,见阳光的时间少,以及生活作息习惯不健康,骨质疏松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在年轻人中间也屡见不鲜。中医如何界定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呢?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中医把骨质疏松症归属“骨痿、骨枯、骨痹”范畴,认为其发病机理为肾虚及脾虚,故针对病机而采用补肾壮骨、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则。 一、补肾壮骨法 根据"肾主骨"的中医学理论,肾虚是骨质疏松的发病关键,故治疗宜补肾壮骨,若肾精充足,则筋骨坚硬有力。有杨氏等选择退化期骨质疏松症患者11例,按临床表现分成肾阴虚和肾阳虚型,分别用左归丸及右归丸加减治疗,连服2个月,结果9例腰背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用X线显示骨密度明显增高者6例。王氏等用补肾益骨膏

(熟地、淫羊藿、紫河车、泽泻、龙骨等)治疗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服药3个月后,患者挠、尺骨骨矿含量均较治疗前增加。梁氏等以续断、桑寄生、山萸肉、骨碎补、熟地等治疗58例,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密度平均值略有回升,其中尺、桡骨骨矿物质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呈进行性减少。由以上临床案例表明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不但使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矿含量、骨密度等指针的检测亦可得到改善,证实了补肾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优良。 二、益气健脾,活血调肝 脾虚则肾精亏虚,骨骼失养,骨骼脆弱无力,以致发生骨质疏松症。故治疗宜补气活血、健脾调肝。日本金井成行用加味归脾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显示对骨盐量增加明显,可使贫血及更年期指数改善。张氏等发现丹参能使骨折过程中胶原纤维丝形成增多,钙盐沉积丰富,证明了丹参可以从邻近骨折骨组织中调动钙,以满足新骨形成对钙的需要,这说明丹参具有直接调节钙代谢的作用。 骨质疏松吃什么好?

2013 美国骨质疏松基金会骨质疏松预防与治疗指南

2013 美国骨质疏松基金会骨质疏松预防与治疗指南 2014-01-02 21:51来源:丁香园 字体大小 -|+ Since the NOF first published the guide in 1999,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many patients are not being given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about prevention; many patients are not having appropriate testing to diagnose osteoporosis or establish osteoporosis risk; and, once diagnosed (by testing or by the occurrence of a fracture), too many patients are not being prescribed any of the FDA-approved, effective therapies. All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older men should be evaluated clinically for osteoporosis risk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need for BMD testing. In general, the more risk factors that are present, the greater the risk of fracture. Osteoporosis is preventable and treatable, but because there are no warning signs prior to a fracture, many people are not being diagnosed in time to receive effective therapy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the disease. Hip fractures result in 10% to 20% excess mortality within one year; additionally, about 10% of patients with a hip fracture will have another osteoporosis-related fracture within a year. Up to 25% of hip fracture patients may require long-term nursing home care, and only 40% fully regain their pre-fracture level of independence. Mortality is also increased following vertebral fractures, which cause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back pai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