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体育场设计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体育场设计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体育场设计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体育场设计

广州大学发展规划简介

一、广州大学城的定位和发展策略

1、广州大学城的定位

通过分析广州大学城的发展概念和《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结合广州市经济、教育等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总结广州大学城的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2、高校发展策略

在高校发展策略上,广州大学城近期优先解决由于“扩招”带来的高校用地不足的矛盾,对于如广州大学等用地不足的高校通过土地置换的方法,吸引其不整体搬迁进入大学城(当然也可以鼓励高校把主校区设在广州大学城,原址作为分校),形成先锋与龙头,带动大学城发展。从长远发展来看,广州大学城将优先吸引名校、著名科研机构和理工院校,适度发展国际远程教育。

3、产业发展策略

在产业发展策略上,广州大学城将充分重视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联合发展的带动效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教育的产业化运作和教育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尤其应充分重视教育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联合发展,积极推进学、研、产一体化

4、空间发展策略

我国城市化道路表明,城市一般都会依托交通施发展。在空间发展策略上,广州大学城初期建设将依托率先建成的交通线路构建商业服务中心和其它其享设施,吸引在穗高校(特别是那些用地紧张的商校,如广州大学等)进驻大学城,形成首批大学组团,开启广州南拓发展之一闸。随着小谷围岛对外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环岛路的建成。利用大学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互动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拉动城市向南部发展,推进大广州新格局的形成。

二、广州大学城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模式

广州大学城采用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建设。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和制定相关政策上。大学城土地的征用、统一规划、公共设施的投资等都需要政府主导;大学城的发展、管理政策也需要政府来制定。大学自主办校是高教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势,高校是大学城的主体,也是经营大学城产业(如教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高校具有大学城部分事务的领导权。

大学城成立管理委员会,负责处理大学城区的公共行政事务,其主要职能有协调各级政府与大学城的关系,根据批准的规划对大学城的建设进行管理协调,负责公共设施建设与维护,保证大学城的交通畅和社会治安等。

三、广州大学城的开发建设时序

大学城建设开发时序为先开发小谷围岛,再开发南岸。近期实施工作主要有:征入小谷围岛的土地,将小谷围岛内的部分村民搬迁至岛外;通过城市中部民快线、京珠高速公路、地铁四号线等的建设,改善大学城与城市的交通联系;启动小谷围岛内环岛路建设;

启动小谷围岛校园组团的建设;通过TOD模式开发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用地;成立大学城管理委员会,负责大学城的建设、协调等事务;根据建设计划,分期分批完成对小谷围岛用地的“七通一平”建设等。

四、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

1、规划理念

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采用了“TDO”(交通引导开发)的发展理念、“组团生长”的结构理念、“网络组织”的功能理念、“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和“数字化”虚拟城市的的概念。

˙“TDO”(交通引导开发)的发展理念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政府通过预先控制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并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带动沿线、沿站地区土地开发”的TDO发展模式。大学城的发展将与城市干道和快速轨道交通结合,在全面预征小谷围岛的土地和岛西部的开发形成一定规模后,依托岛中部的南北向交通干道和地铁四号线,形成岛上南北向的发展走廓。

˙“组团生长”的结构理念

组团是一个开放的、可生长的系统,组团的规模和数量可根据高校进入的情况调节,每一个组团的发展并不影响其它组团。对于大学城来说,保持各学校的特色与资源的高度共享同等重要,在发展规划中,各高校相对独立的集中于某一组团内发展,而各组团的某些共享度较高的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及研究设施等通过网络体系紧张密切联系在一起。

˙“网络组织”的功能理念

大学城是一个活跃、创新的区域,它的物质空间、功能组织应当以有利于促进各种交流的发生、资源的共享为目标。大学城通过构造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

˙“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大学城处于广州市生态结构的核心,同时它的功能本身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学城发展规划“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综合表现在道路和建筑布局、生态绿化网络的建立、生态区域的保护、较低强度的开发、公共交通的提倡等方面。

˙“数字化”虚拟城市概念

广州大学城是一个数字化的高科技城市,在网上可按照大学城的物质态虚拟大学园区建设情况。虚拟大学城也有结构清晰的公共“空间”:一级共享的信息资源与大学城的城市级共享相对应;各分类信息服务器与组团级共享设施相对应。大学城的居民可以在网上走进和实际建筑相对应的虚拟建筑,居民还可在网上进交流、咨询、服务等活动。

2、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

广州大学城的规划结构重视大学城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城”的特征和其作为一个大学集中地的特点。以资源的分级共享为原则,其空间结构层次为城→级团→校区。大学城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新城区的“城”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依托南北向交通干道和地铁站点形成的带状发展走廊上。在两个地铁站点的辐射范围内,布局了大学城的城市级共享设施,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和大学城所特有的中心,前者包括大型的商场、超市、金融机构、邮电局、饭店、办公等设施,后者如公共教学设施、城市公共图书馆、大学城科研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文化馆、音乐厅等。在小谷围岛的中心,布局了大型的生态公园、体育中心和少部分低密度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等,以体现大学城人作为广州生态结构中的“绿心”的特点。

校区作为大学城的基本功能单元组合形成分散的组团式结构,各组团围绕“软核心”(生态公园)设置组团级资源共享设施,组团具有自组织生长的可能性。组团规模以教学科研要求和大学共享设施辐射范围为标准确定,形成七个次级组团,组团的规模在2.5—3平方公里左右。分级组团内包括大学教学区、生态活区、教学资源共享区、生态公园。组团以生态

公园形成高品质的“软核心”,围绕“软核心”规划各大学资源共享区。学生生活区布置在市级共享核心、组团级共享设施、教学科研区之间,便于充分利用共享资源。教学科研区滨江布置,以创造良好的科学环境。对每一个大学组团而言,其主要活动的流向是滨与核心之间的走向。因此,每个大学组团的向心绿轴就成为其功能组织的主要骨架。大学城的功能安排从江滨指向核心分层铺开,向心绿轴将它们串联起来。

大学城内的共享资源分为城市级、组团级、校区级三个层次。城市级共享资源与城市有着最为直接的交通联系,其共享的范围与城市的交通条件设施、文化设施、科研设施等。它面向全社会共享,主要由政府和社会力量进行建设。相邻的若干所大学的共享的教学设施形成组团级共享资源,如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会议中心等,其间的步行距离应控制于五分钟内,即半径400米左右的范围之内。校区级共享资源是指由学校、科研机构自己建设的、可在校区之间共享的资源如专业实验室、教学基地等。

3、道路交通系统

大学城的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南北向的京珠高速公路(红线宽度80米)、小谷围岛中部南北向交通干道(红线宽度60米)、城市中部快线(红线宽度80米)和东西向南的岛南滨江快速路(红线宽度80米)、兴业大道(红线宽度60米)、金山大道(红线宽度60米)来解决。其中小谷围岛中部南北向交通干道是连接“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的重要道路之一,强化了广州南拓的发展态势。为避免大量交通穿越岛中心的生态公园,这条路在岛中心采取下穿形式。

小谷围岛内采取环形加放的道路网络。主要道路为外环路和岛中心的内环及连接外环路和内环的东西向道路、城市中部快线(高速快速路)地面辅道,红线宽度为60米。次干道为位于外环路和内环路之间的环形道路,主要解决各大学组团之间联系,由于是规划布局了有轨电车系统和大量的公交环线,故红线宽度设为60米,其它次干道红线宽度为30—40米。支路在本次规划中用虚线表达,红线为20米,可以随市场的变化进行即时的调整。小谷围岛南北两岸的交通联系通过两座跨江大桥、一条隧道及地铁四线解决。

为保持小谷围岛良好的生态环境,岛上大力提倡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并特别注意外部交通与内部公交的转换,以有效地减少岛内对小汽车的需求和依赖。

大学城将依托地铁站组织地面公交及换乘系统,通过地铁与广州其它地区方便联系。小谷围岛地面公交干线采取双环结构,通过它及一些支线整个岛覆盖在公交网络之下。为加强各组团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交通流特征,岛上规划了沿次级环路的环形“TRAFFIC BDAM”(有轨电车)系统,使之成为大学城文化观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城的对外道路网络、内部道路网络相应,大学城的机动车交通依次为对外交通、内部主干交通和次级交通三个层次。同时,根据大学城人员构成、主要活动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高要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将是大学城内部应当提倡的最主要的两种交通方式。

4、绿化景观系统

小谷围岛绿化系统采取中心射加廊道的结构,形成以内环绿带和滨江外环绿带为联接纽带,以中央生态公园为中心、以岛东西两侧的三人主题公园及组团级生态公园为次级中心,向四周发散、渗透,与珠江和周边城市生态廊道相通的格局,同时,小谷围岛南岸地区的绿化网络也体现向珠江渗透的特点。大学城内部的生态绿地系统与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相互交融。

5、用地人口规模

广州大学城规划研究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其中扣除水域面积2.5平方公里、生态农业保护5.1平方公里和村镇发展用地5.2平方公里,大学城可建设用地面积约30.4平方公里。广州大学城规划将18—20万学生划分为7个组团,形成2.5—3万学生、2平方公里用地规模的组团,每个组团中教学与学生生活用地比例约为2:1。学校用地是大学城用地的主体,

其用地规模与学生人数成一定比例关系。目前我国尚无国家标准,通行粗略标准是“人均1分地”。

大学城规划总人口35—40万人(万括村镇人口),是新城开发较为适宜的规模。大学城人口构成为:学生人口18—20万人,教师员工人口为1.5—2万人,职工人口约为5万人,高新技产从业人员2—3万人左右,加上其它不可预测人口取3—5万人,村镇人口约5万人。

广州大学城背景资料简介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开始了广州大学城的选址工作,经过专家论证研究,2001年3月2日,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过半新造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的选址。随后广州市城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范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家单位参加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工作并举行了专家评审会。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在四家咨询方案的基础上,充分了评审会专家意见,编制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经专家论证,广州市政府、省教育厅审查通过,已于2001年11月上报省政府。省市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踏勘,2001年12月24日九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批准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并成立广东省广州大学城领导小组。

200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对广州大学城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1月29日广州大学城建设领导小组如开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并研究贯彻落实张德江书记的讲话精神。1月30日省教育厅召开有关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会议,传达张书记讲话精神,部署加快大学城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大学城建设工作的时间进度,即2003年1月内确定进驻大学城高校名单;2月内完成大学城内校园划分;4月底前完成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10月底前完成校园建筑单体设计与施工招标;2004年8月底前竣工交付使用,确保9月初首批学生进城开学上课。

根据广州大学城最新工作计划,小谷围岛将入驻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星海音乐学院10所高校,第一批学生将于2004年9月入驻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周边环境介绍

一、区位条件分析

广州大学城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43.3平方公里。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

1、在广州城市窨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取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在广州产业窨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在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在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二、现状条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

广州大学城南岸包含了新造、南村两镇的大部分镇区,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小谷围岛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现状多为农业用地和林地,包含穗石、练溪等6条行政村。岛上还包括了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如艺术村,华南碧桂园等。

2、人口规模

根据南村镇和新造镇镇政府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在大学城的研究用地范围(以下简称“大学城用地”内),南村镇建成区人口为16169人,新造镇镇域内的小谷围岛上人口13658人,大谷围地区(南岸地区)建成区人口13534人,总人口43361人。

3、道路交通现状和规划情况

新造镇、南村镇现阶段以公路为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其中小谷围岛对外交通与外界无路桥相通,全部依靠轮渡;大学城南岸现有3条主干道,分别为市新路、金山大道及金山大道延长线。

由于大学城地处广州南拓发展的必经之地,大学城与城市相关的道路和轨道交通系统包括:3.1东侧京珠高速公路,红线80M,

3.2城市中部快线(仑头至龙穴岛),红线80M,

3.3南侧金山大道(红线60M,已建成)及兴业大道(红线60M),

3.4连接洛溪岛和小谷围岛的过江隧道;

3.5贯穿大学城的南北向地铁四号线;

3.6贯穿小谷围岛的东西向地铁七号线;

4、生态环境评价

广州大学城现选址具有良好的外部生态条件,按照《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设想,广州的生态中廊道、大坦沙-黄埔新港廊道及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分别从广州大学城的西侧,北侧和南侧通过,生态东廊道也在东部附近通过。因此,大学城在城市生态结构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处于城市生态结构的“绿心”,是广州市边疆生态走廊中的中心节点和生态敏感区。该地区原有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拥有起伏的地形、连绵的水岸和良好的植被。

广州大学城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广州大学城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背靠大海,海洋性气候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而不冷,雨量充沛的特点。据资料统计,有关气象参数如下:

广州大学城气象参数表

文化活动中心设计

区文化活动中心设计 一、项目名称:文化活动中心建筑设计 二、建设地点:中国某市 三、项目概述 中国某市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在该市文化一条街的改造中拟建文化活动中心一座,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建筑面积为6000M2。 四、用地概况 项目位于该市文化街与平安干道交叉口的东北地块,地段北侧为居住建筑,东侧为办公建筑。用地内有两棵古树须保留,该地段地势平坦。 五、规划设计要求 1.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建筑覆盖率:不得大于40%。 (2)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高度不大于9m,局部可以为三层,高度不大于12m。 2.规划建筑退让东侧用地边界不得小于7m,退让南侧道路红线不得小于15m,退让西侧道路红线不得小于12m,退让北侧用地边界不得小于7m,并且距北侧居住建筑的日照间距必须大于1:1.2。以上退让要求均包括规划建筑的底层踏步和悬挑部分的水平投影。 3.合理布置绿地、人流集散广场和地面临时停车场以及回车场地,在用地的西南角应留出不少于800m2的绿地。 4.规划设计应做好交通组织设汁,减少对校园交通的干扰。机动车出入口应设置在用地西侧北端,并距道路交叉口不得小于30m。 5.配建停车位控制指标: 机动车泊位:不少于2辆/1000平方米; 自行车泊位:不少于50辆/1000平方米(不宜停在南、西干道口旁)。 六、建筑组成及设计要求 1.活动用房2360M2 (1)排练中心600 M2 1) 大排练厅240平方米(另附男女更衣2X16m); 2) 中排练厅160 M2 (另附男女更衣2X12 m): 3) 小排练厅100 M2 (另附更衣12平方米); 4) 储藏问32 M2。 (2)演出中心800平方米(含观众厅300座,0.8平方米/座,舞台、后台、门 厅、休息厅等); (3)音乐茶座200平方米(含服务问、小卖部): (4)展览中心600平方米(含展具储藏20平方米); 2.专业工作用房1120平方米 (1)文艺工作室100平方米; (2)美术工作室100平方米; (3)书法工作室100平方米; (4)文学工作室50平方米; (5)摄影工作室50平方米; (6)音乐工作室100平方米; (7)舞蹈工作室120平方米:

城市中心区设计

城市规划纲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 总体规划: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来统筹的安排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并且合理的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把握好城市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来更好的指导城市发展。(一般20年,近期规划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是10—20年,近期规划3—5年) 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进一步安排。而这一工作,是方便于与下一步的详细规划作更好的衔接工作。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的管理内容要求作详细的规定,或是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而我们这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主。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 修建性详细规划所涉及到的文件和图纸包括: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等。

主要内容: 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而修建性详规所收集的必要的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资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图纸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图纸: 1、总平面规划图中应明确下列有关内容: (1)城市道路坐标、高程、红线宽度及分幅、转弯半径等; (2)建设用地边界各拐点坐标,用地范围及相邻周边地貌地物;

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方案设计说明

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方案设计说明 ●工程概况 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位于盐城市南城区中心区的核心景观区,人工湖西南角,工程用地47340.6㎡,基地东北部分突入湖内,位置显要。 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32771.4㎡;地面建筑面积25073.3㎡,地下建筑面积7698.1㎡。地面四层,地下一层。建筑为多层建筑,主体建筑屋顶标高20.00米。 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主要功能包括:一个1200座剧场、460座多功能厅、620座多厅影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创作中心、文化艺术消费休闲中心等,是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的综合性、多功能文化艺术设施。 ●设计理念 作为盐城市新的文化标志性建筑,文化艺术中心必须展示盐城特色,体现文化艺术气质,同时充满时代元素,具新颖、前瞻性。 新瓢城: 历史上,盐城由于其城廓形状和与水的关系,似水边的水瓢,被称为“瓢城”。本方案借用这个极具盐城特色的概念,给予新的诠释。 文化艺术中心各个功能体量由一层连续曲面包裹,形似水瓢;曲面展现出砖墙常见的错缝肌理,让人联想到城墙——一个动感轻盈的“瓢城”形象产生了。它既呼应了盐城的历史,又有新颖独特的时代风格,视觉冲击力强烈。 外曲内方,外简内繁: 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形态外曲内方,外简内繁,充满艺术张力。 外曲:曲面为主的外部形象造就了建筑的气质——柔美、灵动,与“盐城”这座江南城市的气质相符。 内方:建筑内部平面方正,功能性好,经济实用。 外简:简洁的外部造型大方整体,视觉印象明确。 内繁:建筑内部空间富于变化,给市民大众亲切丰富的体验经历。 外曲内方、外简内繁的建筑姿态也与中国人文社会所提倡的和谐共生原则吻合。

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无障碍环境规划设计指引

1.1 研究背景 2009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布施行《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通过规划、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交通、信息交流和宣传教育与监督等方面的措施,来保障残障人及其他有需要者独立、安全、便利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信息交流环境。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深圳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服务于全社会的爱心工程。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作为深圳重要的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地区之一,如何营造无障碍环境,让到中心区来的广大市民能够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呢? 由于无障碍环境对整个深圳市城市建设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尚未有具体的建设标准或指引出台,以指导后期建设的实施。另一方面,从其它与南山中心区类似的城市地区来看,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在探讨和摸索中,也不能为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提供一些好的参考经验或做法。 基于上述背景,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管委会委托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无障碍环境设计指引》,为后期的无障碍环境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基本规范标准。

1.2 研究目标 目标一 保障到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来的人及其它有需要者能独立、安全、便利的参与社会活动; 目标二 将南山中心区建设成为深圳市无障碍环境示范区。 1.3 研究成果 制定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无障碍环境规划设计指引,为下阶段具体方案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4 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范围西起南海大道,东至后海大道;北起海德三道,南至海德一道。总面积约?公顷。

1.5 研究方法 ?意见征询 通过对残疾人组织或团体、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内经营商家的访谈和交流,了解他们对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改善建议。 ?现场调研 现场调研共包括两个阶段:一是通过实地踏勘,了解南山中心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二是通过组织残疾人实地使用,发现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无障碍环境在实际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图?) 。 ?案例借鉴 研读发达国家及香港在无障碍环境规划设计方面的规范或指引,总结它们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制定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无障碍环境规划设计指引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化中心方案

前言 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同时其设计潜力是巨大的,它对于中山市中心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感谢中山市领导及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对我们的信任,使我们能有机会参与这个具有历史性的标志性建设项目的投标。 同时,我们借此机会感谢剧场设计专家李道增先生,舞台设计专业李畅先生、声学设计专家吴硕贤先生,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国家大剧场院设计组装以及北京总装备部设计院,甘肃工业大学舞台设计所,正是由于他们的意见与努力,使我们的设计的舞台功能及配置,厅堂的建声设计趋于完美,我们相信“过程”依靠合作,否认偏见,在项目的最终成功中,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我们也要感谢我们的结构、机电、设备、室内及园林设计师,感谢他的通力合作及宝贵意见,同时,也要感谢加拿大黄雄建筑事务所,在我们的方案中也柔和了他的一些概念。 以下所展示的是过去一个多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记录了我们对于中山个文化中心的理解与研究。 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方案设计目录(一)背景资料 1、地理位置 2、设计依据 (二)建筑设计 1、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的要求 2)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 3)总体布局 2、建筑设计 1)平面功能布局 2)建筑造型设计 3)交通流线组织 4)建筑消防设计 (三)园林设计 (四)声学及视线设计 (五)建筑设计图纸 (六)舞台设备设计 (七)结构及设备设计说明 (八)技术经济指标及造价指算

(一)背景资料 1、地理位置 本方案位于中国广东中山市,基地北靠博爱路,西面及西南面毗邻孙文纪念院和孙文广场,拟建建筑位于主要城市道路——兴中路的东端,并将与周围的中山市体育运动中心、中山市广播电台及中山市主要行政办公区共同构成该市的主要城市景观。 2、设计依据 1、中山市文化艺术建设领导小组二OOO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文 <中山文化艺术中心设计邀标书> 2、中山市规划局2001年4月24日文<中山市规划咨询意见> 3、中山文化艺术中山设计任务书。 4、中国现行的设计规范及国家标准。 5、中山市规划局2001年12月组织文化中心城市设计研讨会专家意见。 6、参考比较大量的世界各地著名的艺术中心的建筑设计。 (二)建筑设计 设计方案是基于我们对中山市这一历史悠久文化名城的认识,以及对文化中心为一特定功能的理解基础上产生的,考虑到文化中心位于中山纪念公园和兴中道底景的重要城市位置,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关系及相应的城市空间,将优秀的建筑艺术与高超的技术相结合,创造具有鲜明个性与独特风格的文化建筑。1、城市设计 1)城市轴线 由于拟建的文化艺术中心基地位于中山市主要城市景观道路——兴中路南端,毗领重要的纪念建筑——孙文纪念公园,靠近中山市一些主要的行政、办公、区体育建筑,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进行方案构思之前对城市和环境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 在总体规划中,我们尊重原有的城市轴线——南北向的兴中路与东西向的博爱路,将文化中心的主轴线垂直于兴中道,以便与兴中道两侧现有公共建筑取得呼应,同时,在3~5年以后形成孙文纪念广场时,建筑也能成为广场的对景。 通过新旧轴线的组合,使得本方案与原有城市环境密切关联互相衬托,成为整个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2)城市空间尺度 中山给人的第一印象亲切、舒适、自然的城市空间,尺度宜人,广场及轴线的形成均是通过小尺度的建筑及环境景观,从分析兴中道的景观构成可看出街道空间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空间,文化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也必须遵从原有的城市关系。 因此,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我们认为须强调以下几条思路: a、从分析兴中道、孙文纪念广场、博爱路景观及孙文纪念公园围建筑入手,确定文化中心的设计思路及形态。 b、强调空间安排上与兴中路景观的统一性,特别是临兴中道及博爱路街面建筑在水平方向的连续性和建筑对空间的整合作用,以及对孙文纪念广场在建筑尺度及

2020年文化中心设计开题报告

文化中心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是我们毕业前在校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对所 学专业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拓宽,也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检阅,因此选择合适的题目至关重要。下面为大家带来文化中心设计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研究目的 文化中心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是广大职工群 众活跃 文化生活的主阵地。见过以来,文化中心在活跃职工文化活动,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次研究目的是将现有的文化中心内容丰富化,涉及到工人、退休老人及儿童的文化娱乐活动;还有就是研究如何将文化中心与当地的民族风情相结合,做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中心,并使之成为地标。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和总结大学四年的重要作业.目的全面的认识土木工程专业,通过设计灵活的运用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系统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完成一整套系统的设计方案。主要通过计算和画图两个方面的练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该设计主要依据国标规范.同时,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

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高要求性、高经济性,虽然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求我们同时运用感性和理性知识去把握整个建筑的处理,这其中就包括建筑外观和结构两个方面。还要求我们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学术动态,以及我们在以后的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有更大的造诣。 (二)实际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某个领域,而趋向于多功能多样化的综合性服务。对此,各类型设施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逐渐摒弃了以往的条块分割局面,并朝着综合性、兼容性、专业化不断迈进,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市民文化就是这样,中心内各部门应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学习、交往的多样化互动空间,即方便市民,又能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特别关注。 三、国内外动态 市民文化中心是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尤其是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新时期的模范人物和先进思想,对促进改革,促进广大市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起了重大作用。以往市民文化中心几乎是一家垄断了市民文化活动的所有内容。现在相关的功能应该细化,且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能总是那几样老的,也要让市民接触到新的东西,比如专门的图书馆、电影院、规划展示馆、时尚展馆等,小型的文化场所尽可能的整合到社区会所。现在已是信息时代,

(案例)文化艺术中心设计说明[1]课件

厦门市新圩文化艺术中心方案设计说明概述 一.工程建设的场地及建设规模 1.区位及项目简介:新圩文化艺术中心地处舫山北路(新马路)一侧、区域及周边自然环境优美。总用地面积为:1552 2.5㎡,使用性质为市民服务。 2.地形地貌:场地基本为平整。 新圩文化艺术中心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商场等功能。建筑面积为17793.1平方米。 二.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 《厦门市新圩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任务书》 2. 本工程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及地形图。 3. 有关现行国家规范、法规。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充分发挥规划用地的区位及景观优势,塑造城市的整体美感,规划建筑方案应体现:突出亲民性、可达性,体现为市民服务与社会的人文关怀;便捷高效的交通流线设计,给业务人员提供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造型需简洁、现代、庄重,体现时代特征、构思新颖的建筑风格;注重节能与环保设计;注重与周边自然资源相结合,利用地形地貌,科学合理布局,体现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和谐、优美的景观环境。 2.强调单体建筑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有机组织室内外公共空间,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 总体布局 一.设计构思 1、设计宗旨: (1)寓教于乐:力求将新圩文化艺术中心为主体的文化区及市民广场休闲区。 (2)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 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清源山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3)承前启后:注重从当地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2.设计构思:璀璨的文化与飞腾发展的现代 现代“厦门经济特区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现代背景。一是她有着辉煌的东、西方交流溶合的历史。二是她在当今改革开放,极具强旺的经济发展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开创现代,更新更高的辉煌未来。 二.总平面布置 1.新圩文化艺术中心建筑主体位于地块西北角,留出东南地块空间作为市民广场和休闲公园。利用场地东南两侧的规划道路,引入车行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为市民广场主出入口,将人流、货流、车流作有序的规划分流,人流由市民广场步行至场馆中间入口台阶,货流主要通过主楼东北侧门进入。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行政中心区域方案设计说明

行政中心区域方案设计说明

诸暨市行政中心区域方案设计说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4.05. 前言 纵观整个世界,城市中的各种核心区域一直以来对城市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和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时刻都会受到其主要城市核心的影响。由于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引起城市核心的基本转变以及功能分化,正在对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和物质条件的变化产生着根本性的影响。 行政区域,尤其是行政中心,已经成功地获得了新的传播方式,从而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影响全球的政权独尊的因素,诸如一些历史的限制因素,例如地位、财力、级别和制衡等,已经被与时并进的新行政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新模式下,效率成为衡量政府的标准,行政区域的优劣在于是否处理好政府与市民的关系。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城市和地区已经在城市核心的定位和发展的开始阶段就取得卓著的效率,行政中心区域是城市在高速发展与建设阶段使政府获得高效率和统筹优势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方式。 从本质上说,诸暨市行政中心区域是诸暨在浙江地区、长三角乃至全中国范围内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之一,必须承认多年以来,成为地区性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往往都需要通过建设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体系来完善城市的整体功能。 诸暨市行政中心区域位于诸暨城关的东部约122公顷的区域,行政中心区域要把行政、文化、金融等功能通过区域规划建设合理的结合起来,其中,行政中心要作为体现这一意图的标志。

行政中心区域的设计必须体现出具有特色的,反映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亲民高效的复合特性。 本方案试图表达出行政中心区域的发展的大致意向,我们要感谢项目的发起人——诸暨市规划局,他们诚挚地邀请我们参与行政中心区域的概念规划设计,感谢他们所给予的技术上的支持。希望诸暨市行政中心区域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成为一个长江三角地区的主要政治、文化中心,我们希望为行政中心区域的更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1.0规划背景分析 1.1城市概况 诸暨市地处浙江中部内陆,建成区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逾16万,规划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属于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行列。诸暨地形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浦阳江贯穿南北,东白山、龙门山造就了东西部的丘陵起伏,北部湖田平坦,中部城区为河谷盆地。 诸暨连续三届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经济总量进入“浙江省十强县(市)”行列。诸暨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块状特色产业与大企业大集团交互辉映,已形成了袜业、五金、珍珠、服装、贡缎等在全国知名度的区域性特色产业。 诸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施传奇故事和五泄秀美景色闻名遐迩。

城市中心区规划(中英文)

城市中心区规划 (City Center Area Planning) 要做好一个城市规划,就要充分了解规划用地的信息,并把规划用地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一个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就是其中心区的规划.一个好的中心区规划,往往可以使整个城市规划变得出彩。所以我写个这个关于城市中心区规划的文章。 To do a urban planning, we ne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lanning land, and to exploit the advantages of planning land.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urban planning is its central area planning, a good central area planning, often the make whole the urban planning become excellent. So I write this articles about the City Center planning . 规划用地位于新安江沿岸,傍山依水,风景宜人,其周围有优秀的旅游资源,所以建设一个以旅游为城市性质的城市是个很好的选择。 The land of planning is near the Xin'anjiang it coast hillside and surrounded by water,the scenery there is very beautiful, it has excellent tourism resources around, so the city to build tourism as its nature is a good choice. 在以旅游为城市性质的前提下,城市中心区位置的考虑应以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同时兼顾旅游及因旅游而拉动的商业发展。 under the urban nature of tourism,the location of urban centers should be not only consi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esidents but also consider to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which made by the tourism. 所以,城市中心区位于设计地块的几何中心偏南处,城市中心区以政府大楼为中心周围建造有医院,体育馆,市民中心,住宅及商业区,同时有一条由江边延伸而来的绿化带为这片忙碌的中心区到来生机。 Therefore, the city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geometric center,there are hospitals, sports, community centers,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areas surround the busy city center.A green belt which extension from the river make the city f ull of vitality. 城市中心区占地约0.5平方公里绿化率40%,以打造新时代的城市中心为目标,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中心区的改建把原有的工业园区整体剥离出去,并将江水内引,沿山边贯穿整个中心区,创造山,水,人,的和谐场景。

天津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天津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近年来,围绕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奋斗目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单体面积较小、功能不完善、布局相对分散等问题。为适应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现城市发展定位,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天津城市形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天津市文化中心,要求以“文化、人本、生态”为主题,坚持一流水平,运用先进理念,博采众家之长,将其建设成为天津的标志性区域。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为高水平、高起点搞好文化中心规划设计工作,市规划局从去年5月份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文化中心区域城市设计方案与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专家评审、方案优化等工作。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邀请了30多家国内外一流的文化建筑设计单位参与设计,征集到了100多个设计方案,进行了20多轮的深化完善。为了保证设计方案优中选优,邀请16名院士和著名专家组成评委会,对文化中心各单体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评选。评审专家一致认为,天津决定规划建设文化中心具有战略眼光。通过国际征集进行高水平的设计比选,使天津市文化中心项目的规划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市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先后多次现场办公,听取汇报,深入讨论研究。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审议。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从6月3日至12日,用10天时间充分听取、广泛征求全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提升规划设计方案,为文化中心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 征求意见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广泛集中群众智慧,推动“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深入扎实开展,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天津、建设天津、发展天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同时开辟专门展厅进行展示。有关组织单位还将设置专线电话、电子信箱和意见箱等,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经过认真梳理研究,充分吸纳并体现到规划设计和建设成果之中。 文化中心规划建设项目位于河西区,区域西侧与迎宾馆和天津大礼堂毗邻,东至隆昌路、南至平江道、西至友谊路、北至乐园道,用地总面积90公顷。该区域环境优势明显,现状有中华剧院、科学技术馆、博物馆、银河公园等重要公共设施。2008年,通过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比选,确定了文化中心区域的整体布局。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上海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27 城市规划199711 规划实例 上海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周澍临 图1空间分析示意图 一、设计范围 这次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是上海市黄浦区西藏路以西地区。东起西藏路,西至成都路(上海市南北高架道路),北濒苏州河,南临金陵路。面积1166公顷,陆域1163公顷。上海市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位于该地区,上海市人民政府位于该地区内的人民广场。在区内有上海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娱乐设施。在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的周边有国际饭店、金门饭店、基督教西侨青年会(现市体委)等被列为受保护的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这些建筑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工作步骤和内容简介本次城市设计分为总体规划(Master Plan )、设计准则(Guide Lines )、区划(Zonin g )三个阶段进行. (一)总体规划(Master Plan )在总体规划阶段,根据不同的土 地使用价值,从加强综合开发着手,试图勾画出规划区的物质形态,通过形体、开放空间、容量、基地开发以及建筑的特征、朝向、密度、材质等手段建成一个既保护上海市的历史遗产,又是真正的、高质量的现代化的城市。适当地提高容积率,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后退,降低建筑密度,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O p en S p ace ),构思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模式,并合理组织交通,建立区域内的步行系统。 11空间布局 本次总体规划从城市空间的设计入手,充分利用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的开敞空间,沿其周边的现有建筑大部分为保留或保护建筑,高度相对较低,这是第一层次的空间,再向外围规划安排三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的建筑风格要与人民公园周边的优秀保护建筑相协调。每组建筑群都有一幢超高层标志性建筑为中心,并围合成较 大的城市广场,这些广场与人民公园、人民广场之间用二层高的步行平台相联系共同组成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这三组建筑群的空间布局是以市政府大厦和市博物馆构成的中轴线,向南北延伸,两端各安排一组,另一组在轴线西侧,形成以市政府大厦为中心的半环形高低错落的建筑轮廓线,面向浦东的东方明珠(图1)。每组建筑都有不同的主要功能,南片是以政府办公为主,与市政府大楼共同组成了上海市的行政中心;北片是以商业办公为主,将集中安排各大商业公司、批发市场等商业机构的办公楼及部分商场;西片则安排宾馆、公寓式办公或服务式公寓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娱乐、餐饮等服务业;沿苏州河和成都路安排居住用地(图2)(鸟瞰图、总体规划图见中心插页图5、图6)。 21绿化系统 充分利用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公园

某地体育文化中心建设设计规划报告

某地体育文化中心建设设计规划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1.1项目开发背景 **市文化体育中心规划建设用地位于**市西部,总用地约52.04公顷。**市文化体育中心是一处主要比赛场地,届时将作为奥运会的篮球馆和棒球比赛场地,承办篮球赛事和棒球赛事。同时也将成为赛后**西部地区市民进行体育活动和文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建成充满活力的、市民喜爱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建立建筑与开放空间结合、绿地开放、环境优美的城市形象,成为集运动、文化、娱乐、商业活动为一体的文化体育公园。 1.2用地现状及交通条件 项目用地分两部分,包括城市公共绿化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总用地面积约为52.04公顷。根据**市总体规划,用地内沿西四环路东侧,和长安街沿线北侧分别预留了100米和50米的城市公共绿化带用地,共约11公顷。其余为城市建设用地和公共绿地,共约40.8公顷。 用地西侧为西四环线,在本地块旁设有主路出口和入口各一个。 用地南侧为地铁一号线,其周边共涉及10条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从西向东依次为:永定路、西四环路、西翠路、东翠路、西三环路;从北向南依次为:阜石路、金沟路、玉渊潭南街、万寿路西街、复兴路,交通极为便利。 1.3规划内容 XX文化体育中心主要包括XX体育馆、文化体育产业设施及商业设施,总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其中: 1、XX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篮球比赛主场馆,可容纳观众1.8万人,建 筑面积共5.6万平方米,与文化广场一同位于地块东南部。 2、XX临时棒球场及2个练习场,位于地块西南部;2008年奥运会后将改造 成运动广场。

3、文化体育产业设施在奥运会期间将做为奥运会棒球比赛的附属设施,赛后 可进行经营。 4、商业设施主要位于地块北部,规划内容包括酒店、写字楼和商业。 1.4主要规划技术指标 1、总用地面积:52.0377公顷 其中:代征绿地用地面积:9.7555公顷 代征道路用地面积:1.5143公顷 建设用地面积:40.7679公顷 2、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 其中:体育馆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 文化体育产业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 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包括酒店约4.1万平方米,办公约6.2万平方米,商业约12.7万平方米) 3、其他技术指标 建筑密度:18% 容积率(不含地下建筑面积):0.65 绿化率(除集中绿地):30% 集中绿地:10公顷 建筑高度:体育馆控制高度:27米(相对于街道标高) 其他建筑控制高度:45米(相对于街道标高) 退红线:退西翠路西红线、体育中心北路南红线距离不小于10米 间距:符合《**市住宅建筑间距暂行规定》的要求 主要入口方位:西翠路、体育中心北路 停车:机动车,65辆/万平方米 自行车,200辆/万平方米

漳州市新城市中心区

漳州市新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1.规划立意与构思 (1)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出发,完善用地内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已有的生态格局形成“三纵两横”的生态网络。 (2)以行政中心为原点,两条城市轴:城市中心文化轴与城市中心商业轴形成新城市中心区的骨架,这样的布局打破了行政中心与商业中心布局互相孤立的传统 方式,从而将城市商业轴的人气引入到行政中心,使行政中心充满生机,形成 资源良性互动,充分发掘了用地价值,并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居住区 以嵌入的方式位于城市公共区域周边,方便城市居民到达公共区域。将环境景 观设计与城市空间设计融为一体,突出闽南山水城市特色。 (3)新中心区以行政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形成以行政中心区为原点,向外扩散的开发建设轴。通过滚动式的开发建设使建设沿着十字轴线方向向外推进,使建成 区总是处在一种相对完善的空间格局中。 2.规划布局 2.1 总体布局 新的城市中心区以行政中心区为核心,形成一个十字花瓣的空间轴线,新城区的主要公共功能——城市文化和城市商业位于这个十字轴线上,构筑清晰简洁的城市空间格局。 在原有水系的基础上局部疏通水体,完善水网结构,形成环状的自然水系与十字型的人工水系相结合的水网结构。 公共区域采用“建筑群+外环绿带”的组织方式,体现公共区域的外向与开放;住宅区

采用“建筑群+中央庭院”的模式,创造居住区内敛与宁静的空间环境。 2.2 空间构成与功能布局 (1)开放的空间体系 (2)行政中心区 (3)城市中心文化轴 文教卫生区 会展区 滨江生态公园 (4)城市中心商业轴 (5)居住区 3.道路交通组织 规划范围内形成以水仙大街\新蒲东路\五号路\东二号路为主要骨架的道路系统,结合周边的迎宾路、东环城路,构成区域内的交通要道。 规划设计方案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城市公共区域中的十字步行系统。 4.3 城市尺度与高度控制 以多层和低层建筑为主的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生态环境的建设,核心区的公共建筑一般不超过10层,住宅不超过6层。

某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天津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天津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向全市人民征求意见稿) 天津市文化中心总平面图 近年来,围绕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奋斗目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单体面积较小、功能不完善、布局相对分散等问题。为适应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现城市发展定位,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天津城市形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天津市文化中心,要求以“文化、人本、生态”为主题,坚持一流水平,运用先进理念,博采众家之长,将其建设成为天津的标志性区域。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为高水平、高起点搞好文化中心规划设计工作,市规划局从去年5月份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文化中心区域城市设计方案与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专家评审、方案优化等工作。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邀请了30多家国内外一流的文化建筑设计单位参与设计,征集到了100多个设计方案,进行了20多轮的深化完善。为了保证设计方案优中选优,邀请16名院士和著名专家组成评委会,对文化中心各单体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评选。评审专家一致认为,天津决定规划建设文化中心具有战略眼光。通过国际征集进行高水平的设计比选,使天津市文化中心项目的规划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市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先后多次现场办公,听取汇报,深入讨论研究。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审议。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从6月3日至12日,用10天时间充分听取、广泛征求全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提升规划设计方案,为文化中心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

南山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

地块平面坐标图(最终依据规划国土局核发文件为准) 空间要素控制图 《南山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地块规划设计要点说明 (J 区/J-04) 根据《南山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的要求,对申请地块提出规划设计的初步要求如下: 一、用地性质: C1/C2/C3/C4/S3/U2 商业服务业设施及商业办公用地, 用地应充分体现中心区物业高度集聚的用地特征,特别是在垂直方向的功能综合特征,并结合组团建筑以及周边交通条件,综合考虑在近地及地下层设置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连接周边的公共通道。 二、用地面积: J-04地块约4322.36平方米。(以用地许可证为准)。 三、用地指标和设计指引: 1、 规划地块容积率: (以用地许可证为准)建议 J-04地块14.76。 2、 规划建筑总面积: (以用地许可证为准)J-04 地块63800万平方米。 3、 规划建筑覆盖率:不低于90%,鼓励建筑地上部分的贴线建设(零退线)﹡,不设覆盖率上限。但在地面首层需要

满足地面首层指引留设必要的公共开放空间(详见城市空间控制总图)。 4、建筑退后红线:J-04地块各边均采取贴线建设(零退线)﹡,南、西侧留 设首层步行内缩空间(建议尺度高6米深3米);在所处J街坊组团中与周边地块的总体空间控制要素详见附图。(地块空间要素控制图如上所示、图例参照附图) 注:贴线建设或零退线﹡仅针对建筑地面以上部分,指建筑地面以上整体各层顶视投影与用地红线贴合,允许建筑首层退后做内缩处理及局部退缩变化,但建筑实体空间轮廓均不得超出用地红线范围,; 建筑地下空间的退缩要求需按照深圳市相关规划建设规范执行,以确保市政管线与建筑基础施工的必要退后空间。 5、首层建筑功能设置及建筑功能面积要求 作为完整地块开发,需要在建筑近人尺度既首层(包含地下层)空间安排与南山中心区定位对应的公共性城市商业文化及其他服务设施,并提供良好的开放性和可达性,避免单一封闭功能大堂和首层功能的出现。 为保障街区活力,要求商业功能建筑面积不少于8000平米(仅指近地面层部分,未包含地下商业和可能的顶层商业),同时应结合地面及首层地下空间主要部分布置,并保证商业空间与周边地块以及地下空间系统的有效联系。特别是与南侧街坊中心开放空间J-05地块和西侧建筑群体的立体(地上及地下)连接,应该考虑在地面进入地下空间的便捷设施与通道,同时在地面提供地下采光、通风、避难疏散等必要的空间和设施。 对于除商业以外的其余建筑功能面积不做指定要求,建议结合区位优势提供综合办公、酒店、餐饮、文化等公共服务性强的使用功能。 6、规划控制的建筑高度:J-04地块为单一塔楼及裙楼组合建筑体量,塔楼高度 控制150米以下,群楼18米以下,(具体范围参见空间要素控制图)。 7、规划绿地率:地块处于密集开发地区,根据具体的建筑方案进行场地外绿化 设计,地块内提供10%左右的室外公共空间,其中的绿化比例结合景观设计确定。建议结合裙楼顶层,步行连廊等立体空间设置屋顶绿化。 8、机动车停车位:按用地比例参照《深标》配建,考虑中心区交通政策特征和 整体需求控制可适当降低停车标准。地面仅考虑沿街停车带(限时收费停车)和地下或地上车库进出口设置,地块内不允许设置停车场。机动车出入口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