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0.47 MB
- 文档页数:68
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摘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急救援的物质空间支持系统,是灾害发生后用于安置避难者的场所,是为避难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的场所,也是开展救援、实施灾后重建所需的重要场所。
本文从南京城市规划层面对避难场所的研究,结合南京城市的特点、防灾分区和行政管理分区等因素,在南京总体布局中充分重视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通过合理地规划布局与组织实施,才能充分发挥其防灾功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减轻城市灾害的损失。
关键词:南京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1.应急避难场所1.1概念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指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1.2功能1.安全功能安全功能是形成避难场所的前提条件,避难场所首先应确保避难者在此生存的安全需要,具有避难者生存需求的安全功能。
避难场所的安全功能不仅是指能够抵御严重灾害,还应包括饮食、防疫等卫生安全。
2.救护功能救护功能是避难场所的一项重要功能。
一场严重的灾难,经常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医疗信息的采集与救护危重伤员是避难场所一项重要的功能。
避难场所内一般应设医疗点,担任伤员的紧急救护与危重伤员的转移任务。
3.生活功能生活功能是避难场所的一项基本功能,应拥有避难者在此生存所需的基本生活条件。
考虑到人的生活需求,生活的功能需求较多,如饮食功能、排泄功能、就寝功能、洗澡功能等。
避难者生活必需的食物、饮用水、休息、排泄等都必须在避难场所中解决,需建设相应配置生活所需要的供应设施。
考虑到避难场所还要暂时存放尸体等,因此还应采取一些必要的卫生防疫措施。
4.特殊功能在一些情形下还需要一些特殊功能,如教育功能、保暖功能等。
遭遇需要较长时期避难及灾后重建周期较长的大地震等灾害时,避难场所还应提供相应的教育功能。
2.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南京市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45’-119°14’之间,地处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西端,位于江苏省与安徽省交界处,东与江苏省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接壤,西与安徽省滁州市、巢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毗邻。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
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专题研究报告公众意见采纳情况报告(送审稿)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8月目录一、公众参与的工作组织 (1)(一)工作原则 (1)(二)工作阶段 (1)1、前期阶段 (1)2、纲要阶段 (2)3、成果阶段 (2)二、公众参与的基本概况 (2)(一)前期阶段 (2)1、工作方案 (2)2、意见梳理 (3)3、采纳情况 (4)(二)纲要阶段 (5)1、社区宣传 (5)2、问卷调查 (6)3、社区访谈 (6)4、采纳情况 (8)(三)成果阶段 (8)1、工作组织 (8)2、问卷设计 (9)3、参与对象 (9)(四)区县部门意见 (10)1、基本概况 (10)2、分析采纳 (11)三、成果草案公众意见梳理和采纳情况 (11)(一)总体评价和认识 (11)(二)公众意见和规划采纳情况 (15)1、关于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 (16)2、关于市域城镇发展布局 (17)3、关于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 (19)4、关于产业发展与布局 (20)5、关于城乡交通规划 (22)6、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3)7、关于市政和综合防灾规划 (28)8、关于公共设施规划 (29)9、关于绿地与环境景观规划 (30)10、关于住房规划 (33)11、关于规划实施政策 (34)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期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纲要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果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容,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各层次城市设计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1.4.1 以人为本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在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4.4 综合协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相互衔接,空间特色要素控制应相互协调,加强多种功能融合及各类空间要素关联,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南京东山副城中心区轴线城市设计夏晟【摘要】土地资源的紧迫约束是地方政府在GDP高增长要求、产业结构落后及城市空间品质亟待改善的压力下面临的困境。
因此,提高土地效率、优化空间形态的城市更新势在必行。
但从广泛的视野来看,紧凑灵活的街区结构、混合高效的土地使用、层次明晰的空间脉络和便利的公共交通支持等城市设计基本原则,却经常在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建设中得不到切实的应用。
对于创建于1992年的江宁开发区来说,在运作尚好的现有工业园建成区上规划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方案,应该重视城市设计基本原则,结合产业结构的更新策略与现状权属红线分布特征,体现城市更新的实效性。
%Local governments face the dilemma of the constraint of land resources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high GDP growth requirements, backwar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urgency of urban space improvement. Therefore, it' s imperativ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and optimize the form of urban space in urban renewal. However in wide ranges, the basic urban design principles, including compact and flexible urban structure, mixed and efficient land use, well-structured urban space hierarchy and convenient public transit system, have often been insufficiently used in practic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areas of cities. As for the Jiangning Development Zone which founded in 1992, it' s practical for the operation on the well-managed existing industrial zone that the basic urban design principles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the strateg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ener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property range pattern should becombined with,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rban renewal should be reflected.【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开发区;土地使用权;更新改造;中心区【作者】夏晟【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级注册师,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6南京东山副城中心区城市设计鸟瞰图南京历史悠久,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政治、科教、文化、工业和金融商业中心。
TOD模式下的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探讨——以南京江北中心区地下空间设计为例摘要:南京江北新区是第13个国家级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发定位。
南京江北中心区是新区的中心,新区CBD区域就位于中心区;地下采用整体开发,总规模约150万㎡,整个地下空间将商业、汽车库、地下环路、城市综合管廊、私人宝库、地铁站等有机结合,在保证高效、方便的交通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城市空间的公共性、开放性,是对城市空间的一次积极探索。
关键词:TOD;功能复合多样;一体化设计;无缝换乘;立体交通;引言:近些年,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使得城市拥堵状况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开始了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即TOD模式(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模式通常建立在一个极其复杂的交通网络上,通过在公共交通站点周边进行高密度的土地混合开发,来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多样化需求等城市问题,同时围绕站点打造多层级慢性系统,建立步行友好型社区;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TOD城市中心的形成是一种必然的发展模式,中国已迈入TOD时代。
1、项目概述南京江北新区政府鼓励开发公共地下空间,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效益,因此地下空间采用整体开发模式, 整个地下空间总用地面积61.66公顷,总开发面积约150万㎡,最深处地下六层,深度至地下48米;地下开发范围西至:万寿路及万寿路西侧规划道路,北至:定山大道北侧规划路,东至:胜利路及胜利路以西规划路,南至:商务西街及商务西街北侧规划路;功能包括商业大平层、交通大平层、城市综合管廊、私人宝库、三线换乘的滨江站、中央商务站和地铁区间等;地下与地上功能相结合,可以满足整个中心区的功能需求,为人们打造一个购物、休闲、办公、娱乐为一体的新的城市中心。
图1:工程项目鸟瞰图2、功能复合多样江北中心区地下空间充分利用整体开发的优势,将多种业态的复杂功能融合,解决区域内的需求,是本项目设计的一大亮点。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南京市规划局2013年12月一、总则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
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
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
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04月21日来源:【规划编制进展】 鉴于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近期目标已经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2000年4月6日,市政府批准同意南京市规划局开展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
6月14日,市政府成立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15个区县和25个相关部门。
规划局成立了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
本规划由南京市规划局和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联合编制。
2001年7月7日,南京总体规划调整成果通过国内专家组评审通过。
8月30日,建设部建规函[2001]259号认定同意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
【规划内容介绍】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主要规划调整内容:城市性质: 对国务院批准的现行总体规划明确南京城市的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不做调整。
城市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在对南京未来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分析以及南京区域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把南京建设成为: 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 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城市发展布局: 本次规划调整延续现行总体规划把都市发展区作为南京城市化重点推进的地区和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主要空间,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深化: 1、都市发展区范围稍作调整。
南京市总体规划(2007-2030)
1.总规回顾
2.总体发展目标(城市性质、职能、发展目标、发展规模等)
3.区域合作
4.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城乡人口分布、城乡统筹)
5.都市区(土地利用、中心城区、主城、副城、新城、新市镇)
6.综合交通(铁路、公路、航空、货运物流、综合客运枢纽、城市道路、跨江通道、公共交通-轨道及路面、静态交通)
7.名城保护
8.住区建设(居住用地布局规划、社区公共设施配套)
9.公共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保障)
10.产业布局(工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商贸业、科技产业)
11.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绿地系统)
12.岸线利用(城市生活岸线、港口产业岸线)
13.市政设施(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
14.综合防灾(防洪、抗震、消防)
15.地下空间
16.总体城市设计
17.规划实施(近期建设规划、规划实施策略)。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一、背景分析南京市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城市中心区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应该以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为出发点,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化、绿色、宜居的城市核心区。
二、总体规划1.城市布局城市中心区应该形成有机融合的多中心城市布局,合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区、文化休闲区、住宅区等。
并采取分区域开发、分阶段建设的方式,实现规划目标。
2.交通规划针对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应该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包括地铁、电车等。
同时,引导居民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提倡步行和骑行。
并规划建设交通枢纽,提高交通效率。
3.绿化规划将城市中心区打造成具有丰富绿化景观的宜居区域,增加绿地面积和绿色空间。
在公共区域设置多功能的休闲广场、绿道和街心花园等,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
4.城市功能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域合理规划商务办公区、文化艺术区、旅游购物区、科技创新区等功能区,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功能。
三、重点规划1.历史保护与更新南京作为中国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并进行适度的更新和改造。
要注重保持历史风貌,重塑历史文化氛围。
2.商务办公区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域规划建设商务办公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发展金融、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等。
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商务中心,提升南京市的经济实力。
3.文化艺术区规划规划建设文化艺术区,集中展示和传承南京市的艺术、文化和历史特色。
包括艺术展览馆、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并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旅游购物区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区,规划建设旅游景点和购物中心。
吸引游客,促进消费。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5.科技创新区规划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进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南京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四、其他建议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