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作业

哲学作业

哲学作业
哲学作业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

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1.真理的客观性就是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这样定义个人认为比较普遍)

构成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简述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选择、简答)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试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一般性和共性。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差别性、个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和同一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都各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区别在于含义不同,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者的联系表现在:首先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反之亦然。其次二者相互渗透,最后二者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有中国特色。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希望遵循或创造一种标准的社会主义模式,同时也反对只考虑中国特色,而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样两种错误的观点。

试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其

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

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

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

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

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

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

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

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

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

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

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脱离生产力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生活与哲学 期中 试卷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卷含答案 第二学期月考《生活与哲学》试卷 说明: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1~6课; 3.本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答案请填写在的答题卡里。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Ⅰ:(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7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 0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世界是普通联系的 0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民以食为天 B.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C.存在即被感知 D.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0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其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 04.“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人们的这一评论说明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的首要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05.“对于中央的政策,有的同志习惯于照搬照抄,大而化之,不注意认真落实;有的同志主观随意,不切实际,不求实效,不考虑后果。”从唯物论角度看,上述做法违背了 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③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06.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 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07.人们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绿色革命”。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消灭,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刚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 ①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该不断深化 ②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应该不断扩展 ③环境问题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不断向前推移 ④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08.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因为 A.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B.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09.“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目前我国兴建的三峡工程,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高185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它对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这件事说明 A.人们能认识规律,改变规律,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1.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 C 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

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B C 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 D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卷 一、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意思是(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之所以说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①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物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③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和开启人的智慧④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 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④不可知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是要告诉我们,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 ①制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改变和控制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④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来自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D.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6.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说明意识可以脱离客观实际而起作用 C.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D.用一种物质手段来惩罚别人,是朴素唯物主义 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A.人脑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系列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知识来自人脑,而不是天生就有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 ①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主要说明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及答案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生无聊,世界不值得留恋,这种思想属于(悲观主义 2.哲学思想主要解答(世界是什么 3.哲学思想派别可以分为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认为世界一切都是我们主观精神以内的东西,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5.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7.事物的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转化为另一种质态的变化 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其加速或延缓作用 9.事物的假象是(歪曲的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二、判断题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 2.意识中存在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对) 3.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无任何合理的成份。(错) 4.原因和结果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对) 5.新事物是指那些力量强大、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事物。(错) 6.量变是事物发展的起点,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终点。(错) 7.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者,必是成功者。(错) 8.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能上升为理性认识。(错) 9.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对) 10.认识正确与否可以用科学理论来检验。(错) 三、分析题 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人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 答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因为人的水平、生活素质导致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才导致有不如意的事发生,马克思说世界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当代社会物理学说世界就是相互各种作用。世界是一个系统,人是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起到了调解个体间需求的作用也造就了世界与社会的复杂性首先个体的欲望是可能不合理的那么必然不能如意因为会影响世界与其他元素的平衡次之即使每个个体的欲望都是合理的但是世界是变化的

观《正蒙》有感

中国哲学史作业哲学基地班周嘉诚 2014300010012

观《正蒙》有感 余慕张子厚久矣。初识其人,盖因张子“奋一朝之辩”,尤闻“横渠四句”,钦佩不已。其言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短短四言,儒者济世平天下的责任意识表露淋漓,读来实大快人心。适乙未年始,将习张子厚之理念,故急拜读其专著,愿有所获。期月,虽德薄能鲜亦有所得,乃姑妄言之。若有纰漏,望斧正。 欲言张子之系统见地,阙其太虚、太和之论不能尔。《正蒙》序篇乃《太和》,因其必为己之言论寻一安身立命之基础,故宇宙观念的建构实是头等之大事。此篇所叙一也,尽言“太虚即气”之核心论点。要言宇宙不过天地之气尔,品物流形,亦即气之聚散幽明。道者,即太和之气变化流行之规程。一言蔽之“太和所谓道”,夫道者,不过天地中充盈之和气。 依吾所见,此“太和”不过老子“冲气以为和”之发衍。何者?船山先生注曰:太和,和之至也……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由此观之,子厚所谓之太和,实乃阴阳二气混同而成之精气。张子虽极力批驳老子之宇宙论,但数百年的三教合流令儒家体系难免混杂佛道理论,因而太和于理解则无过多难处。太和作为阴阳之气的氤氲,若“阴与阳和,气与神和,是谓太和”,其特点即是清通。和气分阴阳,用子厚所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足以看出,太和之气非贯通阴阳而不能存,阴阳无太和沟通牵连亦无法独存。此观点确有极大进步意义,用之今日即名曰辩证法。推而广之,万物皆互联互通,无一不以气为构型之本、流行之要。 至若“太虚”,张子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此句要言太虚为气之本体,乃气本来的、原始之存在状态。太虚聚则为气,气散则为太虚。而反观聚散之变化,其本体不为之损益。太虚即清稀细微之气,其阴阳具理,理气浑然,是为气之本体。余之浅见,此言论至少有益处二也。其一,儒家本就不言有无,一切皆是实在的存有,因而关乎世界的起源,必非生于无。故而只能以幽明来论述生灭聚散。太虚之性恰好相符,故而能有效弥合张子观点与传统儒学之间隙,浑然一体。其二,太虚和气之聚散过程昭示:生死不过气的消散,死而不亡。即”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于张子而言,欲深入了解人之本性,对于生死之变数必须有清醒之认识,继而有言性之资格。 毋庸讳言,张子宇宙生成论的建构超越汉儒的理论,是较为成功之努力,其理论的缜密和牢固对而后对佛道的抨击产生巨大作用。张子以太虚作为太和之气的来源,万物的初始,高扬了天的主体地位。然则,太虚不能单独存有,其与气之联系万万不能忽视,此举意在提醒众儒,作为本体之太虚定无法离开作为发用

完整word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卷一、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 分。1.“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 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 斯的这句话意思是( ) 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 .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之所以说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①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物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③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和开启人的智慧④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 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④不可知 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4.“正像在18 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 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是要告诉我们,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 ①制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改变和控制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④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 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A .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 .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 .来自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D .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6.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 A .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 .说明意识可以脱离客观实际而起作用 C .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D .用一种物质手段来惩罚别人,是朴素唯物主义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A .人脑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系列反映 B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 .知识来自人脑,而不是天生就有 D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8.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 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 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 ①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主要说明的哲理是(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1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有史以来的哲学理论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这是哲学的存在论形态;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哲学”,则是指哲学的价值论形态。 2、关于哲学最具原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界定,当首推爱智慧说。 3、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4、现实的主体形式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5、学说的内容常常超出纯粹科学和知识的范畴,而表现为一定的多样化,例如, 各种人文社会学说体系中,通常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属于学术系列的内容,即关于学科公共内容的叙述和问题解答;二是属于价值系列的内容,即反映特定主体 的现实立场、生活视角、思维个性、价值取向等特殊性的内容。 6、中国传统的学科设置,曾是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莱划分的“孔门四科”,或以“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词章之学”为内容的“儒学四门”,或以“经、史、子、集”为对象的四大部,等等。经学或经史之学,历来被看作是中国的哲学。 7、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哲学,正式取消了经学科,将其内容分解到史学、哲学及文学等门类之中,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得到确认。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 均不能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柏拉图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ABCD )、美学等,阐述了哲学的核心 问题和框架,奠定了哲学大厦的基本蓝图。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伦理学 D.政治学 2、培根认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有记忆、想象和理性三种,相应地,人类知识也可分为( ABC )。 A.史学 B.诗学 C.哲学和科学 D.文学 3、通常构成哲学对象的有下列基本视域。( ABD ) A.物的世界 B.人的世界 C.神的世界 D.概念世界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91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学分:3 学时:51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 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发展的历程,掌握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主要哲学思潮,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作业答案

单选题 1、“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你的答案:?B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你的答案:?A 3、“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你的答案:?B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你的答案:?A 5、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 B、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C、人类能够摆脱必然性 D、人们在对必然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客观的改造 你的答案:?D 6、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你的答案:?D 7、“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你的答案:?D 8、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你的答案:?D 多选题 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E、两者都带有空想的色彩 你的答案:?A,B,C 10、共产主义的含义包括?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 B、共产主义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C、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结 D、共产主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去实现 E、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你的答案:?A,D,E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 ACD )。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 BC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 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 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中国哲学史作业

中国哲学史作业中国早期的佛教道教哲学 山西大学初民学院2013级文科实验班 姚国荐 2013351017

第一部分:讲个故事 天上一轮紫月亮 一 这个似真似幻的故事,要从2014年一月份的某一天说起。那天傍晚,我在成都双流机场等待着去往四川青城山的客车,恍惚之间却看到了一位老妇人抱着一柄琵琶蜷缩在机场的角落里。她穿着一袭黑色的日本僧袍,虽蓬头垢面,却颇有几分洗尽铅华的大气之感,让人不禁唏嘘。她抬头看见了我,惊异的眼神中泛起了期待已久的光芒,然而我却猛然间看到她的脸已经被毁容,甚至难以辨别她的面庞。正在我惊诧之际,她从容的抚着琵琶掩着脸,开始慢慢的弹唱: ?钟声响,已报丑时夜半; 感怀手中青竹翠美,竹桶之水何以安。 无奈桶底一时尽破,好教水一地安眠; 骤然桶无水,明月何见? 水邪?月邪?此刻天下空邪。? 一曲唱罢,她转身看向我,问道:?这时代,爱听禅理的人不多了,请问你从哪里来,去何处高就?? (——哦,我是山西大学的学生,一直以来笃信老庄之道,正准备去青城

山上求得真知。) ?呜呼!求道之人,我倒是见多了,我在这里苦行,也已经不知是多少个年头了,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十二个世纪一转眼就过去了,连佛祖都忘记了把我打入六道轮回之中。? (——老人家,您说的这些话真有禅意。请问您是哪里的大德高僧,恕我肉眼凡胎,不经意间怠慢了您。) 老人家从容的正了正衣襟,开始慢慢讲起她的故事: ?我是过去日本的大族,安达家的幼女,俗名千代野。不知是福是祸,我的父母给了我一副姣好的容颜,使我遗世而独立,却也为我带来了与生俱来的烦恼与忧愁。我看厌了世家大族的肆意杀戮,也看厌了公子哥儿们的纸醉金迷,立下决心了却烦恼,出家苦行。? ?哪想到各寺庙的住持们,只看了我一眼便严词将我赶走,直到最后,我来到了常乐寺。寺院的住持是从中国来日本传法的大觉禅师,大觉禅师对我说:?你求道的心是好的,但我也必须这样要求我门下的其他弟子,你在这里,会使他们忘记自己的追求,所以,你还是走吧。? ?从此我便意识到了我的美貌是我修行之中最大的障碍,我决心要消除这一切,只为了我的理想与追求!那天晚上我把烧红的木炭覆盖在我的脸上,无法承受的疼痛让我猛然间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醒来以后,我发现我正躺在常乐寺的僧房之中,大觉禅师微微颔首,向我点了点头。于是,我便留在了这里,开始慢慢参悟佛法。? (——老人家,您求道的赤诚之心怎能不让人敬佩啊!) ?在大觉禅师圆寂之后,我乘船渡海,来到了东晋时的中国。那时的中国

春哲学基础作业3答案

11春哲学基础作业3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简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得分:0 1.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2.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 C. 变动性和稳定性 D. 绝对性和相对性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3.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4.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A. 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 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 促使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D. 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 5.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 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B. .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C. 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D. 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6.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1

A. 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D. 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 7.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A. 现象是客观的,本质是主观的 B. 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C. 现象是可以认识的,本质是不可认识的 D.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8.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矛盾的斗争性 D. 矛盾的同一性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9.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 矛盾普遍性原理 B. 运动、发展的原理 C. 普遍联系的原理 D. 矛盾特殊性原理 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 10.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总体评价: 11春哲学基础作业3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简答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0 1.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

2018年秋季东北师大《哲学概论》期末答案

2018年秋季期末作业考核 《哲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哲学没有固定的本性? 答:因为哲学可以从同一事物的多个不同角度衍生出多个不同的哲学概念,而这些概念从作为基点的角度来看都是符合哲学态度的,所以说哲学没有固定的本性。 2. 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首先,君子乐天知命,积极进取。 其次,君子坦荡率真。 再次,君子宽容和善。 最后,君子具有中庸之德。 3、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质疑和批判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知识论立场。批判传统哲学的绝对理性主义的世界图景。消解传统哲学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质疑传统哲学抽象化的话语方式。 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命题的正误,然后加以分析。(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哲学思维的主要形式就是抽象的逻辑理性思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都同样是抽象的逻辑理性思维。 答: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西方哲学推崇逻辑理性思维。中国哲学则表现为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所要把握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生命之道。这决定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对生命之道的体悟和觉解。 中国哲学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具有下列特征:一是心灵性;二是整体性;三是情感性;四是境界性。 2. 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完全是双峰对峙和彼此对立的。 答:这个命题是错误的。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是双峰对峙和彼此对立的,而且也表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现代科学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从对科学理性的迷信逐渐走向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 现代人本主义也在发展过程中从对科学理性主义的批判到对科技理性本身的冷静反思,走向更为深刻的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要体现了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哲学家康德曾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可以认识并改造世界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任何哲学都是 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②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③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下列说法是世界观的是 A、闻鸡起舞 B、张三早上5点起床 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太阳东升西落

6、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 B、反思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7、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8、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9、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0、有人说:“股市无常道,涨跌无常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规章制度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 C、支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道”、“理”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 11、2020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 D、民族构成世界,世界离不开民族 12、有人大代表将城市和农村比喻为人的两条腿。现在农村这条腿短,不补齐这条短腿,就要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部分对整体具有制约作用

江苏开放大学哲学基础第一到四次作业答案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2018090800155 姓名胡中贤 课程代码110006 课程名称哲学基础 评阅教师 第 4 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哲学基础》 形成性考核作业(5-6单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贯穿于它的各个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它们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独特形态。 2、佛教到了隋唐,涌现出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许多宗派。 3、“儒教”本义是指儒家的教化功能,后因与佛教、道教并称“三教”, 而逐渐有了宗教方面的含义。 4、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作出了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于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科学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路径:第一种是从具体到抽象;第二种是抽象到思 维中的具体。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 均不能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A.天人相即 B.体用合一 C.自强不息 D.厚德载物 2、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包括:( ABCD ) A.天道观 B.人道观 C.阴阳五行说 D.《诗》、《书》经典化 3、先秦诸子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ABCD ) A.荀子 B.韩非 C.邹衍 D.吕不韦 4、有人称下列书为“三玄”,因此魏晋之际的思想遂以“玄学”定名。(ABC ) A.《老子》 B.《庄子》 C.《周易》 D.《黄帝内经》 5、法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逐步形成了以( BCD)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A.道 B.法 C.术 D.势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先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中国文化简史”作业 注:本文主要参考整理自丁祯彦、臧宏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2000年5月第10次印刷),间或夹杂有些许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斧正。 本文主要从中国哲学的产生,百家争鸣与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做阐述。其侧重点将放在“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夏朝时,我国已建立起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但除使用国家机器外,还已经懂得怎样通过思想工具来统治其人民。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受)天命。”《论语·泰伯》也中说禹“致孝乎鬼神”。 到了商朝有“帝(上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一说,并且这些享有政治特权(即“刑不上大夫”)的奴隶主贵族还通过“卜筮”知“天命”。如,卜辞载:“王封邑(建都城),帝若(诺)。”(《殷墟书契前编》)。当时,他们把天气变化、自然灾害、筑城、打仗、任用官吏等,都看作是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不可抗拒的。 周将“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内部,即“礼不下庶人”。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但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他们将“上帝”和祖先分开来,突出“上帝”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为此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商灭于周其实是对“帝立子生商”这样一个商为帝子的“直系血亲”关系的摧毁。但是周王朝亦同样需要一个类似的理论作为统治工具被其利用,故而所谓“以德配天”是在其既要摧毁又要利用的矛盾状态下的“自圆其说”。当实践经验与知识即“术”积累到一定阶段,人们从中便开始概括出一些基本的原理,并试着以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这就从“术”发展到了“道”,标示着哲学思维的开始。(但若要究其真正诞生可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BC770—BC221)时期,我国社会制度大变动。随着私田开垦规模的扩大,奴隶主之间对劳动力的争夺愈发激烈,到春秋末年就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局面,于是“公室”打破“公、私田”界限,一律收税。而鲁国“初税亩”的实行则标志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映在这一时期就是“礼崩乐坏”。由是渐生出“礼法之争”,同时又与“古今之争”相联系(后又从中发展出“王霸”“德力”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文化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即绕此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而其它如“形神”关系,“言

中国哲学史作业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期末作业及答案 1.荀子的性恶论 (1)荀子反对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论”,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性恶论”。 (2)荀子以自然资质为“性”,认为“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这种天就的、自然禀得的性与欲相连,是恶的,所以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等。人性是恶的,若顺其自然发展,就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残杀,导致社会混乱。 (3)“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观。荀子明确了“善”“恶”的含义,认为“善”即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恶”即是破坏封建统治秩序。正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才需要圣人去引导、教化。“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是人为的结果。人的本性只是一种原始的质朴材料,而人为则是用礼仪道德加工后的成品。没有礼仪道德的加工,人的本性也不能变得完满美好,圣人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把“性”和“伪”很好地结合起来。“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4)“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荀子认为道德的最高要求便是“成圣”。他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君子与小人无异,君子之所以能成圣,在于后天的努力。荀子在强调要努力修习“成圣”的根本途径的同时,也强调了以礼义去导化百姓的巨大作用。 (5)荀子的性恶论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又企图把它说成是具有超阶级性的。 2.荀子的认识论 (1)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即先有人的形体,然后才有人的精神活动。人的精神活动必须依赖于“耳目鼻口形”和“心”等器官。肯定了人具有认识能力,客观事物可以被认识,“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可知论) (2)他肯定了知识、才能来自客观,人只有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构成知识和才能。他把认识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获得初步的认识,并重视经验知识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次,通过“心”的思维作用,对感官得到的初步知识加以综合、分类、整理。“心有征知”,即“心”的认识作用更深入,有统率感官,检验感觉,得到正确认识的作用。“征”即“检验”之意。 (3)他认为,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必须使“心”保持“虚壹而静”(是对《管子》四篇关于认识主体思想的发展)。“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虚”,是指不要为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壹”是说不使同时接受的不同知识互相妨碍;“静”,就是不要使幻想、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保持“心”的“虚壹而静”十分重要,可使头脑达到“大清明”,而不为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4)荀子重视理性认识,看到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准确,克服了墨子经验主义缺陷,具有积极意义,但却夸大了“心”的作用,表现出唯理论倾向。 3.荀子的逻辑思想 (1)在名实关系上,荀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制名以指实”,“实”是客观存在,“名”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用来说明客观事物,用以表达、交流思想的,名由实派生。 (2)荀子分析了概念的分类。事物的类有大小、种属,所以概念也有大小、种属关系,高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共名”,低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别名”。两级的区分是相对的,最高最普遍的概念是“大共名”,如“物”之概念。事物的一个大类是“大别名”,如“乌兽”。 (3)荀子研究了判断和推理的性质和作用,认为判断是用几个不同概念来表达一种意思,推理是用前后一致的概念来反复说明事物的情况,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3)荀子指出了当时诡辩论中的三大谬误:(一)“惑于用名以乱名”,就是说混淆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杀盗非杀人”;(二)“惑于用实而乱名”,即是说,用个别事物的相对现象,否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