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心亭看雪全文的朗读及简介

湖心亭看雪全文的朗读及简介

湖心亭看雪全文的朗读及简介
湖心亭看雪全文的朗读及简介

湖心亭看雪全文的朗读及简介 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 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湖心亭看雪 全文的朗读及简介,我们来看看。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 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 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 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 白气弥漫, 天、 云、 山、 水, 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 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 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 对坐在那儿, 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 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 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 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 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 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 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 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 悦与分别时的惋惜, 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 慨叹。 注释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 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 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 等绝代文学 名著。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 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 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 家、 史学家。 出生仕宦世家, 少为富贵公子, 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 明朝亡后, 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 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 明亡后,专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极高,还是一位 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 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 之繁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文笔干练,丰神卓著,著有《陶庵梦忆》《西 湖梦寻》等。 著有百科全书《夜航船》,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湖心亭看雪》“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比较阅读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比较阅读 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普宁、寿圣院:寺名。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参考答案: 26.(1)消失 (2)全、完全 (3)洗、洗涤 (4)拜访 28.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9. 是日更定矣是夕湖中人鸟声俱绝皆寂不闻人声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朝代:明代 作者: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 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个天晚上八点左右,我 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 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 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 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 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 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 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 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 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 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 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湖心亭看雪实录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 师: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说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之美历来倍受文人墨客推崇,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生:(举手回答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不少。可是张岱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随老师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 第二部分:雪中景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标记你认为陌生的字。 师:(多媒体出示生字祯挐毳凇沆砀芥痴)谁认识这些字?(指名读大家再齐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读文,一边标注不懂的生词和句子,借助手中的学习资料,并和同桌讨论完成词句意思的理解。 生:(自由地读文标记不懂的地方有的查工具书,有的问同桌) 师:(巡视辅导) 师:大家自学很认真,还有不懂的词句意思吗? 生:没有。 师:很自信啊。 师:同学们,明亡之后,怀念故国,作者心感孤独、落寞,幸遇知己,共赏雪景,寄情于山水之乐。然而,西湖雪景究竟有何魅力,竟然让张岱痴迷其中呢?请一名同学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 生:(大声朗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这样的雪景给你们什么感觉? 生1:雪大,白茫茫的世界,太美了! 生2:湖面雾凇沆砀,只模糊地看到两三个人,很静,感到有些冷清。 生3:白茫茫的一片,雪中有堤、湖心亭、舟、人,景物不很清楚,像写意山水画。 师:作者惜墨如金,寥寥几笔却把天地山水间白茫茫,堤、亭、舟、人模糊微小的特征凸显出来,景物长短、大小、点线、方圆变化多端,形神兼具,描写高度抽象、概括,这就是白描。还有其他技巧吗?

生:用到比喻和夸张,用“痕”、“点”、“芥”、“粒”等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形象生动,写出了事物相对天地山水渺小的特点。师:还有吗? 生:点面结合,由整体到细部,由大到小,视线范围在变化。 师:你们说的真好。如此妙笔下的美景怎不欣赏一番呢!看看大屏幕。 (媒体展示雪后西湖) 师:画中长堤、湖心亭、舟、人好像写意山水画上轻轻点染的笔触,模糊且微小,天地山水白茫茫的,显得辽阔悠远,设想一下,你若是置身其间,你会有何感慨?生:太美妙了! 生:茫茫天地真大,万物真是渺小! 生:白茫茫的世界里,万物合为一体了。 师:是啊,面对浩渺无际的天地,万物于天地不过是沧海一粟,人生更是如此;如此美景,融入其间,岂不快哉!张岱啊,虽是明末遗民,虽有亡国之哀,融入美景,聊且忘忧吧。 师:同学们,请把这美景描写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朗读时候该强调些什么? 生:“上下一白”“惟”“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重读,读出茫茫的天云山水与其中渺小的事物形成对比。 师:说的好。你示范读一遍吧。 生:(有感情地读) 师:不错,可是那种“人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的感慨我似乎没有听出啊。再想想。每个人试着自由地有感情地读一读,试着弥补这个不足。 生:(各人自由地朗读反复地体味) 师:谁再补充说明怎样读好些? 生:“而已”重读,并拖长音调。 师:为什么啊? 生:“长堤”、“湖心亭”、“舟”、“人”对比天云山水算不了什么,拖长音调读出叹息不值一比的味道。 师:很好!你试读一遍。 生:(有感情读) 师:读的好吗? 生:好!(鼓掌)

最新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二)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 26—— 29题。(14 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 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 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 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 谒辨才于朝音堂, 明日乃还。 (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 [ 注 ] 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 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 (1) 湖中人鸟声俱绝 ( ) (2) (3) 濯足于惠因涧 ( ) (4) 27. 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2 A. 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 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 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 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 (1)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中,“ __ ”“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 上,“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4 分) (二) 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 !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 张岱《湖心亭看雪》 ) 【乙】从武林门而西, 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 才一举头, 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 上下一白 ( ) 谒 辨才于朝音堂 ( ) 分)

《后赤壁赋》《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后赤壁赋》《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3~15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13.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 B.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识:认识 C.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任意行动 14.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5.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16.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顾安所得酒乎?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对比阅读答案(201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

(2014·徐州)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上下一白()(2)从武林门而西()(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附译文:从杭州城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范文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分享的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新)湖心亭看雪课时教案)

课题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课时教案
年月日
《湖心亭看雪》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具及实验仪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关于描写西
教师语: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 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 湖的诗句。
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
教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
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
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学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目标。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师语:相信同学们通过努力和小组合作,一定能完成学
习目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自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看课下注解或查字词典解 学生按自读指导完成
决生字词的读音。无法解决的小组分享解决或举手问老 学习任务。
师。
2、下面请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声音洪亮, 学生朗读课文。
程 吐字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
举手帮助纠正。注意提醒学生朗读节奏
崇祯 (chóng zhēn)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毡(zhān) 更(gèng)有此人 喃喃(nán)
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生字并注音。请学生领读。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译讲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请同学们边
小声朗读课文,边对照课下注解翻译,6 分钟后比谁能正
确译讲出课文。
若有不会的地方,先做出标记,疏通完第一遍后与同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1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太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 (2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3. 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 分)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4.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 答案:.( )考虑、想到 ()完全没有了 )尽力()于是,就 22. ( 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他们 很高兴的说,湖上怎么还有这么痴迷的人呢。 (4分。每小题2分) 23. ( 1)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2)冰花弥 漫 水天一色(2分) 24. ⑴夜(晚上、夜晚) ⑵雪景 (3) 痴情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 )湖中人鸟声俱绝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2.翻译画线句子。(4分) 绝: 遂: (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注释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注释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湖畔。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游人、飞鸟的声音完全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云朵、远处的山峰和湖水,上下一片白色。湖面上倒映着的影子,只有(隐约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水正在沸腾(古时喝烧酒前要烧,烧酒时,把水放在火上烧,然后再把酒放在水中,)。(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古代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痴迷,还有比相公您更痴迷的人呢!”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孙期传》对比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 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1.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答: 12.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2分) 答: 13.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答: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15. 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2分) 答: 16.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2 分) 答: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相与 ..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水中有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4)雾淞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分)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16.【乙】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 示例一: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惟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湖心亭看雪字词批注译文及知识点完全归纳

湖心亭看雪字词批注译文及知识点完全归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一、【重点注释】 1、是日更定矣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挐:通“桡”,撑,划。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 哪里。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勉强。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 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8、相公: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枝城余家桥中学邓俊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14分) 甲.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普宁、寿圣院:寺名。惠因涧:山涧名。殆:大。 26.解释下列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4分) (二)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详细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流程 导入:杭州西湖,作为千古名胜,自古以来就获得无数文人的赞美。白居易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出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西湖,杨万里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夏天里妖娆妩媚的西湖,孙锐用“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写出了秋天里如画般的西湖。有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乾隆五年的那场大雪,因了文学的魅力而经久不化。今天我们就跟着清代文人张岱的脚步,去赏一赏冬天里如梦幻般的西湖——今天我们就学《湖心亭看雪》(板书题目《湖心亭看雪》张岱) 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全班齐读)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一、自学检测 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遗留没解决的问题吗?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就开始检测。 现在开始字词读音的检测,我们开火车检测,每位同学读两个:

毳( ) 衣雾凇( ) 沆( )砀( )铺毡( )更( ) 定.. 崇( )祯( )更( )有此人强( )饮Ch óng zh ēn cuìs ōng hàng dàng g ēng zh ān gèng qi ǎng 比一比 1、余挐一小舟(撑,划) 3、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2、上下一白。 4、长堤一痕(全白)(一道痕迹) 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 5、与余舟一芥 6、及下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好,我们在疏通文意后,把课文齐读一遍(齐读) 好,同学们读的非常流利,但是同学们想声情并茂的读课文,就要先把握文章的基调,这需要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基础。下面听视频范读,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朗读的读音、断句及语气,并且边听边想,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个字来评价作者张岱。你认为哪个字合适,说出观点。 自学指导 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痴? (独立思考1分钟后大胆举手发表你的见解) 二、咬文嚼字品痴行

《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比较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比较阅读答案 【甲】 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帖子,至十九日,石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4分) (1)上下一白( ) (2)从武林门而西( ) (3)即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而归(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3.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4.下面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