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蚁群算法的聚类优化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3
群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复杂问题的求解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传统的优化算法可能在解决这些复杂问题时面临困境,因此,群智能优化算法应运而生。
群智能优化算法又被称为Swarm Intelligence (SI) 算法,它是一种模仿生物群体行为的优化算法,能够通过群体协作完成复杂任务的求解。
一、群智能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群智能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源于生物群体的行为模式,例如鸟群、蚂蚁、鱼群等。
这些生物群体在多年的进化中发展出了一些复杂的协作行为,而群智能优化算法正是借鉴了这些行为模式。
群智能优化算法通过定义每个个体的行为规则,并通过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调整来实现任务的优化。
群智能优化算法的核心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这种交流和共享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直接交流、间接交流、光信息等。
在个体之间交流和共享信息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修正个体的行为规则和策略来提高整个群体的性能和适应性。
二、常见的群智能优化算法1.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蚁群算法是一种基于蚂蚁采食行为的群智能优化算法。
在蚁群算法中,蚂蚁会留下一种信息素来标记它们走过的路径,而其他蚂蚁会根据这些信息素的浓度选择路径。
通过不断的迭代和信息素更新,蚂蚁群体将逐渐找到一条最优路径。
2.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模拟鸟群觅食行为的群智能优化算法。
在PSO中,将待优化问题映射为一个个体在解空间中的搜索问题,每个个体被称为粒子。
粒子通过学习自己和群体最优解的方式,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和速度,以达到求解最优解的目标。
3. 人工鱼群算法(Artificial Fish Swarm Algorithm, AFSA)人工鱼群算法是一种模拟鱼群觅食和追逐行为的群智能优化算法。
在AFSA中,每个人工鱼个体都有自身的属性和行为规则,它们通过交互和个体行为的调整来寻找最佳解。
基于蚁群优化的多目标社区检测算法作者:杨楠 吕红娟 陈婷来源:《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5年第04期摘要:蚁群优化算法作为单目标优化问题,由于只有一个目标函数,通常会将解限制到特定的范围内。
当优化的目标不恰当时,算法可能失效,比如分辨率限制问题。
我们将多目标优化的思想与传统的用于社区检测的蚁群优化算法相结合,增加了目标函数个数,即增加了解的评价指标数目。
该算法引入多目标策略,提出多目标ACO算法,该算法在一次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组Pareto最优解。
并在三个真实世界网络证明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复杂网络;社区检测;蚁群优化算法;多目标优化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1引言1991年意大利学者Dorigo M等人首次提出了蚁群优化算法[1,2]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蚁群算法是一种基于种群的启发式仿生进化系统,该算法采用了正反馈分布式并行计算机制,易于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并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蚁群优化的多目标社区检测方法,将蚁群优化算法与多目标策略[3]相结合,是一种优化模块度的社区检测方法。
对于多目标优化问题,通常无法得到最优解,若同时考虑多个目标函数则算法将会得到一组优于其它解的最优解集。
该集合叫做帕雷托(Pareto)解集或者非支配解集。
2基于蚁群优化的多目标社区检测蚁群优化算法(ACO),是一种基于蚂蚁觅食行为的启发式方法,用来解决困难的组合优化问题,并且已经成功的应用到了各种棘手的问题,像二次分配问题(QAP),车辆路径问题(VRP)等。
在1996年,Gambardella等人提出了一种修正的蚁群优化算法——蚁群系统(Ant System,AS),已经成功地应用在旅行商问题上。
在这之后,科学家们也发明了一些改进的算法,比如精英蚁群系统(Elitist Ant System,EAS),最大最小蚁群系统(MaxMin Ant System,MMAS)以及排序蚁群系统(RankBased Ant System,ASrank)。
第一章绪论1。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受社会性昆虫行为的启发,计算机工作者通过对社会性昆虫的模拟产生了一系列对于传统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法,这些研究就是群体智能的研究。
群体智能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自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引起了多个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以及经济社会生物等交叉学科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群体智能(Swarm Intelligence)中的群体(Swarm)指的是“一组相互之间可以进行直接通信或者间接通信(通过改变局部环境)的主体,这组主体能够合作进行分布问题求解,群体智能指的是无智能或者仅具有相对简单智能的主体通过合作表现出更高智能行为的特性;其中的个体并非绝对的无智能或只具有简单智能,而是与群体表现出来的智能相对而言的。
当一群个体相互合作或竞争时,一些以前不存在于任何单独个体的智慧和行为会很快出现。
群体智能的提出由来已久,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在自然界中,有的生物依靠其个体的智慧得以生存,有的生物却能依靠群体的力量获得优势。
在这些群体生物中,单个个体没有很高的智能,但个体之间可以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完成复杂的任务,表现出比较高的智能。
它们具有高度的自组织、自适应性,并表现出非线性、涌现的系统特征。
群体中相互合作的个体是分布式的,这样更能够适应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工作状态;没有中心的控制与数据,这样的系统更具有鲁棒性,不会由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个体的故障而影响整个问题的求解。
可以不通过个体之间直接通信而是通过非直接通信进行合作,这样的系统具有更好的可扩充性。
由于系统中个体的增加而增加的系统的通信开销在这里十分小.系统中每个个体的能力十分简单,这样每个个体的执行时间比较短,并且实现也比较简单,具有简单性。
因为具有这些优点,虽说群集智能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存在许多困难,但是可以预言群集智能的研究代表了以后计算机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计算方法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当前存在的一些群体智能算法有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群集智能,蚁群算法,粒子群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