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算法初始聚类中心选择的优化
- 格式:pdf
- 大小:662.30 KB
- 文档页数:5
kmeans的聚类算法K-means是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它可以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每个簇包含相似的数据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K-means算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一、K-means算法原理K-means算法基于以下两个假设:1. 每个簇的中心是该簇内所有点的平均值。
2. 每个点都属于距离其最近的中心所在的簇。
基于这两个假设,K-means算法通过迭代寻找最佳中心来实现聚类。
具体来说,该算法包括以下步骤:二、K-means算法步骤1. 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质心。
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其最近的质心所在的簇。
3. 计算每个簇内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并将其作为新质心。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质心不再变化或达到预定迭代次数。
三、K-means算法应用1. 数据挖掘:将大量数据分成几组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2. 图像分割:将图像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可以看做是一个簇,从而实现图像的分割。
3. 生物学:通过对生物数据进行聚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四、K-means算法优缺点1. 优点:(1)简单易懂,易于实现。
(2)计算效率高,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3)结果可解释性强。
2. 缺点:(1)需要预先设定簇数K。
(2)对初始质心的选择敏感,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
(3)无法处理非球形簇和噪声数据。
五、K-means算法改进1. K-means++:改进了初始质心的选择方法,能够更好地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
2. Mini-batch K-means:通过随机抽样来加快计算速度,在保证精度的同时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K-means算法是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它通过迭代寻找最佳中心来实现聚类。
该算法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针对这些缺点,我们可以采用改进方法来提高其效果。
聚类算法:K-Means和DBSCAN的比较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它将数据分组成具有相似特征的集合,称为簇(cluster)。
簇分析是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之一。
目前,聚类算法已广泛应用于用户行为分析、市场营销、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学、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领域。
在聚类算法中,K-Means和DBSCAN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算法。
本文将从算法原理、优缺点、适用场景等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
一、K-Means算法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数据集中选取k个初始聚类中心,不断迭代,把每个数据点归为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
K-Means算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速度快、可并行计算,适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但是K-Means算法的聚类结果受初始聚类中心的影响较大,算法的性能对于簇的形状、大小和分布较为敏感。
算法流程:1.选择k个聚类中心2.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将其划分到相应的簇中3.对于每个簇,重新计算该簇的聚类中心4.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二、DBSCAN算法DBSCAN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密度高于某一阈值的数据点定义为核心点(Core Points),将与核心点距离不超过一定距离的数据点归为同一个簇(Cluster),将距离较远的数据点称为噪声点(Noise)。
DBSCAN算法的优点是可以自动识别任意形状的簇,对初始聚类中心不敏感,适用于处理稠密数据集。
但是DBSCAN算法的聚类结果对于数据点密度分布的敏感度较高,平均时间复杂度较高。
算法流程:1.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其邻域(Neighborhood)内的数据点个数,如果邻域内的数据点个数大于等于密度阈值,则该点为核心点,否则该点为噪声点2.将所有核心点加入到一个簇中,对每个核心点进行扩展,将邻域内的数据点加入到该簇中,直到不能再扩展3.继续处理下一个未被归类的核心点,直到所有核心点都在某个簇中或被标记为噪声点三、K-Means和DBSCAN的比较1.聚类精度K-Means算法适用于簇形状较为规则且大小相似的数据集,但对于不规则形状、大小差异较大的数据集,其聚类效果并不理想。
kmeans聚类使用条件K-Means 聚类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通常用于将数据集划分成K 个不相交的簇。
以下是一些使用K-Means 聚类算法的条件和注意事项:1. 数据类型:K-Means 聚类算法通常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如果数据是分类数据或文本数据,可能需要进行预处理,例如将分类数据转换为数值型表示或使用其他适合的聚类方法。
2. 数据量:K-Means 聚类算法对大规模数据集的处理可能会遇到一些限制。
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可能需要使用一些优化技术,如数据的抽样、初始化方法的选择或使用分布式计算框架。
3. 数据标准化:由于K-Means 算法是基于距离度量来进行聚类的,因此在使用之前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或归一化处理,以避免由于数据量纲不同导致的聚类结果偏差。
4. 选择合适的K 值:确定合适的聚类数量K 是K-Means 算法的一个关键步骤。
K 值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的特点进行考虑,可以通过肘部法则、轮廓系数等方法来辅助选择K 值。
5. 初始化中心:K-Means 算法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始中心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初始化中心可以改善算法的收敛速度和聚类结果的质量。
常见的初始化方法包括随机选择初始中心、K 均值初始化、K 中值初始化等。
6. 迭代次数:K-Means 算法通过迭代来更新簇中心和分配样本到不同的簇。
通常需要设置一个合适的迭代次数或停止条件,以确保算法收敛或达到满意的聚类效果。
7. 异常值处理:K-Means 算法对异常值比较敏感,异常值可能会对聚类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对异常值进行预处理或使用其他更适合处理异常值的聚类算法。
8. 可扩展性:K-Means 算法在处理高维数据时可能会遇到可扩展性问题。
在高维数据中,距离度量可能会变得稀疏,导致算法的性能下降。
可以尝试使用一些降维技术或其他适用于高维数据的聚类方法。
k-means算法的的基本原理
k-means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其基本原理如下:
1. 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点,其中k为预先设定的聚类个数。
2. 将样本中的每个点分配到距离其最近的聚类中心点所代表的聚类。
3. 根据分配结果,重新计算每个聚类的中心点,即计算每个聚类中所有样本的平均值。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聚类中心点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5. 最终得到k个聚类,每个聚类包含一组样本。
在k-means算法中,聚类中心点的选择是随机的,因此可能得到不同的聚类结果。
为了获得较好的聚类效果,通常需要多次运行算法,并选择其中最优的聚类结果。
k-means参数详解K-Means 是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成K 个不同的组(簇),其中每个数据点属于与其最近的簇的成员。
K-Means 算法的参数包括聚类数K,初始化方法,迭代次数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K-Means 参数及其详细解释:1. 聚类数K (n_clusters):-说明:K-Means 算法需要预先指定聚类的数量K,即希望将数据分成的簇的个数。
-选择方法:通常通过领域知识、实际问题需求或通过尝试不同的K 值并使用评估指标(如轮廓系数)来确定。
2. 初始化方法(init):-说明:K-Means 需要初始的聚类中心点,初始化方法决定了这些初始中心点的放置方式。
-选择方法:常见的初始化方法包括"k-means++"(默认值,智能地选择初始中心点以加速收敛)和"random"(从数据中随机选择初始中心点)。
3. 最大迭代次数(max_iter):-说明:K-Means 算法是通过迭代优化来更新聚类中心的。
max_iter 参数定义了算法运行的最大迭代次数。
-调整方法:如果算法没有收敛,你可以尝试增加最大迭代次数。
4. 收敛阈值(tol):-说明:当两次迭代之间的聚类中心的变化小于阈值tol 时,算法被认为已经收敛。
-调整方法:如果算法在较少的迭代后就收敛,可以适度增加tol 以提高效率。
5. 随机种子(random_state):-说明:用于初始化算法的伪随机数生成器的种子。
指定相同的种子将使得多次运行具有相同的结果。
-调整方法:在调试和复现实验时,可以使用相同的随机种子。
这些参数通常是实现K-Means 算法时需要关注的主要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数据的特性和问题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参数值。
通常,通过尝试不同的参数组合并使用评估指标(如轮廓系数)来评估聚类结果的质量。
kmeans++算法原理
K均值++(K-means++)算法是一种用于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的初始化过程的方法。
在传统的K均值算法中,初始聚类中心是随机选择的,这可能导致算法收敛到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解。
K均值++算法通过一种智能的方式选择初始聚类中心,以期望更快地收敛到全局最优解。
具体来说,K均值++算法的原理如下:
1. 从输入的数据点中随机选择一个点作为第一个聚类中心。
2. 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它与当前已选择的聚类中心的最短距离(即到最近的聚类中心的距离)。
3. 根据每个数据点与已选择的聚类中心的最短距离,以一定的概率选择下一个聚类中心,概率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距离越大的点,被选中的概率越大。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选择了K个聚类中心。
通过这种方式选择初始聚类中心,K均值++算法能够更好地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从而提高了K均值聚类算法的效率和准确性。
这种智能的初始化过程使得K均值++算法成为了K均值聚类的一个改进版本,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
K-Means聚类算法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在数据挖掘、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聚类算法是将相似的对象归为一类,不同的类之间尽可能的不相似。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测量的算法,它将数据点分为K个簇,每个簇的中心点与相应的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最小。
1.初始化K个簇的中心点。
2.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离它最近的簇中。
3.计算每个簇的新中心点。
4.重复步骤2和3,直到簇的中心点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定的循环次数。
在算法中,K是指聚类的簇数,每个簇的中心点是从数据点中随机选择的。
在第二个步骤中,每个数据点会被分配到离它最近的簇中,这一步是K-Means聚类算法最重要的一步。
在第三个步骤中,每个簇的新中心点是通过计算该簇中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得到的。
1.简单易懂:K-Means聚类算法实现简单,易于理解。
2.计算速度快: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K*n*I),其中n是数据点的数量,I是迭代次数,因此算法速度较快。
3.可用于大规模数据:K-Means聚类算法可以处理大规模的数据集。
1.对初始值敏感:算法中随机选择簇的中心点,这会影响聚类结果。
如果初始值不理想,聚类结果可能会很糟糕。
2.需要指定簇数:需要事先指定簇的数量K,这对于有些问题来说可能是一个难点。
3.对数据分布的要求较高:K-Means聚类算法对数据分布的要求较高,如果数据分布不太符合预期,聚类结果可能会非常差。
在实际应用中,K-Means聚类算法可以用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分割等领域。
例如,在图像处理中,可以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将像素分为不同的颜色组。
在信号处理中,可以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将信号分为不同的频段组。
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来选择聚类算法。
聚类算法:K-Means和DBSCAN的比较聚类算法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可以将数据分成不同的群组或类别。
这些算法在大数据分析、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K-Means和DBSCAN是两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本文中,我将对K-Means和DBSCAN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适用场景。
1. K-Means算法概述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中心的聚类算法,它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非重叠的子集,每个子集代表一个簇。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数据点划分到最近的簇中,并更新每个簇的中心位置,直到收敛。
K-Means算法的流程如下:1)随机初始化K个中心点;2)将每个数据点划分到距离最近的中心点所对应的簇中;3)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并更新中心点的位置;4)重复步骤2和3,直到中心点位置不再发生变化,算法收敛。
K-Means算法的优点包括简单、易于实现、计算速度快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对初始中心点位置敏感、对异常值敏感等。
2. DBSCAN算法概述DBSCAN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且对噪声点不敏感。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每个数据点为中心,在其邻域内寻找密度满足要求的点,从而构建簇。
DBSCAN算法的流程如下:1)选择两个参数:邻域大小和最小包含点数;2)随机选择一个未被访问的数据点;3)检查该点的邻域内是否包含足够多的点,如果是,则将该点标记为核心点,并将其邻域内的点都加入当前簇;4)重复步骤2和3,直到所有点都被访问。
DBSCAN算法的优点包括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对噪声点不敏感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对参数敏感、需要对距离进行计算等。
3. K-Means和DBSCAN的比较K-Means和DBSCAN是两种经典的聚类算法,它们在应用场景、优缺点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下面我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
k-means的具体步骤k-means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它的具体步骤如下:1. 初始化: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
这些聚类中心可以是从样本中随机选取的,也可以是根据先验知识或经验选择的。
- 步骤一: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
2. 分配样本:根据样本与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将每个样本分配到与其最近的聚类中心。
- 步骤二:计算每个样本与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样本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
3. 更新聚类中心:根据分配结果,重新计算每个聚类的中心位置,即将属于同一聚类的样本的特征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 步骤三:将同一聚类中的样本的特征求均值,更新聚类中心。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终止条件可以是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聚类中心不再发生明显变化。
- 步骤四:重复步骤二和步骤三,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5. 输出结果: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即每个样本所属的聚类类别。
- 步骤五:输出最终的聚类结果。
k-means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不断迭代,将样本划分到最近的聚类中心,并更新聚类中心位置,使得样本与所属聚类中心的距离最小化。
这样就可以将样本划分为k个簇,使得同一簇内的样本相似度较高,不同簇之间的样本相似度较低。
在k-means算法中,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对最终的聚类结果有较大影响。
不同的初始聚类中心可能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多次运行k-means算法,选择不同的初始聚类中心,然后比较聚类结果的稳定性,选择最优的聚类结果。
k-means算法还有一些改进和扩展的方法,例如k-means++算法用于改善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k-means||算法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k-means++算法用于处理带有权重的数据等。
k-means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聚类算法,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样本划分为k个簇,并得到每个样本所属的聚类类别。
它的步骤清晰明确,易于理解和实现,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分割等领域。
一、背景介绍MATLAB是一种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分析、数值计算和工业应用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环境。
在MATLAB中,有丰富的工具箱可以用于数据分析和聚类算法。
其中,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聚类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数据点聚集在一起。
二、3维数据在数据分析领域中,数据往往具有多维特征。
对于3维数据而言,每个数据点通常由三个特征组成,例如在空间中的三个坐标值。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k-means算法来对3维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发现数据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模式。
三、k-means聚类算法原理1. 随机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
2. 计算每个数据点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
3. 根据分配得到的簇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设定的迭代次数。
四、MATLAB中的k-means算法实现在MATLAB中,可以利用自带的Kmeans函数来实现对3维数据的聚类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3维数据,假设数据矩阵为X,每行代表一个数据点,每列代表一个特征。
2. 调用Kmeans函数进行聚类分析,例如:[idx, C] = kmeans(X, K),其中idx是每个数据点所属的簇的索引,C是聚类中心的坐标。
3. 根据idx的结果可以将数据点可视化展示在3维空间中,并标记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簇。
五、实例演示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演示如何使用MATLAB对3维数据进行k-means聚类分析。
1. 准备数据假设有一组三维数据,保存在一个名为data的矩阵中,每行代表一个数据点,三列分别代表三个特征。
我们可以使用以下MATLAB代码生成一个包含30个数据点的示例数据:```matlabdata = randn(30, 3);```2. 聚类分析调用Kmeans函数进行聚类分析,并将结果可视化展示。
```matlabK = 3; 假设有3个聚类中心[idx, C] = kmeans(data, K);scatter3(data(:,1), data(:,2), data(:,3), 50, idx, 'filled');hold onscatter3(C(:,1), C(:,2), C(:,3), 200, 'Marker', 'x');hold off```3. 分析结果根据可视化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数据点被有效地分为了3个簇,并且每个簇的中心也被标记出来。
基于密度的K-means算法在轨迹数据聚类中的优化郝美薇;戴华林;郝琨【摘要】针对传统的K-means算法无法预先明确聚类数目,对初始聚类中心选取敏感且易受离群孤点影响导致聚类结果稳定性和准确性欠佳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密度的K-means算法.该算法首先基于轨迹数据分布密度和增加轨迹数据关键点密度权值的方式选取高密度的轨迹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进行K-means聚类,然后结合聚类有效函数类内类外划分指标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确定最佳聚类数目和最优聚类划分.理论研究与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更好地提取轨迹关键点,保留关键路径信息,且与传统的K-means算法相比,聚类准确性提高了28个百分点,与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相比,聚类准确性提高了17个百分点.所提算法在轨迹数据聚类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Since the traditional K-means algorithm can hardly predefine the number of clusters,and performs sensitively to the initial clustering centers and outliers,which may result in unstable and inaccurate results,an improved density-based K-means algorithm was proposed.Firstly,high-density trajectory data poi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initial clustering centers to perform K-means clustering by considering the density of the trajectory data distribution and increasing the weight of the density of important points.Secondly,the clustering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y the Between-Within Proportion (BWP) index of cluster validity function.Finally,the optimal number of clusters and clustering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clustering results evaluation.Theoretical researche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algorithm can be better at extracting the trajectory key pointsand keeping the key path information.The accuracy of clustering results was 28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K-means algorithm and 17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DBSCAN) algorithm.The proposed algorithm has a better stability and a higher accuracy in trajectory data clustering.【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年(卷),期】2017(037)010【总页数】6页(P2946-2951)【关键词】K-means算法;基于密度;车辆活动特征;密度权值;初始聚类中心;类内类外划分指标【作者】郝美薇;戴华林;郝琨【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城建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城建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01.6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移动定位服务的高速发展下,轨迹数据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数字资源。
Lloyd算法和K-means算法是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中常用的聚类算法。
它们都是基于迭代优化方法,通过将数据点分配到不同的聚类中心来实现聚类。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
1. Lloyd算法Lloyd算法,也称为K-means算法,是一种迭代优化算法,用于将数据点分配到K个聚类中心中。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不断迭代地更新聚类中心,直到达到收敛条件为止。
具体步骤如下:1) 随机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类别中;3) 更新每个聚类中心为其所包含数据点的平均值;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满足收敛条件。
Lloyd算法的优点在于简单、直观,并且易于实现。
然而,该算法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
2. K-means算法与Lloyd算法相似,K-means算法也是一种聚类算法,用于将数据点分配到K个聚类中心中。
与Lloyd算法不同的是,K-means算法在每次迭代中优化的是目标函数,而不是直接更新聚类中心。
具体步骤如下:1) 随机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类别中;3) 更新目标函数,如聚类距离的总平方和;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满足收敛条件。
K-means算法相对于Lloyd算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更灵活地定义目标函数,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数据分布。
然而,K-means算法也有一些缺点,如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
3. 对比分析在实际应用中,Lloyd算法和K-means算法都有各自的优劣势。
Lloyd算法相对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实现,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但是,Lloyd算法容易受到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影响,从而得到不理想的聚类结果。
相比之下,K-means算法可以更灵活地定义目标函数,适应不同的数据分布,提高聚类效果。
但是,K-means算法要求目标函数的连续性和可微性,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K—means聚类算法综述摘要:空间数据挖掘是当今计算机及GIS研究的热点之一。
空间聚类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功能.K—means聚类算法是空间聚类的重要算法。
本综述在介绍了空间聚类规则的基础上,叙述了经典的K-means算法,并总结了一些针对K-means算法的改进。
关键词:空间数据挖掘,空间聚类,K—means,K值1、引言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空间信息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
日益丰富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收集存储于空间数据库中,随着空间数据的不断膨胀,海量的空间数据的大小、复杂性都在快速增长,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解译能力,从这些空间数据中发现邻域知识迫切需求产生一个多学科、多邻域综合交叉的新兴研究邻域,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空间聚类分析方法是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K—means算法是空间聚类算法中应用广泛的算法,在聚类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2、空间聚类空间聚类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据挖掘的一个功能,空间聚类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工具用于获取数据的分布情况,观察每个聚类的特征,关注一个特定的聚类集合以深入分析。
空间聚类也可以作为其它算法的预处理步骤,比如分类和特征描述,这些算法将在已发现的聚类上运行。
空间聚类规则是把特征相近的空间实体数据划分到不同的组中,组间的差别尽可能大,组内的差别尽可能小。
空间聚类规则与分类规则不同,它不顾及已知的类标记,在聚类前并不知道将要划分成几类和什么样的类别,也不知道根据哪些空间区分规则来定义类。
(1)因而,在聚类中没有训练或测试数据的概念,这就是将聚类称为是无指导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的原因。
(2)在多维空间属性中,框定聚类问题是很方便的。
给定m个变量描述的n个数据对象,每个对象可以表示为m维空间中的一个点,这时聚类可以简化为从一组非均匀分布点中确定高密度的点群.在多维空间中搜索潜在的群组则需要首先选择合理的相似性标准.(2)已经提出的空间聚类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分为以下4种主要的聚类分析方法(3):①基于划分的方法包括K—平均法、K—中心点法和EM聚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