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947)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于1861年2月15日出生于英国东南部的拉姆斯盖特。他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曾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他的父亲先后从事教育、宗教工作,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受家庭的影响,怀特海对教育也很感兴趣。

怀特海童年时期是在家乡接受教育的。1875年,他来到多塞特郡的谢伯恩学校就学。主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历史。188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课余,他经常阅读和讨论文学、哲学、政治、宗教等著作。1885年,怀特海大学毕业,留在母校任数学和力学教师。1887年和1905年,他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母校任教25年,主要从事教学、著述和一些政治活动。

1910年,怀特海迁居伦敦。1911?914年,他在伦敦大学担任许多职务。1914?924年,在肯欣顿皇家科技学院担任应用数学教授。这段时期,他受柏格森、爱因斯但思想的影响,把兴趣转向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1924?937年,他应聘到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哲学教授。退休后,担任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居住在坎布里奇市。1947年12月30日,怀特海去世,终年86岁。

怀特海一生在数学、哲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大量著作。其中主要的是:《泛代数论》(1898)、《数学原理》(与罗素合著,1910-1913)、《相对论原理》(1922)、《自然知识原理》(1919)、《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宗教的形成》(1926)、《过程与实在》(1929)、《观念的历险》(1933)、《思维的方式》(1938)、《教育的目的》(1929)是他的教育代表作,还有一些有关教育的讲演和论文收入了他的《科学与哲学论文集》(1948)。

怀特海是“过程哲学”(也称“有机哲学”)的创始人。他受直觉主义的影响,反对“科学的唯物主义”,认为自然和宇宙不是由物质组成的,而是由连续不断的经验的事物和独立存在的“永恒客体”结合而成的,从而走上了唯心主义道路。他一方面强调现实世界的存在离不开个人感觉,认为在人的直接感受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独立的客体存在,另一方面又承认上帝的存在,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混合在一起。但在他的哲学思想中也含有不少合理因素,如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等。

二、对“无活力”的教育的批判

怀特海对当时英国教育制度中的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由于对人类心理的可悲的无知,有些教育制度就用它自己所造成的无活力的概念重新把人类束缚住了。”所谓无活力的概念是指仅仅被吸收而未经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的概念。教育上有了无活力的概念,这种教育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那么,这种无活力的概念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学校课程中存在着各门学科互不联系的现象。传统教育传授的是一些分割的、不连贯的知识,如:代数、几何、自然、历史、古典语言等。这种学科间互不关联的状态本身是不谐调的。因为“事物的细节仅只是为了要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放在整个事物的系统中一起观察,这种事物体系包含着逻辑理性的谐和与审美成就的谐和。”

第二,传统学校把古典学科作为主要课程是缺乏生命力的。他认为,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死板地重复祖先的情况,“过去的知识,它仅有的作用,是武装我们对付现在。”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是一切教育的中心问题。

第三,传统数学方法满足于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他指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脑子里去。但这种食而不化的知识并没有多大的用处。重要的是“儿童应该使这些概念成为他自己的概念,并且应该懂得这些概念此时此地在他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

怀特海认为,每个有机体内部都有自我发展的“创造冲动”,儿童是充满活力的有机体。他指出,为了避免无活力的概念的毒害,“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条,‘不要教过多的学科’,另一条,‘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

三、教学价值观

学校应该传授哪种类型的知识,这历来是人们重视的问题。怀特海根据当时的实际,论述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装饰教育与实用教育的关系。

1. 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

怀特海对当时学校中教育专门化的趋势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专人专职的做法在古老的社会中是一种大赐之福,但在未来世界中将对公众贻害无穷。现代知识专门化的结果使得某些专家的思想局限在一个角落里,如:一个现代化学家可能对动物学方面的知识很差,而对伊利莎白时代的戏剧的一般知识就更差,对英文诗的韵律毫无所知,对古代史的知识更是一窍不通。从一方面来说,这种专家思想上的偏于一隅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片面的专业教育将使“知识界的领导人物失去了平衡。他看到的只是这一种或那一种环境,而没有看到全面。调度的问题只交给庸碌无能、因而不能在某种事业中获得成就的人。简单他说,社会的专门化职能可以完成得更好、进步得更快,但总的方向却发生了迷乱”。另一方面,它对个人发展也是有害的。怀特海指出,任何抽象角落都是不足以包括人生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个性的平衡发展。

但是,怀特海认为,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首先,没有任何只给学生普通陶冶或专门知识的课程。为了普通教育的目的而学习的学科,也就是专门学科。在普通教育的课程中,学生将会产生特殊的兴趣中心;在专门化学习中,学科的外部联系会使学生的思想向外引发,产生广泛的兴趣。其次,从教学方法上讲,培养一般智力活动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一种专门的爱好。学生只有通过专门学习才能评价一般概念的确切表达、语言所表达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概念对了解生活的作用。

如何把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呢?他认为,不可能有一种万应灵丹式的方法。每一所学校必须有权联系它的特殊环境来考虑问题。然而,“在一般理论上,仍

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作指导原则。学生应当集中在一定的领域里……伴随着这种集中过程,还有一些辅助的学习,如科学的语言等。”这样,可以在培养专家的过程中不失去业余工作者的主要长处。他强调,教育不能没有专门化,“要是你在教育上排除专门化,你就毁灭了生活。”

2.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教育应该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外国教育史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怀特海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批评。他指出,自古以来就有人认为心智是一个工具,先要使它锋利,然后才能运用它。他认为这是所有引进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他说:“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你不可能推迟它的生命,到你使它锋利了的时候才有生命。”

怀特海主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心智。他说:“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大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感觉到他们是在学一些什么东西,不仅仅是跳跳智力的小步舞而已。

3.装饰教育与实用教育

怀特海对装饰教育提出了批评。他指出,在中世纪时代,宗教界的领袖、伟大的思想家、诗人、作家及全部神职人员都没有什么创造能力。而现代教育仍然追随装饰教育的陋习,牛津的希腊学者最大的用处只是写一篇颂词而已。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有用的。“要是教育没有用,它算是什么呢?它是藏着不用的才能吗?当然,不管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总是应该有用的。教育过去对圣奥古斯丁是有用的,对拿破仑是有用的。它现在还是有用的,因为理解是有用的。”

四、教育的节律

教育的节律即教育原则,它是指:“学生应该在适合的时间,在他们到达恰当的心理发展阶段时,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怀特海认为,不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无活力的主要根源。他把学生的智力发展分为奇异阶段、准确阶段和概括阶段。

奇异阶段,即开始理解阶段。学生主要是直接认知事实,断续地、零碎地对事实进行系统的解剖。教育者必须把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搅动着的兴奋安排好,教材应具有新奇性和生动性。准确阶段是知识增长的阶段。它是奇异阶段的必然延伸,但并不停留在前一阶段所引出的事实的范围,而是系统地获得另外一些事实,从而揭露奇异阶段的一般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这个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事实的方法。

概括阶段相当于黑格尔体系中的综合。这个阶段又返回到富有传奇色彩的阶段,并且增添了分类的观念和恰当的技术。它既是准确训练的结果,也是准确训练的目标。

从婴儿期到成年期,整个发展时期构成一个大周期。它的奇异阶段连绵在最初的12年,它的准确阶段包括整个中等教育的时期,它的概括阶段是进入成年期的时期。但是,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阶段是相同的,怀特海的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中等智力的学生。另外,对不同学科来说,这三个阶段的周期性也有差别。如,语言:11岁以前是奇异阶段,11-15岁是准确阶段,15~16岁半是概括阶段;科学:11~15岁是奇异阶段,15~16岁是准确阶段,16岁以后属于概括阶段。

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就是这种周期的连续不断的反复。……如果教师能满足学生有节奏的希望,恰如其分地给以激励,那么学生就一定能不断地取得一些成果,而又走上新的起点。”

五、艺术与美学教育

怀特海认为,艺术和美学对自然、社会、人类都是十分重要的。世界的目的就是创造美。任何类型的事物,只要是美的,就有理由存在下去。对人来说,人的身体活动固然重要,“但人类精神上的活动却更重要,其中包括思想上的活动,感情上的活动和审美经验上的活动。”

但是,科学和技术发展造成的一个恶果是压制人们审美的创造性。“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质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在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中,艺术被看成一种儿戏。19世纪中叶,在伦敦就能看到这种思想的惊人实例。优美绝伦的泰晤士河湾曲折地通过城区,但在查林十字路上却大煞风景地架上了一座铁路桥,设计这座桥时根本没有考虑审美价值。”

因此,学校要加强艺术和美学教育。怀特海所说的艺术和美学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音乐、美术、戏剧等方面,也包括人们对现实价值的体验和享受。他说:“艺术含义非常广泛,我甚至不愿用艺术这个名词。艺术是一种特殊例子。我们需要的是培养出一种审美观念的习惯。”从这种思想出发,他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美术。戏剧等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主张在每一门学科中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他认为,文学、数学、技术、科学等学科都有独特的艺术或美的价值。

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家,怀特海的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对一些教育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见解。他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抨击推动了新教育思潮的发展。他对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装饰教育与实用教育关系的阐述不乏精辟之处,对当时教育内容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有的看法对我们今天也有参考价值。他关于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特点的思路是正确的。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至今仍是我们遵循的方向。他重视艺术和美学教育,这不仅在当时是切中时弊的,在我们今天也是一个亟需注意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怀特海思想中的消极一面。例如:他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的;他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具有思辨的性质,缺乏科学的依据;在他的教育理论中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等等。对他的不足之处,我们自然要持批判态度。

怀特海生活教育思想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e18391431.html, 怀特海生活教育思想述评 作者:张元 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9年第06期 摘要:怀特海作为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其对教育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诠释的角度。在其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他详细阐明了教育的唯一主题就是生活,他倡导教育内容所有的来源都要从生活中取材,都要从受教育者生活的环境中取材。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用知识了解生活、充实生活,这与传统死记硬背刻板化的知识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怀特海的生活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悉心研读。从伟人的思想中探索教育的本意,从教育的本意中更好地领悟生活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6C-0006-04 艾尔弗雷迪·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英格兰肯特郡的一个教育世家,他曾任教于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跨越大西洋,从英国到美国,从剑桥到哈佛,怀特海以其学术成就影响了各个学科的历史发展,并以其教育思想指导着各个层级的教育实践。他一生都处于工业生产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古典教育与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受冲击的时代。在他一生中发表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论文,对诸多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他深刻地批评了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传统教育,坚决主张教育内容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 怀特海的教育著作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教育的目的》,全名是《教育的目的及其他论文》(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这是怀特海有关教育演讲的论文集。英国教育家、格拉斯哥大学教授林德塞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本书收集的论文表达了一位伟人的观点。他那广博的知识涉及人类探索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加上他天赋特有的洞察力,使他的观点具有不同寻常的新意……怀特海教授的这些论文充满了真正的智慧。”足以可见,怀特海的思想境界真是“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一、怀特海生活教育思想的意蕴 (一)教育源于生活 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他强调教育中重要的主题就是:“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教育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本能的精神世界塑造的过程,这种过程起源于人们对生活着的世界的探索。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不能忽视生活多样性的存在。怀特海强调生活的多元性,也就是说生活包罗万象,生活贯穿于人的

办学指导思想与学校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与学校定位 一、办学指导思想与学校定位 学校秉承半个多世纪办学的优良传统和经验,经过长期探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依据《高等教育法》,以国民经济建设和石油石化工业的需求为主导, 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保证,产学研结合,教学 科研并重,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办学指导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既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又包括由办学指导思想统领衍生而形成的学校定位、教育思想观念等,其 中学校定位是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最直接、具实的体现。目前 学校定位的主要内容如下: (1)发展目标定位 学校的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2)类型定位 教学研究型大学。 (3)学科建设定位 以石油为特色,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

(4)层次定位 巩固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留学生教育,重视成人教育及培训。 (5)培养目标定位 按照?博学、务实、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国际意识,基础扎实、知识面 宽、适应力强、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 (6)服务面向定位 面向石油、面向市场、面向国际、面向未来。 (7)发展方向定位 高层次、宽领域、外向型 1 (8)发展战略定位 人才兴校、特色强校、学科建设重点突破、面向国内外开放办学、产学研结合5大战略。 二、办学指导思想的内涵说明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学校办学的政治基础和理论指南。 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高校办学来讲,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伟大事业服务。 ?依据《高等教育法》?,指出了学校办学的法律基础。《高等教育法》的颁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学内容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知识教育?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教育问题,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此做出精彩的回答。这次,我有幸读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而书中这句话——“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万公里之外的中国。”鼓舞了人心。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所以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怀特海还告诉我们: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也很容易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所以说,单纯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标。知识本身也并不是学习的第一目标,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通过知识培养智慧的渠道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就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智慧就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得以发展形成。

《高等教育学》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高等教育: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来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它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 高等教育化:即追求学术的,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在研究基础上提出资本分为两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最好的投资,学校教育和知识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于是,这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导向。教育是人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理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中世纪大学:十二世纪在西欧产生了中世纪大学,其特点是由行会组织的,旨在保存和传递知识,培养训练有素的官司吏、通晓教义的牧师、懂得法理的法官和律师以及精通医术的医生。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并不进行科学研究。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和模式后来在世界各地被广为效法。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柏林大学: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并提出“大学自主与学术自由”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自此,大学的职能从中世纪大学培训人才扩展到培养人才及发展科学。 《莫里尔法案》: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人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家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学院依照各州议会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知识。自此,美国诞生了一批“赠地学院”。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摘录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摘录 一、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两条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次,所教的科目务须透彻。 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其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收不连贯的思想概念,没有任何的生命火花闪烁。 我们应该记住,不加利用的概念同样是十分有害的。 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 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到森林。 如果你教的学生要参加某种统一的普通考试,那么任何实施完美的教学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在教育中是要你排斥专门化,你就是在破坏教育。 我认为,以考核单个学生为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不会有任何结果,只会造成教育方面的浪费。 宗教性的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教育:它谆谆教导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 二、教育的节奏

不管你向学生灌输的是什么细节,他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这种细节的机会是很小的;如果他确实遇到这种细节,那时他也许已忘记了你曾教他的有关此事的情况。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任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熟背的细节,这时,你想到的知识才有价值。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样长久保留在你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可以在任何一种参考书中查到。大学的作用是使你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大学的作用是使你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 智力习惯成了大脑对适当刺激的反应方式,刺激表现为具体的情况和事实。没有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掌握的知识会清晰自动地出现在脑海里。智力培养不过是人在谢东时大脑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运转。学习常常被说成这样一种事情:就好像我们在注意看着我们读过的所有书籍的翻开的书页,然后,当机会出现时,我们选取正确的那一页,大声地向世人朗读。 三、自由与纪律的节奏 理想的逐渐消失可悲地证明了人类努力遭受了挫折。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理教育的失败。 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上帝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其中众多的知识主题决非一个人所能够掌握。罗列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各种科目,用这种方法来对待这个问题是毫无希望的。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 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 (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 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 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 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 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 教科书。 ●教学计划:由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时(学 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写原则(或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 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服务,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 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

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 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 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员工思想观念教育试题库

员工思想观念教育试题库 1、油田20XX年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转型发展创效益,立足岗位比作为” 2、胜利油田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想胜利油田好、为胜利油田好 3、“三老四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老四严”: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和严明的纪律。 4、油田“三基”工作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基层班子和班组建设为重点的基层建设;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员工守则》和安全禁令为重点的基础工作;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素质升级和岗位成才为重点的基本功训练。 5、20XX年公司的原油产量目标是多少?你单位的原油产量目标是多少?全年完成情况如何? (1)原油产量完成情况。原全年配产6.52万吨,核实配产*吨,实际完成6.2956万吨。(核减新井产量700吨、措施井*吨)(2)注水完成情况。全年配注32.5万方,实际完成注水30.86万方,完成年度计划的95%。(欠注原因:联合站施工改造水源不足)(3)平均检泵周期589天, 比去年同期延长80天。

(4)自然递减率10.5%,与年度计划相比下降率0.2%; (5)综合递减率6.3%,与年度计划相比上升了2.3%; (6)单位完全成本2800元/吨,比预算2454元/吨,增加346元/吨。 6、“三线四区”经济运行模式是什么? 三线:运行成本、操作成本、完全成本 四区:盈利高效区、边际有效区、增量低效区、运行无效区 7、适应新常态、应对低油价,油田制定的高效勘探“三不打”、效益开发“五不干”的内容是什么? 高效勘探“三不打”:不具备战略引领意义的风险井坚决不打,圈闭不落实的预探井坚决不打,不新增商业开发储量的评价井坚决不打 效益开发“五不干”:低于效益基准的产能坚决不干,达不到效益增油量的措施坚决不干,不增加经济可采储量的调整工作量坚决不干,低于经济油气比的热采工作量坚决不干,低于平衡油价的三采项目坚决不干。 7、你单位目前的创建层次是什么?(金牌、银牌、优秀、达标)优秀 8、HSE目标是什么? 追求最大限度地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 9、20XX年QHSE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我能安全责任落实年”活动

【农村学校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 学校办学思想

【农村学校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学校办学思 想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经过“普九”达标,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办学的标准得到了提高。大多数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有的学校甚至每个教室都装有多媒体。可是,据笔者实际了解和网上调查,大部分学校平时都没有使用过这些设备,有的甚至安装后就没有人动过,只在上级检查或考核时,才打开多媒体室让领导看一下,以证明办学条件的高水平,使这项考核不丢分。多媒体室成了无人光顾的“绣楼”,巨大的网上资源仍然是空守在“闺房”。农村学校虽然在物的方面上完成了“普九”,但教育思想的滞后,使得这些先进办学设施无法产生效益,这说明农村教育的管理者、办学者的教育思想亟需发展。首先,作为学校决策者的校长,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目前许多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对新理念、新课程和新设备缺乏了解,这影响了他们对教育教学的引领和指挥,也使得学校已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潜力得不到开发。有的校长说,这些设备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是教师不会用。可是,学校为什么不培训教师呢?调查显示,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积极的,有学习热情的,问题在于管理者是否愿意下力气组织培

训。也有的校长说,设备无法使用的原因是没钱上网。其实,目前全年不限时上网的最低资费在800元左右。相对于网上丰富的资源,相对于网络教育对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方面的作用,这800元的投入绝对是物有所值。再说,一年800元的费用,一般学校还是有能力解决的。这种“买得起马配不起鞍”的现象,说到底还是思想上的问题。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思想要与时俱进。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改善办学条件和硬件建设达标都普遍重视,但对硬件达标后的使用情况却缺乏重视和指导,这就难免出现学校守着巨大的信息资源,却仍遵循着一书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旧模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县域内的农村教育负有指导责任。在目前的物质条件下,县级教育管理也要提升教育思想,改进管理方式,依据县域管理优势,为学校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比如利用网络进行校长培训和管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利用网络推广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等。这就能让校长和教师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引导大家充分使用这些先进的办学设施,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完善管理机制的目的。第三,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大家知道,新课程的教材给教师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也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或见识宽阔与丰富,或目及细微与深处,而仅靠粉笔、黑板是很难完成教学目标的。为帮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许多新课程教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许锡良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怀持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就是这一句了: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个对教育目的的论断与杜威所说的教育无目的,教育即生长,其实是基于同样的逻辑与价值判断,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人类的教育目的,经历了无数的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但是,至今仍然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教育的国家主义目的论与教育的个人成长论。我这里之所以不把通常所说的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引入,是因为,

按照杜威的说法,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不矛盾,个人也是社会的人,社会则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的时候,其实也在指他在发挥自己的天赋与才能,在为社会作贡献,当我们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指教育促进了个人的身心健康,用身心健康的人及他们的个性才华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其实是指一个事件,只是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对立与矛盾的东西。只有国家本位或者政府本位才是与个人本位相矛盾的。因为,中国常常把社会与政府及国家混为一谈。才有这样的错误论述。 怀特海无疑是个人本位论者。当他把教育的对象定位为有血有肉的人,教育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的时候,怀特海的目光完全聚焦在活生生的个人定位上。任何教育,如果没有落实到血肉丰满的个人层面,都是无效的教育。理解了这个逻辑起点,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了。 人,如果离开了文化,就有如鱼离开了水。个人的知识与社会发生关联,在于通过文化环境起作用的。因此,怀特海开篇即这样说:“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对人类情感的感受。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用且无趣的。”然而,这句话正好击中了中国传统国学的要害。中国的《论语》正是零零碎碎的信息,这些信息甚至称不上是知识,而是由圣人即兴发出来的一些感想。一个民族数千年来就靠这些东西作为思想活动的材料,也难怪,这些零碎的信息并没有给

从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教育体系对比看中西方教育思想高等差异

从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教育体系对比看中 西方教育思想差异 郑熠公管1001班20109134 摘要: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各自作为中西方大学中的翘楚,哈佛大学是世界级的名校,北京大学则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将两所具有中西方特色的大学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拿来比较,希望通过两个个例对比寻找中西方高等教育思想的差异,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教学制度教育改革 据了解,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网上有一个在哈佛读书的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

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1】由此可见,即使是在中国学生引以为骄傲的勤奋方面中国的大学生与哈佛大学生之间都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更不用说与外国学生在创新等方面的比较。 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大学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正是这种严格的教育制度与强大的学习压力促使哈佛学生每时每刻都努力学习。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我认为我们在大学期间缺少吃苦的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而且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学习不是因为有浓厚的兴趣,而是为了考取一所名牌大学。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甚至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山大附中凤凰路学校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发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逻辑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说,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

动活泼起来。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持续不断地重复。怀特海提醒说:”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成功在于,它承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的小漩涡,又被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控制。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 怀特海说:”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儿童身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他早年就读并留校于英国剑桥大学,中年任教职于英国伦敦大学,晚年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的目的》(1929)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影响深远,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他主张教育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全面成长。 1. 对学生来说,专业学习通常是一种具有特殊兴趣的学习。学生之所以学习某种专门知识,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想了解这种知识。普通文化旨在培养大脑的智力活动,而专业课程则是利用这种活动。但不应过分强调两者之间这种简单的对立。在普通的文化课程中,学生会对特殊的问题产生兴趣;同样,在专业学习中,学科外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想驰骋于专业领域之外更广阔的空间。 2.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 3.教育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一分钟,一小时,日复一日的循环。 4. 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如果一个班级的课题纪律良好,那么就有可能向学生们灌输一定量的死板的知识。 5.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而这种发展往往发生在16岁到30岁之间。 6.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 7.在大学里,理论兴趣和实际功用相一致。不管你向学生灌输的是什么细节,他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这种细节的机会是很小的;如果他确实遇到这种细节,那时他也许已忘记了你曾教他的有关此事的情况。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样长久保留在你的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可以在任何一种参考书中查到。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精心整理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1861—1947年)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罗素合着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着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教育的目的》则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全书一共六个章节,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与纪律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学及其作用》,涵盖了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自我 一起,并把这种理想融入自己的人格、信念、操守以及职业规范之中。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大潮下,这种信念与理想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教育这一“象牙之塔”面临着新的分化、蜕变,有的开始裂变甚至开始沉沦:那种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荣的道德操守日渐泛商业化,工作以能否为自己带来经济收益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志。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大脑当作无生命的工具,当作一种僵死的物质,一种感受器,一种储存器,学生只是消极地接收知识,被动地接收知识,于是,任何知识、任何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呆滞的、凝固的、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一种储存。学生也就没有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活生生的生命思维。 怀特海指出:“在普通的文化课程中,学生会对特殊的问题产生兴趣;同样,在专业学习中,学科外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想驰骋于专业领域之外更广阔的空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当下的教育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受那种急功近利、简单化的

中学校办学思想及学校精神解读

中学校办学思想及学校精神解读 中学校办学思想及学校精神解读 xx中学创建于1927年,至今已有88年的建校历史,学校依傍水,绿树成荫,百花竞放,四季如春,是传承明的学园,培育英才的摇篮。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学校精神和连年高位运行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得xx中学人杰地灵,化特质鲜明,成为了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学府。 特别是近年,在xx县委、县政府和市、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遵循学校“崇仁、尚勇、求真、创新”的办学思想,按照“一心一核多元”发展战略,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改善了办学条,优化了育人环境,提升了化品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满足了xx人民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谱写了xx教育的新篇。 一、xx中学办学思想及其解读 1、办学思想:崇仁、尚勇、求真、创新 2、办学思想“崇仁、尚勇、求真、创新”的化解构及教育理念:

“知行维仁,仁厚德广”谓之“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谓之“勇”;“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谓之“真”;“革故鼎新,追求卓越”谓之“新”。 “仁”:“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支撑,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也是儒家理想的人生境界,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以“仁”为办学指导思想,旨在打造爱心校园。爱心需用仁心培养,以仁育爱。在教师中开展“关爱学生”活动,铸高尚师魂,让教师富有爱心,是育人之本。学校有了充满爱心的老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爱心培植”活动,培养学生的孝敬之心、关爱之心、友爱之心等情怀,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品行规范、开朗友善的优秀公民。 “勇”:在儒家化中,勇有大小之分——“匹夫之勇”,儒家是看作小勇的。小勇可以搏敌,大勇才可以安天下。《论语·为政》篇中有千古名句“见义不为,无勇也”。不管是对“克己复礼”积极推动,还是对“仁政”思想的大力弘扬,儒家强调君子当勇为,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于担当责任。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尚武之邦,强调通过习练武术强身健体,保护家国,匡护正义。在学校教育中,干部和教师要敢管敢教,要勇于创新,要勇于承担;引导学生逐渐丰富他们的社会意识,明确”勇”的意义和必要性,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济世之心自然萌发,让学校教育恰切社会发展。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_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五篇 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 的意志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 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因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下面是 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 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 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 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 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们 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只 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郑也夫教授精辟的论述,已经把我们在教育 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 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吗? 在美国,小学教育便设置了这样一类课程,例如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解决压力,还有 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学会制定计划并行动、学会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断、 如何将想法明确地告诉对方等等,除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开设关于品格教育的课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和原谅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在我们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连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还需修炼。在生活中,种种行为规范其实就是从很小就开始潜移默化了,并不是像我们只是喊 喊口号,或者只是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多用的“琴棋书画”。事实上,中国家长很多年 前已经意识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怎么样才算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培养孩子好的 习惯、自信和健康的体魄,以及兴趣、独立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当今中国却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长。做了很多完全是违背孩子兴趣与意愿的东西,

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思考

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思考 张玉珍 河南科技学院 当今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既不是体制,也不是教学,而在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这是统率高等教育的灵魂。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把大学办学指导思想作为第一项核心指标,充分说明了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价值和作用所在。但从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状况来看,对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在我院迎接2007年教学评估的关键时期,在我院更名后确立新的发展方向的转折时期,开展对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一、关于办学指导思想的内涵 揭示一个概念的内涵的过程,就是逻辑学上所谓的下定义的过程。定义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属加种差”定义法,即被定义项=种差+临近的属概念。办学指导思想临近的概念无疑是教育思想,但教育思想并不等于办学指导思想,因为教育思想的拥有主体可以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师、家长甚至学生等,而办学指导思想的拥有主体只能是学校办学者,或者说是教育决策者。简单地说,办学指导思想就是教育决策者从事教育管理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显然,仅仅这样界定是不够的。因为教育思想是办学指导思想的属概念,是本源,要较为深入地理解办学指导思想,首先必须对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有所了解。 教育思想是人在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这些认识或看法经过深入研究和归纳而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内

涵十分丰富,包括不同的层面,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一是教育哲学观,包括教育的价值、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性质、教育的作用及功能等。二是教育发展观,包括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三是教育管理观,包括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选择、教育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等。四是教学观,即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及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方法等,或者通俗地说就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 在教育思想之下产生了教育指导思想,所谓教育指导思想即直接指导教育工作实践,带方向性、政策性的思想。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国性的总体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类似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二是某一类或某一方面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三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所学校实际奉行的办学指导思想(包括办学宗旨、学校定位等)和学校各项具体工作(如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思想工作、管理工作等)。显然,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在国家总体教育工作指导思想以及某一类教育工作指导思想的指导下确立。国家总体教育指导思想是各类学校办学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带有一定的方向性;而某一类或某一方面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则是学校办学实践中的具体要求,有了这种要求,学校办学才有依据,有归宿,有目标,易比较。我们所研究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质上就是指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指学校的决策机构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市场需求而确立的人才质量标准及其保证措施的思想观念的总和。其外延包括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教学模式)以及保证人才质量的具体措施等。 二、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确立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