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医疗机构新型冠肺炎疫情期间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设置与管理督导表.pdf
- 格式:pdf
- 大小:155.66 KB
- 文档页数:3
新冠肺炎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设置规范为规范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设置,特制定本规范。
一、预检分诊点设置(一)医疗机构应当设立预检分诊点,不得用导医台(处)代替预检分诊点。
(二)预检分诊点一般设立在门诊醒目位置,标识清楚,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
(三)预检分诊点要备有发热病人用的口罩、体温表、流水洗手设施或手消毒液、预检分诊病人基本情况登记表(附后)等。
(四)承担预检分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按一般防护着装,即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五)经预检查出的发热病人,应由预检分诊处的工作人员陪送到发热门诊,预检人员发现异常或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
(六)预检分诊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晚间预检分诊可设在急诊,但应设有醒目标识)。
二、发热门诊设置(一)发热门诊要远离其他门诊、急诊,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要设立醒目的标识;有备用诊室;设隔离卫生间;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能全部在该区域完成;设立独立的医护人员工作区域,医护人员有专用通道;设置隔离留观室;本地区一旦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热门(急)诊承担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按一级防护着装,进入隔离留观室按二级防护着装。
(二)隔离观察室要标识明显,与其他诊室保持一定距离;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留观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当戴外科心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三)建立接诊病人登记本。
内容包括:接诊时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诊断、患者去向及接诊医生签名。
(四)建立终末消毒登记本。
内容包括:空气、地面、物体表面及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等消毒方式及持续时间、医疗废物及污染衣物的处理等,最后有实施消毒人和记录者的签名,并注明记录时间。
(五)发热门诊(室)医务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四、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区及负压病房设置(一)隔离病区设置规范1.通风良好,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发热门诊设置标准(国家卫健委标准2020)(一)位置要求。
发热门诊建设应当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在满足日常感染性疾病诊疗服务及医疗机构自身发展需求同时,具有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
发热门诊原则上应当为独立建筑或设置在院内独立区域,路线便捷,与普通门急诊等区域有实际物理隔离屏障,远离儿科等区域,与其他建筑、公共场所保持一定距离,具有独立出入口,便于患者转运。
医院门口和门诊大厅要设立醒目的发热门诊告示,内容应当包括接诊范围、方位、行走线路及注意事项等,院区内应有引导患者到达发热门诊的明确指示标识。
(二)分区设置。
发热门诊应当满足“三区两通道”设置要求。
清洁区主要包括医护休息区,应当有独立的出入口;缓冲区主要包括污染防护用品的脱卸区,可设置消毒物资储备库房或冶疗准备室;污染区主要包括独立的挂号、收费、药房、候诊、诊室、治疗室、抢救室、输液观察室、标本采集室、隔离观察室、检验科、放射科、卫生间、污物间等医疗功能区,医疗功能区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自助便捷服务技术,设置自助挂号缴费机具等,实现患者自助服务,减少诊疗环节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设备配备。
应当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置病床、转运平车、护理车、仪器车、治疗车、抢救车、输液车、污物车、转运氧气瓶等基础类设备,输液泵、注射泵、电子血压计、电子体温计、血糖仪、手持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无创呼吸机、心肺复苏仪、有创呼吸机、雾化泵、负压担架等抢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全自动粪便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生物安全柜、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特定蛋白分析仪等检验类设备,CT等放射类设备,以及消毒、通风排风、空调、办公类设备。
(四)人员配置。
发热门诊应当配有固定的感染性疾病科专业医师和固定的护士。
发热门诊非感染性疾病科专业医师和护士应当具备一定临床经验、经过传染病诊治知识和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一般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督查表
1.门急诊入口是否规范设置预钊分诊点. ①是②否
预检分诊是否建立详细登记并将发热病人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
①是②否
3.是否规范设置发热门诊. ①是②否
发热门诊是否建立详细的登记并落实首诊负责制. ①是②否5.预检分诊登记引导的发热病人是否与发热门诊诊治的发热病人一致(区分
直接到发热门诊就诊的病人). ①是②否
6.普通诊室是否违规收治发热病人. ①是②否
.集中隔高期入境人员是否安排在独立区域诊治. ①是②否
8.医疗机构是否熟悉发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流程. ①是②否
9.是否建立院感管理部门. ①是②否
10.是否开展全员院感培训. ①是②否
11.是否建立落实晓内每日自查机制. ①是②否
12.科室是否设置过渡缓冲病房. ①是②否
13.重点岗位、重点环节以及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的管理是否到位. ①是②否
14.医务人员和所有来院的人员个人防护是否到位. ①是②否
15.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回报前是否全部留观。
①是②否
16.院感防控物资是否准备到位.。
附件3医疗机构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一、基本要求(一)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诊疗条件等,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开展全员培训。
依据岗位职责确定针对不同人员的培训内容,使其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
(三)做好医务人员防护。
医疗机构应当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
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
(四)关注医务人员健康。
医疗机构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班次安排,避免医务人员过度劳累。
针对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开展主动健康监测。
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五)加强感染监测。
做好早期预警预报,加强对感染防控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发现隐患,及时改进。
发现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时,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告,并在2小时内上报信息,做好相应处置工作。
(六)做好清洁消毒管理。
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进行空气消毒,也可配备循环风空气消毒设备。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诊疗环境、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严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处理,严格终末消毒。
(七)加强患者就诊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就诊患者的管理,尽量减少患者的拥挤,以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发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时,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及时将患者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
(八)加强患者教育。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开展就诊患者及其陪同人员的教育,使其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知识,指导其正确洗手、咳嗽礼仪、医学观察和居家隔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