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上)》课程要求:

一较为系统地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概念、事件、人物、制度;

二了解关于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学说、理论、观点;

三在此基础上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观念和学识。

一基本概念、名词

1.“中国”

三种含义:(1)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周围其它地区称作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2)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各个诸侯国。(3)京师。(1)最常用。

2.历史、史前史

“史”为官名,殷有史,驻守边疆之武官。

《周礼·春官》有“内史”,执国法及国令之副贰,又为掌法典、记事之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

春秋时有外史、左史、南史等。

《礼·玉藻》(《仪礼》简称《礼》):“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记载历史之书籍称史。

3.《春秋》

(1)孔子与《春秋》;(2)《春秋》的体例与内容:春秋时鲁国史,起鲁隐公元年(前722),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凡242年。

(3)《春秋》诸传:三传及其特点:

《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传》):传春秋时左丘明作,详事实;

《谷梁传》:战国鲁人谷梁赤撰,释义例;

《公羊传》:旧题战国齐人公羊高撰,释义例。

《春秋》的其它传。

4.《史记》

(1)司马迁。(2)《史记》的体例与内容: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隋书·经籍志》列为史部(四部之一),以《史记》居首。内容:一百三十篇或卷,分作本纪、世家、表、书、列传五部分。

5.北京人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原为一个长约120米、宽约20米的山洞,文化堆积层厚达40多米。1921年安特生发现,1927年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布尔和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主持正式组织发掘和命名。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发现一具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抗日战争中丢失。

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的黄河流域,属于直立人。

人体化石:头盖骨6个(唯一完整的一个已丢失)、头骨碎片、下颌骨、股骨、胫骨等。

用脉石英、绿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石器,主要采用了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等技术制作石器。石器个体较小,极少数大型器。

6.山顶洞人

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山洞顶部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34年由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发掘,主持人裴文中。

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洞接近洞口,较为宽畅,有烧火的灰烬等,当是住宿处;下洞比较集中地摆放人骨,人骨旁有许多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还有不少的装饰品,应该是当时的墓地。

人类化石:相当于三个个体的完整头骨及许多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脊椎骨、肢

骨等。

三个个体的头骨具有不完全一致的形态(解释)。均应属于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接近。

山顶洞人的墓葬与安葬尸体的方式,死亡的观念。

比较集中地摆放人骨,人骨旁有许多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还有不少的装饰品。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最初的宗教意识,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氏族制度已经萌芽。

在尸体旁放置赤铁矿粉末和随葬装饰品的意义。

赤铁矿粉末可能暗示血液。装饰品出现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有了爱美的观点,也有可能是猎获者的纪念,每有猎获物便拔下一颗兽牙,佩戴在身上,以示勇武,是英雄观念的萌芽。

7.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黄河中游之河南省西部渑池县仰韶村,1921年安特生发掘。年代公元前5000-3000年左右。

8.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国家。后世古史记载,夏族活动于西部。(傅斯年《夷夏东西说》)根据古史传说及后世历史记载,夏族姒姓,为活动于中原地区之古老部族。至其首领禹之时确立王权,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国家,实行奴隶制度。夏王朝之年代根据推测,为公元前21—16世纪。有一些学者认为夏王朝是虚构的国家。考古学上对于夏文化之确认,以豫西、晋南等地分布之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其中二里头遗址为夏朝之都城。

9.殷墟

盘庚迁都后的商人都城,称“殷”,故其遗址称作殷墟,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自19世纪末以来陆续有甲骨出土。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发掘十五次。建国后续有调查、发掘。有宫殿、墓葬、作坊、壕沟等遗迹。出土大量甲骨和青铜器、骨器、陶器等遗物。

10.甲骨文

殷墟出土商代后期成熟之文字,刻写于龟甲兽骨上,涉及占卜祭祀征伐及社会生活等内容。

11.孔子

前551-前479年,儒家学派创始者,名丘,字仲尼,先祖为宋国贵族,后逃难鲁国,成为鲁人。孔子一生坎坷,曾担任鲁国官职,去职后周游列国游说,晚年回鲁国讲学。其言论由门人弟子整理集录成《论语》,为儒家学说经典(“四书”)之一。孔子之思想,涉及政治、社会规范、教育等众多方面,以仁、礼学说为精髓。

12.“文景之治”

西汉前期孝文、景皇帝统治时期实现之局面。汉初形势。恢复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之政治措施。对后来的影响。

13.西域

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的地缘概念,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有广、狭二义。张骞通使西域。西域都护府。

14.匈奴

古代北方游牧部族,秦汉称“胡”。其名始见于战国文献中。秦汉时期活动于北亚及华北等地的草原游牧部族所建立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在秦直至东汉时期势力强大,构成秦汉农业帝国之劲敌,迫使其为防御匈奴入侵而不断修筑长城边境防线。匈奴人以游牧为经济、生活方式,其首领称“单于”。其国家体制具有草原军事帝国特征。与其南方之定居的农业帝国秦汉之间保持侵掠、“和亲”、贸易、入居归附等关系。至东汉末年,一部分逐渐融合和汉化,有一部分向西迁徙到中亚等地。

15.太学

太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由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方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领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都授”,主讲教师称“都讲”,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太学的教学内容是单一的儒家经典。

16.经今古文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所教经书以隶书写成,称“今文经”。武帝所尊儒术,即儒学今文经学派。五经博士传授者亦为今文经学。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壁间得《尚书》《礼》《论语》《孝经》等数十篇,以汉以前古文字写成,称“古文经”。传授此古文经者称古文经学。汉成帝时命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校订于各地搜求的遗书,刘歆发现一部用古文书写的《春秋左氏传》,认定为解释《春秋》之最可靠者,以后又发现《毛诗》《遗礼》《古文尚书》等。哀帝时刘歆代替父职,请朝廷将这些书立于学官,遭到博士们激烈反对,刘歆写信论诤,争论愈烈。刘歆被迫离开京师。

经今古文之争的焦点:今文经学家以六经皆孔子托古改制所作,古文经则以六经皆史;今文经学家崇奉孔子,认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经则崇奉周公,认为孔子是史学家;今文经学家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家则斥纬书荒诞,谓六经皆史;今文经学家斥古文为刘歆伪造,古文经学家谓今文经为秦火焚毁之残余。

二基本史实和问题

1.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及代表性的古人类和考古学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新人):山顶洞人,等;

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古人):金牛山人,大荔人,马坝人,许家窑人,丁村文化,等;

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西侯度文化,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匼河文化,观音洞石器,等。

2.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1)新石器与新石器时代;(2)其它(陶器,建筑,农业,家畜饲养业,纺织,等);(3)评价。

新时期时代开始于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时间,到距今4000年左右结束。在这个时间段中,我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主要文化区域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

采用磨制新技术制造的工具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即磨制石器的时代(基本定义)。

根据后来的研究,关于“新石器时代”除磨制石器外,另有几项特征:

农业(由采集过渡到种植);

家畜(禽)饲养业(最早驯化的动物为猪、狗、鸡、牛,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以前,后来加入马、羊,成为古代史书所谓的“六畜”);

陶器制造(无陶新石器时代与有陶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发展程度不一)。

居民村落的普及

氏族制度的形成

3.周初大分封和宗法制、井田制

分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实际是巩固东方,殷人遗民在东)。周初分封71国,其中姬姓(周王族同姓)53国。

宗法制:

特点:(1)在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扩大、发展起来的宗族家族制度,中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好世袭关系;(3)嫡长子继

承。

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周王是国君,同时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最大族长),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和族权,代表国家,主持宗庙祭祀(“太庙”)。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诸侯国内的再次分封,小宗成为本宗内的大宗。

宗法制的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

昭穆制度:周王宗庙的排列规则:始祖居中,以下按昭、穆顺序,左昭右穆(第二代昭,第三代穆,第四代昭,第五代穆,依次类推)。

井田制:

(1)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国家土地所有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周天子以天下宗主身份,将土地及依附其上的人民分封给贵族,诸侯国国君又是本封地内土地的所有者,他可以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形成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又可以将土地分封给士;

(3)井田制的疆理:一般每一方块为一“田”(周制一百亩,合今约31亩),作为一个耕作单位,一个劳力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合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也有以一田为一夫,十夫为一井,再大者为百夫、千夫)。

耕作井田的农夫称为“庶人”、“庶民”。

4.“诸子百家”

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

(1)春、战时期为我国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时期,因应社会变革的形势,出现各种流派,各以其思想、主张立于世并影响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

(2)主要流派:

道家,创始人老子(老聃,相传为楚人)、庄子,经典《道德经》(又名《老子》),主张“道”生万物、无为等思想

儒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孟子(约前371-289)和荀子(略)

兵家,孙武和《孙子兵法》,等军事思想、谋略

墨家,墨子(名翟,鲁人,约公元前468-376),重劳动,“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等

法家,韩非子与《韩非子》,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其他学派:杂家、阴阳家、纵横家

“诸子百家”与中国文化传统之关系: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明的渊源的形成就是在先秦的诸子学说。诸子学说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它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所谓“仁”,即爱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他指出作为帝王要爱及百姓,实行仁政,以德化民,也反映出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在孔子的学说里还包括义、礼、志、恕、忠、孝。“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提出“以义制利”的精神,对于我们现在积极的人生态度。浮躁的时代规范了自身对于物质利益的价值原则;“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智”,

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在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同时提出了公忠为国的精神;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之后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更加肯定了中华传统美德,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诸子百家思想中,除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外,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也起着积极作用。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而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即无为而治,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恰恰相反,意思是指,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应当不要刻意而为之,如此方可以无所而不为,“少私寡欲”,正所谓无欲则刚;其次,道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当世事不如已意的时候,一切顺其自然吧,在我看来体现了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最后道家讲道爱又讲太极,太极生两仪,这正是矛盾思想,体现了辩证的哲学观点。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是“兼爱”。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墨子言功利,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以至于秦朝能够依照法家观点称霸六国成就了统一天下的霸业,开创了中国君主专制国家的先河。

兵家思想是我国历代军事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它提出的军事策略想必为今天的商家提供了良策。

5.郡县制度

郡县制。郡-县-乡体制。

郡: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加至四十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管理),郡长官为郡守;郡守之下设郡尉(掌全郡军事)、监御史(监察)、

“上计”制度:各郡每年均须向中央上报本郡赋税、人口、治安情况等。

县:郡下设若干县,其长官,不足万户者称县长;万户以上者称县令。县令(长)下属为:县尉(军事)、县丞(助理,并掌司法)。

乡:县下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游徼,负责治安。

乡之下又设里,另有亭、邮等设置。

6.汉武帝

(1)汉武帝(前156~前87),西汉第六代皇帝,景帝子,名刘彻,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十六岁即位,在位54年。

(2)汉武帝即位时的背景(“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的成果);

(3)主要政绩:

结束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局面:采纳中大夫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外,其他诸子皆在王国封地内分封(“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又颁布“左官律”(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之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附益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孤立诸侯王之目的);

新选拔官吏制度:察举制(汉文帝实行的“贤良”、“孝廉”选举,武帝时明文规定之,由丞相、列侯、刺史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征召制;“公车上书”制;选用博士弟子。

新财经政策: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政策(调剂运输,平稳物价);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缗令。

意识形态政策:接受董仲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思想统一,以董仲殊改造后的儒家学说(混和道、阴阳、法家等派学说)作为国家思想之根本。“大一统”,道统,法治与外儒内法。五经与仕进。

与匈奴、南越的战争。

(4)评价:

汉武帝的成就: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进行削藩,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得主要权利再次集中到了中央的手中,进一步削弱了藩王的势力,使得国力得以最有效的发展。

经济上,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兴办太学。在文化上,汉武帝重视对历史的传承,任命司马迁撰写《史记》为世界留下了宝贵了历史文化遗产。

军事上,曾多次派卫青、霍去病率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一带。培养了强大的皇家直属军队,改变了以往臣服于匈奴的政治角色。主动与匈奴交战,最后经过数年的战争最后击败匈奴使得汉朝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综上所述,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的过失:

在用人上,汉武帝虽然也能算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还是表现出了其用人的排外。虽然对匈奴作战问题上,卫青、霍去病是有大功的,但是对同样杰出的将领李广汉武帝却显得异常刻薄~~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的亲族,而李广则是外族且性格桀骜固留下佳句“李广难封”。而最后李广因小事而含恨自刎更显示了汉武帝用人体制上的弊端。

在对藩王的官吏上,汉武帝显得更为严酷,设立了中央对藩王的稽查部门。任何人控告藩王,藩王便要接受中央的调查。让人感觉汉武帝更像是逼迫藩王谋反然后讨伐借机削弱其势力。最终汉武帝时期确实出现了几次著名的藩王判反事件。但也正是因为这几次时间使得汉武帝自景帝之后更加巩固了中央集权。

总的来说汉武帝是一个严酷的帝王,他崇尚中央集权下的绝对权利,对帝国的统治更是以绝对的强硬手段来实行的。但是其对文化上的保留以及对主权、领土的进步观念,却是汉王朝能够延续数百年的基石。

7.司马迁的身世与《史记》的编纂体例

(1)司马迁身世: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陕西韩城)龙门人。生于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太始四年(前93年)。其父司马谈为汉朝专职文史星历之太史令,熟悉历史,通晓先秦诸子学术。司马迁10岁随父入京学习经史,年轻时旅行全国,调查古迹,采集传说。元封三年继任父职太史令,饱览皇家藏书与档案。太初元年与唐都等共定太初历,是年开始撰写《史记》。五年,因李陵案下狱。出狱后,至其逝世前,完成《史记》,始称《太

史公书》。

(2)《史记》之体例:纪传体,由本纪(12卷)、表(10卷)、书(8卷)、世家(30卷)、列传(69卷,《太史公自序1卷》组成,凡130卷。

(3)对司马迁及《史记》之评价,个人见解。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8.秦汉政府

中央和地方。秦朝创立,汉朝因袭。

(1)中央政府

官僚体制(官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人员体制;

职官:任职之官及其僚属(吏)。

中央政府之最高职官:丞相(“百官之长”)-太尉(军队首脑)-御史大夫(监察)。三官的相互关系:丞相为皇帝之助手,政府首脑;太尉在秦时虚设,由秦始皇亲自控制军队(军队与传统中国政治之间的关系);御史大夫职责是监察百官,权力制衡。

诸卿(“九卿”):

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宫廷警卫;

太仆:宫廷车马;

卫尉:皇宫之保卫;

典客:异族事务及外交;

廷尉:司法;

治粟内史:国家财政赋税;

宗正:皇室亲族内部事务;

少府:全国山河湖海税收与手工业,供应皇室;

将作少府:工程。

以上各职官由皇帝任命,不世袭。由国家发给俸禄(实物)。

(2)地方政府

郡县制。郡-县-乡体制。

郡: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加至四十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管理),郡长官为郡守;郡守之下设郡尉(掌全郡军事)、监御史(监察)、

“上计”制度:各郡每年均须向中央上报本郡赋税、人口、治安情况等。

县:郡下设若干县,其长官,不足万户者称县长;万户以上者称县令。县令(长)下属为:县尉(军事)、县丞(助理,并掌司法)。

乡:县下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游徼,负责治安。

乡之下又设里,另有亭、邮等设置。

9.秦汉时代中国的族群和社会阶级

(1)族群。a. “华夏族”。以黄河中下游地带自先秦时期以来繁衍下来的族群,体质人类学上属于古代的蒙古人种之分支;b. 古代的越族,自先秦时代繁衍下来的族群,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带;c. “西南夷”;d. 匈奴族。东汉时逐渐向南迁徙到长城内外地带的匈奴人的一部分。四裔边疆族群汉代以后逐渐开始融入华夏族中,成为后世所谓“汉族”的一分支。

(2)社会阶级。a. 地主。地主即土地所有者的社会身份。来源不同的两种地主:

(1)军功地主

秦商鞅变法以来逐渐形成的军功贵族,以赏赐田地(赐田)的形式鼓励军功所产生的后果:大、中、小军功者与地主的级别。汉代的延续。

(2)贵族地主

六国贵族的转化,依靠宗法制度和宗族血缘关系统治本有土地及其上居住的农民。与军功地主不同。

2.农民

依赖耕种田地生存的自由人,承担向国家的徭役和赋税的义务。

(1)自耕农

秦朝农民的主体。社会身份的特征:多数人被称为“士伍”(兵役承担者),但没有爵位;拥有独立户籍;拥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田地,“家室、妻、子”);向国家负担赋役的义务。

(2)依附农

两个来源:统一前的秦国依附农;统一前的六国依附农。

依附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特征:以血缘为纽带与地主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不直接承担国家的赋役之义务,而是向所依附者承担此种义务(类似于被保护者);租佃所依附地主之田地并交纳租金,或充当被雇佣者。

3.奴隶

秦汉奴隶的来源和不同类型。

奴隶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1)官奴隶

(2)私人奴隶

4.商人、手工业者与游民

(1)商人

(2)手工业者

(3)游民

10.汉代赋役制度

赋役:赋税(实物税)和徭役(力役)。类型与内容。赋税的类型:

田赋:土地税;

口赋:人头税,国家按丁、口索取的财政性收入;

献赋:诸侯王、通侯、地方官吏向皇帝贡献的赋税。

丁中:国家为征派赋役而将编户(国家统计并控制的在籍户口)的人口按照年龄进行划分的制度。“丁”又称“正丁”、“丁男”,指主要承担赋役的适龄男子,有时也包括适龄的女子,称“丁女”;“中”,又称“次丁”、“半丁”、“中男”(“中女”)(西晋太康元年定制:男女16-60岁年龄段为正丁;13-15、61-65岁为次丁;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

服役的类型(成年男子):

更卒:到各级官府服役(役期不一致。文帝时为一年一次,一次为期一月)。可以出钱雇人代役;

兵役:两年,一年在地方,称“正卒”;另一年在禁卫军或边防军,称“卫士”和“戍卒”。戍卒可出钱请官府雇人代役。

三史识题

1.三皇五帝与中国神话传说时代

中国最早的古史君主系统。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开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战国末,因上帝之“帝”被用作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庄子》中,也开始有称人主为“三皇五帝”者。《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不同含义作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汉代所定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

①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尚书大传》。《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氏居中);

②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

③伏羲、祝融、神农(《礼·号谥记》);

④伏羲、神农、共工(《白虎通》);

⑤西汉末年之《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与颛顼之间加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代之“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将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演变成伏羲、神农、黄帝三皇传说系统。

汉代仍有天神中的三皇。

五帝的诸说:

“帝”原指天帝。

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记载神话传说之著作,先后出现众多的古帝或宗神名号,大抵有:

居西方之黄帝、炎帝、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yu)、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

居东方之太皥(太昊)、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后羿)、浞、浇、俊(舜)、喾、契、冥、上甲微,等;

地区未明者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等;

由东而西者有伯翳、非子,等;

本在东而一部南迁者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等。

五种五帝说: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德》。据《国语·鲁语》称誉而定,《吕氏春秋》、《史记·五帝本纪》承此说);

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越策》、《易·系辞》);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十二纪》);

④《世经》依《十二纪》与《月令》,于黄帝、颛顼间加少昊。东汉以来《稽命徵》等,升黄帝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系》从之,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伪《尚书序》据以将《世经》前三名的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后世沿用之;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通鉴外纪》、《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

司马迁《史记》自《五帝本纪》开始叙述历史。简评。

《史记》记事始于传说的皇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上下3000年的历史,尤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为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本纪按年代顺序记述帝王的言行和政绩;世家记载诸侯国的兴衰;列传主要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则按年代谱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书是有关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专篇。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广阔的反映了3000年的社会历史面貌。

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史记》取材丰富,对《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并增添了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作者在广泛取材的同时,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表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叙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有褒有贬,爱憎分明。

神话传说与中国古史研究的关系(简论)。

在没有文字记载出现的时候,历史是以人们以口耳相传的方法来保存于流传的。这些内容后来被文字记录下来以后便成为了文献中的古史传说。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我们虽然很难把这些传说和考古资料一一印证,从而构成一个严密的可信的古史系统,但是透过这些传说却可以看出我国原始时代的大概的社会面貌。

2.秦始皇统一中国

(1)秦始皇灭六国(前221年);

(2)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权,中央与地方政府,法制,军队);

(3)巩固统一之措施(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除关塞;思想统一运动);

(4)征服四裔边疆(匈奴,越);

(5)评论。

功:

1.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过: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综合点评: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3.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前213年丞相李斯建议:(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及国家博士所藏之《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经典、诸子及其它历史书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逾期不交者,处以黑京刑并罚作城旦;(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3)严禁私学,欲求学者“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其议,下令焚书。前212年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儒生460人,坑杀于咸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道家占上风,道、儒二派争斗激烈。至汉武帝即位并取得实权后,接受董仲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思想统一,以董仲殊改造后的儒家学说(混和道、阴阳、法家等派学说)作为国家思想之根本。“大一统”,道统,法治与外儒内法。五经与仕进。

评价: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转型;对后世历史进程及中国传统文化之深远影响,

等。

4.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以秦、汉时代的农民起义为例

参见第六讲《秦汉帝国》部分。

1、农民运动的模式

原因——导火线——起义动员——领导人——结局

(1)原因

远因: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严刑酷法

近因:起义者及其领导人遭遇

(2)导火线

一次看似偶然性的事件

(3)起义动员

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巫术和谶纬在中国农民运动中的动员和宣传作用。

(4)起义者和领导人

领导人:有一定威望的农民。

起义者的组成:农民的主体;流民

(5)结局

在获得一定的成功后领导层的腐化。

起义的果实被篡夺。

2、农民运动的历史功过

(1)评价农民运动的集中模式化观点

高度歌颂模式: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下对农民起义的评价模式:农民是社会的底层,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低下;阶级斗争学说与农民运动,农民是被压迫、被统治的阶级,是统治阶级的对立面,造成农民起义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腐朽、反动和社会不公;农民运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农民运动破坏了旧秩序,而旧秩序往往是反动的、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是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大障碍。

批评模式:“暴民”运动,对社会的破坏,强调农民运动的消极面。

(2)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农民运动

分析下述方面的问题:

导致农民运动的深刻原因

农民运动的破坏力一面

农民运动在旧秩序的破坏与新秩序的重建中的作用

人教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政治制度1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一) 【秦】(BC220-BC206年)强化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2-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掌行政)、太尉(掌管军队处理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其下设九卿,如丰常(宗庙礼仪)、郎中令(宫廷警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廷尉(司法)、治栗内史(全国财政税收)等。 地方:郡县制,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郡长官为郡守,县长官为县令/长,县下设乡、亭。(地方官每年要向中央“上计”) 统治手段:扩大军队,指定法律,加强治安。秦有中央常备军驻京师由皇帝直管,外加地方武装管理地方治安,由都尉管理。《秦律》制定,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维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北征匈奴,南征百越,建设长城等。 【西汉】(BC206-25年)汉承秦制 中央:承袭秦制,皇帝最高统治者,其下设三公九卿。中期之后,改三公名称为司徒、司马、司空,其职责发生变化,九卿职责大致相同。 地方:郡县制;郡国并存制 统治手段:军队、法律、编户制度—户籍制度。中央常备军外加地方预备军,中央军是禁军有南北军组成,守卫京师。地方军有郡都尉或王国中尉主管,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地方官员无权调动军队,需有虎符才可发兵,皇帝对军事官员有任免权。刘邦令萧何在《秦律》基础上去夷三族及连坐法,增加兴、户、厩律三章,称“九章律”。 汉武帝时(强化中央集权):中央设1-建立中朝机构,扩大尚书台权利,削弱丞相权利。中

外朝的形成,加强了皇权,消弱了相权,达到了权力的集中。(有尚书、中书、侍中组成的内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有丞相为首的外朝演变为执行机构)2-京师设司隶校尉。章纠察京师百官(除三公)和三辅、三河(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3-地方加强控制故设刺史,除了京师直辖区以外的13个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官吏和郡国诸侯。—“以内制外,以小制大”。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4-察举制。汉初,一是军功地主,二是郎官才有资格出任官职(任子、资选)。汉武帝时,将举孝廉定为制度。兴立太学,凡考试合格者授官,采取“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策试等制度选拔人才,充实和加强了统治机构。5-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削弱诸侯王国权利,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东汉】(25年-220年) 东汉初年对政府机构与职能进行调整的核心是维系专制主义的皇权,通过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和强化监察机构,完成了中央政府的重建和调整工作,通过固定州刺史治所和废除郡国都尉,完成了地方政府的建制。 中央:1-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加强尚书台权利,削弱三公权利,司徒即丞相管民政,司空即御史大夫不管监察,改管水利工程,太尉管军事,三公职高,徒有虚名。尚书台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实际上已经成为核心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是受命办事,三公其他官员,得皇帝批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才可参政。2-监察制度。御史中丞,负责御史台监察百官,权利仅次于尚书令。司隶校尉,东汉复制,兼领一洲,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事务,即是京官,又是地方官,“无所不咎,唯不察三公”。此举是皇帝抑制权臣和贵戚之用。州刺史,在司隶校尉辖区外分十二州,设刺史,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收归刺史,东汉中后期,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且固定州刺史治所,可以处理地方事务,不通过三公,直接向皇帝负责,(州郡县三级)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废除郡国都尉

中国古代史总结资料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 一、政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初现雏形 秦:确立形成 汉唐宋元:加强完善 明清:空前强化 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3.秦国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质跃 4.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汉化 5.北宋王安石变法 封建社会中期,调整 6.秦始皇 统一,建制,功过 7.唐太宗 贞观之治,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8.康熙帝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9.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 两汉:汉武帝任用身边亲信,设中朝、外朝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政权)、三司使(财政权)元:中书省、宣政院 明:废宰相权分六部、内阁 清: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10.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以州为监察区,设置刺史 东汉:州郡县 隋:州县

唐:道州县、藩镇割据 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路州县 元:行省制度、路府州县、宣慰司 明清:废行省设三司 11.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问题 ⑴注意分析、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存在着的两对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君权不断扩大;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⑵评价: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基本上是起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应辩证地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应充分肯定其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的积极作用;明清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虽然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抵制外来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阻碍了社会进步,基本上起的是消极作用 12.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核心) 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13.“大一统”政治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 ⑴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形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⑵秦汉时期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有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的中华民族基本形成,中华民族形成反过来巩固“大一统”政治 ⑶江南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14.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 ⑴元朝统治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有特殊的地位 ⑵清朝统治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15.古代杰出君主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大有作为 ⑴秦始皇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作出贡献 ⑵唐太宗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⑷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 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问题探究 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的开凿既有积极作用,又有它的消极作用)。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的发展。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 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评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 3.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秦隋:都完成了统一后很快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整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初中一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点概要 一、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列表展示更直观清晰)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3、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生产的青铜器中,著名的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第8课中华文化的博兴(一)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做金文,也称铭文。 3.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历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就是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创造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创作的《离骚》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现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 7.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8.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第9课中华文化的博兴(二)

1.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又是大教育家。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3.孔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善于启发,重视学习方法等。 4.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5.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兼爱、非公。 6.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为孟子提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7.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主无为而治。 8.法家在战国末期的代表人物是非,他提倡法治。 9.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武,著有《子兵法》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军事格言有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第16课昌盛的汉文化(一) 1.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玉门关和阳关称西域。 2.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3.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輸入中国地。 4.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篇】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当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点:已经有了审美的观点。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种植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能够抵风挡雨,又能够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合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1.2夏商周的交替 1.夏朝的建立:时间,地点,建立人 2.为什么说夏朝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3.【河南】省二里头文化的地域和距今年代和史籍上记载的夏朝相符 4.夏朝的灭亡:王国君,有关语言,时间,标志 5.商朝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 6.商朝被称为殷朝的原因,作用 7.了解商纣王暴政表现 8.商灭亡标志: 9.西周建立:标志,时间,都城, 10.知道:商是夏的一个部落,周是商的一个部落 11.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性质: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是反抗暴政的正义斗争 12.国人暴动:时间,国君,原因,性质,作用 13.西周灭亡:时间,标志,亡国君 14.东周建立:时间地点 15.夏朝商朝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 16.井田制:目的,性质,内容,作用 17.分封制:目的,性质,内容,作用,分封对象,重要的诸侯国, 18.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19.“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分别是指哪个国君? 1.3夏商周社会经济 1农业发展:表现,原因, 2.畜牧业的发展:表现,原因【肉食需要,交通工具改进,战争祭祀运输需要】 3.为什么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其中【商周】是繁盛期 4.商朝青铜铸造业特点:规模大,产品主要供王贵使用,技术精湛 5.西周青铜铸造业的特点:产品生活化 6.司母戊鼎说明规模大技术精湛 7.商周手工业部门:青铜,玉器,纺织,陶瓷,漆工艺 8.知道商周就有了原始瓷器,我国用漆最悠久商周漆器制造较高水平 9.了解夏商周交通发展的表现:

10.知道商人的含义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反映商朝商业发达 11.古书记载:‘夏人之王,民乃知城郭门闾室屋之筑。’ 说明夏朝城市建筑有一定规模 1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规律性的】 生产工具改进;改革;统一安定的局面; 民族交流频繁;对外交流;劳动人民劳动 1.5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的融合 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即第一段 2.春秋争霸:原因目的,性质,实质,评价 【实质:分封制崩溃奴隶制开始瓦解】 3.齐桓公称霸:条件【管仲改革,尊王攘夷口号】,称霸标志 4.知道城濮之战双方,结果,所处时期是春秋 5.知道楚王问鼎反映的本质:分封制的瓦解 6.列举春秋主要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注意吴越处于钱塘江流域】 7.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标志,七雄名称位置 【背景:春秋后期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大权】 8.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双方,地点,结果 9.春秋战国民族融合:主要的少数民族,融合原因,作用 10.第10页第11页两图比较:时期变化,国家变化,反映的问题 【国家变化:11页上三家取代晋国,鲁宋吴越消失】 【反映的问题:逐步走向统一】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春秋战国时经济发展的表现:a生产工具的改进b水利工程的修建c手工业发展,d商业发展e私田出现 2.铁器使用情况及意义 3.牛耕的意义 4.战国时中原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 5.春秋时著名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时期,国家,修建者,地点,共同作用 6.手工业发展的表现:熟读 7.商业发展的表现:a各地产品交流b出现许多商业中心例如..c出现许多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2018中考历史:中国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2018中考历史:中国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

专题综合(一)古代史大总结

专题综合(一)——古代史大总结 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1.主要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 (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历史特征 (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4.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 5.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的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生产方式为精耕细作,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农业日益完善,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经营方式以“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的特点,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5.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农业是古代最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三、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待儒家思想,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吸取其精华,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 (3)它所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 四、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及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1.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 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第二,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第三,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第四,教育的落后。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预测题组一 1.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王位世袭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C.选官制度D.监察制度 答案 B 解析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决王国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力,分割地方权力,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康熙设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因此材料中的“国家政体”是指中央集权制度。故B 项正确。 2.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直到现在,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 ①手工业市场的狭小迫使手工业劳动者以此自卫②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③保证手工业产品的工艺水平④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了手工业生产市场的狭小,对技术的垄断成为手工业劳动者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自然经济的封闭保守性也影响了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传习。这种传习方式一方面保证了手工业产品的工艺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其制作技术的保密性使许多精湛的手工业技术失传或变异,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测试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测试 一、选择题(全部为单选,每小题1分,共20分) 1、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首站拜谒了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 黄帝() A、是文字的发明者 B、曾经打败了炎帝 C、制造出了指南车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墨子周游列国时带了三大车竹简,出行不便。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 A.丝织技术 B.活字印刷术 C.雕版印刷术 D.造纸术 3.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 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 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某同学在活动课上说出的下列观点,其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B兼爱,非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5. 沐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春风,小明一家成为农业专业户。他的爸爸想要带领全村人民致富,为选择符合本村所在的北方地区自然规律的项目,他想查阅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的我国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正在就读八年级的小明到书店为爸爸购买了这部著作。小明为父亲购买的农学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 《水经注》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6.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今天她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行求贤若渴的来中国学习中医。下列关联中,属明朝卓越医药学家及其药物学著作的是() A.华陀-《本草纲目》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李时珍-《伤寒杂病论》 D.李时珍-《本草纲目》 7、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是()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