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成长的困惑--解读《最蓝的眼睛》
- 格式:pdf
- 大小:280.93 KB
- 文档页数:3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出版于1970年,作为黑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莫里森的小说具有很强的黑人文学性,将黑人的传统文化和作品主题紧密联系,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
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就是这样一篇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
莫里森曾说过,黑人民族要生存下去,除了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以外,还必须保留住黑人文化。
一、建构合理的黑人文化身份(一)受白人文化冲击,丧失黑人主体审美价值观――佩科拉。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一个深受白人审美观残害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故事。
她在家里处境尴尬,在外面受尽凌辱,而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自己丑陋的黑人外表,因此做梦都渴望有一双美丽的蓝眼睛,最后被生父强奸,产下死婴,精神分裂。
白人这种审美标准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并成为主流。
母爱的缺失是导致佩科拉最终精神分裂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波琳同样是白人文化侵蚀下的牺牲品。
在家庭之外,佩科拉同样备受欺凌和侮辱。
在学校她总是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大家叫她“小黑鬼”;去糖果店买糖,她把钱递给老板时,老板都不愿意碰到她的手,她知道“在下眼帘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来的是厌恶之感,在所有白人的眼神里她都曾见到过。
他们的厌恶一定是针对她的,针对她的黑皮肤的”。
在这种被歧视、被厌恶的环境中成长,佩科拉逐渐变得脆弱而敏感,只能被动接受白人文化强加给她的审美标准,而这种强势文化已经融入到她的意识里,使她怀疑和否定自己的一切,自认丑陋,自惭形秽,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到夜晚,她就祈求得到蓝眼睛,从不间断”。
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和祈求是对白人文化价值和审美标准的认可,是对自我的否定。
在强大的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无可排解的文化自卑情结和劣根民族的痛苦。
部分黑人的价值观尤其是审美观被逐渐扭曲和同化,不知不觉中,他们把这种白人的价值观及审美观内化,“白”即是“美”。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困境
黄丽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6)7
【摘要】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克劳迪娅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佩科拉想拥有一双像白人女孩一样的蓝色眼睛,这表明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黑人文化一直在白人文化的泥潭里挣扎.白人文化的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导致了黑人内化的种族主义、自我憎恨、同族的暴力及自我身份的困惑.然而,莫里森在小说中向黑人提供了摆脱困惑的答案,那就是只有保持黑人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身文化才能将黑人带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正确道路上.就像小说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蓝色代表黑人的传统音乐布鲁斯蓝调,眼睛(eyes)则代表我(I).莫里森是在告诉黑人保持自身独特性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这对受白人文化深度影响和破坏下的黑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总页数】4页(P36-38,42)
【作者】黄丽
【作者单位】洛阳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洛阳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张传彪
2.最蓝的眼睛能否拯救黑人同胞?——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
3.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张传彪;
4.精神荒原中黑人母亲主体性的建构——评《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母亲麦克蒂尔[J], 孙媛
5.黑人生存的文化困境表征
——以《最蓝的眼睛》的库助文体学分析为例 [J], 王丽丽;郭思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托妮·莫里森的黑人成长理想解读成长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每个生命个体的重要体验,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
青少年成长问题也一直是美国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刻画和诠释非裔美国黑人历史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模式,并且她在作品中较多地关注了黑人青少年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艰难的自我成长历程,思考并探索了黑人青少年获得真正成长的出路。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而《所罗门之歌》是她迄今为止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讲述了黑人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成为了成长小说的力作。
但是,因为作者独特的黑人女性身份,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种族与女性问题之上,对其成长主题研究较少。
因此,本论文试图立足于成长小说理论视域之下,以《所罗门之歌》和《最蓝的眼睛》两部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中两位主人公成长环境、成长历程、成长结果及成长意义的分析,从而探讨了莫里森对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理想。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莫里森的生平、作品、贡献和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意义等相关背景知识。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于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研究。
通过总结发现国内外对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研究较少,对其成长理想的研究更是较为匮乏。
第三章为理论框架部分,主要介绍了成长小说的理论。
通过对成长小说的定义以及发展的阐述,从而总结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及其所包含的重要元素——引路人。
第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主要在成长小说理论的角度下分析了两个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佩克拉的成长是在白人文化冲击下迷失自我的一种盲从性成长,而奶娃的成长是在黑人文化代表派拉特的指引下一种找到自我的回归性成长,即一个为未竞的成长,一个为决定性的成长。
莫里森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成长历程的刻意塑造,形成了具有她自己典型特征的成长小说,而这些特征也进一步反映出了她对黑人青少年持有的成长理想。
张秋华《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爱的扭曲与迷失母爱是托尼·莫里森作品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著名的非裔女作家,其作品描写了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痛苦遭遇和悲惨生活。
其处女作小说《最蓝的眼睛》揭示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奴隶制的深远影响下,在白人主流文化霸权的同化下,在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黑人母亲的自我否定、自我迷失的过程。
奴隶制的压迫剥夺了黑人母亲的权利,与家庭成员的分离和黑人传统文化的脱离迷失了美国黑人的母爱,大迁徙隔离了黑人母亲对南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黑人母亲丧失了黑人传统文化传承的能力,白人文化的同化使黑人母亲否定了自我身份,最终造成了黑人母爱的扭曲与迷失。
一、奴隶制破坏了黑人传统文化和社区的价值观和规范,导致了黑人母爱的缺失奴隶制度下的黑人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随时被拆散、买卖,没有自由。
美国黑人母亲失去了向祖先学习的熟悉环境,祖辈们传统的日常生活和经历被完全切断和摧毁。
女性黑奴更是被当作生育工具,她们生下的孩子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被当作牲畜买卖。
在奴隶制度压迫下,黑人母亲生下了孩子,却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更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
黑人母亲被剥夺了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权利,被剥夺了养育自己孩子的机会,黑人传统文化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无法传承给下一代,因此,美国黑人母亲的经历充满了无助、痛苦和无力。
正如芭芭拉·希尔·里格尼所说:“家庭的解体、母亲无权爱自己的女儿……也许是奴隶制最可怕的地方。
” [1]奴隶制打破了美国黑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原始关系。
传统黑人文化和社区的价值观、规范被奴隶制所解构。
所以不幸的是,波琳不能正常地爱她的孩子,而佩科拉不能从她的祖先或生活的社区得到任何力量。
奴隶制度的存在打破了美国黑人母亲依赖黑人传统文化和社区生存的基础。
她们在白人价值观内化侵蚀下的黑人社区里也只能互相伤害。
波琳受到邻里社区的讥笑,邻居们笑她的跛脚和脱落的门牙、南方口音,难看的发型、妆容……最后波琳的内心更加自卑、孤寂和畸形,只能到电影院去打发时间。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探析——白人文化冲击之下
的黑人心灵
罗虹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白人文化冲击不仅造成了<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黑人文化的迷失以及心灵的扭曲,也最终导致了佩科拉精神分裂的悲剧.它告诫读者:如果以白人文化作为价值取向,迷失黑人自身文化,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对深受白人文化标准戕害的人们来说,佩科拉的悲剧迄今仍具有极为深刻的教育意义.
【总页数】2页(P101-102)
【作者】罗虹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犬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黑人女性的自我选择之路 [J], 张婧;程庆玉
2.心灵窗户的破碎——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J], 李权文
3.浅谈《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对白人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J], 车春柳
4.白人文化霸权下扭曲的幼小心灵——《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形象分析 [J], 李
秀青
5.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J], 谷彦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歧视酿悲剧《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分析摘要:在托尼·莫里森笔下的《最蓝的眼睛》中存在许多悲剧,如佩克拉的悲剧,佩克拉的母亲保琳的悲剧,佩克拉的父亲查理的悲剧,黑人民族的悲剧等。
本文从种族歧视、文化歧视和性别歧视等三重歧视的角度对这些悲剧进行分析,意在指出美国社会中的三重歧视是诱发各种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悲剧;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托尼莫里森和《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等。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第一部作品,描写的是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
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由佩科拉的同龄人克罗蒂亚讲述。
佩科拉出生于一个穷苦的黑人家庭,由于肤色比其他的黑人女孩更深,她遭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嘲笑和奚落,周围邻居的冷漠和忽视。
更为悲惨的是,她的父亲在一次醉酒后将其强暴。
佩科拉将所有的不幸和痛苦都归咎于她的丑陋。
因此,她对白种人漂亮的蓝眼睛有着强烈的渴望,最终走向疯狂。
小说在围绕佩科拉的悲剧人生进行叙述时,同时也诉说着发生在其他人(如其母保林,其父查理)身上的悲剧故事。
11岁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从另一角度上来说映射的是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
这些悲剧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而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等使这些危机一触即发。
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
小说中主要体现的是白种人对黑种人的歧视。
种族歧视体现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弥散在整个黑人社区,很大程度上酿成了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
小说中,当保琳在医院生产时,白人医生当着她的面谈论道:“像她们这种黑人,你根本用不着费心,她们很快就生完的,就像马一样,一点痛苦都没有。
”小说中,黑人处处遭到白人的歧视,白人把自己视为生来就比黑人优越的民族。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假说:“所有的文明都有白人一手创造,没有白人一切将不复存在。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综述托妮.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20世纪美国文坛崛起的众多黑人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同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
其作品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 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叙述手法的运用, 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 该小说以黑人社区为背景, 通过黑人女主人公在一个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经历, 表现了个体与社会, 善与恶的道德哲学。
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与影响, 积极倡导黑人民族意识的复归。
在她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近年来学者们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伦理批评分析角度;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上的戕害和小说的结构特征的分析等。
一、黑色的呐喊:《最蓝的眼睛》的伦理批评分析1,家庭中爱的缺失: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黑人在历史上却经历了很长的冰河期, 生活在爱的真空世界,因此爱的缺失就成了莫里森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人公佩克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 不仅经济上贫穷, 而且在爱与关怀方面也极其匮乏。
2,社会的弃儿:美国历来宣称自己是一个平等与自由的国度, 但这种自由与平等是有条件的。
黑人与白人不可能有平等, 黑人女性更无平等可言。
当葆琳躺在医院的产房里, 等待孩子出生的时候, 没有想到自己已被当作试验品了。
更具羞辱性的是医生的话,黑人生孩子时, 不会有疼痛感。
3,乱伦的悲剧:家庭伦理的沦丧集中体现在科里奸污女儿这件事上i。
二、《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在莫里森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在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 读者便可清楚地目睹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 黑人与本土文化疏离的恶果。
从《最蓝的眼睛》看黑人文化的自我迷失作者:孙青梅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最蓝的眼睛》这本书出发,分析了美国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探讨黑人对自己的憎恨与否定,得出结论:黑人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是应该吸收其他文化之长,保持并发扬自己的文化。
[关键词]文化;冲击;迷失《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 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
作品主要讲述了年仅十二岁的黑人少女佩科拉的悲惨命运。
这个黑人小女孩一直生活在别人冷漠与歧视的眼光中,她认为一切不幸和悲哀的根源都是自己的黑皮肤,所以她渴望能拥有一双像白人小童星秀兰·邓波尔一样美丽的蓝眼睛。
在她看来,只有这样, 她才会被身边的人接纳和认可。
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她向上帝祈祷给她一双蓝色的眼睛,她认为,只要有了蓝色的眼睛,那么“一切都将不同”。
而最终在经历了数次打击后,佩科拉最终精神错乱。
通过佩科拉悲惨故事的叙述,莫里森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告诉读者:黑人如果以白人文化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得到的只是困惑和错乱;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的文化霸权之下,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莫里森认为,黑人民族想要生存下去, 想要得到与白人同等的利益,必须保留住黑人自己的文化。
一、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在美国,白人文化控制着文化的发言权。
而占主体地位的白人的审美标准是以欧洲文化的审美标准为原形,是以欧洲人的金发碧眼作为美的基本准则。
而美国的主流文化则在过无形中通过电影,画报,等工具大力宣扬这种审美标准,黑人也无形中受到这种潜移默化而逐渐的接受了这种审美标准并把它做为自己的审美准则。
慢慢的,黑人抛弃了自己原有的审美观,开始倾向于白人的审美标准,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民族美。
形成了既非白人而又不是黑人自己的的独特的“杂种文化”。
他们都根据白人的标准来看自己和周围的黑人。
在他们眼里,谁更接近于白人,那么谁就是更美一些,就要比其他的黑人更为高贵,而其他标准地道的的黑人形象则是低贱的,需要摒弃的。
白人主流文化中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r——以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为例陶芸;郭浩【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敏感性,自1969年出版发行以来就受到美国主流文学解的关注.以莫里森为首的黑人女性作家领导了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三次高潮.小说通过刻画两个截然不同的黑人家庭——佩克拉一家和克劳蒂亚一家以及几个浅肤色黑人的故事,帮助广大黑人尤其是女性同胞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文化中认同并建构自我身份.【期刊名称】《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5)006【总页数】3页(P183-185)【关键词】白人文化;黑人女性;身份建构;《最蓝的眼睛》【作者】陶芸;郭浩【作者单位】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237012;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身为黑人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一员,莫里森创作的作品总是能渗透到一个宽广的区域。
莫里森把写作看成是“一种思考方式”1 P30。
莫里森一直致力于弘扬和传承黑人文化,探索黑人民族的历史和命运,对美国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莫里森的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主要关注的是美国黑人群体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描写了处于边缘地位的黑人女性群体的欢喜与哀伤。
这与她自身的成长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莫里森的父母和那个时代大多数的黑人一样,从南方举家搬迁到俄亥俄州,梦想着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创造美好的生活。
莫里森的一家作为被边缘化的美国黑人,很大程度上受到白人群体的歧视与冷漠对待。
但是莫里森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的父母自尊自爱,努力呵护着自家孩子的成长,所以虽然生活艰辛,还是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让孩子的童年充满了歌声和书声。
父母的正确引导能积极地感染子女,让子女在白人主宰的社会里依然能建立身份认同感,培养自身的责任感。
本文主要探讨小说中,受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在白人主流文化占绝对优势的社会里,怎样合理地进行自我身份建构。
从《最蓝的眼睛》看西方文化霸权对他者的冲击作者:黄颖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托尼·莫里森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为当代美国文坛树起了一座丰碑。
她视写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凸显出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对于黑人文化的坚持和呼吁。
长期以来。
美国黑人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他们为实现种族平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上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的前两次高潮对种族问题的关注,主要停留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层面,作品主题多为抗议种族压迫和歧视。
而莫里森独具慧眼,她洞悉了黑人心灵在白人文化浸染中扭曲的事实。
这使她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在思想上更有深度。
一、西方文化霸权对他者的冲击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是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它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特质,是各种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争斗消长的舞台。
白人文化霸权是一种无可置疑的客观的历史存在。
这种不正常的文化氛围造成了黑人的自卑和自我憎恨,使受害者同时又成为施害者。
莫里森的首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该年代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黑人民权运动提出了“黑即是美”的口号。
文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因为自己的丑陋面容处处受排斥,因此,她非常想要拥有一双像白人童星秀兰·邓波尔一样美丽的蓝眼睛,她认为只有这样才会被身边的人接受。
可是,这种对白人审美价值的盲目崇拜并没有减轻她的痛苦,反而最终导致她的精神错乱。
在《最蓝的眼睛》中,从教科书到媒体,从白人社会到黑人社会,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渗透都是无处不在的。
1.西方文化霸权在教育中的教化规范作用小说以美国启蒙读本“迪克和简”的课文开头,通过讲述一个白人小女孩幸福的生活,莫里森让我们看到美国初级读本所宣传的标准的白人中产阶级生活是如何渗透到黑人的思想中,并成为他们意识的一部分。
这段选文在序言里被重复了三次:第一次是正常的叙述,格式标准;第二次没有了大小写和标点,选文成了意识流式的单词排列;第三次不仅没有了大小写和标点,词与词之间还紧密地排在一起,让人更加难以理解。
外国文学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女性文化研究◎唐博(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12)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黑人女性。
莫里森的作品始终表现及探索美国黑人的历史及命运,并凸显文化冲突下对黑人文化的坚守。
其创作的《最蓝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个美国黑人小女孩在美国文化冲突下所面临的问题,最终导致其自我的迷失与否定。
故事讲述了11岁的黑人女孩佩雷拉的悲惨故事,她以“黑”“丑”的黑人身份饱受欺凌,并执著于白人的“蓝眼睛”。
[1]在购买糖果时受到白人的讽刺,同时又受到亲生父亲的玷污,最终导致了其神智的异常。
一、《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一)造成黑人女性心理扭曲的文化根源文化是一切文明的全体,并影响着周围人的思想及行动,是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长期斗争的结果。
小说的女主人公由于外表的丑陋而受尽外人的嘲讽,备感人世间的冷酷无情,黑人女孩的弱小便构成了其深受社会压迫的理由。
同时,佩雷拉还遭受了父母的虐待及父亲的强暴。
无家可归的佩雷拉得到克劳迪娅一家人的帮助,并逐步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此外,克劳迪娅还在圣诞节将收到的圣诞礼物洋娃娃肢解了,这一举动在当时审美文化浓重的美国社会有点异乎寻常,这也表现其肢解美国白人文化的决心。
同时,这一动作也说明了造成当时黑人女性命运的社会文化根源,说明以美国主流文化及生活方式为主流的女性文化,势必造成美国黑人女性的苦难及心理扭曲。
[2]小说的女主人公佩雷拉是黑人社区不受欢迎的人物,其实她刚出生时的丑陋就决定着以后的命运。
她在克劳迪娅家中经常用刻着洋娃娃的杯子喝牛奶,这说明她对白人文化从憎恨到接受的过程。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美国社会的文化氛围则过早地让这些孩子失去了民族性,她本应该得到周围人的关怀,但却成为黑人群体及亲人们对自我肤色否定的牺牲品,这也是佩雷拉遭受周围人群恶劣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周围群体对女主人公的歧视波林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由于其深受白人价值观的影响,女儿的出生就成为最终的牺牲品,在波林的眼中,女儿又黑又丑。
异域文苑论《最蓝的眼睛》中“蓝眼睛”对黑人心灵的异化郭晖(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97)摘 要:异化是西方文学的主题之一,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述主人公佩科拉悲惨无助而最终疯狂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白人文化冲击之下黑人心灵的扭曲与变异,深刻揭露了黑人社区内部的分裂与疏离。
同时,在莫里森的这部处女作中,通过刻画“蓝眼睛”的独特意象,作家赋予“蓝眼睛”丰富的象征意义,从全新的角度揭示出黑人族群心灵异化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蓝眼睛 异化 托妮·莫里森中图分类号:I021&B024.1 文献标识码:AOn the Theme of Alienation towards Black People in The Bluest EyeGUO Hui(Nanjing Nornal University Jiangsu·Nanjing 210097)Abstract: Alienation is one of the topic themes in western literature.In the book of The Bluest Eye written by Toni Morrison, she depicts the tragic lifetime of the heroine Pecola, points out the variation of the black people’s mind hitten by white culture and the alienation among black community.Meanwhile, Morrison endows multiple meanings on ‘the blue eye’ and uncovers profound reasons about the alienation of the black people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the blue eye’.Key words: Blue Eye; Alienation; Toni Morrison异化是西方文学常见的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