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音乐思想的伦理观
- 格式:pdf
- 大小:97.51 KB
- 文档页数:1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自古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孔子在周公引德入礼的基础之上,赋予礼乐文化以“仁”的内涵与本义,使得中国的礼乐文化由虚幻的鬼神世界回归到人文关怀。
在儒家看来,礼用来区别人伦差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敬,乐用来和合情感,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近。
虽然礼、乐有别,但两者同时又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只有礼、乐并举,才能达到社会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
其所倡导的“礼乐并举”、“移风易俗”的道德理念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礼”与“乐”的原初意蕴关于“礼”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没有最终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礼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及生活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
礼字繁写为“禮”,甲骨文中出现的“豊”从字形上看就是指祭祀用的器物。
《说文解字》中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段玉裁注:“履也。
……足所依也。
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
引假借之法。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故礼字从示,豊,行礼之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履是足之所依,而礼就是人之所依,依礼而行祭神才能得到的赐福与保佑。
王国维将其释之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郭沫若先生也认为从礼的字形来看,礼的起源与祭祀行为息息相关,他说:“礼是后来的字。
在金文里面,我们偶尔看见用豊字的。
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
《盘庚篇》里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
大概礼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同上)“乐”字从字源来看,要先于“礼”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
《说文解字》将“乐”释为:“五聲八音緫名。
象鼓鞞。
木,虡也。
”说“乐”是五声八音的总称,“乐”字繁写为“樂”,如木架之上悬铃置鼓,而铃鼓正是古时祭祀常用到的乐器。
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
孔子发现单用礼已无法使人遵循周礼,周代已有的礼乐文化在当世的价值观念上以被冷落,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仁不仅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音乐思想的重要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突出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这种文化秩序紊乱的局面,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和思想学说来恢复和重建周代以来的人文传统,使礼乐教化合乎天道人心,合乎文明规范。
要实现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想,自然就先要实现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和万物所共有的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伦理伦常得以成立的人心根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和理解的精神动源。
怎样达到仁境界?那就必须做到与人相亲相爱,亲即是仁的一个方面。
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的精神建立起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是疏离的、异化的,而应该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八佾》)的、有情有义并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
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长幼尊卑的秩序化社会才能實现。
仁的精神既表现在礼中,也表现在乐中,就乐而言,仁是其生气盎然的基础;就仁而言,乐则是仁传达的精神载体。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艺术的态度也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因此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儒家注重艺术作品的道德内涵和教育功能,追求艺术的美和善。
儒家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塑造人性和陶冶情操的工具。
儒家强调人的修身养性,认为艺术可以通过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来激发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许多关于音乐和礼仪的论述,强调音乐的作用不仅在于娱乐,更在于培养人的情感和修养。
儒家认为,艺术可以通过美的表达和审美体验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产生正面的情感和美好的思考,为人们提供一种向上的精神追求。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审慎和谨慎的。
儒家注重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认为艺术应该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当有所约束,不能追求个人私欲和低级趣味,而应该追求高尚的美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儒家经典中有许多关于艺术和美的论述,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艺术应该以道义为基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审慎而严谨的,要求艺术作品具备道德性和美学性的双重价值。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也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认为,艺术不仅是个体情感的表达,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作品应该与社会伦理和道德价值相契合,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和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和谐”观念要求艺术作品能够传递和弘扬正能量,为社会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寄托。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认为艺术家应该秉持儒家的道德观念,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注重道德内涵和教育功能的,追求艺术的美和善。
儒家认为艺术是塑造人性、陶冶情操的工具,通过艺术的表达和审美体验来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是审慎和谨慎的,要求艺术作品符合道德准则,追求高尚的美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儒家对艺术的态度也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要求艺术作品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和积极影响。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孟子的音乐思想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孟子的音乐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音乐的重视和其在培养人的德性、修养和教育中的作用。
以下是对孟子音乐思想的1000字总结:孟子对音乐的态度非常积极和重视。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培养人的品格和情感。
孟子指出,音乐有助于调节情绪,提升人的心境,使人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宣泄和发泄的形式,可以帮助人们减压释放情感,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对于音乐的作用和教育意义,孟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音乐不仅能够塑造人的德行,还可以培养人的心性和意志。
孟子将音乐与人的性情和品格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行为和德行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来调节和改善。
他提出了“以音乐教化人”的观点,认为通过音乐的教育,可以使人的美德得到提升和发展。
孟子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和谐性格和情感,使人具备宽容、友善、敏感等美德,并通过欣赏音乐来启迪智慧,使人更加善于思考和领悟。
孟子还对音乐的种类和内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他认为,音乐的内容应该富于道德和艺术性,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提升和净化。
孟子反对低俗庸俗的音乐,认为这样的音乐会使人产生邪恶的情感和行为。
他指出,音乐应该是高尚的、美丽的,能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升华。
孟子还对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演形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认为音乐家应该以道德之心来演奏,以真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音乐更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孟子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来引领和塑造儿童的德行和品格。
孟子主张将音乐教育与德育相结合,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使儿童能够通过音乐感受到美、理解道德、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他还主张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音乐来开展综合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专注力,并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不是囿于一技一艺的单纯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做出了多方面历史贡献的哲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哲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知道,孔子所憧憬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社会的共同规范,每个人就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社会才能够达到“礼”的理想境界。
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当然,这也要经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
如《论语·宪问》所谓:“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上古时代,“君子”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另一种是指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种人。
因此,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对于“君子”,有一个很好的定义,那就是“文质彬彬”。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人的质朴天性,这是先天就有、与生俱来的;所谓“文”,是指人的文雅气质,这是后天养成、学习得来的。
如果过于质朴,直通通的,一点儿也不讲文化,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过分文绉绉的,客套太多,毫无真情流露,人就会显得虚伪。
只有“文质彬彬”,两者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儒家音乐思想的特点浅识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著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音乐家、教育家。
其主张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有“仁爱”的精神;另一方面他认为音乐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人格修身立世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策。
他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
《礼记·乐记》说:“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乐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这是音乐“美”的基础。
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
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把“仁”作为了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
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在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随后整个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基础,是我们在探讨民族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时非常值得研究、借鉴的一笔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两朵重要的奇葩,它们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看出儒家,道家不同的音乐美学观点,还可以由此窥见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音乐与知觉者的关系以及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先秦儒家美学思想及其集大成者《乐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乐记》便是一本集中体现了儒家音乐美学的论述,因此它是先秦儒家美学思想集大成者。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有着深刻的艺术性,感情深厚的音乐可以打动人心,反之一个社会的音乐也可以反映国家的盛衰。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乐记》认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事物,它和礼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音乐和社会伦理想通,不同的人对音乐的要求不一样,不同的音乐表达不一样的思想感情,不同思想感情的音乐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
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2] 《乐记》作为儒家思想论著,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面。
作为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又有抽象概括问题、寻求一般规律的特点即绝对面。
这就是它音乐美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创性名作《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立足于老庄的哲学理论,来阐述声无哀乐即音乐不能表达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个命题。
儒家音乐思想发展的总结儒家音乐思想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观念和风格。
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儒家音乐思想的形成,中古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以及近现代儒家音乐思想的更新。
古代儒家音乐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家们对音乐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形成了儒家音乐的基本观念。
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应该能够调和人的情感,提升个体和社会的美好品质。
儒家音乐强调和谐、和平、秩序和庄严,注重音乐的规矩、礼节和庄重性。
在儒家音乐中,乐器的使用也非常重要,不同乐器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意义。
古代儒家音乐观念的形成对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中古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主要是在唐宋时期。
这一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儒家音乐思想的宗教意义日益突出。
佛教的传入和流行推动了更多的宗教元素融入音乐中。
其次,中古儒家音乐思想注重表达情感和审美享受,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温馨和畅快人心的表达方式。
这一时期的音乐以琴、箫、琵琶等乐器为主,注重音乐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中古儒家音乐思想还倡导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将音乐与诗词、散文相结合,强调音乐的文化内涵。
近现代儒家音乐思想的更新主要发生在19世纪至20世纪。
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传入和流行对儒家音乐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家开始反思传统音乐的局限性,试图融合西方音乐的元素,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
同时,他们也积极引进和借鉴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术,推动儒家音乐思想的更新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以交响乐、歌剧、器乐曲等形式为主,既保留了传统的儒家音乐特点,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法。
综上所述,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中古和近现代三个阶段。
它始终保持了对社会功能和美学价值的关注,强调和谐、庄重和审美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和音乐形式的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史的演进过程,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和更新。
儒家先驱——孔子哲学中的音乐思想摘要:在我国古代的各思想流派中,只有儒家是最重视音乐的,儒家的开创者就是孔子。
孔子不仅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
他在音乐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对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一、孔子的音乐思想的研究综述:孔子是春秋末叶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多年以来,学者们对孔子的思想已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对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也给予了应有的评价。
然而,对于孔子在古代音乐领域内的高深造诣及其总结出来的音乐理论,对于孔子的音乐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学术界迄今还少有专文进行系统论述。
本文试就孔子的音乐理论、乐制思想以及与仁、礼学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希冀博学通人雅正。
因此说礼、乐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二、孔子的音乐思想:(一)孔子的音乐实践及其音乐理论。
孔子对音乐作过认真的研习。
史载孔子学乐,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也是“学无常师”,不仅努力向列国乐官学习,而且善于向民间歌手领教。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其用功之深,用心之苦,于此可见一斑。
《史记·孔子世家》又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与齐、鲁等国的乐官交往,听其演奏,向其求教,因而深得宫中音乐之妙。
同时,孔子还博采民间音乐之风。
《论语·述而》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返)之,而后和之。
”这里所记的“人”,与《论语》其他篇章所记的太师、师相对而言,显然不是指宫廷乐官,而是指民间歌手。
孔子与民间歌手相与而歌,听其有精妙可取之处,必使其重新歌唱,自己则节节和之。
所说“和之”,是指和着别人的节奏词曲,实际也是向别人学习的一种方式。
孔子是先秦时代打破“学在官府”、开兴办民间私学风气之先的首要人物。
当时的官府之学,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为主,称为“六艺”,而孔子兴办民间教育事业,所学也以六艺为主,其中亦包括音乐知识的传授。
浅谈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儒家音乐思想——以《乐记》为代表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极为深远的。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
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文章审视儒家学的音乐观和儒家集大成之作《乐记》,从而正确地把握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正确地继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乐记》;孔子;音乐文化;影响“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1)。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谈到儒家音乐思想,当然少不了孔子。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周土室走向衰微,社会急剧动荡,乃至礼崩乐坏。
为此,孔子感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代的礼乐制,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也正是看到周礼的这一面,才力推周礼的,他企图用周礼来维护封建统治,借以改变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这也恰恰反映出孔子对音乐社会政治教化功能的重视。
孔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
他把《诗经》这些保存在史官乐师手中的典籍解放出来,使它“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础。
二、重视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
他把音乐看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首创的私学重视音乐教育,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是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倩))),主张要使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总结儒家墨家道家的音乐思想差异儒家、墨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各自有着独特的音乐思想。
儒家注重音乐在礼仪教化中的作用,墨家则重视音乐的实用性和社会功能,而道家则强调音乐对于个体修养和心灵愉悦的重要性。
下面将详细总结儒家、墨家和道家的音乐思想差异。
儒家的音乐思想注重礼仪教化。
儒家认为音乐具有调节人的情绪、修养人的品格和诱导人的行为的功能。
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载有大量关于音乐的记载和解释。
儒家强调音乐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教化人民的作用,认为音乐要符合孔子提出的“和为贵”的原则,即音乐要和谐、温和、恭敬、守礼。
这种音乐观念得到了后来封建社会的持续发展,并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
墨家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实用性和社会功能。
墨子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调节社会关系的工具,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贡献于社会。
墨子提出了“乐贤君,享天下”的思想,认为音乐要为贤明的统治者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墨子还强调音乐要符合人民的实际需求和乐群的心理特征,反对奢华和骄傲的音乐形式。
墨子的音乐思想对于后来的音乐实践和音乐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家的音乐思想注重音乐对于个体修养和心灵愉悦的重要性。
道家强调音乐是一种可以使人摆脱尘世纷扰,感受自然的艺术形式。
在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关于音乐的记载:“无以使民爱其上而恶其下,无以使民智者不敢为也,无以使国家愚者不敢道也。
”道家认为音乐要让人感受到无私无我,使人内心感到平静和宁静。
道家对音乐的思考更多是从心灵层面的角度进行,强调音乐对于个人内心的调和和提升。
总的来说,儒家、墨家和道家的音乐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
儒家注重音乐在礼仪教化中的作用,墨家则重视音乐的实用性和社会功能,而道家则强调音乐对于个体修养和心灵愉悦的重要性。
这些差异源于不同思想流派对于人的社会角色和个人修养的不同理解。
然而,这些音乐思想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并对后世的音乐实践和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仁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所衍生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仁是文化思想的精髓,是孔子音乐美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查《说文解字》,仁的本义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二是仁者;三是等同于。
孔子仁的思想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孔子曾称赞曾点时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这也是孔子关于仁的一种政治理想,更是一种审美境界。
《论语》中记载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
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这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
在孔夫子看来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旧有的社会体制正在解体,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
孔子希望以仁的文化理念来教育人民,通过群体的努力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
而仁的实质正是治民的一种手段。
在大道不行上德不再,礼制崩溃、乐制破坏的情况下,孔子提出并推广仁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孔子的艺术审美标准孔子曾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孔子是以仁的实现为礼乐的实现前提的[1],然而仁并不是礼的附庸而是礼乐的核心。
孔子认识到在面临着社会形态变更转型的历史时期要想企图建立起来新的社会秩序礼乐,就必须首先提倡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一种亲仁之爱的情感基础,孔子把仁的观念注入到了礼的内涵之中创造性的提出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祈望用这样一种博爱的精神来教育人们从而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3]。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乐记》中的儒家传统音乐观《乐记》①是先秦儒家解释乐理的传世之作,它系统地论述了“乐”的起源、性质、功能、风格及其与“礼”的关系。
《乐记》认为,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情的,“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乐记》强调了“乐”的教化功能,“民声和”则民心归正,社会伦理秩序就不会紊乱,政治也就走上正轨。
《乐记》还描述了“天人合一”的仪式表演,经由表演塑造的想象世界,具体落实“以乐示礼”的音乐原则。
《乐记》认为理想的音乐,不是在声音方面刻意雕琢,而是追求声音之上的道德境界。
所以说:“乐者,德之华也。
”一、《乐记》中的音乐起源论关于音乐的起源与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它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乐记》开宗明义:“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上古时代人民生活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情感也往往单纯而直接。
当他们的情感受外物的影响而发为音乐时,他们的喜怒哀乐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在音乐里,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但凡虚言伪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音乐,都无法流传久远。
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就是说《诗经》所歌咏的,都是当时人们的真情实感。
而《乐记》也认为:“唯乐不可以为伪!在《乐记》的文本中,以“声”、“音”、“乐”三个互相关联的概念,来指涉音乐表演艺术,以及与这些声响相关联的各种演出和体验。
所谓的“乐”是由“音”所产生,显现“天地之和”的结果,而“声”则是“乐”外化可被感知的表象。
《乐记 ? 乐象篇》认为:“乐者,心之动也 ; 声者,乐之象也 ; 文采节奏,声之饰也。
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
”在此重申“乐” 是心之动,并进一步陈述“声”作为“乐”外显的表象,加以组织并进行演出的“文采节奏”乃是“声之饰” ; 而对于“乐”的运作,则应该从感动其本心开始。
“音”的起源,是人心所生,而心之所以会动,则是“物使之然也”,因此“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互呼应变化,加以组织后成为“音”,将这样的“音”以一定顺序排列演奏,配合各种舞蹈与仪式动作加以演出,其艺术结晶就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