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来词有哪些类型

外来词有哪些类型

外来词有哪些类型
外来词有哪些类型

外来词有哪些类型

汉语外来词通常是指外来词的音译。它们的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音译,如咖啡(coffee),另一种是音译+意译,如啤酒。直接从日语借用文字的外来词通常被视为汉语外来词,如图片、故事等。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大量的汉语外来词。这种外来词的形式和发音已成为汉语外来词的一个新成员,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1.音译:直接按照原语言词汇的发音转换成汉语词汇。像汉语翻译规则规定对於传统上非汉字国家的地理名称、人名按照意译直接翻译:如斯里兰卡国(Sri Lanka) 美国“ 纽约”(New York )原苏联领袖“ 斯大林”(Сталин )、“沙发”(Sofa )。

2.音译+类名:芭蕾舞、卡车、吉普车。

3.音译+意译:马克思主义(Marxism),“卡片”(card)

4.利用汉字“望文生义”特性进行意译:这种外来词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汉语的纯意译词,即是汉语意译词,例如“电视”;第二种是从来自日语的舶来词,即日制汉语,例如“电话”。它们两者之间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差别,与汉语的意译词差别不大。

5.直接使用缩写英文字母,如CPI、WTO、ECFA。

外来词,也称为外来语,指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外来

词的形式有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与纯意译五种主要形式。

汉语外来词通常指源自外语的音译词,其构成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音译的,如咖啡(coffee),一种是音译+意译的,如啤酒(beer)。直接借用书写形式的日借词通常也被视为汉语外来词,如写真、物语。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外来字母词大量产生,这种借形兼借音的词语成为汉语外来词的新成员,并且发展迅猛。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改革开放以后,与外界的接触增多,海外的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指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语作为外来词大量地进入现代汉语。外来词的产生并非现在所独有,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例如“葡萄、石榴、狮子、玻璃”等,就是汉代从西域借入的,后来各个朝代陆续有所借用。 现代汉语的外来词主要包括直接引用的原文字母形式、音译词、音译兼意译、半音译半原文的词汇等。 一、拿来主义——直接用外文字母 近年来,很多人把像OK这样的口头用语挂在嘴边,成为“好”的常用替代词。各种报刊杂志和社会用语中直接借用原文的现象趋势频繁,尤其是英语的缩略语,译成汉语冗长难懂,直接采取“拿来主义”,既简单又省心,补充到汉语词库里别具特色。 当今现代汉语中增加了不少属于英语缩略语的借用词汇,这些外来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逐渐增高。例如:CEO(首席执行官)、CPU (英语“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缩写)、SOS (国际通用船、飞机呼救信号)、NBA (美国职业篮球赛缩写)、AC米兰队(意大利一支著名的足球队)、DNA (英语“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IQ (英语“智力商数”的缩写)、UFO (英语“不明飞行物”的缩略语)、MTV (音乐电视的缩写)等等。诸如 GDP (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之类的词已经被国人普遍接受了。

二、拟声处理——音译词 通常,英语词汇进入中文不是原装,大多数词汇要“去英语”化,符合中国的习惯模式才能被承认接纳,最后接受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音译是最简便的处理方式,按照英语词的发音转换成汉字,比如:英美人名,奥巴马(Obama)、布莱尔(Blair)。还有地名,如:纽约,伦敦,加拿大等等,一旦确定,重要的政要译名不可随便改。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英语词汇的翻译,有的还很巧妙。比如:粉丝、派对、咖啡、沙发、巧克力、模特、雷达等。“逻辑” 这个外来语是当过民国教育总长章士钊老先生翻译拟定,他早年在《国风报》发表《论翻译名义》一文,第一次提出将西方“Logic”直接音译为“逻辑”,从此替代“名学”、“辩学”等译名。 改革开放以前,汉语对外语的借用比较慎重,直接使用原文的较少;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这场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快了,因此,外来词的涌入也有了新的特点,直接使用外语原文的多了。例如:布丁,西餐中的一种甜点心。尼康,日本的名牌相机名称。可卡因,一种毒品等。 音译词利用汉语的语音仿拟来源语词的语音,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汉字记录该语音。有些音译词在汉语中存活下来,如“佛”、“的士”等;有些则被淘汰,如“德莫克拉西”、“赛因斯”分别由“民主”和“科学”所取代。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大全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大全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中国与外界的接触、特别是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汉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主要是英语),最常见的词汇包括迪斯科(disco),沙发(sofa),芭蕾 (ballet),基因(gene),克隆(clone),高尔夫球 (golf),巴士(bus),博客(blog)等,不胜枚举。俗话说,来而不往非君子,那么英语是否也吸收了来自于汉语的词汇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在数量上并不那么突出。现根据网上搜索结果整理如下,如有遗漏之处,请读者自行添加。 以英语字母为序 1.banzai 来自“万岁”的日语发音 2.Beijing 北京 3.Bok choy来自“白菜”,比pe-tsai常用,后者已淘汰 4.Bonsai来自于“盆栽”的日语发音) 5.Canton 广东 6.chai 来自于“茶” 7.Changshan“长衫”,男子用 8.Cheongsam “旗袍”,来自于“长衫” 9.chi 或 qi 气(功) 10.chin chin (toast) ,你好、再见、举杯祝酒,干杯 11.China 或china“中国”或“瓷器” 12.china ware 瓷器 13.Ching,Qing 清(朝) 14.chop chop 来自于“快”广东话发音(kap) 15.chopsticks 筷子 16.Chop-suey 来自“杂碎” 17.Chow mein 来自“炒面” 18.chow 或 chow chow“狗”广东话发音 19.chow (food) 炒饭,食品

20.Chung-Kuo 中国,已不常用 21.Confucius来自“孔子” 22.coolie(koolie))来自“苦力” 23.Cumshaw赏钱,来自“感谢” 24.dazibao 或 big character newspaper 大字报 25.Dim sum 来自“点心”,现广泛用作“小吃”,“早点” 26.Dingho来自“顶好”,虽然此词被收入部分辞书,但一般美国人似乎不懂 这个词的意思 27.dojo 道场 (武术训练场),日语发音 28.egg foo young 蛋芙蓉 29.Feng shui 来自“风水” 30.futon 沙发床,来自于日语汉字“布团”的发音 31.gaijin 外国人,来自于日语汉字“外人”的发音 32.geisha 艺伎日语汉字“艺伎”的发音 33.ginkgo银杏,可能来自于“银杏”日语发音ginkyo ,但在写作时出现错误 而将错就错了 34.Ginseng来自“人参” 35.Gung ho或gung-ho(热情高涨)。这个词在英语里用的很多,并有电影电 视节目,乐队取此名的。举例:At first everyone is gung-ho about this idea. But now no-body even talks about it.(刚开始大家对这个想法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现在谁也不提它了)。对于这个词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从“干活”这个词派生而来,也有人认为是从公共合作社的缩写“公合”而来,还有人认为是从“更好”这个词转化来的。笔者倾向于此词派生于“干活”的说法。 36.gwailo 鬼佬,广东话 37.Han 汉族 38.Hanoi 河内(越南城市) 39.hanzi 汉字

汉语中的外来词初探

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初探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日益增多,针对这种语言现象,重点分析探究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 的类型,发展特征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对此做出了 评价。 【关键词】汉语外来词性质类型特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不例外,词汇的变化尤为明显。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词汇为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及人们交流的需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出现大大增强了世界语言的融合与交流,随之而来的是汉语词汇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词。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外来词的概念及基本性质。在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现代汉语》中曾提到“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叶蜚声,徐通锵先生的《语言学纲要》对外来词是这样定义的“外来词又叫借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外来词是不同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把对方语言的词吸收到本民族语言中的结果。 万红在《当代汉语的社会语言学观照》第一章第二节“外来词的性质”中指出,“外来词产生的原因是在社会之间相互接触时,本族语中没有表达特定内容的词或短语,或者本族词语、短语不合适。”其实这是对外来词社会性质的论述。史有为先生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考查外来词的性质,认为“外来词具有语言、文化、社会三重性质”他还认为“外来词是‘异文化的使者’。” 自古以来,汉民族就和其他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与联系,其间不断有新的词语传入,有些词还一直被人们使用并流传下来,因使用频繁,很多时候人们已经察觉不到它们是外来词了,例如“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是汉语从西域借入的词;“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是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语;“胡同、站、蘑菇”是元代借入的蒙古语词…… 其次,介绍一下汉语词汇中外来词的类型。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现代汉语》中将外来词分为四类: 1、音译外来词: 根据外语词的声音对译过来的,一般叫音译词。例如 克隆——clone 扑克——poker 模特——model 基因——gene 休克——shock 沙发——sofa 布丁——budding 比基尼——bikini 苏打——soda 逻辑——lodic 桑拿——sauna 幽默——humor 2、音意兼译外来词: 把一个外来词分成两半,一半音译,一半意译,例如 romanticism——浪漫主义chauvinism——沙文主义 Marxism——马克思主义 3、音译加意译外来词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讲课稿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Tuhao土豪”有望携手“Dama大妈”以单词形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这则消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有二百余个包含中文渊源的词汇。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汉语借词已经在英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种类繁多的汉语借词 “ganbu(干部)、guanxi(关系)等词多年以前就正式进入了《牛津英语词典》;tofu(豆腐)、Peking duck(北京烤鸭)、chow mein(炒面)已进入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cheng-guan(城管)、dia (嗲)等词也在英语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冉启斌副教授介绍说。 实际上,英语中各类汉语借词不断涌现。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如:Confucius(孔子)、Laozi (老子)、Tao(道/道教)、Tao Te Ching(《道德经》)、feng shui(风水)、Mandarin(官话)……这些词语已经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文体娱乐方面:“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政治经济方面:“lianghui(两会)”一词,是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早带头使用,渐渐地,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各大国际媒体的通用词汇;我国的货币单位jiao(角)和yuan(元)

也已被收入英语词典,有趣的是, yuan这个词在英语中又经历了词义范围扩大的过程,现在,yuan还可以用来泛指钱(money)。 汉语词语的“英化”过程 其实,汉语词语进入英语词汇系统,或多或少地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英化”改造。改造方式有音译、意译、音意合译和音译加词缀。例如,汉语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腊词“nautēs”(航行者)组成英语单词taikonaut(太空人),主要用来指中国航天员,现已收录牛津词典中。而最先由海外华人创造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如今这个词已经成了英美国家里不少人打招呼的常用语。 同时,汉语词汇进入权威英语词典也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核。“所有词语被收录于词典之中时,都要考虑它的通用程度和使用频率。”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外来词加入词典的时候,通常要考虑多种因素。“形象化地说,就是要看母语为英语的人能否十分自然地去使用这些词汇,‘外来语’的感觉是否在逐渐弱化。如果一个词被媒体广泛使用,而不仅仅是出现在某篇报道之中,我们肯定会考虑收录它。另外,将汉语词汇纳入英语词典时,还需要考虑这些词语的直观程度,像‘guanxi(关系)’、‘hukou(户口)’这样的词语在我们看来就挺直观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汉语流行词汇有望被收录在英语词典之中。像maotai(茅台)、Peking opera(京剧)……这些词语在母语为汉语的群体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那么,它们“出口”后,在英语中也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汉语成英语新词最大来源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姚双云教授认为,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英语开放度高,包容性强,借词庞杂;第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必然推动各种语言间的词语借用;第三,汉语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英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根到底,汉语词汇的大量“出口”,其深层原因是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和关注度的提高。 中山大学周海中教授认为,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必然会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的汉语言学界对于来自英语或其他语言的借词研究颇多,而对于汉语词汇的输出现象研究较少。近年来,国人中文母语意识的提升,席卷全球的“汉语热”,网络上来自中国的各种新闻热点,都在提醒着我们,应该开始更多地关注和探讨汉语词汇输出这个文化现象了。于国宁 链接: 已录入英语词典的部分汉语借词 Guanxi 关系 Taikonaut 中国宇航员 Goji 枸杞 jiaozi 饺子 Shaolin 少林寺

汉语外来词热词

汉语外来词热词目录来源方法实例引言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时,他们所固有的语言也皆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经这样说过,“语言,象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言的或文化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式的接触,都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现象,而语言接触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外来词的产生。 外来词(1oanword),也叫借词(borrowing),是指从别的语言吸收来的词语。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发展词汇的需要,任何民族都必须向其他民族借用一定的词语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一个民族语言借用,吸收另一个民族的词语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自古有之,各个民族皆有之。”英语之所以号称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是因为英语吸收外来语的能力特别强,据统计,英语中有70%以上的词汇来自其他语言,本民族的词汇还不到30%。日语的借词在总词汇量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仅从汉语借的词就占总量的40%。自魏晋六朝以后,汉字被用作日语的书写工具,汉语的词也就大量地涌进日语。这些词在日语中还保留着汉语词古代的读音。现代日语更是从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中大量吸收外来词。据日本国语研究所统计,日语字典里每lO个词中至少有1个是外来词,一个普通日本人的语汇中至少有30%是外来词。 汉语自古就和其他民族有来往,当然也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了不少外来词。小知识:汉语的借词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大规模的借词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借词高峰是在汉唐时期(公元前2o6一公元907)。特别是汉唐盛世即社会生产力最发达的两个时期,科学文化兴盛,国内政局稳定。其间有两个重要事件,导致了大量外来词的产生。一件是张骞出使西域,另一件是佛教的广泛传播。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大量的外来词被吸收到汉语的词汇中,其中有很多词语已经纳入了全民族的公用词汇中,看不出外来语的痕迹了。例如:琉璃,琵琶,唢呐,苜蓿,石榴,苹果,橄榄,胡椒,茉莉,葡萄,菠菜等等。佛教广泛传播而引入的外来词数量众多,有很多只能在佛经中才看见,有些已经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例如:佛,菩萨,罗汉,观音,阎罗,地狱,和尚,因缘,境界,觉悟,心心相印,打成一片,不可思议等。这些与汉语固有词早已打成一片,真是不可思议! 汉语历史上的第二次借词高峰是在经历了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以后,从晚清到五四运动的近百年时间。这一次大规模的借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社会原因。一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二是一批接受西方启蒙思想教育的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在同西方文化的广泛接触中,西方国家的新思想、新事物被引入中国,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外来词。这批外来词范围较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 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词如:德谟克里西(民主,英语democracy),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俄语CoBer),沙文主义(狭隘的民主主义,法语chauvinisme),苦迭打(政变,法语coup d’etat),柏里玺天德(总统,英语president),布尔乔亚(资产阶级,法语bourgeois),普罗列塔利亚(无产阶级,法语proletariat),等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词如:赛因斯(科学,英语science),声纳(水下声波定位装置,英语sonar),卡路里(热量单位,英语calory),马达(发动机,英语motor),德律风(电话,英语telephone),康拜因(联合收割机,俄语KOM6a,C~H),水门汀,士敏土(水泥,英语cement)等等。文体艺术方面如:幽默(诙谐,英语humor),吉他(六弦琴,英语gmtar),探戈(一种舞蹈,英语tango),马拉松(42.195公里长跑赛,英语m啪thon),扑克胜(拳击,英语boxing)等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词如:咖啡(一种饮料,英语coffee),三明治(一种夹心面包,英语sandwich),白兰地(一种酒,英语brandy),等等。这一时期的外来词中音译词较多,特别是政治方面的词,很多都被后来的意译词所替代。如:柏里玺天德一总统,德谟克里西一民主,布尔乔亚一资产阶级,普罗列塔利亚一无产阶级等。但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词都被保

现代汉语常见外来词

现代汉语常见外来词

现代汉语常见外来词 (因外来词中的字母词书写形式特殊,单列为一类,见三、现代汉语常见字母词) A B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W Y Z A 外来词外文原 词 解释其他音译 阿 斯匹林aspirin 乙酰水杨酸,解热 镇痛药 阿司匹 林、阿斯 匹灵、阿 司匹灵、 阿斯必灵 澳Australia 国名

大利亚 奥 斯卡Oscar 美国电影界每年颁 发给在电影编导表 演等方面取得优异 成绩的人们的金像 奖 爱 滋病AI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缩写; 获得性免疫缺损综 合症 爱兹病、 艾滋病 TOP B 外来词外文原词解释其他音译

芭蕾(舞)ballet 一种起源于 意大利的舞 剧 巴士bus 公共汽车拜拜bye-bye 再见 白兰地brandy 用葡萄等发酵蒸馏制成的酒 百事可乐Pepsi-Cola 一种饮料品 牌 磅pound 重量单位 保龄球bowling 一种室内体育运动项目 奔驰Benz 德国汽车品牌 绷带bandage 包扎患处的纱布带 泵pump 吸排液体的

器械比基尼bikini 泳装 冰淇淋ice-cream 雪糕冰激凌、冰结涟、冰淇凌、冰其淋、冰激淋 布丁pudding 蛋糕、甜点布甸、布饤布什Bush 外国男子名 TOP D 外 来 词 外文原词解释其它音译 打dozen 十二个为一打大、打臣、大臣 代沟generation gap 两代人价值观 念等方面的差 异

道 林纸dowling paper 一种精致的印 刷用纸,用木材 为原料制成 迪 斯科disco 放送流行乐曲 唱片供人跳舞 的夜总会,以后 也专门指一种 流行乐曲以及 和着这种音乐 所跳的舞蹈 的士高 的 确良dacron 涤纶织物 的确凉、涤 确良、达克 纶、大可 纶、涤良、 的良 的 士 taxi 出租车 涤纶terylene 一种合成纤维 特纶、特丽 纶

现代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

现代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 在與日本、朝鮮等國並稱為“漢文化圈”國家之一的越南,漢語對其語言的影響是較為深刻的。在越南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漢語漢字一直處於正統的地位,並被廣泛使用於教學、科舉、公文、外交、公務以及文學創作等方面。因此可以說漢語對越南語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最為顯著的是現代越南語裡仍存在著大量源於漢語的漢越詞。這些詞語不僅數量眾多而且使用範圍廣泛,幾乎遍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宗教、文學、醫學、教育等所有領域,是越南詞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xx語中漢語借詞眾多的主要原因 越南語裡面的漢語借詞數量極多,據研究資料統計,漢語借詞大概占越南語詞匯總數的60%,在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裡,這數字可能還高達70%80%。例如: [政治] chinh phu政府、tong thong 總統、noi cac 內閣、da phuong hoa 多方化、dam phan 談判;[經濟] dac khu特區、loi tuc 利息、loi nhuan 利潤、thue 稅、dau tu 投資;[法律] khoito 起訴、bi cao 被告、nguyen cao 原告、hinh su 刑事、dan su 民事、luat su 律師。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越南語裡面的漢語借詞如此之多呢?其原因有來自兩種語言本身的特點和兩國人民的民族心理,同時也有來自當時越南社會背景等多方面的。總的來說其主要有以下幾條: (1)兩種語言的類型一樣,都是單音節語言,詞和詞之間的關係不靠詞的形態變化而主要靠詞序和虛詞來表示。這就使得越南語不用通過什麼複雜的手段,就很自然地把漢語詞納入自己的詞彙系統。 (2)越南語與漢語接觸時,仍處於初始階段,缺少大量標示概念的詞彙。 (3)越南社會當時還比較落後,因此在接受中國其他領域成果的同時,語言自然而然也跟隨著借進來了。

汉语外来词浅析

汉语外来词浅析 摘要: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大致可划分为古代外来词和现代外来词两个阶段。外来词的进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但是这些词进入汉语之后,受到了汉语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汉语外来词;特点;分类;历史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而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因此一种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将反映出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痕迹, 而在语言的要素当中词汇是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相对于汉语来讲,外来词又是反映这一语言现象的载体。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语外来词的研究,揭示出外来词的特点和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一.汉语外来词的历史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甚至更远的国家已有交往,并带来了语言的相互渗透。例如:《楚辞·大招》中“小腰秀劲,若鲜卑只”中的“鲜卑”就是外来词,是指一种金属带钩。纵观整个汉语发展史,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大致可划分为古代外来词和现代外来词两个阶段。古代外来词指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外来词主要来源于佛教传入地——西域或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其吸收高潮在汉唐时期。当时国内经济繁荣,我国与周边兄弟民族和亚欧诸国来往频繁,汉语与西域诸语言的接触广泛,这就使汉语有很多机会吸收外来词。如:葡萄、狮子、枇杷、楼兰等。再有隋唐时代,大量佛经从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于是佛教词语大量涌入到汉语词汇中,如Buddha译为“佛”,Nama译为“南无”。 现代外来词指鸦片战争以后,主要吸收以英语为主的现代印欧词汇。这一百多年来,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一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社会,随着欧美列强的入侵,欧美各国的科学文化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同时把大量的外国词汇特别是英语词汇借用到汉语中来。如:赛恩斯(science)、奥

汉语外来词形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9970281.html, 汉语外来词形式研究 作者:爱莎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3期 摘要:外来词是现代汉语词汇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就汉语外来词的内 涵,新形势下外来词的特征,汉语的规范问题进行了探讨。管中窥豹,旨在找出汉语外来词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汉语中外来词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则,见证社会变革、科技发展给语言带来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汉语;外来词;社会发展 所谓“外来词”指的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外来词是世界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的必然产物。语言大师萨丕尔曾经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就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的借贷,就可能把相关的词也借过来。”语言接触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现象,而语言接触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外来词的产生。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地与世界各地区频繁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量的外来词进入了汉语词汇。因此有必要对借词现象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外来词成为丰富汉语词汇的途径。 一、汉语外来词的形式 1.1外来词的含义 外来词又称“外来语”“外来语词”“借字”。传统观点认为它是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其定义一直都是有争议的问题,至今人们还对其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外来词”就是“音译词”,也就是说“意译词”不是外来词。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意译词跟音译词一 样,属于外来词的范畴,即汉化意译。我们认为外来词是指汉语从其他民族语言或方言中引入的词。 1.2外来词的分类 关于外来词,历史上曾经使用过“译语”“译名”“译词”“外国语”等名称,而作为正式的科学术语是从“外来语”开始的。语言学家陈望道、吕叔湘等称“外来语”,罗常培首称“借字”,赵元任首称“借语”,高名凯、刘正琰称“外来词”。后来“外来词”这一称呼被人们广泛接受。所谓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就是指汉语中的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 1.2.1意译式外来词 意译式外来词是用汉语材料根据原词所表达的意义进行重新加工创造出的外来词。虽然汉语吸收外来词时,音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音译词多为多音节,而汉语词音节短,大部分是

汉语中的音译外来词

边走边学 汉语中的音译外来词 想必同学们对“咖啡、坦克、吉它、沙发、幽默、尼龙、摩登、芭蕾、逻辑”等词都不会陌生,可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些词都是从英语词汇里引入的,是汉语中非常典型的外来词。 汉语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自身不断演变,一方面也从其他语言中不断吸收。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中,汉语词汇引入了大量的外来词。 外来词可分为音译和意译两种,很多外来词的音译常常被后来的意译所取代,这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趋势。但这并不能否定其音译的优越性。音译词的外来味很浓,不懂外语的人在涉外场合偶尔一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很多外来词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很难辨认它的“外来身份”了,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上述词汇就是如此。下面介绍一些我们身边的音译外来词。 一、完全音译的外来词 AIDS 爱滋(病) golf高尔夫(球) jeep吉普(车) disco迪斯科(舞)coke cola可口可乐chocolate巧克力brandy白兰地(酒)bus巴士(公交车)beeper BP机(呼机)beret贝雷(帽)cartoon卡通 humor幽默 guitar吉它 ballet芭蕾(舞)cool酷 coffee咖啡 engine引擎 hamburger汉堡包 jacket夹克(衫) microphone麦克风 logic逻辑 modern摩登 nylon尼龙 model模特 opium鸦片 poker扑克(牌) radar雷达 sandwich三明治 sofa沙发 salad沙拉 tank坦克 rum朗姆(酒) soda苏打 salmon三文鱼(大马哈 鱼) sardine沙丁鱼 T-shirt T恤(衫) rifle 来福(枪) pound磅(重量单位) 或英磅(货币单位) pie派(一种饼)如: 蛋黄派 二、含有音译成分的外来词 beer啤酒bar酒吧mini-skirt迷你裙 motor-bike摩托车 card卡片 另外,绝大多数的人名、地名都是根据他们的发音而来的。如:Tom(汤姆)、Jackson(杰克逊)、England(英格兰)、London(伦敦)。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语言文化因素

一、引言 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 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而语言又是由词汇和词汇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 Renouf, 1988: 168) , 所以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变化最快、最显著。既有读音和词形的变化, 又有词义的转换; 既表现为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灭亡, 又包括旧词添新义和大量借入外来词。事实上, “英语中8 %以上的词汇借自其他语言”(Ency clopedia A mericanna, Vo l. 1 , 198 : 423) , 这其中就有相当一 部分借自汉语, 并显现出其特有的地域特征、语音特征、语法特征。为此, 本文拟就英语中汉语借词这些特征和语言文化因素作一具体探讨, 以期从中找出一些规律, 从而加深对英语词汇特别是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理解和运用。归根结蒂, “语言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进行1, 而“从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看, 词汇能力低是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地域特征 1. 源于中国地域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借词这类借词大多来自政治、宗教、历史人物或日常交际等诸多方面, 无不折射出浓郁的中国地域文化特色。如, yamen 衙门( 旧时官员的办公场所) ; Mandar in 满大人( 清朝九品以上官员) ; T aoism 道教( 我国宗教之一, 由东汉张道陵创立, 南北朝时日渐鼎盛) ; lama 喇嘛( 西藏喇嘛教的僧人) ; Confucius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Mencius 孟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Sun Yat-sen ( 孙中山) , T an Kak Kee( 陈嘉庚) 。另外, 英语中还有一些表示中国民俗文化的借词。如Ya ng ko 秧歌( 流行于北方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 常有锣鼓伴奏) ; to ng 堂( 在美国的中国侨民的兄弟会等组织) ; yin 阴; yang 阳; chi( qi) 极; T ai Chi 太极拳( 一种拳术, 动作柔和缓慢) ; Wushu 武术或Kunfu 功夫( 打拳和使用冷兵器的技术) ; 等等。这些词在步入英语之后, 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并逐渐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 常出现于英语口语和书面文章之中。如: ( A) T he treat ment rests on the T aoist belief that tw o lif e fo r ces, yin and y ang, combine to produce a vital life energ y, called chi ( or qi) , that flow s thr ough the bo dy alo ng pat hw ay s know n as mer idians, w hich w ere char ted two thousand y ears ago . ( Time, Nov. 17, 1997) ( B) As the st a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s junior w ushu team, yo ung Li perfo rmed his mar tial ar tistr y on t he Whit e House law n for an audience including Richard Nixo n and Henry Kissenger . (Time, Oct. 5, 1998) 2. 源于中国特产或有中国特色事物的借词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 globalization) 进程的加快,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接触、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而且“启蒙的一些价值如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已为大多数现代化国家的人们所承认”。这在一过程中, 众多表示中国特产、特制品或特殊事物的词汇及其文化蕴涵一同渗入英美等西方国家并陆续为英语所吸收和包容。 ( 1) 饮食类当今英语中, 在饮食方面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借词一般有: dim sum ( 点心) ; w o n to n( 锟钝) ; ketchup 茄汁( 番茄汁、番茄酱) ; chow mein炒面( 一种方便食品) ; bo kchoy 小白菜; Mao tai 茅台酒; chou suey 炒杂烩( 煮熟后切碎供食用的动物内脏) 。 事实上, 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国食品正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神往和接纳。“据1989 年统计, 单是纽约市就有中国餐馆24家, 几乎每一个小街区都有豪华的中国餐馆”(顾嘉祖, 1999: 54) 。美国的其他城市也是如此, 富有中国地方风味的川菜粤菜、鲁菜、京菜、维扬菜、姑苏小吃等, 可谓是应有尽有。中国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而且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几乎所有其他国家的菜谱。与此相同步, 相应的汉语词汇和文化也随之步入英语, 并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库及其文化。从这一点上讲, 中国菜跟美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样, 都为文化和全球化作出了贡献。

浅谈从英语中汉语借词发展趋势

浅谈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 作者:陈中平日期:2010-09-30 字体大小: 小中大 论文关键词:汉语借词中国英语中国文化汉化思维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汉语借词。随着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汉语借词最终可能会发展成为中国英语词汇部分。中国英语是成长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来交流的,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英语变体,它受中国文化和汉语思维的影响。中国英语在诸多层面有着自身特点,本文在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总结,从中国英语的存在依据、概念界定、语言特征和发展前景四个角度作了分析。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因素的词汇,则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语言之间相互借用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更是如此。英语发展成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从世界各个语种中吸收了不少词语,汉语也毫不例外。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几乎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所有领域。根据我国学者的最新统计,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有1488个(汪榕培,常骏跃.2001)。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新闻报刊上出现的,未被收录进词典的汉语借词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英语中大量涌现汉语借词的现象始于一百多年前。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对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不断扩大与深入,英语中更是大量借用反映中国文化各方面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词。如Tai Chi(太极拳)、Kung—fu(拳术,武术,功夫)、silk(丝)、mahiong(麻将)、Yangkof秧歌)、Shi Ching(诗经)、Taoism(道教)、fengshui(风水)、Confucius(孔子)、Mencius(孟子)、Maoism(毛泽东思想)、papetiger(纸老虎)等等。显而易见,这些词一般都表示中国的特有事物或汉语里的特别说法。 另外,新闻媒介也在深深地影响着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中国在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以及其他的诸如《北京周报》、《中国建设》、《时代周刊》和一些英文电视节目,特别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以及互联网等,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影响着汉语借词的输入。每年《中国日报》所发布的“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大部分是以意译的形式而出现的。比如“菜篮子工程(vegetabl e basket project)”、“乡镇企业(township enterprises)”等。可以预见,在这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中,一部分词汇将成为永久的英语词汇,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和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汉语借词最终会发展成为中国英语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早在1980年,葛传规先生就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翰林院(Han Lin Yuan)、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白话文(baihua wen或baihua)、人民公社(people S commune)、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等,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虽然这种提法引起了很多争议,但从此以后“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和讨论。 纵观诸多学者对中国英语近二十几年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大家由刚开始对是否存在中国英语提出质疑继而转向对它的肯定与拥护,纷纷为之著书立说,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把握。有从下定义着手对其进行界定的,像汪榕培、李文中、谢子君、姜亚军等;也有学者呼吁大家对中国英语进行系统的描述性研究,像杜瑞清和姜亚军等。在一片拥护声中,

汉语的借词现象和特点

汉语的借词现象和特点 借词也叫外来词,通常认为它指的是音或者义借自外语的词。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词的借用。只要民族之间有接触,就会有词语的借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汉语也不例外。 一、汉语借词现象 在汉语史上的借词现象的高峰时期概括起来主要有七段。 1.汉代从西域借词 我国是一个传统内陆国家,贸易往来、战争征伐、文化交流最早都是向内陆发展。汉朝是强盛的中原帝国,它对外交往的首选是向西发展,此时历史上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都加强了中原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出现很多西域借词,比如苜蓿、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琥珀是古波斯语的音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时期来自西域的借词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并不多。 2.汉末到盛唐从梵语借词 梵语是古印度语的一种,现在仍是印度23种官方语言之一,古梵语文献数量仅次于古汉语文献数量,居世界第二,远远超过古希腊语和古拉丁语的文献数量,古梵语文献主要是佛经。早在西汉末年,佛教的《浮屠经》传入我国,之后不断有佛经传入,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引入了很多新

的概念。那么,汉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借用了很多古梵语词。比如:“佛”最初音译为佛陀,或浮屠,简称佛。本意是“觉醒、顿悟”,佛教徒把教主释迦牟尼尊称为佛;“塔”最早的梵语音译是?堵坡,意思是佛教高僧埋葬尸骨的坟冢。晋朝以后,人们专门造了“塔”字,塔也就成为一个意译的借词,一直沿用至今;“袈裟”是梵语的音译词,意思是僧尼的法衣;“伽蓝”音译借词,意思是僧众居住的庭院,现在在洛阳、吉林、无锡、苏州等地都有伽蓝寺。梵语借词数量庞大,日本学者编纂的《汉语佛教大词典》收录的佛教词语多达3万5千余条,其中绝大部分是梵语借词。 3.元代从蒙语借词 宋代,蒙古族就已经与汉族发生过接触,乃至元朝建立,汉语与蒙语有了更为广泛而密切的接触,汉语此时出现向蒙语借词的高峰。 “歹”是个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有裂缝的残骨。而现代汉语“歹”字的意思是“不好”,这个义项最早出现在元代文献里,比如出自元杂剧《窦娥冤》的一句话“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个义项就是源自蒙语的近音字[tai],此时,现代汉语“歹”字本义已经消失,而是完全借用了蒙语的意思。同样“蘑菇”、“站”、“把式”等也是来自蒙语的音译借词。 4.清代从满语借词 清兵入关以后,建立了清王朝,汉语中满语借词逐渐多了起来,比如:阿哥、格格、贝勒、贝子等等,这些都是满语的音译借词,随着清朝的灭亡,很多满语借词在口语中消失,一少部分留了下来,比如内蒙古有的地名叫贝子庙。现代汉语中典型的一个满语借词是萨其马(满族的萨其马是

浅谈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

浅析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 要强 摘要:近年来,英语外来词在汉语中大量出现,并产生一些新的现像如字母词异军突起、音译词回潮,这对汉语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英语外来词的来源形式和发展变化,尤其随着近些年来网络涌入人们的生活以及国际一体化的进程,英语外来词在内容上也不断更新。本文在分析了英语外来词带给汉语发展的利与弊之后,提出我们应该对英语外来词进行合理地运用和规范,使它能够起到促进汉语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英语外来词;发展;递增;影响;规范 中图分类号:H313.5 Analysis of Chinese loan words in English Yao qia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nglish loan words in Chinese in the appearance of large numbers and produce a number of new words are like the letters such as the emergence, resurgence of the word who, which the Chinese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source of loan words in English 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particular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network into people's lives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process, English loan words in content is also constantly upda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nglish loan words in Chine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s and cons, the proposed outsid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hould be a reasonable use of words and norms, so that it can play a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development. Keywords: English loan words; Development; Incremental; Influence; Norms 引言 所谓“外来词”指的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外来词是世界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的必然产物。语言大师萨丕尔曾经说

上海话 外来语

上海话中的外来词 一、上海话中外来词的类型 1.形式类型 外来词的形式类型可分为音译、音译加附注、半音译半意译、音译兼意译、直接从日文中吸收过来的外来词。 (1)音译 音译词指的是只记录外来词的语音,不关注意义的词。在语料中共有63例。其中音译自英语的58例: 马赛克、卡布奇诺、曲奇、克力架、秀、吧、宕、舍宾、波西米亚、差头、派对、粉丝、派克、派、开司米、扑落、法兰盘、凡尔、赛璐珞、沙蟹、哈、拉斯卡、回丝、梢、水门汀、泡立水、愷士林、克罗米、腊克、引擎、梳打、切司、(番茄)沙司、(番茄)配司、土司、披耶挪、梵哑铃、萨克斯风、道勃儿、脱趣、奥斯开、史到婆、厄隑五、隑路、罗松(汤/帽)、派力司、沙发、席梦思、司的克、史答脱、水汀、司必灵、米达尺、派司、摩登、打、肮三、麦克风。 源自日语的4例:马杀鸡、卡哇伊、欧巴桑、欧吉桑。 英语和日语合译1例:卡拉ok。 (2)音译加附注 音译加附注指的是整个词音译之后,再加上一个语素表示义类。在语料中共3例: 雅皮士:“雅皮”源自英语yuppie,添加“士”表示青年人。“雅皮士”指的是以追求享受为目的的高收入年轻阶层。 老克拉:“克拉”源自英语carat,是宝石的重量单位。喻指那些从国外归来见过世面的、有西方文化知识背景的“老白领”。添加“老”表示年长者。 士林布:“士林”自德语Indanthrene翻译而来。“布”表示义类。“士林布”指的是旧时一种机器织的、用阴丹士林蓝染的布。 (3)半音译半意译 半音译半意译指的是对外来词采用部分音译,部分意译的方法。在语料中共3例: 摩托车:源自英语motorcycle,将motor音译为“摩托”,将cycle意译为“车”。 冰淇淋:源自英语ice-cream,将ice意译为“冰”,将cream音译为“淇淋”。 当机:源自英语servicedown,意思是服务器关闭,后泛指电脑死机。将down音译为“当”,将service意义引申为“机”。 (4)音译兼意译 音译兼意译指的是对整词音译的情况下,采用能表达意义的词,达到音译双关的效果。在语料中共6例。其中源自英语5例: 血拼:源自英语shopping,保留语音的前提下也表达了买东西大出血的意义。 迷你:对英语minimum的简称mini的音译,同时在意义上表达了小、微型的意思。 酷:源自英语cool,“酷”本身也有“残酷”的意思。 蕾丝边:源自英语Lesbian,意思是女同性恋。译音的同时,用“蕾丝”表示了女性气质。 法兰绒:指一种正反两面都有绒毛的毛织品。自英语flannel音译而来,而其中的“绒”也表达了其所属的义类。 2.语义类型 为了全面地描写外来词,除了分析形式类型外,还应从语义方面进行分析。现从词性和语义方面分析上海话中的外来词。 (1)词性的统计 名词共61例,如马赛克、卡布奇诺、曲奇、克力架、蕾丝边等。动词共14例,如舍宾、宕、梢、当机、血拼、放送、奥斯开、史到婆等。既可充当名词也可充当动词的词共3例,如秀、派司、马杀鸡。量词共1例,如打。 上海话中的外来词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中,其中又以名词尤多。外来词主要用来引进新概念,因此,虚词中鲜有外来词,介词、副词等不具有具象概念的词类中也很少有外来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