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87.50 KB
- 文档页数:35
现代图式理论
现代图式理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概念,它可以建立一个直观的图形模型,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的事件和过程。
图式理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现实世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
图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图形模型来描述复杂的事件和过程,从而使这些复杂的事件和过程具有可视化的特征。
它建立在概念图论的基础上,是一种可视化的抽象结构,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系统。
图式理论能够更好地描述系统之间的关系,揭示现实世界中复杂的事件和过程的结构和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
图式理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复杂的系统,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表达。
这种可视化的表达能够更好地让人们理解系统的结构,也能够更好地揭示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式理论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分析复杂的系统,帮助研究者把握系统的变化和趋势,从而更好地掌握系统的规律性。
此外,图式理论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复杂的系统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分析复杂的系统的变化和趋势。
图式理论还能够帮助人们探索复杂的系统中的潜在的变化和趋势。
图式理论也能够帮助人们发现复杂的系统中的内在规律和结构,从而使系统得以正确的描述和理解。
图式理论也可以帮助人们提出科学的假设,从而更好地探索和理解复杂的事件和过程。
总的来说,图式理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能够以图形的方式描述复杂的事件和过程,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结构和变化趋势。
图式理论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系统,也能够提出科学的假设,从而更好地探索和理解复杂的事件和过程。
图式理论与口译效率内容提要:口译效率的高低,决定于译员的思维习惯、知识储备、记忆能力、记录水平、文化意识、释意和意译能力等多重因素。
图式就是相关的背景知识,也就是人脑中预设的认知结构在语言理解和运用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论,因此其理论的运用能为目的语言文化背景认知的要求提供积极的帮助。
本文通过介绍图式理论的概念和口译活动的特点,并辅以案例分析,指出了图式理论对于提高口译效率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图式理论简介图式(Schema)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或者简单说是认知框架。
在心理学领域这个概念的首倡者是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一个人在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概念的时候,只有把它们同这个人脑海里的固有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概念。
现代图式理论一般被认为是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在其1932年出版的著作“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建立的。
他的学习理论将围绕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的知识视作一个复杂的代表人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框架网络。
然而巴特利特的研究并没有在当时引起多大关注,直到Ulric Neisser在其影响深远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对这概念进行了再次阐述,图式概念才开始在心理学乃至其他学科中被广泛运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Rumelhart)分析了认知框架或既存知识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该理论指出,无论口头或书面语篇本身都不具有意义,意义存在于人的脑海之中,它取决于人在理解过程中对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认知框架,也就是图式的启动。
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认知框架中的信息为理解、预测提供依据,赋予语言材料以意义。
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学习是将书本知识以及教师传授的知识纳入学习者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转变为有用的技能。
他们在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整个认知过程中,认知图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图式理论模式在语言理解中,背景知识所扮演的角色俨然已被正式规定为图式理论(Bartlett 1932,Rumelhart and Ortony 1977,Rumelhart1980),其最基本的原则是文章、任何文本、口头或是书面的都不是完全依赖其自身来传达意义的;而是,据图式理论而言,一篇文章只会为听者读者们提供导向,使他们能从自身过去获得的知识中找寻和建构新信息。
这种过去获得的知识又被称作为读者的背景知识,而它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就叫做图式(Bartlett 1932 Adams and Collins 1979,Rumelhart 1980)。
根据图式理论所述,文本的理解就是读者背景知识与文本之间相互动的过程。
且读者对文本材料和自身知识的结合能力是促成高效率理解与领悟的一大要素。
在理解单词、句子乃至整篇文本的过程中,仅有的语言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就如开篇Anderson等人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理解行为也都涵盖了学习者自身对世界的认知”(Anderson 等人1977:369)。
根据图式理论所述,整个理解的过程都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每一个信息输入都是根据已存图式描绘而成的,而且这些图式的各个因素与输入信息之间都必须是相容的。
进而这种原则就衍生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最基本的信息处理方式。
对于新进资料信息的处理,一般都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使这些资料信息的特性通过最适合的基层图式进入整个认知系统。
图式都是分等级的从低层次汇合成高层次图示,然后被普遍的图式激活。
因此,自下而上又被叫做数据驱动型信息处理方式。
从另一方面来说,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一般会随着认知中基于更高层次和更普遍图式的出现而发生。
同时,在输入信息中搜寻信息使之适应满足要求更高层次的图示。
因此,自上而下也被称作为概念驱动型信息处理方式。
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这两者都会同时地出现在所有的图式层次中(Rumelhart 1980)。
幼教365·管理2021年3月幼儿对某个现象或者某个东西感兴趣的时候,常常会乐此不疲,不断地观察或者摆弄,一探究竟。
这样看似重复的行为,实质上是幼儿在不断地探究,可以说是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重复,而是在深度学习。
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和家长该如何对待这种行为,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呢?为什么孩子总喜欢爬上爬下?为什么孩子总喜欢转圈奔跑?当我们了解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时,当我们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支持而非干预儿童时,我们就会看到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
如此,读懂幼儿的心思,解读幼儿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图式”是一把好的解读童心的密钥。
本文从家长的视角出发,追随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兴趣,进而结合图式理论,家园携手,支持儿童发展。
一、观察生活,发现儿童的兴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芃芃对蜗牛特别感兴趣。
走在路上,他总能发现草地里或台阶上隐藏的小蜗牛。
他说,他最喜欢的动物就是小蜗牛。
芃芃这么喜欢小蜗牛,我们就在淘宝上买了蜗牛回来饲养。
芃芃可高兴了,每天观察蜗牛吃东西,玩蜗牛的触角。
几天后,我们发现蜗牛好像不愿意吃东西了。
怎么办呢?在我的建议下,他很不情愿地把蜗牛送回了大自然。
为此,芃芃伤心地哭了好几天。
为了安慰他,我买了个小蜗牛抱枕送给他,他每天抱着蜗牛抱枕睡觉。
这样的一段饲养经历,让芃芃对蜗牛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芃芃对蜗牛的迷恋持续了很长时间,每天睡前都要求我读与蜗牛相关的绘本,绘本的内容很简单,都是介绍蜗牛的一些简单习性。
蜗牛走到哪里,都背着自己“房子”。
天气热,它就藏在自己的“房子”里面;下雨天,它就出来玩,它还喜欢吃生菜……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用黏土做的蜗牛,仔细观察,这些蜗牛的颜色、大小各不相同,有些细节特别突出,如蜗牛张开了眼睛等。
我问:“芃芃,你怎么做了那么多蜗牛?”芃芃说:“我很喜欢蜗牛。
”我接着问:“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蜗牛啊?”“因为小蜗牛很小、很可爱。
运用“图式理论”促进学习真实发生作者:禹芳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0年第06期小学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
对于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是导致学生感到难学的重要原因。
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变得形象易于理解,需要我们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探索更加适切的教学方法。
“图式理论”的出现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图式理论”的相关概念与特点定义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提出: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图片、图标、表格、实物图、线段图等直观图示,这些图示配合简短的文字描述,更加形象地体现了数学基础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进一步扩充了数学信息量,将分散的数学符号、公式等通过图式的方式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特点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图式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知识性,图式本身就是一种数学知识结构,图式与文字相得益彰,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或联想出数学信息;二是可视化,图式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抽象的思维过程,指明了学习的路径和思维的方向。
三是建构性,图式能把复杂的知识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利于突出知识的系统化,便于知识的记忆,便于知识的联想,便于信息的传递,其所表达的各种知识点互相之间具有相互联系。
“图式理论”的应用意义提供一种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的新视角北京市教科院在对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视导后的总结中特别提出“要关注学生的获得”。
获得什么?认知图式可以作为一个要点给予关注。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制定目标到过程方法都把认知图式的建构和利用作为核心,教学改进就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这样关注学生的学习获得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落实新课标,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新课标强调要从“数”与“形”两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数学,教学中以学生认知图式的建构为目标导向,依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探讨数学认知图式建构过程,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增强理解的,以学定教,可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
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ma Theory)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分别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了。
5~6岁时,他们喜欢玩似乎属于他们自己性别的游戏,并且喜欢和同性伙伴一起玩耍。
发展心理学家把这种分化称作“性别定向过程”。
这个过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发展心理学中已经有所反映。
以往关于性别定向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是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出现的第四个性别定向理论。
一、性别定向的三大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个研究儿童是怎样向男性化或女性化发展的是S·弗洛伊德。
因此,过去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著作,大多从精神分析理论开始来讨论性别定向问题的。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性别定向的主要机制是儿童与同一性别的父亲或母亲的认同。
这种认同是儿童发现自己生理形态上性别差异的结果,发现性别差异过程中“阴茎羡慕”和“阉割焦虑”的结果,也是成功地解决恋母情绪的结果。
然而,在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看来,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心理学领域之外仍有很大市场,但在心理学领域内,已经不再那么流行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理论难以用实验方法进行检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单凭经验是不能简单地作出评价的。
一个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是,性别定向的决定因素,究竟应该是儿童自己发现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还是儿童与同性父、母的认同呢?2、社会学习理论。
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反,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因适合性别或不适合性别的行为而得到的奖励或惩罚,强调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供学习条件。
所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定向是起源于社会中的“性别——分化”实践。
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将我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用于心理性别的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性别问题不需要受到任何特殊对待,也就是说,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心理机制(或过程)来解释儿童是怎样被性别定向的。
心理学家S·L·贝姆认为,尽管社会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儿童是怎样获得一系列适合于他们性别的行为的,但它把儿童当作相对被动的环境影响接受者,而不是主动地去理解外部世界。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图式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习得理论,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会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匹配和关联。
在语言习得中,图式理论强调听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即图式。
当听者听到一段语言时,他们会根据已有的图式对语言进行解析、理解和预测。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语言图式,即教授语言的基本知识和语法结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中的语言现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内容图式,即拓展学生对听力材料主题和内容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将听力材料与自己的背景知识起来,提高理解准确性。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策略图式,即教授学生听力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如预测、推断、总结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通过以上应用,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丰富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策略图式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从而提高听力得分。
图式理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主动构建图式,形成了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进而能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
图式理论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方法。
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进一步优化图式理论的实践应用,提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效果,仍需广大教师和研究者深入探讨。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图式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自适应学习建议。
另外,未来的研究也可以如何将图式理论与其他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以产生更大的教学效益。
例如,可以将图式理论同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听力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及教学方法的迭代,阅读教学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图式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也逐渐地应用到阅读教学中。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图式理论的初衷是要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本,它是一种用图像来表达文字内容的学习方法。
它有助于学生把文本分解和理解,更快速地掌握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同时,图式理论致力于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们建立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来理解文本。
图式理论从多种层面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激活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文本的能力,让学生们运用图像分析和归纳总结技能来理解和记忆文本。
图式理论强调的是贴近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授课为中心,让学生们有参与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有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练习和活动,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一步步把文本理解拆分梳理,以便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另外,图式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声音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图式理论可以激发学生们以另一种方式去思考和叙述,从而促进学生们学习语言和文字的技能,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提高整个班级的气氛,使学生们更有参与感。
图式理论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它还有许多待改善的地方,比如教师在实施时可能会存在过多的困难,以及它只能用于一些特定的文本。
同时,在实施时,教师也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总结和分析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此实现教学的双赢。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文本的能力,让学生们运用图像分析和归纳总结技能来理解和记忆文本,从而提高学生在文本理解能力上的表现。
式理论实施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此实现教学的双赢,实现学生的更好的学习。
知识文库 第19期205图式理论处理信息的模式研究宋二春图式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研究,他们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图式理论做了阐释和定义。
本文首先对图式理论的提出以及概念进行梳理,谈及其具有的特点,最后就图式在处理信息的两种典型模式做出阐释,以期为具体的语篇理解打下基础。
1 图式理论图式(schema)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图式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178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认知图式的概念,他认为概念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当它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时才产生意义。
概念并非孤立地储存在人的大脑之中,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的,这种联系又反应在人的认知图式上。
此后,格式塔心理学家Bartlett(1932)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映和经验的组织”。
而Rumelhart 又从听者或读者在意义构成上的作用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图式理论。
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图式做了阐释和定义,总的来说,所谓图式就是指个体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积极反应和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中的过程。
运用图式知识对语篇或文本进行解读和研究的学说被称为“图式理论”。
2 图式的特点图式具有五大特征:(1)图式有具体示例。
(2)图式可以互相嵌入。
(3)图式可以在所有抽象层面上表征知识。
(4)图式对感知世界和语言理解有巨大影响。
(5)图式具有动态性,随着世界知识的增长不段丰富。
3 图式理论处理信息的模式由于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图式理论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阅读理解和的研究中,后来又被用到听力理解的研究里。
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图式强调两种基本形式的信息处理方式: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processing).3.1 自下而上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又被称为资料驱动处理方式,指读者根据语篇的表层结构,如文字,文字的基本意义、文字出现的频率、句子结构等等,来处理输入的信息,即所谓“information processing based on linguistic input from the text is called bottom-up or text-based processing ”(Sandra Silberstein, 1987:31)。
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介绍了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对学习者的影响。
接着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图式教学法以及图式理论与口语教学的关系。
在总结了图式理论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
【关键词】图式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应用、影响、教学法、口语教学、启示、局限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图式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对于理解语言学习过程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式理论的运用也逐渐被探讨和应用。
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一些具体的例子和模式,建立起一种总体的概念或原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语言训练活动,帮助学习者建立起正确的语言图式,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图式理论对学习者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规律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图式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习者提供各种语言范例和语言模式,引导他们掌握语言规律,培养语言思维能力。
图式理论与口语教学的关系也是密切相关的,口语教学中重视语音、语调和语言节奏等方面,这些都与图式理论密切相关。
图式理论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未来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图式理论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正文2.1 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图式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鲍尔斯基提出的,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用来解释人类如何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图式是一种具有内部结构和特定功能的认知结构,用于存储和处理信息。
图式理论认为,人类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图式来建立认知结构,从而对世界进行理解和应对。
图式理论式理论认为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激活头脑中己有图式或建构新的图式,使之与新文本的内容建立联系的过程。
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障碍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相应图式缺乏或读前相应图式未被激活,从而未能发挥出背景知识的铺垫作用。
为了更好地探索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本文基于真实的英语阅读课堂,以Go for it 9 Unit6 When was it invented 的reading-An Accidental Invention为例,对阅读课堂中图式理论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图式的分类以及在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所谓图式理论,最早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
而“现代图式理论”是Carrell(1983)基于阅读过程模式中的“交互模式”提出的。
Carrell认为,“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任何篇章文字本身没有意义,而是给读者提供指导,引导他们如何从已有的之中检索和构建意义。
”(Carrel& Eisterhold 1988:76)其实质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将新信息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其联系的程度取决于已有知识与新的知识的相似度。
Widdowson(1983)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图式是认知的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赋予阅读材料意义。
”因而合理利用每种图式对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
根据图式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的主要受到三种图示的影响: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
这三种图式相互影响,促进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缺一不可。
1. 语言图式语言图式是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基础,只有读者在辨别和理解出文章中字、词、句的前提下,才能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解编,反之就未能理解甚至误解文章内容,从而达不到对文章框架的解剖。
2. 内容图式内容图式是“有关文本内容的背景知识”(崔雅萍)。
从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指语言中具有某种文化含义的词,它们带有客观世界及其内在属性与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文化负载词在不同语言之间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和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极具挑战性,这就需要翻译者运用专业的理论技能来完成翻译工作。
认知文化图式理论(Cognitive-Cultural Schemata Theory)就成为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理论基础,它能够帮助翻译者对比语言和文化,把握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并将其准确翻译出来。
认知文化图式理论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图式理论基础上的系统性文化理论,它借鉴了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框架,如概念、知觉、形象和语言,将它们与特定的文化概念结合在一起,探讨文化如何通过语言及其他文化媒介传播,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认知文化图式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文化图式、图式表达与文化归纳。
文化图式是文化的一种普遍而抽象的表述,它反映出一种文化的概念、象征、价值及其相关活动;图式表达是文化图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包括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形式;文化归纳是以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文化图式中的概念和价值,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翻译者在比较语言和文化的层面上弄清概念,了解不同文化的概念差异,从而进行准确的翻译。
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者可以先分析文化图式,尤其是该词指代的文化概念及其相关的图式表达,然后再尝试进行文化归纳,从而把文化负载词翻译成更精确准确的形式。
以英语中“spring”为例,它不仅表示季节,还表达“朝气蓬勃、新生力量”的文化概念,象征着新开始、重生和复苏。
因此,当翻译为中文时,除了表示某个季节的字面意思,翻译者还应考虑更深层次的文化概念,比如“春天”,来表达该词的幽雅、开朗文化内涵。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任务艰巨且复杂,但认知文化图式理论能够做到帮助翻译者对比文化差异,理解其文化潜台词,并最终准确翻译出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XX简介:陈玉洁,女(1988-)土家族,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XX:1006-026X(20XX)07-0000-011.图式理论1.1图式的内涵图式一词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
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同样非常重视图式概念,他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逐步深入到心理学领域,现代图式理论应运而生。
概括起来,现代图式理论主要有以下要点:①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
图式所描述的知识由一部分或几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其中的组成部分称之为槽道或变量。
②图式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③图式有复杂与简单、低级和高级、具体与抽象之分。
④图式是在新信息和旧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顺应”和“同化”的方式形成的,是人们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
1.2理解中图式的表征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体的认识过程中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即图式),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处理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的认识;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物体进行加工、改造及改变的过程,主体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建构与进展。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读者自己头脑中的前知识或者背景知识会再次呈现,并将其与新的信息图式联系起来,在前知识或者背景知识图式与新的信息图式之间找到交汇点,那样便形成了理解。
2.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的关联2.1阅读理解即图式的具体化认知心理学指出,当阅读材料中的线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之后,图式中的变量就会被阅读材料中的信息给具体化,从而使学生用图式去同化新知识或者改变旧图式,最终掌获新的知识,这就是理解的主要机制。
图式理论指出,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倘若学生的知识内在联系越紧密,结构化程度越高,那么其识记和存贮知识的效果就会越好。
由此可见,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倘若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英语背景知识炼成理解线索和“组块”,那么学生的阅读时间则能得以缩减,阅读量也能得以扩大,其头脑中的知识储存空间和工作空间也能得以提有效地扩充。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与策略【摘要】本文探讨了“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首先介绍了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阐述了如何将图式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并提出了采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教学活动以及利用图式理论设计阅读教学材料的策略。
接着对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在总结了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展望了图式理论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图式理论、阅读教学、基本原则、策略、概念、活动、材料设计、有效性、应用价值、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引言图式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图尔比(Barthes)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主张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会根据既有的认知图式(schema)来理解并解释新信息。
在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基本原则与策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如何运用图式理论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了解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在阅读中的认知过程。
将图式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调整自己的认知图式,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采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教学活动,可以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图式理论设计阅读教学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评估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指导教学实践的改进。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将总结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展望图式理论在未来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2. 正文2.1 了解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源自于巴特莱特和荷马的研究。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图式或框架来理解和处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