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AIS保险监管核心原则(中文翻译修改)

IAIS保险监管核心原则(中文翻译修改)

IAIS保险监管核心原则(中文翻译修改)
IAIS保险监管核心原则(中文翻译修改)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保险监管核心原则(ICP)

1.引言

1.为有利于经济增长,有效地分配资源,管理风险及运用长期储蓄,保险业必须在稳定的基础上运行。一个发展良好的保险业,可以通过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流动性和促进投资的规模效应来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是维持高效、安全、公平和稳定的保险市场所必需的,也是促进保险业增长与竞争所必需的。这样的市场将有利于保护保单持有人(在此文件中包括保单受益人)。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保证保险监管体系有效运作所必需的。

2.如同金融体系中的其他行业一样,保险业也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保险及与保险相关的金融活动正不断地跨越着国家和行业的界限。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创新。保险监管体制和实践必须不断地改善,以适应这些变化。并且,保险和其他金融行业的监管者都应该认识到并且处理好从保险业产生的金融和系统稳定性问题。

3.保险的本质是为经济、金融、企业和家庭提供风险保障。因此,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保险有其共性,也有其差异性。保险与其他多数金融产品不同,其生产过程是逆反的。保险费是在保险合同签订时收取的,只有特定事件发生时,才会产生赔付。保险公司通过分散风险和运用大数法则及其他技术来直接处理风险。

4.除了直接的业务风险外,保险公司其他的主要风险来自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这些风险是指技术风险,它与用以估算负债的精算和统计有关。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保险公司会遇到在投资活动和金融操作中产生的市场、信贷及流动性风险,及由于资产和负债不匹配而产生的风险。寿险公司还提供有储蓄性质的寿险产品,及用长期观念来经营和管理的养老金产品。监管体系必须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

5.最后,监管体系还要考虑到不断出现的金融集团与金融混业的因素。保险对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正在日趋增加。这一趋势要求保险监管能更加注重于更广范围的风险。一国和国际的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合作,以确保所有机构都被有效监管,从而企业和个人保单持有者都能得到保护,金融市场能够保持稳定;防止风险从一个行业传递到另一个行业,或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另一个国家;并且,还要避免重复监管。

保险监管核心原则的范围

6.保险监管核心原则为保险业的监管提供了一个全球公认的框架。IAIS的原则、标准及指

导文件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述。他们提供了一个评价保险立法与监管体系以及程序的基础。

7.核心原则适用于对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监管,适用于私有或与私有公司竞争的国有保险公司,而不论这些公司是在何地开展业务的-包括通过电子商务开展业务。保险公司的定义包括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当某些原则不适用于再保险公司(如消费者保护)时,将会特别指出。核心原则一般不适用于对保险中介的监管,在适用的地方,也将会特别指出。

8.一国的保险监管也许是多个部门的职责。例如,为保险监管制定法律框架的部门可能与实施这些法律的部门不是同一个部门。本文的假设是,核心原则是在一个国家适用的,而不是必须由一个监管部门来运用。当多个部门与保险监管相关时,这些部门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核心原则的实施。

9.监管机构必须以透明和负责的方式运作。它需要法律授予其权力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必须提出的是,拥有权力并不足以显示其遵守了某一原则。监管机构应该在实践中行使其权力。同样地,监管机构仅仅制定一些要求也是远远不够的;它应当确保这些要求被贯彻和执行。监管机构需要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以有效地执行这些要求。

10.监管者必须认识到,透明和负责的方式有助于树立其权威和可信度,有助于市场的高效和稳定。监管者的一个重要的透明要求是,在监管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提供有实际意义的公众参与的机会。为进一步确保市场的正常和有效率的运行,监管者应当在适当的时候,为公众评论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限。

运用和评估

11.保险核心原则可能被用于建立或加强一个国家的保险监管体系。它们也可以被用于评价一个已有的监管体系,通过这种评价,可以找出一些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可能会影响到对保单持有者的保护和市场稳定。为保证保险监管机构能持续地执行和运用核心原则,每一项原则后都附有一条释义和标准。附件一列出了IAIS的原则、标准及指导文件,以及部分准则,这些是对某些核心原则的进一步阐述。附件一的内容将会随着新的原则、标准和指导的发展而更新。附件二列出了在运用和实施这些原则时,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同时指出了如何评价是否遵守了这些原则。

12.必须在形式和操作中都要遵守的标准包括两类:

(i) 基本标准,这是运用核心原则的最主要的标准,监管机构要表明遵守了某一原则,就必须符合相应的基本标准。

(ii) 附加标准,这是较基本标准更高的要求,可以加强监管体系。附加标准不用于评价是否遵守了某一原则,而是用于评价一个国家的监管体系及提出一些建议。

13.在一个国家执行和运用标准及进行评估时,应当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金融体系的行业、结构及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及整个宏观经济情况。不同国家运用这些标准的方式和方法是千差万别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做法。例如,在一些国家,监管机构可以在其权力范围内,通过征求公众意见后,发布保险公司必须遵守的法规或指导文件;而在另一些国家,这种权力是属于立法机构的。

14.要表明已经遵守了某一核心原则,就应当完全符合了相应的标准,但在有些情况下,一国的监管机构也能证明某一原则是通过标准以外的其他方式来实现遵守的。由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本文中的标准也许不能永远保证实现遵守某一原则的目的,因此,在操作中有必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

2.有效的保险监管的条件

ICP1 有效的保险监管的条件

保险监管依赖于:

●金融业监管的政策、组织和法律框架

●良好发展和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

●有效的金融市场

释义

1.1 原则的实施有赖于一个良好的金融政策和制度环境,以及正常运行的金融业和法律框架。

1.2 这对监管机构行使其职责,有效地达到其监管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缺少其中一项或几项条件,将会影响保险监管的质量和有效性。

1.3 这一原则提出了应当存在的经济、法律和金融业环境及起支持作用的市场框架。在多数国家,这些条件都不在监管机构控制之中,因此需要其他行业的有效运作来配合。

1.4 有效的金融业政策和合适的组织和法律框架,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和高效运行所必需的。这些因素也有利于促进相关监管机构的合作及与政府的合作,提高人们对监管体系的信心。仅有好的法律是不够的。法律体系应当在尊重和履行保险合同方面提供支持。

1.5 有效的监管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监管者不仅在保单持有人中而且要在市场中建立可信度和权威性—尤其是在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心目中。可信度和权威性牵涉到多种因素,包括法律法规、与行业的协商咨询及监管活动和监管人员的素质等。

1.6 同样地,保险监管可能因为金融体系的不足而受到影响,例如,全国会计标准存在问

题、缺少精算能力及保险专业技术等。精确的财务数据的取得,需要各种合格的专家—包括会计师、审计师和金融分析师,同时还要能取得真实可靠的、具有可比性的经济和社会统计数据,以恰当地评估各种风险。一个运行良好、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和证券市场,也是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所必需的。

1.7 以上有效的保险监管的条件并非已经完全具备,保险监管者应当具有额外权力制定法规、程序和审慎性的规定,以解决不足之处。

金融业政策框架

基本标准

a 政府制定和公开发布旨在保证金融稳定的文件,其中包括有效的金融业监管的内容(涵盖保险业和其他金融行业)。

b 具有针对金融业的组织和法律框架(包括公众机构、法律法规等),并涵盖保险,以解决系统性的问题。这一框架应是明确和公开的。

金融市场体系

基本标准

c 具有可依赖的、有效的、公平的法律和司法体系(由品德高尚的、专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律师与法官组成),所有决定可以被完全执行。在合适的法律框架内,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得以正常运行。

d 会计、精算和审计标准是完整的、成文的、透明的,并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会计和精算标准被适当地加以运用,使得已有的和潜在的保单持有者、投资者、保险中介、债权人和监管者能正确评价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

e 会计师、精算师和审计师是合格和有经验的,他们遵守专业和道德标准,保证财务数据及对数据诠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审计师独立于保险公司。

f 专业组织制定和实施有关专业的道德标准。这些标准对公众是公开的。

g 监管机构可以得到基本的经济、财政和社会统计数据。

附加标准

h 法律和法规可以随着行业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修订。

有效的金融市场

基本标准

I 存在有效的货币和证券市场,以满足长期和短期投资的需要。

3.监管体系

ICP2 监管目标

明确界定保险监管的主要目标。

释义

2.1 保险法应当明确规定保险监管机构的权力和职责,这将赋予监管当局重要的地位。同时,公开的监管目标也有利于透明。有了这一点作为基础,公众、政府、立法机关和其他有关方面可以对保险监管形成一种期待,并且对保险监管机构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

2.2 由于监管机构的权力和职责已在法律中明确,它们将不能被随意更改。在阶段性地修订政府法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公众征求对相关问题的意见,来提高透明度;但是,如果修订太频繁,公众可能会认为法律制定太不稳定。比较审慎的做法是,法律不要制定得太过具体。例如,法律可以通过以后的法规予以补充和完善。

2.3 法律还应当规定与制定和实施保险监管政策有关的机构的组织结构等,在合适的情况下,列明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及这些机构之间的关系。

2.4 监管机构的权力通常包括几个主要目标。由于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监管机构在某一目标上的侧重点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有对此作出解释的要求,应当作出解释。

基本标准

a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保险监管的目标。

b 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单持有者的利益,促进一个有效、公平、安全和稳定的保险市场。

c 当法律为保险监管设定了多个目标时,监管机构要公开解释每一个目标如何实现。

d 监管机构就任何对目标的偏离进行解释和说明。

e 当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时,监管机构提议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ICP3 监管机构

监管机构

●有足够的权力、法律保障和财务资源来实施其功能和权力

●在履行其职责和权力时,相对独立和负责

●雇用、培训和保留足够的、具有高专业水平的工作人员

●正确对待机密信息

释义

3.1 监管机构必须有完全的权力来实现其目标。本原则包括与监管机构有关的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其法律基础、独立和负责、权力、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法律保障和保密性。

3.2 独立、负责、透明和正直,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透明是保证独立、负责和正直的一个方法。

3.3 为保证监管者的独立和正直,应当在法律上对监管人员作出保护的规定,还应有任命和撤换监管机构领导的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都应公开。监管机构在执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应当独立于外部的政治和商业因素。独立有助于提高监管过程的可信度和有效性。通过法庭申诉救济的制度有助于保证监管决定符合法律规定并且理由充分。

3.4 界定监管机构与行政司法机构等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信息共享的过程、征求意见及监管机构接受司法审查的方式等。这些规定可能包括以下内容:哪些信息应该提供;每个机构应当如何就具有共同利益的问题被征求意见;在何种情况下,需要从有关部门取得批准。

法律框架

基本标准

a 法律规定监管机构负责保险机构的监管。

b 法律授予监管机构制定和实施行政法规的权力(参见ICP4基本原则a)

c 法律对监管职责的实施授予足够的权力。

独立和负责

基本标准

d 监管机构的管理结构被明确规定。保证监管活动正直的内部管理规定(包括内部审计)已经制定。

e 对于监管机构负责人的任命和撤换,有明确的程序规定。监管机构负责人被撤销时,其原因应该公开。

f 监管机构与其它司法行政机构等的关系应该是明确和透明的。对职能重复的情况有明确规定。

g 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监管职责时,不受政治、政府和行业的非正常干扰。

h 监管机构的经费来源不会影响其相对于政治、政府和行业的独立性。

i 监管机构根据其职责、目标和预测的风险情况,谨慎地分配资源。

j 监管机构有透明的程序规定其所做出的监管决定。监管决定是一致的。

k 所有重要的保险法规和监管规定的修改,一般要事先征求市场参与者的意见。

附加标准

l 监管机构的代表公开解释其政策目标,报告其实现目标的活动和情况。

m 在坚持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公开破产保险公司及官方采取的行动等信息。

权力

基本标准

n 必要时,监管机构有权采取紧急措施,以达到其监管目标,尤其是保护投保者的利益(参见ICP4基本标准e)。

财务资源

基本标准

o 监管机构有足够的预算来保证其进行有效的监管。监管机构能够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员并提供培训(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专家),有足够的监管工具可以运用。

p 监管机构定期出版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

人力资源和法律保障

基本原则

q 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遵守最高的职业准则

—具有足够的技能和经验,履行其职责时,只要其行为不是非法的,应当有必要的法律保障,保护其免受诉讼。

—对其在履行职责时,要维护其行动的费用,应有足够的保障。

—公正地采取行动。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受到有关利益冲突的规定的约束,例如,不能投资或交易被监管公司的股票。监管机构制订并执行适用于所有职员的行为准则。

r 监管机构在必要时,有权聘请外部专家提供服务,或是通过签订合同,或是通过外包安排。

s 监管机构对第三方进行外包时,应该能够评价其能力、监督其运行,并确保其独立于保险公司和任何有关方。

保密性

基本标准

t 监管机构对取得的机密信息有合适的保密措施。除非有法律规定,或经另一有合法利益并有能力进行保密的监管机构的请求,监管机构对来自其它方的有关保密信息的请求都要拒绝(参见ICP5)。

u 监管机构聘请的外部专家也和监管机构的职员一样,应当遵守同样的保密及行为准则。ICP4 监管过程

监管机构以透明和负责的方式履行其职责。

释义

4.1 公众知悉并且可以就监管过程表示意见,对监管者的效率和可信度是很重要的。监管机构要向公众提供其组织机构和活动的书面信息。

4.2 监管机构要公布现行和拟推出的监管法规。这些不仅包括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法规,也包括可能影响一个人的非机密政策。监管机构公开的信息应包括公众如何于监管官员联系。还要包括监管机构如何回应公众反应的方式和时间规定。

4.3 监管机构必须对其履行职责所采取的行动负责,要对授予其职责政府或立法机构负责,也要对其监管对象和公众负责,并且就其采取措施的合理性进行说明。

4.4 一般而言,担负责任需要一系列要求,如立法和行政的监督、严格的程序规定和披露。监管机构制订内部程序,保证遵守法规和实现目标。

基本标准

a 监管机构采取清楚、透明和一致的监管法规和程序。监管机构的规定和程序要公开和定期修订。

b 监管机构在考虑到保险公司不同风险状况的前提下,一致和公平地适用所有法规和管理程序。

c 监管机构的管理决定受到司法审查。但是,监管机构为保护投保者利益而采取及时行动的能力不能受影响。

d 监管机构公开有关其角色的信息。

e 监管机构的决策体系应能保证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参见ICP3基本标准n和ICP15)。

f 对监管决定的复议程序应明确规定,并要平衡好保证监管的独立和有效。

g 监管机构应就其政策执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情况定期出版报告—至少一年一次并且应该及时。

附加标准

h 监管机构公布保险业的财务情况及保险或金融市场的主要发展情况。

ICP5 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

监管机构在遵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与有关监管机构合作和分享信息。

释义

5.1 监管机构之间有效和及时的信息交流(包括保险业内的和金融业之间的),对有效监管,特别是对国际性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的有效监管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整个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也很重要。

5.2 信息共享的安排应有利于在重大事项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监管机构日渐需要在反欺诈、反洗钱和打击恐怖组织资金方面进行信息共享。

5.3 监管机构对从另一监管机构处取得的信息保密。缺乏必要的保密措施时,监管机构关于保密信息的请求将会被拒绝,从而大大影响其履行监管职能的能力。

基本标准

a 与另一监管机构签订正式协定并不是进行信息共享的必要前提。

b 监管机构在审慎的前提下,可以与其它金融业的监管机构签订协定或备忘录。

c 在合理请求和有充分保密措施的前提下,监管机构可以与另一监管机构(参见ICP7基本标准e)共享以下信息:

—有关的监管信息,包括从某个被监管机构得到的具体信息

—有关的财务数据

—被监管机构负责人的客观信息

d 信息共享(无论是根据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安排所进行的)允许信息的双向交流,但并不在程度、格式及共享信息的性质方面有严格的对等规定。

e 母国监管机构为东道国监管机构提供有关信息。

f 监管机构要采取合理措施,保证提供给另一监管机构的信息被妥善对待,并且只用于

监管的目的。

g 监管机构根据从另一监管机构处取得的信息而采取措施前,应与另一监管机构进行协调。

h 母国监管机构将本国重大的监管变化通知东道国监管机构,这些变化可能对在东道国的外国保险公司产生影响。

i 在可能的情况下,母国监管监管机构采取可能对在东道国的外资保险公司产生影响的措施前,提前通知东道国监管机构。

j 在可能的情况下,东道国监管机构采取可能对外国公司的母公司或总部产生影响的措施前,提前通知母国监管机构。

4.被监管机构

ICP6 执照

保险公司在一国经营业务,首先要经过批准,取得执照。发放执照的要求应当清楚、客观和公开。

释义

6.1 为保护保单持有者的利益,一国应有权决定哪些保险公司可以在其区域内开展保险业务。发放执照是指有关机构根据本国保险法律,批准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而不是根据一般的公司法或企业法实施的批准或授权。

6.2 发放执照的程序符合国际标准,并且是有效和公正的时候,人们对监管体系的信心会增强,这也将有助于监管体系的相互认可,进而有利于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发放执照的程序和要求是出于监管的目的,它们本身不能成为市场准入的障碍。

基本标准

a 保险法规:

—包括保险公司的定义

—要求保险公司取得执照,禁止未经批准的保险活动

—规定保险公司可以采取的组织形式

—授予发放执照的职责

b 清楚、客观和公开的发放执照的标准包括:

—如ICP7中所规定的,申请者的董事会成员、高级经理层、审计师和精算师都是合格的—如ICP7中所规定的,申请者的主要股东是合格的

—申请者拥有要求的资本金

—申请者的风险管理,包括再保险安排、内控制度、计算机系统的规定和流程是充分的,与其经营的风险的性质与规模是相适应的

—申请者的业务计划至少包括未来三年的信息,必须反映业务的种类和风险情况、详细的开

办费用、资本金要求、发展计划、偿付能力状况和再保险安排。业务计划必须分别列出直接保险和分入保险的信息

—保险公司拟销售的产品的信息

—与关联公司及外包协议有关的合同的信息

—申请者的报告制度的信息,包括向其管理层的内部报告制度及向监管机构的报告制度—当保险公司或其股东来自外国时,申请者母国监管机构提供的信息(参见ICP5)

c 监管机构要求本国和外国的保险公司都服从监管。

d 所有国际保险集团和保险公司设立的保险机构都受到有效监管。跨境设立应当由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机构进行充分协商。

e 保险法规对外国保险公司在本国开展业务做出规定。开展业务可以通过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的方式进行,但必须经过批准和发放执照,或者以提供服务为基础从事保险营业活动。

f 如果外国保险公司被允许在一国开展业务,监管机构应当取得以下资料:

—母国监管机构出具的有关该公司有权经营其拟申请的保险业务的确认

—母国监管机构关于该保险公司符合母国偿付能力标准并遵守了所有监管要求的证明

—如果是分支机构:分支机构的名称和地址

—在以服务提供为基础的情况下,在一国授权的代理的名称(当本地的分支或子公司不存在的情况下)

—在一国通常要求的与执照发放有关的信息和文件

上述信息要求如果是以提供服务为基础的,也可予以豁免

g 承保寿险的执照与承保非寿险的执照不得相互混用。除非监管当局确信保险公司具有足够的程序,保证在公众关注和清算基础上寿险与非寿险的风险可以很好地区分处理

h 在监管当局可以提出其认为适当的额外的要求条件给限制。这可能包括涉及非保险业务的内容。

i 监管当局在合理的期限内评估申请并做出决定。应不予延误地通知申请者,如果不批准附加条件,应附以解释。

j 监管当局在认为申请者缺乏足够地资金保证其运营偿付能力,其组织结构(或集团)框架阻碍有效监管,或不符合执照条件时,可以予以拒绝。

k 在获得执照后,监管当局必要时评估和监控保险公司符合相关执照原则及法律要求的程度

ICP7 人员的合格适宜性

保险公司的主要股东、董事会成员、高级经理人员、审计师、精算师都是能够履行其职责的合格的人员。他们要有合格并适宜职责的品行、能力、经验及资格。

释义

7.1 对保险公司监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保险公司的主要股东及其他重要人员任职时及任

职期间的持续考核,如董事会成员、高管人员、审计精算人员。主要股东的合格适宜性是指他们的个人情况及其财务情况。主要股东是指单独或共同直接或间接控制保险公司的法人或自然人(参加ICP8基本标准2)。对其他主要人员的考核责任主要在保险公司本身。

7.2 监管机构应当确保主要股东和重要人员应有与其职责相适应的能力和品行,并要考虑到潜在的利益冲突。合格的能力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专业或其他资格或其金融保险及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来衡量。

基本标准

a 法规明确规定哪些职位的人员需要满足合格和适宜的标准。这些规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的法律结构和治理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b 当保险公司的主要股东不再满足合格和适宜的标准时,监管机构必须能够采取适当措施,包括要求所有人处分他们的利益。

c 保险公司的审计师、精算师或其他主要职位的人选不符合合格和适宜的标准时,监管机构不批准这些任命。

d 保险公司被要求向监管机构证明主要职位人选的合格和适宜性,应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要提供有关证明文件。有关人选所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等,根据其职位的职责和地位而定。

e 必要时,监管机构与国内外的监管机构交流信息,以审核人员是否合格。监管机构将这些信息作为有效评价相关人员合格性的补充资料。

f 监管机构禁止精算师、审计师、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在同一个保险公司中担任两个职务—如果这种兼任会导致实质性的利益冲突。

g 保险公司发现与主要职位人员合格适宜性有关的情况时,应立即向监管机构报告。附加标准

h 考核审计师和精算师合格适宜性的标准包括专业水平、实际经验、专业组织的会员资格及对本专业最新发展情况的掌握。

i 对审计师和精算师的资格,监管机构可以依靠制订和实施相关执业准则的专业组织。

ICP8 控制权变更和资产转移

监管机构可以批准或不批准购买保险公司主要股权或可使购之者能直接或间接单独或共同获得对保险公司控制权的其他股权的方案。监管机构对保险业的资产转移或合并予以批准。

释义

8.1 监管机构对直接或间接、单独或共同收购保险公司主要股权或控制权的法人或自然人有权批准或不批准。主要股权或控制权的定义应在法规予以明确。

8.2 对保险公司股份的变化引起的所有权或控制权的变化应当进行报告。通常该比例在

5~10%之间,如通知之外还有审批要求,应当明确其等同或高于通知条件的门槛。

8.3 监管机构必须要求拟收购人有能力提供最低的资本,必要时能为保险公司提供资本与其它支持。

8.4 所有者不应该使保险公司陷于风险中或妨碍有效的监管。保险公司所属集团的构成和风险状况不能损害保险公司的稳定和偿付能力(参考ICP17)。

8.5 控制权变更对保险公司和保单持有者之间的合同关系有间接影响,而资产转移将会对这种关系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监管机构应密切关注资产转移。

8.6 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和保单持有者之间的法律合同。保险公司不能通过与其它保险公司的合并而单方变更合同内容,将其保单责任转移给其它保险公司。为保护保单持有者的利益,法规应严格限制保险公司转移其保单责任,监管机构应该确保保单持有者的合理预期利益和保单的现实价值,不会因责任转移而减少。这种转移可以是针对一笔或许多业务的,可以是正常业务的一部分,或是由于合并或保险公司出现财务问题或破产导致清算而引起的(参见ICP16)。

控制权变动

基本标准

a 应当在法规中定义“对保险公司的控制权”,其中应当包括:

—在保险公司拥有规定数量或比例的发行股票或指定的金融票据(如可转换债券)或其间接的或最终的收益所有人

—与上款股票或金融票据相关的投票权

—任命或撤换董事会成员和其它执行委员会成员的权力

b 监管机构要求潜在的控制人就购买保险公司的股权进行申请。保险公司必须将任何收购或控制权变动的情况向监管机构报告。

c 监管机构对法人或自然人在保险公司的股权超过原来规定的水平要进行批准,而不论这种股权是个别取得还是共同取得的。这也适用于对保险公司或其直接或最终受益所有人的任何其它权益。

d 如果保险公司的间接受益所有人在保险公司注册地以外,那么,b和c中关于收购和控制权变更的要求也同样适用。股权变动的监管可能需要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的合作(参见ICP5)。

e 监管机构要确保希望获得控制权的人要满足发放执照过程中的标准。ICP7中的要求—合格人员的要求—也适用于保险公司的未来的能够控制公司的所有者。

f 监管机构要求包含一个保险公司潜在的控制人的金融集团的结构应当足够透明,以使对保险集团的监管不会被妨碍(参见ICP17)

g 对于一个有意控制公司的所有者,如果监管机构认为其收购申请会对保单持有者产生不利影响,就可以拒绝批准。监管机构应当知道谁是可能的受益所有人。

h 监管机构在财务和非财务方提出要求,以审核收购保险公司股份或控制权变更的申请。附加标准

i 应监管机构的要求,保险公司要提供其股东的信息及任何直接/间接行使控制权的人的信息。监管机构决定这些信息的内容和形式。

资产转移

基本标准

j 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在转移部分或全部保险业务前,要经过监管机构批准。

k 监管机构对审核保险公司转移部分或全部保险业务的申请做出相应规定。

l 监管机构要求转移方和接受方的保单持有者的利益,在业务转移时得到保护(参见ICP15 基本标准c)。

ICP9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区分和保护所有有关各方的利益。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遵循所有适用的公司治理的标准。

释义

9.1 保险公司应当谨慎经营和管理。公司治理指的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管理保险公司业务的方式。它包括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经营层如何对其行为进行负责的方式。公司治理包括公司约束、透明、独立、负责、公平和社会责任。及时和准确地披露保险公司的重大事项,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和治理情况,是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公司治理还包括符合法律和监管要求。

9.2 董事会是治理结构中的重点,董事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和行为负最终责任。董事会授权各委员会和经理层并不能减轻或豁免其本身的职责。董事会应确保其制订的每项政策都被贯彻和实施并监督这些过程。同样,董事会也要确保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决策机构的职责应当与本国公司治理方面的规定相一致。当董事长与首席执行官是同一人时,监管机构要检查该公司是否有合适的控制手段,来保证公司的经营管理对董事会负责。

9.3 在多数国家,对于一般性的公司都有公司治理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也可能适用于保险公司。但对于保险公司,也常常有必要通过保险法制订一些补充规定,以解决监管机构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在下列准则中,对这些事项进行了描述。由于监管机构可能无权制订或实施一般公司的治理规定,本原则下的一些标准指的是董事会的职责,而不是监管机构的要求。

基本标准

a 监管机构要求并检查保险公司遵守所有适用的公司治理原则。

b 董事会:

—对其在执行具体的公司治理原则时的职责进行规定。一般公司法和/或保险法中应有公司

治理的规定。这些规定要充分考虑到保险公司的规模大小、性质及复杂性。

—制订政策和目标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监督和评价实施的过程,至少每年对是否坚持了政策和目标进行一次评价。

—确保保险公司采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促进该公司的有效和审慎管理以及董事会的监督。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监督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建立审计、精算和内控等制度。

—划分董事会、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和高级经理层之间的职责与合作关系。董事会将某些职责授权给他人,并建立决策机制和程序。保险公司建立职责分工体系,以保证权力制衡,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拥有独断的权力。

—建立董事、高级经理人员及其他人员的业务操守。包括在个人交易、自我交易、对具有优先权的内部和外部机构的优惠待遇、确保按照公平原则处理交易损失和不合适的商业行为等方面的规定。保险公司有一个持续的、合适的、有效的流程,以保证这些标准的遵守。—任命和撤换高级经理层。建立一套定期评价的薪酬制度,监管机构也可以得到这一制度。—集体确保保险公司遵守所有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参见基本标准f)。

—具有有效监督和管理保险公司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决心(参见ICP7)。

—不会受到经理层或其它各方的不正常干扰。董事会可以获取保险公司的信息,并能要求和获得额外的信息,在他们认为合适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与监管机构保持联系,应监管机构要求,与监管机构见面。

—制订关于利益冲突、公平对待客户及与有关利益方共享信息的政策,并定期评价这些政策。

c 高级经营层对以下事项负责:

—根据董事会制订的目标、政策和相关法规,负责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

—就目标、策略、业务计划及其它有关保险公司运行的重要政策,对董事会提出建议

—为董事会提供全面及时的有关信息,以供董事会评论其业务目标、策略和政策,并使高级经理层对其行为负责

附加标准

d 董事会可以设立诸如薪酬、审计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专门委员会。

e 对董事会和高级经理层的薪酬制度,要考虑保险公司的运营结果及个人的表现,薪酬制度不能有鼓励不谨慎行为的激励措施。

f 董事会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这些人员要定期向董事会汇报。

g 当监管机构对精算负责人进行监管时,精算师应能直接与董事会或某一专业委员会联系,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有关事项。

ICP10 内控

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内控制度,这些内控制度要与该公司的性质和业务规模相适

应。监督和报告制度使得董事会和高级经理层可以监督和控制公司的运行。

释义

10.1 内控的目的在于:

●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是在符合董事会制订的政策和目标下谨慎进行的(ICP9)

●只有得到正当的批准时才能进行交易

●对资产有充分的保障措施(ICP21)

●会计和其它记录提供完整、准确、及时和真实的信息

●经理层能够发现、评价、管理和控制业务风险,并为这些风险准备足够的资本(ICP18,23)

10.2 内控制度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它也为保险公司的安全、正常运行提供了一个基础。它还为评价和改进管理的有效性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提供了一条途径。董事会有责任在公司内建立一套有力的内控文化,其核心是建立一套在不同层面的经理层能够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的体系。

10.3 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董事会定期收到有关内控制度有效性的报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及时向董事会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基本标准

a 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并检查其是否与公司的业务规模和性质相符合。必要时,要求公司加强内控。董事会对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内控制度负最终责任。

b 保险公司的内控制度包括授权、职责及分工。内控强调检查和制衡,例如,交叉检查、对资产的双重控制和双签制度。

c 内审和外审、精算与合规是内控体系的组成部分,要检查这些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内控要求。

d 董事会必须进行谨慎的监督,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制订和监督政策的执行,以不断发现、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风险管理体系及有关政策由董事会通过并定期进行评价(参考ICP18)。

e 董事会对市场行为进行监督。

f 董事会应定期收到有关内控制度有效性的报告。内控制度的缺陷,无论是被管理层职员、内部审计或其他控制人员发现的,都要及时进行报告并立即得到处理。

g 监管机构要求内控制度包括会计程序、帐目处理、控制名单和经营管理的信息。

h 对保险公司所有外包的职能,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并明确相应的职责,如同这些职责是由保险公司的内设机构完成的一样。这些职能也要受正常的内控要求的限制。

i 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保持内审职能,并要与其业务规模和性质相符合,这包括确保与有关政策和程序相符合,并对保险公司的政策、行为和控制是否一直与其业务相适应进行评估。

j 监管机构要求其内审部门:

—能够无障碍地接触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和支持部门

—对外包的职能进行评价、

—有足够的独立性,包括向董事会报告

—在保险公司内有足够的地位,使得高级经理层能对其作出的建议作出回应或采纳其建议—有足够的具有相关经验和能力的人员及其它资源来履行职责(参见ICP 18)

k 监管机构有权获得内控部门的审计报告。

l 法规根据保险公司经营的性质,对指定精算师有要求时,监管机构要求精算师向董事会和经理层报告。

5 连续监管

ICP11 市场分析

监管机构运用可以取得的资源,对可能影响保险公司和保险市场的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采取相应措施。

释义

11.1 监管机构监管每个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由此达到其监管目标并促进保险市场的财务稳定。这要求对个别的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它们经营所在的市场和环境进行分析。

11.2 在今天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和快速融合的金融体系中,一国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决定可能影响到别的国家。同样,经济的发展或金融业某一组成部门的发展,可能会影响保险市场的业务运行和财务稳定。为了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有必要了解有关国家的财务报表基础。

11.3 深入的市场分析有助于发现风险和缺陷,有利于及时的监管和干预,以加强监管体系,减少将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深入的市场分析需要必要的技能。

11.4 对市场的定量分析包括诸如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按所有权划分的保险和再保险公司的数量(无论是分支机构、内资或外资公司)、进入和撤出市场的公司数量、保费等市场指标、新产品及市场份额、销售渠道、再保险的使用等。

11.5 对市场的定性分析包括诸如监管手段和方式的新发展、市场退出的原因等。

基本标准

a 监管机构定期进行市场情况分析。

b 市场分析不仅包括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还意在判断趋势及今后的情况和问题,以使监管机构可以提前作好准备,在必要时尽早采取措施。

c 市场分析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可以使用公开或机密的信息。

d 监管机构或其它机构出版有关的市场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向保险业或其它有关各方提供。

e 监管机构分析和监测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影响保险市场财务稳定的事件。

附加标准

f 鉴于国际因素影响一国国内的保险和金融市场,因此分析应不限于本国的市场,还应包括其它地区的情况。

g 监管机构对可能影响保险市场稳定的因素进行监测。对宏观经济是否对财务稳定和消费者利益产生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ICP12向监管机构报告和非现场检查

监管机构收到必要的信息来进行有效的非现场检查和评价保险市场及每个保险公司的情况。

释义

12.1 监管机构收到必要的信息,来进行有效的监测是很重要的,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两次现场检查之间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早期发现和处理问题。

12.2 监管机构决定所需要提供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形式、提供者和提供频率。对提供信息的要求反映出监管的需要,因此,这些要求也随市场结构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还反映了各个保险公司的情况及它们控制风险的方式(如资产负债管理和再保险)。信息应当包括现实和预测的情况。监管机构在对要求提供的信息作出规定时,要考虑到满足自身监管需求和保险机构负担的平衡问题。

12.3 提供信息的要求应当针对辖区内所有保险公司,并构成非现场检查的基础。对提供信息的要求应当定期评价。针对个案的特殊情况,可以要求具体保险公司提供额外信息。市场的发展可能要求监管机构对整个市场进行非现场分析,这可能需要保险公司临时提供信息。

12.4 在制订有关提供信息的要求时,监管机构要注意为保单持有者和投资者提供的报告与为监管机构提供报告的区别。

12.5 在制订有关提供信息的要求时,监管机构要注意在本国注册的公司与外国公司在本国的分公司的区别。

基本标准

a 监管机构:

—对所有在本国获权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要求定期提供的财务和统计信息、精算报告及其他信息作出规定。

—对这些报告和信息的提供范围和频率作出规定,包括对报告和信息是否需要进行审计作出规定。

—要求至少每年提供一次审计意见(参见ICP1基本标准e)。

—需要时,可以要求更为频繁地、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

b 在考虑本国注册的公司与外国公司在本国的分公司的区别、私有保险公司和与之竞争的国有保险公司的区别时,监管机构不应偏向某一类公司或损害某一类公司的利益。

c 监管机构:

—要求保险公司提供财务信息及经营情况。还可以要求提供监管对象的子公司的情况。—对有关会计和合并技术的原则等作出规定。对资产和负债的估值应当一致、现实和谨慎(参见ICP21基本标准b)。

—要求保险公司提供所有表外风险。

—要求保险公司提供其外包职能的情况。

—要求保险公司高级经营层里相应级别的人员,对及时和准确提供信息负责。

—要求对不准确的信息进行更正,并有权对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处罚。

—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保持对保险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持续分析的机制。

附加标准

d监管机构要经常检查有关信息报送的规定,确保它们满足其目标,并且能够有效执行。

e 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及时报告影响对其评价结果的重大情况。

ICP13现场检查

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进行现场检查,以检查其业务经营情况,以及遵守法律和监管规定的情况。

释义

13.1 不论现场检查是由监管机构的人员进行的,还是由其他合格的专家进行的,这种检查都是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非现场检查密切相关。现场检查对保险公司向监管机构提供的报告是一种补充。但是,现场检查也需要市场信息及年报分析的支持。

13.2 通过现场检查,监管机构可以证实或获得可靠的数据和信息,来分析和评估一个保险公司现在和将来的偿付能力。现场检查可以使监管者取得通过非现场不容易取得的信息,发现通过非现场不容易发现的问题。特别是,现场检查使监管者可以发现很多领域的问题,包括资产质量、会计和精算操作、内控(包括与信息技术和外包有关的制度)、承保质量(包括承保政策的谨慎性以及执行情况)、技术准备金的评估、经营策略和执行、再保险和风险管理。

13.3 现场检查使监管者加强了对保险公司经理人员进行评价的能力,为监管者评价经理层的决策机制和内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现场检查也使得监管者有机会分析某一政策的影响和进行市场比较。

13.4 现场检查可以采取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的方式。两种方式都需要由能够评价和分析在检查中获得的数据的人员来完成。通常,监管机构会对现场检查的范围和程序作出规定,但是,从事检查的人员在对取得的信息形成意见时,应当运用调查分析等技能。

13.5 现场检查有助于分析公司的风险。全面的现场检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对经营管理和内控制度的评价

●对保险公司活动的性质的分析,如,承保的业务种类

●对保险公司业务的技术操作、组织结构、商业政策、再保险及其安全性的评价

●对保险公司与其它外部机构关系的分析,如,与外包及同一集团内其它公司的关

●对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评价,尤其是其技术准备金

●对遵守公司治理规定情况的评价

13.6 对公司市场行为的全面现场检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检查公司对客户提供信息的充足性

●检查支付款项的及时性

●评价纠纷的频率和性质

●评价遵守市场行为准则和消费者法规的情况(参见ICP25、26)

13.7 为了对那些将有些职能外包或将一些信息提供给外部机构的保险公司进行有效的检查,可能需要与保险公司的外包服务提供者或其它有关方面取得联系。这时,需要与外包服务提供者的监管机构进行协调(参见ICP5)。

13.8 对保险公司进行现场检查的频率取决于上次对其现场检查以及非现场检查发现的风险情况;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个公司在市场上的重要程度。

基本标准

a 根据法律,监管机构有完全的权力进行现场检查,并收集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信息。

b 监管机构、外部审计或其它有关方面通过现场检查,核实监管机构定期发布的监管信息。当核实信息的是监管机构以外的机构时,应当与监管机构就信息的交流达成一致。

c 监管机构可以进行全面的现场检查,也可以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专项现场检查。

d 监管机构就发现的问题及需要采取的改正措施,及时与保险公司进行交流,并从保险公司得到反馈。

e 监管机构对有关情况进行跟踪,确保需要采取的措施已经采取。

f 监管机构扩大现场检查的范围,从中介组织和接受保险公司外包的公司处取得信息。

ICP14预防和改正措施

监管机构及时采取必要恰当的预防和改正措施,以达到其监管目标。

释义

14.1 当保险公司未达到监管要求或偿付能力出现问题时,监管机构必须对其采取措施,以保护保单持有者的利益。为此,监管机构需要有及时采取措施的法律和行动保障。针对发现的问题的性质,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发现的问题相对轻微,非正式交流如与公司的

经营层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可能就足够了。否则,可能需要采取更为正式的措施。

基本标准

a 当保险公司无法正常经营或不满足监管要求时,监管机构拥有并采用足够的手段,保证及时采取预防和改正措施。

b 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或保险公司的经理层对监管机构的正式建议置之不理时,应当有逐步升级的处理措施和补救方法。

c 监管机构有能力与保险公司进行交流,保险公司接受监管机构的建议,确保相关轻微的预防和改正措施得以实施。

d 必要时,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提供改正问题的方案。方案包括解决提出问题的可接受的步骤,以及一个完成这些工作的时间表,这些内容应当为监管机构所认可。

e 监管机构制订措施,以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并对损害保单持有者利益或妨碍其监管目标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ICP15执行或处罚

监管机构实施改正措施,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公开、清楚和客观的标准进行处罚。

释义

15.1 当获授权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出现问题时,监管机构必须有权及时采取救济措施。监管机构的决策机制应当能保证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采取紧急措施(参见ICP4基本标准e)。

15.2 监管机构应当有足够的手段,以保证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合适的执行或处罚。应当在法规中对这些权利进行明确,包括:

●限制业务活动

●停止接受新业务

●禁止新活动或收购

●要求保险公司停止不安全或不正当的行为

●将保险公司的资产进行托管或限制这些资产的处置

●吊销保险公司的执照

●撤消董事和经理

●禁止个人进行保险业务

15.3 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对保险公司或个人进行惩罚性制裁。只要不让保单持有者面临更大风险,一般会包括允许复议的权利,法律对监管机构和职员正常行使职责提供保障(参见ICP3)。

15.4 本条原则意在保护所有保单持有者的利益和遵守所有要求。与个别消费者有关的问题见ICP25。

魏华林《保险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保险监管国际化【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保险监管国际化 21.1复习笔记 一、保险监管国际化的背景 1.保险业务国际化 保险业务国际化的主要原因是保险市场全球化:①保险与再保险业务的国际性特点决定了保险业务必须国际化;②跨国公司的保险需求推动保险业务朝国际化发展;③巨额保险标的的出现推动了保险业务国际化的发展;④保险自由化为保险业务国际化提供了机遇。 2.保险机构国际化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保险公司出于内在的发展需要和迫于外在的竞争压力,往往采取自身扩张和战略联盟的方式使自己成为国际性的保险机构。 保险机构进行国际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人希望借此提高所有者权益的收益率。国际扩张的吸引力就在于保险人的经济风险和承保风险都得到了分散,而且保险人还可以国际化的机构做平台,通过国际化的投资政策获得良好的收益。为了满足那些在世界各地开展业务的客户的保险需求,保险机构也必须进行国际扩张。 3.保险风险国际化 保险风险国际化是指保险标的风险超越一国的国界而跨越两国或两国以上国界,它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结果。风险的客观性和广泛性决定了风险是无国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风险因素迅速地在国际范围内出现。 二、保险监管国际化及其标志 1.保险监管国际化的含义

保险监管国际化有其明确的含义和特定的内容: (1)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保单持有人和投保人的利益,防范系统性保险风险的跨国传播和蔓延,维护国际保险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各国保险监管机构之间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组织和机制。通过这个组织和机制,形成一套为不同辖区的保险监管机构所广泛接受并自觉遵守的保险监管国际规则。 (2)保险监管国际规则只能是对各国保险监管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共性抽象,是对各国保险监管机构及其运作的基本要求和最低标准,所以保险监管国际化是不同国家保险监管制度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它不应当也不可能代替各国保险监管具体法规以及各具特色的不同监管方式和习惯做法。 (3)保险监管国际化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深化的过程,应当允许不同国家的保险监管机构在适应保险监管国际化形势的过程中有先有后,有快有慢。 2.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与《保险监管核心原则》 (1)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简称IAIS)于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其宗旨是保障各国保险监管机构的共同利益,通过这个独立的论坛,使各国的保险监管机构增强对有关共同利益和共同关注问题的认识,鼓励保险监管机构之间展开广泛的个人和官方接触,增强保险监管机构在保护投保人利益维护和提高保险市场效率方面的能力。 IAIS自成立以来,在制定全球保险监管标准、改善跨行业的监管、推动保险监管国际规则的执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内容如下: ①研究制定偿付能力与会计核算标准; ②加强监管信息交流,在国际论坛上发挥积极作用; ③推动并监控保险监管国际规则的执行;

对于解决保险理赔难题的思考

对于解决保险理赔难题的思考 摘要:对于保险服务而言,最为引人关注的是理赔问题。在众多保户心中,对保险存在“投保容易,理赔难”的印象,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拟从保险公司、客户、保险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外部环境等角度入手,逐一分析不同因素对保险理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望对保险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关键词:保险理赔思考一、导致保险理赔困难的原因分析1保险公司角度多数保险公司经营指导思想存在问题。当前,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视业务发展,忽视客户服务的倾向。保险公司各级机构为超额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任务,会千方百计做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对于理赔等客户服务工作由于和机构利益关系不是很大,各级机构对此重视不够,使理赔等客户服务工作流于形式。”保险公司业务前期管理的诸多环节存在问题。理赔作为业务环节的最后一个关口,业务前期埋下的隐患都会在这里暴漏出来。影响理赔的业务前期相关环节的问题包括:条款制定中的问题。众多的保险产品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对保险业务的蓬勃发展功不可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保险产品在条款设计上尚存在一定的缺陷,为理赔工作带来一些争议。例如某公司产品的责任免除条款中有“被保险人违反法律、法规或其他犯罪行为”一款,既可以理解为被保险人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仅指被保险人的犯罪行为。展业过程中的问题。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大都通过雇用保险代理人和保险代理兼业机构销售保险。销售人员在销售产品的时候往往没有动力去向潜在的消费者披漏对于自己不利的信息,因为这样会影响他们的销售利益。在这种销售机制下,加上对保险代理人职业道德教育、恶意承揽约束力不够;兼业代理机构人员签单不规范等原因,使消费者处于交易的不利地位。核保环节中的问题。当前,在有业务就有一切的指导思想下,部分核保人员缺乏责任心,核保把关不严,导致进门容易出门难的现象较为普遍。由此引发理赔纠纷问题自属正常,当然有些保险公司缺少科学的核保技术和评点手册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核保质量。保险公司理赔人员业务水平良莠不齐。保险公司理赔专业人才缺乏。现有的理赔人员,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理赔知识和能力,办事效率低下,每当出现复杂赔案时,往往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另外在少数保险理赔人员身上仍然存在“官僚”作风,最终只能造成保户对“保险”望而却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声誉。2客户角度从客户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险知识,也会让客户感觉理赔困难。客户不了解理赔流程,认为发生事故应该马上理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规范互联网保险经营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一、定义与经营原则 (一)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 本办法所称保险机构,是指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是指经营区域不限于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险专业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 本办法所称自营网络平台,是指保险机构依法设立的网络平台。 本办法所称第三方网络平台,是指除自营网络平台外,在互联网保险业务活动中,为保险消费者和保险机构提供辅助服务的网络平台。 (二)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保险机构应科学评估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合理确定适合互联网经营的保险产品及其销售范围,不能确保客户服务质量和风险管控的,应及时予以调整。 保险机构应保证互联网保险消费者享有不低于其他业务渠道的投保和理赔等保险服务,保障保险交易信息和消费者信息安全。 (三) 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核保、理赔、退保、投诉及客户服务等关键环节应当由保险机构直接负责,不得委托第三方网络平台进行操作和管理。 第三方网络平台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及客户服务等保险服务的,其经营者应当取得相应的保险业务经营资格。 二、经营条件与经营区域 (四)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保险机构总公司集中运营、集中管理,不得授权分支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除本办法第(一)条规定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其他机构或个人不得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五)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自营网络平台,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支持互联网保险业务运营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保险机构核心业务系统的无缝实时对接,并确保与保险机构内部其他应用系统的有效隔离,避免信息安全风险在保险机构内外部传递与蔓延。 2.具有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具有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者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完成网站备案,且网站接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4.具有专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 5.具有健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6.互联网保险业务销售人员应符合保监会有关规定;

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

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和保险行业核心价 值理念 3月21日,中国保监会在京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出席会议并讲话。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李克穆,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新权出席会议。 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是“为民监管、依法公正、科学审慎、务实高效”。为民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根本宗旨。保险监管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把保护好保险消费者利益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履行监管职能,认真解决保险领域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推动保险业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保险让生活更美好”。依法公正,是保险监管的基本原则。保险监管要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实施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科学审慎,是保险监管的精神要义。保险监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监管客观规律,创新监管方式,改进监管手段,提升专业化监管能力,确保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准确把握和研判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建立完善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不断提升预警和处置风险的能力,从而有效防范保险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保险业稳健运行。务实高效,是保险监管的时代要求。要大力加强监管队伍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发扬团结协作、奉献进取的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严谨细致、讲求实效。要完善监管工作机制,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勤勉敬业尽责,文明高效行政,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监管效能。要清正廉洁,厉行节约,严格执行各项廉洁从政规定,切实树立良好的监管形象。 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是“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守信用,是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保险是一种基于信用的契约行为,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承诺。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存之本,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保险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保险业必须以最高的诚信标准要求自己,信守承诺、讲求信誉,向客户提供诚信服务,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赢得社会的信赖支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担风险,是保险的本质属性。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要通过科学专业的制度安排,为经济社会分担风险损失,提供风险保障,参与社会管理,支持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功能作用。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行业发展活力,夯实科学发展基础,更好地履行保险责任。重服务,是保险价值的实现途径。保险业属于金融服务业,保险是无形产品,服务是基本手段。保险业要积极服务经济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调整(1)word精品文档5页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调整 一、研究我国保险业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 近年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功能的保险业在我国已获得长足发展。保费收入明显增长,且增长速度逐渐加快.2004年达到了4318亿元;保险深度由1994 年的1.14%增长到2004年的3.16%,增长了近2.77倍(根据我国统计局公布的1994年和2004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得出)。在保险业发展良好的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保险业对社会经济进步的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借助市场的力量,并在保险监管制度的规范引导下实施。这是研究新形势下我国保险业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一。 在全球化浪潮中,特别是伴随我国加入WTO,国内保险将以商业存在。跨境交付、自然人流动等方式走出国门,提供境外消费服务。同时国外保险业机构也将以类似方式进入国内保险市场为本国提供消费服务。不可否认,跨境的保险服务形式将给我国的保险监管提出新的课题,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二在于探索如何增加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实施有效管理。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进步、经济管理方式不断革新的时代,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调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相互融合,业务相互渗透,逐步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但是就我国而言,完备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才得以确立不久.需要探索如何使国内目前的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体制与国际的混业经营混业监管体制相协调一致,这正是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三。 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探讨与此相伴的监管思路、法律体系、规章制度及监管机构体系等保险监管理念和内容能否适应形势的变化,这是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四。 二、美、英、日三国保险业监管之比较 美国、英国、日本是当今世界保险业最为发达的三个国家。其保险监管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对美英日三国保险业监管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国保险业监管的转型与世界接轨。 (一)相似之处 1.都拥有较为独立健全的保险业监管体系。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都建立了以政府监管机构牵头。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和行业自律为辅、保险公司内控为基础的一整套完备的保险业监管体系。如美国联邦保险局州保险署、保险监管协会、保险评级机构组织控制委员会的COSO模型,英国的贸工部、财政部。金融服务局、劳合社董事会,日本的大藏省,金融厅等组织。 2.保险监管法制化。三国保险监管均以完备立法的形式实行。美国务州有自己的保险法,备州保险局在州管辖范围内行使保险监管权,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保险投保人利益为主要监管内容,且各州保险法对承保过程的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美国保险监管的广泛性和严格性。虽然美国各州的保险法多达55部,但在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的努力下,内容上已无多大差别,各州法院通过对保险法的司法审查也发挥着一定的监管作用。英国现行保险立法是《保险经纪人法》、《1982年保险公司法》和与之有关的保险条例:《1983保险公司财务

保监发〔2015〕69号《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为规范互联网保险经营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 本办法所称保险机构,是指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是指经营区域不限于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险专业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机构。 本办法所称自营网络平台,是指保险机构依法设立的网络平台。 本办法所称第三方网络平台,是指除自营网络平台外,在互联网保险业务活动中,为保险消费者和保险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辅助服务的网络平台。 第二条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保险机构应科学评估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合理确定适合互 联 网经营的保险产品及其销售范围,不能确保客户服务质量和风险管控的,应及时予以调整。 保险机构应保证互联网保险消费者享有不低于其他业务渠道的投保和理赔等保险服务,保障保险交易信息和消费者信息安全。 第三条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处理及客户服务

等保险经营行为,应由保险机构管理和负责。 第三方网络平台经营开展上述保险业务的,应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资格。 第二章经营条件与经营区域 第四条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保险机构总公司建立统一集中的业务平台和处理流程,实行集中运营、统一管理。 除本办法第一条规定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其他机构或个人不得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第五条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自营网络平台,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支持互联网保险业务运营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保险机构核心业务系统的无缝实时对接,并确保与保险机构内部其他应用系统的有效隔离,避免信息安全风险在保险机构内外部传递与蔓延。 (二)具有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三)具有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者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完 成网站备案,且网站接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四)具有专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 (五)具有健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六)互联网保险业务销售人员应符合保监会有关规定;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保险机构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应具备下列条件:

保险第7章 保险监管习题与答案

第七章保险监管习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行保险监督和管理的根本依据是( B )。 A.行政手段 B.保险法规 C.保险行业协会规定 D.社会道德规范 2.保险行业自律组织通常以保险行业协会或保险同业公会的形式出现,( C )。 A.起着纵向协调的作用 B.具有官方性 C.具有非官方性 D.常常作出强制性决定 3.现实生活中,保险信用评级结果一般对保险消费者的影响( A )。 A.比较明显 B.几乎没有 C. 依险种而定 D. 负面大于正面4.由政府制定出一系列有关保险经营的基本准则要求保险人共同遵守,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这种方式是( B )。 A.公示方式 B.准则方式 C.实体方式 D.许可方式 5.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于( A )。 A.实际偿付能力除以最低偿付能力 B.最低偿付能力除以实际偿付能力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2 C.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 D.认可资产除以认可负债 6.根据我国《保险法》对保险公司解散的规定,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B )。 A.要经保险监管部门批准才能解散 B.不得解散 C.在保险监管部门的安排下可以解散 D.解散要报保险监管部门备案 7.保险监管的核心是( C )。 A.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监管 B.保险市场行为监管 C.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D.保险条款和费率的监管 8.下列各项中,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无关的是( D )。 A.保险费率厘定过低 B.准备金计算错误导致各项准备金提取不足 C.风险程度估算不准确 D.保险中介发育不充分 9.以下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则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3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A.安全性与流动性成正向变动关系 B.安全性与盈利性正向变动关系 C.安全性与流动性成反向变动关系 D.流动性与盈利性成正向变动关系 10.保险合同的( C ),使得对保险条款的监管成为保险经营监管的主要部分。 A.双务性 B.有偿性 C.附和性 D.射幸性 11.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很多国家都有本国通用的保险条款,对通用保险条款( C )。 A.一般都不再列入监管的范畴 B.实行批准制度 C.实行报备制度 D.实行严格的监管 12.在我国,通常商业保险的险种和费率由下列机构制定(D )。 A.保险行业协会 B.保险信用评级公司 C.中国保监会 D.各商业保险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

金融业反洗钱监管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金融业反洗钱监管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童文俊2010-05-13 摘要:近年来,发达国家金融业反洗钱监管出现了由“规则为本”反洗钱方式向“风险为本”反洗钱方式的转变。该文回顾了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反洗钱工作取得的成绩,在对两种反洗钱监管方式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从战略角度推动风险为本方法的实施,制定指引以明确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要求,加强对洗钱风险可能性模型及计量方式的研究,并重点开展对反洗钱内控措施有效性的评价。 关键词:反洗钱,监管方式,国际比较 监管的方法或手段来看,当前国际金融业反洗钱监管主要有“规则为本”和“风险为本”两种方式。在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和沃尔斯堡集团等反洗钱组织的倡导和影响下,近年来,发达国家金融业反洗钱监管出现了由“规则为本”反洗钱方式向“风险为本”反洗钱方式的转变。 一、“规则为本”金融业反洗钱监管方式 规则为本的金融业反洗钱监管方式是反洗钱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比较通行的监管模式。该方式通过建立规则,制定各项反洗钱规范性条文,以法律、法规或行政命令要求金融机构一一遵照执行,并通过现场检查等强制性措施督促指导金融机构严格遵守反洗钱法规。 在规则为本监管方式下,概括来说,金融业反洗钱监管部门遵循合规性监管理念,其工作重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制定规则和各种规定:二是监督检查各类金融机构执行规定的合规性,三是将不合规处罚作为一种日常机制和主要监管方法。 规则为本的监管实际上是一个制定规范--检查执行--调整规范--再检查执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要根据规范的要求履行相应的反洗钱义务,监管部门通过检查等手段了解金融机构的执行情况,

保险市场监管

保险市场监管 【摘要】保险市场监管是保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我国的保险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保险市场监管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列举了一个真实案例,引出我国保险市场监管存在问题的论题,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介绍了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市场监管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我国面临的监管问题提出一些完善市场监管的措施。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市场市场监管 一、保险市场监管案例 山西大同的王女士在某险企购买团体年金保险,近10年一直有定期返还,直到2012年5月她和其余十几位投保人被告知,该团体年金保险负责人因诈骗被拘捕。十几位投保人一起找到保险公司时,得到的回应却是,这是个人诈骗行为,保险公司概不负责。据王女士介绍,近10年来,团体年金保险的年利息水涨船高,到2010年利息涨到了8.5%,就又介绍一些朋友加入。据另一位投保人马女士介绍,该保险公司负责人说2003年保险公司团险部推出一款团体年金保险,收益比银行略高,十万元可以获得收益八千元,一万元可以获得收益八百五十元,马女士便在2010年1月4日投入2万元,利息收入相当不错,在2011年又选择投入10万元。到了2012年,警察局通知他们,保险公司负责人出事了,这是诈骗。投保人找到保险公司,但保险公司说没有开过这个险种,不负责赔偿损失。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我国现阶段保险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误导、骗保、欺诈等行为时常发生,保险市场监管力度还不足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二、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现状 (一)保险监管的含义 保险监管,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保险业和保险活动的监督管理。通常情况下,保险监管被分为两个层次:第一,通过国家制定保险法律法规对保险市场进行监管;第二,保险业监管机构根据保险法律法规对保险业进行监管。 (二)保险市场监管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监管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采取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组织辅助的监管模式,摒弃以对保险人的行为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新模式。偿付能力,就是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目前我国的监管主要针对保险公司行为能力和偿付能力,但监管的核心将将逐步转换为对偿付能力的监管。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修订后的保险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一决定将监管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是对保险公司资金管制的进一步加强。新的保险法实施后,我国保险业将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的风险,充分体现了市场监管对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性,更何况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发展都还不是太成熟。2012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金融监管要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成果,完善监管规则,更新监管理念、制度和方式,不断提升监管有效性;保险业要强化偿付能力监管。为贯

保险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作业(2011-6-1 一、选择题(将符合题意的描述选项前的字母填到题后的括号中) 1.以下对Visual Basic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 A.Visual Basic是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B.Visual Basic采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方式。 C.Visual Basic具有强大的数据库访问能力。 D.在VB的集成开发环境中,对象的属性只能在属性框中设置。 2.以下关于类与对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 A.同类对象的集合与抽象称为类。例如学生是类,学生中的李梅则是对象。 B.同类型的对象具有相同的属性和不同的属性值。 C.工具箱中的控件是类,当把一控件“拖动”到窗体上,并为其赋给属性值后,就是对象。 D.类的属性值可以在属性窗口中设置。 3.在下事件过程中,下列有关对象、事件和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Form1.Print “我们学习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End Sub A.Command1是对象,Click是对象响应的事件。 B. Form 的方法是Print。 C.一个对象只能响应属于自己的事件。例如Command1可响应Click、DblClick 事件,不能响应Load事件。 D.事件过程可以用End Sub结束,也可以只用End结束。

4.执行以下命令,不能在相应对象(如Form1、Label1、Text1)中显示“学习VB”的语句行是( C)。 A. Form1.Print “学习VB” B. Label1.Caption=“学习VB” C.Text1.Caption=“学习VB” D.Text1.Text=“学习VB” 5.在Form、Text、Label中都可以显示文本字符。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D A.可以用Font属性在在对话框中设置字体、字型和字号。 B.可以用ForeColor属性设置字符的颜色,用BackColor属性设置字符的背景色。 C.若要将标签框成为透明,可通过设置“Label1.BackStyle=0”来实现。 D.若要将文本框成为透明,可通过设置“Text1.BackStyle=0”来实现 6.在运行时,若要使文本框获得焦点,可调用文本框对象的( C 方法来实现。 A.Refresh B.GetFocus C SetFocus D.Text1. Focus=”焦点” p 说明:若能将光标置于Text1span中,则称Text1 “获得了焦点”。 7.Form中有三个对象:Text1、Text2、Text3,执行下列语句( D ),可使光标在Text3中闪动,即Text3获得焦点。 A. Text1.SetFocus B. Text3. GetFocus C. SetFocus.Text3 D. Text3.SetFocus 说明:此题与前一题同。 8.以下描述了在窗体中添加控件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A.在工具箱中单击所需的控件,再将鼠标移动到窗体区域内时,光标变为”十”字形,这时在窗体中拖动鼠标即可绘制所需大小的控件。 B.在工具箱中双击所需的控件,可在窗体中自动绘制出该控件。 C.将工具箱中的控件拖曳到窗体中,可得到相应的控件。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促进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监管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健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 (二具有合理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操作规程; (三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且经营区域不限于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应当在具备下列条件的互联网站上开展保险业务: (一依法取得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完成网站备案; (二网站接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三有与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相适应的电子商务系统,能实现投保人的全部投保信息与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实时对接; (四具备健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技术,具有防火墙、入侵检测、加密、第三方电子认证、数据备份等功能;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通过互联网站开展保险业务的,应当自业务开展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由总公司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提交下列书面材料一式两份: (一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报告,包括业务操作规程、运营模式、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名单、从业人员配备情况等内容; (二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包括交易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销售及售后服务管理等; (三开展业务的互联网站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网址、接入地、依法经营资质的证明材料等; (四开展业务的互联网站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情况,包括基本架构、运营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及保障措施等;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应将前款规定材料同时报送注册地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一份。 第五条中国保监会自收到保险代理、经纪公司提交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报告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报告材料不完整的,通知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在10个工作日内补正材料; (二报告材料完整齐备或者经补正后材料完整齐备的,中国保监会应当在备案报告上加盖印章,一份存档,一份退还保险代理、经纪公司。 第六条开展保险业务的互联网站名称、网址变更的,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及注册地所在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终止某互联网站上的保险业务的,应当自决定终止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及注册地所在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关于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2016)的解读

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 保监发〔2016〕116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发挥公司治理机制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合规是指保险公司及其保险从业人员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本办法所称的合规风险是指保险公司及其保险从业人员因不合规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引发法律责任、财务损失或者声誉损失的风险。 解读:原《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保监发[2007]91号,简称《指引》)(本《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简称《办法》)下发后将于2017年7月1日起实施,该《指引》同时作废)第二条规定: 本指引所称的合规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员工和营销员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规定、行业自律规则、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本指引所称的合规风险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员工和营销员因不合规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引发法律责任、监管处罚、财务损失或者声誉损失的风险。

对比前后两条规定可以看出,第一款中,《办法》将原“员工和营销员”修改为“保险从业人员”,早期员工和营销员一般予以区别称呼的原因在于员工一般是签订劳动合同的管理人员,业内叫做内勤人员,而营销员一般是指签订代理合同的销售人员,业内也叫做外勤人员,这样的表述随着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的发展,已不再准确。2013年保监会下发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保监会令2013年第2号),已将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统称为销售从业人员,而在保险行业从业的人员,无论承担何种职务或工作内容,都可以统称为保险从业人员。因此《办法》为了更加精准的表达和措辞,也做了此调整。 第二款中,《办法》删除了原《指引》中的“监管处罚”,可能是考虑到监管处罚可以纳入“法律责任”的范畴,因为监管处罚做出的依据为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处罚法》,因而未再单独列示。 第三条合规管理是保险公司通过建立合规管理机制,制定和执行合规政策,开展合规审核、合规检查、合规风险监测、合规考核以及合规培训等,预防、识别、评估、报告和应对合规风险的行为。合规管理是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完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合规管理责任,构建合规管理体系,推动合规文化建设,有效识别并积极主动防范、化解合规风险,确保公司稳健运营。 解读:原《指引》第三条规定: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调整(doc 11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调整(doc 11)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调整 一、研究我国保险业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 近年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功能的保险业在我国已获得长足发展。保费收入明显增长,且增长速度逐渐加快.2004年达到了4318亿元;保险深度由1994年的1.14%增长到2004年的3.16%,增长了近2.77倍(根据我国统计局公布的1994年和2004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得出)。在保险业发展良好的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保险业对社会经济进步的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借助市场的力量,并在保险监管制度的规范引导下实施。这是研究新形势下我国保险业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一。 在全球化浪潮中,特别是伴随我国加入WTO,国内保险将以商业存在。跨境交付、自然人流动等方式走出国门,提供境外消费服务。同时国外保险业机构也将以类似方式进入国内保险市场为本国提供消费服务。不可否认,跨境的保险服务形式将给我国的保险监管提出新的课题,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二在于探索如何增加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实施有效管理。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进步、经济管理方式不断革新的时代,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调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

构纷纷相互融合,业务相互渗透,逐步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但是就我国而言,完备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才得以确立不久.需要探索如何使国内目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与国际的混业经营混业监管体制相协调一致,这正是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三。 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探讨与此相伴的监管思路、法律体系、规章制度及监管机构体系等保险监管理念和内容能否适应形势的变化,这是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四。 二、美、英、日三国保险业监管之比较 美国、英国、日本是当今世界保险业最为发达的三个国家。其保险监管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对美英日三国保险业监管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国保险业监管的转型与世界接轨。 (一)相似之处 1.都拥有较为独立健全的保险业监管体系。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都建立了以政府监管机构牵头。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和行业自律为辅、保险公司内控为基础的一整套完备的保险业监管体系。如美国联邦保险局州保险

第20章 保险监管内容

第二十章保险监管内容 第一节市场准入和股权变更监管 一、市场准入监管的意义和要求 保险监管的作用是确保保险机构能够随时履行其义务,从而使境内外投保人的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市场准人是实现这些目标的第一步,也是监管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许可证发放程序以及对保险机构的日常监管符合国际标准,有利于增强公众对监管机构和保险业的信心。 由于许可证申请的审核是基于所准备承保种类的资料而进行的,颁发许可证时应考虑到保险业务的类别,特别是应考虑到那些特殊的保险类别。本国法律应该对保险业务进行分类,至少应该分为人寿保险和非人寿保险两种。保险业务本质上是一种长期业务,所以从理论上讲,许可证应该没有时效限制。然而,对于监管机构来说,保险公司经常定期申请延长许可证的期限,是监督保险公司按规划开展业务的有效手段。 在涉及境外保险公司的申请时,在颁发许可证之前,申请者必须向东道国监管机构提交公司地址、拟承保险种、母国保险监管机构的确认书等文件。确认书的作用是证明该公司确实已获得从事其拟承保险种的授权,确实具有偿付能力并且符合母国的各项监管要求。如果有双边或多边协议可保证境外公司受到母国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并得到东道国的认可,境外保险公司也可以不必经东道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就开始经营保险业务。在对境外公司分公司的市场准人管理上,如果是根据本国法律组建,但其一部分或者全部是外资公司分公司的,原则上应当符合与境内保险公司一样的申请要求。 在有的国家,对某些特殊险种其境内保险公司可能无法承保,这一般涉及特大风险或极为特殊的个人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即涉及“短缺险种”的时候,本国法律可以规定境外保险公司不必持有许可证即可承保这些风险。同样道理,本国法律也可以允许境外保险公司不必取得许可证即可承保海运、商务运输和国际货物转接等保险业务。 保险公司获得许可证并完成登记程序,就意味着其营业期的开始,同时该公司也开始受到监管公司在运营期间,应持续地符合所有的监管要求,即颁发许可证时的那些前提条件,如资金是否充裕,经理人选是否称职,再保险是否妥当等。监管机构有权随时获得公司的业务经营资料保险机构应明确其法定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公司和互助社团,以保证其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便于筹措资金。应当要求保险机构的总部及其核心管理机构设在颁发许可证的母国管辖区内。 除与保险有关,或为经营保险而必须开展的业务以外,保险机构不得进行其他活动。只有在有限的特定条件下,才可以特许保险机构经营与保险无关的业务。公司的经营业务应在公司的组建章程中注明。按照专业化经营原则,持有人寿保险经营许可证的公司不得经营非人寿保险业务,反之亦然;另有明确规定,并经监管机构认可的除外。不过,人寿保险以外的其他类型的个人保险,例如意外险、健康险等可以授权经营,不受本原则的限制。已经同时开展了寿险和非寿险业务的综合保险公司,只要能够将寿险和非寿险业务分别核算,并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寿险投保人不会承担因非寿险业务损失而引起的风险,则可继续经营,反之亦然。专业化经营不应妨碍寿险公司与非寿险公司之间相互投资持股。 二、市场准入监管的内容 发放保险许可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公司拥有足够的自有资金,最低资本的数额与所承担的风险程度密切相关。最低资本额不得挪用,不得用来弥补可正常预见的损失。申请者应向监管机构提交自己满足最低资本要求的证据。 申请者应提交营业计划,描述其拟经营的业务。此计划应当较好地展示该公司在最初几年里有能力保持良好的资产状况,并可随时履行其义务。营业计划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

论我国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 ,根据入世的承诺条件,保险市场成为对外开放最为彻底的领域之一。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 五年的过渡期结束,保险业从此以后面临全面开放。然而,在市场主体日益增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的保险监管还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未与国际接轨。这必将为我国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带来障碍。 一、我国保险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并存 我国的保险立法尚处于初级阶段,《保险法》颁布于1995年,是在我国保险市场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制定的,虽然针对我国加入WTO 的具体情况,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对保险法做了一次修订,但修订的幅度不大。目前,保险法的一些法律条款已不能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状况,在许多方面、许多环节上都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或实施细则。不少现有的法规在日常监管中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例如保险法中有关资本金和自留保费的比例的规定,保险代理人应当持证上岗的规定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保险经营中假保费、假赔案、假数据、假报表屡禁不止。 (二)保险监管尚未从以合规性监管为核心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过渡 保险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高度负债性,保险人实际上是保 单持有人资产的管理者,其资产的绝大部分是准备未来赔偿或给付的负债,这就对保险人的偿付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从保险监管的角度看,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是保险监管的重要目的,而要保护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证保险公司具有充足的偿付能力,保证被保险事故发生时能获得及时的保险赔偿或给付。偿付能力监管紧紧抓住了风险管理的最根本防线,使得监管者能够更好地在监管与维持市场竞争之间保持平衡。但由于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不规范竞争,对保险监管部门的精力牵制过多,以及保险监管部门受自身人力、监管技术、监管手段

中国保险市场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5

创新方向明确,“互联网+保险”加速发展中国保险市场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5 本产品保密并受到版权法保护 Confidential and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s

2014年我们已产出本行业报告: ?中国手机银行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4)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4)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4) ? 中国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4) ?中国互联网彩票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4 ?中国保险电子商务行业专题研究报告2014 ?中国众筹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4 ?中国互联网理财专题研究报告2014 ?中国移动支付安全专题研究报告2014 ?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业务延展报告2014 ?中国股票资讯APP 分析专题报告2014 ? 中国记账理财APP 移动市场研究报告2014 欲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更多内容, 易观智库长期致力于互联网产业的深度研究,互联网金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研究报告包括以下: 2015年我们将产出本行业报告: ☆中国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5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5 ☆中国电子商务与支付年度监测报告2015年 ☆ 中国手机银行产品与营销监测年度综合报告2015 ☆中国手机银行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5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5 ☆中国手机银行客户端APP 分析报告2015 ? 中国互联网理财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

研究定义及研究范畴 研究定义: 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机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与第三方平 台渠道,开发保险产品、订立保险合同、提供相关服务。 研究范畴: 本报告主要针对互联网保险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市场发展背景、市场现状、市场趋势等 内容;本报告覆盖的消费领域主要包括覆盖购物、旅游、教育等,不包括房地产和汽车消费; 本报告涉及厂商包括平安、太保、众安等保险公司,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中民保险网 等第三方保险中介机构等研究其在互联网保险市场的主要产品与服务、市场竞争力等。

偿二代与欧美监管体系的比较研究

偿二代与欧美监管体系的比较研究 陈晨 作者简介:陈晨,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现就职于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摘要:2012年以来,保监会启动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简称“偿二代”),并于2015年正式开始试运行。本文分析了“偿二代”的制度框架与主要意义,并将“偿二代”与欧美主流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偿二代在监管理念、监管框架和监管标准等方面,与国际主流偿付能力监管模式完全可比。同时,偿二代在充分借鉴国际主流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偿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国际经验比较 2012年3月保监会启动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China Risk Oriented Solvency System,简称“偿二代”)建设工作,2013年5月保监会发布《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整体框架》,2015年2月保监会正式印发偿二代17项监管规则及过渡期内试运行方案,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与偿一代侧重定量监管和规模导向的特征相比,偿二代采用国际通行的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机制的三支柱框架,具有风险导向、行业实际和国际可比三个显著特征。偿二代的17项主干监管规则有机联系,共同作用,构建了一套风险识别和防范的安全网(图1)。 图1:偿二代整体框架构成

一、偿二代的制度框架 (一)第一支柱:定量资本要求 第一支柱定量资本要求,主要防范能够用资本量化的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通过科学识别和量化各类风险,要求保险公司具备与其风险相适应的资本。 第一支柱定量资本要求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一是可量化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即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二是实际资本评估标准,即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评估标准和认可标准;三是资本分级,明确各类资本的标准和特点;四是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即保险公司在基本情景和各种不利情景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偿付能力状况进行预测和评价;五是监管措施,即监管机构对不满足定量资本要求的保险公司,区分不同情形,可采取的监管干预措施。 (二)第二支柱:定性监管要求 第二支柱定性监管要求,是在第一支柱的基础上,进一步防范难以量化的风险,如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第二支柱共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风险综合评级,即监管部门综合第一支柱对能够量化风险的定量评价,和第二支柱对难以量化风险的定性评价,对保险公司总体的偿付能力风险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二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即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具体监管要求,如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管理架构和流程等,并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状况进行评估,进而根据评估结果计量公司的控制风险最低资本;三是监管检查和分析,即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分析;四是监管措施,即监管机构对不满足定性监管要求的保险公司,区分不同情形,可采取的监管干预措施。 (三)第三支柱:市场约束机制 第三支柱市场约束机制,是在第一、二支柱的基础上,通过对外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等手段,借助市场的约束力,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防范依靠常规监管工具难以防范的风险。第三支柱市场约束机制是新兴保险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支柱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对外信息披露手段,充分利用除监管部门之外的市场力量,对保险公司进行约束;二是监管部门与市场相关方建立持续、双向的沟通机制,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约束;三是规范和引导评级机构,使其在偿付能力风险防范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偿二代的主要意义 (一)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偿二代有利于提升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偿二代坚持风险导向,促使保险公司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既能直接推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又能对保险公司以往粗放式发展模式形成有力制约,引导保险公司平衡业务增长、资本管理和风险控制,实现发展方式转型。此外,偿二代有利于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偿二代建设的目的不是提高资本要求,而是更加科学合理地计量各类风险。偿二代坚持风险导向兼顾价值的原则,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增强风险与资本要求的相关性,科学合理地设定资本要求,避免资本冗余,减轻行业资本负担。 根据保监会2014年6月30日测试结果,与偿一代相比,偿二代下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稳定,仍然为紧平衡状态。从公司情况看,偿二代下大约三分之一的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所上升,三分之二的公司有所下降。产险公司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最低资本占比分别为48%、17%和35%;寿险公司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最低资本占比分别为22%、66%和12%;再保险公司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最低资本占比分别为51%、36%和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