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贡献率
- 格式:docx
- 大小:40.33 KB
- 文档页数:14
科技进步贡献率
佚 名
【期刊名称】《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年(卷),期】1996(000)004
【摘 要】1.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石油企业总产
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即在影响总产出增长的各因素中科技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它
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指标。2.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计算的理论依
据长期以来,如何量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个研究课题。一般无法直接
测算经
【总页数】2页(P91-9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407.2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
力
【期刊名称】《南方农村》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黄秋斌在《光明日报》1996年3月18日撰文,介绍了他走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黎诣远,对科技进步贡献率如何测算的问题发表了看法。
黎教授说,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科技进步增长率与国民经济总产出增长率的比值,它综合反映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大小。
他说,有关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公式不胜枚举,但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还是由生产函数法推导出的新古典增长方程,又称索洛增长速度方程。
它具体的表达方式是: 国民经济总产出增长率=科技进步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资本增长率×【总页数】1页(P49-49)
【作者】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
【相关文献】
1.河南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现状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 [J], 白玉红;李蕊;申洋洋;包潇燕;孙晗莹;张田田
2.河南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现状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 [J], 白玉红;李蕊;申洋
洋;包潇燕;孙晗莹;张田田
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实证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J], 宋辉;李钰琦;王笑阳
4.石家庄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 [J], 陈振鹭;张惠莹
5.福建省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基于福建省1995-2019年统计数据分析 [J], 俞维防;陈能炜;陈钦;吴娜培;饶璐;檀云舒;楚惠雅;林叶与;林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玉红李蕊申洋洋包潇燕孙晗莹张田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大数据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河南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现状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限于经济实力还包括科技水平,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对一些工业产品的需求制约越来越强。
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科技进步水平的提升,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人均指标并不乐观。
今后要加大研发投入,将科技进步作为工业企业的一个发展战略基点,提升河南省工业企业研发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学术界对科技进步与研发投入进行了大量探讨。
19世纪50年代,新增长理论首次提出科技进步贡献计算模型。
Moses Abramowitz (1956)指出,技术进步是不能由投入要素解释的部分[1]。
Solow R M (1957)总结出在一定情形下的增长方程和总量生产函数[2]。
Howard Petith (2006)证明了科技进步能推动经济增长[3]。
成力为和戴小勇(2012)通过分析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存在差异[4];罗良文和孙小宁(2020)指出我国目前较少企业有研发活动,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情况不稳定[5];罗利华和胡先杰(2015)认为不同行业和工业企业研发情况不同[6];郭小婷(2017)指出研发集群是创新价值链的集合体[7];杨柳(2006)通过计量模型研究企业研发时滞机制[8]。
学者们采用不同方法对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度。
Jimmy Alani (2012)利用索洛余值法算出1971—2009年乌干达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4%[9]。
V Capasso 和R Engbers 等人(2010)提出有空间结构的索洛方程[10]。
Wei David Zhang 和Shuo Zhang 等人(2005)通过DEA 测算美国证券业科技进步贡献率[11]。
我国科技创新现状一、技术对外依赖度大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我国技术对外依赖度已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必须从国外引进。
现在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一半以上的技术要靠引进,只有万分之三的国内企业真正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我国要达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必须跨过“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超过60%、对外技术的依赖度降到30%以下”两个硬指标。
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国内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到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二、科技与经济相脱节,高新技术研究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大概有3万项,但转化成产品的不到20%,而真正形成产业的恐怕不到5%。
李岚清曾说过:“我过去到过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机构与实验室,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他们普遍重视科研成果论文的发表或获奖,而忽视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成为商品,占有市场,实现其使用价值,变成财富。
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相当多的科研成果只是一些阶段性成果,又往往由于无力进行产业化而被束之高阁。
有这样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1997年10月,我到内蒙古大学考察,了解到他们发明了一种药,专治牛皮蝇,应该说这是一项重大发明。
可巧,我随后又到当地的一家皮革制品厂考察。
我问厂领导,你们生产用的是国内的牛皮还是进口的牛皮,他们说不用国内的牛皮,全部用的是进口牛皮。
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国产的牛皮大多被牛皮蝇咬过,有的牛皮被咬得像一张网,利用率很低。
我说,专治这种牛皮蝇的药不就是你们内蒙古大学的教授发明的吗?为什么不用呢?他们却回答说,不知道。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或者国家急需的东西,虽然有了科技成果,却没有一种机制使它能够进入市场。
这样的例子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①三、软环境的建设不够体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
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与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依据生产函数,对江西省1982-2004年期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并结合江西省实际情况,通过对各种测算方法理论上的比较和对测算结果的比较分析,指出在目前采用比值法的合理性。结果显示前6个及前12个时滞相应的p值分别为0.753和0.891,可以认为其误差项是独立白噪音,其他检验统计量都表现良好,可以认为(16)式为最终的估计结果,因此在1982-2004年期间a=0.208,β=0.792。把上面所计算出的α和β的值,代入(7)式等号的右边,可分别计算出江西省1982-1993年与1982-2004年两段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1)。2.比值法所得结果应用上述的比值法,先计算β的值,该值等于劳动者报酬与生产总值的比值。我们分别计算得研究期限中各年的α和β的值,并对两段期间取α和β的均值,计算结果见表(2)。3.经验值法计算的结果在这我们分别以α=0.3,β=0.7以及α=0.4,β=0.6计算1982-2004年期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见表(3)。四、测算结果的比较分析我们分别以回归法、比值法及经验值法估算了α和β的值,发现基本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是一致的,即α一般在0.2与0.4间取值,β在0.6与0.8之间取值;测算结果表明江西省1982-2004年期间科技进步贡献率在39%~58%之间,这些与国内学者的研究是相一致的。这并不是说科技进步贡献率本身在此数值之间变动,而是指测算的方法不同,α和β的取值不同,指标选取的不同以及计算的误差导致计算结果的差异。比较三种方法,经验值法把α和β的值固定,认为资本的弹性系数及劳动的弹性系数是不变的,可作为其他算法的参考,若用其他算法计算出的α和β的值与经验值偏离较大时,应调整算法。回归法假设某一期间α和β是不变的,这么做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法受时间序列的数据的平稳性影响,若计算期间某些年份劳动增长率,或资本投入增长率波动较大,从回归技术角度而言,这些异常值没有剔除将影响到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以及参数的假设检验,甚至出现谬误回归;但我们又不能在经济理论上找到剔除样本点的依据,特别是样本点较少的情况下,将使我们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我们在上述的用回归法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时确实遇到这种情况。并且根据江西省省情,近年来投资力度明显加大,造成时间序列数据的波动性也较大,我们认为用回归法计算江西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至少在目前是不可取的。比较而言,用比值法测算,计算的结果表明若把1982-2004年划分为两阶段:1982-1993年与1994-2004年,这两阶段中资本的弹性系数小幅度增长,劳动的弹性系数小幅度地减少,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加幅度较大,这些都是合理的,符合省情的,以及计算出的1994-2004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92%,在理论界及实务界都能被广泛接受。并且我们注意到两阶段的平均科技进步水平或全要素生产率几乎没有变动,其在政策上的意义为:江西省在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还应注重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另外比值法操作也较简单,在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理论还没出现较大突破的情况下,不失是种较好的测算方法。五、对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几点说明1.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是个参考值,从国内外各种组织机构及各位学者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看,显示出很强的差异性,即使是相同的时间段,其科技进步贡献率也会相差10%以上,这与测算中模型的应用、指标的选取、起始年份的确定等有密切的关系。2.科技进步贡献率可直观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它是个相对指标,绝非越高越好,它的大小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与科技进步速度之间的关系,因而应防止单纯根据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大小片面地进行评优评劣的做法。3.科技进步贡献率还与资本和劳动两要素的投入规模有关,1982年-2004年期间,江西省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从长期趋势来看是增长的,但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及要素的投入周期性影响,在一些年份出现了要素投入大起大落,影响到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正确测算,故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宜以中长期为主,并根据江西省实际情况,目前不宜以回归法进行测算,建议用比值法。[参考文献][1]P. Samuelson.经济学(中译本)(第十六版)[M].萧琛(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19-421.[2][3]张守一.数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56-73,29-33.[4]宋艳涛.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3.13-20.[5]程建伟.对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范畴的若干问题的思考?眼J?演.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6]秦勇,何平.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理论与实践?眼A?演.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研讨会会议资料[C].2006.。
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黄敏;管宇;邱峰【摘要】运用“Solow”余值法对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计算,得1999 ~ 1995、1996 ~ 2000、2001~2005、2006~2010年的4个时期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14.6%、10.7%、13.6%、和37.7%.在这4个时间段中,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百分之十几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几,且表现出林业投入明显滞后于产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说明今后的5年、10年林业发挥作用的空间巨大,且呈上升的趋势.认为,如果今后这种趋势不变,而林业总产值也维持年增长5%的速率,再设定从事林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山地面积变化较小以及各参数的弹性系数不变,那么到2015年和2050年预计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大约为30.3%和34.8%.%Based on the Solow complementary method,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forestry were estimated to be 14. 6% , 10.7% , 13.6% and 37.1% respectively in 1991 - 1995 , 1996 - 2000, 2001 - 2005 and 2006 - 2010. The contribution rat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during the four periods, indicating that the forestry input obviously Jagged behind the output, and there is still a great potential and improving trend in the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five and ten years. It is estimated that, if the arising trend maintains unchanged,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forestry increases at an annual rale of 5% , and the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forestry develop-ment, such as, rural labors, mountainous areas, etc. , kept unchanged or changed slightly,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forest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2015 and 2050 will reach 30. 3% and 34. 8%.【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8【总页数】3页(P14152-14154)【关键词】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Solow余值法;中间消耗【作者】黄敏;管宇;邱峰【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共分6个部分23条,其中2、3、4部分均与农业科技有关。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综述白贺兰;张正英;李国峰;刘风【摘要】对C-D生产函数法、增长速度方程法(Solow余值法)、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TFP)、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ES)、边界生产函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进行了综述,并进行了比较与评价,认为TFP指数法中的Translog指数法能够区分要素数量和质量分别对产出的贡献,可推广应用。
并指出,在要素投入变量选取上要全面考虑农、林、牧、渔四业,不能偏颇于种植业。
%In this paper,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are reviewed,such as C-D production function method,Solow residual method,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ex method,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production function method,boundary production function method,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so on. Then it is also provided the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n them. The conclusion is Trans-log index method which belongs to the TFP index method can distinguish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output betwee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factors,so it could be widely applied,and noted that we should take a full accounting of agriculture,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dustry while selecting variables in factor input,not biased in farming.【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6页(P72-76,77)【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评价【作者】白贺兰;张正英;李国峰;刘风【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3.2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指硬技术的进步,即农业科学的科技进步;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外,还包括农业管理水平、决策水平与智力水平等软技术的进步。
2020年第23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0 No. 23doi:10.3969/j.issn.l000-7695.2020.23.009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基于O E C D《生产率测算手册》非参数法周晓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28 )摘要:借鉴O E C D《生产率测算手册》介绍的非参数方法,采用指数形式来表达科技进步变化,并使用2007年至 2017年期间有关数据测度我国各省份科技进步贡献指数,以此为基础汇总形成国家层面的科技进步贡献指数。
结果表明,2007年到2017年期间,中国科技进步率提高了8.2个百分点,达到54.2%。
这种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指标测算工作,为政府部门常年发布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数据提供便利;也为进一步规范该指标 测算工作提供新的方法选择。
关键词:科技进步;非参数方法;贡献率中图分类号:G3; T-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 (2020) 23-0064-09 Measurement of Contribution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Based on Non-parametric Method of Measuring Productivity—OECD ManualZhou Xiaoguang(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8,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raws on the non—parametric methods of Measuring Productivity—OECD Manual, and expresses chang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index form, and measure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index by the relevant data of provinces ( autonomous regions, cities )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7. At the same rime, on this basis, a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index is aggreg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ate increased by 8.2 percentage points from 2007 to 2017, reaching 54.2%. This method simplifies the calculation of indicators, in particula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regularly publish the indicator data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t provides a new method selection for further standardizing the calculation of this indicator.Keywords: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n—parametric method; contribution rate中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研发投人资金连 年增长,2019年达到21 737亿元(约合3 15丨亿美 元),研发投人强度达到2.19%[11。
西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调研分析一、研究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背景和意义经济增长是长期以来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使我国涌入了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
如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向结构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科技进步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
定量的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指标。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问题,进入90年代更把定量评价科技进步的贡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2006年,我国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纲要中提出,在未来的15年到20年中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
在评价创新型国家的各项指标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也是一项重要指标。
二、西安科技进步贡献率调研与测算的重要性陕西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但经济实力在全国排名居后。
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所拥有的科技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强大的科技产业反差比较明显。
本课题调研发现,以全省工业为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占用资金,1978年为123亿元,1998年达到1271亿元;流动资金由40亿猛增到847亿元,由此可见,资金投入增加了12倍,同一时期总产值增加了7.6倍。
从理论上讲,10年前陕西的经济生产完全是粗放型的。
技术进步对总产值的贡献作用不明显。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尚未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突出的作用。
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西北地区的经济、信息、金融、物流中心。
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持续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但经济质量的提升与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否对称,是否拥有持续增长的动力,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一大问题。
目前,我市肩负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的重任。
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从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新型经济发展之路,已成为西安当前的首要任务。
西安市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快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所以目前研究发现科技、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定量的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及内涵(一)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国际上提出的测算科技进步作用的方法有许多,目前,最流行、最权威的方法是索洛余值法。
1975年,索洛首创“综合要素生产论”概念,把综合要素定义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②给定投入量的产出量增加;③其他:包括诸如规模经济,资源配置的改进等。
他认为综合要素生产率就是总产出中扣除资本和劳动投入影响的部分。
用数学式表达为:a=y ﹣αk ﹣βl其中,a —综合要素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 —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 —资本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 —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
上式是索洛增长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将上式左右分别除以产出增长率,就得到综合要素贡献率,这便是我们普遍认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E a )。
E a = 100%a y(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内涵由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可以看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学家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之外,其他使经济增长的综合要素均为科技进步。
所以如果望文生义地诠释“科技进步”,就非常容易形成误导,把一个包括制度、管理等要素在内的具有广泛含义的经济用语,狭义地理解为“科学与技术”。
在生产关系已经相对稳定的市场经济国家,“科技进步”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在中国,各项体制的改革、生产关系的调整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往往比科学与技术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要显著得多。
所以,在以“科技进步贡献率”描述创新型城市特征的时候,必须注意避免把这个经济用语狭义地理解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以及由此而引起其他误导。
四、西安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调查与测算在西安各类经济指标的核算史上,进行过几次重大统计数据口径的调整,不同时期的统计数据没有可比性。
所以,为了数据的一致性,我们在测算中,经多方考证,将数据时间序列确定为1992-2005年。
测算方法上我们在研究比较了大量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西安各年度社会、经济数据统计情况,选择索洛余值法:a=y﹣αk﹣βl。
这里,首先确定各年度产出、资本、劳动的投入量,分别计算出各要素平均增长速度,并确定参数α、β,然后可以代入索洛模型,求出a ,即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后算出科技进步贡献率,E a =进而还可以求出资本、劳动的贡献率。
在这里提到了年平均增长速度,这一数据的计算是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处理工作,一般情况下,在测度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多用水平法来计算平均增长速度。
以产出为例,计算公式为:Y t —计算期t 年的产出;Y 0—基期的产出;t —计算期与基期间隔的年份;另外,必须对产出和投入指标作统一规定,消除价格变化的影响,保证统计数据结果的可比性。
(一)、关于产出量Y 的确定无论从经济统计学意义上还是从经济学意义上,生产总值(GDP )都是反映全社会经济产出最为理想的变量。
为了确保各年GDP 具有可比性,就必须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将各年的当年价格GDP 缩减为1992年不变价的GDP 。
计算公式如下:1)100%y =-⨯100%a y ⨯其中:GDPC 1992—1992不变价的各年GDP ;IGDP t —第t 年的定基GDP 指数;(定基GDP 指数需要利用GDP 环比指数进行构造)GDP 1992—1992的现价GDP ;(二)、关于劳动投入量L 的确定理论上的劳动投入量是指实际投入的劳动量,其不仅取决于劳动的投入数量,还与劳动的利用效率、劳动者素质有关,但是现阶段还缺乏这方面的统计资料。
目前,劳动投入量采用全社会从业人数最为合理。
为了提高数据的稳定性,提高测算的准确性,全社会从业人数这一项数据我们取平均值,具体做法是:基年和末年数据保持不变,其余数据是本身及前后相邻两年数据三者之间的平均值。
(三)、关于资本投入量K 的确定资本投入量(K )我们根据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法,选择固定资本形成存量。
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西安市从基期到报告期以来的固定资本形成存量,来进行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永续盘存法估算固定资本形成存量的计算公式为:K t =(1﹣δt )K t ﹣1﹢I tt 199********IGDP GDPC GDP =⨯其中K t表示末期固定资本形成存量;I t表示期内各年当年投资量;δt表示重置率;K t﹣1表示上期末资本存量。
①当年投资I的确定:资本投入量K选取固定资本形成存量,当年投资I我们就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我们要做的是消除价格因素,计算得到各年的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
②重置率δ的确定永续盘存法考虑资本品效率下降一般采取余额折旧法,它代表资本品的效率在各期呈几何下降。
这时,重置率就等于折旧率。
所以,我们就用固定资产折旧率来替代重置率。
利用余额折旧法并考虑到我市三类固定资本不同的使用寿命,经加权计算得到我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折旧率为7%。
③基年固定资本形成存量K0的估计这一数据的取得采用国际常用计算方法:K0=I0(g+δ), 其中,g是样本期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δ是折旧率,I0是基期的投资。
我们计算1992-2005年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g=16.8%,基期的固定资本形成I1992=68.61。
所以代入上式计算得到:基期的资本存量K1992=289.1亿元。
在确定了当年投资I、折旧率δ和基年固定资本形成存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永续盘存法逐年推算西安市各年的固定资本形成存量。
(四)、产出量、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计算结果比较 经过对大量数据的调研分析和测算,我们可以分别得出1992-2005年西安市产出量、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的数据:(五)、产出弹性系数的确定目前国内外测算产出弹性系数的方法较多,其中,回归分析法通过把若干年度的数据采用经济计量学回归的办法得出所需要的结果,是忠实于统计数据的一种方法。
所以,我们首先利用一元回归方程,回归求取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
我们使用“数据回归分析软件-DRS ”对1992-2005年对应的ln ln ln Y K A L L α=+和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回归方程:从上式可以得出,α=-0.0411,很显然以上回归结果通不过经济学检验。
看来,要通过回归法确定弹性系数困难非常大。
所以,本文结合当前国内一些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和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推荐的方法,最终确定α=0.4;β=0.6(六)西安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至此,我们可根据“水平法”计算出各要素的平均增长率,再代入技术进步速度方程便可得出各要素的贡献率:单位:100%五、西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状况评价及对策(一)、西安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从我们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从1992-2005年,西安年均资本ln KL ln Y L ln 1.0239-0.0411ln Y K L L =-贡献率为50.4%,年均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4.4%,而年均劳动贡献率只占到5.2%。
因此,西安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和科技投入。
另外,我们还看到我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两大特点。
第一、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01-2005年间虽然我市的经济维持了13.35的增长率,但这主要是由于这段时期资本投入大大增加的原因,资本投入的增长率达到了18.1,资本贡献率达到53.7%。
2001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大增强,吸引了资本的大量涌入,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从短期来看,资本的贡献大于科技进步的贡献。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绝大多数的技术进步只有在使用新的、不同的资本设备的情况下才会转变成实际生产。
因此,一个提高投资的政策将不仅提高资本密集度,重要的是会加快新技术向实际生产的转变。
这就是资本如何支持科技进步以实现增长。
所以,我市短期资本贡献率增大,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减小,也许只是资本对科技的先行投入,科技的贡献将有一定滞后的原因。
第二,我们还能看到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我市的劳动就业人员增长速度较低,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徘徊在5%左右。
从这一方面说明,要提高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就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与参与者的素质技能;二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及利用水平,在吸引人才的同时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三是要想法设法不断开拓新的劳动就业岗位,努力增加就业人数提高就业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