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析
赣南师范学院 王从华
主要内容
? 为什么要学习课程标准?
?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 如何理解本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解读语文课程目标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
? 了解概念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认识特征
?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最低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 认识特征
? 课程标准隐含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 课程标准的描述是分层次,可达到、可评估、可理解的,标准的范围涉及情感、技能、认知等目标领域。


二、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1、语文课程的性质
? 工具性

? 人文性

?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如何理解本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理念一:全面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需要明确的两点
? “语文能力”仅仅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能力:
?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小学大纲
? 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
——中学大纲


语文素养:
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 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语文课标

(一)需要明确的两点
? “语文能力”仅仅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语文素养

”的养成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听说读写能力涉及的要素:
? 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语文思维
? 语文习惯、语文动机、态度、情感
? 品德修养、智力水平、人格个性及具体语言环境




(二)对我们的启示
? 语文教育应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 设计富有生活情景的语文任务,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文。
? 语文素养培养的长期性
理念二:正确把握
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情感熏陶感染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注重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理念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1~2年级)
?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3~4年级)
?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5~6年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 7~8年级)
?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7~8年级)


(一)自主学习
1、概念
? 相对的于“被动学习”而言,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前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自我学习空间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2、特征
? 自我导向
? 自我激励
? 自我监控
(二)合作学习
1、概念
? 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二)合作学习
2、特征
? 小组有共同的学习任务。
? 每位成员有明确的任务和角色。
? 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三)探究学习
1、概念
? 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三)探究学习
2、特征
? 问题意识
? 实践能力
? 开放视野


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不能把他们简单地对应成三种学习方式。
?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除其他学习方式的运用。

理念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
? 语文课程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 语文

课程的开放意识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
?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文字的规律。
四、解读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标
? 教育目的: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
?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 课程目标:各科类、各学科的教育目标
? 教学目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育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是依据培养目标、语文学科教育内容的特点和某阶段学生群体的普遍特点而确定的,是语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编制的准则和指南,是学生语文学习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对整个语文教育活动具有导向、控制和评价(反馈)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 导向作用
? 控制作用
? 评价作用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
? 目标的三个维度
? 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 目标的两种表达方式
1、目标的三个维度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过程与方法
? 知识与能力
2、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 课程目标的连续性,即课程目标的设计形成层次,构成序列。
? 课程目标的阶段性,即不同学段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语文教学。
3、目标的两种表达方式
? 结果性目标(知识与能力)

? 体验性和表现性目标(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从课程目标看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1、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核心——从“三维”“五域”落实语文素养
2、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序列——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掌握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从模糊到清晰
☆ 分类分层目标理论(布卢姆)
? 认知领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 情感领域: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品格
? 技能领域:知觉作用、心向作用、引导反应、机械反应、复杂反应、技能调适、创作表现
☆ 行为目标理论(ABCD法)
? 主体因素——audience
? 行为因素——behavior
? 条件因素——condition
? 标准因素——degree

例如:
? 每位学生 阅读 现代文每分钟 不少于500字。
A B C D
? 复述课文内容, 学生 的 口述 要具体涉及
C A B
事情的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
D

例如:
?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解 主要内容
C B D
? 识别 明喻、暗喻两种修辞方法。
B D

☆ 表现性目标理论(艾斯纳)
? 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对活动的结果不做硬性规定。
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变化
? 减少识字写字的数量减少
? 对写字的质量作了要求,加强了写字教育
?

增加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常用字表》
阅读教学目标的变化
? 增加了阅读教学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 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 在课外阅读上关注了学生广泛地阅读兴趣,要求扩大阅读范围、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倡导阅读经典名著,并增加了对课外阅读的评价
写作教学目标的变化
? 自主写作、自由表达
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的变化
? 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