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作品鉴赏

文学作品鉴赏

文学作品鉴赏
文学作品鉴赏

文学作品鉴赏

高一暑假才把《简·爱》搬回家。其实读第一遍的时候根本一点感觉都没有,只是了解了一下大概的故事情节。因为平时很少读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的叙述和表达方式都不同于我们,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文化一点都不了解,还有那些蹩脚的英文名字,要不时的往前翻找一下究竟说的是哪个人。

直到实在没有什么能打发时间了才又拿起《简·爱》,也就是这一次的偶然拜读,才让我发现《简·爱》里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也正是《简·爱》让我去认识了自己,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生活”这样的词语。大自然的属性在我身上也一点点剥离,萌生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行为和思想。我也应该为自己丰富的生活去实践、去努力,不管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简·爱从小由于父母双亡而被寄养在舅舅家里,但由于舅舅过早去世,其他人都非常讨厌她,表姐表弟时常对她拳打脚踢而舅母却视而不见,就连仆人也看不起她,说她连仆人都不如因为她是白吃白住。他所受得的苦和歧视给了她叛逆的性格,使她迫切需要别人的尊重。并且为了改变自己的受歧视的身份和地位默默承受暗自拼搏。同样是人,为什么要受别人的人身和心灵的摧残?为什么不可以平等相处、自尊、自爱?这也是为什么她跟约翰·里德厮打的原因,为什么在学校里那么喜欢善良、平静、坚韧的彭斯的原因。简·爱是令人敬佩的,因为她没有因为他人的鄙视而放弃自我。

简·爱之所以那样吸引人是因为她的人格魅力和理智聪明的头

脑。而她和罗切斯特先生一波三折的爱情也打破了以往英雄配美人的模式。男主人公虽然是一个财主却长得很丑,女主人公更是既无美貌又无钱财身份。双方之所以强烈吸引对方都是因为各自的人格魅力。最喜欢的就是男女主人公的对话部分,很多人都说他们的对话富有激情和诗意,而我感觉两个人更像是在辩论。俩个人是以对话的形式互相欣赏着对方的性格思想和灵魂,表达极具艺术和思辨性,同时他们的谈话也算是心与心的交流,因为他们在听到对方的声音的时候在眼睛里也找到了同样的回答。

我们了解简·爱这个人大多也都是从她与罗切斯特先生的谈话中。是简·爱告诉我,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弱点甚至是致命的弱点,但是人应该有一个丰富的人生。能够填充我们人生的,就是那些充满着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才是一个人值得展示的资本,更是我们追求丰富人生的资本。外表就像是一个好听的名字,除了能给人带来一时感官上的享受以外并不能给人带来什么。不管是酸甜苦辣,丰富的人生就是看我们是否用心经营。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则“我将战胜一切”!

如今再翻开《简·爱》,总是觉得不像以前那样能激动我的心弦了,虽然还是我喜欢的那个简·爱形象。喜欢的是她的性格,不喜欢的是她完美的性格。小时候简·爱性并不像长大了那样是一个勇敢、善良又理智的姑娘,而是一个胆小、自卑又叛逆的小姑娘。小说一开始都是以孩子的眼界和思想来看待发生的每件事。她害怕到黑屋子里去,并产生了有鬼的幻觉而昏了过去。在学校里她怕布

洛克尔郝斯特先生当众宣布她是一个坏孩子,是一个撒谎者。舅妈决定送她到学校的时候,她鼓足勇气,说出一些没头没脑的话作为报复,其话语之犀利可见一斑,并认为自己是一个“战场上的胜利者”。这些行为和语言无论是从大人角度还是小孩的思想里都会认为是一个孩子的所有的行为,是合理的真实的并且令人信服的。那是受压迫和歧视的环境在她思想上留下的痕迹。

长大了的简·爱善良、温柔、自尊、自爱、自信、理智、追求自我,绝对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对阿黛勒和主人以及其他人的关心和友好,都证明他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姑娘。在主人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敢、自尊、自爱让我们佩服。离开深爱的已经有妻子的主人说明她是一个头脑清醒又理智的人。此时简·爱的表现没有任何差错,好像整个事情都如安排好的那样天衣无缝并且是在她的掌控之下发生发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个人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没有一点纰漏。生活中我们总是被这样那样的烦恼所困扰着,也不可能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总会有些事情让我们不知所措、进退维谷。生活中也总会有些事情是我们选择了和做了而感到后悔无可挽回的,所以才会有了很多遗憾。这也是我们丰富生活的一部分。简·爱的经历却给了我们一个特例。它只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而不可能是活生生现实。

一部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加上作者的艺术加工,从而使读者看后产生对自己、对社会的思考。我们总是能从一些文学作品中看到曾经或未来的自己的影子,也就是作者与读者的共鸣。每

一部作品或者每一次读文学作品,我们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不一样的东西。虽然从小到大没有读过许多东西,但是我的很多想法都是从书中学来的。是文学作品让我明白了人生不应该碌碌无为,毫无方向;文学作品告诉我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社会都是不完美的,但是应该怒让它变得完美,或者取长补短;文学作品也让我懂得了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由衷的感谢那些作家们,把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流传给我们,让而我们这些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们去学习借鉴而不失去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4)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3秋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作业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学校:津南分校 姓名: 学号:131200145 任课:吴学清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作者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致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缺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以儿童本位思想作为创作宗旨,题材应具有多元化和多元故事结构,而且应勾勒符合儿童价值取向的典型人物和群体肖像。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了解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1.儿歌《小小的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其所著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儿歌的语言清新优美,其意境也很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仙境,在这个仙境里有“弯弯的月儿”,有“闪闪的星星”,有“蓝蓝的天”,这些事物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陶醉其间。 2.童话《大林与小林》 《大林与小林》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儿童文学家张天翼所著。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

吸引。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勇敢正直,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虽然这是一个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书中的各种人物,大林、小林、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四四格等形象呼之欲出,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放进书架的书。这部童话主要说明两点,即知足者常乐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 3.严文井的《严文井童话》 创作了《南南和胡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著名童话的严文井,与陈伯吹并称为我国两大儿童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他第一次写童话是1938年到达延安两年后,觉得“我们现在的斗争和工作正是为着未来的孩子们”,便用童话记下了自己“朦胧而幼稚的幻想和爱憎”,一口气写成9篇,后集成《南南和胡子伯伯》一书。他在延安时期还写了《大雁和鸭子》《皇帝说的话》《希望和奴隶们》等童话。1949年创作的《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以及1950年出版的《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劳动在生命形成和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1957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影响广泛,译本曾在英、苏、朝鲜等国出版,并被拍摄成电影。这一时期,严文井还陆续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 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 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 例如《项羽本纪》在介绍项羽有家世之后,只写了项羽少时学剑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二是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 如《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是鸿门宴。 三是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被困于垓下时是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 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此外,《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这就使《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 ②强烈的抒情色彩。 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 他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1)《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中的有些篇章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使语言与其所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 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1、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a.生动的故事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 b.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 c.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各种杂言的形式。 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d.语言朴实凝练,有民歌的特点,善于叙事言情。 对整个后世诗歌影响极其巨大,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 他的形式与风格,具体表现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直接影响着后代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1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内容大至可分为四类:①游子思乡,思妇的痛苦; ②男女想恋之情;③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④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

英语语言文学作品赏析

The Disillusion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英语112 冯文娟 11425203 Franklin showed the people by aphorism and even his experiences,the myth that as long as you hard work,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American dream of fame and fortune. And his 13 virtues,which brought him great success,has made many ambitious young men regard it as the motto, they are doing Cinderella-like dream, a dream to one day become a prince. Later,American Dream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it convinces people that if they work hard, everyone can get rich.However, the harsh reality broke many people's American Dream into pieces, resulting in a series of tragedy.Many writer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ttempt to reveal the illusion of American Dream through their works, to explor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Among them, Arthur Miller's play Death of a Salesman reveals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 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e character,Willy Loman’s death.It has exposed some of the ills of American society, crushing the myth that "everyone can be successful." When I read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book,there is a question constantly around me.Why Willy chose to commit suicide finally?But when I finished this book,I find the answer.Perhaps because of the sever reality,Perhaps when hopes dashed , Willy’s heart can no longer afford.Willy Loman is the play's tragic figure. His tragedy is to own his wrong values tightly, and can not face the reality. His whole lifetime is spent in the whole dream , as well died resulting from the wrong dream .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Willy represents his class, so he's tragedy is also the unfortune of a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holding the successful dream.As his name, Lowman ,implies that he belongs to the low-rise character of society.He has nothing.As a salesman,he has no pay, only led commission.He just sells other people's stuff and he convinces that as long as likable, charming,the door of the world is open to him. His life is built on such dreams.He admires David Sigelman very much because David sells products successfully and he does not have to leave the hotel, only a phone call can bring him a successful deal.When he died at the 84-year-old age, there are so many consumers and companions take part in his funeral procession.So Willy always lives in a world of his own imagination,considering the fantasy as the reality,and often boasts. As he said “I’m the New England man.I’m vital in New England.”Regardless of the fact that his products are unwelcomed,he boasts how important he is in New England and how high his sales volume is.Consequently,he falls into his own lie and can never escape. What’s more,to his son,Biff Loman,he also tries his best to instill the thinking:As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 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 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 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 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 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

文学作品鉴赏

《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品, 戴望舒又称“雨巷诗人”,叶圣陶先生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一、运用象征主义的抒情艺术方法:《雨巷》诗中撑着油纸伞的“我”,悠长寂寥的雨巷,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般忧愁的姑娘,并不是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有着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二、富于音乐美韵律和节奏:全诗七节,每节六句,每节诗尾一句都以双音节收尾,且一韵到底(ang韵)。另外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叠、复沓及首尾两节内容重复,强化了诗作营运的凄婉迷惘、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三、对古典诗词的借鉴和创新:《雨巷》中则塑造了一个如丁香一样接着仇怨的姑娘:既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也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运用了大量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个“姑娘”;《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总之,全诗借雨来营造出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充满了浓重的感伤气息,给人一种美丽却不可捉摸的情调。 《荷花淀》的艺术特色:一、质朴自然的语言《荷花淀》的语言特别精炼,富于情感色彩。作者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准确而鲜明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摹形状貌达到了高度的精炼。二、人物细腻真实的情感全文突出青年妇女在革命战争年代顾大局、识大体、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爱情融汇于民族解放之中的感情。三、情意隽永的白描《荷花淀》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其中的白描手法令人叫绝,线条简洁却灵动如真,不施脂粉然而五光十色。正是借助这种情意隽永的白描,孙犁把人物心理、性格特征、作者感情,甚至情节的进行,一概揉入其中,使作品看来好像平常如话,咀嚼起来却满口生香。 《雅舍》艺术特色:首先,本文选材以小见大.描写焦点聚集在一个小小的”雅舍”,通过对雅舍内外简陋陈设的空间描写和雨天晴天不同时间雅舍状况的描写,暗示了抗战时期生活条件的艰苦,但是作者仍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生活.其次,艺术表现手法采用状物抒情和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描写雅舍内外的简陋,生活环境的恶劣,表达了作者豁达开朗,幽默诙谐个性特征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操.再次,描写手法多种多样,表达方式丰富多彩.对偶和排比贯穿全文,“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以及“鼠子瞰灯,门窗棹角上磨牙”等显示了作者精妙绝伦的写作技巧。最后,文章结构错落有致,风格轻松自然。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雅舍的形态构造、地理位置、夜晚、雨天时的情状,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连缀全文,精巧有序,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还有,语言雅俗共赏,幽默丛生。第三段描写各种声音时,几组口语罗列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状。 舒婷《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在语言上,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的自然组合,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高考阅读 10-22 2208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论题角度 赏析 点 基本理论主要效用及赏析术语赏析方法

主题 思想 及其 表现主题 思想 主旨 通过全部材料 表现出来的基 本思想和的写 作意图,是文 章的灵魂和统 帅 基本思想:某主张,某 情感,某意愿,某哲理 等 写作意图:批评什么, 歌颂什么,号召什 么…… 全面理解,准 确概括。 宜大中取小, 主攻一点,勿 面面俱到。主旨 的 表现 材料 事件,景物, 形象,典故、 引用、议论 句,抒情句等 材料是形成观点或主题 的基础和支柱,是文章 的血肉,要真实、典 型、全面、详尽,与观 点一致 找出材料,概 述内容,揭示 用意,凸现主 旨。 技巧 象征、对比、 衬托、用典、 讽刺、渲染、 比兴、寄寓等 详见“艺术手法”。 概括主旨,阐 明表现手法运 用情况,略说 其好处。 艺术主 要 表 达 方 式 自称 第一人称,用 “我”的所见 所闻所历所感 所思所想为文 ①便于直接表达的观点 态度;②增强文章的真 实性和真切感,增强表 达效果;③常作线索 指出第一人称 使用情况,分 析其作用、好 处。 对称 第二人称,又 叫“直接谈话 式”,第一人 称的变化形式 ①直接对话,真切自 然;②直面对象,便于 抒情;③若对象为事为 物,则具有拟人化作 用。 说明使用情 况,分析作 用、好处。 倒叙 将记叙内容中 的片断提前写 ①强调突出被倒置部分 的内容;②造成悬念, 吸引读者;③避免平铺 直叙,使情节富于变化 说明倒叙情 况,指出强调 内容,分析倒 叙好处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 插入某一片断 ①补充内容,使特点更 突出;②补充内容,使 情节更完整;③补充内 容,照应上文或作下文 铺垫 说明插叙情 况,指出补充 内容,分析用 意 人物 描写 描写人物形象 的用法,有肖 像、语言、行 动、心理等 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 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 的生动性,有的还有推 动情节、体现主旨的作 用 分清描写类 别,指出对人 物塑造的作用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期末辅导资料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2)主题;(3)情节;(4)人物和环境。

文学作品鉴赏阅读_野菊花

文学作品鉴赏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野菊花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 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雨秋风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的呼唤, 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的拓展的金旗, “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 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 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 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乐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却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 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 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 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 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 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 的震颤回荡在心…… 1.在第四段,作者说:“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 的活泼,琵琶古典《十面埋伏》的壮烈”,请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 2.联系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野菊花的野性? 答: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 震颤。 (2)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的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 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答:(1)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作品的情感、脉络,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渗入于情感之里。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因而情和景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情随景变,景随情生”。古代文人写文章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就写得好。 关键词:情感景物变化交融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繁多。其体裁大略分为诗、词、曲、赋、游记、散文等。古人在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文学作品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但倘就作品的内容中情景的融合体现而言,那么在各类作品中,作品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大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其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快乐抒情”,通俗一点就是当作者心情好时,在欣赏美景之余,能够产生精神性的愉悦,给人们以快感。另一类是“发愤抒情”。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受挫或倍受坎坷,而郁积一腔忧愤。然而现实的限制,又使其无计排遣,而依就诗文,借托景物以释放。所以,文人墨客们在写景之余很注重情感的融入,让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境界。但情景交融,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比较此类作品,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景的关系——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情随景变简言之是指作者的情感以景物为中心线索,产生变化,不同之景产生不同之情,甚至同一景的不同特点、不同角度也能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化,譬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篇。作者在不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情况下,偶然发现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 珍惜生命坚守生命 最近,我读了赵泽华的《坚守生命》,深深地被她人生的历程所震撼。通篇,我看到的是“痛”,读懂的是坚强。她带着伤残的肢体,历经人生磨难,顽强地与命运奋争,追逐着美好的憧憬,坚守着生命。 19岁,正是女孩青春美丽的季节,她却遇到一次车祸。当她在昏迷了七天七夜后醒来,发现自己失去了一条腿。面对伤痛,她知道,今后的生活中,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她以顽强的毅力抗争,立志不虚度自己的生命,一定要让生命再度健康美丽。在需要家庭温馨的时候,三位亲人又离开了她。她的身心带着遍体鳞伤,在人生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迈出着坚实步伐。她说:所有的磨难都是命运慷慨的馈赠;都是为了成就我的生命而来,即使它一千次地将我摔倒在地,也是为了让我在一次次地跌倒和爬起中学会站立和懂得站立的尊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赵泽华不愿意依附于别人而活,她坚定地以自己的方式独立行走于天地之间。生活的艰辛,就像一座山、一条河,突然横亘在她的面前,她的选择是必须跨越。有时,人们认为女性的翅膀不够强大,天空也不够开阔,这其中既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也有女性自身的局限。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一个女性自甘软弱、自甘无为、自甘平庸甚至自甘堕落的理由。她独自承担所有的苦难;像丹柯那样,把自己的心高高擎过头顶,化作黑暗中一支照明的火炬。如她所说,“暴风雨折不断雄鹰的翅膀”,一条腿,照样在生命的旅途上大步行走。她出席了党的十六大,获得“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在岗位上不停的耕耘,成为残疾人的良师益友。我理解她,她正如所写的书名一样:坚守生命。 现在的青年人,太多愁善感了,生活中的一点坎坷就带来情绪上的低落,动不动就悲观失望,甚至感到生命没有意义。我要告诉青年人的是:如果你读了《坚守生命》这本书,你就对人生有新的领悟。你就明白:人的一生要有信念,要开阔视野,珍惜自己,要使自己的生命在时代的潮流中激起浪花。你就应该展示才华,用自己的人生为这个时代填上绚丽的一笔。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阎刚先生这样评论:“纤笔一枝谁与似?直面厄运,体验危难,超越极限。比起一些被苦水淹到喉咙眼透不过气来的苦情书、血泪账式的传记文学来,这部作品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比起那些闪电式的采访然后铺陈其事厚厚的一本食之无味的光荣榜、流水账式的报告文学来,它更具文学品格。从史、理、文综合成就方面着眼,赵泽华的这部新作毫不逊色于时下的纪实文学。” 欧?亨利小说的赏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