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清徽州宗族对经商人才的培养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徽州商人虽然富有,但在社会上普遍抑商、贱商的环境下,他们一方面为商人社会地位低贱而忿忿不平,甚至借徽剧人物之口道出对统治者的不满心声[,另一方面却又积极攀援封建政治势力,殚思竭虑地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
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徽州商人入儒崇仕意识极强。
他们或是鼓励子弟读书登第,弋取功名,进而成为达官显贵,荫及九族或是靠捐纳报效“获取虚职空衔,从而得到官宦的保护乃至某些商业垄断特权(如使徽商受益匪浅的晚明纲盐制度的确立和清前、中期纲盐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都与徽商“捐纳报效”有关[25]);或是不择手段地结交权贵乃至天子,靠别人的威望或影响间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即使不能读书仕进、捐输买官,结交权贵,徽商也要“贾而好儒”、“业贾从儒”、“贾服儒行”,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刻意追求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想方设法以“儒贾”的面貌出现,改变自身商人形象。
有些徽州商人还通过置族产、修祠堂、设义仓、建书院、兴水利、筑道路、助饷济赈、抚孤恤贫等“散财”措施,提高自己在族人乡邻中的地位和影响。
无论是徽商子弟登仕第,最终成为徽商的保护伞,还是徽商本人交官宦,以期得到官府的特别宠爱,并非塾庠蒙生都可以做到,都需要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或较高的文化修养。
所以,徽商十分重视教育,在家业隆起之后,大力资助文教事业,“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26]。
在徽州方志、谱牒和其他历史文献中,微商捐资办学的义举俯拾皆是[27]。
徽商重视教育,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可靠的政治保护,社会舆论的认可,以及在官位庇护下更加丰厚的利润,最终达到“儒、仕、商”或“徽商重教—读书登弟—官僚护商—徽商赚钱”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不可否认,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徽州明清的时期文教事业空前鼎盛的基础,但从全国看,经商致富的商帮并不少,而像徽商那样,重视教育,大力资助教育,有“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28]思想的商帮并不多。
这其中,徽商入儒崇仕意识的影响不言而喻。
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范文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一、背景明清时期,徽州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其宗族管理制度得到了广泛应用。
徽州的宗族制度是指由同姓同宗的人组成的宗族,以家庭为单位,在徽州地区共同管理财产和事务,并且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传承家族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组织结构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主要由族谱、家族委员会和族规组成。
族谱是宗族管理的基础,记录了宗族的成员、家谱和家族的历史。
家族委员会是宗族管理的组织,由宗族的长老和代表组成,负责处理家族事务。
族规是宗族管理的规定,包括宗族成员的权益、责任和行为规范等。
三、权益与责任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赋予了宗族成员一定的权益和责任。
宗族成员享有家族财产的分配权,包括土地、房屋和其他财物等。
此外,宗族成员还享有参与家族事务决策的权利,例如选举家族委员会成员和决定重要事务等。
宗族成员的主要责任是维护宗族的利益和声誉,遵守族规和社会道德准则,保持与其他宗族的和谐关系。
四、家族活动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要求宗族成员定期举行家族活动,包括祭祀祖先、举办宗族宴会和联谊会等。
祭祀祖先是宗族管理制度中重要的一项活动,宗族成员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宗族宴会是宗族成员共同聚餐的活动,旨在促进亲属之间的感情和交流。
联谊会是宗族成员与其他宗族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加深宗族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五、家族财产管理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注重家族财产的管理和维护。
宗族成员依据族规共同管理家族的土地、房屋和其他财物。
宗族成员要按照族规的规定,合理分配家族财产,并且保护和增值家族的财产。
家族委员会负责监督家族财产的管理情况,确保家族财产的正常运转和家族成员的利益。
六、继承与传承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强调家族的继承和传承。
宗族成员的继承权按照家族的继承规定来确定,一般是由长子或代表继承家族的财产和权益。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的宗族文化论文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的宗族文化论文摘要:明清徽州宗族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其表现内容也十分繁杂,但都根植于孔子伦理思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秩序的稳定,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孔子伦理思想明清徼州宗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简而之为“孝”“忠”。
这一伦理思想从内外两个维度奠定了明清徽州宗族文化的基础:一方面通过“教化”的手段,使家族每个成员在内心知晓忠孝礼义廉耻,皆以彬彬君子所具备的“仁”为修身之目的;同时也强调了宗族伦理道德外在“礼”的实践标准,即尊守族规家法、尊孝长辈、定期参加家族活动、维护宗族名声以及保护宗族财产等等。
孔子的伦理思想以及明清徽州宗族文化的内涵。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至今仍对中国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代王朝,宗族家庭始终是个人在社会中得以立足的基点和依靠。
在明清时期。
有清人赵吉士指出:“新安各姓,聚族而居。
绝无杂姓搀人者。
其风最为近古。
出入齿让。
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
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
父老尝谓。
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蟓,不动一坏;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
丝毫不紊;主仆之严。
虽数十世不改。
而宵小不敢肆焉”¨j一。
从上文看出。
在这种有共同的始祖、共同的血缘关系、共同的集体活动、共同的聚居地点、共同的族规家法、共同的公共财产之中,形成了徽州的宗族文化,并成为当地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
大体说来。
徽州宗族文化可以由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的特征构成。
聚族而居、族规家法、宗族祠堂、族谱等是其外在的众多特征表现。
而内化于宗族文化之中的则是强调族人道德品格与学识的修养。
也即上文之中的“出人齿让”和“彬彬合度”。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文化的发达,与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和发达的徽商经济相联系,但在宗族文化的根本上是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伦理思想密不可分的。
论徽商文化的独特品格“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的一句诗表达了古人对古徽州的向往与期盼。
古徽州不仅山川秀丽,文风昌盛,民间习俗也自成一统。
走进徽州,步入那一个个由白墙青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精美的雕刻和让人无限遐思的天井组成的徽州民居,仿佛进入了梦中的故乡,回到过往的淳朴岁月。
古徽州之所以发展地如此辉煌,自然离不开徽商对家乡的建设。
在明代中叶至乾隆年间,中国最富有的人群不是沿海地区,而是徽商和晋商,其中尤以徽商创造的经济文化业绩最为辉煌。
而徽商如此发达自然也离不开徽商的独特品格。
其品格主要有一下几种:一、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创业品格。
首先还要从徽商的形成开始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四面环山,河流交叉,在这封闭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和民情。
但是这里可耕土地非常之少,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即使是耕地,土质也差到不能耕种。
更糟的是,遇到雨水丰富的季节,山洪暴发,耕地就会被淹没,庄稼也被洪水一扫而空;而到雨水稀少的季节,耕地就会因缺水而颗粒无收。
尤其是到了清明时期,这里的人口迅速增加,山民收获的粮食严重供不应求。
于是,越来越多的徽州男人和年轻人开始外出经商。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徽骆驼”和“绩溪牛”之称。
这不仅体现了徽商创业的艰辛,也体现了徽商具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精神。
徽州更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民谚,可见徽州从一无所有到创业发家经历了多少苦多少难!二、贾而好儒的文学品格。
徽商一向以儒商著称他们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明清时代的徽州,是一个“十户之家,不废诵读”的文风昌盛之乡。
而徽州的儒化教育,一方面促进了徽州故地的儒学繁荣,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借助于儒学对徽商的商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商之所以“贾而好儒”,一是因为商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纵横商海,作为经营者必须要有相关的商业知识和社会知识。
试想一个连账都不会记的文盲,怎么能做好生意,一个对社会和百姓消费心理毫不了解的人何以抓准商机呢?并且随着商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同行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商业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干,才能带好自己的团队,让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兴隆。
徽州“儒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有何借鉴意义?一、徽商的崛起徽商崛起于明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300余年的辉煌。
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有长足的发展,在我国东南部出现了许多贸易重镇。
徽商除了将本地的竹、木、瓷土、和生漆、茶叶等运销外,也以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那时,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销的商品。
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日益增多,直至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击败。
当时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或为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
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
此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
徽商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一支商帮,曾创造了雄踞华夏商界300年之久的辉煌。
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
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有近千人。
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盛极,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之说。
二、徽商的“儒贾观”和商业道德1.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徽州既以“东南邹鲁”驰誉遐迩,又以“商贾之乡”闻名海内。
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或是“先商后儒”,或是“亦贾亦儒”,从而形成了“贾而好儒”的重要特色。
徽商之所以能够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乃至成为称雄商界的劲旅,是与这一重要特色的分不开的。
徽商之所以在经营者重视商业道德,讲求经营之道,也无不是这一特色的重要体现。
“贾为厚利,儒为名高”,有了强大徽商经济的滋润,徽州的世风日益儒雅。
长期的兴文重教,也培养了徽州人温文尔雅,聪慧内敛,干练务实的作风,这也可以说是徽州人的文化风格。
考察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江永、戴震、王茂萌、胡适、陶行知这些徽州历史上出现的杰出人物,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讲求实际,处世低调。
徽商虽孜孜不倦的追求“厚利”,但他们更念念不忘“名高”。
明清徽州商帮对徽州社会的影响明清徽州商帮对徽州社会的影响摘要:介绍了徽州、徽商和徽州社会。
从徽商的经济实力、儒家修养及生活方式三方面简要分析徽商对徽州社会的影响。
指出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社会形成、发展及保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徽州,徽商,徽州聚落社会徽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宣和三年,从地域上讲主要指现安徽省南部,皖、浙、赣三省结合部。
徽州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移民社会,另一个就是四面为山,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徽州原始居民为山越人,两晋、唐末及两宋之际的移民士族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儒家文化与大量的闲置资本。
徽州独特的社会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
徽人经商是徽州经济最重要的方面,徽文化是徽州极具典型意义的地方特色文化。
现存的徽州传统聚落不仅仅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记录下了徽商曾经的辉煌。
徽商即徽州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结成的商帮集团,始于南宋,直至清道光年间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并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州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互通有无的传统习俗和移民社会特殊的环境背景是徽商诞生的主要原因。
从明嘉靖到清嘉庆的300年间,是徽商的兴盛时期。
期间,徽商活动范围广,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以经营盐、典、茶、木为主,资本特别雄厚。
明中叶商业繁荣,已出现拥有百万巨资的徽商。
在清代,如徽人汪交如、江春、鲍志道等大盐商,甚至拥有千万的资产。
徽商作为一个同荣共辱的商帮集团,这些典型的足以证明徽商当时经济实力之巨。
徽州传统聚落规模庞大、修建水平高,这主要得益于徽商的经济支持。
由于徽商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多为老弱妇孺,徽州住宅特别注重防盗的功能。
除建筑普遍外墙高耸极少开窗外,还现存一些独特的防盗措施。
在南溪南村的老屋厅就是一例。
老屋厅的房门略后退,与墙不在一个平面上,并在窗外设坚固的横档以增强防盗功能。
位于正楼北面的边门以厚铁皮为最外层,中层是较薄的青砖,内层为优质木材,从而达到了很好的防火、防盗的效果。
徽州作为移民社会,自汉末起,外迁入的始祖逐渐繁衍形成的若干家庭聚于一村,形成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传统聚落。
明清徽州家谱治生观与徽商发展作者:董家魁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4期Aug.2017Vol.33No.4DOI:10.13216/ki.upcjess.2017.04.0011摘要:明清徽州家谱收录了大量有关族人治生的文献资料,揭示了经商是徽人治生的重要手段。
徽州家谱四民观在客观上肯定了徽州族人外出经商的行为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徽州家谱勤俭观引导徽商朝着健康和良好的方向发展。
这些都是徽州家谱治生观的具体展现,对明清徽商的发展壮大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明清;徽州家谱;治生观;徽商中图分类号:F129;K8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4006306治生是一个家庭的谋生之道。
一个家庭或一个宗族想要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懂得如何经营维持,而这与子孙的培养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家谱具有“敬宗收族”之目的,往往成为宗族影响族人的手段之一,可以说,家谱是能够影响徽人生活与经商的重要文献。
明清徽州①家谱收录了大量与家族成员治生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是徽人经商的总结,也反映出徽人对于治生的思考。
徽州家谱中的治生观念客观上肯定了徽州族人外出经商的行为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彰显了徽商对于家族的重要作用,对徽商的发展壮大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经商是徽人治生的重要手段从徽州家谱可知,徽州宗族对治生极为重视,认为治生是人生第一要务。
特别强调族人自力更生的能力:“人之处世,以治生为急务。
何以言之?方人之胎育成形,即吮母血;及其有生,即求乳食,则知饮食之需、俯仰之费,诚为急务而不可缓者。
否则,非惟不能保其妻子,将不能保其身,故当弩力自强,各为资生之计。
谚有之曰:男儿不吃分食饭,女儿不着嫁时衣。
言其当自强也。
”[1]徽州家谱对族人经商持积极支持和肯定的态度,认为经商为重要治生方式之一。
“商贾货殖,亦治生之一助,古人谓之废举。
谓物贱则人皆废而不举,我则举之而停贮之,贵则卖之也。
历史风尘中的徽商论文类别:历史摘要:徽商,中国明清时期杰出的商帮。
以其巨大的物质财富,塑造了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商业品质。
徽商通过独特的,亦贾亦儒的文化自觉,使自己从众多的商帮集团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徽商也将自己的商业资本转化为精致的文化创造,因此卓然独立的徽州文化至今仍薪火不熄。
然而,徽商的一片繁华,并不能挽救其过于倚重封建势力的庇护而导致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结合历史事实,逐步分析徽商的产生、发展、兴盛、衰落。
徽商发展史一徽商的诞生——徽骆驼“惟万山环绕,交通不便。
大鄣、昱岭雄其北,浙岭峻其西;大鳙、白际户其南;黄山、武亭险其北。
路皆鸟道,凿险缒幽。
”在过去的年代,徽州人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之中,其经商的先天条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之下,精明的徽州人将目光投向了新安江这条黄金水道。
历史上,在大工业诞生以前,木材的运用遍及各行各业。
那时,徽州山区森林覆盖面积大,木材产量丰富。
徽商们便将木材沿着新安江开始了最初的异地贩运。
在这种简单的贩运过程中,徽商们赚取了他们的第一桶金。
随着徽商的资本增加,他们开始涉及更多的领域,已获得更高的利润。
走贩,囤积,开张,质剂,回易逐渐成为徽商获取商业利润的主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徽州商人逐步进入了劳动资本的阶段。
(日本学者藤井宏在《新安商人的研究》中说:“依靠自己的劳动,渐次积累的资本,这是商业资本最原始的形态之一,称之为劳动资本。
”伴随着劳动资本的不断发展,徽商开始出现了商业资本的雏形。
在明清两代,开当铺逐步成为徽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胡适:当铺是早年的一种银行。
)当时徽商所经营的典当,在经营管理上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分工明确,管理有条。
初步具备了运作资本的能力。
当时,徽州当铺里的店员被称为“朝奉先生”,随着称号逐步普及,江南人则将典当业的头柜朝奉称之为“徽老大”而在江南人的发音中,“老大”与“骆驼”同音。
这样,一批靠着走贩的商人们,掌管了江南人资本变现的命脉。
64明代以前,中国没有出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人群体。
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传统观念改变,商人队伍壮大,商帮先后形成。
明万历年间谢肇制在《五杂俎》一书中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即推山右。
”新安是徽州的古名,山右为山西的别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时最富有的是徽商与晋商。
到了清朝,徽商的势力进一步壮大,成为最富有的商人群体。
那么,徽商的资金从何而来,他们又如何管理资金呢?称贷于四方大家,偿其什二三之息:贷本经营明清时期,徽商自本经营者很多,贷本经营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徽人经商向以盐、典、茶、木四大行业为主。
盐、茶、木这三个行业都需要从事规模巨大的商品贩运,耗资甚巨。
在这些商业活动中,即便是手握巨资的富商大贾,也难免要临时或部分地借贷资金,以便乘时逐利。
当时的盐业经营规模最大,动用资本最多。
清朝道光时期著名学者包世臣说,清代两淮盐场,每行一纲之盐,需用本银两千余万两,而运商中实际贩运引盐的散商资本不过五、六百万两,其余都来自借贷。
《三异笔谈》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乾隆初年,有一年除夕夜,徽州盐商程某因负债银10万两无力偿还,躲入扬州盐运司的鼓楼之上,以逃避讨债人的纠缠。
程某登楼未久,又有徽商吴某因欠银4万两也来躲债。
程对吴说我家里有白银5万两,自己用不够,借给你呢还有富余,你用我这个银子回去应付一下眼前困境吧。
吴某果然借这5万两渡过了难关。
不久,程在吴的接济下也恢复旧业,几乎与大盐商江春齐名。
故事中的徽州盐商虽然貌似富有,但也往往需要贷资营运。
有人甚至在负债于甲的同时还会贷资给乙,从而形成复杂的借贷关系。
为适应大宗木材贩运的需要,徽州木商中贷资经营的现象也很多。
雍正时,经商于武陵(今湖南常德)的徽州木商方某一次就向旗籍官员王某借贷了五万两银钱。
婺源人孙徽五曾经在湖南贩运木材,本钱由二十多人凑集而来,不幸失火,木材被烧掉,孙徽五随之焚毁债券,独立承担所有损失,不使其他二十多人受累。
茶叶贸易一向为徽人经营的“巨业”。
试论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原因与作用摘要: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是我国商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徽商的成功既是因为客观环境造成的长久的经商历史,也有着主观上的原因,徽人“以儒入商”使得徽籍官员为徽商撑起了保护伞,也使得其获得社会上的认同,使得徽人在共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众帮众”的大商帮。
关键词:徽商环境儒商庇佑明清时期,徽商的强势兴起是商业经济史上令人瞩目的现象,本文所知的徽商是指谓以徽州本土为联结纽带的庞大的商帮集团。
这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商帮,曾雄踞华夏商界达三百年之久。
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兴盛是有着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
1、客观环境地域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的人”,徽商的形成发展是与徽州商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
徽州多商贾的直接动因就是由于人地矛盾所引发的生存危机。
徽州地处万山丛中,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不利,明代顾炎武认为:“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
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壅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多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
郡者,常十九。
⋯⋯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
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1土地贫瘠,依靠土地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人地矛盾刺激着人们不能靠着土地过活,被迫出外谋求出路,外出经商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有必然性。
徽人“出贾风习已久”,据相关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徽州商人就应运而生。
《知新录》上说,“盖新安居万山之中,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早在东晋时代,就有不少徽州人因“居万山之中,地少人稠”,而不得不“经营四方”,开始商业活动了。
到了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末年的三百多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时,徽商营业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经营资本之厚,皆在当时各地商人集团之列。
据徽州地方志记载,“农十之三,贾七焉”,“以货殖为恒产”;甚至说“田少民稠,商贾十之九2”。
097[摘 要] 徽商文化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成化、弘治年间的安徽徽州地区,以诚信、勤俭、团结和敬业为核心价值观。
明清文学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文学家。
徽商文化与明清文学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并得到传承与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启示。
因此,考察徽商文化和明清文学时,需要关注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以及产生的现代价值。
[关 键 词] 徽商文化;明清文学;传承与发展;现代价值;启示徽商文化与明清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现代价值与启示张心宇徽商是明清时期以安徽商人为主体的商业集团,他们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 量的财富,并以独特的商业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
徽商在商业方面的成功使他们对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对明清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宏观角度来说,徽商文化与明清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数百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徽商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丰富了明清文学的题材和内容。
身为江南地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经历与见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多徽商文人将自己的从商史、家族史以及所见所闻的风土人情融入文学作品创作之中,使得明清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徽商文化和明清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为商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徽商文化的精神,如勤俭、诚信、务实等,对企业家和管理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而明清文学的文化遗产,如徽州文化、徽派文学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其精神内核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徽商文化的历史渊源徽商文化起源于徽州地区,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
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明清两代,特别在清代中前期达到鼎盛,涌现出制剪名匠张小泉、徽商工业创始人胡练九、红顶巨商胡雪岩、徽墨名家胡开文等知名商贾[1]。
本科毕业论文( 2015 届 )题目:明清徽商对徽州教育的影响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丁磊学号: 31301041008 指导教师:曲晓红职称(学位):(讲师)硕士合作导师:职称(学位):完成时间:2015年 5 月 10 日成绩:黄山学院教务处制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1)英文摘要 (2)前言 (3)一明清时期徽州教育的概况 (3)(一)明清时期徽州教育的繁荣景象 (3)(二)明清徽州的教育特色 (3)(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促进 (4)二徽商之于徽州教育 (5)(一)徽商的贾儒观 (5)1 贾而好儒 (5)2 弃贾从儒 (5)(二)家庭教育 (6)1 徽商对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视 (6)2 言传身教 (6)3 邀请名师 (6)(三)书院教育 (7)1 书院教育的兴盛 (7)2 徽商对书院教育的资助 (7)3 徽州书院经费的商业化运营 (8)(四)社会教育 (9)1 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风尚的变迁 (9)2 明清徽州的社会教化活动 (9)三徽州教育对徽州商业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9)(一)教育对徽州商业发展的影响 (9)(二)徽商的义利观对商业发展的促进意义 (10)四明清时期徽商与徽州教育给当代的启示 (10)(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教育的影响 (10)(二)徽商对教育的投资 (11)(三)新视角看待徽商的义利观 (11)(四)知识和观念的更新 (12)参考文献 (13)谢辞 (13)明清徽商对徽州教育的影响摘要:明清时期,徽州是中国古代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并且具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独特的教育特色。
探求明清徽州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不能忽视对徽商的研究,特别是徽商在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之后对徽州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谈明清徽州宗族对经商人才的培养论文经商是徽州人求得生存最重要的选择,商业利润是徽州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明清时期,徽商更是执商界之牛耳长达三百年。
徽商的成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及自身因素。
其中,重视教育,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徽州宗族来说,有意识的培养经商人才亦是宗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手段。
明清时期,休宁西门汪氏宗族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经商人才,在盐、铁、海上贸易等领域各领风骚,“乡人称富者,遂有西门汪氏。
”笔者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西门汪氏宗族非常重视经商人才的培养,其培养方式、方法堪称典型。
1 儒学教育是徽州宗族培养经商人才的基础休宁西门汪氏“在邑西隅。
唐越国公第七子爽之后。
爽十七世孙曰接,宋初由婺源回岭迁此。
”明中叶以前,业儒是西门汪氏宗族兴旺最重要的手段。
西门儒者是新安理学传承中重要的一环,从宋到元到明代,父子相承或隔代传承,西门汪氏成为“以儒显”之望族。
明弘治以后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是徽州社会激烈变革的时期。
嘉、隆之后,西门汪氏读书业儒者与名商大贾日益增多,两者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万历年间,西门汪氏“治经生业者二百有奇,游乡校者四十有奇,入太学者七十有奇。
”“治经生业者”已远超“业儒”者,标志着西门汪氏已由原先的“以儒显”宗族转变到“贾儒并重”型宗族。
在这些“治经生业者”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商巨贾,又以大公房与九承奉房为最盛。
大公房之汪福光1491-1556、汪狮1501-1553、汪寰1551-1598等,九承奉房汪以振、汪尚权1490-1543、汪子砺1561-1611、汪早1510-1570、汪昱1518-1597、汪鼎1527-1600等都名噪一时,富甲一方。
其中,又以盐商为多,实力最为雄厚。
他们借国家对盐业政策倾斜之机,乘势而起,塑造了一个时期的辉煌,以致于数十年来,乡人称富者,遂有西门汪氏。
其他如西门海商、典商等都曾经辉煌一时,塑造了西门汪氏在商业史上的地位。
在对明清时期休宁西门汪氏族人早年的教育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汪氏商人在步入商海之前都受过正规的儒家经典教育,尽管这些受过正规儒学教育的商人步入商海的原因各不相同。
经商是生活于“地狭人稠”地区的徽人生存的重要选择。
正如万历《歙志·货殖》所言:“吾邑之人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
……今邑之人众几于汉一大郡,所产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口四方也。
谚语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望,奈何不亟亟也。
以贾为生,则何必子皮其人而后为贾哉!人人皆欲有生,人人不可无贾矣。
”道尽了徽人不得不贾的无可奈何。
西门汪氏族谱中记载了无数族人放弃儒业转而从事贾业之例,明代汪昂1504-1566,“初业儒,已而治鹾乎江淮荆襄之间,游于金陵而泊于利。
”汪一麟1514-1560“少习举子业,因念其世殖淮扬,间寡兄弟可托,遂弃孺就之。
”汪昱1518-1597因父亲“柳渠公倦游,遂令公不卒业诗书而代贾湖阴,治铁冶”,后走上业盐这条路。
汪德甫1536-1572“少习举子业,缘幼失怙,遂废而就商,……德甫持身以礼,侍长者之侧恂恂然若讷,至于当利害决可否,则又剖析几微,人莫有能眩之者。
”清代汪錞1626-1691,父汪雅会1626-1691,祖汪宫1571-1615,曾祖汪进1528-1585“以盐策大起其家”,是一个典型的盐商世家。
“字钟如,号悌斋,西门人,性颖异,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七随父雅会,游楚,以父卒家中落,弃儒服贾走四方,供母甘旨者十余年。
”“少习举子业”的经历使汪氏族人的文化素养基本上都比较高。
很多西门汪氏商人在经商之时依然把读书治史作为终身追求和爱好。
明人汪应诰1569-1639家素来从事盐业,然而“翁虽游于贾人乎,好读书,其天性雅善诗史,治通鉴纲目家言及性理大全诸书,莫不综究其要。
小暇披阅辄竟日,每遇小试,有宿士才人茫不知论题始末者,质之公,出某书某卷某行,百无一谬”,其对经史典籍的熟悉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一般士人。
西门汪氏商人因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敏锐的判断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经营活动中常常居于主动。
这种文化优势有助于同当地士人进行诗文唱和,为自身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有利的外部氛围,同官府中人打交道就有了较高的平台。
业儒始终是徽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从业选择,西门汪氏商人在致富之后,往往延师课子,把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
将仕房迁居芜湖支的汪可训1628-? 经商成功之后,“有子五人,岁延名师督之学。
曰:‘此吾未究之业也,尔小子容一日缓乎?’尽出所订习经书古文词,严程课读。
”大公房汪天赋1497-1526早逝,孺人“雅尚儒,自孤春从县事,不得以儒显,二孙鸣跃相次补文学。
孺人喜甚,曰:吾今乃可以见尔先人于地下矣。
”承奉房汪昂1504-1566“己弗终儒业,命其仲子廷诰治书。
曰:‘必以经时务,佐明时,毋徒委靡为也。
’是以隆师备至,日以望其显名于时,以缵其先世遗烈”,表明对儒学的不懈追求。
这样的事例在西门商人家庭中比比皆是,不一一列举。
尽管培养子弟向学主观上主要是为培养科举仕宦人才,但事实上却培养了一批文化素质极高的经商人才,他们把儒学中关于治生的学说应用于经商实践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儒术为徽商提供了致富的经验和商业决策的方法论;儒术为徽商提供了生产经营的商业道德标准;儒术为徽商提供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和准绳;儒术也为徽商提供了与官府交往的最佳“连接点”。
而徽商反过来,又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徽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上来,他们兴办学校,积极扶持士人进行科举考试,捐资贫寒子弟以膏火束修使之能完成学业。
2 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主张先做人,后做事西门汪氏宗族几百年来一直恪守承奉房祖宋代进士汪体仁的家训:吾知四子所不为吾累者,虽不能取功名富贵以荣其亲,而皆能勤于生理,随分有成。
亦粗足以慰吾心。
而吾心之所望者,更命兄弟怡怡,起相爱敬,心不萌忌恨。
心见彼之子视犹己子,虽然异家而视犹一家,兄弟中有稍遂意事,则更相称是;有所行未是事,则力相规正。
有患难则相救恤,有疾病则相扶持。
共立门户,不为外侮而又皆能教戒其子:事父母至孝,侍长幼有礼。
毋为,毋为游戏。
亲近好人,不习下流。
孜孜为学,期取科第以荣其亲。
性弗明者,使之治生理以裨其家而后无负于吾平生所望之意云。
汪体仁家训强调加强子孙的个人修养,认为做品德高尚的人比求取功名富贵更加重要,即使无法显亲扬名,只要能各安生理,踏踏实实做人比什么都重要。
西门汪氏子孙极重视承奉公家训,明清所修之汪氏宗谱都把家训收入其中,并且镌刻在西门汪氏宗祠。
汪氏商人家庭在教育子孙时基本上都体现了承奉公的基本精神,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勤俭,起家之本西门汪氏虽曾称富一时,然在持家之道上,一直强调勤俭二字,并作为训示子弟的重要内容。
明代九承奉房汪昱、汪早、汪鼎兄弟皆为大盐商,富甲一方,父亲汪尚权曾冶铁芜湖,雇工百人,是芜湖早期冶铁炼钢业的代表,然依然恪守“勤俭,持家之本”的家训。
《休宁名族志》对汪尚权之人品大家赞扬,又说其子汪早“内行醇正,秉家无私,屏绝华靡,收族赈穷……邑侯嘉之,礼以上宾”,“弟曰昱,笃于友爱,抚侄如子”。
汪氏兄弟在教育子弟上亦恪守汪氏家训,“且以其暇日,进子弟而程督之曰,‘克和克让,介而百祉,克勤克俭,开尔百室’。
诸子弟奉约束惟谨,家声日振于海阳。
”汪昱之子汪允贤、汪允让、汪允祯皆继承父辈经商,亦成一代大盐商。
孙汪宗翰、曾孙汪养儒都能世守祖业,且发扬光大。
2.2 警惕“多藏厚亡”西门汪氏自成化、弘治之后商人兴起,尤其是嘉靖、万历期间,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为休宁县首屈一指的富户。
先辈们辛苦创业所积累的.财富,又该怎样服务于社会?正如许多徽商家庭中都有的一副楹联:“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守业不是做守财奴,不是成为财富的奴隶,而是要使之服务于社会。
汪一麟,“性好市义,焚券蠲责”;汪新“筑邑雉、埋途殣、缮径、济贫不悕也。
输金佐边急,拜南昌卫指挥佥事”;汪狮“尤恬于势利,乡里诵义焉”。
汪允祯先世以冶铁起家,后改业盐,成为盐商世家,曾说:“富不难,难于居富,多藏厚亡,古识之矣”。
他“访名贤,崇讲席,课子育孙,俾学业有成”,“予榖赈饥,施棺掩骼,殆无虚日”。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西门商人为家乡铺桥修路,赈济灾民,有的还在面临倭寇侵扰时为朝廷捐金,反映了商人行善积德,恩泽后人的儒家道德观念,对休宁县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不傲不谀,做人之本汪允复1575-1628出身盐商世家,祖父汪尚权,父汪昱,兄弟汪允贤、汪允让、汪允祯皆为大盐商。
在对待子孙的教育上,“必择端士为之师,广延良友为儿曹式……课贾则曰,知人善任以祖父拮据刻刻置胷臆处,赢不可有赢心,至于砥行砺名、德脉相承,则过庭时提命尤熟。
”汪允复强调“业贾”成功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处乱而不惊,功成不动形色,则为从商者之本。
汪福光、汪福坚兄弟二人以盐业起家,学习陶朱公经商之术,其盐运规模庞大,有上千艘船只投入运营,并带动西门汪氏其他族人致富,以致于“乡人称富者,遂有西门汪氏”。
然兄弟二人做人低调,汪福坚“教子以义方。
常曰,毋傲人,傲则为独夫;毋谀人,谀则为蜜翁。
立世要诚心直道,不可龌龊,与世浮沉。
”强调做人之根本在于不傲不谀,不可随波逐流,要秉承大道。
时人感慨:“呜呼! 世之为商者,处财货之场而能修洁如西潭者,鲜矣!”汪汝蕃,“字生伯,西门人。
镇师高傑,驻扬州时肆屠掠。
蕃抵营,慷慨开陈,傑为怒解。
扬人赖之,筹运奇中,鹾商群推祭酒。
性峭直,遇非礼不肯宽,假姻戚寓维扬,待以举火者多人。
”我们没有更多的史料来了解当时汪汝蕃到底是怎样劝说高杰的,又是怎样在乱世之中被推为祭酒的,但其慷慨陈词、不傲不谀之态却可以想见。
3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方法,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商业经营毕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大量的成本核算、经营管理、有关盐法法规等,单纯只具备经史典籍的知识显然远远不够,西门汪氏宗族要想脱颖而出,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然商贾之道,未有不学而能者也,今特举其旨要于左:凡后生初出门务生理,即当以生理二字时时存心习学。
”清黄山人谢光燧编写的《商贾格言》列举了商贾十三条格言及商贾十则,是经商者必须学习的基本技能。
因此,西门汪氏商人家庭往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磨练。
他们除了聘请名师教习子弟儒家经典外,还把子弟带在身边,由名师在旁指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汪宗翰夫人程孺人“延师而课诸子,伯仲间皆翘翘竟爽,然孺人以淮南鹾业实箕裘世绍,惧诸子不克负荷,乃不终举子业而使之戮力经营,讬张君以训迪之,任张君俨然父执,不少假借,诸即君皆唯唯就裁,罔有佚越。
”程孺人在子孙具备了一定文化素质后,再让其接手家族盐商世业,并令张君从旁指导,为子孙日后接管家族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