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在贵州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0
文化遗产清代西南地区傩戏地理分布及其特征陈季君摘要: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使得清代西南地区傩戏的分布十分广泛,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周围地区都有分布。
其生存样态丰富,可列为民间傩、军傩、寺院傩三种类型,基本特点是傩仪、民俗、面具的结合。
目前,西南地区仍是中国傩戏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研究清代西南地区傩戏地理分布特征,对研究我国西南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清代西南傩戏分布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4X(2017)01-0066-09傩,本是中国上古先民创造的一种驱除疫鬼的民间宗教形式,是古代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驱邪、消灾纳吉所进行的祭祀活动。
这种祭祀活动多伴有傩舞、傩歌,傩戏便在此基础上产生。
西南边远农村,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与外界隔绝,因此较多保留了原始宗教祭祀的习俗。
明末清初,随着中国戏曲的广泛流传,傩歌傩舞汲取了戏曲形式,较多品种发展成为戏曲形式,如傩堂戏、端公戏;至清代中叶以后,西南傩戏流布更加广泛。
一、西南傩戏的发展“傩”在我国先秦时期的中原地区十分流行。
据《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①又,《论语·乡党》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②这种傩祭的方式在汉晋时期中原地区也相当盛行。
唐宋以来,随着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儒学地位的不断加强,信巫驱役的风俗日趋简化,傩祭、傩舞和傩歌虽然在民间仍然存在,但是没有发展成一种有影响的戏剧。
而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南方地区情况则有所不同,尤其在西南地区,山高水险,密林阴深,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界有很深的疑惑或恐惧,由此就以信巫驱鬼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汉晋时期的牂牁郡(今贵州遵义、思南、石阡等地),“俗好巫鬼,多禁忌”。
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市)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俗妖巫,惑禁忌,多神祠”③;巴蜀自古民风崇巫作者简介:陈季君,遵义师范学院历史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历史文化地理、黔北地方史;贵州,遵义,563000。
“破盆”目连:祭祀与戏剧作者:刘祯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年第02期摘要:道真目连戏演出一般为丧葬演出,丧葬者为女性,而没有生产过的女性和男性死亡,不表演目连戏,不是以娱乐与艺术的名义进行。
演中人物多戴面具,这是道真县目连戏与其他各地目连戏演出的显著区别,也是该目连戏演出与傩班一体的重要标志。
在目连戏研究最热之时,南方绝大多数省份目连戏发掘和演出此起彼伏,贵州始终没有进入这一“热”的研究视野中。
道真县目连戏的演出,不仅填补目连戏演出和传播区域范围的空白,而且,其独特的祭祀表演为我们提供了对目连戏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目连;破盆;祭祀;丧葬;贵州道真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8)02-0008-07國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18.02.002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戏曲为主体而又超越戏曲领域的一个学术热点是目连戏、傩戏之“热”,以今日之眼光回视,依然那么具有光彩,也依然让人觉得扑朔迷离。
这种研究之热,不仅填补了戏曲和多门学科研究的空白,更主要的是在于我们对民间的重新发现与认识。
1980年代,随着《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大型志书的编纂,沉寂多年的祭祀仪式、祭祀表演被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整理,从而孕育了这种“热”现象。
由佛经而变文,从印度而至中国,目连救母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也因此这一故事从西到东,由北到南,在中国社会特别是民间社会有广泛的影响,以讲唱、宝卷、弹词特别是戏曲形式流传。
20世纪80-90年代是这一特别祭祀演出被人们重新发现和重视的一个时期,包括多次举行国际学术专题研讨会,文本、演出、仪式、老艺人等等,以活态形式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也出现了一批专家、学者,撰写了为数众多的学术论文和考察报告,所涉及的区域十分广大,尤其是南方省份,不仅祭祀演出多且活动频率和影响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连戏研究最热之时,南方绝大多数省份目连戏发掘和演出此起彼伏,贵州始终没有进入这一“热”的研究视野中。
傩文化作文拓展阅读篇一传承意义傩的宗旨是驱鬼逐疫,以商周时期《周礼》的文字记载为始。
数千年来,周代傩仪延伸为傩俗,衍为傩戏,扩散到汉文化全周边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如东亚地区的韩国和日本。
傩仪、傩俗、傩戏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等,这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迪。
这就意味研究傩戏不单纯是进行戏剧研究,而是具有人类文化学、民族心理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由巫入道,体现着中华文明的足迹。
因此就有对其研究、记录、开掘文化内涵的必要。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也认为,对傩文化的重视、保护和研究,则对全面完整和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草根思想文化的一脉相承具有积极意义。
傩戏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特征,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为学术界提供了极高的历史学、宗教学、人文学、戏曲学、美术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研究价值。
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文物资料相当缺乏,特别是历史久远的史料少,难以佐证人类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交融活动。
而沿袭经年、保持不变的傩戏,却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人们从驱邪逐疫、敬神祭向请神尊祖、消灾纳福和娱神娱人方面转变的历程,留下了珍贵史料。
保护措施傩文化应在现有条件下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
这需要人们对本土文化更加重视,也需要得到当地各级领导的重视。
如对傩戏及相关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挖掘、收集和整理;开展展演活动并筹建傩文化原生态基地建设、傩文化传习所、傩文化陈列室等。
对文化的封闭和开放性,我们也应持辩证的态度。
另外,更好研究傩的价值,应从宗教、文艺、民俗、戏曲等不同角度广泛切入。
保护传承人,让传承人在良好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
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展演。
争取组团队参加国内外的展演和学术交流活动。
2022年2月,傩戏(泸州傩戏)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傩文化作文 2/张月惠傩戏之艺术形态篇三由于傩最初是用来祭祀驱鬼之用,所以它和巫的表演形式应该是有相似之处的。
纳雍县穿青人“跳菩萨”习俗文化调查作者:周丽蒋雄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11期【摘要】穿青人的是贵州毕节独具特色的习俗文化,特别是傩戏,又被当地人俗称为“跳菩萨”,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文化之一,更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调查以贵州省纳雍县穿青人“跳菩萨”习俗文化为切入点,梳理穿青人习俗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继承及与其他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相比较表现出的突出特点、存在问题,探讨新时代穿青人习俗文化发展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穿青人;跳菩萨;习俗文化一、调研背景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最独特的就属分布在织金和纳雍县本土聚居的穿青人了,纳雍县形如一只头西尾东,侧卧于乌蒙山系东南麓、六冲河与三岔河之间的山羊,一个拥有2448平方公里,一百多万人口的多民族县份,全县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回族、侗族、壮族、穿青人等少数民族,其中穿青人的历史文化就如一支奇特的小花,在多民族文化里脱颖而出。
几千年来,穿青人的民族文化、独特信仰及风俗习惯代表着本民族文化特色,民族的历史文化中保持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纳雍县基本概况1、地理位置纳雍县位处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东南部,形如一只头西尾东,侧卧于乌蒙山东南麓、六冲河与三岔河之间的山羊。
东南与织金县、六枝特区,西南与水城县相接,西北与毕节市七星关区、赫章县,东北与大方县相连。
东西之间的距离56公里,南北之间的距离48公里,总面积2452.32平方公里。
2、穿青人的主要分布及来源历史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数据贵州人口3580万,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7%,穿青人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多地的人群,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
其中,毕节市665万人,,纳雍县穿青人已超过二十万。
全县25个乡(镇)居住有穿青人,最多的雍熙镇有37000多人,一万人以上的有雍熙、中岭、百兴、张家湾、勺窝、新房、沙包、曙光等12个乡(镇);五千人以上的有龙场、乐治、董地、化作、水东等5个乡(镇);五千人以下的有维新、库东关、寨乐、姑开、羊场、猪场等9个乡(镇)。
论傩戏文本形态的演变--以贵州傩戏为例陈玉平【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29)4【摘要】傩戏文本有口述本、手抄本、油印本、电脑打印本等多种形态。
由于各个傩戏剧种的发展层次不一,故其文本形态各有不同,一些傩戏剧种同时存在几种文本形态。
文章以贵州撮泰吉(彝族变人戏)、傩堂戏、阳戏、地戏为例,分析傩戏文本的演变及其特点。
%The texts of Nuo Opera include oral form, manuscript copy, mimeo and printing copy. With different de⁃velopment of Nuo Operas, the text forms vary. Some of Nuo Operas have several text forms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Cuotaiji, Nuotang opera, Yang opera and Di oper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 forms of Nuo Opera.【总页数】4页(P11-14)【作者】陈玉平【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西南傩文化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相关文献】1.傩戏美学特质探微——以贵州傩戏为例 [J], 龚德全2.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 [J], 刘大泯;王义3.论贵州傩戏的演变 [J], 李云飞4.傩戏面具:造型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以贵州铜仁市为例 [J], 汪可馨;唐韵;刘欣格;韦荣凤;吴欣雨5.从中日传统剧种演变与现状看两国文化交流之意义——以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传承发展为例 [J], 陈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人文历史有何特色贵州,这片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
它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贵州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着众多古老的民族部落,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旧石器时代的“桐梓人”,到新石器时代的诸多遗址,都见证了贵州早期人类的活动足迹。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蜡染等,都是贵州民族文化的瑰宝。
苗族的芦笙舞,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展现出苗族人民的热情与豪放。
侗族大歌则以其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特点,被誉为“天籁之音”。
布依族的蜡染工艺,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语言方面,贵州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
这些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传统价值观,通过代代相传,延续着民族的精神血脉。
贵州的传统建筑也是其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寨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应了贵州山区的地形地貌,还具有通风防潮、防虫蛇等功能。
侗族的鼓楼则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造型美观,结构精巧,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贵州的传统节日更是丰富多彩。
苗族的苗年、侗族的萨玛节、布依族的“六月六”等,每逢节日,人们盛装打扮,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节日不仅是欢乐的聚会,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时刻。
贵州的饮食文化也别具一格。
酸汤鱼、丝娃娃、肠旺面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酸汤鱼以其独特的酸味和鲜嫩的鱼肉而闻名,酸汤的制作工艺独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丝娃娃则是一道精致的小吃,各种蔬菜丝搭配特制的酱料,口感清爽。
贵州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如傩戏、地戏等。
傩戏面具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地戏则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剧情,深受人们喜爱。
梅山傩舞一、梅山傩舞文化发掘的意义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大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
她起源于人类的童蒙时期,周初被纳入国礼的范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梅山峒”地名,始见于《宋史》:“梅山蛮峒,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
而梅山居其中……熙宁五年……遂檄谕开梅山……乃筑武阳、关硖二城。
诏以山地置新化县,并二城隶邵州。
自是,鼎、澧可南至邵。
”“梅山”即今湖南中部,沅、湘与洞庭、南岭之间的雪峰山区,古为蚩尤九黎、三苗部落聚居地,西周时期先楚族群南渗并逐渐与土著融汇,秦汉时形成盲地,唐宋时仍“不与中国通。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梅山被开化置县,南宋时开始迁入小股中原和江西移民,明初开始从江西大规模移民,导致明中叶湘中“四十八寨苗蛮起事”,又与明王朝对抗长达80余年。
经明、清两代长期“设苗防”、“禁苗俗”、“明祀典”、“兴汉教”,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外地汉文化区、又有别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非常独特的傩文化事相,学术界称之为“梅山傩”,是湖南多民族融合进程之中保留的一颗古老的“活化石”。
而梅山傩舞是湖湘文化园地中一支独特的奇葩。
当下,“傩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正方兴未艾,研究方式层出不穷且多种多样,科研成果纷纷,蔚为大观。
但举目四望,范畴与成果多立足于“傩文化”的总体价值、整体观念的宏观研究,具体说来,即是与“傩文化”相关的“傩礼(仪)、”“傩戏”的研究相对领先,而对“傩舞”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更不用说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突破了。
然而,“傩舞”作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早期表现形态,的确具有相当重要的发掘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梅山傩舞文化资源的意义“梅山傩”的主要载体是梅山巫师(俗称师公),也有部分民间“正一派”火居道士为抢生意而兼行巫傩事。
中国古代礼仪:傩仪古代礼仪是极其繁琐复杂的。
再如生活中高禖(méi),是乞子之祀。
《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
”玄鸟就是燕子。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古代相传,简狄吞鸟卵,而生契。
契是商民族的始祖。
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鸟由南方北归之日举行,可能与此故事有关。
一说高禖之神是女娲。
清代学者王引之认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于郊外。
看来,高禖是远古妇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续和发展。
高禖之祭,设坛于南郊,后妃率九嫔等参加。
高禖之祭始见于《汉书·武五子传》。
汉武帝年二十九始得太子(戾太子),乃“为立禖”。
魏晋南北朝,各国皆有高禖之祭,但直至唐、宋时才依照礼经制定了礼仪。
宋代高禖坛,以青帝为高禖,于春分之日行礼。
金代高禖祀青帝,在皇城之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正位祭的是昊天上帝,台下才设高禖神位。
清代无“高禖”之祀,而有“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之祭,又称“换索”,据说主要目的是保婴。
司祝歌祷辞云:“聚九家之彩线,树柳枝以牵绳,举扬神箭,以祈福佑,以致敬诚。
某年生小子,绥以多福……。
”(《清史稿·礼四》)这是满族的传统习俗。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在古代,类似于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动,有庆祝古代妇女生育之事等等。
在现在的民间也还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还很发达。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
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
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傩仪,在殷墟卜辞中已有记载,周代则更盛。
王室和诸侯代表国家举行的叫“国傩”,全国上下一起举行的叫做“大傩”,民间举行的叫做“傩戏”,民间举行者带有浓厚的娱乐成分傩仪一般是在每年的最末一天,国傩最为隆重,由十至十二岁的男童身披熊皮、带着四只眼的假面具,穿着黑上衣、红裤子,一手挥着戈,一手扬着盾,排成大队从宫室的角落起跳跃呼号,驱逐疫疠,一直轰赶出宫城,埋入大河(示意),以求一年的平安吉祥。
面具常见的分类方法面具作为一种古老文化,曾广泛地进入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是各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
在我们所见的种类繁多、样式各异的面具中,其常见的分类方法有:(1)按其结构可分为普通面具、半截面具、两层面具、三层面具、动眼断腭面具、动眼吊腭面具;(2)按其质地可分为皮面具、石面具、陶面具、木面具、竹面具、铜面具、铁面具、金面具、银面具、玉面具、布面具、纸面具、笋壳面具、龟甲面具、草编面具、乾漆面具、塑料面具等;(3)按其造型可分为动物面具、鬼神面具、英雄面具、世俗人物面具等,其中每一种又可分为若干种类;(4)按其功用可分为狩猎面具、战争面具、丧葬面具、驱傩面具、祭祀面具、舞蹈面具、戏剧面具、镇宅面具、装饰面具等;(5)按其形制可归纳为假面、假头、面饰、面罩、画像、脸谱、变脸等类型。
目前我们比较倾向于第五种分类方法。
面具的形制种类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面具又称为套头、假面、大面、代面等,在民间则有脸子、面壳、神头、吞口等俗称。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面具相比较,我国的面具在形制上、质地、造型、功用、制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一、假面——为生活中最常见,用途最广泛且造型最丰富的面具。
人们通常所说的面具大多指假面。
假面一般大如人脸,戴在人的面部、嘴巴和眼睛留有孔眼,以便说话、歌唱和朝外观物。
其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大多为平面浮雕,外凸内凹,略呈弧形,少数做平板状,采用彩绘、编结、剪凿等手法制作。
假面用途也极为广泛,舞蹈、戏剧、战争、驱傩、祭祀以及各种民俗活动都用它进行化装。
第二、假头——为主体中空的套头式面具,佩戴时一般将整个头颅罩住,只留出眼睛和嘴巴部位,但也有佩戴于以上者,以方便说唱表演。
历史上假头的出现比其他各类面具都要早,原始社会大多数面具属于假头一类。
宋代以后,假头在面具中的重要位置逐渐被假面取代,但在藏传佛教文化圈内,假头仍被广泛用于藏戏和“羌姆”中。
傩⽂化简介傩⽂化是⼀种远古的原始⽂化,是中国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先民在征服⾃然中获得⽣息,繁衍后代,⽣存的欲望需要宗教(⾃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我,龙的传⼈以伟⼤的浪漫主义⼼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化。
“傩”乃⼈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
巫傩活动在⽣命意识上满⾜了⼴⼤信仰者的⼼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化定义傩戏巫傩活动在赣鄱⼤地可上溯到殷商。
经三千年的沿袭、发展,江西傩⽂化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厚、原始形态古朴、⽂化遗存众多、⽂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江西傩事活动分布傩⽂化⼴泛,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直延续⾄今,据 1995 年调查统计,全省有 25 各县(市)有傩事活动,保留的傩舞傩戏节⽬ 247 各;江西傩被学术界誉为古代⽂化的“活化⽯”,倍受瞩⽬,多次应邀远赴法国、⽇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港、台湾地区表演、交流,产⽣了⼀定的影响。
诞⽣地世界上的⽂明古国都处于北纬30度左右。
中国的⽂明是农业⽂明,中国农业⽂明的核⼼⽂化是⽔稻⽂化。
⽔稻是⼀种喜暖畏寒、宜⽔忌旱的农作物。
因此,只有在北纬30度左右,具有平原和沼泽地貌的地区最适合⽔稻的⽣长。
中国南⽅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积⽔域和它的⽔源地都有可能是⽔稻⽂化的发祥地。
由于“傩⽂化”是农耕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只能依附农耕⽂化才能⽣存。
因此,它也应发祥于上述地区。
考古发现,中国⽔稻⽂化的发祥地,应以中国第⼀⼤湖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流域为⾸选。
洞庭湖地区正处于北纬30度的锦绣江南,延绵⼋百⾥的⽔域处处都有⼴⼤的沼泽地,是⽣长野⽣稻的理想环境,有发展农耕的最佳条件。
⽔稻⽂化的发祥地应该是具有万古粮仓实⼒的湖湘地区。
作为⽔稻⽂化的意识形态,傩⽂化当然也应产⽣在这⼀地区。
洞庭湖地区不但出现了9000年以前的彭头⼭遗址,⽽且还有⼤批时代相近的⽂化遗址,犹如众星拱⽉似的环绕着彭头⼭遗址,连绵千余⾥,持续数千年。
贵池傩读后感贵池傩,又称贵池傩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起源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贵池傩戏是一种集歌唱、舞蹈、表演、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技艺吸引着无数观众。
在贵池傩戏的表演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表演,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传承下去,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在贵池傩戏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将传统故事和历史事件通过歌唱、舞蹈和表演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他们的表演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贵池傩戏的表演中,演员们不仅仅是扮演角色,更是在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和表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展现给观众,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贵池傩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有历史传统剧目,还有现代戏曲作品。
在贵池傩戏的表演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表演,将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相结合,使得贵池傩戏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通过贵池傩戏的表演,观众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领略到现代戏曲艺术的魅力,从而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贵池傩戏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一种富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
在当代社会,贵池傩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贵池傩戏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贵池傩戏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使得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贵池傩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技艺吸引着无数观众。
通过贵池傩戏的表演,观众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富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它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贵池傩戏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使得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巫风武影民俗民风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巫风武影:民俗民风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西南地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座蕴藏着许多奇珍异宝的历史文化的天然博物馆,素有“歌舞之乡”、“节日之乡”、“傩戏之乡”、“木偶戏之乡”、“活态民族舞蹈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之称,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也同样是一座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研究。
1 西南少数民族巫风蕴含的武术文化密码西南地区巫风昌炽且历史悠久,有“巫风野火出西南”之说。
史称南中夷人“一切信使鬼巫”,“好诅盟”。
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图腾巫舞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武术文化信息。
西南少数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发展较为滞后,不论在生产上亦或在生活中,对超自然的力量充满着膜拜和依赖,并幻想求助于这种力量来实现人类所不能够达到的各种企求。
从而西南少数民族“诸蛮族类不一,畏鬼神,喜淫祀”,形形色色的武术内容通过巫术这个载体传承下来。
可以说西南少数民族的“巫术”已经形成了西南少数民族武术表现形式的载体,并承载着中国武术套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
如纳西族原始巫教东巴跳中有群打、单打、三斗打、四门破、五佛跳、擒勾术、拳法、刀、枪、棍、剑、矛等就是整套的东巴武术拳谱,从中可以看出由初级武术套路形式到较高级武术套路形式发展的脉络。
巫、武在原始人那里是合二为一的。
云南沧源佤族聚居区的岩画上,就有似巫师的舞人挥矛而舞。
据调查,仅尚遗存在白族民间的巫舞计有22种,其中的武舞有:“大刀舞”、“棍舞”、“链铗舞”、“霸王鞭舞”等。
在西南少数民族今存的傩戏中,保存着大量套路武术的形式。
对练武术套路的雏型始终在巫术活动中存在。
如今犹存的带有明显巫术色彩的安顺地戏中,打杀拼刺等动作,没有虚杀、虚打,武打起来动作逼真、形象。
西南少数民族武术表演用鼓也源自巫术。
西南少数民族在表演武术时,多数用鼓、硭锣等伴奏。
如彝族以花鼓、钹、锣、唢呐伴奏;佤族以木鼓伴奏;景颇族拳术以鼓、风笛伴奏。
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民俗傩文化粗见目录一.傩文化简介二.文化与传承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五.傩文化之我见六.参考文献一.傩文化简介傩戏,也称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
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
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
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傩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涵盖面广,影响层面深,对于民俗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研究的民俗文化。
下面我想在几个方面上对傩文化进行个人理解上的阐述。
二.文化与传承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
“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
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
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
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
傩字的繁体字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亻”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
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
“傩文化”就是因祭祀神雀而产生出的一系列“神雀文化”。
雀、鸾是一音之转,因此,这种被中国人崇拜的神雀,也就是鸾鸟,在中国有“凤凰”之称。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
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
傩文化是一种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就像“儒家文化”是封建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一样,“傩文化”则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农耕阶段的意识形态。
由于“傩文化”是中国原始时代的意识形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极力推崇的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学说:“人类必须先获得文明的一切要素,然后才能进入文明社会”的哲理,中华文明的“文明要素”就在古老的傩文化之中。
因此,傩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DNA。
在源远流长的三千年傩文化发展历史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傩文化传承困难。
因此,2006年5月20日,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地处我国偏远落后地区的我的家乡贵州,由于傩戏具有民族多、品种多、层次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引起国内外学术界艺术界的浓厚兴趣,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学者艺术家前来鉴赏,贵州也因此获得了“傩戏之乡”的美誉。
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说道傩文化,不得不说的他的主要载体形式——-傩舞。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中,从有文字开始,“舞"就从外形与发音上同“巫”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舞者既是巫者,于是有这三千年历史的傩文化也有着这样的联系。
傩舞的表演者,在当时既是祈神求福,与鬼接近的巫术施与者。
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
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据相关文献记载: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
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
这也说明了傩舞作为一种舞蹈形式,反映出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迷信思想和依仗与鬼神沟通来消灾祈福的“神力”信仰观。
正如法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巫术是个人克服问题的工具,宗教是社会团聚的手段”。
很多原始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对神力无所不在的“迷信”,这种“迷信”以后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而逐步演变为较为系统的宗教信仰。
许多迷信的内容就成为宗教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这也正是傩舞成为国内外民俗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体现出傩舞的价值所在。
说道祭祀仪式,又不得不提到一种重要的祭祀手段————傩戏。
傩戏是伴随着傩舞应运而生的另一种无形的民俗文化遗产。
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剧本唱多白少,善于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待事件,展开矛盾,塑造形象。
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类剧目用端公调外,其他均唱本地群众熟悉的戏曲腔调。
在傩戏演唱的众多曲目中,传说与民间故事占了很大的比重。
由于是祭祀求福的文化,傩戏在戏文上偏向于传唱英勇义士,名垂千古之人,尽管传唱中总是以一个真实的故事线索、或真实经验为基础,传播者也首先强调的是故事的真实性。
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增加一些主管臆断或修饰的成分。
这些口口相传的戏文故事,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已经由单纯的口传故事演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口头民俗文化。
由于神话传说的讲述常常被放置在神圣的仪式中,所以傩戏的唱诵也就显而易见的成为了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
在傩文化中,除了载歌载舞的傩戏表演之外,一系列神秘惊险的祭祀活动更是让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游客啧啧称奇。
贵州傩坛使用的驱赶巫术,从傩堂戏角度看,有不少是特技表演,例如“踩刀”,俗称“上刀山”,由掌坛师手执牛角,口念咒语,背着过关童子即有病的儿童,赤脚爬上由十二把或二十四把、三十六把利刀组成的刀杆上。
类似的巫术表演,还有含红耙齿,是将铁耙齿烧红,巫师将它含在嘴上表演。
“下火池”俗称“下火海”,是将若干砖块立起,排列成一沟槽,槽内烧木炭,将砖块烧红,巫师赤脚于烧红的砖块上行走、表演。
傩戏演出中各种特技表演还很多,如“开红山”、“捞油锅”等都很惊险。
这些表演是演给鬼神看的,也是演给信徒和观众看的。
前者在于告诉各路鬼神妖魔,“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师法力无边,各路鬼神妖魔,不得胡作非为,更不得给愿主家带来灾难,否则就要遭到灭顶之灾;后者在于展示傩坛威风,吸引信徒,招来观众。
这些仪式不仅仅更增强了傩文化的宗教色彩,强调鬼神的信仰文化,反映人民对美好安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成为了研究学者们心中无法解开的神秘现象,为什么这些仪式的表演者(当地称“土老师”,是受人敬仰,帮助村民消灾的巫师)能够做到如此惊险的表演。
而这些惊险的文化一般是由表演者代代相传下来的祖传技能,这样神秘的传承文化也为傩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傩戏面具,是在傩戏表演时演员戴在脸上的面具,面具分为许多种类,代指傩戏中不同类型的角色。
傩戏面具不仅是一种戏剧道具,而且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品。
在相关学术记载中,它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以贵州最为古老,也最具特色,它直接脱胎于远古的傩祭面具。
在当地,制作地戏面具的民间艺人动工之前必须祭神,其目地为;一是祈求神灵保佑赋予面具的神(灵)性,二是保佑在制作中平安顺运而发财发富。
他们在神龛前或屋门口摆下供桌,敬上供品,用一升米插上工木角尺,墨斗、雕刀之类工具,然后磕头作揖,请求菩萨保佑,口中念诵“菩萨保佑,鲁班显圣,保佑保佑、、、、、、”之类吉祥词语。
供奉结束后,才能开始雕刻面具。
制作结束后的开光,不仅是为面具上色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开光供奉仪式面具成其为神。
傩戏木雕面具的最大特色是它与宗教和民俗紧密相联,它不同于一般的面具就在于它往往被当作神灵看待。
因而从事雕刻的艺人们都是以极其虔诚的宗教情绪进行创作,雕刻出来的面具都具有某种概念难以表达清楚的灵性,而且很少雷同,这是某些程式化的木雕很难与之相比的。
在关于傩戏面具的民俗学研究中,除了制作面具的人是虔诚的信徒外,面具的制作过程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傩戏木雕面具的种类繁多,大致分为:正直、善良、温和的正神;勇武、凶悍、威严的凶神;淳朴、忠厚的世俗人物;幽默,滑稽的丑角人物,还有文武将军,仙人道士,以及牛头马面等角色。
木雕面只是由面孔、帽盔、耳子三个部分组成,通常采用丁香、白杨、杜鹃、柳木等杂木。
雕刻方法是,先将一段圆木锯成与人头大小相近,砍成长与宽相当的脸壳毛坯,再在毛坯上雕刻出眼、鼻、嘴孔、脸壳雕成后再用颜色绘制涂抹。
有的面具雕刻工艺原始,造型单纯,不区别角色,线条粗犷,几斧就成,具有原始、粗犷、稚拙、怪诞的味道;有的面具雕刻工艺讲究,面相分文、武、老、少、女五类,造型偏重于写实,形象包涵程式化,有的还有口诀。
在技法上,多为浅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精细而不繁琐。
色彩上用描金贴银的亮色,以及红、绿、蓝、白、黄、黑,几乎什么颜色都可以用来上色。
有的面具还镶嵌上圆形的玻璃小镜,甚至配上鸡尾,显得五色摈纷、绚丽多彩。
近年来,贵州的傩戏木雕面具又发展了小型的旅游工艺品,那粗犷的造型,有力的线条,夸张而又对比强烈的色彩,并没有因为作品尺寸变小而减弱,反而更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艺术欣赏的乐趣。
我的家乡在安顺一带,既是文章最初提到的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的存在地区,我也曾亲自观看过地戏的表演,地戏面具的造型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地戏通常是在农村赶场等热闹的乡里活动进行时的表演,表演者就地在附近广场或空地上穿上戏服头戴面具进行表演。
我想就我比较熟悉的安顺地戏来进行介绍:地戏面具种类繁富,按照不同角色和造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为武将.由于地戏以武戏为主,因此武将在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之分,而且有正派将军和反派将军之别.;第二类为道人,地戏中的道人很多,他们大多为反派营垒中的军师,或前来助战的仙人,不戴道冠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民间艺人抓住各个道人的外形特征,随类赋形突出其精神气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第三类为丑角.地戏中最常见的丑角为歪老二,又叫老歪或歪嘴老苗,相传他是当年朱元璋征讨云贵时在少数民族中寻找的向导内线.是一个插科打诨的活跃人物,在造型上,歪嘴吡牙,头插木梳是其主要特点.第四类为动物,地戏的动物面具甚多,常见的有狮、虎、龙,、犬、牛、马、猪、猴等,这类面具或写实,或变形,大都能抓住各种动物的特性,如虎的威猛,马的温顺.猴的淘气,猪的憨厚,无不形神俱佳.五.傩文化之我见贵州的傩文化在各种相关学术文章与文献中都被称为是“保存最完整,品种最全面,流传最广泛”的,这也是我从小就有幸亲眼目睹傩戏表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