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3
贵州是一个有着丰富非遗文化的地区。
以下是一些贵州的非遗文化:
1. 侗族琵琶歌:侗族琵琶歌是贵州省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人弹奏琵琶,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音乐形式在贵州省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
2. 苗族踩堆节:苗族踩堆节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在广场上堆起一座高大的“堆”,然后在上面跳舞、唱歌、吃喝,庆祝丰收和生命的延续。
3. 布依族唢呐:布依族唢呐是贵州省布依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唢呐,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4. 苗族蜡染:苗族蜡染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一种用蜡在布上绘制图案,然后将其染色的技艺。
这种技艺在贵州省的苗族地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
5.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由多人合唱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在特殊的场合,如婚礼、葬礼、节日等场合演唱,表达情感和思想。
6.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乐器之一,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管乐器。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同时演唱歌曲,表达情感和思想。
以上是贵州省的一些非遗文化,它们代表了贵州省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贵州省独特的文化符号。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充满着神奇和历史的地方。
除了自然风光的壮丽,贵州还拥有丰富的非自然文化遗产。
这些非自然文化遗产记录着这个地方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贵州人民的宝贵遗产。
1. 贵阳青岩古镇贵阳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部,是贵州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镇之一。
这个古镇建于明代,在清代达到繁华,有"西南第一名镇"之称。
青岩古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古街、古亭、古堡等。
这里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风俗和传统,如古代的川剧表演和古代的手工艺品制作等。
青岩古镇展示了贵州古代城镇的独特风貌,是一个重要的非自然文化遗产。
2. 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旧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地。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战略。
遵义会议旧址现已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纪念馆,展示了会议的历史和意义。
遵义会议旧址是贵州省的重要非自然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3. 黔东南侗族苗族风雨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闻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这里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风雨桥位于侗族聚居的山区,是一种独特的木桥建筑,被誉为"东方第一风雨桥"。
风雨桥建筑优雅别致,是侗族人民传统建筑技艺的杰作。
风雨桥记录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是贵州的宝贵非自然文化遗产。
4. 铜仁大方土司城铜仁大方土司城是贵州省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之一。
土司城建于明清时期,是当地土司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土司城内有土司官衙、土司官府、土司祠堂等建筑,保存完好,展示了土司政权的特色。
现在,铜仁大方土司城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铜仁大方土司城是贵州省的重要非自然文化遗产,见证了土司时代的辉煌。
在贵州省,还有许多其他非自然文化遗产,如黔西南布依寨子、毕节岜沙古猿人遗址、安顺龙宫等。
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29个)一、民俗类(5个)花溪苗族跳场(花溪区)、杜寨布依族丧葬砍牛习俗(乌当区)、头堡棋子灯(乌当区)、高坡苗族射背牌(花溪区)、喷水池苗族“四月八”(云岩区)。
二、民间手工技艺类(14个)国家级、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个:苗族挑花制作工艺(花溪区)、香纸沟土法造纸制作工艺(乌当区);罗吏目布依族龙制作工艺(乌当区)、偏坡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乌当区)、卡堡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乌当区)、木头寨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南明区)、布依族幡书制作工艺(南明区)、青岩玫瑰糖制作工艺(花溪区)、赵司贡茶制作工艺(花溪区)、花溪苗族服饰制作工艺(花溪区)、高坡苗族芦笙制作工艺(花溪区)、高坡苗族银饰制作工艺(花溪区)、青岩刺梨酒米酒制作工艺(花溪区)、花溪布依族纸染绣花制作工艺(花溪区)。
三、民间舞蹈类(4个)杨武沟苗族花鼓芦笙舞(乌当区)、小尧苗族花鼓舞(乌当区)、卡堡花棍舞(乌当区)、孟关苗族猴鼓舞(花溪区)。
四、传统戏剧类(4个)蓬莱布依族地戏(白云区)、头堡文琴坐唱(乌当区)、大寨地戏(花溪区)、青岩花灯戏(花溪区)。
五、传统体育竞技类(1个)湖潮布依族铁链械(花溪区)。
六、民间文学类(1个)花溪布依族叙事歌(花溪区)。
第二批(33个)一、民俗类(14个)花溪区高坡乡悼洞(花溪区)、新堡布依族地蚕会(乌当区)、偏坡布依族婚宴盘古歌(乌当区)、羊昌黄莲六月六民族风情节(乌当区)、东风石头寨苗族跳场(乌当区)、羊昌黄莲布依婚礼夜宴歌(乌当区)、青山苗族四月八活动(息烽县)、开阳县苗族服饰(开阳县)、布依族坐夜筳(开阳县)、开阳县苗族杀鱼节(开阳县)、开阳县苗族斗牛节(开阳县)、布依族三月三(开阳县)、布依族六月六(开阳县)、清镇中秋瓜灯节(清镇市)二、传统技艺类(12个)花溪区高坡乡苗族绣背牌(花溪区)、花溪区青岩镇豆制品制作工艺(花溪区)、新堡香纸沟卧轮式水伞手工技艺(乌当区)、偏坡布依族土酒酿造技艺(乌当区)、金华翁井麻布制作技艺(金阳新区)、朱昌酿酒手工技艺(金阳新区)、扎佐石竹蹄膀制作工艺(修文县)、修文县六桶海马明代造纸工艺(修文县)、修文龙场镇平地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修文县)、修文县六桶黄金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修文县)、苗族刺绣技艺(开阳县)、窑上坪土陶制作工艺(开阳县)三、传统戏剧类(4个)新场乡可龙红灯戏(乌当区)、流长阳戏(息烽县)、禾丰地戏(开阳县)、开阳县汉族阳戏(开阳县)四、传统舞蹈类(3个)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乌当区)、修文县久长镇下堡村苗族舞蹈(修文县)、开阳县清水江花苗跳圆(开阳县)第五批共32项,其中新增项目31项(31处),扩展项目1项(1处)。
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共计518项)一、民间文学(共计3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1苗族古歌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2Ⅰ—2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3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云南省梁河县4Ⅰ—4牡帕密帕云南省思茅市5Ⅰ—5刻道贵州省施秉县6Ⅰ—6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7Ⅰ—7梁祝传说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8Ⅰ—8孟姜女传说山东省淄博市9Ⅰ—9董永传说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10Ⅰ—10西施传说浙江省诸暨市11Ⅰ—11济公传说浙江省天台县12Ⅰ—12满族说部吉林省13 Ⅰ—13河西宝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14 Ⅰ—14耿村民间故事河北省藁城市15 Ⅰ—15伍家沟民间故事湖北省丹江口市16 Ⅰ—16下堡坪民间故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17 Ⅰ—17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18 Ⅰ—18古渔雁民间故事辽宁省大洼县19 Ⅰ—19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20 Ⅰ—20谭振山民间故事辽宁省新民市21 Ⅰ—21河间歌诗河北省河间市23 Ⅰ—23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24 Ⅰ—24四季生产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5 Ⅰ—25玛纳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26 Ⅰ—26江格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27 Ⅰ—27格萨(斯)尔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28 Ⅰ—28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29 Ⅰ—29拉仁布与吉门索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30 Ⅰ—30畲族小说歌福建省霞浦县31 Ⅰ—31青林寺谜语湖北省宜都市二、民间音乐(共计7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2 Ⅱ—1左权开花调山西省左权县33 Ⅱ—2河曲民歌山西省河曲县34 Ⅱ—3蒙古族长调民歌内蒙古自治区35 Ⅱ—4蒙古族呼麦内蒙古自治区36 Ⅱ—5当涂民歌安徽省马鞍山市37 Ⅱ—6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38 Ⅱ—7畲族民歌福建省宁德市39 Ⅱ—8兴国山歌江西省兴国县40 Ⅱ—9兴山民歌湖北省兴山县41 Ⅱ—10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42 Ⅱ—11梅州客家山歌广东省梅州市43 Ⅱ—12中山咸水歌广东省中山市44 Ⅱ—13崖州民歌海南省三亚市46 Ⅱ—15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47 Ⅱ—16巴山背二歌四川省巴中市48 Ⅱ—17傈僳族民歌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49 Ⅱ—18紫阳民歌陕西省紫阳县50 Ⅱ—19裕固族民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51 Ⅱ—20花儿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县、乐都县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山花儿)52 Ⅱ—21藏族拉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53 Ⅱ—22聊斋俚曲山东省淄博市54 Ⅱ—23靖州苗族歌鼟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55 Ⅱ—24川江号子重庆市四川省56 Ⅱ—25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57 Ⅱ—26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58 Ⅱ—27川北薅草锣鼓四川省青川县59 Ⅱ—28侗族大歌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60 Ⅱ—29侗族琵琶歌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61 Ⅱ—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62 Ⅱ—31 彝族海菜腔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64 Ⅱ—33 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65 Ⅱ—34 古琴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内蒙古自治区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68 Ⅱ—37 唢呐艺术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69 Ⅱ—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四川省茂县70 Ⅱ—39 辽宁鼓乐辽宁省、辽阳市71 Ⅱ—40 江南丝竹江苏省太仓市上海市72 Ⅱ—41 海州五大宫调江苏省连云港市73 Ⅱ—42 嵊州吹打浙江省嵊州市74 Ⅱ—43 舟山锣鼓浙江省舟山市(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山东省嘉祥县77 Ⅱ—46 板头曲河南省南阳市78 Ⅱ—47 宜昌丝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79 Ⅱ—48 枝江民间吹打乐湖北省枝江市80 Ⅱ—49 广东音乐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81 Ⅱ—50 潮州音乐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82 Ⅱ—51 广东汉乐广东省大埔县83 Ⅱ—52 吹打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接龙吹打、金桥吹打)84 Ⅱ—53 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6 Ⅱ—55 河北鼓吹乐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87 Ⅱ—56 晋南威风锣鼓山西省临汾市88 Ⅱ—57 绛州鼓乐山西省新绛县89 Ⅱ—58 上党八音会山西省晋城市90 Ⅱ—59 冀中笙管乐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91 Ⅱ—60 铜鼓十二调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92 Ⅱ—61 西安鼓乐陕西省93 Ⅱ—6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陕西省蓝田县94 Ⅱ—63 回族民间器乐宁夏回族自治区95 Ⅱ—64 文水鈲子山西省文水县96 Ⅱ—65 智化寺京音乐北京市97 Ⅱ—66 五台山佛乐山西省五台县98 Ⅱ—67 千山寺庙音乐辽宁省鞍山市99 Ⅱ—68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江苏省苏州市100 Ⅱ—69 武当山宫观道乐湖北省十堰市101 Ⅱ—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地区、麦盖提县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102 Ⅱ—71 南音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103 Ⅱ—72 泉州北管福建省泉州市三、民间舞蹈(共计4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4Ⅲ—1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门头沟区105Ⅲ—2秧歌河北省昌黎县(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山东省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陕西省绥德县歌、抚顺地秧歌)辽宁省抚顺市106Ⅲ—3井陉拉花河北省井陉县107Ⅲ—4龙舞重庆市(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广东省湛江市、汕尾市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浙江省浦江县、长兴县、奉化市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四川省泸县坛彩龙)108Ⅲ—5狮舞河北省徐水县(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山西省襄汾县狮子、广东醒狮)浙江省临海市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109Ⅲ—6花鼓灯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颍上花鼓灯)110Ⅲ—7 傩舞江西省南丰县、婺源县、乐安县(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111Ⅲ—8 英歌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普宁英歌、潮阳英歌)112Ⅲ—9 高跷山西省稷山县(高跷走兽、海城高跷、辽西高辽宁省海城市、锦州市跷、苦水高高跷)甘肃省永登县113Ⅲ—10 永新盾牌舞江西省永新县114Ⅲ—11 翼城花鼓山西省翼城县115Ⅲ—12 泉州拍胸舞福建省泉州市116Ⅲ—13 安塞腰鼓陕西省安塞县117Ⅲ—14 洛川蹩鼓陕西省洛川县118Ⅲ—15 兰州太平鼓甘肃省兰州市119Ⅲ—16 余杭滚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20Ⅲ—17 土家族摆手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1Ⅲ—18 土家族撒叶儿嗬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22Ⅲ—19 弦子舞西藏自治区(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四川省巴塘县123Ⅲ—20 锅庄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树卓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124Ⅲ—21 热巴舞西藏自治区(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125Ⅲ—22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西藏自治区126Ⅲ—23 苗族芦笙舞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127Ⅲ—24 朝鲜族农乐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象帽舞、乞粒舞)辽宁省本溪市128Ⅲ—25 木鼓舞贵州省台江县(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129Ⅲ—26 铜鼓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130Ⅲ—27 傣族孔雀舞云南省瑞丽市131Ⅲ—28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32Ⅲ—29 蒙古族安代舞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133Ⅲ—30 湘西苗族鼓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34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35Ⅲ—32 黎族打柴舞海南省三亚市136Ⅲ—33 卡斯达温舞四川省黑水县137Ⅲ—34 ?舞四川省九寨沟县138Ⅲ—35 傈僳族阿尺木刮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39Ⅲ—36 彝族葫芦笙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40Ⅲ—37 彝族烟盒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41Ⅲ—38 基诺大鼓舞云南省景洪市142Ⅲ—39 山南昌果卓舞西藏自治区143Ⅲ—40 土族於菟青海省同仁县144Ⅲ—41 塔吉克族鹰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四、传统戏剧(共计9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45Ⅳ—1昆曲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146Ⅳ—2梨园戏福建省泉州市147Ⅳ—3莆仙戏福建省莆田市148Ⅳ—4潮剧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149Ⅳ—5弋阳腔江西省弋阳县150Ⅳ—6青阳腔安徽省青阳县江西省湖口县151Ⅳ—7高腔浙江省衢州市、松阳县(西安高腔、松阳高腔、岳西高安徽省岳西县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湖南省辰溪县、泸溪县、常德市152Ⅳ—8新昌调腔浙江省新昌县153Ⅳ—9宁海平调浙江省宁海县154Ⅳ—10 永安大腔戏福建省永安市155Ⅳ—11 四平戏福建省屏南县、政和县156Ⅳ—12 川剧四川省重庆市157Ⅳ—13 湘剧湖南省衡阳市158Ⅳ—14 广昌孟戏江西省广昌县159Ⅳ—15 正字戏广东省陆丰市160Ⅳ—16 秦腔陕西省161Ⅳ—17 汉调桄桄陕西省汉中市162Ⅳ—18 晋剧山西省163Ⅳ—19 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164Ⅳ—20 北路梆子山西省忻州市165Ⅳ—21 上党梆子山西省晋城市166Ⅳ—22 河北梆子河北省167Ⅳ—23 豫剧河南省168Ⅳ—24 宛梆河南省内乡县169Ⅳ—25 怀梆河南省沁阳市170Ⅳ—26 大平调河南省濮阳县、滑县、延津县171Ⅳ—27 越调河南省周口市172Ⅳ—28 京剧中国京剧院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173Ⅳ—29 徽剧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174Ⅳ—30 汉剧湖北省武汉市175Ⅳ—31 汉调二簧陕西省安康市176Ⅳ—32 泰宁梅林戏福建省泰宁县177Ⅳ—33 闽西汉剧福建省龙岩市178Ⅳ—34 巴陵戏湖南省岳阳市179Ⅳ—35 荆河戏湖南省澧县180Ⅳ—36 粤剧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181Ⅳ—37 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182Ⅳ—38 宜黄戏江西省宜黄县183Ⅳ—39 乱弹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184Ⅳ—40 石家庄丝弦河北省石家庄市185Ⅳ—41 雁北耍孩儿山西省大同市186Ⅳ—42 灵丘罗罗腔山西省灵丘县187Ⅳ—43 柳子戏山东省188Ⅳ—44 大弦戏河南省滑县、濮阳县189Ⅳ—45 闽剧福建省福州市190Ⅳ—46 寿宁北路戏福建省寿宁县191Ⅳ—47 西秦戏广东省海丰县192Ⅳ—48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193Ⅳ—49 碗碗腔山西省孝义市(孝义碗碗腔)194Ⅳ—50 四平调河南省商丘市、濮阳市195Ⅳ—51 评剧天津市宝坻区河北省滦南县辽宁省沈阳市196Ⅳ—52 武安平调落子河北省武安市197Ⅳ—53 越剧浙江省上海市198Ⅳ—54 沪剧上海市199Ⅳ—55 苏剧江苏省苏州市200Ⅳ—56 扬剧江苏省扬州市201Ⅳ—57 庐剧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202Ⅳ—58 楚剧湖北省203Ⅳ—59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潜江市湖北省黄梅县205Ⅳ—61 商洛花鼓陕西省商洛市206Ⅳ—62 泗州戏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207Ⅳ—63 柳琴戏山东省枣庄市208Ⅳ—64 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209Ⅳ—65 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210Ⅳ—66 五音戏山东省淄博市211Ⅳ—67 茂腔山东省高密市、胶州市212Ⅳ—68 曲剧河南省213Ⅳ—69 曲子戏甘肃省敦煌市、华亭县(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214Ⅳ—70 秧歌戏河北省隆尧县、定州市(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朔州山西省朔州市、繁峙县秧歌戏、繁峙秧歌戏)215Ⅳ—71 道情戏山西省右玉县、临县(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太康道河南省太康县情戏、蓝关戏、陇剧)山东省莱州市甘肃省216Ⅳ—72 哈哈腔河北省清苑县、青县217Ⅳ—73 二人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山西省河曲县河北省康保县218Ⅳ—74 白字戏广东省海丰县219Ⅳ—75 花朝戏广东省紫金县220Ⅳ—76 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221Ⅳ—77 灯戏重庆市梁平县(梁山灯戏、川北灯戏)四川省南充市222Ⅳ—78 花灯戏贵州省思南县(思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云南省玉溪市223Ⅳ—79 一勾勾山东省临邑县224Ⅳ—80 藏戏西藏自治区(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日喀则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南木林湘巴、日喀则仁布江嘎尔、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黄南藏戏)225Ⅳ—81 山南门巴戏西藏自治区226Ⅳ—82 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227Ⅳ—83 侗戏贵州省黎平县229Ⅳ—85 彝族撮泰吉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30Ⅳ—86 傣剧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31Ⅳ—87 目连戏安徽省祁门县(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目湖南省溆浦县连戏)河南省南乐县232Ⅳ—88 锣鼓杂戏山西省临猗县233Ⅳ—89 傩戏河北省武安市(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安徽省池州市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沅陵县贵州省德江县234Ⅳ—90 安顺地戏贵州省安顺市235Ⅳ—91 皮影戏河北省唐山市、邯郸市(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山西省孝义市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辽宁省瓦房店市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浙江省海宁市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湖北省潜江市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广东省汕尾市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富平县、乾县甘肃省环县辽宁省凌源市236Ⅳ—92 木偶戏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漳州市(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辽宁省锦州市漳州布袋木偶戏、辽西木偶戏、邵阳湖南省邵阳县布袋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广东省高州市、潮州市戏、临高人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海南省临高县阡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四川省发木偶戏)贵州省石阡县陕西省浙江省泰顺县五、曲艺(共计4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37Ⅴ—1苏州评弹江苏省苏州市(苏州评话、苏州弹词)239Ⅴ—3福州评话福建省福州市240Ⅴ—4山东大鼓山东省241Ⅴ—5西河大鼓河北省河间市242Ⅴ—6东北大鼓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243Ⅴ—7 木板大鼓河北省沧县244Ⅴ—8 乐亭大鼓河北省乐亭县245Ⅴ—9 潞安大鼓山西省长治市246Ⅴ—10 京东大鼓天津市宝坻区247Ⅴ—11 胶东大鼓山东省烟台市248Ⅴ—12 河洛大鼓河南省洛阳市249Ⅴ—13 温州鼓词浙江省瑞安市250Ⅴ—14 陕北说书陕西省延安市251Ⅴ—15 福州伬艺福建省福州市252Ⅴ—16 南平南词福建省南平市253Ⅴ—17 绍兴平湖调浙江省绍兴市254Ⅴ—18 兰溪摊簧浙江省兰溪市255Ⅴ—19 贤孝甘肃省武威市、临夏市(凉州贤孝、河州贤孝)256Ⅴ—20 河南坠子河南省257Ⅴ—21 山东琴书山东省258Ⅴ—22 锣鼓书上海市南汇区259Ⅴ—23 绍兴莲花落浙江省绍兴县260Ⅴ—24 兰州鼓子甘肃省兰州市261Ⅴ—25 扬州清曲江苏省扬州市262Ⅴ—26 锦歌福建省漳州市263Ⅴ—27 常德丝弦湖南省常德市264Ⅴ—28 榆林小曲陕西省榆林市265Ⅴ—29 天津时调天津市266Ⅴ—30 新疆曲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267Ⅴ—31 龙舟说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68Ⅴ—32 鼓盆歌湖北省荆州市269Ⅴ—33 汉川善书湖北省汉川市270Ⅴ—34 歌册福建省东山县(东山歌册)271Ⅴ—35 东北二人转辽宁省黑山县、铁岭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海伦市273Ⅴ—37 答嘴鼓福建省厦门市274Ⅴ—38 小热昏浙江省杭州市275Ⅴ—39 山东快书山东省276Ⅴ—40 乌力格尔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277Ⅴ—41 达斡尔族乌钦黑龙江省278Ⅴ—42 赫哲族伊玛堪黑龙江省279Ⅴ—43 鄂伦春族摩苏昆黑龙江省280Ⅴ—44 傣族章哈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81Ⅴ—45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82Ⅴ—46 布依族八音坐唱贵州省兴义市六、杂技与竞技(共计1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83Ⅵ—1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284Ⅵ—2聊城杂技山东省聊城市285Ⅵ—3天桥中幡北京市286Ⅵ—4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区287Ⅵ—5维吾尔族达瓦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88Ⅵ—6宁德霍童线狮福建省宁德市289Ⅵ—7少林功夫河南省登封市290Ⅵ—8武当武术湖北省十堰市291Ⅵ—9回族重刀武术天津市292Ⅵ—10 沧州武术河北省沧州市293Ⅵ—11 太极拳河北省永年县(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294Ⅵ—12 邢台梅花拳河北省邢台市295Ⅵ—13 沙河藤牌阵河北省沙河市296Ⅵ—14 朝鲜族跳板、秋千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97Ⅵ—15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98Ⅵ—16 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299Ⅵ—17 蹴鞠山东省淄博市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00Ⅶ—1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市301Ⅶ—2武强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302Ⅶ—3桃花坞木版年画江苏省苏州市303Ⅶ—4漳州木版年画福建省漳州市304Ⅶ—5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省潍坊市305Ⅶ—6高密扑灰年画山东省高密市306Ⅶ—7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省开封市307Ⅶ—8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省隆回县308Ⅶ—9佛山木版年画广东省佛山市309Ⅶ—10 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310Ⅶ—11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311Ⅶ—12 凤翔木版年画陕西省凤翔县312Ⅶ—13 纳西族东巴画云南省丽江市313Ⅶ—14 藏族唐卡西藏自治区(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画派)314Ⅶ—15 衡水内画河北省衡水市315Ⅶ—16 剪纸河北省蔚县、丰宁满族自治县(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山西省中阳县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辽宁省锦州市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江苏省扬州市傣族剪纸、安塞剪纸)浙江省乐清市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云南省潞西市陕西省安塞县316Ⅶ—17 顾绣上海市松江区317Ⅶ—18 苏绣江苏省苏州市318Ⅶ—19 湘绣湖南省长沙市319Ⅶ—20 粤绣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广绣、潮绣)320Ⅶ—21 蜀绣四川省成都市321Ⅶ—22 苗绣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县322Ⅶ—23 水族马尾绣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323Ⅶ—24 土族盘绣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324Ⅶ—25 挑花湖北省黄梅县325Ⅶ—26 庆阳香包绣制甘肃省庆阳市326Ⅶ—27 象牙雕刻北京市崇文区广东省广州市327Ⅶ—28 扬州玉雕江苏省扬州市328Ⅶ—29 岫岩玉雕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329Ⅶ—30 阜新玛瑙雕辽宁省阜新市330Ⅶ—31 夜光杯雕甘肃省酒泉市331Ⅶ—32 金石篆刻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西泠印社)332Ⅶ—33 青田石雕浙江省青田县333Ⅶ—34 曲阳石雕河北省曲阳县334Ⅶ—35 寿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335Ⅶ—36 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县336Ⅶ—37 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337Ⅶ—38 临夏砖雕甘肃省临夏县338Ⅶ—39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四川省色达县339Ⅶ—40 潮州木雕广东省潮州市340Ⅶ—41 宁波朱金漆木雕浙江省宁波市341Ⅶ—42 乐清黄杨木雕浙江省乐清市342Ⅶ—43 东阳木雕浙江省东阳市343Ⅶ—44 漳州木偶头雕刻福建省漳州市344Ⅶ—45 萍乡湘东傩面具江西省萍乡市345Ⅶ—46 竹刻上海市嘉定区(嘉定竹刻、宝庆竹刻)湖南省邵阳市346Ⅶ—47 泥塑天津市(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凤翔泥江苏省无锡市塑、浚县泥咕咕)陕西省凤翔县河南省浚县347Ⅶ—48 塔尔寺酥油花青海省湟中县348Ⅶ—49 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县349Ⅶ—50 灯彩浙江省仙居县、海宁市(仙居花灯、硖石灯彩、泉州花灯、福建省泉州市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广东省东莞市青海省湟源县350Ⅶ—51 嵊州竹编浙江省嵊州市八、传统手工技艺(共计89项)351Ⅷ—1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352Ⅷ—2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353Ⅷ—3石湾陶塑技艺广东省佛山市354Ⅷ—4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355Ⅷ—5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356Ⅷ—6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喀什市、吐鲁番地区357Ⅷ—7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江西省景德镇市358Ⅷ—8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铜川市359Ⅷ—9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360Ⅷ—10 磁州窑烧制技艺河北省峰峰矿区361Ⅷ—11 德化瓷烧制技艺福建省德化县362Ⅷ—12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澄城县363Ⅷ—13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江苏省南京市364Ⅷ—14 宋锦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65Ⅷ—15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66Ⅷ—16 蜀锦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367Ⅷ—17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368Ⅷ—18 土家族织锦技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69Ⅷ—19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370Ⅷ—20 壮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371Ⅷ—21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372Ⅷ—22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省湟中县373Ⅷ—23 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374Ⅷ—24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江苏省南通市375Ⅷ—25 苗族蜡染技艺贵州省丹寨县376Ⅷ—26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377Ⅷ—27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78Ⅷ—28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建省龙岩市379Ⅷ—29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江西省380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382Ⅷ—32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83Ⅷ—33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384Ⅷ—34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385Ⅷ—35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阳城县386Ⅷ—36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江苏省南京市387Ⅷ—37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388Ⅷ—38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浙江省杭州市389Ⅷ—39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390Ⅷ—40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391Ⅷ—41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陇川县392Ⅷ—42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93Ⅷ—43 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市崇文区394Ⅷ—44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北京市朝阳区395Ⅷ—45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96Ⅷ—46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397Ⅷ—47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西藏自治区398Ⅷ—48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甘肃省兰州市399Ⅷ—49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安徽省休宁县400Ⅷ—50 雕漆技艺北京市崇文区401Ⅷ—51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山西省平遥县402Ⅷ—52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江苏省扬州市403Ⅷ—53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浙江省天台县404Ⅷ—54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建省福州市405Ⅷ—55 厦门漆线雕技艺福建省厦门市406Ⅷ—56 成都漆艺四川省成都市407Ⅷ—57 茅台酒酿制技艺贵州省408Ⅷ—58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四川省泸州市409Ⅷ—59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山西省汾阳市410Ⅷ—60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浙江省绍兴市411Ⅷ—61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山西省清徐县412Ⅷ—62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江苏省镇江市413Ⅷ—63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414Ⅷ—64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415Ⅷ—65 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416Ⅷ—66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江西省铅山县县、丹寨县418Ⅷ—68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419Ⅷ—69 藏族造纸技艺西藏自治区420Ⅷ—70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421Ⅷ—71 竹纸制作技艺四川省夹江县浙江省富阳市422Ⅷ—72 湖笔制作技艺浙江省湖州市423Ⅷ—73 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424Ⅷ—74 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江西省婺源县425Ⅷ—75 端砚制作技艺广东省肇庆市426Ⅷ—76 金星砚制作技艺江西省星子县427Ⅷ—77 木版水印技艺北京市荣宝斋428Ⅷ—78 雕版印刷技艺江苏省扬州市429Ⅷ—79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江苏省南京市430Ⅷ—80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四川省德格县431Ⅷ—81 制扇技艺江苏省苏州市432Ⅷ—82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433Ⅷ—83 桦树皮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434Ⅷ—84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435Ⅷ—85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436Ⅷ—86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湖南省浏阳市437Ⅷ—87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438Ⅷ—88 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潍坊风筝、南通板鹞风筝、拉萨江苏省南通市风筝)西藏自治区拉萨市439Ⅷ—89 凉茶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
2006~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布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和黔中地区。
贵州省布依族人口总量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布依族人口总数的97%以上,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贵阳市周边,六盘水六枝特区、盘县羊场镇,还有毕节织金县、威宁新发布依族乡。
除此之外,布依族还分布于中国的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和越南北部。
一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目前,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为特征,归于民族,载于名录。
布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较多,但主要集中于贵州。
为保证报告的严谨性、客观性,本报告以我国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省级非遗名录为研究对象,结合行业领域专家所提出的非遗分类标准,按以下要素梳理布依族非遗项目:第一,项目以布依族命名;第二,项目在布依族主要居住地申报,具有地域特色;第三,项目由布依族人进行传承。
在已公布的四批(含扩展)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按以上要素标准进行统计,可计入布依族非遗的项目共有13项。
在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四省(区)中,仅贵州省有入选国家级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项目(见表1)。
表1 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布依族非遗项目统计从以上统计的代表性项目类别来看,传统音乐和民俗类非遗占比最高,分别达23%;其次是传统舞蹈和传统戏剧类项目,分别约占15%;民间文学、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项目分别约占8%;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暂无入选(见图1)。
图1 布依族非遗项目类型占四批国家级布依族非遗项目的比重依照上述统计方法,贵州、云南、四川及广西四省(区)中,只有贵州省省级非遗名录中有布依族的项目,总数达到61项100处,云南、四川和广西省(区)级非遗名录中均无布依族的项目(见表2)。
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新增项目152项(174处)(一)民间文学12项(13处)。
尹珍传说(正安县)、贵阳灯谜(贵阳市)、榜郎歌(花溪区、惠水县)、米花古歌(花溪区)、王阳明传说(贵阳市)、水东宋氏传说(贵阳市)、支格阿鲁英雄史诗(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高磊山传说(盘州市)、苗族婚嫁礼辞(松桃苗族自治县)、唱夜郎(石阡县)、张三丰传说(福泉市)、水族古歌(三都水族自治县)。
(二)传统音乐6项(7处)。
锣鼓引子(余庆县)、苗族箫笛曲(雷山县)、彝族呣哼(金沙县)、彝族月琴调(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苗族阿玛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苗族口弦(晴隆县、册亨县)。
(三)传统舞蹈5项(5处)。
蚌鹤舞(余庆县)、棋子灯(乌当区)、苗族抢鼓棒(白云区)、西迁葬笙曲乐舞(赫章县)、苗族回门舞(晴隆县)。
(四)传统戏剧5项(6处)。
文昌戏(桐梓县)、梓潼戏(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龙县)、目连戏(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麒麟狮子灯(施秉县)、京剧(贵阳市)。
(五)曲艺1项(1处)。
竹琴说唱(正安县)。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3项(14处)。
少林俗家功夫(绥阳县)、畲族武术(麻江县)、侗族武术(天柱县、黎平县)、杨氏太极拳(南明区)、彝族秋千(盘州市)、苗族迦尕(六枝特区)、思南僰牌(思南县)、苗族手毽(贞丰县)、布依族“朵苟”(普安县)、布依族山龙(册亨县)、布依族“耍吉篮”(望谟县)、布依族耍猫叉(独山县)、贵州黑虎拳(贵州省非遗中心)。
(七)传统美术4项(4处)。
仡佬族刺绣(遵义市)、回族刺绣(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土家刺绣(德江县)、布依族马尾绣(贵安新区)。
(八)传统技艺55项(70处)。
贵阳肠旺面(云岩区)、辣子鸡制作技艺(卫城辣子鸡制作技艺〔清镇市〕、阳郎辣子鸡制作技艺〔息烽县〕)、赖氏酿酒技艺(贵阳市、遵义市)、红酸汤丝娃娃制作技艺(云岩区)、香酥鸭制作技艺(云岩区)、八大碗烹饪技艺(卫城八大碗〔清镇市〕、织金水八碗〔织金县〕、遵义八大碗〔汇川区〕)、绿茶制作技艺(开阳贡茶制作技艺〔开阳县〕)、张氏配穴法(观山湖区)、“禹谟醋”酿造技艺(金沙县)、宫保鸡丁制作技艺(织金县)、羊肉粉制作技艺(金沙羊肉粉制作技艺〔金沙县〕、水城羊肉粉制作技艺〔钟山区〕、虾子羊肉粉制作技艺〔新蒲新区〕、兴义羊肉粉制作技艺〔兴义市〕)、侗族芦笙制作技艺(从江县)、波波糖制作工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屯堡银饰制作技艺(西秀区)、布依族蜡染技艺(黄果树旅游区)、蓝靛制作技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铁器制作技艺(西秀区、兴义市)、民间乐器制作技艺(水城布依族唢呐制作技艺〔水城县〕、凤冈唢呐制作技艺〔凤冈县〕、沿河唢呐长号制作技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贞丰布依族长号制作技艺〔贞丰县〕、晴隆月琴制作技艺〔晴隆县〕)、岩博小锅酒制作工艺(盘州市)、盘州火腿制作技艺(盘州市)、布依族百草酒酿造技艺(六枝特区)、水族百草药酒制作技艺(榕江县)、羊(牛)瘪制作技艺(榕江县)、苗族植物彩色染技艺(雷山县)、鱼酱酸制作技艺(雷山县)、苗族酒曲制作技艺(丹寨县)、侗族织锦技艺(从江县)、镇远素席(镇远县)、侗族银饰锻制技艺(锦屏县)、布依族银饰锻造技艺(普安县)、启蒙酸菜制作技艺(锦屏县)、油纸伞制作技艺(赤水市)、竹扇制作技艺(赤水市)、竹雕工艺(赤水市)、遵义鸡蛋糕制作技艺(红花岗区)、书画装裱制作技艺(红花岗区)、古琴制作技艺(汇川区)、习酒酿造技艺(习水县)、仡佬族古法“浇烛”制作技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黄糕粑制作技艺(播州区、瓮安县)、仡佬族酿酒技艺(仁怀市)、新舟麸醋制作技艺(新蒲新区)、宋窖酒酿造技艺(习水县)、土家族桶子屋建造技艺(江口县)、花甜粑制作技艺(思南县)、布依族蓝靛染织技艺(都匀市)、匀酒酿造技艺(都匀市)、独山虾酸制作技艺(独山县)、制香技艺(土香制作技艺〔册亨县〕、手工制香技艺〔独山县〕)、水族牛角雕制作技艺(三都水族自治县)、藤编技艺(平塘县、绥阳县)、苗族麻布制作技艺(福泉市)、刺梨干制作技艺(贵定县)、布依族酿酒技艺(荔波县)、瑶族树膏染技艺(荔波县)。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多样性的省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该省的重要财富。
以下是一些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1. 苗族鼓藏节苗族鼓藏节是苗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是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活动。
节期为13年,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歌舞表演。
2.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歌唱形式。
其特点是无需乐器伴奏,由合唱队集体演唱,具有强烈的和声效果和优美的旋律。
3. 侗族拦路歌侗族拦路歌是侗族人民在迎接客人时所唱的歌曲,具有独特的歌唱形式和歌词内容,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客人的欢迎和敬意。
4. 铜鼓十二调铜鼓十二调是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打击乐,因有12个调而得名。
铜鼓十二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演奏技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苗族长裙苗绣苗族长裙苗绣是苗族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珍品之一。
6. 瑶族服饰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的传统服装,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
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质地优良,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传统的居住形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其营造技艺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雷山银饰制作技艺雷山银饰制作技艺是苗族人民传统的首饰制作技艺,具有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产品包括银梳、银镯、耳环等,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苗族医药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其治疗方法包括草药、针灸、推拿等,深受当地人民的信赖和喜爱。
10. 侗族鼓楼建筑技艺侗族鼓楼是侗族人民传统的公共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其建筑技艺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占里侗族生育习俗占里侗族生育习俗是占里侗族人民在生育方面所遵循的传统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贵州的非遗项目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贵州那些了不起的非遗项目。
贵州啊,可是个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地方,有好多特别棒的非遗项目呢。
比如说苗族的芦笙舞,那欢快的节奏,优美的舞姿,让人看了就忍不住跟着一起跳起来。
好多苗族的小伙伴们,在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里,就会跳起芦笙舞,大家欢声笑语,特别热闹。
还有侗族大歌,那可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
想象一下,好多侗族的叔叔阿姨们聚在一起,唱出那么好听的歌,声音此起彼伏,就像山间的泉水一样流淌,是不是特别神奇?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个小朋友第一次听到侗族大歌,被那美妙的声音深深吸引,回家后还一直念念不忘。
贵州的蜡染也很厉害哦!那些精美的图案,都是手工艺人们用蜡一点点画出来的。
蓝色和白色交织在一起,漂亮极了。
比如说,有位阿姨特别擅长蜡染,她的作品被很多人喜欢和收藏。
另外,水族的马尾绣也特别独特。
用马尾线绣出来的图案,特别有立体感。
就像有一次,一个小姐姐穿上了马尾绣的衣服,在人群中格外耀眼。
还有傩戏,演员们戴着面具,表演着古老的故事。
那面具上的表情,有的严肃,有的慈祥,特别有意思。
比如,有个小弟弟看了傩戏,被那些面具吓得晚上都不敢睡觉啦。
贵州的非遗项目可不止这些,还有布依族的八音坐唱、仡佬族的高台舞狮等等。
同学们,咱们要多了解这些非遗项目,把它们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贵州的这些宝贝。
以后有机会,大家也可以亲自去贵州看看,感受一下这些非遗项目的魅力。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其独特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得这里的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更体现着当地人民特有的文化气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值得关注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保留着各自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苗族的“跳花灯”活动。
跳花灯是苗族人民传统的一种祈福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这个时间段内,苗族的村寨都会举办跳花灯活动。
在活动中,人们手持花灯,绕着篝火跳舞,边跳边歌唱,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许。
跳花灯活动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苗族人民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
除了跳花灯外,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很多,比如侗族的“侗寨歌舞”、“侗族长鼓舞”等,这些项目都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侗族人民的传统情感和审美观念。
布依族的“原创舞蹈”、“锣鼓舞”等,还有土家族的“花灯节”、“龙抬头”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除了以上所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贵州还有许多其他项目,如苗族的“侗族大武灯”、“高跷表演”等,都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丰富着贵州的文化底蕴,更让世人感受到了贵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爱。
第二篇示例:贵州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为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富,前阵子又购了痛疣膏,落实行动,制备野生物品来也不停,但较为人不知的是,贵州省拥有许多独特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是人们记忆中的高度文化,是文化和历史的瑰宝。
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名单(共101人)民间文学类5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摩经册亨县黄明亮男布依族1954.12 482 苗族“巴狄熊”口传经典松桃县田如超男苗族1956.11 393 珠郎娘美从江县梁华志男侗族1953.3. 384 苗族贾理丹寨县潘玉祥男苗族1943.10 505 苗族刻道黄平县杨昌雄男苗族1940.12 60 传统音乐类13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族勒尤兴义市韦利奎男布依族1968.10 342 布依山歌十八调贵定县罗兰芬女布依族1964.7 353 河边腔苗歌锦屏县李宏美女苗族1964.1 344 启蒙侗歌锦屏县杨春云女侗族1975.1 255 苗族多声部民歌台江县唐翁翁女苗族1968.4 306 苗族多声部民歌剑河县杨开员男苗族1975.6 237 侗族琵琶歌榕江县吴秀能男侗族1959.5 418 侗族琵琶歌黎平县吴增勇男侗族1966.8 309 注溪山歌天柱县杨万超男侗族1938.3 5010 苗族飞歌剑河县张晓梅女苗族1978.6 1611 屯堡山歌安顺市西秀区郭平生男汉族1972.3 3012 屯堡山歌平坝县王恩英女汉族1949.10 3013 乌江船工号子思南县刘明礼男汉族1975.5 30传统舞蹈类8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彝族阿妹戚托兴仁县杜传富男彝族1966.4 302 瑶族猴鼓舞荔波县何吉坐男瑶族1941.4 603 鼓龙鼓虎·长衫龙贵定县兰廷美男苗族1966.12 334 苗族芦笙长鼓舞贵定县雷作良男苗族1967.2 285 苗族芦笙舞罗甸县熊少斌男苗族1968.7 356 苗族格哈舞丹寨县石光荣男苗族1965.8 377 苗族木鼓舞榕江县龙金才男苗族1938.5 608 彝族铃铛舞赫章县苏万朝男彝族1959.2 45传统戏剧类7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阳戏正安县黎岗男汉族1964.12 302 马马灯正安县骆长伦男汉族1945.2 303 仡佬族傩戏道真县程均男仡佬1965.1 354 湄潭傩戏湄潭县杨志刚男汉族1936.9 535 傩堂戏石阡县胡定昌男仡佬族1948.3 366 思南花灯戏思南县寇源男土家族1936.9 607 木偶戏石阡县刘超男侗族1970.10 9 曲艺类1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八音册亨县黄龙柄男布依族1959.12 44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傩技-上刀山松桃县石伟男苗族1973.10 252 仡佬族高台舞狮道真县申学军男仡佬族1972.12 293 温水小手拳习水县谢春波男汉族1965.5 334 攀岩技艺紫云县罗登萍女苗族1980.12 65 古彩戏法贵州省杂技团秦江杰男汉族1970.7 316 布依族武术安龙县杨刚男布依族1963.1 44 传统美术类14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通草堆画红花岗左惠平女汉族1951.12 512 布依族刺绣兴义市罗绍珍女布依族1959.10 463 布依族刺绣册亨县王江翠女布依族1963.5 454 苗绣凯里市王金花女苗族1965.12 425 苗绣台江县龙通花苗族1960.1 256 苗绣台江县刘忠嫦女苗族1968.2 257 苗绣水城县祝明飞女苗族1963.12 458 苗绣松桃县石丽平女苗族1966.1 259 苗绣雷山县任秀芬女苗族1945.12 6010 水族马尾绣三都县石玉翠女水族1971.12 3011 水族马尾绣三都县韦应丽女水族1963.10 4012 苗族剪纸施秉县张老英女苗族1966.7 3513 苗族织锦技艺麻江县文胜兰女苗族1975.7 3214 苗族泥哨黄平县陈应魁男革家人1964-12 30传统技艺类2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贵州湄江印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赵双宁男汉族1969.12 222 绥阳旺草竹编技艺绥阳县张景发男汉族1965.12 403 竹编工艺赤水市陈文兰女汉族1965.12 434 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册亨县韦仁素女布依族1959.7 415 故央(传统制香)安龙县余荣珍女布依族1950.3 506 蓝靛染工艺贞丰县王建雄男布依族1962.2 367 蓝靛靛染技艺望谟县黄乜学安女布依族1967.7 368 造纸工艺盘县陈江男汉族1972.12 159 彝族彩布贴花水城县张忠群女彝族1954.9 5310 石阡苔茶传统制作技艺石阡县王飞男侗族1966.1 1511 古法造纸印江县田儒林男汉族1953.6 4312 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平塘县张禄洪男汉族1966.5 3013 云雾贡茶手工制作技艺贵定县方开祥男汉族1974.9 3114 翁贵古法造纸长顺县李玉华男汉族1950.4 5015 思州石砚制作工艺岑巩县杨刚男汉族1979.9 2016 岑巩县民间火纸制作技艺岑巩县黄秀龙男侗族1964.3 3517 苗族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丹寨县王方元男苗族1963.10 3518 鸟笼制作技艺丹寨县杨福生男苗族1974.2 2719 苗族马尾斗笠制作凯里市吴远忠男苗族1958.12 4120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雷山县李正云男苗族1971.5 2921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雷山县莫里学男苗族1954.9 4322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雷山县杨昌义男苗族1949.4 4123 苗族蜡染织金县蔡群女苗族1974.10 2824 鸟笼制作工艺黔西县代登祥男汉族1972.11 2625 豆制品制作技艺大方县刘衍敏女汉族1957.10 1526 玉屏萧笛制作技艺玉屏县吴继红男侗族1968.7 30 传统医药类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苗族医药·骨伤蛇伤疗法雷山县文玉忠男苗族1972.10 282 苗族医药·骨髓骨伤药膏麻江县龙薪臣男苗族1973.10 293 半枫荷熏举浴疗法贵州苗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汉梅女侗族1965.9 104 苗族医药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蒋元生男苗族1963.2 295 黔西王氏食疳医药黔西县王德俭男汉族1949.1 566 遵义王氏中医推拿遵义市文化馆王超文男汉族1963.3 35民俗类15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苗族祭鼓节清镇市王兴贵男苗族1944.12 312 下洞祭风神印江县任贞茂男土家族1948.8 233 江口羌历年江口县胡政法男羌族1967.10 204 苗族跳洞-数岜龙里县吴福兴男苗族1979.6 195 布依族服饰兴义市郎正丽女布依族1961.5 426 侗族服饰黎平县邬克兰女侗族1950.4 407 水书习俗独山县韦光礼男水族1948.3 458 水书习俗三都县韦见男水族1954.8 509 瑶族服饰麻江县赵元秀女瑶族1976.7 2310 彝族服饰赫章县松德英女彝族1963.7 3711 苗族服饰清镇市王荣毕女苗族1972.8 2112 苗族服饰普安县郭真英女苗族1968.4 3813 苗族服饰晴隆县杨兴琴女苗族1966.6 4214 苗族服饰剑河县王亨石女苗族1980.2 1715 青苗刺绣及苗族服饰安顺市西秀区熊体英女苗族1951.3 20。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01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
02苗绣苗绣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传统美术的一种重要代表,它代表了苗族妇女的智慧和创造力。
苗绣通过精美的设计和精细的绣绣绣,展现了苗族妇女独特的服饰和装饰品。
03蜡染技艺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蜡染技艺。
蜡染技艺是贵州苗族的传统技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制作。
04水族马尾绣水族马尾绣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水族村寨中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
05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但目前保存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
芦笙舞与芦笙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
06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07花灯戏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苗族芦笙、侗族大鼓舞、布依族苗族舞蹈、彝族古乐、侗族大锣鼓、布依族刺绣、苗族服饰等。
其中,花灯戏是贵州省思南县的一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08阳戏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阳戏、苗族侗族侗族舞蹈、侗族戏曲、苗族传统戏剧、侗族刺绣、苗族刺绣、苗族传统服饰等。
09傩戏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等。
10侗戏侗戏是贵州省黎平县、从江、榕江等地侗族村寨的地方传统戏剧。
侗戏由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11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地形复杂,高山险地是每个布依族地区的自然屏障。
12木鼓舞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木鼓舞。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录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黔府发[2015]1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01.15
【实施日期】2015.01.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黔府发〔2015〕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21项(140处),现予公布。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制定规划,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的传承、传播工作,促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月15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121项(140处),其中新增项目75项(77处),扩展项目46项(63处)。
一、新增项目75项(77处)
(一)民间文学4项(。
贵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建筑到神秘的民俗,从壮丽的自然景观到精湛的手工技艺,无一不让人为之着迷。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贵州的镇远古城。
这座古城坐落在舞阳河畔,四周皆山。
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将古城一分为二,形成了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
镇远的古街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
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都保存得较为完好。
走在镇远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西江千户苗寨也是贵州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这里是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上千座苗族特色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气势恢宏。
夜晚,千户苗寨灯火通明,犹如繁星点点坠落人间。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苗族的歌舞表演,品尝到特色的苗族美食,如酸汤鱼、苗族米酒等。
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更是令人赞叹,那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无不展现出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除了建筑和民俗,贵州的海龙屯土司遗址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海龙屯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
它见证了古代土司制度的兴衰,其城墙、关隘、石道等遗迹,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军事防御体系。
站在海龙屯的废墟上,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之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贵州的侗族大歌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音乐,其歌声婉转悠扬,和谐动听。
每逢节日或重要场合,侗族人民就会唱起大歌,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
贵州的织金古建筑群同样值得关注。
织金古城山清水秀,古迹众多。
其中,以财神庙、东山寺、鱼山等古建筑为代表。
财神庙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巧妙,是国内罕见的古建筑。
织金古建筑群融合了汉、彝、苗等多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贵州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贵州的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同胞最喜爱的舞蹈之一,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上表演。
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优美而豪放。
芦笙的悠扬旋律与舞者们灵动的身姿相得益彰,展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种舞蹈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代代相传,延续着苗族的历史和传统。
侗族大歌也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音乐,以其独特的和声和优美的旋律而闻名。
侗族大歌的歌词内容丰富,涵盖了生活、爱情、劳动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世界。
当数十名侗族歌手齐声高歌时,那磅礴的气势和动人的歌声仿佛能穿透心灵,让人感受到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布依族的八音坐唱同样令人瞩目。
它以八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包括牛角胡、葫芦琴、月琴等。
演奏者们围坐在一起,边奏边唱,曲调婉转悠扬,歌词富有诗意。
八音坐唱常常在布依族的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出现,是布依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贵州的傩戏也是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傩戏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演员们戴着面具,通过舞蹈、歌唱和表演来驱邪逐疫、祈求平安。
傩戏的面具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表演中,傩戏融合了宗教、历史、民俗等元素,是研究古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此外,贵州的蜡染技艺也是一绝。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通过在布上涂抹蜡液,然后进行染色,形成独特的图案。
贵州的蜡染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常常以花鸟、人物、几何图形等为主题,展现了贵州少数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蜡染制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精美的艺术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水族的马尾绣同样令人赞叹。
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刺绣技艺,以马尾毛作为主要材料,将其缠绕在丝线外,然后绣在布上。
中国西南地区非遗名录中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民族特色。
以下是六个列入中国西南地区非遗名录的项目及其赏析:1. 川剧变脸(四川省)- 赏析:川剧变脸是四川川剧中的一种独特技艺,演员通过迅速更换面具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变化。
这种技艺神秘莫测,极具观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奇观。
2. 云南白族三道茶(云南省)- 赏析:白族三道茶是一种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茶艺表演,它以独特的泡茶方式和饮用礼仪体现了白族人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 贵州苗族银饰工艺(贵州省)- 赏析:苗族银饰工艺是中国银饰艺术中的瑰宝,以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苗族银饰不仅是装饰品,也是族群身份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4. 西藏唐卡(西藏自治区)- 赏析:唐卡是一种绘制在布幔或纸上的藏族绘画艺术,通常以佛教图像为主题。
它的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富含宗教和历史元素,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重庆木版年画(重庆市)- 赏析:木版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鲜艳的色彩和质朴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重庆木版年画多以吉祥寓意和生活场景为主题,反映了民众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
6. 四川蜀绣(四川省)- 赏析: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蜀绣作品图案丰富,色彩鲜明,针法多样,体现了四川地区的传统美学和文化特色。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们的存在和传承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