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现象学研究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53.50 KB
- 文档页数:32
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1版目录第一部分电影叙事理论史评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的“电影叙事诗学”第二章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与激情化的叙事第三章巴赞的现象学叙事论第四章麦茨对电影叙事学研究的贡献第五章电影叙事学研究的“新浪潮”第二部分影视叙事现象分析第六章中国早期电影叙事形态第七章中国古典小说与中国电影叙事的“说书人”传统第八章影片叙事分析:《我的父亲母亲》第九章《无间道》与《无间行者》之比较研究第十章视点与表意:金刚的看与被看第十一章后现代电影叙事第十二章对于电视传播的叙事学考察第三部分布努埃尔专论第十三章布努埃尔电影的叙述魅力附录一弗朗索瓦·若斯特谈电影叙事学和电影符号学附录二弗朗索瓦·若斯特谈本文的阐释与观众的参与皮埃尔·索尔兰序关于电影叙事研究叙述:以时间..进展为基础的陈述。
前言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柏拉图:●叙述三种形式:⏹纯叙事:叙述者自己讲述,不模仿和引用人物对话。
抒情诗。
⏹模仿:模仿和引用人物对话。
叙述者同化为故事中的人物。
戏剧。
⏹混合:纯叙事+模仿。
史诗【、说书】。
亚里士多德:史诗、戏剧都是模仿,媒介、对象、方式不同。
第一部分电影叙事理论史评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的“电影叙事诗学”俄国形式主义:20世纪一二十年代,开端1914什克洛夫斯基《词的复活》,终结1930什克洛夫斯基《学术错误志》。
语言学家、语文学家,代表“彼得堡诗歌语言学会”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蒂尼亚诺夫,“莫斯科语言学团体”托马舍夫斯基、雅各布森。
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托马舍夫斯基《文学理论》、艾亨鲍姆《电影诗学》、普罗普《民间故事形态学》等。
●对象:文学性⏹雅各布森:“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是‘文学性’,即使一部作品成文学作品的东西。
”(《现代俄国诗歌》)⏹艾亨鲍姆:“对于‘形式主义者’来说,在文学研究中,主要的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问题……表明我们的特点的并不是作为美学理论的‘形式主义’,也不是代表一种确立的科学体系的‘方法论’,而是希望根据文学材料的内在性质建立一种独立的文学科学。
汉语言文学——美学第四章审美经验论一、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时期美学的核心是()A.关的本质B.美的特性C.美的内容D.美的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与之相应,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分值:1.0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是()A.托马斯·门罗B.柏格森C.瑞恰兹D.奥古斯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他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便是对于上帝的爱:“我爱我的天主,就是爱这一切。
”实际上,奥斯丁所说的对上帝的爱其实是宗教信仰而不是审美经验,因此它与感官知觉无关,是一种纯的心灵活动。
3.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A.休谟B.洛克C.荷加斯D.夏夫兹博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荷加斯提出,美的对象一般总是体积较小,造型流畅,因为只有这样才体现出它是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不受外力的强制,也才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他还通过比较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分值:1.04.夏夫兹博里把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归结于()A.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C.内在感官D.外在感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内在的感官”或“内在的眼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
在他看来,这是五官之外的另一种感官,它可以通过直觉把握到对象的美,而不必经过思考和推理。
5.主张审美鉴赏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的美学家是()A.哈奇生B.休谟C.康德D.黑格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或鉴赏判断的根本特征在于“要求两种表象能力的协调一致,也就是想象力(为了直观和直观的多样性的复合)和知性(为了作为这种复合的统一性表象的概念)的协调一致”。
这就是说,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因而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
黑格尔的主奴关系思想一、主人对奴隶的统治和奴隶对主人的恐惧以自身以外的的他物为对象,在自我意识阶段里,意识以自身为对象,我与物的关系进展到我与人的关系,自我意识的最初阶段是欲望,这个时候自我看不到自己和他人是相互依存的,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否定他人的存在,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自我认识到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只是由于他是为另一个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而存在,他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被对方承认,自我意识不能通过杀死别人来实现自己,自我意识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得到另一个自我意识的承认并承认另一个自我意识,于是自我意识不再杀死别人,而是把他人变成奴隶,自己成了主人,自我意识就发展到主奴关系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人是自为自在的独立意识,奴隶是为主人而存在的非独立的依赖的意识,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奴隶在主人的统治下,主人是本质,主人的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奴隶的真理,奴隶不是独立的存在,他仅仅是主人和物之间的中介,他是作为物而存在,只是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工具,同时,奴隶的整个存在都怀着恐惧,因为他经历过对死的恐惧,死亡的恐惧在他的经验中曾经浸透进他的内在灵魂。
在恐惧的驱使下,奴隶投身于劳动之中,他在劳动中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自我意识,从而从依赖主人的意识转化为独立的意识,而主人独立的意识在享用奴隶的劳动物品的同时逐渐转化为依赖奴隶的意识。
以下将分析主奴关系转化的具体过程。
人和奴隶的关系中,奴隶是有意识的,但是他的本质还是一种物,因为奴隶套上了他在斗争中未能摆脱的枷锁,所以奴隶不是独立的存在,对主人来说只是一种否定的东西。
主人通过斗争证明自己有权利支配自己的存在,也有权利支配奴隶的存在,主人把奴隶放在自己的权利支配之下,所以主人和奴隶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在主人和物的关系中,主人通过奴隶为中介,间接地与物发生关系,物对于奴隶是有独立性的,奴隶对物的否定作用不能把物一下子否定掉,奴隶只能对物进行加工改造,通过奴隶的中介作用,主人对物的直接关系变成对物的纯粹否定,即主人享用经过奴隶加工改造过的物,在对物的享用中得到满足。
第四章符号互动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来源,弄清该理论产生与进展的大体线索;弄懂符号互动论的大体原理;着重把握符号互动论创建时期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代表人物的大体思想。
教学重点: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教学难点:布鲁默对互动论的综合。
教学方式:教学与讨论教学时数:3课时一、符号互动论概述一、概念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
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二、符号互动论的派别该理论源于哲学家W.詹姆斯和.米德的高作。
但最先利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1937年,他用这一术语指称美国许多学者诸如.库利、米德、J.杜威、.托马斯、W.詹姆斯、.帕克、.兹纳尼茨基等人的高作中所隐含的“社会意理状态”。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高作中确信了该理论的要紧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联系最为密切,与、、、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和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符号互动论的大体假定要紧有: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当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碰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说明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4、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要紧观点有: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进程。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进展,都以符号利用为先决条件。
若是人不具有利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当中,或说失去了存在的依照。
第四章⼉童认知发展第四章⼉童认知发展⽪亚杰理论基础知识:1、⽪亚杰简介;思维(认识)的起源。
2、思维的结构。
3、思维的机制;对⽪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
基本理论:1、感知运动期(0岁-2岁)。
2、前运算时期(2岁-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8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后) 。
基本技能:1、⽪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2、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对⽪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
第四章⼉童认知发展:⽪亚杰理论教学⽬标与要求:⽪亚杰的⼉童认知发展理论是最具权威的理论学派之⼀。
这⼀章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学为辅。
⽪亚杰的理论论证严谨,概念、理论的系统化较为概括,难懂的内容较多。
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理顺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讲清楚基本思想的论点和整个思想体系的来龙去脉。
本章内容最好是请位专家作专题报告。
教学⽅法:精讲与精读相结合。
⼉童成长中的重要任务之⼀是要逐渐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成⼈眼中,⼀切物体可具备“⼤”“⼩”两个属性,但不能同时既⼤有⼩,物体可以从⼤到⼩来排队,由于重⼒作⽤,物体会⾃由下落,但不会⾃由上升。
我们知道什么是时间、空间。
我们相信视野以外的物体并不会因此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我们还可以预知⼈、事、情境的变化与发展。
这些平常不过的事实在⼉童眼中可能具有极不同的含义。
因次,探讨⼉童认知发展理论,对了解⼉童的认知模式和过程有着重⼤的意义。
认知是⼀个⼴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
其含义是:认知(⼴义):就是⼈的认知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各种策略、幻想等。
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
发展⼼理学家研究认知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是描述⼉童的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发展;⼆是说明和揭⽰⼉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
⼼理学对认知研究探讨主要受两种理论影响,⼀是⽪亚杰理论,⼆是信息加⼯理论。
第⼀节⽪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亚杰简介⽪亚杰,瑞⼠⼈,他的认知理论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最有争议的理论。
第四章生涯发展理论舒波本人却比较喜欢“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学的心理学”(differential —developmental—SO—cial—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这样的名号。
很明显,舒波的蓝图,是企图汲取这四大学术领域当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义,建构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
一、基本假设舒波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早期只有10项(Super,1953),随着思想的成熟与相关研究的启发,开展至12项。
最后,成形于1990年发表的14项(Super,1990,PP.206—208)。
现分述如下:(1)在能力、人格、需求、价值、兴趣、特质和自我概念等维度上,普遍存在着个别差异。
(2)基于这些个人独特的本质,每一个人都适合于从事某一些特定的职业。
(3)每一项职业均要求一组特定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因此,每一个人可以适合不同的职业,而且每一项职业可以适合不同的人。
(4)人们的职业偏好与能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情境以及因此形成的自我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然而,自我概念会在青少年晚期之后逐渐稳定和成熟,在生涯选择与适应上持续发挥影响力。
(5)上述的改变历程,可归纳为一系列的生命阶段(称为“大循环”)(maxicycle),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
而探索期可细分为幻想期、试验期、实际期;建立期可细分为尝试期、稳定期。
每一个阶段之间有“转换期”(称为“小循环”)(minicycle),转换期通常受到环境或个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然而,转换期的不确定会带来新的成长、再探索、再建立的历程。
(6)生涯组型(careerpattern)的性质:包括从事职业的阶层水平、经过尝试和稳定地进人工作世界的经历、频率和持久性等。
这些均受到个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人格特质(包括需求、价值、兴趣、与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生涯机会的影响。
(7)在任何生涯阶段能否成功地因应环境需求和个体需求,取决于个人的“准备度”或“生涯成熟”。
第四章存在主义(提纲)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一个哲学流派。
它立足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阐释人的存在的意义和方式,从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第一节存在主义的形成和基本特征存在主义的产生和流行与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日趋严重以及人的异化现象的加剧紧密相连,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的产物。
存在主义以个人的存在为其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以此为中心对人的问题进行了哲学反思,具有非常鲜明的人学特征。
一、存在主义产生的背景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40年代到60年代广泛流行于西方社会。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危机有密切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存在主义的中心在德国,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是其创始人和最大的代表。
第二次大战爆发之后,法国成了存在主义的另一个中心,以萨特为最大的代表,其代表人物还有:梅洛—庞蒂(Merleau-Ponty 1908—1961)、马尔塞(Gabrie Marcel 1889—1978)、卡缪(Albert Gamüs 1913—1960)。
存在主义作为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三代,一直把描述和揭露在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的丧失,人的自由被剥夺,人为异己的力量所支配,人已不再是作为人而存在,把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的个性和尊严,实现人的价值,作为其哲学的中心任务。
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等,但作为其直接的思想渊源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的“孤独的个人”的哲学思想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二、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存在主义的内部派别林立,仍然具有许多共同的理论倾向,从而构成一种哲学思潮。
第一,存在主义都反对主客二分的传统哲学,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反对实证主义思潮的观点。
他们不排斥对本体论的研究,但主张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元论的存在论来取代传统哲学的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