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一江山登陆战即景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沁园春长沙原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一、导语设计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
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
沁园春十首诗01《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02《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03《沁园春·孤馆灯青》(宋)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04《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宋)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05《沁园春·有感》(宋)陆游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零落如云。
又岂料、如今馀此身。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沁园春·国庆沁园秋·国庆(一)
文/毛泽东
龙跃甲子,鸽翱晴空,凤舞九地。
昔闭河黍离,列弱逐鹿;神州搁眼,一鹤冲地。
重振社稷,举外流誓,古看西方乱世借。
黄河血,慨仁人志士,魂祭新篇。
中原意气峥嵘,傲四面八方锦绣谦。
壮三山五岳,叠今丰姿;九经三史,彰现华韵。
豪客泼朱,贤士展卷,搁歌九洲华丽媸。
泰山脊,发风流环宇,有谁堪比?
沁园秋·国庆(两)
文/郭海明
万面晴空,壮丽江山,赤旗招展。
看九州周遭,怨声载道;江河歌唱,各处流芳。
社会不变,人平易近幸祸,变革谢搁谱新章。
新外国,如世界巨龙,耸立西方。
目前云云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标的目的。
忆峥嵘岁月,民不聊生;黎平易近多灾,永夜茫茫。
枪林弹雨,赴汤蹈火,换失重生红太阴。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天暂地少。
沁园秋·国庆(三)
文/柳亚子
中原神州,万面河山,换尽旧颜。
看风云世界,四面八方,巨龙屹立,高低千年。
秋夏春冬,花香各处,绿火青山没有夜地。
临国庆,叙芳华风范,矗立外脆。
外华儿父豪言,创奇观战争环宇篇。
有北方新省,南疆秋色,搁歌东海,东南下本。
千今英豪,承平乱世,锦绣出息谦故园。
目前起,发风流千载,万寡口间。
附件附件附件。
沁园春最好的三首诗
沁园春录在中华文学史上极具重要意义。
它把清末民初被压迫的人民的痛苦和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是正大民主斗争反抗清虚君主专政、觉醒民意的晴雨表。
它不仅地传唱祖国的热土,敦促把祖国比作眼泪,而且青春的神采乐融文字,灵巧的意味和韵脚,歌唱的情魂。
下面是沁园春录里最优秀的三首诗:
一:《春望》
倚楼望春来,目觉花开依依。
山风魔舞里,岁月曲径稀。
翠柳青烟里,衣衫香飘远。
枝头花果香,夜夜叮咛萤。
百花含余色,时时把芳心。
彩华苒生处,何人知此音?
二:《登览》
久处倦绝境,久无心事情。
平地分明去,流动思潮生。
岩梯立悬崖,满山复盈空。
天子万马踏,野外一禽风。
一室晴峰外,几度风景红。
宫车凌苍梧,使者登天宫。
三:《望海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沁园春长沙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翻译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沁园春长沙赏析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国庆1
北国风光,万里无云,红旗飘扬。
望华夏河山,普天荣光。
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大中华,如东方明日,闪耀光芒。
黄河奔腾,泰山巍峨,欲与世界争风。
须来日,看长城内外,一片繁华。
江山如此多娇,赞华夏民族,勤劳而坚强。
今朝如此辉煌,神州威武,凭党英明领导指方向。
忆岁月峥嵘,帝国侵扰,生灵涂炭,前途渺茫。
幸毛朱才智,人民英勇,诞生美好新中国。
俱往矣,数风流才俊,再谱新章.
沁园春 ·国庆2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今朝如此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方向。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换得新生红太阳。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
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观后感英文回答:I recently visited the Landing Battle Memorial Hall on Yijiangshan Island and I must say it was a truly remarkable experience. The memorial hall is dedicated to commemorating the landing battle that took place on the island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As soon as I entered the hall, I was greeted by a powerful and solemn atmosphere. The exhibits were well-organized and provided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battle and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On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aspects of the memorial hall was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recreate the battle scenes. Through virtual reality and interactive displays, I was able to immerse myself in the intense and chaotic atmosphere of the battle. It felt as if I was right there on the island, witnessing the bravery and sacrifices of the soldiers.The memorial hall also showcased a wide range ofartifacts and personal belongings of the soldiers whofought in the battle. Seeing these items up close, such as uniforms, weapons, and letters, made the history come alive. It made me realize the human aspect of war and the impactit had on the individuals involved.Furthermore, the memorial hall had a section dedicatedto the aftermath of the battle an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Yijiangshan Island. It was fascinating to learn about how the island has transformed over the years and how it has become a symbol of national unity and resilience.In addition to the informative exhibits, the memorial hall also provided a serene and peaceful environment for reflection. There were beautiful gardens and sculpturesthat allowed visitors to take a moment to contempl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attle and pay their respects to the fallen soldiers.Overall, my visit to the Landing Battle Memorial Hallon Yijiangshan Island was a thought-provoking and emotionally impactful experience. It reminded me of the importance of remembering and honoring the sacrifices made by those who fought for our country. I highly recommend visiting this memorial hall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and to pay tribute to the heroes of the past.中文回答:我最近参观了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我必须说这是一次非常令人难忘的经历。
《沁园春·长沙》赏析一、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诗刊》1月号。
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
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及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作品赏析: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词上片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时令是深秋,已有寒意,故称“寒秋”。
沁园春长沙诗歌赏析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注释】(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2)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948公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3)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沁园春·一江山岛登陆战即景》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 杨兴林
教学设想:
这首词是选在我校校本教材《戛云流韵》P78上的一篇选读课文,堪称张爱萍
将军的代表作。第一次尝试实施校本教材课文教学,我首先想到了此文和高一必
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共性和区别,于是借鉴《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
计,同时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
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特设置本教案。本教案分三个部分:预习
案、课堂案和巩固案。课堂案中我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文本、
品情悟境,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能够背诵本词。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通过品悟、探究、拓展等活动过程进
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景物和战争的描写,感受词的崇高美。
(3)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衬托多种艺术手法,巩固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
词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乡土文化教育的爱国爱家目标,感受张爱萍将军的博大情怀和豪迈气概,
培养家乡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本词所牵涉的历史知识较多,必须处理好历史和文学的关系,重在引导学生感
悟词的语言和艺术魅力。
2.品味大战之前环境描写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案
(一)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梳理大意,初步感知本词。
(二)利用校本教材和网络等资源搜集本词的写作背景和下片“诺曼底”“西西
里”“冲绳岛”大战的相关故事,了解张爱萍将军的生平事迹。
二、课堂案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江山岛登陆战的相关视频资料,直观感知此次被军史上评论为“有限战
争的典型战例”的著名战役。一江山激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陆、海、空三
军首次联合作战,是一次初具现代化战争雏形的战役。这场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
大战的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诗情奔涌,一首沁园春挥毫
而就。(板书标题)
(二)明确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做诵读指导。
明确:理解词义——寥廓、戎机,鼓簧(称颂),八荒。
把握韵脚(光,浪,翔,汤,当,慌,防,簧,荒,芒),读出韵味。
2.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教师补充。
明确:1954年12月2日,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美国的支持下,
蒋介石反动派准备“反攻大陆”,不断派飞机、军舰对我沿海地区进行袭扰,严重
危及我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军委根据毛主席的指示,
决定实施陆海空三军登陆作战,首先解放大陈列岛。经过前线指挥员的反复论证,
并经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国防部长彭德怀批准,把战役的突破口选在距我5海里,
被美、蒋视为“固若金汤”和“反攻大陆跳板”的一江山岛。
1955年1月18日晨,我陆海空三军在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浙东前线联合指
挥部总指挥张爱萍的直接指挥下,以“牛刀杀鸡”的绝对优势,一改世界史上夜
间渡海作战的常规,在白天向一江山岛发起突然、猛烈的攻击。仅用3个小时就
基本结束战斗,把守岛敌军全部歼灭。解放一江山岛是我军第一次、也是迄今为
止唯一的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它沉重地打击了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和
“反攻大陆”的阴谋,迫使近两万名蒋军从大陈诸岛仓皇撤逃,大陈列岛战役随
之胜利结束,浙、闽沿海岛屿也随之解放,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它也标
志着我军现代化作战样式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升,是我军战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里程碑。毛泽东同志称赞:“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联合作战
是成功的。”(幻灯片展示图片)
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的故事也可找班上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同学谈
谈,教师补充。(幻灯片展示:①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
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这
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在8月19日
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
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②西西里岛登陆战,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于1943年7~8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进行的一次
大规模登陆作战。此役,历时38天,歼灭德意军16.5万人,达成了攻占西西里
岛,保证同盟国地中海航线畅通,并迫使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投降的战役目的。
③冲绳岛登陆战,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军在冲绳岛对日军进行的登陆战役。冲绳
岛因其在日本本土防御中的重要的战略位置,为誉为日本的“国门”,因此冲绳
岛登陆战就被称作“破门之战”。)
(上述内容仅供教师上课参考,可从略)
(四)整体感知
听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归纳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同时体会诗人的思路,
探究词中景与情的关系。分小组讨论、交流。
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什么?
明确: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战前海天图景和解放军陆海空三军
直捣金汤的激烈战斗场面。下片即景议论抒情,表达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
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表现了诗人和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无往
而不胜的壮志豪情。
(五)品情悟境
1.学生读上片,找出描绘意象的语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这些意象的内容并
体会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明确:上片写蓝天、碧浪、巨鲸、雄鹰,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战前海天图
景,泼墨淋漓,气韵酬畅。
“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龙翔”“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分
别由一“看”一“望”两字领起,形象的将海陆空军的军舰、战斗飞机珍惜战机,
在大海上飞速前进,在天空中自由穿梭,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的场面描写了出来。
空间远近相间、画面动静结合、对我对照鲜明,渲染了激烈的战场氛围和一片“火
海汪洋”的壮烈场面,极具气势,为下面的议论抒情奠定基础。
2.学生读下片,口述内容,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学生讨论,明确:
“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中的“骇”“慌”二字传神,将敌军将
帅的虚弱无能和敌人士兵的不堪一击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反问句和“一纸空文”“固
若磐石”更将蒋美同盟的实质揭示了出来。
“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忆”字领起世界三大著名
登陆战,正面衬托一江山岛登陆战的非凡影响和意义。语言极为精炼简洁。
末尾三句“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将在东海作战比作“西湖竞渡”,
运用夸张(缩小)的手法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对敌人的蔑视和对战场的无畏,突出
地表现了解放军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气概。
(六)拓展延伸
补充张爱萍将军青年时期的一首诗《上征途》(此诗写于在家乡中学读书期
间,学生易感兴趣和接受):(多媒体课件展示)
上征途(一九二五年六月 达中)
南京路上大屠杀,五卅工人热血洒。
学生激情涌街头,传单雪片人如麻。
唤起民众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
州河从此狂怒吼,踏着血迹救中华。
联系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组
织学生课堂讨论。
明确:努力学习,将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七)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
这首词通过对战争的描绘,抒发了革命军人对国家命运的使命感,以天下为
己任的责任感,我们感受了张爱萍将军的壮志豪情、文韬武略,我们为自己的家
乡能有这样一位文采斐然、战功卓著的神剑将军而骄傲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努
力学习善于把握机遇,攻坚克难和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
(八)板书设计(略)
三、巩固案
1.背诵本词。
2.将本词与《沁园春•长沙》相比较,任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
3.课外欣赏张爱萍的诗词与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附词全文:张爱萍《沁园春·一江山登陆战即景(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
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
龙翔。雄师易统,戎机难觅;陆海空直捣金汤,锐难当。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
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
须鼓簧。“固若磐石”,陡崖峭壁,首战奏凯震八荒。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
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