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控股并购企业的研究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33
公司企业并购尽职调查报告三篇篇一:企业并购尽职调查报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之间的投资、融资、并购等资本运作行为已越来越普遍,所以为大家带来了并购尽职调查报告。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战略指引下,不断加快海外并购的步伐。
根据德勤发布的《崛起的曙光:海外并购新篇章》的报告。
报告中称,XX年下半年至XX年上半年,的海外并购活动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境外并购交易总共有143宗,总金额达342亿美元。
XX年企业的海外并购投资者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虽然,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增速极快。
但企业还普遍缺乏海外并购的实践经验,根据历史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财务尽职调查流于形式、财务尽职调查不到位。
财务尽职调查审计主要对尽职调查的调查方式的规范性、调查内容的完整性、调查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审计,是完善尽职调查,防范企业并购风险的重要手段。
二、财务调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一)财务调查报告只是对于目标企业所有的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目前相当一部分财务尽职报告并未深入地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分析。
这主要是由于目标企业财务及相关人员对尽职调查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而且目标企业大多数财务核算较为薄弱,资料管理较为混乱,财务部门迫于某种压力,存在很多隐瞒事项。
因此,这种方法会削弱尽职调查业务的作用,拿不到并购方想要的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使得尽职报告对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不甚明显。
(二)对于并购方的投入产出价值调查不准确,容易落入并购陷阱我国企业的许多海外并购案被媒体进行大肆宣传,但其结果并没有如预期的提高股东的价值。
这主要是由于对并购的投入产出调查分析不准,未能判断有没有控制并购风险的能力,对并购所要付出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估计不足,未能准确评价并购投资的回报率,未能有效地回避并购陷阱,导致并购失败。
(三)财务尽职报告过于高估目标企业的发展潜力在并购亏损企业时,许多企业对于目标企业的发展情况盲目乐观。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规模扩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XX企业并购案例的财务分析,评估并购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依据。
二、并购背景1. 并购双方简介- 并购方:XX公司,成立于XX年,主要从事XX行业,注册资本XX万元,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市场资源。
- 被并购方:YY公司,成立于XX年,主要从事XX行业,注册资本XX万元,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稳定的客户基础。
2. 并购原因- XX公司通过并购YY公司,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行业地位;-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 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并购方案1. 并购方式XX公司采用现金收购方式,以每股XX元的价格收购YY公司全部股份。
2. 并购价格根据被并购方XX年的财务数据,经评估,XX公司确定并购价格为XX亿元。
3. 并购支付方式XX公司将通过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支付。
四、财务分析1. 并购前财务状况- XX公司:- 资产总额:XX亿元- 负债总额:XX亿元- 净资产:XX亿元- 年营业收入:XX亿元- 年净利润:XX亿元- YY公司:- 资产总额:XX亿元- 负债总额:XX亿元- 净资产:XX亿元- 年营业收入:XX亿元- 年净利润:XX亿元2. 并购后财务状况- 并购后,XX公司总资产将达到XX亿元,净资产将达到XX亿元,年营业收入将达到XX亿元,年净利润将达到XX亿元。
3. 盈利能力分析- XX公司:- 盈利能力指标:净资产收益率XX%,毛利率XX%,净利率XX%- YY公司:- 盈利能力指标:净资产收益率XX%,毛利率XX%,净利率XX%- 并购后,XX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将有所提升。
4. 偿债能力分析- XX公司:- 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XX%,速动比率XX%,资产负债率XX%- YY公司:- 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XX%,速动比率XX%,资产负债率XX%- 并购后,XX公司偿债能力将有所提高。
外资并购政策演变及分析摘要: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利用外资规模也在逐年增加。
2001年加入wto组织后,中国政府认真履行承诺,完善政策法规,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外国资本开始以直接并购的方式进入。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历年来我国有关政策的颁布及其演变,就外资并购政策问题予以探讨。
关键词:外资;并购;分析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326-02一、外资并购现状1.外资并购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83年至2010年的2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从6.36亿美元增加到1057.3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在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中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
入世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政府认真履行wto承诺,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方式由原来较为单纯的合资合作,投资新建外商投资企业,又增加了直接并购国内企业。
并购的方式也不断创新。
如表1显示我国外资并购占fdi比重逐年增加,但相比全球水平非常低,即使相比发展中国家水平也还很低。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同时由于欧洲及北美经济发展脚步放缓甚至出现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为了追求更大的投资回报率,国际知名的企业及投资机构都纷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加快并购步伐进入中国市场。
2010年入境并购案例数量30起,并购交易披露金额23.91亿元。
仅2011年第一季度披露的外资并购22起,并购金额27.5亿美元。
见下图2②。
2.近三年来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部分重大案例③(1)2010年主要并购案例●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收购中国美华太阳石部分股权,金额5.206亿美元;●顶新集团收购康师傅饮品控股有限公司部分股权,金额5.2亿美元;●丹麦嘉士伯啤酒入股重庆啤酒,涉及金额3.49亿美元;●韩国韩亚银行收购吉林银行股份,金额3.16亿美元;●瑞士奈科明制药入股中国天普药业,金额2.1亿美元;●阿根廷mission central investment并购中国有成投资,金额1.39亿美元。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已经成长到一定规模,在日本、国企业之后,他们都相继开始了国际化扩和兼并收购的行动,向着自己国际化的目标靠近,比较著名的企业如TCL、联想、海尔、华为等。
但中国企业在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走出国门的过程中,都分别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以著名科技公司联想集团的两个跨国并购案例为切入点,阐述其跨国并购和整合的过程,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联想集团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从案例中抽取一些普适性的经验教训,推而广之,为其他中国企业所借鉴,促进其跨国并购的成功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两个案例是本文论述的主要事实依据。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国际化战略AbstractUnder the t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over 30 years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ing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there has been a lot of famous enterprises growing into a certain scale .FollowingafterJapan and South Korea,they have started expansion and mergers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approach to their international target.Some of them typically are Lenovo,TCL,Haier ,Huaweiect.However,during the process of going out of the country in a M&A way,th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e across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and difficulities.This essay from Lenovo Group,the world-famous technology pany,with its two M&A case studies,penetrated deeply into the topic,expatiated the process of M&A,by means of analysis,parison and induction,so as to find out the issues they faced alone the way of M&A and the eleme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as well as the universally applicable experiences.Through spreading the mentions above,other Chinese enterprises can draw a lesson from it,so as to improve the way of M&A,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se two cases are the main basis of this essay.Key Words:Chineseenterprise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International strategy目录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二)文献综述1(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情况2二、案例介绍3(一)联想集团企业概况3(二)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案例介绍3(三)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案例介绍4三、案例分析4(一)案例分析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思路4(二)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案例分析5(三)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案例分析10四、结论11(一)联想集团跨国并购给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启示11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12(三)解决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中问题的对策13 参考文献16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跨国公司的兼并与收购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表现。
XX集团收购XX公司部分股权之可行性
研究报告
概述
本文档对XX集团收购XX公司部分股权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估。
通过对相关市场、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市场分析
- 对XX公司所在行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该行业未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 XX公司在市场份额、市场定位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收购其部分股权将有助于增强XX集团在该行业的竞争力。
财务分析
- 进行了XX集团和XX公司的财务比较分析,发现两家公司在财务状况上相对健康。
- 收购XX公司部分股权将为XX集团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和增加的利润。
法律分析
- 对收购行为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了研究和归纳,并咨询了专业律师的意见。
- 收购XX公司部分股权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但经过合理规避措施和合规操作,风险可以降至最低。
结论
基于对市场、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收购XX公司部分股权是可行的且具有一定的商业利益。
我们建议XX集团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估细节,并与XX公司进行谈判,以达成双方满意的交易协议。
请注意:以上结论仅基于我们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具体操作应在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法律审查后进行。
本文档中的所有内容应以可靠和验证的信息为准。
外资控股并购国有企业问题研究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国际跨国并购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加入WTO,更使我国直面国际竞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在我国投资迅速增加,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本报告就当前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并购方式,结合国有企业改革一并研究,探讨外商控股并购国有企业的新特点、新动向及正负效应,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国际并购运动下外商在中国的投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第五次并购运动至今仍在持续。这次并购运动规模空前,企业兼并金额屡创历史纪录。由于金额巨大,企业之间往往通过股权互换达成并购协议。大型企业的跨国投资也主要通过并购方式进行。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世纪90年代以来,并购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推动力。在199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2020亿美元,其中并购金额为1510亿美元,占75%,到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达1.3万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金额为1.1万亿美元,占85%左右。FDI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越来越多的国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企业并购本身已经从单纯的企业经营行为、企业制度演化、行业变迁延伸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不同于基于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行业转移等传统的并购动机,全球化背景下的并购主要基于全球经济的资源配置与行业竞争,在更大的经济区域与企业规模上,进行更为复杂的整合,建立新的运营标准,构造紧密结合的全球生产体系,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 我国的外资引进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从1983年的19.8亿美元到1997年的640亿美元,增长了30倍,几乎每年都呈上升趋势。外资进入主要采取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以及外商其他投资等三种形式,从1979年到2000年20多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排在首位,为3466.4亿美元,对外借款和外商其他投资共为1722.8亿美元。在外商直接投资的6种方式,即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独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合作开发和其他投资方式中,从1979年到1998年累计计算,中外合资经营所占比例最高,占48.6%。自80年代末以来,外商独资经营的比重开始增加,到1999年底已占三资企业投资总额的39%。 自9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跨国公司系统化对华投资的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增加。外资控股并购国有企业中,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购并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购并方式:(1)合资控股,即通过与国有企业合资,并在其中占有51%以上的股份;(2)增资控股,合资企业中的外方通过追加资本,将股份比例从少数股权增至控股股权;(3)通过产权市场购并,主要是以国内的产权交易所为媒介,进行收购兼并;(4)通过证券市场控股上市公司。 在上述活动中,外资进入我国国内市场具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动向,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加大控股并购力度,增资控股趋势非常明显。外资最初来中国投资,不熟悉中国市场和有关政策,需要利用中方的渠道、人才、营销网络去开拓市场。但随其发展,由于中外企业在文化、经营理念、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有磨擦,特别是当外方要求产品上档次、技术更新换代、生产规模扩大时,中方企业资源有限,外方可以通过增资控股甚至独资来实现其发展目标。技术越领先,对股权控制的要求越强。外资从合资走向控股或独资,反映出跨国公司将中国市场纳入公司的整体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战略,即在全球共享其供应渠道、人才资源和技术、管理经验,只有对合资企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外商增资扩股实际上是在现行政策下对中方企业的一种间接并购行为。 第二,外资进入的产业不断推进,从一般产业正进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同时进入第三产业的热情高涨。外商投资不仅局限于加工领域,近年来在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迈出了新的步伐,如在电子、汽车、商业、贸易、银行、保险等领域进入趋势明显,并不断向教育、传媒等意识形态领域渗透。 第三,外资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关注,通过各种渠道向上市公司渗透。国际间的企业并购多发生在证券市场上,中国资本市场广阔的发展对外资企业极具吸引力。上市公司大多都属于该行业的排头兵,或是该领域中潜力不错的企业才能达到上市的要求,加之上市公司产权明确、运作规范,所以外资把眼光盯在上市公司就不足为怪的了。1995年北旅事件后,外商通过直接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股权以控股、参股上市公司的做法被禁止。但外资通过各种渠道对上市公司的渗透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较多的作法是收购上市公司的海外股东的股份,从而达到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另外,外商选择上市公司合资建厂也是外商参与我国上市公司的一条途径。 第四,投资主体由港澳台的中小资本转变为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到我国投资。由于其全球性的扩张和生产体系的国际一体化,特别是股票在几个交易所上市,总部分散在不同国家,所以,跨国公司所有权的国界划分正变得模糊起来。跨国公司正变成没有国籍的企业,其扩张和利益使其日益置身于个别国家利益之上,比国内企业更加不受各国的条件和政策的约束。例如,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其巨大的内部化市场使其国际交易的很大一部分避开各国的控制和审查,利用转移定价使税收暴露最小化,从而夺取母国或东道国的税收收入。所有这些,都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处理跨国性问题的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五,外资正整合其国内合作企业,投资的规模化、系统化程度也在加强。所谓系统化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不仅向一个个单独的企业进行投资,而且是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或相关联的企业、行业进行横向的投资,或者是对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纵向或系统的投资。他们既投资最终产品,又上零部件,既抓生产环节,又搞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对相关产业也进行配套投资,并有选择地在中国各地设点,这与我国力求零部件的国产化有冲突。还有一些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实行深度一体化战略,在我国仅生产某种零部件或进行某种产品系列的组装,他们是母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其配套体系是全球的,带动全球子公司发展,与我国的产业关联不大。无论在中国选择何种投资方式,都服从于跨国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还有一些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以完成其统一的对华战略。
二、外资控股并购国企效应分析 国企改革目前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级政府正按照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布局调整。“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外资,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必须由国家控股外,取消对其他企业的股权比例限制,同时鼓励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企改组改造。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既是跨国公司实施其全球战略的需要,也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1.外资控股并购国企的基本背景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客观上也需要借助外资的力量,特别是对外资通过并购方式进入,需求更迫切。 首先,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纳入全球生产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背景下,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各国的经济自由化步伐加大,国际生产的性质因此发生巨大变化。不断降低的运输和通讯成本使得跨国公司能够以空前的方式将其在各国的生产和企业其他功能加以整合,全球因此正在形成紧密结合的生产体系。1999年仅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全球销售额就达全球出口的2倍左右,国际生产在世界经济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全球生产体系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国际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正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将一些生产能力向我国国内转移。这在高新技术产业尤为突出。例如,飞利浦将其手机生产全部转移到深圳的企业;西门子将在上海生产基地的手机年产量由1000万部增加互1400万部,成为其在海外的唯一生产基地。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也都扩大了其在我国的生产能力。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大大提高。在2001年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在头3个季度,我国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了23.6%,增幅最大,其中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我国出口增量的88%。而在2001年1~10月我国外贸出口增长6.1%的同时,国有企业出口却下降3.4%。通过外商并购国有企业,将有利于充分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源,使我国因长期重复建设形成的大量过剩生产能力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从而一方面避免外商新建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加大国内市场竞争强度,另一方面被并购企业能够迅速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充分利用国际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营销网络、技术等资源,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其次,国有企业技术装备较差,技术创新能力偏弱,利用外资并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表明,在国有企业拥有的设备中,按出厂年限划分,国有工业90年代的设备占全部设备的35.5%,80年代的设备占50.1%,70年代以前的占14.4%,其中90年代和80年代的比例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另据调查,在我国装备工业中,重点、骨干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仅为25%,其主导产品中,有30%是70年代及以前投产的,设备严重老化、技术含量不高。 就研发活动而言,我国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总量少,投入强度弱,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995~1997年,我国R&D经费投入分别为286亿、327亿和481.9亿元人民币。1995年,美国R&D经费为1791亿美元,日本为1330亿美元,德国为550亿美元,韩国为122.4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为47.2亿美元,而我国R&D经费按美元计算仅为34.2亿美元。从投入强度即R&D经费占GDP的比重看,1990~1996年,我国是持续下降,从0.7%下降到0.6%再下降到0.5%,只是 1997年略有回升,达到0.64%。1995年我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0.5%,美国则为 2.47%,日本为2.84%,德国为2.28%,法国为 2.34%,韩国为2.68%,新加坡为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