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Ⅲ4304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概况

4304综采工作面北部为胶轮车大巷(已掘)、胶带机大巷(已掘)、第二回风大巷(已掘)、第一回风大巷(已掘),东部、南部为Ⅲ四盘区南翼泄水巷(已掘),西部为Ⅲ4306综采工作面(正在布置)。地面位置位于泮沟村东部,釜山村西部,回沟村南部。

工作面位于泮沟南向斜轴部,整体东西高中部低,工作面前250m左右为下山回采,相对高差为18m;250m至停采线为上山回采,相对高差为28m。

该工作面切眼到停采线为774m,倾斜宽为220.7m。该工作面采用长壁一次性采全高采煤法回采。开采期为2012年4月——2014年5月,累计采出原煤1154402吨。

二、煤层、煤质及瓦斯情况

黑色,以亮煤为主,镜煤次之,内生裂隙发育,强玻璃光泽,属光亮型煤,阶梯状断口,结构简单,上部块状,下部粉末状。其中:M为1.39%,A为14.70%,V为10.5%,S为0.35%,Q为30.262MJ/Kg;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小,属低瓦斯工作面,煤层顶板岩性为:(直接顶)砂质泥岩,(老顶)细粒砂岩;底板岩性为:(直接底)砂质泥岩,(老底)细粒砂岩。回采中局部地段煤层节劈理发育。

三、构造情况

1、SF84正断层通过情况:

工作面初采机头段受SF84正断层影响顶板破碎,SF84正断层,走向252°,倾向342°,倾角50°,断距1m。该断层未对生产造成太大影响。

2、SX52陷落柱通过情况:

工作面推进到机头6.5m,机尾5.5m处108#—109#架揭露SX52陷落柱,充填程度中等,岩石主要为紫红色泥岩及浅绿色砂岩,泥质胶结,不含水,推进到25m处时达到最大,影响工作面95#—118#架,推进到机头70m,机尾62m处完全通过。实际影响范围为东西53m,南北59m,长轴65m,短轴25m。钻探资料中SX52陷落柱长轴约67m,短轴约30m。由于该陷落柱通过过程中未采取注浆措施,导致陷落柱区段顶板破碎,支护难度大。

3、SF108正断层通过情况:

工作面推进到59m处,揭露SF108正断层,走向252°,倾向342°,倾角50°,断距,2m。推进到81m处揭露一个断距1m伴生正断层,两断层整体影响工作面机头—62#架,割顶矸0.6m—3m,27#架—32#架割矸最厚。断层逐步向机头

方向延伸,推进到120m处完全通过,东西影响130m,南北影响60m。

4、SF92正断层、SF92正断层通过情况:

工作面推进到机头125m,机尾118m处揭露SF92、SF85正断层,SF92正断层走向119°,倾向29°,倾角50°,断距2m。SF85正断层走向130°,倾向40°,倾角50°,断距,1.5m。机头受SF85正断层影响,机头—12#架割顶矸0.3m —1m;机尾段受SF92正断层影响,119#架—机尾割顶矸0.4m—1.3m,推进到135m 处断层全部通过,工作面整体顶板破碎,99#架—111#架顶板破碎严重。

5、泮沟南向斜通过情况:

工作面推进到280m至停采线段受泮沟南向斜影响,中部较低,机头、机尾较高,小型伴生断层发育丰富,顶板岩层节劈理发育,破碎严重,伴有临头水。受其影响顶板破碎,导致支架支撑高度不够,生产过程中留底底煤,经淋头水浸泡。导致支架倾斜、倒架严重。该情况一直持续至回采结束。向斜在280m至535m 段轴部与两翼落差较大,535m至停采线段落差逐渐变小,趋于平缓。

6、SF77正断层通过情况:

工作面推进到机头315m,机尾308m处65#架揭露SF77正断层,断距1.5m,该断层逐渐向机头方向延伸,走向260°,倾向350°,倾角75°,断距3m。工作面28#架—116#架顶板破碎,41#架—50#架顶板破碎严重。工作面机头推进到342米处完全通过该断层。东西影响长度130m,南北影响长度27m。

7、SX64陷落柱通过情况:

工作面推进到580m处,38#-39#架揭露SX64陷落柱(三维地震资料中的DX96陷落柱),上煤下矸,矸厚2m,宽1.5m,充填程度中等,岩石主要为紫红色泥岩及浅绿色砂岩,泥质胶结,不含水,推进到617m处达到最大,影响25#-48#架全矸,推进到630m处完全通过,东西影响长度48m,南北影响长度40m。该陷落柱在通过过程中进行了注浆,经现场验证,陷落柱内充填物中可见到注浆材料,顶板完整,通过较顺利。

8、SF154正断层通过情况:

工作面推进到机头652m,机尾656m处,62#架揭露SF154正断层,走向72°,倾向342°,倾角60°,断距2m;工作面机头推进到693m处,揭露SF71正断层,走向90°,倾向0°,倾角65°,断距2m。断层延伸至5#架处,断距1m。推进到702m处以上两个断层全部通过。SF154正断层共通过50m,SF71正断层共通过9m。工作面推进到697m处114#-120#架受矸包影响,割底矸2m。110#-120#架受煤层起伏影响割顶矸0.5m。

9、SF163正断层通过情况:

4304工作面临时通道在施工到机头往西135m处时揭露SF163正断层,走

向110°,倾向20°,倾角40°,断距1m。该断层未对工作面回采造成太大影响。

四、水文情况

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其主要的充水因素为:基表风化带裂隙含水、上覆岩层含水层水,其中上覆K8、K10砂岩含水层含水较大。

1、工作面顶板疏放水情况:

Ⅲ4304工作面分别在Ⅲ43041巷的700m、1100m处及Ⅲ43043巷的450m处、600m、1240m处对顶板砂岩含水层水进行预疏放。截止回采强共计疏放水量约为27.8万m3。

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涌水量情况:

工作面推进到机头87m,机尾84m老塘水开始涌出,水量约30m3/h左右,推进到机头315m,机尾305m处,55#-61#架淋水较大,水量约10m3/h左右。整体老塘涌水量50m3/h左右。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水量逐渐减小,稳定在10m3/h 左右至回采结束。

3、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实测观测结果

为掌握长平矿井覆岩破坏规律,晋煤集团公司和长平公司与沈阳煤炭科学研究所等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在长平矿井对覆岩破坏规律进行观测研究。2012年9月12日2012年11月11日,由长平煤业责任有限公司、沈阳煤炭科学研究所和山西煤炭地质114勘察院第一工程处共同完成的《长平矿井Ⅲ4304综采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观测总结报告》确定的离层带高度、导水裂缝带高度和垮落带

根据钻孔实际观测结果:Ⅲ4304工作面在采高5.7m条件下,实测离层带高度为166.719~181.411m,为采高的29.25~31.83倍;实测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为96.169~110.291m,为采高的16.87~19.35倍。垮落带最大高度为19.369~21.611m,为采高的3.40~3.79倍,经验证符合工作面实际情况。

4、防治水方案及防排水系统合理性验证情况

4.1工作面防治水方案中,涌水主要靠集中水仓排除。该水仓施工在切眼往北280m处43042巷4#横川内,在推进过程中水仓附近应力集中,压力较大,顶板破碎,底鼓严重,导致水仓变形严重。水仓在使用过程中煤泥淤积较多,几乎无仓容。再往后设计水仓位置时,可考虑将水仓位置施工在应力较小区域,并施工两个水仓,一用一清仓;

4.2工作面受泮沟南向斜影响,中部底,机头机尾高,导致涌水经常集聚在工作面内,溜子在运行过程中将集聚在低洼区的涌水不断的搬运至机头机尾处,然后再重新自流回低洼处。加上工作面生产涌水不断补给,不断循环。导致在工作面设备运行时目测到的涌水很大(60m3/h左右),工作面底板受涌水不断冲刷浸泡,逐渐变软,也是导致倒架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工作面所布置的排水泵,经常固定放置在支架与溜子挡煤板之间,只能排除一少部分水,而煤壁侧往往较人行侧低,当工作面溜子运行时,低洼处涌水受溜子的搬运作用,在溜子与低洼处不断循环流动。设备一停,涌水立即会回流集聚在低洼处。

往后在采煤工作面内排水时,可先在低洼区对应的支架与挡煤板之间的底板上,卧2-3个1m3水窝,让水泵在低于工作面最低点的水窝内排水,减少低洼区积水空间。并将排水时间调整至设备暂时停运期间,将工作面溜子机头机尾电机冷却水出水口,用加长管引离工作面排向老塘,减小供给水量。采取以上措施可减小涌水对生产的影响。

五、物探异常区实际验证情况

根据物探资料分析,工作面共探测出坑透异常区6处,无电透异常区。

六、储量分析

Ⅲ4304综采工作面实际回采煤量为1154402吨,实际回采率为93.7%,设计的回采率为93.0%,比设计提高了0.7%。该工作面处于一大型向斜轴部,回采过程中支架倾倒严重,且上方有釜山水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高的提高。为了杜绝地面水库的渗漏,提前结束了回采。回采过程中受陷落柱SX64、SX52影响,出现了面积达1.14万平方米的无煤区,工作面储量损失10.7万吨。加之受断层SF85、SF108、SF154影响,给采高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在回采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量,增加采出量,以提高回采率。具体情况如下:

1、该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重视浮煤回收工作,落煤损失6690吨,属于合理损失。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尽可能的提高采高。但在Ⅲ4304回采过程中,仍出现厚度损失67821吨。

3、加强割煤机司机的技术管理,在割煤过程中,做到机头、机尾割透,减少因工作面机组没有割透,而造成工作面煤炭损失。

4、加强采煤工作面质量标准化管理,保证割过煤后顶底平整,煤壁平直,杜绝丢底现象,减少厚度损失。

5、清煤时将架间丢落的炭块清入溜子,增加工作面采出量。

6、Ⅲ4304综采工作面各项因素及其回采率核实情况如表所示:

Ⅲ4304综采工作面回采率核实情况表

七、总结教训

1、今后在编制预测预报时,当遇到有工作面中有向斜构造时,要提前进行预报,及时向相关部门及队组提出指导性意见,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进行回采,以确保安全顺利回采。

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受泮沟南向斜影响,裂隙及节理发育丰富,顶板破碎严重,导致倒架严重。今后相关部门在遇到相同情况时,需提前采取注浆等加固顶板措施,以确保安全顺利回采。

3、工作面在通过SX52陷落柱时未采取注浆措施,导致在回采过程中,陷落柱区段顶板破碎,支架不接顶,支护难度变大,给安全生产带来较大困难。吸取教训后在通过SX64陷落柱前及通过中采取了注浆措施,推进中陷落柱区顶板较完整,内部填充的岩石之间胶结较好。通过难度较前一个有很大改观。

4、DX96陷落柱钻探误差

4.1、可以有效控制DX96陷落柱范围的钻孔较少。尤其是钻孔穿过陷落柱后,见煤距离短,钻孔返渣不明显,因此对陷落柱西边的范围控制难度较大,存在较大误差。

4.2、受到巷道空间的限制,大部分钻孔为斜孔(非垂直于工作面的钻孔)。对于钻孔的方位角的测量存在较大的人工误差,因此在控制陷落柱的南北范围时,存在一定误差。

5、为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度需采取以下措施:

5.1钻探队在构造探测钻孔施工结束后,对于钻探异常区域的钻孔施工位置,根据测量导线点牌位置确定留设永久显著标志的位置,同时可将木锚杆或玻璃钢锚杆塞入孔内,以待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进行验证。

5.2、测量人员根据钻探队留设的永久标志进行推进度测算。

5.3、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根据钻探队留设的显著标向队组预测预报揭露构造的准确距离。

5.4、对于构造的边缘部位需进行加密探测。

5、在往后的工作中,工作面回采期间要定期对工作面排水系统进行隐患排查,查处的隐患要及时督促生产队组进行整改,确保安全生产。

B068—C2—110 Ⅲ4304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部长:

审核:

编制:

地质测量部

二○一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综采工作面末采及回撤期间通防安全技术措施

编号:AQ-JS-02663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综采工作面末采及回撤期间通 防安全技术措施 Safety technical measures for ventilation and prevention during final mining and withdrawal of fully mechanized coal mining face

综采工作面末采及回撤期间通防安 全技术措施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5101综采工作面,截止6月10日夜班,工作面溜头距停采线36米,溜尾距停采线40米。回采工作面已接近尾声,为保证5101综采工作面末采及回撤期间的通风防灭火安全,特编写本措施。 一、工作面回采状况及隐患分析 5101工作面是毛家庄煤矿技改矿井5#煤层首采工作面,在井田最北边,在一采区布置两个工作面,5101回撤完后,紧邻5102工作面。5#煤层相距上面4#煤层4米左右,4#煤层都已采空,由于4#与5#煤层相距太近,顶板容易破碎,工作面回采期间,给防灭火工作带来难度。 5101工作面与下一个5102工作面在一个采区,在将来给5102回采带压连成一片,漏风通道多,管理难度大,所以末采期间遗煤

处理及回撤后顺槽及停采线处的封闭处理工作是防灭火管理的重点。 二、工作面末采及回撤期间的通防管理措施 1、5101工作面末采期间,瓦斯检查员严格按《瓦斯检查点计划》规定进行瓦斯检测,测风人员严格按规定进行风量测定。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汇报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员,检查及测定结果及时报送相关人员进行审阅。 2、5101工作面停采后,通风科调节一采区回风巷调节风门,使工作面风量控制在625-900m3/min范围内,通风系统调整时通风科长或技术员在现场统一指挥,调整完毕通知采区通风人员方可撤离。 3、5101工作面在停采前综采工区严格按措施规定为工作面停采、回撤造好条件,清理干净底板浮煤并外运,保证5101停采线处的顶板安全及过风断面,确证停采后的风量稳定。 4、预防工作面支架回撤后由于顶板冒落造成过风断面减小而影响通风,所以在工作面回撤前应提前安设局部通风机,具体工作如

200m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200m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1、工作面井上下位置 井上 地表标高为+620m~+650m,距地表垂深为+380~+420m,对应地表无建筑物及水体等。 井下 S+200m采煤工作面标高在+200m~+272m之间,北为与+200m~+250m采面采空区之间的15米保安煤柱,南至矿井边界保安煤柱线,上部为与+335m水平以上采空区的保安煤柱,下部为原生煤柱(下超前出口与+200m煤巷之间有14米的煤柱,回采时下超前出口平巷与+200m煤巷之间的煤柱不采作为+200m煤巷的护巷煤柱)。工作面由南向北推进,从2013年10月-2014年1月回采结束,回采至+200m水平2号煤上山处。 2、煤层、煤厚地质情况 含煤地层:范围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属海陆交互相和滨海沼泽相沉积,假整合于茅口灰岩之上。其岩性主要由深灰至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硅质石灰岩、生物碎屑石灰岩、其次为铝质泥岩、杂色角砾岩及煤层组成。底部以一层灰白色至浅灰色的

铝土岩为显著标志与茅口灰岩为界。含煤5层,即K1、K2、K3、K4、K5,其中K1煤层全区可采,其余全部不可采。按其岩性组合及含煤性,可划分为上、下二段。 上段:(P2l2):厚40~46m,平均44m。上部为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夹深灰色碎屑灰岩互层(标志层);中部为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夹灰、灰白色粘土页岩;下部为灰黑色页岩夹深灰色薄层状碎屑灰岩(标志层)及灰、浅灰至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粘土页岩夹粗砂岩,含煤5层, K5煤层厚0~0.10m平均0.06m,K4煤层厚0.00~0.15m、平均0.10m,K3煤层厚0.00~0.25m、平均0.20m。K3、K4、K5均不可采。 下段(P2l1):厚38.82~65.5m,厚57m。上部为深灰色硅质灰岩(标志层);中部为灰黑色砂质页岩及灰白色粘土页岩;底部为杂色硅质角砾岩,含煤二层, K2煤层厚0.01~0.23m,平均0.12m,不可采,K1煤层在本矿区范围内厚1.05~2.77m,平均1.93m,全区可采。 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厚79.0~106m,平均101.0m。含煤总平均厚度为2.95m,含煤系数3.0%。

F6102综采工作面末采总结

F6102综采工作面末采、贯通总结2010年10月8日中班主回撤通道贯通调节巷内木垛支设完毕开始恢复生产,F6102综采工作面进入末采、贯通生产阶段,此时机头距回撤通道37.5,机尾距回撤通道40.2m。 2010年10月11日夜班工作面推进至预定铺网线,F6102综采工作面开始铺设第一根钢丝绳及金属网,标志着首采工作面开始进入末采铺网阶段,截止2010年10月19日早班F6102综采工作面与主回撤通道贯通以及清煤挑梁工作结束,工作面末采作业共历时9 天(包括10月16日停产等压一天及10月18日-19日清煤挑梁两天),在此期间工作面共铺设金属网13360㎡,钢丝绳20根,割煤24刀,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末采、贯通任务。 一、末采、贯通期间每日进度 1、2010年10月11日 当日工作量:工作面割煤一刀;打设锚杆143根,锚索两根,铺网五茬(单层金属网),铺设并预紧第一根钢丝绳。机头距停采线20m,机尾距停采线20m。 2、2010年10月12日 当日工作量:割煤四刀,工作面开始铺设双层金属网;铺网四茬(双层金属网)共九茬;铺设钢丝绳两根(共三根);机头距停采线16.7m,机尾距停采线15.4m。 3、2010年10月13日 当日工作量:割煤三刀,工作面铺设双层金属网三茬(共十二茬);

铺设钢丝绳三根(共六根);机头距停采线12.4m,机尾距停采线13.1m。 4、2010年10月14日 当日工作量:割煤三刀,工作面铺设双层金属网三茬(共十五茬);铺设钢丝绳三根(共九根);机头距停采线11m,机尾距停采线9.3m。 5、2010年10月15日 当日工作量:割煤四刀,工作面铺设双层金属网铺网四茬(共十九茬);铺设钢丝绳四根(共十三根);机头距停采线:6.9m,机尾距停采线6.8m。 6、2010年10月16日 当日工作量:割煤三刀,工作面铺设双层金属网四茬(共二十三茬);铺设钢丝绳二根(共十五根);机头距停采线 5.3m,机尾距停采线5m。顶板周期来压且压力成增长趋势,从当日早班开始停产等压,等压期间前后两顺槽补设单体48根,工作面清理浮煤,运输三车物料升井。 当日工作面压力:最大值48.7 Mpa。平均值32.3Mpa。 7、2010年10月17日 当日工作量:割煤二刀,工作面铺设双层金属网两茬(共二十五茬);铺设钢丝绳二根(共十七根);机头距停采线 3.5m,机尾距停采线3.3m。当日早班开始恢复末采生产;两顺槽补设单体9根,运输六车物料升井。 当日工作面压力:最大值53.5 Mpa。平均值38.3Mpa。

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人: 地测副总: 总工程师: 编制单位:地测科 编制日期:2020年3月26日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 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11255采煤工作面地质情况: (一)、回采范围煤层赋存状况及储量: 二、煤层特征 1、煤层的物理化学特征: 注:本矿C25煤层无自燃倾向,煤尘无爆炸性险。 2、煤层顶板及底板岩性

3、煤层顶、底板矿压特征: 根据开采过程中观测数据,符合作业规程的设计要求。 三、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述: 该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一采区+580m水平以上,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回采标高为+653~+601m;区内构造简单,煤层为北东-南西走向,倾向330°,倾角18°,煤层厚薄基本一致,为1.21~2.08 m,平均厚度1.40 m。 水文情况: 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工作面运输巷顶板无淋水,底板无涌水。但部份大气降水会通过裂隙渗透。在回采过程中进行观察水量每小时0.2立方米左右,通过水沟进行疏导经机巷水沟自流入四石门水沟自流+580m主平硐水沟自流至地面。 与邻近煤层及采空区的关系: 本工作面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地表为老鹰石东面,在开采过程中未出现地表裂隙和滑坡现象。 地质构造对开采的影响: 从已回采的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并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分析,F2断层对该工作面基本无影响。 四、采煤方法

93上03工作面采后(回采率)总结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93上03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单位:地测中心 编制: 审核: 科长: 2011年8月13日

一、工作面概况 93上03工作面位于九采区东部,东临93上02工作面采空区;南到井田边界煤柱;北到九采3上轨道下山;西侧位九采3上轨道上山。 工作面位于井田南部,南阳湖农场一分场东340m,南阳湖农场二分场东北116m,地面为农田。 该面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回采,2011年7月13日停采,面宽243.0m,实际回采长度747.45m,揭露煤层厚度1.2~2.2m,平均厚度1.95m,工作面动用储量48.46万t,采出量47.67万t,落煤损失0.79万t,工作面回采率98.37%,损失率1.63%。 面内多处受断层发育影响,造成断层附近撇三角煤,地质损失面积合计9662m2,损失煤厚0.86m,地质损失共计1.14万t,按规定程序履行了报批。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93上03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3上煤层,煤层底板标高-645.8~735.9m,煤层倾角2~10°,平均4°。煤层局部含一层厚0.3m左右的泥岩夹矸;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总体趋势为南部厚、北部薄。煤层普氏系数(f)一般在2.1左右,为软~中等硬度煤层。 老顶以灰白色中砂岩为主,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平均厚4.7m,顶板为灰黑色粉砂岩,平均厚9.8m;底板为灰黑色泥岩,具膨胀性,平均厚1.5m,老底为浅灰色细砂岩,泥质胶结,平均厚19.0m。 三、地质构造情况 该面煤层起伏变化较大,煤层倾角2~10°,平均4°,宽缓褶曲发育,走向北部近NNW向,中部近EW向,南部SW向,总体趋势南部高、北部低。

××煤矿综采工作面末采安全技术措施

. ××煤矿×××综采工作面 末采柔性网贯通安全技术措施 人:负责制人:××编编制单位:××队编制时间:××年××月××日资料Word

. 审批栏 资料Word .

目录 一、×××综采工作面概况和末采段地质条 件 (1) 二、回撤通道支护情 况 (1) 三、危险源辨 识 (2) 四、贯通前期准备工 作 (3) (一)采高调整及顶底板控 制 (3) (二)矿压观 测 (3) (三)贯通标识准 备 (4) (四)工作面铺网前材料、工具等设备准 备 (4) 五、贯通过程及安全措 施 (5) (一)贯通过程主要工 序 (5) (二)打眼时的安全技术措 施 (5) (三)树脂纤维网运输安全技术措 施 (6)

(四)工作面上网、铺网安全技术措 施 (8) (五)铺网时的安全技术措 施 (10) (六)贯通过程及贯通质量控制安全技术措 施 (11) (七)预防冒顶、片帮安全技术措施 ........................................................................................ 12 (八)贯通清煤安全技术措 施 (12) (九)挑梁及连网安全技术措施 (13) (十)煤质保证安全技术措 施 (13) (十一)防治水安全技术措 施 (14) (十二)材料使用、回收等管理规定 ........................................................................................ 15 (十三)其他安全措 施 (15) 六、通风要求及避灾路 线 (16) (一)通风要 求 (16) (二)避灾路 线 (17) 七、劳动组

采煤工作面总结

采煤工作面总结

21091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单位 编制 审核 部长 总工程师 二00八年九月十八

21091工作面采后总结 昌泰矿21091工作面垂直对应地表上覆、小魏楼村庄稼和杨树林,地面没有其它地面设施,地面标高+283.00~+286.00m,该工作面北部为后高村断层;东部为东21轨道巷和皮带巷,南部为21采区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西部为未开采的21071工作面。该工作面的走向长320~340m,倾斜长90m,工作面标高+7.0m~-1.7m。 21091工作面自2007年10月24日开始回采工作,2008年9月18日工作面回采工作已全部结束。现将整个回采过程中地质、水文地质及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作以全面的分析、总结如下,并以此为参考与借鉴,为今后21采区及21扩大采区及21扩大采区各工作面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依据,更好地为矿井生产工作提供服务。 一、煤层赋存情况 21091工作面回采范围内煤层呈黑色、粉末状、光亮型,版金属光泽,工业牌号为三号无烟煤;该工作面煤层局部有夹矸,总体上看煤层赋存较稳定,但局部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最大厚度为6.0m,最小厚度为1.8m,平均厚度为3.9m,煤底板产状大致为110°~180°∠4°~12°。工作面回采期间,我们对各回采推进位置的地质、水文地质变化进行现

场观测,并探测准确煤厚资料,分析煤底板变化规律,作出预报、临时预报,为工作面的正常回采提供可靠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正确的指导生产,保证了工作面回采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煤层顶底板情况 21091工作面煤层老顶为中粒砂岩(大占砂岩),灰色、中粗粒,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片。其最小厚度为1.35m,最大厚度为3.13m,一般厚度为2.23m;煤层的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含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及云母片,一般厚度为12.64;煤层的伪顶为炭质泥岩,厚度0.2~1.2m,灰黑色,炭质成份高。煤层的直接底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及云母片,其最小厚度为7.1m,最大厚度为8.96m,一般厚度为8.03m;煤层的老底为L8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含动物化石及方解石脉,其最小厚度为1.72m,最大厚度为2.07m,一般厚度为2.0m。 三、地质构造 1、根据该工作面上、下付巷、切巷掘进过程中所揭露地质资料及钻孔资料分析、本工作面地质构造条件相对比较简单,整体上看,煤层底板呈单斜构造,煤底板产状大致为230°∠2°~16°。同时工作面掘进过程中据上、下付巷资料得知,受煤层顶、底板起伏变化的影响,工作面局部煤层较薄,回采过程中出现过打顶、底现象。

采后总结样板

一、工作面概况: 该工作面位于一采区中部,南临11607工作面(设计工作面),北临11611工作面(正在准备),西临11609内工作面(已回采)。工作面设计走向长为8 13m,面宽为165.45 m,于2009年8月份开始回采至2011年8月份停采。工作面实际回采长度轨顺为825m、运顺为830m,平均采高3.35m,回采面积为1478 53㎡,动用储量74.4万t,实际采出量55.92万t,损失量18.48万t,工作面实际回采率为75%,损失率为25%。 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该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16煤,回采期间煤层厚度 为3.1~3.4m,平均厚3.35m,煤层较稳定,结构相对复杂,以亮~半亮型为主,条带状构造,粉粒状~块状构造。煤层中上部含1~3层泥岩夹矸(厚约0.2~1.0 m),靠近11609外运顺切眼侧煤层中上部含3层泥岩夹矸(厚约1.6~2.0m)。靠近11609切眼附近16煤层相对较薄,由西向东煤层逐渐增厚,绝大部分煤层厚度在3.0m以上。老顶为L7灰岩、灰~深灰色,含泥质,具水平~波状层理,局部垂直裂隙发育,岩石破碎f=8。直接顶为深灰色,泥质粉砂岩,以石英为主,泥质胶结具水平层理,夹粉砂岩条带f=4~6。直接底为泥岩,深灰色~黑色,富含植物化石,稍含粉砂岩,遇水易膨胀底鼓f=3~4。老底部分区域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灰色~灰黑色,以泥岩为主,质细均一稍具滑感,底部含粉砂岩具水平层理,裂隙发育,呈闭合状,夹薄层状细砂岩,较致密、坚硬F=4~6。 三、地质构造及水文情况 1、地质构造:工作面煤岩层总体趋势(沿倾斜方向)呈现西南高东北低,为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为4~15o下行。该工作面在两顺槽及切眼施工中共揭露9条断层,其中对回采过程中有影响的断层有6条,分别为SF65、SF69、SF80、SF8 2、SF75、SF76;其余3条断层SF 3、SF45、SF48由于在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永煤公司永锦能源 河南煤化集团用心做事追求卓越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云盖山煤矿二矿 目录 第一节设计总结 (1) 一、22201综采工作面采区设计、巷道布置情况 (1) 二、22201综采工作面运输顺槽 (2) 三、22201综采工作面轨道顺槽 (2) 四、22201综采工作面开切眼 (2) 五、设计好处与不足 (2) 第二节安装、回撤分析与总结 (3) 一、22201综采工作面安装 (3) 二、22201综采工作面回撤 (6)

三、22201综采工作面推进740M后对接 (7) 第三节工作面回采分析总结 (8) 一、厚煤层工作面在初采初放时压力小,初采初放安全可靠 (8) 二、薄煤层给22201工作面回采带来的影响 (8) 三、22201综采工作面过薄煤带期间方法 (8) 四、22201综采工作面过变坡点采取措施 (11) 五、22201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治理 (12) 六、回采末期轨道顺槽顶、帮部变形严重 (12) 七、回采期间防治水管理 (13) 八、回采期间通风、防尘、防火管理 (14) 九、22201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技术创新 (14) 第四节煤质管理 (15) 第五节安全管理总结 (15) 第六节技术经济管理分析与总结 (15)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22201综采工作面位于云盖山煤矿二矿+60m水平、Ⅱ采区,该采面的构造形态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2°~15°,走向NE35°~42°,倾向SE55°~48°。开采煤层为二1煤层,通过对地质资料和该工作面上下顺槽的掘进情况分析及相邻采面回采情况证实,该工作面开采范围内二1煤层赋存情况较稳定,全区可采,工作面上部为万迪煤矿采空区,东部为回风下山,西部为矿井边界煤柱,下部为22203综采工作面,工作面标高为+130~+180m,倾角12~15°,平均14°,煤层平均厚度4.35m,地面标高+325~+385m,可采储量103.6万吨,22201综采工作面产出煤量为167.5万t。 本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一次采全高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的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由西向东推进。工作面轨道顺槽长1190 m,运输顺槽长1170m,平均走向长度为1180m,倾斜长147/192m,工作面推进740m 后沿倾向延长45m。 22201综采工作面2010年4月13日开始进行正式生产,2012年6月19日开始进行设备回撤,2012年8月5日回撤结束,共回采26个月。 第一节设计总结 一、22201综采工作面采区设计、巷道布置情况 22201工作面总体为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2°~15°,从工作面上、下顺槽实际揭露情况来看,上、下顺槽构造、煤层变化较复杂,掘进期间工作面内共揭三处薄煤带,对采面回采带来一定影响。上部为万迪煤矿采空区,东部为回风下山,西部为矿井边界煤柱,下部为22203综采工作面。22201轨道顺槽与+168m车场相连,22201运输顺槽与+112m运输斜巷相连。

综采工作面末采安全技术措施

编号:发放号: XXX煤矿 XXX综采工作面末采 安全技术措施 编制人: 审核人: 区队长: 施工单位: 编制日期: 年月日 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

安监科:年月日机电科:年月日调度室:年月日通防科:年月日机电矿长:年月日生产矿长:年月日安全矿长:年月日总工程师:年月日 审批意见 同意执行本措施,特补充以下意见: 1、 2、 3、 4、 5、

XXX综采工作面末采安全技术措施 根据矿生产组织安排,XXX综采工作面推采至距停采线20m的位置时开始进行施工,为保证末采施工质量及作业安全,特制定此末采安全技术措施。 一、末采前准备工作及施工要求: 1、调整工作面:当工作面距离停采线20m前,要求工作面调采与停采线平行,采煤机必须沿顶板截割,顶板可留有200~300mm的硬煤来维持顶板完整性,根据顶板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面底板倾向坡度,保持平缓。 2、施工锚索+工字钢悬吊梁(附图I):当工作面煤壁距离停采线100m时开始加固胶带顺槽顶板,施工悬吊梁段巷道长度为12m。从停采线位置开始向里采用锚索加12号矿工钢加固顶板。锚索间排距为800×1000mm,工字钢横向布置。此项工作任务必须在工作面煤壁距离停采线60m前完成。 1)材料规格: (1)锚索使用直径为长度为9m的锚索。 (2)工字钢采用长度为长的12号矿工钢。

(3)树脂锚固剂型号为Z2360和K2335,锚固剂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2)施工质量要求: (1)、锚索的预紧力不小于260KN。 (2)、每根锚索采用一支K2335和两支Z2360锚固剂进行锚固:K2335在前,Z2360在后。如顶板破碎锚固剂用量适当增加。 (3)、锚索露出锁具长度为150~250mm。 3、卧底:两顺槽从停采线位置开始向里卧底,卧底长度为15m,卧底后巷道高度不小于。卧底采用风镐配合手镐一次成巷。 4、施工悬挂钢丝绳锚索(附图II): 距离停采线约4m的位置在两顺槽巷道肩窝(煤柱侧)向工作面方向间隔800mm施工14根固定钢丝绳头锚索,锚索角度与水平方向成30°。锚索规格:直径为,长度为7m的锚索。 XXX轨顺锚索:14根锚索穿过长约10m的40T链(40T溜链用连接环相连),并用锁具固定,连接环用螺栓满口上紧。 XXX胶顺锚索:每根锚索露头与长约的40T链用锁具固定。米长40T链用连接环连接单根链而成,连接环用螺栓满口上紧。 5、末采期间工作面通风工作由通防科具体安排。 二、工作面调整采高: 1、当工作面煤壁距离停采线20m时开始调整工作面采高,原则上工作面每刀抬底约20cm,要求当工作面煤壁距离停采线约13m前采高降至4m。 三、悬挂第一道钢丝绳(附图II): 1、施工钢丝绳生根锚杆:打眼前,三机闭锁,打出工作面所有支架护帮板,用锚杆钻机沿工作面在支架顶梁前端平齐的架间顶板上每隔20m(约11架)打一个锚杆眼。打眼后,每个锚杆采用1个Z2360和1个K2335树脂锚固剂进行锚固(K2335在前,Z2360在后)。锚杆带托盘和螺帽。要求锚杆与水平方向成75°且向前倾斜。 2、将钢丝绳沿工作面煤壁由机尾拉至机头后,先将机头钢丝绳的绳头穿过第一根锚索的40T链反向对折,采用至少三个参数匹配的绳卡正反固定,钢丝绳的搭接长度不小于

工作面采后总结

13107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生产技术部 2013年10月25日

13107工作面采后总结 1、井上、下位置: 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耿杨炸药库西北约170米的缓坡地带,地形东北高,西北低。工作面西北上覆渑杨公路及耿村村庄至苏庄村的乡村公路,工作面回采后经过及时的采取措施,对其造成了很小的影响。 井下:该工作面位于3-1煤一盘区东翼,北部为13106工作面未开采实体煤,南部是13108工作面,上覆2-2煤采空区。 2、煤层情况: 3-1煤,黑色,煤岩成分以丝煤、暗煤为主,煤层结构复杂,含多层夹矸,煤层厚度 1.5~ 2.2m,平均厚度 1.7m,煤层有益厚度 1.7m,煤层倾角8°~14°。 3、采煤 13107工作面由2013年1月试采至2013年10月回采结束,历时10个月。工作面采用长壁后退式采煤,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控制顶板。 4、顶底板岩性: 工作面直接顶为灰色砂质泥岩,厚约1.5m,底部含碳质泥岩较多,上部含砂质较多。老顶为浅灰色细-中粒细砂岩,厚约13.9m。 直接底板为黑色泥岩,厚度为3.5m,松软、遇水易膨胀。其下为砂质泥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厚约12米。 5、构造: 该工作面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整体呈北西向西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受古沉积环境影响,煤层底板赋存不稳定,靠近煤层底板处煤层含多层夹矸。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遇到一正断层(倾向99°,倾角41°,落差4.1米),给工作面的回采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

6、水文: 该面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上邻2-2煤采空区,在回采过程中已探放,回采时工作面上拐头出现了少量淋水。 7、储量: 工作面回采煤量:609817吨 工作面动用煤量:677050吨 工作面损失煤量:67233吨 工作面回采率: 工作面回采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 677050÷677050=90.7% 工作面损失率: 工作面损失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 67233÷677050=9.3% 工作面回采率指标符合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是: 1、工作面割煤割净后,矸石割下来,必然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割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2、工作面接近边界断层,煤质受到影响,为了提高煤质,接近断层处没有放煤,造成煤量损失。 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有层0.1-0.3米的夹矸及煤矸互叠层,致使煤层厚度变薄,也会造成煤量损失。 4、工作面为保证正常推进,工作面底部留0.1米左右的底

综采工作面末采贯通挂网总结报告

43321综采工作面末采贯通总结报告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写人:________________

1 43321综采工作面概况及地质说明1.1工作面概况及地质说明书 表1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巷道煤层特征煤层3-1煤厚 2.5 产状倾角在0-5°之内 巷道 煤层 描述 3-1煤层厚度2.35-2.6m,煤层平均厚度为2.5m。煤层结构较简单,厚度 稳定。开口段基岩相对较厚,切眼段较薄。3-1煤: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次 为暗煤夹镜煤条带,层面分布少量丝炭。属半亮型,少量半暗型煤。层状构 造,中细条带状结构。局部地段煤内裂隙面含黄铁矿及方解石薄膜,也有呈 星点状的。 煤层顶底板情况顶底板岩石名称及其征厚度(米)老顶粉、细砂岩,部分地段具交错层理。10.1~21.83 直接顶 以粉砂岩为主,部分地段为泥岩、炭质泥岩,部分地段 含薄煤线。 0~0.56 伪顶 炭质泥岩以粉炭质泥岩为主,部分地段为泥岩、粉砂岩,局 部不含该层 0~0.25 直接底 以粉砂岩为主,部分地段为炭质泥岩;部分地段具交错 层理,含植物化石。 0~7.15 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瓦斯瓦斯含量很低 煤尘具爆炸性危险 煤的 自燃 本区煤层为很易自燃区,自燃倾向等级为I级,发火期一般在3—4个月,发火期较短 地温无高温区,无地热危害属,属地温正常区 地压正常 43321工作面推采长度1297米,工作面长度240米,面积311280平方米。该综采工作面位于丁七沟北西侧,属南部区3-1煤层,北西为43319工作面为矿采

空区,工作面切眼临界井田边界。回采工作面地面标高为1172.6~1209.1M,底板标高为1133.71~1142.07M。煤层倾角0o~3o,平均厚度2.60米,地质储量104.3万吨,可采储量95万吨,可采期为六个月。 附图1 43321综采工作面柱状图 1.2工作面水文地质 本工作面构造总体呈宽缓的波状起伏,回采推进方向为正坡推进,地质构造简单,无明显断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表大部被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工作面上方无地表水,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松散层潜水和中生界侏罗系碎屑岩类潜水。据现有地质及周边钻孔资料分析,地面标高1172.6-1209.1米,总体趋势呈南西高北东低;松散层厚度为3.95-29米,最厚处位于回撤通道区域,最薄处位于回风巷道中部;基岩厚度为15-30米,基岩最薄处在运输顺槽距回撤通道约150米左右,在回风顺槽距回撤通道约330米左右;工作面运输顺槽高于回风顺槽。 依据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煤层顶板为中硬岩石,冒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采高按2.5米计,导水裂隙带高度为40米左右,由于在回风顺槽中部距丁七沟火烧区较近,工作面上覆基岩垮落后,裂隙带必然沟通上覆火烧区裂隙水,对工作面构成危害。固工作面排水能力应不小于100m3/h。

黑眼泉煤矿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巴里坤银鑫矿业投资有限公司黑眼泉煤矿 N A1103工作面采后总结 黑眼泉煤矿地测科 二0一五年一月

会签栏 编制年月日科长年月日安检科年月日地测副总年月日生产矿长年月日总工程师年月日领导批复及意见

一、工作面概况 NA1103综采工作面位于11采区北翼,是黑眼泉煤矿首采工作面,东邻NA1104工作面(计划);南至井筒保护煤柱;北至DF1断层保护煤柱;西邻NA1102工作面(正在准备)。工作面于2013年8月16日正式回采,2014年12月25日停采,面宽193.5m,实际回采长度2070m,揭露煤层厚度0.6~3.9m,平均厚度2.94m,工作面动用储量144.69万吨,采出量137.28万吨,顶煤、底煤损失7.41万吨,工作面回采率95%,损失率5%。 工作面面积为402182㎡,范围由以下坐标连线圈定: 序号X(m) Y(m) 1 4896140.044 428182.138 2 4896140.044 428380.760 3 4898176.041 427835.216 4 4898152.779 427645.766 工作面位于井田北部,地表为平原型丘陵地形,被第四系洪积、冲积层及戈壁砾石所覆盖,偶有少量植被,回采范围内无建筑及常年地表径流。 NA1103工作面地形地貌图

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1、煤层 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A1煤层,煤层底板标高+1458.7m~+1526.8m。煤层倾角8~12°,平均10°。煤层厚度0.4m~3.8m,平均2.94m。煤层局部含一层厚0.01m左右的泥岩夹矸;煤层厚度总体稳定,局部变化频繁,变化波动较大。煤层普氏系数(f)一般在2.1左右,为软~中等硬度煤层。 工作面煤质稳定,是良好的配焦用煤。煤种为44号气煤。发热量5000~5800Kcal,平均5600Kcal。灰份25~30%,平均28%。水份5~6%。挥发份36~38%。硫份0.8~1.2%。精煤产率25~38%。中煤产率52~56%。 煤质化验单

22117综采面末采、贯通挂网总结报告

寸草塔二矿 22117综采工作面末采、贯通 总结报告 编制部门:综采队 编制人:马涛 编制日期:2014年08月07 22117综采工作面末采、贯通总结报告 一直以来影响工作面搬家速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工作面与回撤通道

的贯通质量,理想的贯通质量应该是工作面顶板与回撤通道顶板平整对接,底板比回撤通道底板高出0~200mm,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得到合理控制,确保贯通后顶板压力小,减少回撤通道顶板下沉量和对砼底板破坏,为快速、优质、安全、低耗搬家创造优越条件。 22117综采工作面末采、贯通挂网是寸二矿第四次采用柔性纤维网的工艺挂网,结合前几次22115工作面、22112工作面缩面、22112工作面均采用柔性纤维网挂网的宝贵经验,此次工作面于2013年08月05日早班后半班开始做挂网准备工作面,到08月6日早班清扫浮煤结束,总计近28个小时圆满完成此次末采贯通的全部工作。 现将本工作面挂网进度及影响挂网进度情况记录如下: 08月05日(早班11:00) 11:00工作面采至挂网线后开始将煤机停在机头准备打眼、上锚索和托盘(由于提前准备的8台转机同时打眼,导致乳化液水箱供水不足,后及时将喷雾泵水管接至乳化液水箱处理完毕开始正式打眼,影响近2.5小时) 08月05日(中班) 16:10开始挂第一根钢丝绳和张紧第一根钢丝绳; 17:40开始向工作面运输柔性网; 20:09将柔性网挂至第一根钢丝绳上做挂网准备工作; 21:40所有挂网准备工作都顺利完成,工作面开始准备割煤: 22:05—23:25第一刀煤结束; 23:25—00:32第二刀煤结束; 08月06日(夜班) 00:32—02:00第三刀煤结束;

22403综采工作面末采贯通、回撤期间通风安全技术措施及封闭方案

神东煤炭集团石圪台煤矿通风队 22403综采工作面末采贯通、回撤期间 通风安全技术措施及封闭方案 中国神华神东 措施编号:SGT-TFD-CS-2014-06 编制部门:通风队 审核人: 编制人:何帅印 编制日期:二零一四年一月二十七日

审批栏总工程师: 生产矿长: 机电矿长: 安全矿长: 生产副总: 技术副总: 通风副总: 安管办: 调度室: 机电科: 生产办: 地质科: 通风科:

目录 一、概况 (3) 二、风险评估 (3)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3) 四、贯通前准备工作 (4) 五、通风系统调整方案 (5) 六、安全技术措施 (6) 七、附图 (7)

22403综采工作面末采贯通、回撤期间 通风安全技术措施及封闭方案 一、概况 石圪台煤矿综采二队现于22煤四盘区对22403综采工作面进行回采,目前该工作面已至末采阶段,即将与22403主回撤通道贯通。 二、风险评估 若22403综采工作面与主回撤通道贯通及回撤期间通风管理不良,易造成工作面风量减小、隅角处瓦斯积聚及采空区有毒有害气体涌出,存在以下风险: (1)有可能造成氧气偏低,导致工作面人员窒息; (2)在此期间动用电气焊,有可能造成瓦斯燃烧或爆炸; (3)贯通期间若进行放炮,有可能造成瓦斯燃烧或爆炸; (4)贯通期间电气设备失爆,有可能造成瓦斯燃烧或爆炸; (5)采空区有害气体涌出,有可能造成回撤工作面人员中毒窒息; (6)若采空区无法及时封闭,有可能引起遗煤自燃,引起矿井火灾; 为防止上述各类事故的发生,特制定该工作面贯通及回撤期间通风安全技术措施及封闭方案,各涉及单位、部门及区队须严格遵照执行。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领导小组

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XX煤矿 XX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单位:XX煤矿 编制日期: XX煤矿XX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采煤工作面概况 (一)、XX采煤工作面位置关系 XX采煤工作面位于矿井XXm皮带机运输大巷三部皮带机巷左侧,水平名称为+XXm水平,XX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如下表1所示。工作面位置图见附图1 表XX工作面井上下关系对照表 (二)、煤层赋存特征

XX采煤工作面所采煤层为XX煤层煤层赋存情况为:厚度为XX 之间,平均厚度为XX米,煤层倾角在XX°之间,属于缓倾斜中厚煤层,煤层具体赋存情况如下表2所示。 (三)、地质情况和水文地质情况 XX采煤工作面煤层属于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为4~8°。根据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以及工作面回采情况看,工作面地质结构简单,煤层基本稳定,且煤层厚度、倾角等无较大变化。工作面无较大的断层,在回风巷XX米左右有地质构造,煤层变薄,但对工作面回采影响不大,煤层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类型,主要以节理裂隙为主,根据地质资料和已揭露的煤层显示,涌水量极小,局部地方有少量裂隙淋水,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太大。 (四)、工作面储量及可采期 工作面设计长走向长度(面长)为XXm,倾向长度(运输巷)为XXm,面积为XX0m2;平均可采煤层厚度为,容重为m3 。 工业储量=47340××=万吨 可采储量=万吨×=万吨(工作面回采率为95%) 工作面日产量=×90××=

可采期=98800÷÷25=月(每月生产25天) 二、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顶板管理方面的总结 XX采煤工作面采用倾向壁式采煤方法,顶板岩层为细砂岩,岩体较为完整,容易支护,底板为粉砂泥质岩,岩体较差较软。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XX米的铰接顶梁采用“见四回一”的方式支护顶板,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另外再支设密集支柱和戗柱。每隔10米支设一个木垛,上下安全出口采用“四对八梁”的端头支护,运输巷(进风巷)、回风巷超前压力范围内支设超前支柱,前10米采用双排柱,后10米采用单排柱,工作面在遇到地质构造带加密支柱、缩短木垛支护距离。 根据XX采煤工作面的回采顶板管理情况来看,XX采煤工作面按照“见四回一”的支护方式、并支设密集支柱、戗柱和木垛等特殊支护,上下安全出口采用“四对八梁”的支护方式能较好的控制顶板,在在工作面初次放顶以后,顶板随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回柱放顶后就垮落,不存在大面积顶板未垮落的情况。只有上下安全出口处会存在顶板未垮落的情况,此种情况属于进风巷、回风巷两侧有煤墩支护,所以未及时垮落,经过人工打眼,装药强制房顶以后,顶板会垮落。采煤工作面的周期来压步距为15-20米左右。在周期来压期间若不加强工作面的支护强度,则工作会出现顶板断

22201-2工作面末采贯通措施与总结解读

22201-2工作面末采贯通 措施与总结 措施编号:SD-BET-ZCED-2013-8-12 编制部门:综采二队 编制人:杜刃 编制日期:2013年8月12日

22201-2工作面末采贯通措施与总结会审栏 会审时间会审地点 主持人组织单位 施工单位编制人 参加会 审人员 会审人员签字 部门/领导签字部门/领导签字施工单位通风副总 生产办机电副总 通风组生产副总 机电办机电矿长 安全办安全矿长 地质组生产矿长 生产指挥中心总工程师 会审意见

第一部分:22201-2工作面末采与贯通安全技术措施 一、工作面回采现状 1.2.1煤层特征 22201-2工作面长度300m,推进长度为3328m,共安设液压支架176台,煤层平均厚度为2.46m,设计采高2.2m。根据布尔台矿总体安排,工作面预计2013年8月10日开始挂网贯通。22201-2工作面夹矸厚度0.2~3.27m,夹矸上分层煤厚1.85~2.45m,夹矸下分层煤厚0.4~1.75m,由于夹矸较厚,22201-2工作面回采上分层,上分层平均煤厚2.2m。而回撤通道通过剖面图看出采高在2.64米到2.85米之间,机头到6架高度超出3米。夹矸厚度在0.3米到1.3米之间,上下分层全都采,15架到35架下分层采煤1.4米~1.5米;140架到机尾夹矸层在中部,上下分层均采煤1.3米到1.5米。 工作面设计距主回撤通道10m时开始组织挂网,为了保证挂网期间人员作业安全和贯通质量,特编制本措施,所有参加贯通作业人员必须遵照执行。 二、挂网前期准备工作 (一)设备检修 1、在铺网之前需做好预防性检修和日常维护工作,在铺网期间工作面、主运输系统合理安排动态检修,保证工作面所有设备状态良好,各种保护齐全,做好设备易损、易坏备件储备工作,尤其是支架必须完好,确保工作面快速推进。 2、在铺网期间,为保证工作面设备的正常运转,挂网的顺利进行,综采二队成立动态检修小组。

150108采后总结

150108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工作面概况 150108工作面北为150109回风顺槽,西为一采区轨道巷,南侧为150106工作面采空区,东为矿井边界保护煤柱。 150108运输顺槽走向设计长1150m,150108回风顺槽走向设计长1240m,工作面宽150m,面积172500㎡。工作面地表为丘陵荒坡。于2015年七月份开始回采,2017年08月07日结束,因煤炭行业不景气,公司在2015年11月份至2016年八月份前半月未对工作面进行回采,所以150108工作面回采历时15个月。 二、地质构造 150108综采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区内地层平缓。在掘进过程中揭露一条断层,F4断层:断层性质为逆断层,走向NF42°,倾向NW312°,倾角8°,落差15m,无出水情况,因断层位置在工作面停采线外,所以该断层对工作面回采无影响。 三、煤层赋存及顶底板情况 150108工作面回采的煤层为太原组15#煤层,工作面内煤层起伏变化不大,煤层倾角8°~12°,平均8.5°。 本工作面煤层厚度稳定,平均厚度6.0m,煤层结构简单,煤层中局部含2~4层夹石,总厚0.1~0.3m之间,最大顶夹石层厚0.22m。 煤层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简述如下表:

直接顶:厚度11.01m,砂质泥岩,灰黑色,砂泥质结构,断口平坦,具有挤压现象,底部含黄铁矿团块。 老顶:厚度8.87m,深灰色,上部偶见植物化石,层理不明显,具有挤压现象,中部夹砂泥质。 直接底:厚度2.48m,灰色-浅灰色;含铝土质;含丰富植物化石,偶含砂质,岩芯较破碎。 四、水文地质情况 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简单,顶底板砂岩裂隙水为工作面主要直接充水源。随工作面直接顶垮落,水将涌入工作面。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K2、K3灰岩水受顶板断裂破碎影响将造成灰岩水水从工作面涌出,最大涌水量为8-10m3/h,另据地质报告,煤层顶底板砂岩底板含水较弱,以静储量为主,补给条件较差,对回采威胁较小。 该工作面为伪下山开采,开采过程中应将工作面涌水自流到采区水仓,在通过水泵排到中央水仓,局部低洼处应设积水坑,由小水泵通过管路系统把水排入采区水仓或导入巷道水沟中排入采区水仓,再排到中央水仓。 五、影响工作面回采的其他因素 本工作面为高瓦斯地区,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为50.31m3/min,

2503工作面采后总结

2506工作面采后总结 1、井上、下位置 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杨树岭西部300m处,地面标高为+690m~+710m。 井下:2506综放面位于二采区西北部,是二采西翼区第一个工作面。 2、煤层情况: 采5号煤层,黑色,以半暗煤为主,暗淡煤、半亮煤次之,含极少量的光亮煤,煤层结构简单,含0~2层夹矸,平均煤厚5.27m,煤层倾角6°~8°。 3、顶底板岩性: 工作面直接顶为砂纸泥岩,深灰色含植物化石,厚0~3.64m; 老顶为砂岩厚约15.3~26.8m。 4、构造情况 据工作面揭露资料分析,该工作面未发现构造,走向及倾向变化较大,局部底板有起伏变化且煤层有变薄现象,但整体煤层较稳定。 5、水文情况 工作面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煤层之上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和煤层下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因为这些含水层的

水可以通过冒裂带和底鼓等途径直接进入矿井。由于太原组以上各含水层大都是含水性较弱,一般不会对煤层开采造成威胁。工作面上部采空区,在回采过程中已探放。 6、工作面情况 2506工作面走向有效长度960m,面长150m,煤层厚度平均5.27m,于2012年7月份开始初采初放,截止2013年11月份收尾结束。 7、储量 工作面回采率符合指标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工作面放煤放净后,矸石放下来,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放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有0.2米的夹矸及煤矸互叠层,致使煤层厚度变薄,也会造成煤量损失。 3、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工作面底部留有底煤,造成损失。 为此在今后的回采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在不影响煤质的情况下,把煤放净,提高回采率,降低损失率。 2、杜绝工作面丢底煤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